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针刺深浅的原则

合集下载

针刺得气-深浅-疾病之间的关系探讨

针刺得气-深浅-疾病之间的关系探讨

针刺得气-深浅-疾病之间的关系探讨
针刺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也是针灸的基本技术之一。

针刺的深浅是治疗的关键,针刺深度的掌握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针刺深浅由针的长度和针刺入的深度决定。

针刺长度越长,深度越深,所产生的刺激作用越强烈。

一般来说,针刺手法要轻、缓、稳,深浅适中,以防止伤及有关重要部位,避免引起不良反应。

对于不同的疾病,针刺的深浅也有所差异,常见疾病的针刺深浅如下:
1. 外感病:一般针刺浅,以不针及筋、骨为原则。

常见的按揭点有阳白、风池、风门、肺俞等。

2. 内伤病:一般针刺深,可刺至肌肉层、浅筋层,用以调节脏器功能。

常见的穴位有胃俞、气海、脾俞、肝俞等。

3. 五官病:一般针刺较浅,刺激皮肤神经末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

常见的穴位有目内鼻、听会、颊车、迎香等。

4. 妇科病:一般针灸深入到经穴的深层,以调节女性的生殖系统。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三阴交、血海、卵巢等。

总之,针刺深浅的关键在于科学、严谨地判断病情,根据不同的疾病和体质特点,合理地选择针灸技术和穴位,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同时,医师在使用针灸前,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疾病以及身体状况,确定刺激的深浅和穴位的选择,对针刺手法和治疗效果进行有效的监测和处理,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从《内经》《难经》论针刺之深浅

从《内经》《难经》论针刺之深浅

之. 婴幼儿 、老人、女性 、体质虚弱 、形 体瘦 小、身矮 、皮肤 白
哲 者 宜 浅 刺 、短 留针 ,灸 壮 数 宜少 , 每 次 针 灸 取 穴 可 稍 少 l ” 。 1 . 3 针 剌 深 浅 因 经 而 异
多益其数也 。 ”“ 瘦 人 者 ,皮 薄 色少 … … 浅 而 疾 之 。 ”总 结 起 来 ,

疾按其猜 ,无使邪 气得人……脉虚者 , 浅刺之 , 使精气无得 出, 以养其脉 ,独 出其邪气 。 ”《 灵枢 ・ 卫气失常 》日:“ 夫病变化 ,
浮 沉 深 浅 ,不 可 胜 穷 , 各 在 其 处 , 病 问 者 浅 之 。 ”
手探汤 。 ”《 灵 枢 ・终 始 》 说 :“ 一 方 虚 , 浅 刺 之 , 以养 其 脉 ,
因而在针灸治疗时 ,应按 四气性质的不 同,侵犯 人体 部位的不 同,而取相应 的穴位 ,故称为 “ 得 气穴为宝 ” 。
1 . 2 针 剌 深 浅 因人 而 异
《 灵枢 . j 顷 肥瘦 》 : “ 年质壮大 , 血气充盈 , 肤革坚固, ……
分 肉之间……秋取经腧 ,邪在府 ,取之合 ;冬取井荣 ,必深 以
留之 。 ”论 述 因 四 时 气 候 变 化 不 同 ,人 体 阳 气 亦 有 深 浅 不 同 ,
气藏府病 形》 :“ 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 ,以去其热 ;刺滑者 , 疾发针 而浅 内之 ,以泻其阳气而 去其热 。 ”《 灵枢 ・经脉》说 : “ 热则疾之 。 ”《 灵枢 ・ 九针十 二原》也说 :“ 刺诸热者 ,如 以
I 关键 词 】 针 ; 深 浅 [ Ab s t r a c t ] T h i s a r t i c l e l i s t s t h e v a r i o u s a n c i e n t wo r k s o f f a mo u s w r i t e r s a b o u t t h e d e p t h o f a c u p u n c t u r e . T h e a u t h o r t h i n k s t h a t

《素问·刺齐论》原文译文要点

《素问·刺齐论》原文译文要点

《素问·刺齐论》原文|译文|要点《素问·刺齐论》出自《黄帝内经》本篇重点讨论了皮、肉、筋、脉、骨不同病位的针刺方法;依据各种不同的病位,施以不同的针刺深浅程度。

如果违反了针刺的原则,就会损伤其它部位,给病人造成痛苦。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刺齐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

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

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

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

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

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

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

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

此之谓反也。

译文黄帝问道:我想了解针刺浅深不同要求。

岐伯回答说:针刺骨,就不要伤筋;针刺筋,就不要损伤肌肉;针刺肌肉,就不要损伤脉;针刺脉,就不要损伤皮肤(以上四句指的是,应该深刺,则不能浅刺);针刺皮肤,则不要伤及肌肉;针刺肌肉,则不要伤及筋;针刺筋,则不要伤及骨(以上三句指的是,应该浅刺,则不能深刺)。

黄帝说: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希望能听听对此的解释。

岐伯说:所谓刺骨不要伤害筋,是说需刺骨的,不可在仅刺到筋而未达骨的深度时,就停针或拔出;刺筋不要伤害肌肉,是说需刺至筋的,不可在仅刺到肌肉而未达筋的深度时,就停针或拔出;刺肌肉不要伤害脉,是说需刺至肌肉深部的,不可在仅刺到脉而未达肌肉深部时,就停针或拔去;刺脉不要伤害皮肤,是说需刺至脉的,不可在仅刺到皮肤而未达脉的深度时,就停针拔去。

