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短路径问题
最短路径问题介绍
最短路径问题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最短路径问题是指在一个带有边权的图中,寻找连接图中两个特定节点的最短路径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最短路径问题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通信网络、物流配送等领域。
通过解决最短路径问题,可以使得资源的利用更加高效,节约时间和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并且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迅速找到应急通道。
最短路径问题属于图论中的基础问题,通常通过图的表示方法可以简单地描述出这样一个问题。
图是由节点和边组成的集合,节点表示不同的位置或者对象,边表示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
在最短路径问题中,每条边都有一个权重或者距离,表示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移动的代价。
最短路径即是在图中找到一条路径,使得该路径上的边权和最小。
在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算法可以应用。
最著名的算法之一是Dijkstra算法,该算法由荷兰计算机科学家Edsger W. Dijkstra于1956年提出。
Dijkstra算法是一种贪心算法,用于解决单源最短路径问题,即从一个给定的起点到图中所有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
该算法通过维护一个距离数组和一个集合来不断更新节点之间的最短距离,直到找到目标节点为止。
除了Dijkstra算法和Floyd-Warshall算法外,还有一些其他与最短路径问题相关的算法和技术。
例如A*算法是一种启发式搜索算法,结合了BFS和Dijkstra算法的特点,对图中的节点进行评估和排序,以加速搜索过程。
Bellman-Ford算法是一种解决含有负权边的最短路径问题的算法,通过多次迭代来找到最短路径。
一些基于图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方法也被应用于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中,可以获得更快速和精确的路径搜索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最短路径问题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实现,利用各种算法和数据结构来求解。
利用图的邻接矩阵或者邻接表来表示图的连接关系,再结合Dijkstra或者Floyd-Warshall算法来计算最短路径。
最短路径问题
最短路径问题 姓名 类型一、一条直线外两个定点到直线上一动点距离之和最小的问题:1. 一条直线异侧两个定点到直线上一动点距离之和最小,确定动点的位置。
作法:连接两个定点,交直线于一点,交点即为所求。
例1、如图,在直线l 上求一点P ,使PA +PB 值最小.作法:连接AB ,交直线l 于点P ,点P 即为所求。
说明:∵连接A 、B 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
∴连接AB ,交直线l 于点P ,此时PA+PB 最小=AB2. 一条直线同侧两个定点到直线上一动点距离之和最小,确定动点的位置。
方法:利用轴对称变换将直线同侧两个定点转化为直线异侧两个定点,然后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例1的方法确定动点的位置。
例2、 如图,在直线l 上求一点P ,使PA +PB 值最小.作法:①作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A ’;②连接A ’B ,交直线l 于点P ,点P 即为所求。
说明:连接AP 、AA ’,∵点A 和点A ’关于直线l 对称,∴直线l 是AA ’的垂直平分线,∴PA=PA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此时PA+PB 最小=PA ’+PB=AB 。
类型二、一条直线外两个定点到直线上一动点距离之差最大的问题:1.一条直线同侧两个定点到直线上一动点距离之差最大,确定动点的位置。
例3、在直线l 上求一点P ,使PB PA -的值最大.作法:连接AB ,并延长交直线l 于点P ,点P 即为所求。
证明:在直线l 上另取一点P ’,连接P ’A 和P ’B , ∵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 ∴AB B P A P <''-; 而连接AB ,并延长交直线l 于点P ,此时AB PB PA =-, AB PB PA =-∴最大此时 2.一条直线异侧两个定点到直线上一动点距离之差最大,确定动点的位置。
l A l l l A方法:利用轴对称变换将直线异侧两个定点转化为直线同侧两个定点,然后根据“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用例3的方法确定动点的位置。
第21讲 最短路径问题
第21讲 最短路径问题一、方法剖析与提炼引例:如图,A 、B 是笔直公路l 同侧的两个村庄,且两个村庄到直路的距离分别是300m 和500m ,两村庄之间的距离为d(已知d 2=400000m 2),现要在公路上建一汽车停靠站,使两村到停靠站的距离之和最小,则最小距离为___________m 。
【解答】1000。
【解析】如图,作点B 关于公路l 的对称点B′,连接AB′交公路于点C ,CA+CB最短距离就是AB′的长度。
根据勾股定理可以求得AB′=1000m 。
【解法】同侧的两点,通过轴对称变换成异侧,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确定最小距离。
【解释】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最短路径来源于生活,并引出求最短路径常用的方法,利用轴对称变换找对称点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即饮马问题)。
学习时可作如下归纳:(1)在初中范围内和边的不等量有关的知识有哪些,引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在此图中哪种变换方式比较适合将马路同侧的两条线段变换到异侧,并且保持线段长度不变,旨在复习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变换特点;(3)在移动变换中,有没有可能将两条线段置于共线的情形,即最短路径。
例1: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8,M 在DC 上,且DM=2,N 是AC 上一动点,求DN+MN 的最小值。
【解答】连结BD 交AC 于点O ,根据正方形的对称性可知,B 点即为D 的对称点。
连结BM 交AC 于点N ,则BM 的值为DN+MN 的最小值。
所以BM=10。
【解析】如图,点B 即为点D 关于AC 的对称点,连接BM ,BM 的长度即为DN+MN的最小距离。
在Rt△BCM 中,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得BM=10。
【解法】此题 DN ,MN 这两条线段中,M ,D 两点固定,只有N 一个点是移动的,故只需确定点N ,使得距离之和最短即可。
【解释】此例从最基本的图形出发,让学生易于接受,敢于探索。
学生依据正方形自身拥有的轴对称性找到对称点,将同侧两条线段利用翻折变成异侧的两条线段,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找到最短路径。
八年级最短路径问题归纳
八年级最短路径问题归纳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中的一个经典问题,也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在八年级的学习中,我们也会接触到最短路径问题,并且通过一些简单的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将对八年级最短路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个问题。
一、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最短路径问题是指在一个给定的图中,找出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即路径上的边权之和最小。
其中,图由顶点和边组成,顶点表示路径中的点,边表示路径中的通路或连接。
二、最短路径问题的应用最短路径问题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导航系统中的最短路径规划、货物运输中的最短路径选择等等。
通过寻找最短路径,可以帮助我们节省时间和资源,提高效率。
三、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1. 迪杰斯特拉算法迪杰斯特拉算法是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一种常用算法。
该算法通过不断更新起点到各个顶点的最短路径,直到找到终点的最短路径为止。
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初始化起点到各个顶点的距离为无穷大,起点到自身的距离为0;- 选择一个未访问的顶点,更新起点到其他顶点的距离;-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找到终点的最短路径或所有顶点都被访问过。
2. 弗洛伊德算法弗洛伊德算法是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另一种常用算法。
该算法通过不断更新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直到更新完所有顶点对之间的最短路径为止。
弗洛伊德算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初始化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距离,如果两个顶点之间有直接的边,则距离为边的权值,否则距离为无穷大;- 选择一个顶点作为中转点,更新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距离;-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更新完所有顶点对之间的最短路径。
四、最短路径问题的注意事项在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图的表示方式:可以使用邻接矩阵或邻接表来表示图,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表示方式。
2. 边的权值:边的权值可以表示两个顶点之间的距离、时间、花费等等,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权值。
