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基本国情(主要从中国文化角度)
中特考试重点
一、南海争端问题上,我们应采取何种态度与策略。
基本立场: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中国政府一贯致力于通过对话与谈判等外交手段妥善处理和解决南海争端,与相关国家共同努力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
中国政府希望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和现代海洋法,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与有关国家通过双边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有关争议。
政策主张:1、在南海问题上,中国政府一直采取高度负责的态度,保持了极大克制,并以建设性姿态提出了“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
2、中国政府始终坚持通过外交渠道,以和平方式妥善处理和解决南海争端问题。
3、中国高度重视南海国际航道的安全畅通。
4、南海问题是中国与有关国家间的问题,任何外部势力的介入都是不可取的,只能使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二、请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国情基本定位:1、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5、当代中国与世界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三、我国要怎样理性的应对外部的挑战?当代中国的发展机遇与战略(一)发展机遇1、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主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世界难免局部战争与冲突,但大规模动荡不会出现。
2、美国主导世界与制约中国的力量弱化:随着中国力量的崛起,目前真正有力量制衡中国的只有美国,但金融危机后,其力量已弱化,加之地缘关系,其不可能重演上世纪80年代末对中国的制衡。
3、中国的发展有了较高的历史起点和巨大惯性(二)国内战略: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制度2、始终坚持科学发展3、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4、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坚持统筹兼顾6、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国内改革迫切需要攻克的难关1、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中国采用渐进式改革,路径是以经济体制改革带动政治体制改革,但政体改革效果极不理想。
如何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
如何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特点更加突出。
科学判断这些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于我们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一、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进程中不断提高统筹两个大局的能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但国际战略竞争和矛盾也在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仍很不安宁。
近年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等基本趋势在深入发展,并呈现出“五个重大”、“五个更加”的动态性特征:世界经济受到重大冲击,发展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转化,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主要大国对外战略出现重大调整,相互合作与竞争更加明显;国际体系面临重大变革,各种国际力量博弈更加复杂;国际思想文化领域出现重大动向,软实力之争更加激烈。
国际金融危机使现行国际金融体系、世界经济治理结构、西方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受到严重冲击,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愿望增强。
在这个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已经开始着手为“后金融危机时代”谋篇布局,积极争夺四大战略制高权:以金融体系为突破口的国际秩序变革制高权,以无核世界为标志的国际安全战略变革制高权,以气候变化和绿色经济为标志的经济发展制高权和以发展模式多样化为趋势的全球发展模式制高权。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发展也带来深刻影响,但并没有中断和改变我国发展在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是推动我国进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特殊阶段。
这个特殊阶段既是我国在大国格局调整中的上升期、国家软实力的拓展期,也是我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相对安宁期。
在这个特殊阶段,我国发展外部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多,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增多;我国整体战略环境进一步改善,但西方国家仍未放弃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能力进一步增强,但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我国对周边事务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但周边地区政治安全形势更加复杂;我国软实力影响进一步上升,但面临国际舆论环境更加复杂。
中国国情基本知识
中国国情基本知识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大国,其国情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 人口众多: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数量超过 14 亿。
这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2. 经济发展: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文化传统: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对中国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地理环境: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资源丰富。
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
5. 政治制度: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6. 教育与科技:中国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不断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一些领域仍有待提高。
7. 国际地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
了解中国国情对于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政策制定和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国也在不断努力,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的基本国情 (4)
我国的基本国情一、概述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复杂多样的国家,地处东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基本国情包括了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民族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角度对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讨论和分析。
二、地理环境我国地理上北接蒙古、俄罗斯等国家,东临东海、黄海、南中国海以及台湾海峡,南接越南、老挝等国家。
我国横跨亚洲东部,占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地理环境对国情有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地形主要由高山、高原、平原以及河流构成。