所谓针刺皮肤不要伤及肌肉,是说病在皮肤之中,针就刺至皮肤,不要深刺伤及肌肉;刺肌肉不要伤及筋,是说针只能刺至肌肉,太过就会伤及筋;刺筋不要伤及骨,是说针只能刺至筋,太过就会伤及骨。

以上这些,是说若针刺深浅不当,就会带来不良后果。

针刺有讲究:角度、方向、深度这些要注意!全

针刺有讲究:角度、方向、深度这些要注意!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针刺有讲究:角度、方向、深度这些要注意!
大家在用针的时候,应该都知道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都是有讲究的,如果没有具备一定的针灸知识,贸然施针是极为危险的,今天师兄就给大家科普一点基础的针刺知识吧。

【针刺】
进针角度
●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或接近垂直刺入。

常用于肌肉较丰厚的腰、臀、腹、四肢等部位的腧穴。

●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

适用于不能深刺的腧穴。

针刺角度
● 横刺:又称平刺或沿皮刺。

即将针身倾斜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

适用于皮肉浅薄处,有时在施行透穴刺法时也用这种角度针刺。

针刺方向
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
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

有时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也可将针尖对向病痛处。

针刺
针刺深度
针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为原则。

每个腧穴的针刺深浅都有原则要求,但在临床应用时,还应根据病员的年龄、体质、病情和所在腧穴的解剖部位等情况灵活处置。

针刺为何有深有浅?

针刺为何有深有浅?

针刺为何有深有浅?小编导读针刺深浅历来为针家所重视,正确的掌握针刺深度,对提高针灸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关系。

扎针之时,并不是说把针扎入即可,一定要注意针刺的深浅。

那么,何为深刺?何为浅刺?哪些情况下需要深刺、浅刺?本文为您解答。

进针的深度古人常以天、人、地来区分。

天部相当于真皮下,人部相当于肌层,地部相当于肌层以下的部位。

现代针灸临床上一般把针刺深度分为浅刺和深刺两种。

浅刺是指针刺到皮内或皮下的部位,针刺时不产生酸、麻、沉、胀的感觉。

浅刺法最早记载见于《内经》一书,内经将浅刺法分为毛刺、半刺、浮刺和直针刺等法。

现代临床上常用的皮内针、腕踝针、皮肤针、挑刺法、三棱针点刺法、穴位埋线和经络疗法等都是在《内经》浅刺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临床实践证明,浅刺法是一种有效的针刺方法,各科都有它的适应证,特别是近几年来浅刺法的临床应用日趋广泛。

深刺是指针刺到肌层或肌层以下而言,针刺时患者有酸、麻、沉、胀的感觉。

深刺法,《内经》有分刺、短刺、输刺、俞刺、关刺、恢刺的记载。

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指深刺的意思,这些不同的深刺方法是根据病证的性质和不同的针刺部位而设的。

如输刺是深刺而快出针的一种深刺针法,适用于气盛有热的病证;关刺是在四肢筋的尽端处深刺,由于筋尽处都在关节附近,故称关刺。

深刺法也是在实践中产生出来的,近代临床上多用此法,深刺至神经干或其主要分枝为度。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深刺法对很多病证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针感越好,疗效越高。

深刺和浅刺是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单纯的主张浅刺或单纯的主张深刺都带有片面性。

笔者认为穴位是有一定深度的,穴位的深度是由构成穴位的物质基础决定的。

因此,针刺深浅在临床上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掌握针刺的深度。

1病情不同的疾病,须要不同的刺激量,须要不同的针刺深度。

就是说疾病的性质不同,针刺深度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阳证、表证、热证、虚证宜浅刺;阴证、里证、寒证、实证宜深刺;病在气分宜浅刺,病在血分宜深刺。

论针刺深浅的原则

论针刺深浅的原则

论针刺深浅的原则作者:王东平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年第05期摘要:临床上,针刺深浅程度的正确把握直接影响针灸治疗疗效,同时关乎针刺操作安全性,是针灸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而针刺深度受患者形体差异、四时气候变化、腧穴所在经脉及部位、疾病的浅深等多种因素影响,本文对此作逐一论述。

关键词:针刺深度;针刺效应;安全性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05.029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8)05-0119-02Reflection on Needling DepthWANG Dong-ping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 Tianjin 300250, ChinaAbstract: In clinic, the mastery of needing depth has direct effects on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it is also related to operating safety of acupuncture, which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reatment. And needling depth is affected by patients with physical differences, the four seasons climate change, meridians and acupoints location, and the depth of diseases. This article explained them one by one.Keywords: needling depth; acupunture effect; safety在現代针灸临床中,医者多关注选穴,而往往忽略针刺深浅的重要性。

倪海厦人纪之针灸(5)针刺的深浅讨论

倪海厦人纪之针灸(5)针刺的深浅讨论

倪海厦人纪之针灸(5)针刺的深浅讨论
倪海厦人纪之针灸(5)针刺的深浅讨论我们下针有深有浅,一般言,我们有受季节的影响,比如说在春天下针就要比较浅,秋冬的时候,针下的比较深,这就好像我们钓鱼一样。