最短路径问题例题与讲解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1.最短路径问题(1)求直线异侧的两点与直线上一点所连线段的和最小的问题,只要连接这两点,与直线的交点即为所求.如下图,点A,B分别是直线l异侧的两个点,在l上找一个点C,使CA+CB最短,这时点C是直线l与AB的交点.(2)求直线同侧的两点与直线上一点所连线段的和最小的问题,只要找到其中一个点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点,连接对称点与另一个点,则与该直线的交点即为所求.如下图,点A,B分别是直线l同侧的两个点,在l上找一个点C,使CA+CB最短,这时先作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则点C是直线l与AB′的交点.为了证明点C的位置即为所求,我们不妨在直线上另外任取一点C′,连接AC′,BC′,B′C′,证明AC+CB<AC′+C′B.如下:证明:由作图可知,点B和B′关于直线l对称,所以直线l是线段BB′的垂直平分线.因为点C与C′在直线l上,所以BC=B′C,BC′=B′C′.在△AB′C′中,AB′<AC′+B′C′,所以AC+B′C<AC′+B′C′,所以AC+BC<AC′+C′B.【例1】在图中直线l上找到一点M,使它到A,B两点的距离和最小.分析:先确定其中一个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然后连接对称点和另一个点,与直线l的交点M即为所求的点.解:如下图:(1)作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2)连接AB′交直线l于点M.(3)则点M即为所求的点.点拨:运用轴对称变换及性质将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两条线段转化到一条直线上,然后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运用轴对称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将所求线段之和转化为一条线段的长,是解决距离之和最小问题的基本思路,不管题目如何变化,运用时要抓住直线同旁有两点,这两点到直线上某点的距离和最小这个核心,所有作法都相同.警误区利用轴对称解决最值问题应注意题目要求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通过比较来说明最值问题是常用的一种方法.解决这类最值问题时,要认真审题,不要只注意图形而忽略题意要求,审题不清导致答非所问.3.利用平移确定最短路径选址选址问题的关键是把各条线段转化到一条线段上.如果两点在一条直线的同侧时,过两点的直线与原直线的交点处构成线段的差最大,如果两点在一条直线的异侧时,过两点的直线与原直线的交点处构成的线段的和最小,都可以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来推理说明,通常根据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情况取其中一个点的对称点来解决.解决连接河两岸的两个点的最短路径问题时,可以通过平移河岸的方法使河的宽度变为零,转化为求直线异侧的两点到直线上一点所连线段的和最小的问题.在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时,我们通常利用轴对称、平移等变换把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两条线段转化到一条直线上,从而作出最短路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2】如图,小河边有两个村庄A,B,要在河边建一自来水厂向A村与B村供水.(1)假设要使厂部到A,B村的距离相等,则应选择在哪建厂?(2)假设要使厂部到A,B两村的水管最短,应建在什么地方?分析:(1)到A,B两点距离相等,可联想到“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又要在河边,所以作AB的垂直平分线,与EF的交点即为符合条件的点.(2)要使厂部到A村、B村的距离之和最短,可联想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作A(或B)点关于EF的对称点,连接对称点与B点,与EF的交点即为所求.解:(1)如图1,取线段AB的中点G,过中点G画AB的垂线,交EF于P,则P到A,B的距离相等.也可分别以A、B为圆心,以大于12AB 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两点,过这两点作直线,与EF 的交点P 即为所求.(2)如图2,画出点A 关于河岸EF 的对称点A ′,连接A ′B 交EF 于P ,则P 到A ,B 的距离和最短.【例3】 如图,从A 地到B 地经过一条小河(河岸平行),今欲在河上建一座与两岸垂直的桥,应如何选择桥的位置才能使从A 地到B 地的路程最短?思路导引:从A 到B 要走的路线是A →M →N →B ,如下图,而MN 是定值,于是要使路程最短,只要AM +BN 最短即可.此时两线段应在同一平行方向上,平移MN 到AC ,从C 到B 应是余下的路程,连接BC 的线段即为最短的,此时不难说明点N 即为建桥位置,MN 即为所建的桥.解:(1)如图2,过点A 作AC 垂直于河岸,且使AC 等于河宽.(2)连接BC与河岸的一边交于点N.(3)过点N作河岸的垂线交另一条河岸于点M.则MN为所建的桥的位置.4.生活中的距离最短问题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知,求距离之和最小问题,就是运用等量代换的方式,把几条线段的和想方法转化在一条线段上,从而解决这个问题,运用轴对称性质,能将两条线段通过类似于镜面反射的方式转化成一条线段,如图,AO+BO=AC的长.所以作已知点关于某直线的对称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例4】(实际应用题)茅坪民族中学八(2)班举行文艺晚会,桌子摆成如图a所示两直排(图中的AO,BO),AO桌面上摆满了橘子,OB桌面上摆满了糖果,站在C处的学生小明先拿橘子再拿糖果,然后到D处座位上,请你帮助他设计一条行走路线,使其所走的总路程最短?图a 图b解:如图b.(1)作C点关于OA的对称点C1,作D点关于OB的对称点D1,(2)连接C1D1,分别交OA,OB于P,Q,那么小明沿C→P→Q→D 的路线行走,所走的总路程最短.利用轴对称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解决几何中的最大值问题的关键.先做出其中一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然后连接对称点和另一个点,所得直线与对称轴的交点,即为所求.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易证明这就是最大值.破疑点解决距离的最值问题的关键运用轴对称变换及三角形三边关系是解决一些距离的最值问题的有效方法.【例5】如下图,A,B两点在直线l的两侧,在l上找一点C,使点C到点A、B的距离之差最大.分析:此题的突破点是作点A(或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或B′),作直线A′B(AB′)与直线l交于点C,把问题转化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解决.解:如下图,以直线l为对称轴,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A′B的连线交l于点C,则点C即为所求.理由:在直线l上任找一点C′(异于点C),连接CA,C′A,C′A′,C′B.因为点A,A′关于直线l对称,所以l为线段AA′的垂直平分线,则有CA=CA′,所以CA -CB=CA′-CB=A′B.又因为点C′在l上,所以C′A=C′A′.在△A′BC′中,C′A-C′B=C′A′-C′B<A′B,所以C′A′-C′B<CA-CB.点拨: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通过比较来说明最值问题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最短路径问题(经典)
最短路径问题(珍藏版)
【问题概述】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研究中的一个经典算法问题,旨在寻找图(由结点和路径组成的)中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算法具体的形式包括:
①确定起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即已知起始结点,求最短路径的问题.
②确定终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与确定起点的问题相反,该问题是已知终结结点,求最短路径的问题.
③确定起点终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即已知起点和终点,求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④全局最短路径问题- 求图中所有的最短路径.
【问题原型】“将军饮马”,“造桥选址”,“费马点”.
【涉及知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三角形三边关系”,“轴对称”,“平移”.【出题背景】角、三角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圆、坐标轴、抛物线等.
【解题思路】找对称点实现“折”转“直”,近两年出现“三折线”转“直”等变式问题考查.
【十二个基本问题】
全国初中数学资料群群号:101216960。
最短路径问题
最短路径问题分两种情况,分别为阶段k=3和k=4:一、阶段:k=3显然,从始点A 到终点E 只有两条路径:A →1B →1D →E,路径距离是10;A →3B →3D →E,路径距离是9.二、阶段:k=4决策:逆序递推k d 1(,)k k x x +表示第k 阶段由初始状态k x 到下一阶段初始状态1k x +的距离。
()k k f x 表示从第k 阶段的k x 到终点E 的最短距离。
(1)阶段k=4有三个初始状态1D 、2D 、3D若最短路径经过1D ,41()f D =3若最短路径经过2D ,42()f D =1若最短路径经过3D ,43()f D =5(2)阶段k=3有两个初始状态1C 、2C若最短距离经过1C ,31()f C =min {311(,)d C D +41()f D ,312(,)d C D +42()f D ,313(,)d C D +43()f D }=min {5,6,8}=5若最短距离经过2C ,同理,32()f C =min {4,5,7}=4(3)阶段k=2有三个初始状态123B B B 、、若最短距离经过1B ,21()f B =min {211(,)d B C +31()f C ,212(,)d B C +32()f C }=min{9,7}=7 若最短距离经过2B ,22()f B =min {221(,)d B C +31()f C ,222(,)d B C +32()f C }=min {6,7}=6若最短距离经过3B ,23()f B = min {231(,)d B C +31()f C ,232(,)d B C +32()f C }=min{8,9}=8(4)阶段k=11()f A =min {11(,)d A B +21()f B ,12(,)d A B +22()f B ,13(,)d A B +23()f B }=min {10,8,9}=8故当经过四个阶段时,最短路径距离为8.综合一、二两种情况,可以明显得出最短路径距离是8,其相对应的最佳路径为A →2B →1C →1D →E。
最短路径问题
最短路径问题【基础知识】最短路径问题是一个经典问题,旨在寻找图中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具体有以下几种:1. 确定起点的最短路径问题——即已知起始点,求最短路径;2. 确定终点的最短路径问题;3. 确定起点终点的最短路径问题;4. 全局最短路径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知识有“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三角形三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轴对称”、“平移旋转”等。
问题图形在直线l上求一点P,使得PA+PB值最小在直线l上求一点P,使得PA+PB值最小(将军饮马问题)在直线l1、l2上分别求点M、N,使得∆PMN的周长最小直线m//n,在m、n上分别求点M、N,使MN⊥m,且AM+MN+BN的值最小在直线l上求两点M、N(M在左),使MN=a,并且AM+MN+BN的值最小在直线l1、l2上分别求点M、N,使得四边形PQMN的周长最小在直线l1上求点A,在l2上求点B,使PA+PB最小点A、B分别为直线l1、l2上定点,在l1、l2上分别求点N、M,使AM+MN+NB在直线l上求一点P,使|PA−PB|的值最小在直线l上求一点P,使|PA−PB|的值最大在直线l上求一点P,使|PA−PB|的值最大若∆ABC中每一个内角都小于120°,在∆ABC内求一点P,使得PA+PB+PC的值最小)如图,在△ABC 中,AB =AC =10,tanA =2,BE ⊥AC 于点E ,D 是线段BE 上的一个动点,则CD+√55BD 的最小值是 .如图,半圆的半径为1,AB 为直径,AC 、BD 为切线,AC =1,BD =2,点P 为弧AB 上一动点,求的最小值.。
最短路径问题
A
O
N
3. 两定两动型最值
例:在∠MON的内部有点A和点B,在OM 上找一点C,在ON上找一点D,使得四边形 ABCD周长最短.