西部地区以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为主,东部地区则以黄河和长江为主要河流。
这种多样的地形使得我国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等。
三、人口分布我国人口众多,居于全球第一位。
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较高,而西部地区人口稀少。
主要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
人口的多样性也是我国的一大特点。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其他少数民族包括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
不同民族之间保持着自己的语言、宗教和传统文化,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景观。
四、民族文化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包括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在汉字、风俗习惯、艺术形式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展示了我国丰富的宗教信仰、传统习俗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
此外,我国的文化还以中国功夫、京剧、国画、茶道等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形式而闻名世界。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代表了我国的艺术水平,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经济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得我国经济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转变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和服务业。
制造业领域的发展使得我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生产的商品远销世界各地。
服务业的发展则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
【中国当今国际形势】作为一个当代青年如何看待当今国内国际形势
【中国当今国际形势】作为一个当代青年如何看待当今国内国际形势【中国当今国际形势】作为一个当代青年如何看待当今国内国际形势【中国当今国际形势】作为一个当代青年如何看待当今国内国际形势当今国际形势与我国外交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这一科学论断精辟概括了当前一个时期国际形势演变的基本特征,也反映了2007年国际战略形势的主要特点。
目前国际战略形势中出现的深刻变革和复杂调整,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三大趋势深入发展的推动下,各国利益出现新的变化、实力出现新的消长、政策出现新的变动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互动的结果。
就我国而言,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和多边关系,构成了我国外交态势的全局。
大国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重点,周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要点,发展中国家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基点,多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亮点。
过去一年,我国的国际战略态势总体上继续朝着积极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进一步”: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周边关系进一步改善,与发展中国家关系进一步加强,多边关系进一步发展。
但与此同时,我们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必须居安思危,妥善应对:一是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世界仍很不安宁;二是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三是我与各大国关系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四是我国周边还存在一些复杂问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台独”分裂势力正在加紧进行分裂活动。
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但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
展望2008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四个继续”: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继续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THANK YOU
经济
•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 平外交政策
•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 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
放战略
• 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
• 坚持"以人为本"、"外交 为民"
外交政策
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 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 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 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 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 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 实际。
政治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高科技领域,已有11%的领域居世界领先 地位。不论是高尖端科技还是其他方面,中国与西方和美国还有 一定距离,并且现在面临多方面的技术封锁,况且就算引进先进 新技术,中国也很少花费资金去研究与创新,所以中国要想成为 科技强国国经济增长很快, 连续多年GDP增长率 在8%~9%,在飞速 发展的同时,也很好 的防止了经济过热与 通货膨胀.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基本国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 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中 国的最基本国情是仍处在并将长期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国情
• 资源总量大,种类多 • 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 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浪费、损失严重
自然资源
• 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为我国的 文化建设提供了体制保障, 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建设能沿 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人口
我国工业化程度已经过半,生产力水平已 经得到很大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依然较大。
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
HOW——如何牢牢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
网络化、信 息化、竞争激烈 的市场,高度污 染的环境,高速 发展的城市建设, 反腐倡廉的高压 力。
美国“重返亚太”对 中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条件 变化的影响;中国自身变 化对中国重要战略机遇期 条件变化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和 平发展道路;悉心经营新 型大国关系;理性运用多 方资源,积极建构亚太新 秩序;强化危机管理。
WHAT——我国的基本国情的特点是什么?
