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理论(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矛盾性与统一性
矛盾性 本体与喻体在本质上常常是不同的,但亦有所相似,将 其加以夸张,而在其他方面则可能是不同的。 如:金花茶被称为“植物大熊猫”
列宁:“打比方不是证明,任何比方都是有缺陷的。” 统一性 认知主体将本体喻体并置,出现了矛盾意义的碰撞,在 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寻求统一,认识到本体喻体之间在某一 点上的相似关系(喻底),再结合其他因素就可获得语句 的隐喻义,因此一条隐喻往往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结合体。
限制性 通过认知和推理,始源域中的一个或部分特征通过映 射被作用到了目标域上,使得目标域获得始源域的某些相 关特征。 受本体特征的影响,映射有一定的限制性。 如:独生子是小皇帝。
五、新奇性与生成性
隐喻分为死隐喻和新奇隐喻,一个好的隐喻往往多具有新奇 感,从而使语句表达生动。 如: The wind is a cat. (无声无息、悄然无声、静悄悄、风声和猫叫声相似。) Smile is a knife. (好坏角度,笑里藏刀、既能伤人又能保护人、很坏、都 可伤人、危险等都能打破一些东西。)(袁,郭,2014)
百度文库
L&J(1980:154)指出:概念隐喻最主要及最基本的功能 是通过人们所认知的具体经验知识来理解抽象的不具体的 领域,概念隐喻是人们对范畴进行概念化的工具,它将推 理方式、类型从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 20世纪90年代以来,Fauconnier &Turner 创建了概念融 合理论(BT) Grady等人(1999)进一步运用BT对概念融合理论作了修 正,并对其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转换性 死隐喻和新奇隐喻之间是可以不断转换运用。 “本义—喻义—本义” 从“头”做起(理发店广告) 他是个直肠子。 辩证性 (1)本体喻体,对立统一的互动关系 (2)隐喻与相似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谁说我的脸长得像鞋拔子,这是典型的猪腰子脸” 《昨天今天明天》
认知方式、社会文化、传统习惯、语言运用、背景等的差异, 本体喻体之间就会产生各种各样想象性的联系。 如: His talk was a bomb.
六、创造性与开放性
创造性 人类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因此就 可能永远不断地创造出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隐喻。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鲲鹏展翅,九万里。《念奴娇.鸟儿问答》 隐喻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会有若干变化。隐喻能启发 我们发现不同事体之间前所未有的相似性,可不断激发我们的 创造力和想象力。 开放性 隐喻是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结果,而创造力和想象力又 是无限的,千变万化的,因此隐喻必然是开放性的。 不同视角——认识新事体——拓宽知识面——理解抽象概 念——发展推理能力——新的理论体系
无意识性
Lakoff 提到墨西哥西部的印第安部落隐喻性地用身体 部位来表示空间概念的许多例子。 例如: The stone is in the table’s belly. (under) He is on the head of the hill. (top) His son is lying on the face of the mat. (on) 很多情况下,很多隐喻的产生是一种无意识的思维,因 此它们也具有无意识性,所以我们经常能自动地或无意识 地获得这些思维隐喻模式。 能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是具有意识性的。如:《苍蝇赞》
But,康德在1790年就从认知角度对概念隐喻作出了论述, 指出我们的语言中充满了用类推(相当于隐喻)间接获得的 概念化表达方法。(毕达哥拉斯、笛卡尔、黑格尔、Derrida 等)
自然科学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 如:抽象的“电” 用“水”→“电压、电流、电阻”等 爱因斯坦 时间相对论“坐在火炉上两分钟就像是两小时, 坐在漂亮姑娘旁边就像是两分钟。” 在教育学界,很多概念都是以“隐喻”的形式呈现的。 L&J接受了这些观点,强调指出人类大部分推理都是隐喻性的, 哲学运用相对少量的隐喻形成了统一的核心理论。
Richards 指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 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就会出现一个隐喻。 L&J 所作的调查得出的比例更高: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 是源于隐喻概念。 奥特尼认为:所有语言都具有隐喻性质。
二、体验性与无意识性
L&J在《体验哲学》中指出:当今认知科学中的三个基本 观点,这也构成了体验哲学的基础:心智的体验性、思维的 无意识性、概念的隐喻性。 同样他们也认为隐喻具有体验性和无意识性。独立于经 验基础,隐喻就不能被理解,甚至也无法被恰当阐述。 体验性 隐喻的基本作用:从喻体始源域将某一或部分特征映合 到本体目的域中,这种从喻体向本体的映合也常是以身体经 验为动因的。 例如:出生 爬 目标 “始源—路径—目的地”
第六节 隐喻的产生原因及其功能
一、语言方面 (一)修辞上的需要和功能 语言不落俗套,表达新颖,追求新奇的表达方法。 大大增强了语言的修辞效果,有力提高语句表达的形象性、 意象性、趣味性、隐晦性、诗意性,可给人耳目一新、想象丰富的 感觉,这样便可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二)经济性的需要和功能 隐喻可使旧词不断获得新义。形成一个多义词的语义链现象。 可使语言表达简练,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 “脱胎换骨” 二、认知方面 不仅是语言中的修辞手段,而且更重要的还是人们的一种认识 新事物的需要,具有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发展人类认知的功能。 可使人们不断挖掘事体间的各种新联系,为认识世界提供了一 种基本方式,形成了组织经验结构和概念系统的基础,同时还可以 来发展理论体系。 三、其他方面 社会文化
四、系统性与限制性
系统性 喻体在向本体映射的过程中,可将其中的一个或数 个特征转移到本体之上。在很多情况下是数个特征成系统 地向本体映射。 如: Argument is war. 将一系列与“战争”有关的概念都映射到了“争辩” 这一“舌战”之中。 (1) 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2)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3) 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he target. (4) 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 (5) I ha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 (6) If you use that strategy, he’ll wipe you out.