M
A
B
O
N
例:(造桥选址)将军每日需骑马从军营出发,去 河岸对侧的瞭望台观察敌情,已知河流的宽度为30 米,请问,在何地修浮桥,可使得将军每日的行程 最短?
A
C
D
B
4. 垂线段最短型
最短路径问题
1.两定一动型:两定点到一动 点的距离和最小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例:在定直线l上找一个动点C,使动点C到两 个定点A与B的距离之和最小, 即CA+CB的和最小.
B A
l
2.两动一定型 例:在∠MON的内部有一点A,在OM上找 一点B,在ON上找一点C,使得△BAC周长 最短.
M
A
D
E
B
C
3.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8,M在DC上,且 DM=2,N是AC上的一动点,DN+MN的最小值 为————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CD NhomakorabeaA
B
典型例题
1.如图,在等边△ABC中,AB = 6,AD⊥BC, E是AC上的一点,M是AD上的一点,且AE = 2, 求EM+EC的最小值
A
A
E M
E
M
H
B
D
CB
D
C
2.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2, ABE是等边三角 形,点E在正方形ABCD内,在对角线AC上有一 点P,使PD+PE的和最小,则这个最小值是
例1:在∠MON的内部有一点A,在OM上找一点 B,在ON上找一点C,使得AB+BC最短.
最短路径问题 ppt课件
12
图论及其应用 作业 用Dijkstra算法求出下图中从顶点a到其它所有 顶点的最短路径及及长度。
13
图论及其应用
有向图中求最短路径的Dijkstra算法
设Sj是带权有向图G中自顶点1到顶点j的最短有向路的长度 步骤1:置P={1},T={2,3,…,n}且S1=0,Sj=w1j, j=2,3,…,n 。 步骤2:在T中寻找一点k,使得Sk=min{Sj},置P=P{k}, T=T- {k}。若T=,终止;否则,转向步骤3。 步骤3:对T中每一点j,置Sj=min {Sj ,Sk+ wkj},然后转向步 骤2。 算法经过n-1 次循环结束。
6
1-6-8-B
6-8-B
13
10
5
图论及其应用
指定点到其它所有点的最短路径
解决这一问题最著名的方法是 Dijkstra算法,这个算法是由荷 兰计算机科学教授Edsger W.Dijkstra在1959年提出的。 他在1972年获得美国计算机协 会授予的图灵奖,这是计算机 科学中最具声望的奖项之一。
最终,起点上方的最短路线及权值即为起点到终点的最 短路线及长度。
3
图论及其应用
例 使用回溯法求下图中结点1到结点10的最短路径
2-6-9-10 600
1-4-6-9-10 650
4-6-9-10 500
6-9-10
300
9-10
100 5-8-10
400
8-10
150
3-5-8-10 600
7-8-10 275
定义2 已知矩阵A=(aij)m n ,B =(bij)mn,规定C=AB=(dij)mn,
其中dij=min(aij, bij)
初中最短路径问题7种类型
初中最短路径问题7种类型初中最短路径问题7种类型最短路径问题是离散数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应用广泛,包括交通路线规划、网络优化等。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最短路径问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介绍初中最短路径问题的七种类型。
1. 单源最短路径问题单源最短路径问题是指在一个给定的加权有向图中,从一个确定的源点出发,求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使用迪杰斯特拉算法或贝尔曼-福特算法来求解。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算法,学生可以逐步掌握寻找最短路径的基本方法。
2. 多源最短路径问题多源最短路径问题是指在一个给定的加权有向图中,求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使用佛洛依德算法来解决。
学生可以通过了解和实践佛洛依德算法,掌握多源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方法。
3. 无权图最短路径问题无权图最短路径问题是指在一个无向无权图中,求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使用广度优先搜索算法来解决。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广度优先搜索算法,了解和掌握无权图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
4. 具有负权边的最短路径问题具有负权边的最短路径问题是指在一个给定的加权有向图中,存在负权边,求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使用贝尔曼-福特算法来解决。
学生可以通过了解和实践贝尔曼-福特算法,理解和应用具有负权边的最短路径问题。
5. 具有负权环的最短路径问题具有负权环的最短路径问题是指在一个给定的加权有向图中,存在负权环,求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使用贝尔曼-福特算法的改进版来解决。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贝尔曼-福特算法的改进版,解决具有负权环的最短路径问题。
6. 具有边权和顶点权的最短路径问题具有边权和顶点权的最短路径问题是指在一个给定的加权有向图中,除了边权之外,还考虑了顶点的权重,求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使用约翰逊算法来解决。
最短路径的十二个基本问题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PA+PB 最小值为 A B'.
原理
分别作点 P 关于两直 线的对称点 P'和 P'', 在直线 l1 、l2 上分别求 连 P'P'',与两直线交 点 M、N,使△PMN 的 点即为 M,N. 周长最小.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PM+MN+PN 的最小值为 线段 P'P''的长.
【十二个基本问题】
【问题 1】
作法
图形
原理
连 AB,与 l 交点即为
P.
在直线 l 上求一点 P,
使 PA+PB 值最小.
【问题 2】“将军饮马”
作法
作 B 关于 l 的对称点
B'连 A B',与 l 交点
在直线 l 上求一点 P,
即为 P.
使 PA+PB 值最小.
【问题 3】
作法
图形 图形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PA+PB 最小值为 AB.
原理
将点 A 向下平移 MN 的
长度单位得 A',连 A'
B,交 n 于点 N,过 N 作
直线 m ∥ n ,在 m 、n , NM⊥ m 于 M.
上分别求点 M、N,使
MN⊥ m ,且 AM+MN+BN
的值最小.
【问题 6】
作法
图形
将点 A 向右平移 a 个
长度单位得 A',作 A'
关于 l 的对称点 A'',连 在直线 l 上求两点 M、N
对称点 B',连 A'B' l2 上一定点,在 l2 上求 交l2 于 M,交 l1 于 N.
点 M,在 l1 上求点 N,
使 AM+MN+NB 的 值 最
小.
