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航城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研究
临空经济区规划
![临空经济区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1cd3e11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90.png)
临空经济区规划临空经济区是指规模较大、功能较为完备、产业布局合理、运营管理规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套和综合保障措施。
临空经济区的规划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吸引投资、推动创新、提升城市品质和国际竞争力。
首先,临空经济区的规划要注重产业布局。
临空经济区应充分利用自身地理位置的优势,完善相关产业链,形成具有较高附加值和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例如,可以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行业,打造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经济区。
其次,临空经济区的规划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临空经济区的规划要配套先进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
同时,还要建设现代化的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和生活配套设施,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人才和投资。
再次,临空经济区的规划要注重创新驱动。
临空经济区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和新技术,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临空经济区可以建设创新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等创新创业平台,提供技术转移、人才引进和创业支持等服务,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最后,临空经济区的规划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临空经济区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
临空经济区可以建设生态园区、绿化带等绿色空间,提供自然生态和休闲娱乐等功能,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和居民的幸福感。
综上所述,临空经济区的规划需要注重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驱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只有综合考虑和均衡发展,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临空经济区的战略目标,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为人们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思路
![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b3881e237c1cfad6185fa733.png)
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思路基金项目:本文受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云计算环境下高校师生教与学的平台建构研究”(Y201224997)资助。
20世纪后半叶,全球航空运输正在成为继海运、河运、铁路、公路之后的“第五冲击波”。
而依托大型机场,在机场周边集聚航空偏好型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作为我国为数不多发展比较成熟的临空经济区之一,在临空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是国内机场发展临空经济的先行者,但它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在各层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促进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向着国际空港城的目标健康快速发展。
标签:临空经济;首都机场;发展;策略1 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发展现状分析本着依托首都国际机场,将机场建成国际机场——区域航空枢纽——国际航空枢纽为目标,北京市、顺义区政府同步打造临空经济区:空港型工业园区——多业态产业园区——国际空港城。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大致可以把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期(1993-2002)、发展壮大期(2002-2011)、世界级空港城。
第一阶段(1993-2002):依托带动,渐近融入。
依托机场,服务机场,大力发展空港口岸经济。
这一阶段机场第二次扩建,客、货运力明显提升,以机场为驱动力,发展主导产业。
提出“以外引外,以大引大”的招商策略,并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成功吸引了松下通讯、村田电子、华普、空中客车等世界知名企业。
到2000年底,工业区累计入区企业700家,投产企业52家,其中国际著名跨国公司26家,世界500强企业12家。
2002年,实现产值130亿元,出口创汇50亿元,税收4.2亿元。
第二阶段(2002-2011):互动协调,全面融入。
这一时期的指导思想是:空港国际化,全区空港化,发展融合化。
机场第三次扩建,2011年旅客吞吐量达7867万人次,世界排名第二。
以机场扩建为驱动力,深入挖掘空港资源,空港经济的发展积极融入机场规划,将其建成北京市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发展布局研究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发展布局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d794328a5e9856a56126050.png)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发展布局研究北京新机场建设对于完善京津冀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新机场建设,北京提出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打造新航城,培育促进首都及整个首都经济圈发展新的战略增长极。
本文从分析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功能定位入手,研究了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发展的总体考虑、范围划定的原则、功能布局等,以期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开发建设、发挥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提供参考。
一、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的背景和意义2012年12月2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复北京新机场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标志着北京新机场从前期论证阶段转入全面实施阶段。
