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版 期末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版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
1、稳态:各种物质在不断变化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即为稳态。
2、正反馈:生理过程中的终产物或结果可使某一反应的进程加速或加强,使其达到过程的极端或结束这一进程,这种现象称为正反馈。
3、负反馈:生理过程中的终产物或结果降低这一过程的发展,则称之为负反馈。
4、主动运输:把物质从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至浓度高的一侧,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
5、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
6、感受器的适应: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受器电位会逐渐减小或频率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7、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称为心输出量。
8、消化:消化是指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
9、总和:同时给予神经纤维两个或多个阈下刺激,或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神经纤维两个或多个阈下刺激,则可能引起组织的兴奋的现象。
10、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化学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机能活动的一种调节方式。
11、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能量刺激即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12、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叫做兴奋。
1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引起细胞膜电位向超极化方向发展的局部电位。
1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引起细胞膜电位超去极化电位发展的局部电位。
15、跳跃式传导:电流只能从一个郎飞结跳到另一个或下几个郎飞结,这种冲动的传导方式称为跳跃传导。
重点内容
1、物质进出细胞各种方式的特点(运送方向、运送物质、是否耗能、蛋白质参与)
1)被动转运: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不需要细胞供给能量。
包括单纯扩散,如脂溶性物质;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和通道),如非脂溶性物质
2)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这种运输主要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白,如Na+—K+泵。
3)胞饮和胞吐作用: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状物质通过细胞膜运动将物质吞入细胞内。
2、幼儿骨骼系统的发育特点
幼儿骨的有机质含量相对较多,韧性较大,不易骨折,但易弯曲或变形。
新生儿的脊柱只有简单的向背侧面的弯曲。
儿童和青少年的脊柱发育时间较长,在整个生长发育时期,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应
注意预防脊椎畸形,如脊椎侧曲、驼背等。
如果婴幼儿缺钙,易使胸廓前后径扩大,胸骨突出形成鸡胸,影响心、肺的正常发育和生理功能。
幼儿的肩关节容易脱臼。
儿童的腕骨约在10~13岁才能完成骨化,应注意儿童的书写和劳动量。
3、脊柱的生理弯曲形成及生理意义
人类的脊柱,从侧面看,有四个明显的生理性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骶曲,这是由于人类直立姿势所形成的特征。颈曲、腰曲面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后,这样可增大胸腔和盆腔的容积,并使人体重心后移,有利于保持直立。这些弯曲还像弹簧装置,可减少走路与跳跃时对脑的冲击和震荡。(缓冲、保护)
4、人类上下肢的骨和关节适应其功能的特点
上、下肢带骨与躯干骨相连接,上肢骨一般较轻、小,关节灵活度大,可以做各种方向的运动,进行生产劳动;下肢骨一般较粗大,关节牢固,稳定性较大,适于支持体重、行走等。
5、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离子活动过程)
1)给予可兴奋细胞一个阈刺激,NA离子通道少量开放,NA离子内流,膜电位减少
2)达阈电位时,NA离子通道大量开放,NA离子快速内流,使膜内出现正电位
3)致超射值,NA离子通道失活,K离子通道通透性增高,K离子大量外流,膜内电位向负值转变
4)随着NA离子,K离子,泵的作用,膜电位最后恢复为静息电位
6、兴奋性突触结构和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
突触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小体、突触受体(神经递质大类)
神经肌肉接头:接头前膜、囊泡(含乙酰胆碱ACH)、接头间隙、接头后膜(终板膜)
神经肌肉接点是一种特殊的突触。神经冲动像肌肉的传递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互相转换的复杂生化反应过程。主要过程可概括为:神经终末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终板膜改变对钠离子、钾离子的通透性—产生终板电位。终板电位总和达到肌膜的阈电位值时,在肌细胞膜上引发向肌内膜身处扩布的动作电位。
7、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滑行学说)
当肌细胞上的动作电位引起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时,钙离子与其受体肌钙蛋白复合体结合,导致原肌球蛋白的构象发生某些改变,结果时原肌球蛋白的双螺旋结构发生一定的扭转,暴露出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出现两者的结合。在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扭动、解离的横桥循环过程中,细肌丝不断向暗带中央移动;与此同时相伴随的是ATP的分解为肌丝的滑动提供能量,实现了从化学能向机械能的转换,完成肌肉的收缩。
8、下丘脑的功能
1)体温调节: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下丘脑内。下丘脑内存在着对温度敏感的神经元,血液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可使它们的电活动发生变化,进而通过调节身体的散热或产热机制,将体温维持在一恒定水平。
2)摄食行为调节:下丘脑是处理和调制饥饿、饱胀信息的主要中枢。下丘脑腹内侧区为饱中枢。下丘脑的腹内侧区还分布着葡萄糖感受器,当血糖水平升高时,导致饱中枢兴奋,抑制摄食中枢的活动。
3)水平衡调节:水平衡包括水的摄入和排出两方面。下丘脑摄食中枢附近存在饮水中枢。此外,下丘脑存在着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血液渗透压的变化,进而通过控制饮水行为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