冬天的时候,鱼都在比较深的地方,针就要下到骨髓去,春夏的时候,天气比较热,所以针下的比较浅,这是一个观念。

还有,就是中医认为,皮毛是肺在管,肌肉是脾脏在管,血脉是心脏在管,骨是肾脏在管。

一般下针的时候,如果病在皮毛,我们针就下在皮毛,如果病在肌肉,我们下在肌肉,病如果是在血脉上面,我们就扎在脉的旁边,如果病是在肾脏,我们会从皮肤上面下针下在骨头的旁边去。

看这个病情在那里,决定我们下针的深浅。

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介绍完以后。

我会专门开始讲针刺手法及补泻手法,这个都是最传统的针灸方式。

过去我们有一句话,叫做“腹深似井,背薄似饼”。

这指的就是针刺的深浅。

腹部上扎针的时候,可深针,背上扎针,就不可以深针,否则会扎到内脏。

扎到肺会引起肺气肿,但也不能说腹深似井,就扎那么深,不能乱搞。

还有,胖子瘦子下针的深浅也不一样。

下针有个规距在那边,不能随便,有的穴道本来就浅,你也不能硬要把它刺过去,也无此需要。

针刺得气-深浅-疾病之间的关系探讨

针刺得气-深浅-疾病之间的关系探讨

针刺得气-深浅-疾病之间的关系探讨引言:针刺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疗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刺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刺的效果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深浅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深浅针刺是针具刺入皮肤和穴位的深浅程度的控制,不同的深浅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针刺的深浅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一、针刺的深浅对气血运行的影响针刺的深浅可以直接影响针刺对气血运行的调节作用。

一般而言,深刺可以直接作用于经脉和内脏,对气血的调节作用更为直接和深入。

深刺可以通过激活经脉,促进气血的流通和运行,增强气血的供应和营养,从而调节和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而浅刺则作用浅表的筋脉,其调节作用相对较弱。

在治疗疾病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针刺的深浅程度,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针刺的深浅对疾病的影响针刺的深浅还可以直接影响针刺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一般而言,深刺适用于病情较重、疾病发展较长时间的患者,深刺可以通过深入穴位,直接刺激病变部位,达到治疗效果。

深刺还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神经系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对抗和控制疾病的发展。

而浅刺适用于病情较轻、疾病发展较短时间的患者,浅刺可以通过刺激浅表的穴位,调节机体的脏腑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与愈合。

三、不同疾病对深浅针刺的需求不同疾病对深浅针刺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差异。

一般而言,针灸治疗疼痛类疾病时,需要选择深刺穴位,通过刺激受损的神经末梢,减轻疼痛的感觉和传导。

而在治疗痛风、风湿等疾病时,也需要选择深刺,通过刺激关节附近的穴位,减轻炎症和肿胀。

而在治疗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时,需要选择浅刺穴位,通过调节机体的脏腑功能,达到控制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四、深浅针刺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深浅针刺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得私自进行。

在进行深浅针刺时,需注重穴位的准确度和刺入的深浅程度。

深刺应注意避开重要血管和神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武当道医学:论十二经脉临床针刺深浅

武当道医学:论十二经脉临床针刺深浅

武当道医学:论十二经脉临床针刺深浅每一个应用针灸的临床医师,在应用针刺取穴治疗时,都需要严格掌握每一个穴位的进针深度,因为进针的深浅关系到医疗安全,而进针达到恰好的深度,才能发挥最好的临床疗效。

那么临床上针刺,需要掌握十二经脉分别位于人体部位的不同深浅位置,来确定每一条经脉需要达到的进针度,才能刚好刺中经穴而发挥最好的疗效,而这个十二经脉的深浅度的奥妙在《灵枢经经水篇》有详细论述;还需要根据不同的风温寒热等病邪来确定针刺深浅,这个散见于《黄帝内经》各篇章;另外还有根据补虚泻实的针刺需要来确定深浅。

十二经脉之针刺深浅度《灵枢经水篇》:“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泻也。

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刺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刺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刺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刺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刺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

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

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此针刺深度即十二经脉所在身体部位的深度。

而针刺深度依经脉气血的多少而分别由深至浅,在足三阳里,足阳明胃经气血最为充盛,故深六分(一寸为十分,手大拇指曲指的关节之横截面宽度为同身之一寸);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多少次于胃经,故深五分;足少阳胆经经气多少又次于膀胱经,故深四分。

足三阳的针刺深度与人迎脉法的阳明三倍、太阳两倍、少阳一倍相吻合。

足三阴按阴经气血的多少分别是足太阴经深三分、少阴肾经深两分、厥阴肝经深一分,至厥阴肝经层面,浅刺一分,刚好位于皮下筋膜层,倒是符合肝主筋,肝之经气走筋膜的特征。

手之三阴三阳经脉,进针不过两分,留针时间一个呼吸,基本上是进针、行针得气即出。

如果各经针刺过深,则容易耗损经脉之真气。

针灸临床针刺深浅的依据

针灸临床针刺深浅的依据

针灸临床针刺深浅的依据针刺的深度主要根据穴位的解剖特点而定,一般来说,位于头面、胸背、手足等肌肉浅薄或邻近重要脏器的穴位宜浅刺,而腰腹、四肢等肌肉丰厚处的穴位可适当深刺。