七、程度性与模糊性
说到隐喻意义,它是相对于字面意义而言的,两者可被视 为一个连续体,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地带”可能兼而有 之,从前者向后者过渡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本体A多作字面意义,喻体B多作隐喻意义,两者之间具 有矛盾性,又具有相似性,矛盾性和相似性永远都是一个 相对的概念,这就必然使得隐喻说法具有程度之别,所产 生的隐喻义也就有了模糊性。 Taylor: 一个多义词从中心意义出发,不断通过隐喻扩展词 义,从而也就使得一个词的意义变得越来越模糊起来。 “第三只眼”看“毒蝎”风波
3
4 5
二、隐喻工作机制与语言工作机制
隐喻/语言工作机制涉及到: 交际双方(发出者P和接受者R) 语言表达方式(口语V和书面语W) 语义(概括义G和情景义S)
王寅(1988)提出语言交际锥形图的设想,将语义置于正面 位置,突出语义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见课本P476 锥形图 ??? Producer; Receiver; Situational meaning; Generational meaning; Vocal-sound; Written form
八、单向性与互动性
单向性 由始源域所具有的熟悉具体的部分特征→生疏抽象的目标域 互动性 本体喻体之间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两者之间具有 互动性。 (1)John’s car is a beetle. (2)John’s music is a beetle. (3)John is a beetle.
九、共时性与历时性
共时:两个不同概念域中的意义通过映射,发生冲突,在一 系列去异求同的认知加工过程中,结合当时的语境因素、 背景知识等就可获得隐喻意义。 历时:词语在经历不同的阶段、时期,可能会获得新的意义, 这是语言变化的一种主要方式,从中也可见语言发展的痕 迹。 例子P465
十、转换性与辩证性
三、隐喻的五位一体认知机制
概念融合隐喻(BT)
输入空间1:本体 输入空间2:喻体 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中所共有 的轮廓结构。 融合空间:组织发展这些空间的整 合平台,包括一个新创结构,可 能会产生新意义,获得新知识。
例: 分析“计算机病毒”
CMT 1 所用术语“域”,常指两 域之间有稳定的、系统的 关系,其信息属于长期记 忆
第七节 隐喻的工作机制及理解过程
一、概述 最早要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对比论” 公元1世纪 Quintillian “替代论” 1965 年Richards在修辞哲学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隐喻互动(interaction)理论 后来 Black 发展并完善了这一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大多采用Lakoff与Johnson的概念隐 喻理论(CMT)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 知手段和思维方式。
第十三章
隐喻认知理论(下)
Outline
隐喻的特点
隐喻产生的原因及其功能
隐喻的工作机制及理解过程
第五节
隐喻的特点
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A
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B 如:中国古人对“愁”的描写,常用具体的东西作喻。 (P452-P453)
一、跨学科性与普遍性
跨学科性 与哲学界、语言学界、认知科学界、社会学界、教育学界 等的密切联系 传统哲学:否定概念的隐喻, 认为概念只能通过系统意义 来确定,或是通过抽象符号与独立于心智的世界之间纯粹的、 客观的关系来确定。
BT 所用术语“心智空间”, 是指短暂的表征结构,但 依靠稳定的、系统的“域” 来建构
2
研究两个域,以及两者之 间如何对应和映射
强调从始源域到目的域的 单方向映射 主要研究两个域之间确定 的、常规的概念关系 仅用以解释隐喻
常有四个心智空间:两个 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 一个融合空间
不一定,强调输入空间与 类属空间、输入空间与融 合空间之间的多重映射 主要研究新奇的、短暂的 概念化现象 可解释隐喻或非隐喻
普遍性 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思维、行为之中,是人类语言无所不 在的原理。如: Love is a journey. Source: journey Target: love
→ the vehicle → the journey → the distance covered → the obstacles encountered → decisions about which way to go → the destination of the journey →
the travelers
the lovers
the love relationship itself events in the relationship the progress made the difficulties experienced choices about what to do the goals of the relationship
Love is happiness. Love is sadness. Love is sad happiness. Love is happy sadness. 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能看到隐喻的新奇之处。 隐喻句子多为肯定句,将既矛盾有统一的本体喻体并置, 产生了特殊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将其改成否定句, 其隐喻意义依旧并存(不可撤销性),一样具有隐喻性。 如: 传统道德并非万金油 (《扬子晚报》2001年11月7日) 你真不是个东西。 你这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