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及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日益突出,给金融体系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

本文主要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不良资产概述1、不良资产定义及分类1.1 不良资产定义1.2 不良资产分类2、不良资产现状2.1 不良资产总体规模2.2 不良资产分布情况2.3 不良资产涉及的行业三、不良资产成因分析1:宏观经济环境因素1.1 经济周期波动1.2 不良资产的经济回报率低 1.3 资产价格波动1.4 增长方式转变带来的风险2:金融机构内部因素2.1 风险管理不到位2.2 贷款审批流程不合理2.3 内部控制缺陷2.4 员工行为不端导致的风险3:政策和监管因素3.1 宏观审慎管理政策3.2 不良资产处置政策3.3 风险暴露披露要求四、应对策略1、宏观经济调控1.1 经济增长预期和控制政策 1.2 增加基础设施投资1.3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风险管理优化2.1 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2.2 健全内部控制体系2.3 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3、不良资产处置3.1 多元化处置方式3.2 加速资产证券化进程3.3 健全市场化处置机制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不良资产:指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贷款、债券等资产中,出现违约或无法收回本息的部分。

2、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指国家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以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六、结论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其成因的详细分析,提出了应对策略,并对涉及的法律名词进行了解释和注释。

希望本文对相关决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附件】:1、不良资产相关数据及图表2、相关研究报告和数据报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不良资产:指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贷款、债券等资产中,出现违约或无法收回本息的部分。

2、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指国家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以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应对措施3篇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应对措施3篇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应对措施3篇摘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威胁银行体系的安全,也给整体经济运行制造了障碍,本文针对不良资产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途径。

关键字:不良资产对策商业银行自80年代末,我国的银行业一直为不良资产所困扰,大量的不良资产沉积且还在不断增长,不仅严重威胁银行体系的安全,也给整体经济运行制造了障碍,因此必须尽快寻求解决途径。

我国先后采取了各种办法来降低不良资产,主要有国家扶持方式、资产重组方式、打包出售、拍卖、招标等方式、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但这些处置方式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并存着许多不足有待于继续完善。

我们现在既要解决过去的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也需要建立各种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来防范出现新的不良资产。

在处置过程中,应遵循标本兼治原则、政府主导原则、协调配合原则。

对银行不良资产的最终处置,应当从增量、存量两个方面入手,不可偏废其一。

1.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十分复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制度性因素,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微观经济主体因素,金融监管因素等几个方面。

1.1制度性因素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所以制度性因素也就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最主要根源。

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51.1.1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国有银行的产权属于国家,而国家所有权实际上是通过政府来实现的,政府的社会职能又是通过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来实现的。

这就造就了两个结果,一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各自成为政府的职能部门,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的分割封闭局面,不利于资源的开放流动和合理配置,而且专业银行承担的社会职能过于专一,弱化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另一方面,各政府部门对其所辖的国有银行机构具有合法干预的权力,使国有银行无法做到自主经营。

由于国有银行没有独立的法人财产和法人财产权,银行资产并没有与作为所有者国家的其他财产相分开,这不仅造成了作为国家所有者代表的政府对银行资产的直接支配,对银行经营的任意干预,而且国家作为所有者要对银行的经营负无限责任。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新政府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三农”及金融业改革,而金融业改革最大的难点就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

不良资产问题成为银行业的焦点。

随着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各银行为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金融运行机制,参与市场公正、公平、公开的有序竞争,各商业银行均加大了通过法律途径减少不良资产的力度。

如果国内商业银行业巨大的不良资产处理不好,不仅可能导致国内的金融危机,而且可能会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者吞没掉。

如此巨大的不良资产存量已直接危及国家的金融稳定。

尽管国家采取了大量措施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的比例,但是由于产生不良资产的社会条件还没有根本上消失,进一步加剧不良资产发生的可能性。

为此,认真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成因,采取有效措施化解我国商业银行的存量不良资产,进一步预防增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减少和降低金融风险,形成良好金融秩序,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十分重要的。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众所周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数额巨大。

一方面,不良资产存量数额巨大,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处于资不抵债状态;另一方面,不良资产增量不断累加。

由于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及政府的干预,银行对陷入困难的企业不能见死不救,“安定团结”之类贷款的发放,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迅速累积。

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国有工商企业,其份额占全部不良贷款的70%以上,而且随着我国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一些不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企业将被淘汰,所以,潜在的金融资产风险还净不断释放。

其现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良贷款占比过高,贷款周转速度缓慢。

近年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呆滞贷款、呆账贷款和逾期贷款)增幅较大。

表面上直接反映企业与银行的问题。

据统计,国有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占比高达25%,贷款周转率十分低下,流动资金贷款周转率为0.8次/年,固定资产周转率为0.2次/年,分别是正常周转速度的50%和60%,不良贷款大量沉淀了银行资金,使银行信贷资金缺乏了流动性,削弱了银行的偿债能力和把握贷款投向、支持重点企业的经营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和对策分析报告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和对策分析报告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和对策分析报告摘要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以及相关的对策。

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贷款审批机制,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抵押物监管,以及行业调整造成的贷款结构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商业银行加强贷款审查,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抵押物监管,做好行业调整准备,加强数据系统建设,优化贷款结构,并建立赔付机制。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对策
1. Introduction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开放的推进,金融机构深受外界的关注。