但这只是一般的原则,在临床上还应当结合病人的体质,疾病部位、性质和时令冷暖等情况同时考虑,适当掌握针刺深浅,才有利于提高疗效。

结合体质定深浅人的体质有强弱,体型有肥瘦,年龄有老幼,性别有男女,气血有盛衰,在生理机能上各有所异,因此针刺的深浅程度也必须适当变通。

《灵枢·终始》篇说:“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

形,指形体;气,主要指对针刺感应的灵敏度。

《灵枢·逆顺肥瘦》篇曾分析病者的不同体质,对肥人、瘦人、常人(肥瘦适中人)以及壮士、婴儿,其刺法应有不同。

肥人和壮士之“重”(凝重)者,即强壮而稳重的人,大多“血浊、气涩”,针刺感应不太灵敏且有耐受力,宜深刺和留针;瘦人和壮士之“劲”(轻劲)者,即瘦小而灵巧的人,大多“血清、气滑”,针刺感应灵敏,宜浅刺疾出;常人则“血气和调”,可照一般的深浅施治;婴儿由于“肉脆、血少、气弱”,宜用细小的毫针浅刺而疾出针。

结合病位定深浅《素问·刺要论》说:“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

”以及《素问·刺齐论》所说:“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都是指针刺必须结合病邪所在的部位来考虑,不宜过浅或过深。

《灵枢·官针》篇说:“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病深针浅,病气不泻…”这就是说:病位浅的,针刺太深,反而损伤正常组织;病位深的,针刺太浅,病邪不得散泄,就起不到治疗效果。

结合疾病性质定深浅所谓疾病性质,是指寒热、虚实而言。

临床上,一般对热证、虚证宜浅刺,寒证、实证宜深刺。

《灵枢·终始》篇说:“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

”《灵枢·根结》篇也说:“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

内经中关于针刺深浅的4个要点

内经中关于针刺深浅的4个要点

内经中关于针刺深浅的4个要点1.在筋守筋,在骨守骨《内经》言:“在筋守筋,在骨守骨”。

我们可以进一步延伸“在皮守皮,在脉守脉、在肉守肉”等。

比如带状疱疹的患者,分别采用浅刺、中刺、深刺治疗,效果差异极大。

浅刺的时候患者基本可以达到当时见效,止痛效果较好,且疗程短。

而深刺效果明显比浅刺差许多,且治疗时间明显延长。

而对于筋骨疾病浅刺几乎没有什么效果。

2.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内经》言:病有浮沉。

刺有深浅。

各正其理。

无反其道。

然春夏为阳。

其气在外。

人气亦浮。

凡刺者。

故浅取之。

秋冬为阴。

其气在内。

人气在脏。

凡刺者。

故当深取之。

又言。

春夏各致一阴。

秋冬各致一阳者。

谓春夏为阳。

谓阴所养。

故刺之各致一阴。

秋冬为阴。

谓阳所养故刺之各致一阳。

春夏温必致一阴者。

谓下针深刺至肾肝之部。

得其气针便出之。

是以引持之阴也。

秋冬寒必致一阳者。

谓下针浅刺至心肺之部。

得其气推而内之良久出针。

是推内之阳也。

故素问曰。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也。

此点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法”。

3.刺远宜深,刺近宜浅“刺远宜深,刺近宜浅”本言的意思是针和病相距较远宜深刺,针和病相距较近宜浅刺。

比如足三里针刺可以治疗关节炎,因为足三里和膝关节较近所以针刺就要浅,如果针刺足三里治疗胃病就要深刺了,因为胃离足三里较远的缘故。

4.病轻宜刺浅,病重宜刺深“病轻宜刺浅,病重宜刺深”古人对这点早有论述,只是我们没有重视罢了。

如《难经》七十一难曰:经言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

何谓也?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荣俞之处,气散乃内针。

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滑氏曰:荣为阴,卫为阳。

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各有浅深也。

用针之道亦然,针阳必卧针而刺之者,以阳气轻浮,过之恐伤于荣也。

刺阴者,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气散乃内针,不然,则伤卫气也。

无毋通,禁止刺。

上面的思想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病在表在阳我们就要浅刺,病在表在阳的时候深刺不仅无助于表邪的发散甚至有引邪入内之虞。

黄贵生老师谈:针刺的深浅与灸法原则

黄贵生老师谈:针刺的深浅与灸法原则

黄贵生老师谈:针刺的深浅与灸法原则[巨灵针灸]广东狮岭黄贵生9:30:42 《针灸甲乙经》上记载:★中脘:一名太仓,胃募也,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任脉之会。

刺入一寸二分,灸七壮。

★关元:小肠募也,一名次门,在脐下三寸,足三阴,任脉之会。

刺入二寸,留七呼,灸七壮。

中脘,可以刺入一寸二分,关元可以刺入二寸。

★但是我们在临床上,会发现这两个穴位,各穴的深度其实不一样的,我一般刺任脉的穴位,慢进针,遇到阻力就停止进针,为什么有这样的刺法呢?★胃气足的人,中脘的穴位高,胃气不足的人,中脘的穴位低。

中脘的穴位高的人,浅刺即中。

中脘的穴位低的人,要深刺方中。

有的人,胃寒极的人,几乎刺到脊梁骨都没有阻力的感觉。

★中脘的位置太过低的人,再刺中脘,也没有太大的效果了。

这个时候,改灸法。

这个即是《灵枢经》里头说的,下陷则灸之。

长期的灸,或者夏秋之季,灸300壮,一直灸到中脘穴的位置上移到一寸二分以上为好。

★一般呢,关元和中脘一起灸了,道理讲起来一堆,有空再讲了。

关元也是一样。

:★关元穴下陷,这个人的身体就不太好了,灸关元有一点要留意的,习惯自慰的男女,灸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男人的那个命根,女人的那个地方,会极度的痒,第二天男人会有遗精,女人则有白带,不必惊慌,灸至100壮后,这些自然消失,随着中脘和关元穴位的位置上升,身体里头的病邪也随之被艾气冲出来。