(完整版)初二数学最短路径问题知识归纳+练习
初二数学最短路径问题【问题概述】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研究中的一个经典算法问题,旨在寻找图(由结点和路径组成的)中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算法具体的形式包括:①确定起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 即已知起始结点,求最短路径的问题.②确定终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 与确定起点的问题相反,该问题是已知终结结点,求最短路径的问题.③确定起点终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 即已知起点和终点,求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④全局最短路径问题 - 求图中所有的最短路径.【问题原型】“将军饮马”,“造桥选址”,“费马点”.【涉及知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三角形三边关系”,“轴对称”,“平移”.【出题背景】角、三角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圆、坐标轴、抛物线等.【解题思路】找对称点实现“折”转“直”,近两年出现“三折线”转“直”等变式问题考查.在直线l 上求一点P ,使PB PA -的值最大.作直线AB ,与直线l 的交点即为P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PB PA -≤AB .PB PA -的最大值=AB .【问题11】 作法图形 原理在直线l 上求一点P ,使PB PA -的值最大.作B 关于l 的对称点B '作直线A B ',与l 交点即为P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PB PA -≤AB '. PB PA -最大值=AB '.【问题12】“费马点” 作法图形 原理△ABC 中每一内角都小于120°,在△ABC 内求一点P ,使P A +PB +PC 值最小.所求点为“费马点”,即满足∠APB =∠BPC =∠APC =120°.以AB 、AC 为边向外作等边△ABD 、△ACE ,连CD 、BE 相交于P ,点P 即为所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P A +PB +PC 最小值=CD .【精品练习】1.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 的面积为12,△ABE 是等边三角形,点E 在正方形ABCD 内,在对角线AC 上有一点P ,使PD +PE 的和最小,则这个最小值为( )A .3B .26C .3D 62.如图,在边长为2的菱形ABCD 中,∠ABC =60°,若将△ACD 绕点A 旋转,当AC ′、AD ′分别与BC 、CD 交于点E 、F ,则△CEF 的周长的最小值为( ) A .2B .32C .32+D .4lBAlPABl ABlBPAB'ABCPEDCBAADEPB C3.四边形ABCD 中,∠B =∠D =90°,∠C =70°,在BC 、CD 上分别找一点M 、N ,使△AMN 的周长最小时,∠AMN +∠ANM 的度数为( )A .120°B .130°C .110°D .140°4.如图,在锐角△ABC 中,AB =42,∠BAC =45°,∠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点D ,M 、N 分别是AD 和AB 上的动点,则BM +MN 的最小值是 .5.如图,Rt △ABC 中,∠C =90°,∠B =30°,AB =6,点E 在AB 边上,点D 在BC 边上(不与点B 、C 重合), 且ED =AE ,则线段AE 的取值范围是 .6.如图,∠AOB =30°,点M 、N 分别在边OA 、OB 上,且OM =1,ON =3,点P 、Q 分别在边OB 、OA 上,则MP +PQ +QN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Rt △ABC 中,∠C =90°,则有222AB BC AC =+)7.如图,三角形△ABC 中,∠OAB =∠AOB =15°,点B 在x 轴的正半轴,坐标为B (36,0).OC 平分∠AOB ,点M 在OC 的延长线上,点N 为边OA 上的点,则MA +MN 的最小值是______. DEABCD MABMN8.已知A (2,4)、B (4,2).C 在y 轴上,D 在x 轴上,则四边形ABCD 的周长最小值为 ,此时 C 、D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 .9.已知A (1,1)、B (4,2).(1)P 为x 轴上一动点,求PA +PB 的最小值和此时P 点的坐标;(2)P 为x 轴上一动点,求PB PA 的值最大时P 点的坐标;(3)CD 为x 轴上一条动线段,D 在C 点右边且CD =1,求当AC +CD +DB 的最小值和此时C 点的坐标;10.点C 为∠AOB 内一点.(1)在OA 求作点D ,OB 上求作点E ,使△CDE 的周长最小,请画出图形;(2)在(1)的条件下,若∠AOB =30°,OC =10,求△CDE 周长的最小值和此时∠DCE 的度数.图①12.荆州护城河在CC'处直角转弯,河宽相等,从A处到达B处,需经过两座桥DD'、EE',护城河及两桥都是东西、南北方向,桥与河岸垂直.如何确定两座桥的位置,可使A到B点路径最短?。
最短路径问题(Dijkstra算法)和最小生成树(Kruskal算法和Prim算法)
t(j)=tmin;
end
end
end
ifk==n
break;
end
end
T;
c;
Prim算法程序:
function[T c] =Primf(a)
%a表示权值矩阵
%c表示生成树的权和
%T表示生成树的边集合
l=length(a);
a(a==0)=inf;
k=1:l;
listV(k)=0;
上机实验1、2
1.最短路径问题(Dijkstra算法)
2.最小生成树(Kruskal算法和Prim算法)
一、最短路径问题(Dijkstra算法)
实验问题描述:如图的交通网络,每条弧上的数字代表车辆在该路段行驶所需的时间,有向边表示单行道,无向边表示可双向行驶。若有一批货物要从1号顶点运往11号顶点,问运货车应沿哪条线路行驶,才能最快地到达目的地。
listV(1)=1;
e=1;
while(e<l)
min=inf;
fori=1:l
iflistV(i)==1
forj=1:l
iflistV(j)==0&min>a(i,j)
min=a(i,j);b=a(i,j);
s=i;d=j;
end
end
end
end
listV(d)=1;
distance(e)=b;
T =
3 4 1 2
4 5 3 5
c =
10
>> a=[0 5 3 7 inf;5 0 8 inf 4;3 8 0 1 6;7 inf 1 0 2;inf 4 6 2 0];
>> [T c] =Primf(a)
最短路径问题
最短路径问题
2.3.1最短路径的定义
最短路径问题是运动规划的一个主要的课题。
运动规划问题由二部分组成,分别是最短路径和轨迹规划,其中路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连接起点和终点的一条曲线,而与之相匹配的路径规划问题就是形成这样一种路径的策略。
最短路径问题在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都会遇到,已经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充分的运用。
比如现在中国最前端的领域就有涉及,比如:机器人在行动的时候必须做到自主无碰;无人机在飞行的时候必须做到避障突防;巡航导弹在飞行的时候必须做到躲避雷达的范围性探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有:全球定位系统导航;各个城市内部不同的道路网规划等。
2.3.2最短路径的一般步骤
最短路径问题总结起来一般有下面三个步骤:
(1)环境建模。
其中,环境建模可以说是最短路径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一步,环境建模的目的是建立在实际上可以让计算机来操作进一步来最短路径的环境模型,也就是把现实之中的物理空间转化成算法从而可以形成抽象空间,实现相互间的映射。
(2)路径搜索。
路径搜索就是在环境模型已经完成了之后,运用之前已经建立好的算法,进而去寻找一条最优的的路径,使得我们所建立目标函数能够获得我们所期望的最优值。
(3)路径平滑。
通过之前已经建立好的算法,找到的最优的的路径在实际情况之中,并不一定实际上可行路径,需要后期继续作进一步处理,并且进行平滑的操作,才能使之前找到的最优的的路径成为一条在现实之中可以行走的路径。
最短路径专题 含答案
最短路径专题含答案1. 某同学的茶杯是圆柱体,如图是茶杯的立体图,左边下方有一只蚂蚁,从A处爬行到对面的中点B处,如果蚂蚁爬行路线最短,请画出这条最短路线图.解:如图1,将圆柱的侧面展开成一个长方形,如图示,则A,B分别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连接AB,即是这条最短路线图.问题:某正方形盒子,如图左边下方A处有一只蚂蚁,从A处爬行到侧棱GF上的中点M点处,如果蚂蚁爬行路线最短,请画出这条最短路线图.2. 如图,一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为24cm,高AB为16cm,BC是上底面的直径.一只昆虫从点A出发,沿着圆柱的侧面爬行到点C,求昆虫爬行的最短路程.3. 如图一只蚂蚁要从正方体的一个顶点A爬一个顶点B,如果正方体棱是2,求最短的路线长.4. 如图,长方体的底面边长分别为2cm和4cm,高为5cm,若一只蚂蚁从P点开始经过4个侧面爬行一圈到达Q点,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长.5. 如图,有一半径为2cm,高为10cm的圆柱体,在棱AA1的P点上有一只蜘蛛,PA=3cm,在棱BB1的Q点上有一只苍蝇,QB2=2cm.蜘蛛沿圆柱爬到Q点吃苍蝇,请你算出蜘蛛爬行的最短路线长.(π取3.14;结果精确到0.01cm)6. 一只蜘蛛在一个正方体的顶点A处,一只蚊子在正方体的顶点B处,如图所示,假设蚊子不动,现在蜘蛛想尽快地捉到这只蚊子,那么它所走的最短路线是怎样的,在图上画出来,这样的最短路线有几条?7. 如图,圆柱的高为8cm,底面直径4cm,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它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厘米?(π≈3)8. 如图1,是一个长方体盒子,长AB=4,宽BC=2,高CG=1.(1)一只蚂蚁从盒子下底面的点A沿盒子表面爬到点G,求它所行走的最短路线的长.(2)这个长方体盒子内能容下的最长木棒的长度为多少?9. 如图,△ABC中,AB=BC,BE⊥AC于点E,AD⊥BC于点D,∠BAD=45∘,AD与BE交于点F,连接CF.(1)求证:BF=2AE;(2)若CD=√2,求AD的长.10. 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B=2,AD=1,∠ADC=60∘,将平行四边形ABCD沿过点A的直线l折叠,使点D落到AB边上的点Dʹ处,折痕交CD边于点E.(1)求证:四边形BCEDʹ是菱形;(2)若点P时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请计算PDʹ+PB的最小值.11. 