1
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这里并不是指“一国两制”, 而是指过去50年中国大陆形成的城 乡居民的两种身份制度、教育制度、 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和财政转 移制度。
正是这“两种制度”的设计安 排和延续,不仅导致了城乡居民人 均收人差距日益扩大,而且也导致 了城乡居民公共服务水平过于悬殊。
三是要端正 择业动机,解放 思想。毕业生要 正确审视自己, 正视现实,消除 从众心理,增强 心理承受能力。 要敢于去边远艰 苦地区,去基层 去,到祖国最需 要的地方去。
WE——我国的基本国情与“我们”——大学生就业情况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毕 业生冯卓怡,远赴新疆工作, 放弃了当公务员和回南方工 作的机会,在新疆发生了暴 力事件后,撰写万字长文 《不要将新疆恐怖化》,产 生了巨大的积极的社会反响。
我国目前地区发展不平衡,使得就业需求与就业 市场不平衡。所以毕业生盲目追求实惠,而不立足国 情,使得经济的不平衡更加突出,同时也会造成巨大 的人才资源的浪费。
毕业生就业制度正处于新旧制度交替的过渡时期, 在运行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与毕业生就业 制度紧密联系的政治、经济、教育、城市人口流动等社 会各项制度改革的差异,使得措施不配套,政策上相互 抵触的现象普遍存在。
用辩证的否定观谈如何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用辩证的否定观谈如何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文化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苏联东欧的解体就宣告失败,物质决定论是阻碍实证科学的进步,主要是辩证法的情感,(我们文化体系是意象思维)可以作为道德情操辩证法,如毛邓主义的《实践论》《矛盾论》《论共产党员修养》《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这些都是中国特绝社会主义大道的理论基础。
【一】辩证唯理文化如何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
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最大的共产主义,最现实最科学的共产主义,毛邓主义认为现在是社会主义而且只是初级阶段,走好了,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共产主义,大家幸福了,精神也自由民主了,国家强大了,民族昌盛了,就可以充分说明中国特绝社会主义大道,伟大,光明,正确,科学。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历来把天地人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维护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和权利,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时。
“在我国古代,古人不仅把道德对象从人扩展到自然物,也把伦理关系从人与人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
这种有机自然观以及她所蕴含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都反映了古人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些都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材宝库。
“究天人之际”是中国历代哲人的基本旨趣。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道两家来说,都是以“天人合一”为基调的,二者都把天人关系作为思想的聚焦点。
儒家注重的是人道,天人关系就是从人道挈入的,以人道体天道,将天道人化,以仁义思想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属性赋予自然界,提出“仁民爱物”的环境道德观,希望积极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则以自然之道为出发点,从天道进入天人关系,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要求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去除人为,平等地对待万物,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题答案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3、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2、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3、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坚持和发展?2、为什么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3、为什么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4、为什么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5、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什么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2、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谈谈你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意义的认识。
3、如何认识和理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2、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社会思潮?3、如何提高国家的文化整体实力与竞争力?4、请你谈谈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1、怎样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如何在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中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4、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着力点是什么?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1、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3、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怎样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挑战?第七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1、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2、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何在?3、谈谈你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认识和理解?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1、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影响将极为深远。
