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每一节课都有详细的三维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和突破方法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
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必修二地理教案15篇
必修二地理教案1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必修二地理教案15篇有关必修二地理教案【精选15篇】教案是教师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教学计划4篇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教学计划4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教学计划篇1经过一个愉快寒假的休整,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为了保证在新学期里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先做好如下教学工作计划:一、学生现状分析:本学期是在学生经历一个学年的地理方面知识的学习进入了初二阶段,学生在初一阶段的学习中,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技能。
在课堂上能进行有序的教学,但学生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由于平时投入少,未能及时做好复习,课堂内精力不集中。
有的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不太强,所以本学期要按照班级实际情况,并在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成果。
二、教材分析学习中国地理知识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以及填写简单地图和图表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简单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初步树立正确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懂得协同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
三、本学期教学目的本学期是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的地理差异,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
了解省级区域、省内区域和跨省区域的位置、自然特征及经济的发展状况。
四、提高措施1、在一年级现有的基础知识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好每一节课的课堂实际,在课后的反思中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取长补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
在课堂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地理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在相应地理材料、图片中独立获取地理知识。
在平时月考之前,把学习的基础知识要掌握好,并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记忆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个别学生加以指导,使他们更快进步。
2、做好不同学生的提高工作。
本学期要对中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地理能力,如读图和用图的能力。
对于他们不正确的学习方法给予改进,在课堂上要注意他们的听课状态检验学习效果。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第一课单元导入与全册导读
研究目标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了解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教学重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教学准备
-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
-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并进行简单
的讨论。
2. 展示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 提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解释相关概念和知识。
4.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引发学生对地理学
科的兴趣和思考。
5. 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布置相关预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地理学的定义
和研究对象。
同时,通过展示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
发散思维,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地理
学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精选14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精选14篇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1一、教材在上节内容中,我们已经对宇宙中的地球进行了初步学习,为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万物生长靠太阳”,在本节内容中,我们要学习与地球以及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恒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由此,我们才能继续学习下面几节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关的内容。
所以,本节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1.在初中对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太阳辐射的分布已经略有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并总结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对于太阳活动的认识,学生刚刚接触,因此比较陌生,所以学生需要一个认识学习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实例,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结合太阳外部结构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以及特征。
3.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并能用实例加以分析和说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图片、资料和生活体验提出问题,认真思考,与同学共同探究,寻求结论。
培养分析问题、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课本中出现的地理空间分布图,掌握读图分析并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养成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从生活中发生的地理现象去学习、分析的习惯。
2.通过探究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
3.正确认识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发展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通过读图,分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太阳的外部大气结构与太阳活动的类型,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法、对比分析法。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高压、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与天气特点。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5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5篇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地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1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一节中国的疆域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学习指导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一、从世界看中国【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0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0篇)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 知识目的1.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开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才能目的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异,培养学生联络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才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通过学生分析^p 城市的好处与缺乏,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开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开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答复,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在学生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异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比照,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异。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一、课程介绍1.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参与社会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地理资源,提高对地球环境状况的认识,并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
1.2 教材介绍本课程主要使用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该教材包含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
其中,自然地理主要探讨地球的组成、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态系统等,人文地理涉及世界人口、城市化、环境问题、资源开发等内容。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环境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环境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分析能力,以及对于人文地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计划2.1 教学内容本课程总共分为8个单元,具体内容为:•第一单元:地球的内部结构、构造和运动•第二单元:岩石圈的形成和变化•第三单元:地形和地貌演变过程•第四单元:气候形成与分布规律•第五单元:中国的气候类型和分布•第六单元:水资源和水循环过程•第七单元: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第八单元:人口与城市问题2.2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实验等。
其中,实验环节将对理论进行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素质。
2.3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第一步:导入和讲解•第二步:学生讨论和思考•第三步:实验和操作•第四步:讲解和复习三、教学评估3.1 教学目标检测在每个单元结束时,教师将进行小测验和测试,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 作业和考试每个单元结束后,教师将布置相应的作业,对于作业进行纠正和评分,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此外,教师还将定期进行模拟考试,向学生反馈考试成绩和进步情况。
四、教学资源4.1 教学设备本课程需要使用教学投影仪、实验室设备和电子白板等设备来进行教学。
4.2 教学材料本课程需要使用教材、作业本以及相关资料、实验纸等教学材料来进行教学。
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范文5篇
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范文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高考地理必修二教案5篇
高考地理必修二教案5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考地理必修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考地理必修二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课上通过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引入(视频内容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晖》),请大家看一段录。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的特点,刚才大家也看了视频,我们知道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不仅生活着汉族同胞,还有不少兄弟民族和我们汉族一起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板书: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二、民族构成与数量【承转】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个民族呢?生(56个)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内容回答屏幕上的问题.请生回答。
出示答案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3人口超过四百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4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出示图片归纳知识。
三、民族文化【承转】师:同学们请你观察一下手上的人民币,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对照一下屏幕上的各族文字,看看人民币上是哪些民族的文字。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教案一、课标分析课标:(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A、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B、让学生学会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C、让学生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