已知,⊙O为△ABC的外接圆,BC为直径,点E在AB上,过点E作EF⊥BC,点G在FE的延长线上,且GA=GE.(1)求证:AG与⊙O相切;(2)若AC=6,AB=8,BE=3,求线段OE的长.12. 已知抛物线C1的函数解析式为y=ax2−2x−3a,若抛物线C1经过点(0,−3).(参考公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P(x1,y1),Q(x2,y2),则P,Q两点间的距离为√(x2−x1)2+(y2−y1)2)(1)求抛物线C1的顶点坐标.(2)已知实数x>0,请证明x+1x ≥2,并说明x为何值时才会有x+1x=2.(3)若将抛物线先向上平移4个单位,再向左平移1个单位后得到抛物线C2,设A(m,y1),B(n,y2)是C2上的两个不同点,且满足:∠AOB=90∘,m>0,n<0.请你用含m的表达式表示出△AOB的面积S,并求出S的最小值及S取最小值时一次函数OA的函数解析式.13. 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中,E为AB的中点,连接CE,DE,CD=CE=BE,DE∥BC.(1)求证:四边形ADCE是菱形;(2)若BC=6,CE=5,求四边形ADCE的面积.14. 如图,一个正方体木柜放在墙角处(与墙面和地面均没有缝隙),有一只蚂蚁从柜角A处沿着木柜表面爬到柜角C1处.(1)请你在正方体木柜的表面展开图中画出蚂蚁能够最快达到目的地的可能路径;(2)当正方体木柜的棱长为4时,求蚂蚁爬过的最短路径的长.15. 如图,四边形ABCD为矩形,E为BC边中点,连接AE,以AD为直径的⊙O交AE于点F,连接CF.(1)求证:CF与⊙O相切;(2)若AD=2,F为AE的中点,求AB的长.16. 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20cm,高ℎ=20√15cm,现在有一只蚂蚁从底边上一点A出发.在侧面上爬行一周又回到A点,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距离.17. 已知,点P是Rt△ABC斜边AB上一动点(不与A,B重合),分别过A,B向直线CP作垂线,垂足分别为E,F,Q为斜边AB的中点.(1)如图1,当点P与点Q重合时,AE与BF的位置关系是,QE与QF的数量关系是;(2)如图2,当点P在线段AB上不与点Q重合时,试判断QE与QF的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3)如图3,当点P在线段BA(或AB)的延长线上时,此时(2)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请画出图形并给予证明.18. 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以AB为直径的⊙O经过点D,∠DAB=45∘.(1)如图①,判断CD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②,E是⊙O上一点,且点E在AB的下方,若⊙O的半径为3cm,AE=5cm,求点E到AB的距离.19. 图①,图②为同一长方体房间的示意图,图③为该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1)已知蜘蛛在顶点Aʹ处;①苍蝇在顶点B处时,试在图①中画出蜘蛛为捉住苍蝇,沿墙面爬行的最近路线;②苍蝇在顶点C处时,图②中画出了蜘蛛捉住苍蝇的两条路线,往天花板ABCD爬行的最近路线AʹGC和往墙面BBʹCʹC爬行的最近路线AʹHC,试通过计算判断哪条路线更近;(2)在图③中,半径为10dm的⊙M与DʹCʹ相切,圆心M到边CCʹ的距离为15dm,蜘蛛P 在线段AB上,苍蝇Q在⊙M的圆周上,线段PQ为蜘蛛爬行路线.若PQ与⊙M相切,试求PQ的长度的范围.20. 如图所示,长方体的长为15cm,宽为10cm,高为20cm,点B与点C之间相距5cm,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A爬到点B,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21. 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B=3,BC=5,∠B=60∘,G是CD的中点,E是边AD上的动点,EG的延长线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F.(1)求证:四边形CEDF是平行四边形;(2)①当AE=时,四边形CEDF是矩形;②当AE=时,四边形CEDF是菱形.22. 葛藤是一种植物,它自己腰杆不硬,为了争夺雨露阳光,常常绕着树干盘旋而上,它还有一个绝招,就是它绕树盘升的路线,总是沿最短路线螺旋前进的.(1)如果树的周长为3m,绕一圈升高4m,则它爬行路程是多少?(2)如果树的周长为8m,绕一圈爬行10m,则爬行一圈升高多少m?如果爬行10圈到达树顶,则树干多高?23. 实践操作在矩形ABCD中,AB=8,AD=6,现将纸片折叠,点D的对应点记为点P,折痕为EF(点E,F是折痕与矩形的边的交点),再将纸片还原.(1)初步思考若点P落在矩形ABCD的边AB上(如图①).①当点P与点A重合时,∠DEF=∘,当点E与点A重合时,∠DEF=∘;②当点E在AB上,点F在DC上时(如图②),求证:四边形DEPF为菱形,并直接写出当AP=7时菱形EPFD的边长.(2)深入探究若点P落在矩形ABCD的内部(如图③),且点E,F分别在AD,DC边上,请直接写出AP的最小值.(3)拓展延伸若点F与点C重合,点E在AD上,射线BA与射线FP交于点M(如图④).在各种不同的折叠位置中,是否存在某一种情况,使得线段AM与线段DE的长度相等?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线段AE的长度;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4. 如图,已知抛物线y=−x2+bx+3与x轴相交于点A和点B(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且OB=OC,点D是抛物线的顶点,直线AC和BD交于点E.(1)求点D的坐标;(2)连接CD,BC,求∠DBC的余切值;(3)设点M在线段CA的延长线上,如果△EBM和△ABC相似,求点M的坐标.25. 如图,已知抛物线经过原点O,顶点为A(1,1),且与直线y=x−2交于B,C两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点C的坐标;(2)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3)若点N为x轴上的一个动点,过点N作MN⊥x轴与抛物线交于点M,则是否存在以O,M,N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若存在,请求出点N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6. 阅读下面材料:小明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点E,F分别在正方形ABCD的边BC,CD上,∠EAF=45∘,连接EF,则EF=BE+DF,试说明理由.小明是这样思考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想办法将这些分散的线段相对集中.他先后尝试了翻折、旋转、平移的方法,最后发现线段AB,AD是共点并且相等的,于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的方法是将△ABE绕着点A逆时针旋转90∘得到△ADG,再利用全等的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如图2).参考小明同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1)如图3,四边形ABCD中,AB=AD,∠BAD=90∘,点E,F分别在边BC,CD上,∠EAF=45∘.若∠B,∠D都不是直角,则当∠B与∠D满足关系时,仍有EF= BE+DF;(2)如图4,在△ABC中,∠BAC=90∘,AB=AC,点D,E均在边BC上,且∠DAE=45∘,若BD=1,EC=2,求DE的长.27. 如图,在△MNQ中,MN=11,NQ=3√5,cosN=√5.在矩形ABCD中,BC=4,CD=3,5点A与点M重合,AD与MN重合,矩形ABCD沿着MQ方向平移,且平移速度为每秒5个单位,当点A与点Q重合时停止运动.(1)MQ的长度是;(2)运动秒,BC与MN重合;(3)设矩形ABCD与△MNQ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运动时间为t,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的抛物线经过B(2,0)、C(0,4)两点,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交点为28. 如图1,对称轴为直线x=12A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点P为第一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点,设四边形COBP的面积为S,求S的最大值;(3)如图2,若M是线段BC上一动点,在x轴是否存在这样的点Q,使△MQC为等腰三角形且△MQB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9. 如图,矩形ABCD中,AB=2,BC=2√3,将矩形沿对角线AC剪开,请解决以下问题:(1)将△ACD绕点C顺时针旋转90∘得到△AʹCDʹ,请在备用图中画出旋转后的△AʹCDʹ,连接AAʹ,并求线段AAʹ的长度;(2)在(1)的情况下,将△AʹCDʹ沿CB向左平移的长度为t(0<t<2√3),设平移后的图形与△ABC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30. 如图甲,在△ABC中,∠ACB=90∘,AC=4cm,BC=3cm.如果点P由点B出发沿BA方向向点A匀速运动,同时点Q由点A出发沿AC方向向点C匀速运动,它们的速度均为1cm/ s.连接PQ,设运动时间为t(s)(0<t<4),解答下列问题:(1)设△APQ的面积为S,当t为何值时,S取得最大值?S的最大值是多少?(2)如图乙,连接PC,将△PQC沿QC翻折,得到四边形PQPʹC,当四边形PQPʹC为菱形时,求t的值;(3)当t为何值时,△APQ是等腰三角形?31. 如图,抛物线与x轴交于A(x1,0),B(x2,0)两点,且x1>x2,与y轴交于点C(0,4),其中x1,x2是方程x2−2x−8=0的两个根.(1)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2)点P是线段AB上的动点,过点P作PE∥AC,交BC于点E,连接CP,当△CPE的面积最大时,求点P的坐标;(3)探究:若点Q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点,是否存在这样的点Q,使△QBC成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抛物线y=x2+1与y轴相交于点A,点B与点O关于点A4对称.