巨灵针灸叩建改管理员9:48:02灸的壮数是一天天递增的吗?还是一次灸这么多壮?陕西—李小伟 9:48:17我以前灸,第二天就出现了遗精,那个时候就没敢继续灸。

[巨灵针灸]广东狮岭黄贵生9:49:50★腹部开始逐渐变暖,一般是一天五十壮,一个周就是300壮了。

如果是要灸到腹中大热,就要灸到500壮以上了,我说的这个灸法,不是隔姜灸哈,是扶阳灸。

★灸的期间不可以吃生冷,杜绝房事。

大病,尤其是要命的病,灸至千壮。

一直灸到中脘穴的位置上移到二寸为好,你怎么知道这个中脘穴的位置往上移动了呢?你往中脘穴刺,遇阻即止,就既可以知道穴位的深度。

你必知的针刺透穴4大原则

你必知的针刺透穴4大原则

你必知的针刺透穴4大原则针刺透穴又称“透针法”,是一针透刺二穴或者贯穿数穴的一种针刺方法。

可减少针刺的数量和多针的痛苦,加大刺激量,增强针感的传导、扩散,能起到分刺穴位起不到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有“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的原则,说明不能单纯地阳病取阳经,阴病取阴经。

如何根据此原则,合理地把针刺透穴运用于临床?针灸名家王启才教授总结了4大原则。

一、因人制宜《灵枢·通天》说:“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

《灵枢·终始》说:“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根据患者年龄、体质、体形决定。

年轻力壮、体形肥胖、气血旺盛、对针刺耐受力强或针刺不易得气者,宜取深刺透穴法;而老人气血虚弱、小儿娇嫩之体、孕妇、产后、体质瘦弱或对针刺敏感者,一般不用透针法,少数可用浅刺透穴法。

正如《金针赋》所云:“更观元气厚薄,浅深之刺犹宜。

”二、按部而取根据针刺部位决定透穴深浅。

《针灸聚英》中指出:“盖肌肉有浅深……若肌肉厚实处则可深,浅薄处则宜浅。

”可见,头面部、胸背部宜取浅刺透穴法;四肢、腹部及腰骶部以下可取深刺透穴法。

《针灸大成》所说“前面深似井,后面薄似饼,用针前面宜深,后面宜浅”也只是相对而言的。

因为在上腹部深刺也有很大的危险,不可盲目深刺。

三、依病而论根据病情需要决定。

主要辨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01辨阴阳《灵枢·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审之阴阳,刺之有方。

”《灵枢·阴阳清浊》曰:“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

”《难经·七十一难》说:“针阳者卧针而刺之。

”由此可见,凡阴证宜深刺透穴并留针;阳证宜浅刺透穴不留针或少留针。

02明表里《素问·刺要论》云:“病有浮沉,刺有浅深。

”《灵枢·官针》则云:“病在中者,取以长针。

”说明里证应采用深刺透穴法;而表证则取浅刺透穴法即可达驱邪之目的。

针灸治疗时针刺的深度如何决定?

针灸治疗时针刺的深度如何决定?

针灸治疗时针刺的深度如何决定?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针灸治疗中,针刺的深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那么,针灸治疗时针刺的深度究竟是如何决定的呢?首先,患者的年龄和体质是决定针刺深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由于他们的身体较为娇嫩或虚弱,针刺深度通常较浅。

儿童的身体还在生长发育阶段,经络和脏腑相对脆弱,过深的针刺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而老年人的气血逐渐衰退,身体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过深的针刺可能导致身体难以承受。

相比之下,中青年人体质较为强壮,经络气血旺盛,对针刺的耐受性较好,在适当的部位可以进行相对较深的针刺。

患者的身体部位也是决定针刺深度的关键因素。

一般来说,头面部和胸背部等部位,由于内部有重要的脏器和神经血管,针刺深度较浅,以避免损伤这些重要的组织结构。

例如,在针刺头部穴位时,通常只需刺入很浅的深度就能达到治疗效果。

而四肢和臀部等肌肉丰厚的部位,由于组织较为疏松,血管和神经分布相对较少,可以进行相对较深的针刺。

但即便如此,也需要根据具体的穴位和病情来精确控制针刺深度。

病情的性质和轻重程度同样会影响针刺的深度。

对于一些表浅的病症,如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鼻塞等,针刺深度较浅即可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而对于一些深层的病症,如关节疼痛、肌肉劳损等,可能需要较深的针刺来刺激深层的经络和穴位,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病情如何,都不能盲目追求深度,而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针刺。

穴位的特性也是决定针刺深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穴位在人体中的位置、组织结构和功能都有所不同,因此针刺深度也各有差异。

有些穴位位于肌肉浅薄处,如少商穴、商阳穴等,针刺深度较浅;而有些穴位位于肌肉丰厚处,如环跳穴、足三里穴等,可以进行相对较深的针刺。

此外,一些穴位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如内关穴位于两筋之间,针刺时需要注意掌握深度和角度,以免损伤周围的组织。