D、让学生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本“课标”没有要求学生记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特别强调“分析”,所以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一些人口数据,引导学生通过图表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再使用学生自己“建立”的人口模式分析其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每种人口增长模式的意义。
在学习评价中,各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应该是评价活动的背景信息,而不宜作为考核学生是否记住的内容。
所以教师在设计评价习题时要注意这点。
二、教材分析人口及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是一切人文地理学习内容的核心.教材安排在必修2的第一章第一节,对其他章节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并将渗透到各个方面的内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的课标要求部分教材没有相应的单独章节内容,都分散揉到第一第二章中,需要去分析挖掘教材.三、学情分析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经学过。
高中地理的学习是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感受型为主的学习上升到理性层面.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类型并能理解其转变的原因及时空分布。
3、理解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4、掌握地理曲线统计图和柱状统计图的读图方法与绘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借助图表、案例等的分析和讨论,并通过绘制图表,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地分析。
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二章教案
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二章教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二章教案(一)课标要求: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课标分析: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这三个要求在能力要求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①要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②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③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考虑到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本条标准并未将学习的要求定位在完整掌握目前广为承认的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如同心圆地带理论、梯度理论、扇形理论、城市内部的中心地结构理论等)上,而是定位在能用这些理论中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来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差异。
至于“要学习几个理论”、“学习哪个理论”、“要掌握某个理论中的哪些概念或原理”等问题,该条标准亦未作出具体的规定,而是强调“运用实例”,对具体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进而理解其形成的原因,进而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地理思想。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本条标准涉及人口和城市两部分内容。
其中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可放在第一章处理。
第二章应重点放在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的讨论上。
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域集聚的特定文化现象,城市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景观,“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其中最显著例子是不同的宗教文化形成不同的城市景观,特别是寺庙教堂等建筑物的形态和风格。
学习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的形成。
考虑到学生在初中阶段和日常的媒体接触中,已对世界和中国的一些城市文化景观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实际的体验,因此这条标准的达成,可以通过举一两个具体的典型实例来讨论。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供参考)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范文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范文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地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教学过程【活动】判断背斜和向斜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练习】褶皱构造判断及成因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岭。
【讲授】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1.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且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2.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交界处活跃,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4.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活动】板块构造学说应用1.为什么亚洲多火山地震?亚洲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2.‘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对要少?太平洋沿岸多板块交界处,印度洋沿岸较少3.新西兰地震的形成原因?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活动】褶皱构造与矿产1 .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油、气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记忆]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二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4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4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4篇(高一地理必修二课件教案导学案),供大家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教案1:地球上的大气运动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分布;2. 了解大气运动的类型及其规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大气的组成;2. 理解大气运动的类型及其规律。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提问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大气运动的变化;3. 讲述法:以教师讲解为主,结合教学PPT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解读;4. 总结法:通过小结的方式梳理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出示一张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有哪些运动,并与大气运动有何关联。
2. 学习展示:a. 大气的组成:通过教师PPT进行讲解,介绍大气的组成及其层次分布。
师生共同解读PPT上的文字和图表。
b. 大气的闪电: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大气中的闪电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闪电产生的原因。
c. 大气运动的规律:通过讲述和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环流和风系。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气候和季节变化。
3. 学习实践:a.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操场或室外进行观察,引导他们观察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如云的形状、移动速度等。
b. 板书总结:根据观察结果,让学生回到教室,通过板书总结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并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原因。
4. 练习与巩固:a. 布置练习题:在课堂结束前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答问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b. 答疑解惑:回答学生对知识点的疑问,解析并纠正错误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大气的组成和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观察和分析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验和实地观察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发言机会相对较少,下节课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二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亚非拉)(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发展中国家)(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增长较缓慢)展示《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表。
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回答),那么这些国家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呢?(让学生阅读课本p4《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教师补充材料二、三材料二现金津贴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意大利的出生率连年下降,国内人口出现负增长,为了鼓励人民多生育,意大利政府用心良苦地宣布一项新措施,就是给予生育一胎以上的家庭经济津贴。
从生育二胎开始可以一次性领取由政府支出的1000欧元的津贴。
材料三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德国人口出生率很低,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
在德国每年有14.5万多名婴儿的父母是外籍人或父母的一方是外籍人,占全德婴儿出生率的20%。
提问:人口增长慢的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什么?(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势。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4年。
成绩巨大,但依然任重道远。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知道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世界人口的数量,在整个人类历史时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但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又有不同的特;面对不同的人口形势,各国各地区会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入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板书: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教师指出: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板书: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学生阅读课本p6图1.6。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图中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2)横坐标仅仅表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吗?(3)自然增长率如何读取呢?板书:2、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教师讲解: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和转变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转变是从死亡率还是出生率先下降开始的?(死亡率)设问:目前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生产力水平是否相同?(不同)板书:3、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让学生阅读课文p6有关段落,分析世界两类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哪一种?生回答)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会变化的,在空间上也有差异的。
最后分析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知道了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因。
通过学习,懂得了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有变化,空间上存在差异。
教学后记【篇二: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每一节课都有详细的三维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和突破方法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
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教学后记: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人口迁移地图或动画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效应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教学后记: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到人口剧增给予自然环境极大的压力,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