(1)填空:点B的坐标是;(2)过点B的直线y=kx+b(其中k<0与x轴相交于点C,过点C作直线l平行于y轴,P是直线l上一点,且PB=PC,求线段PB的长(用含k的式子表示),并判断点P是否在抛物线上,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若点C关于直线BP的对称点Cʹ恰好落在该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求此时点P的坐标.33. 已知:如图①,在Rt△ACB中,∠C=90∘,AC=4cm,BC=3cm,点P由B出发沿BA方向向点A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点Q由A出发沿AC方向向点C匀速运动,速度为2cm/s;连接PQ.若设运动的时间为t(s)(0<t<2),解答下列问题:(1)当t为何值时,PQ∥BC ?(2)设△AQP的面积为y(cm2),求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线段PQ恰好把Rt△ACB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4)如图②,连接PC,并把△PQC沿QC翻折,得到四边形PQPʹC,那么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四边形PQPʹC为菱形?若存在,求出此时菱形的边长;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4. 如图,四边形ABCD,BEFG均为正方形,(1)如图1,连接AG,CE,试判断AG和CE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证明;(2)将正方形BEFG绕点B顺时针旋转β角(0∘<β<180∘),如图2,连接AG,CE相交于点M,连接MB,当角β发生变化时,∠EMB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化,求出∠EMB 的度数;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过点A作AN⊥MB交MB的延长线于点N,请直接写出线段CM与BN的数量关系:.35.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顶点A,C分别在x轴和y轴的正半轴上,顶点B的坐标为(2m,m),翻折矩形OABC,使点A与点C重合,得到折痕DE.设点B的对应点为F,折痕DE所在直线与y轴相交于点G,经过点C,F,D的抛物线为y=ax2+bx+c.(1)求点D的坐标(用含m的式子表示);(2)若点G的坐标为(0,−3),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3)在(2)的条件下,设线段CD的中点为M,在线段CD上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使EA ?若存在,直接写出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PM=1236. 如图,在△ABC中,点D,E,F分别在AB,BC,AC上,且∠ADF+∠DEC=180∘,∠AFE=∠BDE.(1)如图1,当DE=DF时,图1 中是否存在与AB相等的线段?若存在,请找出并加以证明.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如图2,当DE=kDF(其中0<k<1)时,若∠A=90∘,AF=m,求BD的长(用含k,m的式子表示).37. 如图,顶点为C(−1,1)的抛物线经过点D(−5,−3),且与x轴交于A,B两点(点B在点A的右侧).(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求出点Q的坐标;(2)若抛物线上存在点Q,使得S△OAQ=32(3)点M在抛物线上,点N在x轴上,且∠MNA=∠OCD,是否存在点M,使得△AMN与△OCD相似?若存在,直接写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8. 阅读下面材料:小明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ABC中,AB=AC,点D在BC边上,∠DAB=∠ABD,BE⊥AD,垂足为E,求证:BC=2AE.小明经探究发现,过点 A 作 AF ⊥BC ,垂足为 F ,得到 ∠AFB =∠BEA ,从而可证 △ABF ≌△BAE (如图 2),使问题得到解决.(1)根据阅读材料回答:△ABF 与 △BAE 全等的条件是 (填" SSS "、 " SAS " 、" ASA" 、 " AAS “或”HL "中的一个)参考小明思考问题的方法,解答下列问题:(2)如图3,△ABC 中,AB =AC ,∠BAC =90∘,D 为 BC 的中点,E 为 DC 的中点,点 F 在AC 的延长线上,且 ∠CDF =∠EAC ,若 CF =2,求 AB 的长;(3)如图 4,△ABC 中,AB =AC ,∠BAC =120∘,点 D ,E 分别在 AB ,AC 边上,且 AD =kDB (其中 0<k <√33),∠AED =∠BCD ,求 AE EC 的值(用含 k 的式子表示).39. 如图,已知二次函数 y =−x 2+bx +c (b ,c 为常数)的图象经过点 A (3,1),点 C (0,4),顶点为点 M ,过点 A 作 AB ∥x 轴,交 y 轴于点 D ,交该二次函数图象于点 B ,连接 BC .(1)求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点 M 的坐标;(2)若将该二次函数图象向下平移 m (m >0) 个单位,使平移后得到的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落在 △ABC 的内部(不包括 △ABC 的边界),求 m 的取值范围;(3)点 P 是直线 AC 上的动点,若点 P ,点 C ,点 M 所构成的三角形与 △BCD 相似,请直接写出所有点 P 的坐标(直接写出结果,不必写解答过程).40.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四边形OABC是矩形,点A,C的坐标分别为(3,0),(0,1).点D是边BC上的动点(与端点B,C不重合),过点D作直线y=−1x+b交边OA2于点E.(1)如图(1),求点D和点E的坐标(用含b的式子表示);(2)如图(2),若矩形OABC关于直线DE的对称图形为矩形O1A1B1C1,试探究矩形O1A1B1C1与矩形OABC的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重叠部分的面积;若改变,请说明理由;(3)矩形OABC绕着它的对称中心旋转,如果重叠部分的形状是菱形,请直接写出这个菱形的面积的最小值和最大值.41. 如图1,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AB=13,BD=24,在菱形ABCD的外部以AB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BE.点F是对角线BD上一动点(点F不与点B重合),将线段AF绕点A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线段AM,连接FM.(1)求AO的长;(2)如图2,当点F在线段BO上,且点M,F,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求证:AC=√3AM;(3)连接EM,若△AEM的面积为40,请直接写出△AFM的周长.(温馨提示:考生可以根据题意,在备用图中补充图形,以便作答.)42. 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B=6,BC=8.折叠纸片使点B落在AD上,落点为Bʹ.点Bʹ从点A开始沿AD移动,折痕所在直线l的位置也随之改变,当直线l经过点A时,点Bʹ停止移动,连接BBʹ.设直线l与AB相交于点E,与CD所在直线相交于点F,点Bʹ的移动距离为x,点F与点C的距离为y.(1)求证:∠BEF=∠ABʹB;(2)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x的取值范围.43. 如图1,△ABC中,∠C=90∘,线段DE在射线BC上,且DE=AC,线段DE沿射线BC运动,开始时,点D与点B重合,点D到达点C时运动停止,过点D作DF=DB,与射线BA相交于点F,过点E作BC的垂线,与射线BA相交于点G.设BD=x,四边形DEGF与△ABC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S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 2 所示(其中0<x≤m,1<x≤m,m<x≤3时,函数的解析式不同)(1)填空:BC的长是;(2)求S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x2+bx−2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C点,且A(−1,0).44. 如图,抛物线y=12(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顶点D的坐标;(2)判断△ABC的形状,证明你的结论;(3)点M(m,0)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当MC+MD的值最小时,求m的值.45. 定义:我们把三角形被一边中线分成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友好三角形".性质:如果两个三角形是"友好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理解:如图1,在△ABC中,CD是AB边上的中线,那么△ACD和△BCD是“友好三角形”,并且S△ACD=S△BCD.(1)应用:如图2,在矩形ABCD中,AB=4,BC=6,点E在AD上,点F在BC上,AE=BF,AF与BE交于点O.(i)求证:△AOB和△AOE是“友好三角形”;(ii)连接OD,若△AOE和△DOE是“友好三角形”,求四边形CDOF的面积.(2)探究:在△ABC中,∠A=30∘,AB=4,点D在线段AB上,连接CD,△ACD和△BCD是“友好三角形”,将△ACD沿CD所在直线翻折,得到△AʹCD,若△AʹCD与△ABC 重合部分的面积等于△ABC面积的1,请直接写出△ABC的面积.446.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的顶点O是坐标原点,点A在第一象限,点C在第四象限,点B的坐标为(60,0),OA=AB,∠OAB=90∘,OC=50.点P是线段OB上的一个动点(点P不与点O、B重合),过点P与y轴平行的直线l交边OA或边AB于点Q,交边OC或边BC于点R,设点P横坐标为t,线段QR的长度为m.已知t=40时,直线l恰好经过点C.(1)求点A和点C的坐标;(2)当0<t<30时,求m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3)当m=35时,请直接写出t的值;(4)直线l上有一点M,当∠PMB+∠POC=90∘,且△PMB的周长为60时,请直接写出满足条件的点M的坐标.47. 如图,已知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一个交点为A(3,0),与y轴的交点为B(0,3),其顶点为C,对称轴为x=1.(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已知点M为y轴上的一个动点,当△ABM为等腰三角形时,求点M的坐标;(3)将△AOB沿x轴向右平移m个单位长度(0<m<3)得到另一个三角形,将所得的三角形与△ABC重叠部分的面积记为S,用m的代数式表示S.48. 