当代中国国情与中国文化
2013年赴泰汉办志愿者培训C班李一姣当代中国国情与中国文化--------民生建设目录第一部分:民生建设的成就第二部分:民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如何促进民生建设总述古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实际上,翻开中国历史典籍就会发现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尚书·五子之歌》中所说的,它构成了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而《管子·霸业》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庄公三十三年》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孟子·梁惠王下》则提出“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等议论,客观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赵国赵太后问齐国使者:“贵国人民生活可好?”对曰好,赵太后再问:“贵国今年可是大丰收?”对曰是,赵太后最后才问:“贵国国君可好?”齐国使者对赵太后最后才问本国国君大为不悦,赵太后说道:“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故如次问。
”齐国使者听后颇是服气。
这实际上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
原文如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什么是民生建设?“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
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历史活动的中心。
”“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民生的概念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凡是同人有关的事情,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
《如何看待综合国力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如何看待综合国力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一、什么是综合国力及文化软实力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依靠其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是影响政治进步的重要力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前提,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有力杠杆,在综合国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国际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实力的建设。
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文化越来越成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我们要推动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
二、文化软实力对综合国力的重要性1、文化软实力首先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召力,它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凝聚在一种文化的氛围当中,形成伟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更为震撼人心的是它令其他的民族也向往也撼动也景仰。
因此,各种肤色的人画着中国的脸谱,穿着鲜艳的中国戏服咿咿呀呀有板有眼地唱起了我们的国粹--京剧;许多来自五大洲的人们到"孔圣人"像前磕头作揖,甚至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典、肯尼亚等很多国家都建起了"学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汉话,比起国人当年的学高潮是有过之无不及,"汉文化"热在全世界方兴未艾;少林武术、太极拳等中国功夫也风靡全球。
2、文化软实力是生产力,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主要载体,既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领域的一个重要产业,体现为强大的生产力。
3、文化通过为经济提供人才、技术、创意、创新的支撑,促进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中华民族多元化的基本国情表现在哪些方面600字
中华民族多元化的基本国情表现在哪些方面600字多元化的体现在中国的文化实际上是非常多的,而且中国有很多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都有着他们自己特殊的文化,但是不管是什么文化,都会受到中国文化的包容,也会受到中国文化的尊重,而且他们都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
“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格局和特征。
“多元”与“融合”的内在关系是分不开的。
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密不可分。
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避免割裂“多元”与“融合”的关系。
多元格局的形成是一个将分散的多元组合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其中必然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
汉族是多元基层的一员,但在多元一体中起着凝聚作用。
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