北京新机场定位为辐射全球的大型国际枢纽机场,按2025年旅客吞吐量7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0万吨、飞机起降量62万架次的总体目标规划建设。
根据预测,2020年旅客吞吐量4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30万吨、飞机起降量40万架次。
北京新机场建设为国家重点工程,是首都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对推动北京南北城协调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打造首都经济圈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7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4号)提出大力推动航空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鼓励各地区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研究发展航空客货运输、通用航空、航空制造与维修、航空金融、航空旅游、航空物流和依托航空运输的高附加值产品制造业,打造航空经济产业链。
同时提出,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航空经济示范区试点,加快形成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临空产业集聚区。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民航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产业。
临空经济是民航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性作用发挥的体现和载体,发展临空经济已经成为很多地方依托航空运输要素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发展策略。
围绕新机场建设,北京提出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打造新航城,培育促进北京地区特别是城市南部地区发展的新战略增长极。
临空经济区调研报告
![临空经济区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23b6e6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e.png)
临空经济区调研报告标题:临空经济区调研报告摘要:临空经济区是指建立在机场周边的现代化产业园区,致力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提升地区竞争力。
本调研报告将对临空经济区的发展现状、优势及面临的挑战进行详细分析,同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机场作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门户,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愈加受到重视。
近年来,临空经济区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二、临空经济区的发展现状1.国际范围内的案例研究:通过对世界各地成功的临空经济区案例的研究,得出了相应的启示,如香港、迪拜等临空经济区的建设模式及效益。
2.国内发展现状:回顾国内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历程,分析各个临空经济区的特点和取得的成绩,如浦东临空经济区、广州南沙临空经济区等。
三、临空经济区的优势1.机场交通优势:便捷的机场交通网络为临空经济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产业集聚优势:临空经济区能够吸引高技术产业和尖端企业,形成产业链与集群效应。
3.政策支持优势:政府为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和行政便利等。
四、临空经济区面临的挑战1.土地开发和利用:临空经济区通常面临土地供应不足和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2.创新和人才吸引:由于技术不断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临空经济区需要不断创新和吸引高素质人才。
3.环境可持续性: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性保护是一个重要问题。
五、未来发展建议1.加强合作与交流:临空经济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促进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
2.加大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临空经济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税收优惠和行政便利。
3.注重创新和人才培养:为临空经济区提供创新环境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机制。
4.推动环境保护:临空经济区应注重环境保护,采取措施减少不良影响,并推动可持续发展。
结论:临空经济区作为机场周边重要的经济发展引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在实践中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北京临空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北京临空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830a35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db.png)
北京临空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兴领域迅猛发展的特点。
北京临空经济区(以下简称“临空区”)位于北京市顺义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京津冀地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
临空区以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航空交通等产业为主导,形成了一批工业集群。
在北京市“开门红”政策的推动下,临空区将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临空区地理位置优越,发展空间广阔,具备开展创新创业的良好条件,发展潜力巨大。
因此,本文将从临空区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加快临空区的经济发展,探索如何发挥临空区的优势,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提高临空经济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研究内容本文旨在研究北京临空经济区发展战略,提出针对临空区发展的对策建议,为临空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 分析临空区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对临空经济区的资源优势和制约因素的分析,理清临空区的产业结构现状,为进一步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2. 研究临空区的发展战略:综合多方面因素,如临空区的产业结构、区位条件、政策环境等,探讨如何加快临空区的发展步伐,实现结构调整与升级,培育新兴产业。
3. 制定临空区的发展规划:结合临空区的区位特点和产业结构,制定适合临空区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加快实现临空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
