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欣赏解析

合集下载

宋词鉴赏:苏轼的《水调歌头》解读

宋词鉴赏:苏轼的《水调歌头》解读

宋词鉴赏:苏轼的《水调歌头》解读古代文学中,宋词堪称一种瑰宝。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在众多的宋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被誉为千古绝世之作。

这篇文章将对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进行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苏轼的才华。

1. 苏轼要理解《水调歌头》,首先要了解苏轼这位伟大文学家的背景和成就。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政治家、书法家和鉴赏家。

苏轼的词作充满了激情和感情,以其深沉的内涵和细腻的描绘方式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2. 《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苏轼于1076年所作的一首词作。

这首词以北方水乡的美景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词中,苏轼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3. 《水调歌头》的词句解析下面,我们将对《水调歌头》中的几个重要词句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H2: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是《水调歌头》的开篇句子,直接描绘了作者的情感和境遇。

"明月几时有?"表现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通过把酒问青天,苏轼表达了他对自身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H2:2)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在这一句中,苏轼表达了自己对岁月流转的茫然无措。

他不知道眼前的时间和空间是什么,对充满变幻的世界感到困惑和不解。

这种情感也给读者带来了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度思考。

H2:3)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句词表达了苏轼对回归故乡的渴望和留恋。

他想要乘风回家,但又担心回到家乡后的冷漠和陌生感。

这种矛盾和思考使得《水调歌头》更加富有情感和内涵。

H2:4) "谁人携手出白云,故乡背后空无人。

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以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

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

这里要了解词的写作背景:由于北方金朝袭扰,战乱不息,被占领地区的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

所以词人首句便慨叹长恨复长恨。

听我楚狂声用楚狂接舆的典故。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

姓陆,名通,字接舆。

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

词人用此典故,正是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

苏轼表达乐观诗句《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表达乐观诗句《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表达乐观诗句《水调歌头》赏析苏轼表达乐观诗句《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因其语言流畅,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再者表达了人们最美好的愿望,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名传千古的名作。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苏轼表达乐观诗句《水调歌头》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作者简介苏轼解析:(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

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

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参见教材P111注释1)——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

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1、把酒解析:端起酒杯。

2、宫阙(qùe)解析:宫殿。

3、归去解析:回到天上。

4、琼楼玉宇解析:指想象中的宫殿。

5、不胜(shēng)解析: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清影解析: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7、何似解析: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应解析:不该。

9、何事解析:为什么。

10、别时圆解析:在人们分别时圆。

11、此事解析: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基础过关】1. 本词有一段词前小序,其作用是。

其中说的“子由”是作者的,其名为,他和苏轼及并称文坛“三苏”。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中的“”。

3、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一个是。

【答案】1.交代作词的时间和缘由弟弟苏辙苏洵2.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3. 又恐何似【解析】考查与苏轼及本词相关的文学常识。

平时要注意积累。

4.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每空0.5分,共3分)①宫阙()②琼()楼③朱阁()④绮()户⑤婵()娟⑥不胜()寒【答案】①què②qióng ③gé④qǐ⑤chán ⑥shèng【解析】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

平时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5.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把酒:(2)天上宫阙:(3)归去:(4)不胜:(5)起舞弄清影:(6)何似:(7)何事:(8)别时圆:(9)此事:(10)婵娟:【答案】(1)端起酒杯。

把,执、持。

(2)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3)回到天上去。

(4)胜,承担、承受。

经受不住。

(5)意思是在月光下起舞,身影也跟着舞动。

(6)哪里比得上。

(7)为什么。

(8)在人们分别时圆。

(9)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10)指月亮。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

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6.“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运用了拟人、反问。

这一问似乎是对月亮的埋怨,责怪月亮故意作弄人,给人增添离愁,其实是写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愁帐,抒发了词人对亲人的怀恋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对不幸的分离者的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水调歌头》古诗解析

《水调歌头》古诗解析

《水调歌头》古诗解析宋代文学家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广泛流传至今,其中《水调歌头》更是被誉为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水调歌头》这首古诗进行解析,探讨其背后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水调歌头》是苏轼创作于北宋绍圣元年的一首长篇乐府诗,全诗共十三段,篇幅较长。

诗以五言绝句为主,句式简洁明快,表达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描绘。

整首诗共分三个部分,分别描绘了田园风光、人物情感和自然景观。

首先,诗人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中国古代农村的田园景象:“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向天,牵牛星坠剪不断。