针灸基本功:刺针的深浅原则

针灸基本功:刺针的深浅原则

针灸基本功:刺针的深浅原则刺针的深浅原则针刺深浅,各有分寸,书本上颇不一致,而且穴道繁多,不易记忆。

临床医生由于师承不同,经验各异,有人但求安全,如蜻蜓点水,不及分寸,效果欠佳;有人要求速效,手重刺深,超过限度,不惟徒伤肌肉,而且容易发生医疗事故。

《素问·刺要论》说:“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深浅不得,反为大贼。

”这是说针刺深浅要适度,如果深浅不恰当,反而有害。

《灵枢·逆顺肥瘦》说:“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

刺此者,深而留之”;“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刺此者,浅而疾之”;“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这是说明,针刺必须按体质强弱肥瘦的不同,来决定针刺的深浅和强度,对婴幼儿宜轻刺,如病情需要,一日针二次或几次也可以。

总之,过深容易刺伤内脏而发生生命危险,过浅则找不到针感而效果欠佳。

因此应视患者体质胖瘦、肌肉厚薄、病位表里、穴道所在、穴下有无重要组织和脏器,而决定针刺深浅。

同时要选针适宜,针刺稳准,手法巧妙,以知(得气)为度,不知再加,加至最深限度而止。

再不得气,可向上提针,另找感觉。

这是取得疗效,确保安全的重要一环。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条规律:一、头部及胸骨体等部穴位凡是扁平骨上的穴位,均用卧针平刺,针在皮下,刺入1寸左右,根据需要或再延伸,一针贯两穴亦无妨碍。

如阳白、头维、率谷、百会、膻中、中都、蠡沟等穴。

口颊区的穴位,不能刺透口腔,而应沿皮下针刺。

治疗面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平刺2~3寸亦可,如颊车透地仓、透颧髎、透下关等。

后头部的穴位风府、哑门可以直刺,但要小心,因为刺伤延髓会危及生命。

一般取头正颈直的体位,针向鼻尖平刺(不能向眉间)1~1.5寸即可。

“深刺风府”可达2~3寸深,是特殊技术,列出专题研究,收于附篇,但没有一定把握,切不可轻易尝试。

《素问·刺禁论》上说:“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内涵及临床运用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内涵及临床运用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内涵及临床运用摘要:《素问·刺要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置其理,无过其道。

”“病有浮沉”,包括三种内涵:一、病位浅深,二、疾病发作性质:新发、复发、伏而未发;三、疾病发展阶段:急性发作期、慢性缓解期、恢复期。

对应针刺治法自当有浅深之别。

笔者临床中通过半刺、毛刺及毫针刺法治疗一例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多发皮神经炎取得良效,供临床同道共飨。

关键词:病有浮沉、刺有浅深、临床运用《素问·刺要论》[1]:“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置其理,无过其道。

”临床针刺治病除了定经选穴外,针刺深度如中药剂量同样不可忽视。

假使病浅针深则引邪入里加重病情,而病深针浅则针而无效,外泄阳气。

以风池穴为例,浅刺或快刺不留针可祛风散邪,外感风邪可取;深刺留针又有息风止痉之功,内因头晕头痛可针。

因此,针刺深度对于临床取效尤为重要。

“病有浮沉”,包括三种内涵:一、病位浅深,二、疾病发作性质:新发、复发、伏而未发;三、疾病发展阶段:急性发作期、慢性缓解期、恢复期。

病位浅深又有两种内涵:其一是不同疾病的浅深之别,如《灵枢·终始》[2]:“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就明确指出病位浅深不同,其治法自当不同。

赵百孝[3]教授对于皮脉肉筋骨“五体”病变的层次论治就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

其二是单一疾病邪气的表里之分。

久病可有表症,必有内邪,或实或虚。

这类疾病的治法,可遵循先阳后阴、先浅后深原则。

本文所载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多发皮神经炎病案即为此种病位的先浅后深治法。

就疾病发作性质而言,新发为病之“浮”,针刺治法当遵循“邪盛则虚之”原则,浅刺驱邪为主;复发为“沉”中见“浮”,则治法当浅刺散表邪,深刺祛内邪或补内虚;伏而未发为病之“沉”,可深刺缓治其本虚,后浅刺引邪外出。

从疾病发展阶段来看,急性发作期为病之“浮”,即邪气最盛之时,针刺以浅刺驱邪为主;恢复期为病之“沉”,即邪气最弱将去之时,针刺以深刺久留针补虚为要;慢性恢复期则在两者之间,针刺以补泻兼施或平补平泻,针刺深度随之调整。

针灸穴位的深度怎样把握

针灸穴位的深度怎样把握

针灸穴位的深度怎样把握1、针灸穴位的深度怎样把握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人喻穴皮肉的深浅。

掌握针刺的深度,应以既要有针下气至感觉,又不伤及组织器官为原则。

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时,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经脉循行深浅、季节时令、医者针法经验和得气的需要等诸多因素作综合考虑,灵活掌握。