4. 提出建议与对策:针对临空区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符合临空区的实际情况的具体建议和对策,为临空区的发展提供支持引导。
三、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掌握临空区经济发展的潜力与方向,为临空区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步伐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本研究可为其他城市(区域)发展提供借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高中国经济整体竞争力。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证方法、文献法、统计法、SWOT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政策环境、区位条件、产业结构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制定适合临空区发展的策略和方针。
北京新航城带动首都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思考
![北京新航城带动首都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a0bf117964bcf84b9d57b50.png)
北京新航城带动首都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思考2007年,北京新机场选址工作全面启动。
经过多轮专家论证,北京新机场最终落户大兴。
2011年11月28日,北京市政府、空军、民航总局三方签订了合作协议。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好北京新机场项目,超前规划北京新机场临空产业,2015年前力争建成北京新机场一期主体工程,新增航空旅客吞吐能力4000万人次/年。
大兴区“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配合开展新机场建设,以新机场为核心规划建设新航城。
“十二五”时期,新航城将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带动高端临空产业集聚,提升城市国际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城乡一体、区域统筹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年旅客吞吐量大于3000万的机场不仅影响当地产业结构的变化,还将对本地区以外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刺激与航空运输业相关服务的增长、带动临空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区域工业产值和地方税收等。
依据北京新机场一期年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的规划,不难推断新机场除可拉动北京南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外,还将对相邻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国外经验显示,机场与高速铁路网络的衔接将使机场的辐射范围扩展到250公里。
由此可见,北京地区便捷的交通系统将大大扩展北京新机场对首都经济圈的辐射范围。
在首都经济圈建设被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北京新机场和新航城建设,必将成为带动北京南部区域和首都经济发展、进而辐射带动相邻跨行政边界区域乃至首都经济圈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临空经济发展理论分析临空经济作为一种后工业化时代的新型经济模式,指的是依托机场(尤其是国际性、枢纽性大机场),利用航空港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资源,以机场为核心,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临空经济被各国关注和研究,缘于临空经济区这种集聚现象在航空港辐地的不断加强。
1、临空经济发展阶段及产业特征临空经济是机场与区域经济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是在机场客流量和货流量达到一定规模(国际上普遍认为机场年客流量达到1000万人次规模),机场周边区域经济达到一定的发展高度之后才有可能出现的一种新型规模经济现象,并随着机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发展。
新航城发展规划PPT
![新航城发展规划PPT](https://img.taocdn.com/s3/m/d1da02a0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2a.png)
主题公园、博览会、体育 赛事、文化展演
会展、会议、商务、高端 商业、国际百货连锁、国 际酒店 总部经济(国际组织、航 空运输、航空物流、航空 制造、临空高技术制造企 业总部办公) 文化传媒产业 配套商务服务产业
配套商业服务产业
金融 服务
构建多极网络化系统,打 造全产业链国际金融服务 体系,形成专业化国际金 融服务中心
民航科学技术 研究院
• 按照中国民航科学 技术研究院统计: 机场每年服务一百 万旅客带动1000个 就业岗位,直接间 接岗位之比1:4
航空货运引发就业岗位:按照国际民航组织研究数据,每10万吨航空货物,创造2400个 工作岗位。
结论: 按照新机场规划,旅客吞吐量1亿人次以上,240万吨航空货运, 将带动 就业岗位约 50-60万。
(一)新航城发展战略研究
1、发展定位 2、发展目标 3、发展战略
新航城在世界及区域格局中的位置 汇报内容
立足北京 对接津冀 面向世界
北京2049
1.发展定位
世界枢纽
世界级的北京新机场,将成为世界重要交通枢纽。 国门商务区吸引国际组织、企业总部、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及具有重大
影响力的论坛入驻,成为世界政治、金融、科技、人才、信息的枢纽。
新航城
河北
石家庄
沧州
•山东
1.发展定位
生态新城 环状组团 职住平衡 环境友好 低碳节能 智慧型生态森林航城
京 开 高 速
南 中
北京市
轴
永 定 河 绿 化 带
河北省
航空物流
国门商务 与文化创意
总部 基地
居住 配套服务
榆垡 居住服务
高科技 制造
临空制造
国际 体育休闲
农业科技 教育与培训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水资源论证需水预测及合理性分析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水资源论证需水预测及合理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eb8a54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7c.png)
规划水资源论证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措施与手段,是建立总量控制制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具体内容。
做好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现以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河北省区域为例,在现状用水及产业布局分析的基础上,开展需水预测及合理性分析。
1.临空经济区概况2019年9月,北京市和河北省正式批复《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2019—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北京市与河北省合作共建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促进京冀两地深度融合发展。