”这里的田园景象与仙境般的织女相互交融,给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通过对田园景象的描绘,苏轼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接下来,苏轼转而描写人物情感。

他描述了自己的心情:“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这里的临邛道士被视为能够与天地相通的人物,而苏轼也希望通过与道士的交流来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舒畅。

此处,苏轼借诗表达了对君王的思念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最后,诗人将视线转向自然景观:“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这一段描写了苏轼对天地间无限广阔的探索与追求。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苏轼既表达了个人的壮志豪情,也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苍茫。

《水调歌头》这首古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同时通过描绘田园、人物和自然景观,传达了人生追求与无奈的主题。

苏轼以细腻的笔触和精确的语言,展现了他独特的情感和独立人格的风采。

这首诗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具备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被后人广泛传颂。

总之,《水调歌头》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音韵,展现了苏轼的诗歌才华和思想境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首古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至今仍然在文学领域中发光发热。

相信通过对《水调歌头》的解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诗歌魅力和他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课文鉴赏水调歌头解析

课文鉴赏水调歌头解析

课文鉴赏水调歌头解析水调歌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之一,这首词以其优美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而闻名。

下面是对《水调歌头》的解析。

《水调歌头》是苏轼于1079年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共12句,每句均为四言。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整篇词以描写桃花为主题。

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句展现出苏轼的旷达豪迈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苏轼提起月亮,并向青天抱问,表达了他对宇宙万物神秘莫测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苏轼通过对春水、春风和绿杨的描绘,展示了春天的美好景色,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和逝去往事的思念之情。

他用“春水绿如蓝”来形容春水的清澈和明亮,用“春风拂槛露华浓”来描绘春风轻柔的丝丝拂动,用“绿杨烟外晓寒轻”来描绘绿杨的婀娜多姿。

这些句子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同时表达了作者内心对故乡和往事的思念之情。

词的结尾两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通过对葡萄美酒和琵琶的描绘,苏轼展现了他愉悦的心情。

他想要把酒与琵琶结合起来,体现了他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词以诗人自身的感悟和意境为主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词中充满了浓厚的思乡之情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在鉴赏这首词时,我们不仅要欣赏其美妙的语言和流畅的韵律,更要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苏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唤起读者对逝去时光和故乡的回忆与思念。

他在词中抒发的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总之,《水调歌头》是一首包含着深刻感悟和美丽意境的词作。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苏轼表达了对故乡和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并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词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独特的意境,成为了宋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首著名长调。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苏轼词作中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水调歌头进行详细的赏析,以揭示其深邃的艺术内涵和思想价值。

一、词人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中国文化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文学成就极为卓越,诗、词、散文均有卓越的成就,尤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的词作风格豪放、意境深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背景介绍这首水调歌头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正赶上中秋这一不眠之夜而又“大醉”,于是他“作此篇兼怀子由”。

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词前小序交待了作词的时间和缘由。

三、词文赏析1.词牌与题目水调歌头是词的一种形式,属于长调。

这首词的题目为“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点明了作词的时间、原因和背景。

2.词意解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词以问句开头,表达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通过“把酒问青天”的描绘,展现出词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洒脱的气质。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两句继续对明月进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几句词描绘了词人想要乘风归去,但又担心高处不胜寒的矛盾心理。

这反映了词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两句词描绘了词人舞动清影的场景,表达了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同时,也表现了他超脱尘世的理想追求。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这几句词描绘了明月照在朱阁、绮户上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月光的赞美和向往。

同时,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寂寥。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对月亮圆缺变化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感慨人生中有许多遗憾和无奈,但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态度。

幼儿园教学案例:《水调歌头》解析

幼儿园教学案例:《水调歌头》解析

幼儿园教学案例:《水调歌头》解析一、引言《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它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词。

本文将通过对这首词的解析,从语言、意境、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的深意,为读者揭示这首词的真正魅力。

二、语言的韵律之美《水调歌头》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通过押韵和平仄的组合,使整首词展现出一种动人的韵律之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的“有”和“天”押韵,“几时”和“问青”平仄相对,使词句的节奏感十分鲜明。

这种韵律之美不仅能够增加词的音乐性,更能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三、情感的表达与意境的描绘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巧妙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月亮、酒和青天等意象,他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寥孤独的夜晚,进而引发读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的明月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月亮作为故乡的象征物的思念,而“把酒问青天”则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渴望和疑问。

这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描绘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苦闷和惆怅。