老年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

青壮之龄,血气方刚,可适当深之。

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可适当深刺。

凡头面和胸背部腧穴针刺宜浅,四肢和臀腹部腧穴针刺可适当深刺。

经脉较深,刺经可深,络脉较浅,刺络宜浅;阳经属表宜浅刺,阴经属里宜深刺。

针刺深浅必须根据病性病机辨证而施。

针刺手法中的深浅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人体与时令息息相关,针刺必须因时而异。

施针时针下痠麻胀重感应大、出现快的,以及精神紧张、俱怕针刺的患者,针刺应当浅些;感应迟饨或感应小的患者,针刺应当深些。

2、针灸穴位的体位方向针灸时患者选择适宜的体位,对于俞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俞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侧卧位:适宜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俯卧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3、针灸穴位的作用3.1、疏通经络,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

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

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3.2、调和阴阳,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3.3、扶正祛邪,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

如何决定针刺的深浅

如何决定针刺的深浅

如何决定针刺的深浅针灸临床上如何决定针刺的深浅?看看经典是如何记载的吧!一、针刺深浅的错误,引起的针害《灵枢.官针》:“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

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

失针之宜。

大者大泻,小者不移。

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

”二、病在何处,即针在何处《灵枢.终始》“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素问.调经论》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素问》中治疗此种微风即采用轻刺透皮---针刺非常之浅,因为在皮守皮吗!所以,病在筋要扎在肌肉层,病在骨头要深刺至骨。

所以我们临床上,皮肤病要用梅花针扣刺,颈椎病、腰椎病要扎在肌肉层或骨头上。

三,一般穴位的针刺方法《灵枢.官针》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利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

故嫩法附: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探之,以下谷气。

此之谓也。

《灵枢.终始》凡刺之属。

三刺至谷气。

(义如下文)邪辟妄合。

阴阳易居。

逆顺相反沉浮异处。

四时不得。

稽留淫。

(六句言病变也。

凡此者。

皆须用针。

治以三刺之法。

则诸病可去也。

)故一刺则阳邪出。

(初刺之在于浅近。

故可出阳分之邪。

)再刺则阴邪出。

(再刺之在于深远故可出阴分之邪。

)三刺则谷气至。

谷气至而止。

所为谷气至者。

已补而实。

已泻而虚。

故以知谷气至也。

四,病邪不同,针刺深浅不同《素问.针解》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

《灵枢.小针解》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

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

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

针灸进针深浅的五大原则

针灸进针深浅的五大原则

针灸进针深浅的五大原则针刺的深浅董氏针灸进阶初学者在掌握了穴位的应用后,可以开始研究进针的深浅了。

针刺的深浅关乎疗效极大,古书中不乏记载,董氏针灸中亦经常提及深浅不同的主治有别,例如:大中小三间穴:“五分针,正下 1 分治心脏,2~2.5 分治肺”。

地士穴:“针深1 寸治气喘、感冒、头痛及肾亏。

针深1.5 寸治心脏病”。

地宗穴:“针深 1 寸治轻病,针深 2 寸治重病”。

这些只是列举其一以示全部。

可以说董氏针灸的全部穴位,无不贯彻深浅之理。

董公用穴之深浅大致依循下列几项原则。

01根据病位一般病在表、病在肌肤宜浅刺;病在骨、病在脏腑宜深刺。

有时治外感表症常在背部大椎、肺俞、膏肓点刺出血即为浅刺之例。

同一穴位之深浅主治亦有别,在前述之大小间、地士,均已举例说明,其要旨为治近宜浅,治远宜深。

如最常用之足三里穴,董公常说:针0.5~1 寸治腿部病,针1.5~2 寸治肠胃病,治心脏病气喘病至少宜 2 寸以上,头面病则宜 2.5 寸以上,临床应用确有至理。

02根据病性一般热症,虚症宜浅刺:寒症、实证宜深刺:新病宜刺浅,久病宜刺深。

董公治疗较轻较短之病,常以手指颜面较浅部位之穴道针刺;对久病重病则以小腿大腿部位较深之穴位为主;热病在较浅穴位(背部)及井穴点刺,寒症久病则在腿部、肘部血管或肌肉较厚部位深刺久留或点刺。

03根据四时节令一般春夏宜刺浅,秋冬宜刺深,董公治疗疾病不只遵行春夏刺浅,秋冬刺深之理,在选穴处治方面亦有不同,充分体现了董公对时间治疗学的认识。

如果想在这方面深入学习的人,可以研究一下五运六气、六经欲解时等方面的知识。

04根据体质一般肥胖、强壮、肌肉发达者宜刺深;削瘦、虚弱、肌肉脆薄及儿童宜刺浅,董公亦遵循此原则进针,对体力劳动者进针较脑力劳动者通常稍深。

05根据穴位董氏针灸用穴多以四肢为主,肥厚部份可稍深,其余部份宜稍浅。

穴分天地人三部,局部刺浅,再远入中,最远入深。

躯干胸背概以棱针点刺为主,头面部穴位多以浅针直刺或卧针平刺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针刺深浅的原则
临床上,针刺深浅程度的正确把握直接影响针灸治疗疗效,同时关乎针刺操作安全性,是针灸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而针刺深度受患者形体差异、四时气候变化、腧穴所在经脉及部位、疾病的浅深等多种因素影响,本文对此作逐一论述。

Abstract:In clinic,the mastery of needing depth has direct effects on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and it is also related to operating safety of acupuncture,which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reatment. And needling depth is affected by patients with physical differences,the four seasons climate change,meridians and acupoints location,and the depth of diseases. This article explained them one by one.
Keywords:needling depth;acupunture effect;safety
在現代针灸临床中,医者多关注选穴,而往往忽略针刺深浅的重要性。