根据《总体规划》,临空经济区总面积150km 2,其中北京部分约50km 2,河北部分约100km 2,包括服务保障区、航空物流区和科技创新区共3个功能片区。
临空经济区河北省区域规划定位为航空物流区和科技创新区,规划2020年临空经济区河北省区域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1.5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1.8km 2;规划2035年临空经济区河北省区域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43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田元张晨方彦舒邓方方收稿日期:2021-02-01作者简介:田元,男,汉族,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张晨,女,汉族,河北省水资源研究与水利技术试验推广中心,工程师。
方彦舒,男,汉族,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邓方方,女,汉族,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表1需水预测成果对比表单位:万m 3图1临空经济区用水结构图表2用水结构表序号123项目土地综合用水指标法城市综合用水量指标法分类用地用水指标法此次取值备注2020年174487421631954取1、3平均值2035年3996392445813960取1、2平均值年份2020年2035年生活用水20.1%29.8%第三产业用水39.2%34.1%工业用水18.3%15.0%生态用水22.4%21.1%(转第45页)摘要根据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成果,分别采用土地综合用水指标法、人口综合用水指标法及分类用地用水指标法,进行临空经济区河北省区域规划年需水预测,并对需水预测成果进行合理性分析,从而确定区域用水规模。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北京部分区域内临时用地审批事项实施主体的决定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北京部分区域内临时用地审批事项实施主体的决定](https://img.taocdn.com/s3/m/7a4ba0db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63.png)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北京部分区域内临时用地审批事项实施主体的决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北京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3.11.12
•【字号】京政发〔2023〕24号
•【施行日期】2023.11.1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北京部分区域内临时用地审批事项实施主体的决定
京政发〔2023〕24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为进一步规范和严格临时用地管理,市政府决定,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北京部分区域内(规划面积约50平方公里)“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临时用地批准”事项的实施主体由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大兴)管理委员会调整为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大兴分局。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大兴)管理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大兴分局要在本决定印发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相关行政权力事项的调整工作。
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年11月12日。
临空经济调研报告
![临空经济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4981823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fb.png)
临空经济调研报告临空经济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本次调研意在了解临空经济在目前经济发展中的情况和潜力,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实地调查,对临空经济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临空经济概述临空经济是指以国际、国内空港、港口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优势空港、港口资源的整合和开放,形成特定行业集聚,推动经济发展。
临空经济具有空间集约、产业交叉、创新活跃等特点,是一种以航空、物流等为核心,融合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新型经济模式。
二、临空经济的发展现状目前,全国各地对临空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许多城市积极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加快临空经济的发展。
例如,北京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已经形成了集航空物流、金融、会展等多元化产业发展的临空经济示范区。
上海的浦东国际机场也以其便捷的交通和辐射能力,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投资。
三、临空经济的优势和潜力(1) 交通优势:临空经济以空港、港口为基础,具有便捷的交通条件,可以快速连接国内外市场,加快货物流通速度,降低物流成本。
(2) 产业优势:临空经济以航空、物流为核心产业,可以吸引航空物流企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聚集效应。
(3) 创新优势:临空经济融合了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元素,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4) 就业优势:临空经济发展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居民的就业状况,降低城市就业压力。
四、临空经济发展策略(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临空经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
(2) 招商引资: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国内外企业和投资者来临空经济区投资兴业,促进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
(3) 加强政策支持:制定更加积极的政策,给予临空经济区更多优惠和扶持政策,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4) 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培育技术创新企业,推动临空经济实现从制造业向创造业的转变。
综上所述,临空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临空经济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临空经济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2bfba89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61.png)