纵观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
高级身份不一定会取代或排除低级身份。
不同层次可以共存。
即使在不同身份层次的基础上,也能发展出自己的原创特色,形成多语种、多文化的整体。
因此,高层次的民族在本质上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多元复合体,其中有对立的内部矛盾,这是差异的一致性。
它可以通过兴衰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条件,获得这个社区的生存和发展。
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包括小麦栽培、牛和绵羊饲养及青铜冶炼技术等可能均与中国各文化区同周边地区交流有关,这种开放性吸收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重要促进作用。
多元一体格局的确立和兼容并蓄特征的形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奠定
坚实基础,从而启动一个持续数千年绵延不断文明发展壮大的有力程序。
标题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及中国国情的认识。
标题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及中国国情的认识。对中国历史的认识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它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赴后继,绵延百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启迪心智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史。承载中华文明的中国历史,在她形成发展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她虽然历经坎坷,备尝艰辛,却始终以昂首挺立的不屈姿态,耸立在亚洲的东方。即使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对中华文明以一个多世纪的强烈冲击和重重劫难,也没有使曾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沉沦,反而更勃发了新的生机。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思想成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颠峰,个人最喜爱的是先秦时期,事实上中国人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也在这里,无数朴素的思想交织出智慧的火花,真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我们来说,比较有名点的孔孟,老庄,墨翟,荀况韩非李斯一脉,他们的思想既对立又有相容,真要研究要下工夫,篇幅就更不提了。孔孟是儒家的代表,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实为安身立命之根本。古有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说的是孔子带大家从野蛮进入文明。他的落脚点,在于人的自身道德修养,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的温和上。这也是他的理论被后世推崇及统治阶级利用的最重要的原因。中华文明的形成是有其历史背景和渊源的,与西方文明本没有纵向的可比性。从上古时代的蛮荒,到周礼之不兴,先秦的诸子们正是在一个纷乱动荡的年代做出这样那样的思考。千古一帝秦始皇,有贡献,不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就没有中华的大一统局面,并且他还告诉七国曾存疑的人们,思想家们,中国通过努力是可以统一的。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三个没有变”: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如何看待中国基本国情(主要从中国文化角度)
如何看待中国基本国情摘要:中国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有助于我们从更高更理性的角度审视国家、看待社会、正确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本文旨在以个人的把个人阅历和经验进行总结,主要以文化角度,指出中国所蕴藏的能量。
关键词:基本国情、人文文化首先,这是一个很值得一名中国学生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怎样一个国度,有着怎样的“根”,发展出了怎样的叶,我们来自那里将去向何方。
本文中的国情主要指政治和文化。
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里面。
一个民族的集体心理素质是最人性,最能代表集体性格,反应民族特质的因素。
民族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说明我们的文化背景,以及能够用其预测将来的前景。
同时民族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地受文化氛围的影响。
一、中国人民的心里素质决定中国将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中国的文化在变化,政治在改革,科技在发展。
可是总有些贯穿始终的“中国人的性格”。
我们在春秋时期是“百家争鸣”,到了汉朝以后是“孔孟之乡”,到了现代我们是“社会主义”。
贯穿始终的是我们基本上是无神论,如果信仰神是“出世”的,我们就是“入世”的民族,出世把“神”放到了最高位置,把“进天堂”等当做了人生最高目的,而我们的道德观念里面始终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入世目标作为我们评判自己的标准。
在人类摆脱“生存”这个问题,开始有了休闲时光以后,开始形成道德,信仰,和哲学。
西方无疑是让出世信仰左右了道德,我们则是以入世的礼仪和哲学左右了道德和行为准则。
所以我们有着和西方截然不同的集体心理素质。
以这种心理素质角度来看,分析中国的前景,比起借鉴英美等欧洲国家,更应该借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情况。
这三国都是在二战后急速发展,并迅速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的。
所以,中国的发展前景是及其乐观的。
下面对中国人的两条文化特点进行列举,辅助说明上述观点。
1.中国是一个崇尚勤劳的民族。
中国的哲学的出发点都是怎样取得更大的“入世”成就。
审视中国人口问题——如何看待中国人口国情
莪 国 领导 人 如 何看 待 人 口 国情
毛泽东的 人 口观 : 4 1 9年 8月 5日,美 国国务 院发 9
15 9 7年毛泽东 在《 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 矛盾的问题 》
一
表 了题 为《 国与 中国的关 系》 美 白皮 书和美 国国务卿 艾