四、文化内涵的解读《水调歌头》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解读。

这首词表达了中国古代士人的情怀和人生观。

苏轼身处异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家国情怀的追求。

词中所用的酒的意象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感表达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文化中,酒被视为一种将思念与情感化为文字的媒介,而在《水调歌头》中,作者通过把酒跟青天对话,暗示了他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将酒与情感相结合的文化内涵使词的意义更为丰富和深远。

五、本文的观点和理解通过对《水调歌头》的分析和解读,我认为这首词的真正魅力在于它通过细腻而动人的语言表达和意象描绘,诉说了人们对故乡的浓浓情感和对温暖故乡呼唤的渴望。

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提醒着我们珍惜家乡情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六、总结与回顾通过这篇文章的解析,我们对《水调歌头》这首词的语言之美、情感之深以及文化内涵有了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水调歌头》原文、译文与赏析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水调歌头》原文、译文与赏析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杨炎正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释】(1)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

以毛滂《元会曲·九金增宋重》为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

(2)芙蓉:是荷花,这里指秋荷。

梁昭明太子《芙蓉赋》说它“初荣夏芬,晚花秋曜”。

(3)斛(hú):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后改为五斗一斛。

“万斛”,比喻愁多。

庾信《愁赋》:“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

”(4)“天在”二句:意谓自已在似醉似醒中倚栏眺望,栏杆一角露出一线天光。

(5)如寄:喻生命短促。

(6)三径菊花:赵岐《三辅决录·逃名》:汉时,蒋诩辞官归乡里,闭门不出,院舍前竹下辟三径(小路),只与求仲、羊仲往来。

后遂以“三径”称隐士居所。

陶潜《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此化用其意,表示归居田园。

(7)中州:黄河中、下游地区。

(8)五湖:太湖一带。

此表示隐遁湖海。

赵晔《吴越春秋》载: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

(9)故国:指中原。

【译文】我拿着酒杯面对斜阳,默默无语似乎在问西风。

为什么胭脂把荷花染得这么红。

放眼望去这千顷大江,里面有万斛的离别哀愁,没有地方让远飞的鸿鸟歇足。

唯有阑干的一角可见一线天光,人依靠在一旁半醉半醒中。

萍踪浪迹于大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东。

人生太短促,我还想闲步在三径篱边的菊丛。

试问谁是中原豪杰,借我舟楫浮泛五湖,当一个钓鱼翁。

回望这沦陷的故国,这田园归意莫要太匆匆。

【创作背景】杨炎正是杨万里的族弟,与辛弃疾相交甚密。

他和辛弃疾一样,都是力主抗金的志士,但却在朝廷的投降政策下无所事事,空有卓越才能和远大抱负而无从施展,这首词正是作者秋日感怀、触景生情时所作,用以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苦闷。

水调歌头辛弃疾及其赏析

水调歌头辛弃疾及其赏析

水调歌头辛弃疾及其赏析《水调歌头·盟鸥》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作于淳熙九年(1182年)词作诗人罢官归家不久。

水调歌头辛弃疾及其赏析,我们来看看。

水调歌头全文介绍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辛弃疾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候。

宋朝辛弃疾词作鉴赏此词约作于宋朝淳熙五年(1178年)当时词作诗人以大理少卿出领湖北转运副使,溯江西行。

舟停泊在扬州时,与友人杨济翁(炎正)、周显先有词作往来唱和,此词即其一。

周生平未详。

杨则是有名词人,其原唱《水调歌头》(登多景楼)存于《西樵语业》中,是忧愤时局,感慨“报国无路”之作。

词作诗人在南归之前,在山东、河北等地区从事抗金活动,到过扬州,又读到友人伤时的词章,心潮澎湃,遂写下这一首抚今追昔的和韵词作。

词的上片是“追昔”。

词作诗人的抗金生涯开始于金主完颜亮发动南侵时期,词亦从此写起。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常在秋高马肥的时节南犯中原,“胡骑猎清秋”即指完颜亮1161年率军南侵事(“猎”,借指发动战争)。