一、临空经济区发展面临的问题1.1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临空经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逐渐突显。
经济区内的交通网络建设滞后、交通工具单一等问题影响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性,制约了经济区的发展。
1.2 环境污染问题随着临空经济区的工业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影响人们健康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3 人才引进和培养问题临空经济区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来支持其持续健康发展,但人才引进、培养和留住成为了阻碍经济区发展的问题。
缺乏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成为了制约经济区发展的瓶颈。
1.4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问题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临空经济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目前技术创新环境不够成熟、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制约了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议2.1 完善交通网络建设应加大对临空经济区交通网络建设的投入,完善地铁、公交、道路等交通设施,提高城市交通的便利性和效率。
2.2 推进绿色发展应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广绿色出行和生产方式,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2.3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应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的吸引力和留存力,为经济区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
2.4 加强科技创新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临空经济区的竞争力。
2.5 加强政府协调和管理政府应加强对临空经济区的协调和管理,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效率,为企业和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三、结语面对临空经济区发展面临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大对临空经济区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解决问题的措施,共同推动临空经济区的健康发展。
2.6 加强产业协同发展临空经济区内存在着多个行业的企业,但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不够紧密,缺乏良好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导致资源利用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需要加强各产业间的合作,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北京新机场规划图二期中国未来的航空中心
![北京新机场规划图二期中国未来的航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8dcd5c16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14.png)
北京新机场规划图二期中国未来的航空中心查看全部一主指的是开发区。
两辅为西侧大兴区综合配套服务区和东侧台湖高端总部基地。
《规划》要求构建区域一体化生活圈。
继续发挥开发区的标杆作用,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
采育或将成为大兴新机场中央别墅区亦庄新城规划隔空把采育产业园隔空纳入,那么其中必有奥妙,今天南城君来给大家解读解读。
采育拥有3000亩的原始次生森林,广袤丰饶的2万亩葡萄园,富含多种矿物质的地热温泉,以及采育阳光俱乐部高尔夫球场。
目前已知投资110亿美元的迪拜商业项目,以及首都机场集团总部基地、超级万象城等12个大项目相继落户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这里未来将聚集大量的高端就业人口,同时也就催生了高端住宅需求。
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的航空物流区及自贸区,采育距离大兴机场航空物流区及主要自贸区的距离仅为15公里,通过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及城际铁路联络线,可以快速直通大兴机场及临空经济区,交通优势明显。
自贸区大兴机场片区将依托大兴机场航空口岸和综合保税区的贸易便利化平台,大力发展航材、进口高端消费品和专业产品的国际贸易业务,推动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业务的发展。
避开机场噪音,南城低密宜居净土南城君通过研究大大兴机场一体化设计指什么?在2023年的9月也就是北京新机场正是运营前一年的时间点,北京新机场已经被正式命名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对于北京新机场的命名,可以说也是情理之中的,但是这种命名还是忽视了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一体化这个改变,因此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的。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众所周知,北京新机场与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而且中国在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大战略的时候,其实已经明了北京新机场就是服务于京津冀地区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北京新机场命名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这里面北京本地的改变十足,但是没有突出京津冀城市群的概念壮观的北京新机场从使用的角度,北京新机场也不仅仅是服务于北京的,它位于京津冀城市群的里面,这在北京2035总规中已经得到了明确的说明。
首都新机场建设与新航城战略规划发展研究
![首都新机场建设与新航城战略规划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2f7e20779563c1ec5da715c.png)
首都新机场建设与新航城战略规划发展研究作者:杨永华来源:《科技与企业》2012年第21期【摘要】北京市大兴区新航城以首都新机场为核心进行建设,成为大兴区新城市区域中心之一,是大兴及北京经济新的增长点,有利于缩小北京城南和城北区域差异,有利于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首都新机场;新航城;大兴区;临空产业北京市大兴区“十二五”规划确定了“三城、三带、一轴、多点、网络化”的新区空间总体结构。
其中三城分别为:亦庄新城,大兴新城及规划中的新航城。
而规划中的新航城,与首都新机场建设同步配套发展。
新建首都第二机场的提议最早始于2002年。
2006年,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北京市“十一五”时代根本行动措施成长规划》将首都第二机场列为重点待建项目之一。
