必修1同步教师用书:第2单元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上传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上传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积累各种词类、句式的用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解读能力和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并体会其写作特点,熟读并背诵全文;2、体会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把握各类字词、句式的用法,培养学生独自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

引导学生对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初步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思路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理念,用六个字来统领学习全文:读、记、解、思、赏、诵。

强调多读,积累一定量的文言知识,增强文言语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要体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

教学分两个课时,每个课时都要解决一个整体性的问题,第一课时侧重于整体感知,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思路和结构。

第二个课时侧重于归纳词类句式的用法,分析人物形象。

在导入和小结两个环节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习体会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最终完成“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教学原则。

四、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的预设高一的学生对文言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翻译能力还不太强。

所以本文采取朗读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自学辅导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工具音频文件、PPT课件、春秋时的地图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1、导入上课的第一件事,给学生讲述“唇亡齿寒”的故事,然后引出与“唇亡齿寒”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看看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有勇有谋的护国、护唇的。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 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系列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系列五)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短小但内容丰富的古文,它的内容丰富体现在一是文中知识点众多,二是情节精彩,三是人物形象鲜明。

因此,在设计课堂时既要抓住文中的知识点,又要体会烛之武的说辩艺术。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过故事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三、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四、教学难点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五、教学策略1、学生诵读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助;探讨文中精彩说辩段落。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准备提前下发本课《导学案》并制作本课课件辅助教学七、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拿破仑曾说:“一支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

”的确,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古代就有这样一个人,他仅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就劝退敌人的百万强师,化解了国家的危机,他就是烛之武。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共同了解这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传奇人物:烛之武。

(二)课堂讲授第一环节:相关材料背景知识的学习(1)简介《左传》(结合导学案上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自己复述《左传》的相关知识)(2)本课的故事背景介绍第二环节:课文内容学习1、初读感知解决生词:(放名家朗诵,要求同学们听清字音,听准句读,听出语气)贰(èr)氾南(fán)佚之狐(yì)夜缒而出(zhuì)共其乏困(gōng)逢孙(páng)2、整体感知:自由诵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字音并思考本文一共涉及了哪三个国家,并且找出三国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明确):涉及到了晋、秦、郑三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重点:积累文本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鉴赏烛之武的劝辩艺术。

教学难点:深入探究烛之武的劝辩艺术。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文化引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长于叙事,简洁生动、工巧严谨;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辞令;善于写人,工于记言,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二、解题及背景导入:烛之武:郑国大夫。

退:使……撤退,击退。

秦军:秦国军队。

事件背景:前628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

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晋要寻找得力伙伴,秦此时也要争夺霸权,向外扩张,这样晋秦联合围郑一拍即合。

本文记述的是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

画出三国的简略地图:秦──晋──郑三、整体诵读课文,识记文言重点词语。

放声散读课文,正音。

强调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特殊句式。

逐段疏通之后归纳整合知识点如下:(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解读:必修一第二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不仅保存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还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

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代表之作,本文记叙了秦、晋联合围攻郑国时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两大强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退兵。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了秦伯,分化瓦解了秦晋的联盟。

秦伯不但不再围郑,还与郑人盟,派兵戍之。

晋国迫于压力,也不得不撤兵,郑国亡国的危机消除了。

简洁明白的语言抒写复杂纷繁的情节过程,人物形象生动逼真。

教学目的:(1)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掌握文言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3)正确认识烛之武这个人物的形象和本文的思想内容。

⑷积累人物素材,并明确塑造人物的手法,为写作文作准备。

教学重、难点:文言虚词、实词的积累。

主要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历史散文,它是作者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作出深刻的思考后,精心选材、巧妙构思后完成的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历史散文。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当作一篇只需落实几个文言实、虚词的文章来读,而要借助本文精巧的构思来指导学生如何安排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同时,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课标的要求:“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还要注意情感教育的渗透。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下五千年的岁月,消散了春秋战国时无数飞扬的尘土;暗淡了三国两晋时不尽的剑影刀光;模糊了五代十国时繁荣的街市;剥蚀了宋元明清殿前宏伟的琉璃。

岁月已然流逝,所留下的,是一个个英雄的名字,正是他们,挺起了中国人脊梁,凝聚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英雄的故事——《烛之武退秦师》。

(用丰富的教学语言传递作品中的情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
朱彝尊在《经文考》中评价:“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2、史书体例: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3、背景介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熟读全文,背诵烛之武的说辞,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气势,在领悟烛之武说服艺术的基础上,对烛之武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重点:
1.积累文章中出现Βιβλιοθήκη 古汉语常识,注意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和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
2.熟读全文,背诵烛之武的说辞,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气势,在领悟烛之武说服艺术的基础上,对烛之武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设想:
1、学习文言文要付出比现代文更多的努力,通常学生对文言文大都敬而远之。调查显示,多数同学不大了解所学文言文的内涵,不了解那些隐藏在陌生语言下面的更深层次的人类智慧,我力求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本文中烛之武说辞十分精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逐步改变学生对文言文的看法,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多媒体课件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诵读———理解———研析,着重讨论烛之武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从而让学生了解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4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4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