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将△COD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C1OD1,旋转角为θ(0∘<θ<90∘),连接AC1,BD1,AC1与BD1交于点P.(1)如图1,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①求证:△AOC1≌△BOD1.②请直接写出AC1与BD1的位置关系.(2)如图2,若四边形ABCD是菱形,AC=5,BD=7,设AC1=kBD1.判断AC1与BD1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并求出k的值.(3)如图3,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C=5,BD=10,连接DD1,设AC1= kBD1.请直接写出k的值和AC12+(kDD1)2的值.49. 如图,四边形ABCD为一个矩形纸片.AB=3,BC=2,动点P自D点出发沿DC方向运动至C点后停止.△ADP以直线AP为轴翻折,点D落到点D1的位置.设DP=x,△AD1P与原纸片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1)当x为何值时,直线AD1过点C?(2)当x为何值时,直线AD1过BC的中点E?(3)求出y与x的函数表达式.50. 如图,以点P(−1,0)为圆心的圆,交x轴于B,C两点(B在C的左侧),交y轴于A,D两点(A在D的下方),AD=2√3,将△ABC绕点P旋转180∘,得到△MCB.(1)求B,C两点的坐标;(2)请在图中画出线段MB,MC,并判断四边形ACMB的形状(不必证明),求出点M的坐标;(3)动直线l从与BM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B顺时针旋转,到与BC重合时停止,设直线l与CM交点为E,点Q为BE的中点,过点E作EG⊥BC于G,连接MQ,QG.请问在旋转过程中∠MQG的大小是否变化?若不变,求出∠MQG的度数;若变化,请说明理由.51. 定义:当点P在射线OA上时,把OPOA的值叫做点P在射线OA上的射影值;当点P不在射线OA上时,把射线OA上与点P最近点的射影值,叫做点P在射线OA上的射影值.例如:如图1,△OAB三个顶点均在格点上,BP是OA边上的高,则点P和点B在射线OA上的射影值均为OPOA =13.(1)在△OAB中,①点B在射线OA上的射影值小于1时,则△OAB是锐角三角形;②点B在射线OA上的射影值等于1时,则△OAB是直角三角形;③点B在射线OA上的射影值大于1时,则△OAB是钝角三角形;其中真命题有.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2)已知:点C是射线OA上一点,CA=OA=1,以O为圆心,OA长为半径画圆,点B是⊙O上任意一点.①如图2,若点B在射线OA上的射影值为12,求证:直线BC是⊙O的切线.②如图3,已知D为线段BC的中点,设点D在射线OA上的射影值为x,点D在射线OB上的射影值为y,直接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x2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横坐标是−2.52. 如图,已知一条直线过点(0,4),且与抛物线y=14(1)求这条直线的函数关系式及点B的坐标;(2)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C,使得△ABC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C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过线段AB上一点P,作PM∥x轴,交抛物线于点M,点M在第一象限,点N(0,1),当点M的横坐标为何值时,MN+3MP的长度最大?最大值是多少?53. 已知:如图,AB是半圆O的直径,弦CD∥AB,动点P,Q分别在线段OC,CD上,且DQ=OP,AP的延长线与射线OQ相交于点E、与弦CD相交于点F(点F与点C,D不重合),AB=20,cos∠AOC=4.设OP=x,△CPF的面积为y.5(1)求证:AP=OQ;(2)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它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当△OPE是直角三角形时,求线段OP的长.x2+bx+c与x轴分别相交于点A(−2,0),B(4,0),与y轴交于点C,顶54. 如图,抛物线y=−12点为点P.(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动点M,N从点O同时出发,都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分别在线段OB,OC上向点B,C方向运动,过点M作x轴的垂线交BC于点F,交抛物线于点H.(i)当四边形OMHN为矩形时,求点H的坐标;(ii)是否存在这样的点F,使△PFB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F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55. 如图,在Rt△ABC中,∠ACB=90∘,AC=5cm,∠BAC=60∘,动点M从点B出发,在BA边上以每秒2cm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同时动点N从点C出发,在CB边上以每秒√3cm 的速度向点B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0≤t≤5),连接MN.(1)若BM=BN,求t的值;(2)若△MBN与△ABC相似,求t的值;(3)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ACNM的面积最小?并求出最小值.56. 爱好思考的小茜在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垂三角形”,即两条中线互相垂直的三角形称为“中垂三角形”.如图1,图2,图3中,AM,BN是△ABC的中线,AN⊥BN于点P,像△ABC这样的三角形均为“中垂三角形”.设BC=a,AC=b,AB=c.(1)【特例探究】如图1,当tan∠PAB=1,c=4√2时,a=,b=;如图2,当∠PAB=30∘,c=2时,a=,b=;(2)【归纳证明】请你观察(1)中的计算结果,猜想a2、b2、c2三者之间的关系,用等式表示出来,并利用图3证明你的结论.(3)【拓展证明】如图4,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D、BC的三等分点,且AD=3AE,BC= 3BF,连接AF、BE、CE,且BE⊥CE于E,AF与BE相交点G,AD=3√5,AB=3,求AF的长.57. 在某次海上军事学习期间,我军为确保△OBC海域内的安全,特派遣三艘军舰分别在O,B,C处监控△OBC海域,在雷达显示图上,军舰B在军舰O的正东方向80海里处,军舰C在军舰B的正北方向60海里处,三艘军舰上装载有相同的探测雷达,雷达的有效探测范围是半径为r 的圆形区域.(只考虑在海平面上的探测)(1)若三艘军舰要对△OBC海域进行无盲点监控,则雷达的有效探测半径r至少为多少海里?(2)现有一艘敌舰A从东部接近△OBC海域,在某一时刻军舰B测得A位于北偏东60∘方向上,同时军舰C测得A位于南偏东30∘方向上,求此时敌舰A离△OBC海域的最短距离为多少海里?(3)若敌舰A沿最短距离的路线以20√2海里/小时的速度靠近△OBC海域,我军军舰B沿北偏东15∘的方向行进拦截,问B军舰速度至少为多少才能在此方向上拦截到敌舰A?58. 如图,在坐标系xOy中,已知D(−5,4),B(−3,0),过D点分别作DA,DC垂直于x轴、y轴,垂足分别为A,C两点.动点P从O点出发,沿x轴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1)当t为何值时,PC∥DB;(2)当t为何值时,PC⊥BC;(3)以点P为圆心,PO的长为半径的⊙P随点P的运动而变化,当⊙P与△BCD的边(或边所在的直线)相切时,求t的值.x2+mx+n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抛物线的对称轴59. 如图,抛物线y=−12交x轴于点D,已知A(−1,0),C(0,2).(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2)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CD是以CD为腰的等腰三角形?如果存在,直接写出P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点E是线段BC上的一个动点,过点E作x轴的垂线与抛物线相交于点F,当点E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CDBF的面积最大?求出四边形CDBF的最大面积及此时E点的坐标.60. 如图1,在Rt△ABC中,∠ACB=90∘,AB=10,BC=6,扇形纸片DOE的顶点O与边AB的中点重合,OD交BC于点F,OE经过点C,且∠DOE=∠B.(1)证明△COF是等腰三角形,并求出CF的长;(2)将扇形纸片DOE绕点O逆时针旋转,OD,OE与边AC分别交于点M,N(如图2),当CM的长是多少时,△OMN与△BCO相似?61. 如图,在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的网格中,A,B为小正方形边的中点,C,D为格点,E为BA,CD的延长线的交点.(1)CD的长等于;(2)若点N在线段BE上,点M在线段CE上,且满足AN=NM=MC,请在如图所示的网格中,用无刻度的直尺,画出线段MN,并简要说明点M,N的位置是如何找到的(不要求证明).62. 如图,二次函数y=ax2+bx+2的图象与x轴相交于点A(−1,0),B(4,0),与y轴相交于点C.(1)求该函数的表达式;(2)点P为该函数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上一点,过点P作PQ⊥BC,垂足为点Q,连接PC.①求线段PQ的最大值;②若以点P,C,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求点P的坐标.63.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2x+10与x轴,y轴相交于A,B两点.点C的坐标是(8,4),连接AC,BC.(1)求过O,A,C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并判断△ABC的形状;(2)动点P从点O出发,沿O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B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B出发,沿B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C运动.规定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端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何值时,PA=QA?(3)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M,使以A,B,M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64. 将矩形纸片OABC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点A在y轴上,点C在x轴上,点B的坐标是(8,6),点P是边AB上的一个动点,将△OAP沿OP折叠,使点A落在点Q处.(1)如图①,当点Q恰好落在OB上时,求点P的坐标.。