前一句“落日塞尘起”是先造气氛。

从意象看:战尘遮天,本来无光的落日,便显得更其惨淡。

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

紧接二句则写宋方抗金**坚守大江。

以“汉家”与“胡骑”对举,自然造成两军对峙,一触即发的战争气氛。

写对方行动以“起”、“猎”等字,是属于动态的;写宋方部署以“列”、“耸”等字,偏于静态的。

相形之下,益见前者嚣张,后者镇定。

“组练(组甲练袍,指**)十万”、“列舰”“层楼”,均极形宋军阵容严整盛大,有一种必势的信心与气势。

前四句对比有力,烘托出两军对垒的紧张气氛,同时也使人感觉正义战争前途光明,以下三句进一步回忆当年完颜亮南进溃败被杀事。

完颜亮南侵期间,金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军事上屡受挫折,士气动摇军心离散。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精选8篇)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精选8篇)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精选8篇),欢迎大家阅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非常有浪漫色彩的,她非常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与憧憬。

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非常豪放、气质非常浪漫的人。

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圍、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水调歌头》音韵解析

《水调歌头》音韵解析

《水调歌头》音韵解析《水调歌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以其精妙的抒情和优美的音韵著称。

本文将对《水调歌头》的音韵特点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经典之作。

一、整体音韵特点《水调歌头》总体上采用了平仄相间、押韵工整的格律。

以平仄音节为基础,并运用押韵手法来增加词的韵味。

整首词以平仄二字韵为主,同时穿插了一些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的音节组合,使词调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二、开头音韵《水调歌头》的开头是“明月几时有”。

首句即展现出了苏轼的情感表达和音韵的独特魅力。

其中,“明月”韵脚平仄平,紧接着就是“几时有”韵脚平平仄仄。

这种变化的平仄和押韵的巧妙运用,使得词的开头就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三、押韵手法1. 韵脚交错的运用《水调歌头》中,苏轼灵活运用了韵脚交错的手法,使得每支词都在押韵上显得别具一格。

例如,“明月几时有”中,“明月”押“人房”;“人”押“欢眉”;“房欢”押“辞君”;“君辞”押“怨阑珊”。

这种韵脚交替变化的方式,使得整首词节奏流畅,琅琅上口。

2. 平仄的转换苏轼善于运用平仄的转换来增加音韵的层次感。

在《水调歌头》中,“夕阳”“斜晖”“芳草”等平平仄仄的平仄组合不断出现,使得词调更富变化。

这种转换的巧妙运用使词的表达更丰满,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四、内涵及表达方式《水调歌头》以丰富多彩的意象和情感描述,呈现了浓郁的离愁别绪和怀人之情。

苏轼借助音韵的艺术手法,将自己内心纷繁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1. 描绘自然景色苏轼以明月、夕阳、芳草等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的描写使词中透出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和对现实的苦楚。

2. 表达离愁别绪《水调歌头》通过对离别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亲人、朋友和故乡的无限思念。

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样的抒情语句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离别的深深悲凉之情。

3. 追忆旧时情谊苏轼在词中追忆了过去的情感和友谊,以及对故乡的眷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苏轼的一首佳作。

从历史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境遇方面,我们可以对这首词进行以下解析:一、历史背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这首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和总结。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二、作者当时的境遇苏轼在创作这首词时,已经离开了朝廷,被贬到密州。

虽然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词的热情,但是他的境遇已经大不如前。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他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词的解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是整首词的开篇,通过提问“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对于中秋佳节的期待和对于月光的赞美。

同时,“把酒问青天”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慨和对于未来的思考。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美丽和神秘感,通过提问“今夕是何年”,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的感慨和对于生命的思考。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几句通过描写作者想要乘风归去,但又担心高处不胜寒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琼楼玉宇”也象征着华丽、高贵的生活,与下文“人有悲欢离合”相呼应。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句是整首词的结尾,通过祝愿亲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但愿人长久”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未来的期待。

四、总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经典词作,通过描写中秋之夜的美丽和神秘感,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宋词中的佳作之一。

对朱敦儒水调歌头的解析

对朱敦儒水调歌头的解析

对朱敦儒水调歌头的解析
《水调歌头》是明代文学家朱敦儒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对《水调歌头》的简要解析:
1. 诗歌背景:《水调歌头》是朱敦儒在明朝晚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所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反映了时代的艰难和作者内心的痛苦。

2. 感情表达:诗歌以抒发作者的愤怒、忧虑和无奈情感为主线。

诗中揭示了官场黑暗、社会腐败以及民众苦难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现状的不满和愤懑。

3. 反讽手法:诗歌运用了一种反讽的手法,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描述,暗含对社会黑暗的讽刺。

作者用水、天、花、草等自然景物来比喻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事,通过对比展现了社会的丑恶和荒谬。

4. 文学意境:诗歌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象,给读者带来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