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

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

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本文选自《左传》。

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档: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档: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Word版含答案

4烛之武退秦师本课话题——爱国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烛之武是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

他在佚之狐推荐之前,没有被重用,有着怀才不遇的怨愤,但在郑国危难之际,却挺身而出,只身去劝说秦伯,足见其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劝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被外国人称为“能抵五个师”的钱学森博士,1950年冲破美国的种种阻挠,回到祖国,决心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创造中国的火箭、导弹事业。

有人问他为什么归心似箭,他说:“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有人问他,中国既无人才又无设备,搞火箭导弹能行吗?他的回答是:“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钱学森的誓言最终实现了,中国卫星上天了,洲际导弹可以同外国“比武”了,载人航天事业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烛之武和钱学森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他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诠释了责任,诠释了选择,诠释了才能……背诵——相关名言警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李四光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

——巴斯德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氾.南( ) 佚.之狐( ) 夜缒.( ) 阙.秦( ) 共.其乏困( ) 戍.之( ) 杞.子( ) 逢.孙( ) 失其所与.( ) 【答案】 fán yì zhuì quē ɡōnɡ shù qǐ Pán ɡ yǔ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 1.“已”同“矣” 2.“共”通“供”,供给 3.“说”通“悦”4.“知”通“智”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若⎩⎨⎧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毒之乎(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但微.颔之( ) 3.许⎩⎨⎧ 许.君焦、瑕( )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知何许.人也( ) 4.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5.焉⎩⎨⎧ 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 ) 6.之⎩⎨⎧子犯请击之.( )是寡人之.过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辍耕之.垄上( ) 7.以⎩⎪⎨⎪⎧以.其无礼于晋(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乱易整( ) 【答案】 1.连词,假如 代词,你 动词,好像 2.动词,没有 副词,稍微 形容词,轻微,轻轻 3.动词,答应,听从 动词,赞同 数词,左右,上下,表约数名词,表处所 4.名词,边远的地方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形容词,浅陋 5.语气词,表陈述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哪里兼词,在那里 6.代词,代秦军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动词,到7.连词,因为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介词,用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夜.缒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4.晋军.函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5.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6.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8.若不阙.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1.邻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2.因人之力而敝.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案】 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3.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4.名词作动词驻军 5.名词作动词结盟 6.名词作动词把……当做边邑7.动词作名词恩惠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侵损,削减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10.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11.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12.形容词作动词损害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请客的主人。

高中最新语文 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系列三) Word版

高中最新语文 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系列三) Word版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把……当做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国,指郑国)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用作名词,恩惠)
6、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做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肆:形容词用作动词,延伸、扩张)
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亏损、损伤)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在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了。
(5)“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6)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晋国贪得无厌,嚷秦伯意识到将要到来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驻守。
4、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多用于外交场合)
(3)词类活用(掌握4-----5个即可)
1、烛之武退秦师(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军:名词用作动词,军队驻扎)
3、夜缒而出(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3、智
明确:烛之武说退秦师的过程足见其超凡的智慧。
3、课堂小结
烛之武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在失意中进取,虽一直不被重用,却始终守望着,终于在晚年一鸣惊人,写就了人生的光辉一页。
五、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博好感、动君心、陈矛盾、测未来
晋军撤退
烛之武:义、勇、智
4、教师补充、解疑并总结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系列二) Word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系列二) Word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2、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

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史书体例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素材 精品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素材 精品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两个“一”,是学生由初中阶段步入高中阶段要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是高中阶段整个必修部分文言文系列阅读的第一篇。

因此,本课的教学既要体现高中文言文学习与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过度与衔接,同时还应该为高中文言文学习指明基本的方向。

即一方面继续重视积累与识记,另一方面增加对词法和句法的学习。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新生。

通过初中阶段的积累和识记,高一新生具备了浅层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而高中文言文学习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比初中都增加了,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一定要突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突出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单了解《左传》。

(2)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重点)(3)分析鉴赏烛之武的说词。

(难点)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文言基础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烛之武不计前嫌、大义使秦、稳健机智的优秀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一)教法1.启发式教学。

该法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2.课件辅助法。

制作一些简单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体现教学的直观性。

(二)学法1.诵读法。

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注重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锻炼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

2.注解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注解课文,突破重点,标记难点,质疑交流,从而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3.合作鉴赏法。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对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熟读课文,梳理思路,重点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及第三段前半部分。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重点研读第三段后半部分及第四段,分析鉴赏烛之武说词。