最短路径问题
最短路径问题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即求解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在实际生活中,最短路径问题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导航系统、交通规划以及网络通信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常见算法以及应用实例。
一、定义最短路径问题可以用来求解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的最短路径。
在图论中,最短路径通常指的是路径上的边的权重之和最小。
图可以由节点和边组成,边可以有权重,表示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或成本。
最短路径问题的目标是找到两个节点之间的路径,使得路径上的边的权重之和最小。
二、算法1. Dijkstra算法Dijkstra算法是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经典算法之一。
该算法采用贪心策略,逐步确定起点到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
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距离数组,起点到起点的距离为0,所有其他节点的距离为无穷大。
(2)选择一个未被访问过的节点,标记为当前节点。
(3)对于当前节点的所有邻居节点,更新其距离为当前节点距离加上边的权重,并更新最短路径。
(4)继续选择未被访问过的节点中最短路径最小的节点,标记为当前节点,重复步骤(3)。
(5)重复步骤(3)和(4),直到所有节点都被访问过。
Dijkstra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V^2),其中V为节点的数量。
2. Bellman-Ford算法Bellman-Ford算法是另一种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算法。
与Dijkstra 算法不同,Bellman-Ford算法可以处理带有负权边的图。
该算法通过迭代更新距离数组,逐步确定最短路径。
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距离数组,起点到起点的距离为0,其他节点的距离为无穷大。
(2)对于图中的每条边,重复以下步骤:a. 从边的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是否可以通过起点到起点的距离加上边的权重来达到更小值。
b. 如果是,则更新终点的距离为该更小值。
(3)重复步骤(2)|V|-1次,其中V为节点的数量。
Bellman-Ford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VE),其中V为节点的数量,E为边的数量。
最短路径问题
最短路径问题陈道蓄 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在道路网络中确定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可以抽象为一个有向图模型。
图中每个节点表示一个“路口”,对任意节点u,v,存在uv-边当且仅当从u到v有“路段”直接相连(当中没有其他路口)。
也可以建立无向图模型,则任一条边对应于双向可通行的路段。
其实这样的模型并不限于道路交通问题,从本专栏前面的文章中读者已经看到许多与交通运输无关的问题都可以抽象为图模型,“最短路径”在不同应用中可能背景意义不同,但确定最短路是大量基于图模型的应用问题求解中的一个基本环节。
● 用广度优先搜索(BFS)算法求解先来考虑有向图模型上一种最简单的情况:假设每个路段长度均为1,那么,从u到v最短路的长度即为所有uv-路中包含的边数的最小值,也称为从u到v的距离。
设想房间的角上有个水龙头,其所在位置是房间地面最高点。
地面高度向房内其他地方极其平缓地均匀下降,将龙头开到适当大小,水会在地面以扇形缓缓漫开。
如果像动画片一样间隔固定时间段记录漫水区域的边界,看到的将是一道道大致平行的弧形曲线,它们反映了边界上的点与水龙头位置的大致距离。
在图中遍历所有节点常用算法包括“深度优先(DFS)”与“广度优先(BFS)”。
本专栏在前面讨论走迷宫和调度问题时,都采用了深度优先算法。
从上面的比喻很容易想到:考虑点与点的距离时该采用广度优先算法。
事实上,在本专栏在前面讨论图的连通性时,简单地用到了广度优先(尽管我们没有提到这个名词)。
图1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指定a为起点,则广度优先搜索生成的BFS树可能如图1中右图所示。
右边结果图中每个节点名称旁标的数字表示从起点a到该点最短路的长度。
在广度优先搜索过程中,距离a较远的节点被发现的时间一定晚于较近的节点。
这个例子显示了广度优先搜索过程与最短路径的关联。
由此在每条边长度均为1的假设下,我们可以用广度优先算法解最短路问题。
为了体现前面的比喻中漫水区前缘均匀推进,算法用队列Q放置当前已经“看见”并等待处理的顶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概念
•
最短路径问题的3种类型
1. 单源最短路径问题:找出从每一节点v到某指定节点u的 一条最短路径。把图中的每条边反向,我们就可以把这 一问题转化为单源最短路径问题。
2. 单对节点间的最短路径问题:对于给定节点对u和v,找 出从u到v的一条路径。
3. 每对节点间的最短路径问题:对于每对节点u和v,找出 从u到v的最短路径。可以使用Floyed-Warshall算法解决问 题,但时间效率底下,且有不能出现负权回路的苛刻条 件。不妨以每个节点为源点运行一次单源算法,以提高 时效。
松弛技术是单源算法的核心
• 所谓松弛技术,就是反复减小每个节点的实际最短路径的 权的上限,直到该上限等于最短路径的权为止。
• 定理:给定有向加权图G=(V,E),设P=<V1,V2,……,Vk>为 从节点V1到节点Vk的一条路径,对任意i,j有i<=j<=k,设 Pij=<Vi,Vi+1,…,Vj>为Vi到Vj的P的子路径,则Pij是从Vi到Vj的 一条最短路径。
for each v∈V[G] do {d[v]:=∞;f[v]=nil;} d[s]:=0; }
• 松弛一条边(u,v)的过程包括测试是否可通过节点u对目前找出的到v的最短路 径进行改进,如果可能则更新d[v]和f[v],一次松弛操作可以减小最短路长估 计d[v]并更新v的父亲f[v]。
Proc relax(u,v,w); {
Bellman-Ford算法
Bellman-Ford算法能在更一般的情况下解决单源点最短路径问题 ,在该算法中边的权可以为负。Bellman-Ford算法同样运用了松 弛技术,对每一节点v∈V,逐步减小从源s到v的最短路长估计 d[v]直至其达到实际最短路径的权&(s,v),如果图中存在负权回 路,算法将会报告最短路径不存在。算法时间O(VE)。
Dijkstra算法与Prim算法的异同:
同:都是属于宽度优先搜索,且优先队列Q都是以距离d为关键字排列的, 节点出队后都要进行松弛操作。 异:Dijkstra算法中的距离d是节点与源点间最短路长估计值,Prim算法中 的距离d是节点连接生成树的最短边长。
变形
• 求出最短路的路径 • 对于多条最短路存在的情况,求方案数 • 求次短路径
Func Bellman_Ford(G,w,s):boolean; {initiallze_single_source(G,s); for i:=1 to |V|-1 do
for each(u,v)∈E do relax(u,v,w); for each(u,v)∈E do
if d[v]>d[u]+w(u,v) then exit(false); exit(true); }
• 给定有向加权图G=(V,E),源点为s,则对于所有边( u,v)∈E,有&(s,v)<=&(s,u)+w(u,v)。
松弛技术
• 对每个节点v∈V,设置一个属性d[v]来描述从源点s到v的最短路径的权的上界 ,称之为最短路长估计,设置f[v]表示v点的父亲。
Proc initiallze_single_source(G,s); {
Procedure Dijstra(G,w,r); {
initiallze_single_source(G,r); S:=∮;Q:=V[G]; while Q<>∮ do {
从最小优先队列Q中取出d值最小的节点u; S:=S∪[u]; for v∈adj(u) do relax(u,v,w); } }
Bellman-Ford算法的思想基于以下事实:两点间如果有最短路径,那么每个 节点最多经过一次。也就是说,这条路不超过n-1条边。如果一个节点经过
了两次,那么就是走了一个圈。如果这个圈的权为正,显然不划算;如果 是负圈,那么最短路径不存在。如果是零圈,去掉不影响最优值。
Dijkstra算法的执行速度取决于优先队列Q的数据结构。 有3种数据结构可供选择:
(1)用一维数组实现优先队列,时间复杂度为O(V*V)。使用于 规模不大的稠密图。
(2)用二叉堆来实现优先队列Q,时间复杂度为O(ElnV),使用于 稀疏图。
(3)用Fibonacci堆实现优先队列,时间复杂度优化为O(VlnV+E) 。但Fibonacci堆的程序实现相当繁琐,程序的实际运行效果不理想,不推 荐使用。
• 初始时,Q包含了除r外的其他节点,这些节点的d值为∞ 。r进入集合S,d[r]=0。算法反复从Q中取出d值最小的节 点u∈V-S,把u插入集合S中,并对u的所有出边进行松弛。 这一过程一直进行到Q队列为空为止。
只要图中没有负权边,Dijkstra算法能够顺利完成。如果任何一条边的权值为 负,则算法可能得出错误的答案。
Dijkstra
• P1398 Car的旅行路线 • P1577 最佳路线 • Poj 3013 Big Christmas Tree • Poj 1135 Domino Effect
负权回路影响单源最短路径的计算
• 在某些单源最短路径问题中,可能存在权为负的边。如果 图G(V,E)不包含由源s可达的负权回路,则对所有v∈Vs ,最短路径的权的定义&(s,v)依然正确,即使它是一个负值 也是如此。但如果存在一个从s可达的负权回路,最短路 径的定义就不能成立了。从s到该回路上的节点不存在最 短路径,因为我们总可以顺着找出的“最短”路径再穿过 负权回路,从而获得一个权值更小的路径,因此如果从s 到v的某路径中存在一个负权回路,我们定义&(s,v)=-∞。
if d[v]>d[u]+w[u,v] then {d[v]:=d[u]+w[u,v];f[v]:=uDijkstra算法解决了有向加权图的最短路径问题,该算法的 条件是该图所有边的权值非负,即对于每条边(u,v)∈E, w(u,v)>=0;
• Dijkstra算法中设置了一节点集合S,从源节点r到集合S中节 点的最终最短路径的权均已确定,即对所有节点v∈S,有 d[v]=&(r,v),并设置了最小优先队列Q,该队列包含所有属 于V-S的节点(即这些节点尚未确定最短路径的权),且以 d值为关键字排列各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