同时,通过对自然和人情的对比,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纯净和美好。

5. 对于时代的思考:诗歌中蕴含了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和社会变革的
渴望。

作者希望社会能够改变,摆脱腐败和黑暗,实现人民的幸福与美好。

总的来说,朱敦儒的《水调歌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展现了文学艺术与社会问题相结合的魅力。

该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水调歌头苏轼解析

水调歌头苏轼解析

水调歌头苏轼解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析:•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年)中秋苏轼在密州时所作。

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等当权的变法者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

他曾希望调任到离弟弟苏辙较近之处,以便兄弟相聚,但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未达成。

这一年中秋,他与苏辙已分别七年未得团聚,皓月当空之际,词人乘酒兴挥笔写就此篇。

•上阕解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人开篇把酒问月,既表现出对明月的好奇与向往,又流露出对宇宙时空的迷茫与思索。

这种对天的追问,展现了苏轼的豪放洒脱和对未知的探索精神。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几句体现了苏轼内心的矛盾。

他一方面想回到天上的仙宫,摆脱尘世的纷扰,但又担心高处的寒冷和孤独,最终觉得在人间起舞赏玩自己的影子,也别有一番乐趣。

这里反映出苏轼既对现实有不满,又对人间有着深深的眷恋。

•下阕解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照进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这里的“无眠”之人正是苏轼自己,通过对月光的动态描写,烘托出词人在中秋之夜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月本不应有怨恨,但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这一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词人对月圆人不圆的遗憾和感慨,将自己的思念之情进一步深化。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这是整首词的核心句之一,词人由月亮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认识到这是人生的常态,是自古以来难以完全圆满的事情,体现了苏轼的豁达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秋色渐将晚》解析

《水调歌头 秋色渐将晚》解析

《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解析《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的作者是宋代词人叶梦得。

全词如下: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

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上阕描写了深秋的景色和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下阙则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漂泊生活的厌倦和对归家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深秋时节的景色,具体来说是描绘了秋天即将结束,霜信已报,菊花盛开的景象。

同时,词中还提到了小窗低户,微路绕欹斜的景色,给人一种幽静、深邃的感觉。

下阙则描写了作者对过去漂泊生活的回忆,同时也描绘了归家路上的景色,如松竹、新雁、边马、胡笳等,给人一种苍凉、悲壮的感觉。

水调歌头游泳解析

水调歌头游泳解析

《水调歌头·游泳解析》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解析一下《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开头这几句,写出了作者行动的迅速和豪迈。

刚在长沙喝了水,马上又到武昌吃鱼,接着就去横渡长江。

想象一下,那种意气风发的样子,多有气势呀!“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不管江面上有多大的风浪,作者都不怕,就像在自家院子里散步一样轻松自在。

这体现了作者的勇敢和自信。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一次学校组织户外活动,要徒步走很长的路,有的同学走了一会儿就累得不行,抱怨路太难走。

但是有个同学就像词里说的那样,不管多累,都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最后顺利完成了活动。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作者在这里引用孔子的话,感叹时光像江水一样不停地流逝。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江面上船的桅杆在动,龟山和蛇山安静地矗立着,一幅宏伟的建设蓝图正在展开。

一座大桥横跨长江南北,天险变成了通途。

这展现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作者还想象了未来要在长江上建更多的工程,让高峡出现平湖。

如果神女还在,一定会惊叹世界的变化。

同学们,整首词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祖国建设的歌颂,充满了豪情壮志。

比如说,咱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也要像作者那样,勇敢自信,不怕困难,相信自己一定能克服。

希望同学们能从这首词中感受到力量,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好啦,今天关于《水调歌头·游泳》的解析就到这里啦。

水调歌头欣赏解析

水调歌头欣赏解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年代:宋作者: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作品赏析【注释】:①大曲(1076)。

行纪》:月长圆。

”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

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

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

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

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

“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

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

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

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

”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月与人、仙世界。

与“入世”“不应有人不圆”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义解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义解析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

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

上阕写月下饮酒。

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几时:什么时候。

把酒:端起酒杯。

这里是化用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

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

这问月问年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为什么向往月宫呢?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乘:驾。

归去:这里是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造成的楼宇,这是想像中的仙宫。

不胜:经不住,承担不了。

胜,能承担,经得起。

“我欲乘风归去”,明白地说出了他的这种意念。

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

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弄:玩弄,欣赏。

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

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

“何似在人间”,这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年代: 宋作者: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品赏析
【注释】:
原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

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

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

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

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

“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
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

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

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

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

”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

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
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

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