其实,针刺深浅程度不仅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亦关乎针刺操作安全性,故临床医者应给予高度重视。

《素问·刺要论篇》云:“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

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藏,后生大病。

”腧穴针刺深浅并非固定不变,其受多种因素影响,兹分述如下。

1 因人制宜
《黄帝内经太素》云:“众人之中,又为三等。

七尺六寸以上,名为大人;七尺四寸以下,名为小人;七尺五寸,名为中人。

今以中人为法,则大人小人皆以为定,何者?取一合七尺五寸人身量之,合有七十五分(份),则七尺六寸以上大人,亦准为七十五分(份),七尺四寸以下乃至婴儿,亦准七十五分(份)。

以此为定,分立经脉长短,并取空穴。

”一般所谓“手指同身寸”“骨度同身寸”,即是对上述思想的高度概括。

既然选穴须根据患者形体差异、骨度大小而有所区别,那么,针刺深度亦应与形体差异密切相关。

《灵枢·逆顺肥瘦》有“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刺,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又《灵枢·寿夭刚柔》有“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由此不难发现,古代医家早已重视将针刺深度与患者个体情况相结合,即对高大、肥胖、强壮者宜深刺,而虚弱、瘦小者及幼儿或老人则予浅刺。

2 因“地”制宜
2.1 因经制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其循行过程出表入里,出表即分为经脉、经筋、络脉、孙络、浮络、皮部,入里即内络脏腑。

而经穴针刺的深浅取决于所在经脉在
体内循行位置的深浅、经络气血的盛衰及经气所至的疾缓,故《灵枢·经水》有“足阳明,五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也。

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

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

2.2 因部位制宜
《针灸大成》云:“盖肌肉有浅深,病去有迟速,若肌肉厚实处,则可深刺,浅薄处则宜浅。

”根据每个腧穴的解剖结构不同,临床针刺深度亦不同。

如临床最常用的五输穴:井穴多在四肢指甲末端,其为经气所出之处,穴位最浅,故宜浅刺;而荥穴、腧穴、经穴、合穴逐渐由浅入深,尤其合穴经气充盛,似百川入海,进而内合于脏腑,其多在肘膝关节肌肉丰厚处,故针刺宜深。

再如所谓“腹如井,背如饼”,指腹部穴位较深而宜深刺,而后背部穴位较浅,故宜浅刺。

3 因时制宜
中医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为一个整体,即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篇》)。

人体经脉气血的盛衰受自然界季节气候影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故针刺治疗亦应顺应四时之气的变化。

《难经·七十八难》云:“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由此可见,临床针刺深浅宜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阴阳及经穴气血盛衰之变化,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

4 因病治宜
针刺治疗前,医者应根据八纲辨证以辨明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若阴证、里证、寒证、实证宜深刺,而阳证、表证、热证、虚证宜浅刺。

《灵枢·小针解》有“浮浅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气从之入”,《灵枢·官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灵枢·阴阳清浊》“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又《灵枢·终始》云:“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痒者,阳也,浅刺之。

”另《灵枢·终始》“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强调久病深刺之,而新病浅刺之。

另外,诊治之初,医者必先观察患者神色形态,尤其注意望神,以了解病之深浅及脏腑气血之盛衰。

《针灸甲乙经·精神五脏》“是故用针者,观察患者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伤,针不可以治也”,即根据所了解患者脏腑气血之盛衰而决定是否施针,以及决定针刺深浅。

5 针刺深浅的安全性
临床针刺深浅操作须以安全性为前提。

《素问·刺禁论篇》“刺中心,一日死;刺中肝,五日死;刺中肺,三日死;刺中脾,十日死”,明确指出施针不当所造
成的严重不良后果。

而某些腧穴的特殊解剖部位亦决定了针刺不宜过深,否则将酿大祸。

《素问·诊要经终论篇》指出:“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藏。

”《针灸甲乙经》“鸠尾禁不可刺”,“人迎刺过深杀人,云门刺不可深”。

《素问·刺禁论篇》“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随着现代解剖学不断进步及临床检查手段的不断丰富,现代针灸学对针灸安全性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如胸背部腧穴针刺不宜过深,否则易伤及肺脏而致气胸;后项部风池、风府、哑门等穴位针刺不宜过深,以免刺中延髓、脊髓或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眼周睛明、承泣、球后等穴位针刺不宜过深,过深则易导致眶内出血,甚至失明;上腹部剑突下鸠尾穴针刺不宜过深,过深易伤及肝脏,甚至心脏。

综上所述,决定针刺深度的首要因素是腧穴针刺的安全深度,其次是辨证论治,以及腧穴所在经脉及所在部位,而患者的形体差异及四时气候变化亦是要综合考虑的因素。

6 小结
临床上,同一腧穴的不同针刺深度,其治疗功效大相径庭。

有研究显示,对足三里,“若针刺五分至一寸治腿部疾病;若针一寸半至二寸治疗胃肠病;若治疗心脏病、气喘病则至少针二寸以上;若治疗头面疾病则要针二寸半以上”[1]。

笔者临床实践发现,腹部某些特定穴位,不同的针刺深度所产生的治疗效果亦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临床应关注针刺深度,对提高针刺疗效及安全性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黄建军,解秸萍,付平.谈腧穴深度与针刺深度[J].针刺研究,2006,31(4):246-2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