2008年编制的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称,新机场建设地确定在大兴区南部的礼贤镇和榆垡镇,从2008年开始,大兴就在为新机场的建设用地布局。
北京的“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将在大兴区南部建设首都第二机场,指出在“未来5年内建成新机场一期,新增航空旅客年吞吐能力4000万人次,实现新机场半小时通达中心城区。
”首都第二机场的远期规划目标为旅客年吞吐量8000万至1亿人次、货运年吞吐量500万吨。
《大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显示,首都第二机场选址在大兴南部,定位为综合性超大型国际枢纽机场。
而排在2011年的规划是首都新机场征地拆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航城、新空港产业园建设。
同时大兴区也将围绕着新机场推进新航城的建设。
北京市大兴区建设新航城,将成为大兴区区发展的新引擎。
巨大的投资聚集效应将极大带动北京南城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这将是北京城南经济发展的引爆点。
北京市大兴区建设新航城,以首都新机场为核心规划进行建设,将会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高端临空产业集聚,提升城市国际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城乡一体、区域统筹发展。
同时,随着新机场的逐步呈现,北京将形成南北两大“国门区”分庭抗礼的大格局,这对于平衡北京市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平衡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探析北京市临空经济发展战略
![探析北京市临空经济发展战略](https://img.taocdn.com/s3/m/12d461c7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6c.png)
探析北京市临空经济发展战略探析北京市临空经济发展战略首都国际机场作为国内最为忙碌和现代化的航空港,在临空经济建立方面也获得了许多珍贵的经历,本文在对l临空经济的内涵剖析的根底上,以首都国际机场为例,剖析了北京市建立临空经济的经历和缺乏,以期为推进我国其他地域推进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开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临空经济的内涵传统地,机场作为航空运输的节点,主要起到了运送旅客的作用,但随着机场范围的扩展,客货运量的大幅增长以及航线网络在全球的扩展,机场开端逐步对周边地域的土天时用形式产生影响,并且随着集聚效应、扩散效应机理的加强,周边区域的经济构造、产业构造随之改动,从而演化成一个临空经济高度集中的区域。
这种特有的经济形态,我们称之为“临空经济”。
“临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经济形态,已成为推进区域经济开展的重生力气。
目前,关于“临空经济”尚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定义,普通以为,临空经济是依托大型机场,特别是大型国际枢纽机场,直接效劳于航空运输业以及相关产业或具有明显的航空枢纽指向性的产业积聚,并在空港周边所构成的区域经济形态。
临空经济的构成有三大条件:一是空港自身,也就是所谓中心机场的客流量和货流量到达一定水平,这个地域才干构成临空经济;二是机场周边的城市以及经济到达一定开展水平之后,临空经济才干构成;三是空港四周有一批可以提供相关配套的企业,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规范,分开这个条件也就难以构成临空经济。
随着机场范围的扩展,特别是大型机场所特有的集聚效应,使得经济空间的资源要素逐步向机场周边地域停止集中,协同开展的目的使得机场同周边区域互相浸透,经济地域空间进一步交融,逐步构成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进而构成了临空经济区。
围际上,依照空间构造通常将机场周边划分为四大区域:空港区、紧邻空港区、空港相邻地域和外围辐射区。
二、北京市临空经济开展现状及问题北京市临空经济中心区主要包括以首都国际机场为中心的空港区以及空港区外围的腹地域,包括空港工业区、天竺出口加工区、林河工业开发区、空港物流基地、国门商务区、新国际展览中心和四周的顺义区五个乡镇(即天竺镇、后沙峪镇、南法信镇、仁和镇和李桥镇)在内的近邻空港区。
首都新机场临空经济对北京城市的影响研究
![首都新机场临空经济对北京城市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c4c871e6c175f0e7cd137d5.png)
首都新机场临空经济对北京城市的影响研究[摘要]在梳理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城市经济、产业、空间发展现状,从推动首都产业结构升级、构建城南经济增长极、缩小南北差距、增加就业机会、加快空港城市一体化等方面,提出首都临空经济对北京城市的影响。
[关键词]首都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域经济影响1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机理国内外研究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机理,主要从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对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以及对区域空间重构三个方面来考量。
1.1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阶段互动关系区域经济直接影响临空经济产业的发展阶段、产业类型、产业效率等等。
从机场与区域的关系的演变过程来看,在临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机场与区域是两个独立发展的个体,二者在经济方面的互动比较弱,这个阶段的临空产业主要是航空指向的产业;随着航空网络的不断扩大,临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科技产业、高附加值的制造业迅猛发展,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加强;临空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以国际会展和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临空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1.2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临空经济区的经济增长率远高于区域内平均水平。
临空经济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在技术、服务等方面具有先进性,能够通过吸引周边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形成增长极,支配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临空产业自我增强后通过扩散效应,将技术、知识、信息等以乘数加速向区域扩散,进而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1.3临空经济对区域空间重构效应机场在空间结构中表现为“点”模式,航空枢纽+周边的交通干线构成“轴带”模式。
在“点-轴带”的空间结构中,临空经济产业沿着交通干线组织或扩散,一方面人口和产业向交通干线附近集聚,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促使轴带区域形成区位、投资的优势;另一方面,沿着交通干线布局产业,可以使航空枢纽所在的区域与轴带区域保持紧密的联系。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河道水循环规划设想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河道水循环规划设想](https://img.taocdn.com/s3/m/a763f91b5acfa1c7aa00cc97.png)