五、说教学过程我今天重点说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当中有一段唱词,“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高中人教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高中人教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高中人教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1、问题式。

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

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比式。

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2. 教学重点/难点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六:翻译语句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2、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七:自主研读先自己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对难解之处相互讨论,然后集中提问,老师解疑。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二课时)八:理解课文(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一到两遍)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提示小结: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提示:(1)以退为进;(2)晓之以弊;(3)许之以利;(4)巧施离间。

(详见教学论文《浅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论辨艺术》4、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伯:直截了当烛之武:迂回曲折5、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语句回答)从本题和第4题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特点?这对你有何启示?提:(1)略(2)都以本国利益为中心(3)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烛之武退秦师本课话题 ——爱国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烛之武是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

他在佚之狐推荐之前,没有被重用,有着怀才不遇的怨愤,但在郑国危难之际,却挺身而出,只身去劝说秦伯,足见其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劝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被外国人称为“能抵五个师”的钱学森博士,1950年冲破美国的种种阻挠,回到祖国,决心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创造中国的火箭、导弹事业。

有人问他为什么归心似箭,他说:“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有人问他,中国既无人才又无设备,搞火箭导弹能行吗?他的回答是:“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钱学森的誓言最终实现了,中国卫星上天了,洲际导弹可以同外国“比武”了,载人航天事业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烛之武和钱学森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他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诠释了责任,诠释了选择,诠释了才能……背诵——相关名言警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李四光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

——巴斯德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氾南( ) 佚之狐( ) 夜缒( )阙秦( ) 共其乏困( ) 戍之( )杞子( ) 逢孙( ) 失其所与( )【答案】 fán yì zhuì quē ɡōnɡ shù qǐ Pánɡ yǔ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 1.“已”同“矣” 2.“共”通“供”,供给 3.“说”通“悦” 4.“知”通“智”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若Error!2.微Error!3.许Error!4.鄙Error!5.焉Error!6.之Error!7.以Error!【答案】 1.连词,假如 代词,你 动词,好像 2.动词,没有 副词,稍微 形容词,轻微,轻轻 3.动词,答应,听从 动词,赞同 数词,左右,上下,表约数 名词,表处所 4.名词,边远的地方 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形容词,浅陋 5.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副词,为什么 疑问代词,哪里 兼词,在那里 6.代词,代秦军 助词,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动词,到 7.连词,因为 介词,把 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把 介词,用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夜缒而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朝济而夕设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既东封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晋军函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与郑人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越国以鄙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若不阙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共其乏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了必然。

[知常识]史书体例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春秋三传》《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很难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仅仅凭借“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且都是编年体史书。

[整体·感知]课文记叙秦、晋围郑,郑大夫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的事情,赞扬了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伯,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气度,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诸侯各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文脉·梳理]①________ ②________【答案】 ①深明大义 ②爱国主义[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秦、晋围郑原因的一项是( )①晋侯、秦伯围郑 ②以其无礼于晋 ③且贰于楚也④晋军函陵A.①③ 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 ①是交代秦晋围郑这件事,不属于原因;②③是郑国被围攻的两个原因;④是晋军驻扎位置。

【答案】 B2.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作用的一项是( )A.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为下文烛之武能赴秦营单独拜见秦伯埋下了伏笔。

B.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表明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大国的围攻,可见当时的形势危急。

C.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表明郑国离间秦、晋有机可乘。

D.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方便。

【解析】 B项说的是“晋侯、秦伯围郑”的作用,而非“分驻两处”的作用。

【答案】 B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下列各句中,属于侧面表现烛之武非凡能力的一句是( )A.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解析】 A项,佚之狐之言,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符合题干要求。

B项,是烛之武推辞之言。

C、D两项,属于郑伯诚恳地道歉与分析形势。

4.下列对文章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一方面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另一方面也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

B.作为国君的郑伯能接受佚之狐的规谏,可见他是一位敢于负责、勇于自责的国君。

C.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既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也有故意刁难郑伯之意。

D.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本段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做了必要的铺垫。

【解析】 本段中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句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没有故意刁难之意。

【答案】 C三、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一项是(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⑥秦伯说,与郑人盟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解析】 ①写郑国所处的紧急状态;⑥写劝说的结果。

【答案】 C6.下列对第3自然段的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解析】 C项中“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为无中生有。

[写法·借鉴]【应用角度】 “选择”“爱国”“发现人才”“小我与大我”“机遇与准备”“关键时刻彰显个人品质”等。

2.精彩应用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们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能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的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露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

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

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齐鸣。

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

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佳作·领悟]永远的烛之武①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

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

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

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②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

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③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

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④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