奇逊致 总统杜鲁 门的信 。艾奇逊认 为 ,中国人 口在 1 、 “ 8 1 9两个世纪里增加 了一倍 ,因此使土地 受到不堪 负担 的压力 。 民吃饭 问题 是每个 中国政 府必然碰到的第一 人 个 问题 , 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得整个 问题得到解 一 决。” 私下预言 ,中 国共产党解决不 了 自己的吃饭 问 他 “ 题, 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 只有靠美 国的面粉 , 即沦为美
据 20 0 6年 2月 2 8日国家统 计局 公 布 的最新 数 字 , 到 20 0 5年末 , 国总人 口为 10 5 全 3 7 6万人 , 当于 14 相 9 9年 总人 口(4 6 5 17万人 ) 2 的 . ; 据 世界 银 行( 0 6年 4倍 根 ( 0 2
世 界发展报告 》 最新统 计 ,0 4年 中国人 口占世 界人 口 20
S e il u jc p ca b年代初 , 中国政府正式大规模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 改革 开放后我 国领导 人对 人 口问题 的看法 : 毛泽 东 对人 口的看法 直接影响 了邓小平 等人 。17 年 5月 1 98 9
国 的殖 民地 , 有 出路 ” 才 。
文中指 出 , 我国人多 , 是好 事 , 当然也有 困难 :这 反映 了毛泽东 原有的人 口观与 现实 的 “ 口众 多与资 源紧 人 缺 , 口迅 速增长与 经济发 展落后 的 中国国情” 间的 人 之
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基本原则
!0!0年8月第$5卷第&期纺织服装教育Textile and Apparel EducationAug.,2020Vol.35No.&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基本原则胡清国,张雪(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200051)摘要:中国国情教育是指对来华留学生开展的中国基本情况的介绍说明,它是培养知华、友华的专门人才的基础和前提。
目前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国情教育主要体现在“中国概况”课程上,要想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应该遵循文化自信、层次性、情境性、需求性、语言与文化结合以及跨文化交际等基本原则&关键词: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教学基本原则中图分类号:G648.9文献标志码:A—、中国国情教育的内涵界定与目标指向中国国情指的是中国的基本情况,中国国情教育就是对教育对象进行的中国基本情况的介绍说明。
国情教育涵盖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国情,指的是中国的地理、资源、人口等;二是人文国情,主要包括历史传统、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社会习俗等。
前者是一种显性的国情,后者是隐性的需要感知、体验的文化内容。
中国国情教育的对象既可以是本国学习者,如我国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也可以是外国来华留学生。
本文讨论的是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的中国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有些是专门的学科内容,需要花费相当长时间专门学习,比如中国文学、中国哲学思想等,难以通过一本教材、一门课程将其全面、深刻、立体地呈现出来。
而最体现国情教育综合性、全面性的课程是“中国概况”,该课程简明概要地介绍中国国情的基本内容!后门的、精深的中国文化等课程的先导。
因此,该教学的后的中国国情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的有效和成功。
一个学教育的国视在留学生中开展本国国情、本国文化的教育文章编号:2095-3860(2020)04-0283-05与传播&2016年美国福布斯网站刊登了一篇《改变中国,从留学生开始》的文章,强调用美国的价值观影响留学生,培养“亲美派”以改变中国在留学生文化教育方面,英国强调高等教育要注重树立“核心英国价值观”的培养2&中国华学教育,知华、友华的专门人才,而要达到让留学生“知华、友华”的目的,中国国情教育是最重要、最直接的载体和渠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中国基本国情
摘要:中国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有助于我们从更高更理性的角度审视国家、看待社会、正确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本文旨在以个人的把个人阅历和经验进行总结,主要以文化角度,指出中国所蕴藏的能量。
关键词:基本国情、人文文化
首先,这是一个很值得一名中国学生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怎样一个国度,有着怎样的“根”,发展出了怎样的叶,我们来自那里将去向何方。
本文中的国情主要指政治和文化。
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里面。
一个民族的集体心理素质是最人性,最能代表集体性格,反应民族特质的因素。
民族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说明我们的文化背景,以及能够用其预测将来的前景。
同时民族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地受文化氛围的影响。
一、中国人民的心里素质决定中国将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的文化在变化,政治在改革,科技在发展。
可是总有些贯穿始终的“中国人的性格”。
我们在春秋时期是“百家争鸣”,到了汉朝以后是“孔孟之乡”,到了现代我们是“社会主义”。
贯穿始终的是我们基本上是无神论,如果信仰神是“出世”的,我们就是“入世”的民族,出世把“神”放到了最高位置,把“进天堂”等当做了人生最高目的,而我们的道德观念里面始终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入世目标作为我们评判自己的标准。
在人类摆脱“生存”这个问题,开始有了休闲时光以后,开始形成道德,信仰,和哲学。
西方无疑是让出世信仰左右了道德,我们则是以入世的礼仪和哲学左右了道德和行为准则。
所以我们有着和西方截然不同的集体心理素质。
以这种心理素质角度来看,分析中国的前景,比起借鉴英美等欧洲国家,更应该借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情况。
这三国都是在二战后急速发展,并迅速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的。
所以,中国的发展前景是及其乐观的。
下面对中国人的两条文化特点进行列举,辅助说明上述观点。
1.中国是一个崇尚勤劳的民族。
中国的哲学的出发点都是怎样取得更大的“入世”成就。
中国人民是极度向往成功、望子成龙的民族,所以一代代的家庭传承下来就是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怎样达到功成名就。
每一个人的向往汇聚成集体意愿的时候力量是很强大的。
在非洲,中国工程对的速度极快,甚至有些非洲人认为中国人是不休息的。