CHINAWATERRESOURCES 2018.1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 河道水循环规划设想唐颖,杨芬,郭金燕,韩凤霞(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100048袁北京)关键词: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生态需水;再生水利用;水循环中图分类号:TV 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院1000-1123(2018)01-0060-02一、区域概况1.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概况北京新机场位于北京市大兴区 榆垡镇、礼贤镇和河北省廊坊市广阳 区,西与京九铁路相邻,南临永定河, 东为廊涿高速公路。
北京新机场规划 建成超大型国际机场,总占地面积为 83 km 2,规划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亿 人次。
北京新机场近期按照旅客吞吐 量7 200万人次设计,规划建设用地 29 km 2。
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北京 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2016—2020 年)〉〉,配套建设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 区规划总面积150 km 2,其中北京部分 临空经济区规划区总用地面积50 km 2, 主要涉及大兴区礼贤和榆垡两镇。
2. 河道水环境现况北京新机场及其临空经济区位 于永定河左岸,主要防洪河道为永定 河,排涝河道为永兴河。
北京境内临 空经济区规划分为东、西两个片区, 分别位于大兴南部东、西相邻的礼贤 和榆垡两镇。
其中西区以榆垡镇为核 心,现状主要排涝沟渠有瓮麻渠、辛 榆渠和双东渠曰东区以礼贤镇为核 心,现状主要排涝沟渠有大狼垡沟、 田营沟、礼贤排沟和大礼路边沟。
除永兴河外,目前临空经济区内 现有排水河渠至今尚未进行规划治 理,区域内现仅有1座榆垡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0.5万t/d ,出厂水质也未达到北京市新的排放标准要求, 并且由于连年干旱,河渠自然补给源 断绝、自净能力差,区域内现状沟渠 有水则污、无水则干,有水河段水质 基本为劣V 类,水生态环境较差。
二、河湖环境需水分析1.规划目标及格局规划以实现北京新机场临空经 济区河湖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 系统良性循环为目标,打造北京新机 场临空经济区“清新明亮、蓝绿交织” 的水生态环境,建设以“水”和“绿”为 基质的城市滨水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郭 图1 临空经济区空间布局模式枢纽机场航空运输服务;全价值链配套航空与临空高科技制造;综合保税物流服务;航空相关研发与培训总部经济与全球性战略资源商贸服务;世界文化创意与高端休闲娱乐服务都市生活配套服务枢纽机场自生产业典型临空经济产业世界城市战略产业都市生态配套服务产业 领域重点方向表1 北京新航城产业发展方向者面临的重大挑战。
综观荷兰史基辅、韩国仁川、迪拜国际中心等全球知名航空城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个具有国家战略高度的、统一完整的综合性发展规划是推动航空城发展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2北京新航城发展规划北京新航城发展规划依据我国临空经济区(航空城)的规划体系要求,结合新机场及区域的特点,以综合性发展战略规划为指引,对战略定位、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生态建设和交通体系等专项规划展开研究。
2.1战略定位战略定位是北京新航城本质特点的体现,也是其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在发展规划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在北京新航城的定位研究中,详细分析了世界航空城的典型案例,剖析了新航城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背景下担当的角色,总结出新航城在未来发展中应承担的角色:不仅是世界交通枢纽,更是以拥有科学有序的产业体系、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及中西结合的时尚氛围为特色的,世界科技、信息、资本、人才、物流的枢纽,以及中国对外交流的门户和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为此,从国家战略层面考虑,新航城的定位为“世界枢纽、中国门户、区域引擎、生态新城”。
这种宏大的战略定位承载着国家的战略意图。
新航城的建设发展将对“首都经济圈”乃至整个京津冀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在促进区域经济、城镇化、社会事业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2.2产业发展新航城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解决临空经济区产业“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问题。
“发展什么”重点解决产业体系、产业定位、产业发展类型和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问题,其中,产业体系的构建是重中之重。
新航城产业发展规划须充分依托枢纽机场,重点发展临空产业,并结合国家战略及区域自身特点,发展国家和区域战略导入的特色产业,从而构建既能体现国际化、高端化特点,又有鲜明的临空指向性和区域特色的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
新航城产业发展主要在四个产业领域展开,分别是枢纽机场自生产业、典型临空经济产业、世界城市战略产业和都市生态配套服务产业(表1)。
“怎么发展”重点解决新航城产业提升和产业发展时序的问题。
通过实施高端化的国际产业发展、产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产业与文化驱动发展等措施来提升新航城产业的竞争力。
新航城产业发展时序结合新机场的建设进程及北京世界城市整体战略部署,从初期的临空典型产业、衍生临空产业到形成成熟的产业链集群,进而发展壮大新航城,从而使得新航城临空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
在新航城产业发展规划中,特别注重从全局出发,整体把握新航城在京津冀经济圈中的功能定位,协调与区域特别是北京与河北环首都经济圈的产业分工,形成良好互动。
积极发挥新航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新航城产业、人才及经济向区域实现“正外溢”,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与其他区域实现产业联系与协作,营造新航城与区域双赢的发展环境。
2.3空间布局根据临空经济不同单元与机场之间联系紧密程度的不同,不同产业在机场周边空间中表现为不同的区位选择,使得产业空间布局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圈层结构特点,通常包括四个圈层区域,即空港区、紧邻空港区、空港相邻地区与空港交通走廊沿线区、外围辐射区。
但该结构图2 北京新航城空间布局结构图3 北京新航城功能分区会随着机场周边交通干道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和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从而形成圆形模式、偏侧模式、线形模式和星形模式等不同的空间分布形式(图1)。
新航城的空间布局规划遵循航空港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发展临空经济为基本要务,结合产城融合、建设生态宜居新航城的理念,合理地将临空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提出了“一核、一轴、环状组团”的“中”字形新航城空间发展战略空间结构,形成了“点轴布局、星状模式、圈层结构、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模式(图2)。
“一核”,指新航城中心城区,包括新机场以及新机场北侧的临空产业区、保税加工区、航空物流区、国门商务区、国际居住城、榆垡镇和礼贤镇。
“一轴”,指北京南中轴,通过新航城的建设,加强北京南中轴的世界城市职能—国际交往职能、文化与传媒职能、国际性金融职能、国际性商贸职能和洲际交通枢纽职能。
“环状组团”,指围绕新机场,按照职能分工合作建设的多个组团,包括庞各庄镇、安定镇、魏善庄镇、广阳区、固安县、永清县、霸州市和涿州市等。
在具体空间布局上,北京新航城临空经济区既要立足产业理想布局,又要坚持区域统筹,强化北京与河北区域的联动与协调发展。
根据各产业对机场的需求程度以及区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分工,在整个区域内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图3)。
2.4生态建设当前,全球低碳生态发展渐成趋势,机场作为一个高碳排放的区域,应在保证“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前提下,提高区域的生态容量和碳汇能力,建立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从机场运营安全及新航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新航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不仅包括机场噪声、电磁环境保护和鸟害防治等诸多方面,还包括基本农田、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和湿地所构成的生态环境。
这就要求新航城的建设要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遵循“低影响开发”的理念,维护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为此,本研究在新航城区域生态环境本底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航城发展的资源环境禀赋,并依据生态适宜性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图4)。
首先,在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底线的基础上,提炼生态敏感要素,进行生态敏感区划分,对生态网络进行连接修复,尽量拉长生态网络长度,以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在保证现状廊道和斑块连通的基础上,将新航城划分为禁建区和功能区。
其次,在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立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新航城功能区的生态格局,建设生态新航城。
通过类比目前国内较具示范意义的生态新航城,以及根据国家对于生态城市的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新航城建设用地与生态城市用地比例的关系,在满足生态资源承载力的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新航城建设用地的选择。
最后,在新航城建设用地内,采用生态、低碳的规划设计策略和技术方法,创建以人为本的生态宜居城市,如基于TOD创建紧凑的城市形态,建设步行优先、多功能混合的邻里社区,优先发展自行车网络等慢行交通等。
2.5交通体系新机场建成后,将与首都机场构成双核模式,成为“首都经济圈”区域与国际接轨的重要空港枢纽,满足北京地区未来航空运输业的发展要求,并为全国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提供航空客货运输服务。
为此,新机场规划将统筹考虑其与北京城区及河北部分地区的交通联系,建设新机场与北京主城区、亦庄等周边市镇以及河北主要城市间的快速交通网络,并构建与京津冀主要区域连接的区域性快速通道。
此外,新机场将打造航空运输与铁路、轨道、公路等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实现航空、铁路、公路等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便利换乘、无缝衔接,成为一体化交通枢纽建设的典范。
通过新机场航空枢纽及一体化交通体系的建设,将极大地完善“首都经济圈”的航空网络体系,提升区域内部的协作度,增强北京、天津等核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从而有效提升该区域的国际影响力,增强该区域对各类世界组织、企业及资本的吸引力。
3结语目前,我国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加强研究。
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与其他规图4 北京新航城生态适宜性分析划不同,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涉及面广、专业性强,需要各专业和相关部门从项目初始就参与到规划中,协同工作,并需要将机场、临空经济区甚至整个区域环境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综合性规划对临空经济中各个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既体现高度、广度,又体现专业深度和可操作性。
北京新航城临空经济区的发展规划研究,是突破传统规划路径的全新探索,更是对临空经济区整合规划体系的一次有效尝试,验证了“产业主线、交通先导、规划引领、空间探索、生态支撑、专业配合”整合规划路径的合理性,体现了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和适应性,为今后我国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编制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John Kasarda, Grey Lindsay. Aerotropolis:The Way We’ll Live Next[M].New York: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1.[2]John Kasarda.Time-based Competition &Industrial Location in the Fast Century[J].Real Estate Issues. 1999, (4): 24-29.[3]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大兴新航城发展战略研究[Z].2012.[4]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大兴新航城整合规划研究[Z].2012.[5]陆大道.关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方针的若干问题[J].经济地理,2009,(1):4-9.[6]曹允春.临空经济—速度经济时代的增长空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7]欧阳杰.关于我国航空城的若干思考[J].中国民航,1993,(3):49-50.[8]王晓川.国际航空港近邻区域发展分析和借鉴[J].城市规划汇刊,2003,(3):67-70.[9]欧阳杰.李旭宏.航空城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综合开发模式[J].规划师,2009,(11):96-101.[10]金忠民.空港城研究[J].规划师,2004,(2):78-80.[收稿日期]2012-10-30;[修回日期]201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