在世界很多国家,国民都是以享受快乐为中心,这个也是中国能在发展
商取得相对优势的地方。
很多以获得快乐为中心的享乐型国家几乎都是很需要“结构性改革”,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巴西、阿根廷等国。
2.中国是重娱乐、轻放松的国家。
在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夜晚都是灯红酒绿的。
而欧洲国家往往到了晚上就只能去“酒吧”等少数特定场所,很多中国去了都会有“无聊”的感觉。
而中国在夜晚发达的商业娱乐业也是拉动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与
活力之一。
毕竟,在家放松休息是没有GDP的,而出去娱乐则能产生好多的产值和能让娱乐产业蓬勃发展。
3.中国人喜欢政治。
中国的礼制文化让一直在中国的政治制高点和道德制高点是统一的。
取得政治成就的人被广泛歌颂。
与西方喜欢谈论音乐和体育不同。
中国人喜欢谈政治,这也让中国人更加在乎地位和成就,并为之付出努力。
二、中国拥有很多发展经济的优势,也有一些隐患
中国能很好地发展经济在于中国的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可以很好地提高决策效率。
我们有很多国外的先进发展经验来借鉴,很多事情都可以控可预期的,在这种情况下,比起去仔细斟酌“怎么做”,“马上做”是更为主要的。
民主集中制也可以忽略很大一部分国家内部力量的博弈,而从国家的角度制定政策,更好地增强国际竞争力,保持国家长远发展的活力。
中国能很好地发展经济在于中国具有很大的后发优势。
中国可以借鉴国外几百年来总结出的先进经验和利用很多国外的科学技术。
中国不但可以借鉴国外发展经济的优秀手段,还能以很多反面典型为鉴(如日本89年的经济泡沫),快中有稳地发展经济。
中国能很好地发展经济在于中国拥有延续性很的政治路线。
政治延续性强也让中国可以花长时间,办成大事。
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中国的发展担负着最大的责任。
在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期间,领导人对中国的影响是极大的。
随着改革开放后,第二代领导集体到现在第五代领导集体所采取的政治路线都是非常有延续性的,中国的政治改革也是以稳定为大前提进行的温和政治改革。
中国能很好地发展经济在于中国是一个真正大国。
国家大是国家能够强大的巨大优势。
首先一个大国可以提供很好人才基础。
其次,大国可以让国民有很大竞争压力和活力。
第三,人口基数大为中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这是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必须的条件。
内需限制也是日本、韩国等国很难进一步变强大的壁垒。
第四,大国具有丰富的物产中国能很好地发展经济在于中国能走
自己的路。
“四项基本原则”是在政治相对动荡时期提出的。
但是中国共产党在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的国际背景下,在国际反共势力对中国内部“渗透”的压力下,稳住阵脚,牢牢抓住领导权,用时间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
政治的稳定,是一笔很难说明和很难量化的巨大财产。
中国能很好地发展经济在于集中力量在基础建设投资上。
投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变向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以投资拉动经济发展。
道路、地铁、公交等基础设施可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也在降低国家的运营成本,对农业商业都有极大促进。
也能避免消费这两经济马车拉动产生的“过度消费”依赖,降低国家竞争力。
一个消费少于所得的国家必然会拥有更加强势的国际竞争力。
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经济还是有很多的隐患的。
一是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一个很大的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优势。
但是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倾向于付出很少的劳动,拿到更多的薪水。
劳动力成本不可避免地提高。
这也让我们国家整体的成本优势提高了。
二是中国的文化产业亟待发展。
而中国文化产业只占GDP的4%,和美国的文化产业占GDP的4分之1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文化产业的亟待开发也说明着中国在这个方面有着极大的潜力,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中国的产业亟待升级。
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中国的轻工业。
如果提升不了科技含量,提高不了附加值,则发展动力势必减弱。
四是中国的教育质量不够。
很多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远不如国外。
高校自主研发的能力也需要极大的加强,尖端技术方面与国外有着较大的差距。
五是支柱行业渐渐疲软。
房地产业已经开始减速,房产这个经济的强力推进器动力不足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迎来巨大的挑战。
三、看待中国的基本国情,不能只看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看待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时,经济是一个最主要的方面。
但除了经济,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生态环境。
中国频发的雾霾就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代价极大。
生态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
中国虽然已经把生态环境当成大事来抓,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量已经很大,很多行业都有污染,国民的汽车保有量也在增多,短期内让环境有较大改观并不现实,毕竟2008年才设立了环保部这个国家组成部门。
十几年几十年后定会有好转,
但是现代的中国人都不能避免地为经济发展付出加倍努力的同时,承受着环境污染的恶果。
二是房价太高社会压力大。
和日本韩国一样,很多中国人需要为了房子背上大半辈子的房贷,甚至很多想背房贷都没有资格。
三是食品安全问题。
在日本,韩国,国产食品是高价的,被追捧的,而在中国,很多人却为了安全购买国外的食品。
四是腐败问题。
中国的反腐机制相对单一,虽然在反腐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这个方面却是一个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五是投资移民问题。
投资移民,是因为人民对国内的未来社会的不信任。
这反应了人民对环境,食品安全,幸福感等方面的不信任的综合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