不良资产是金融机构最重要的运营问题,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状况十分严峻。

为获得更深入的见解,本文将深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对策,以便为商业银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2.1 Lack of Effective Loan Approval Mechanism and Poor Credit Management
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贷款审批机制,导致处理贷款申请的不规范和偏袒贷款申请者,造成贷款的低水平,流动性和质量,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贷款业务占据了重要地位。

随之而来的是不良贷款问题的日益突出。

不良贷款不仅会给银行自身带来损失,也会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稳定造成影响。

加强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的研究,并采取有效对策选择,对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宏观经济环境的波动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有着重要影响。

当经济下行时,企业销售额减少、利润下降,资金链遇到问题,导致贷款违约率上升。

特别是在宏观经济波动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不良贷款问题更加突出。

2.企业经营管理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也是不良贷款的重要成因之一。

企业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压力、管理不善、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无法按时还款,从而形成不良贷款。

3.银行自身管理风险银行自身的管理风险也是导致不良贷款问题的重要因素。

包括内部控制不严、信贷审查不彻底、风险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都可能导致银行贷款风险的加大,进而形成不良贷款。

4.不当担保及违规担保在一些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贷款资金,可能采取了不当的担保手段,或者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未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导致贷款违约率上升,不良贷款增加。

5.外部环境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引发不良贷款问题。

比如自然灾害、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政策调整等因素都有可能对企业盈利能力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影响贷款偿还情况。

1. 完善信贷审查评估制度为了降低不良贷款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完善信贷审查评估制度,加强对借款人的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严格把关贷款的发放标准,避免因为不当的担保或者违规担保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2.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需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

3. 优化和完善内部管理银行需要优化和完善内部管理,包括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员工发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防止内部操作风险对不良贷款的产生和扩大。

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

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

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其主要业务之一是融资和信贷。

在开展融资和信贷业务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部分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的情况,这就导致了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

不良资产对银行经营和风险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商业银行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处置不良资产,从而降低不良资产对银行的影响。

本文将就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不良资产是指借款人无法按照合同约定的还款条件进行还款,包括逾期贷款、呆账贷款、资产减值等。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风险性高。

不良资产的存在表明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较差,其还款能力受到影响,存在较大的违约风险,给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带来一定的风险。

2. 影响盈利。

不良资产需要银行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进行处理,这些都会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

3. 影响资本充足率。

不良资产也会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银行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稳定性。

4. 影响声誉。

不良资产的存在会影响银行的声誉和客户信心,使得其他客户对该银行的信任度下降,从而对银行的业务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1. 处置成本高。

不良资产的处置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律师费、评估费、清偿费等,会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

2. 处置难度大。

不良资产的处置往往牵涉到复杂的法律程序和诉讼风险,银行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处理。

3. 销售难度大。

部分不良资产难以对外销售,比如土地、房产等实物抵押物,市场流动性差,导致不良资产处置难度大。

4. 处置周期长。

不良资产的处置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周期,时间成本高。

5. 处置影响财务指标。

不良资产处置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财务指标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有效处置不良资产,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健全不良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不良资产管理制度,包括分类管理、催收机制、处置流程等,加强不良资产管理和监管。

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

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

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的重要性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良资产,如逾期贷款、坏账等。

不良资产的存在会直接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导致利润下降、资本损失等问题。

及时有效地处置不良资产对商业银行而言至关重要。

有效处置不良资产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不良资产一旦堆积过多,会影响银行的贷款偿付能力和流动性,从而影响银行的经营状况。

及时处置不良资产可以减少银行资产的不良率,提高资产回报率,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

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风险管理。

不良资产的存在会增加银行的风险敞口,一旦出现大额不良资产,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需要及时制定有效的不良资产处置方案,以降低风险,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的重要性在于提高资产质量、降低风险以及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

只有重视并有效处理不良资产问题,银行才能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

1.2 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挑战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中。

因为不良资产一旦积累过多,将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银行的稳健经营。

不良资产的存在会增加银行的风险敞口,导致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增加,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不良资产的处置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会降低银行的经营效率,影响业务拓展和创新能力。

不良资产的处理还会影响到银行的声誉和品牌形象,降低客户信任度,进而影响到银行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

有效处置不良资产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处理不良资产,银行才能确保良好的资产质量和持续的盈利能力,从而实现稳健经营。

2. 正文2.1 不良资产的分类和特点不良资产是指商业银行资产中存在违约、违约风险或者违约已经发生、不良的资产。

不良资产通常可以分为四大类:逾期贷款、呆账、资产负债率大于50%的债券和持有的股权等。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不良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逾期或无法按时回收本金和利息的贷款。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经济周期波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不力等因素。

以下将详细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一、成因分析1.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增长放缓或经济衰退,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增加了贷款违约和不良资产风险。

2.借款人信息不真实:借款人提供虚假资料或隐瞒重要信息,使银行无法准确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而产生不良贷款。

3.贷款审批不严谨:银行在贷款审批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评估不全面等问题,未能准确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负债风险。

4.风险分散不足:商业银行在贷款时未能对贷款对象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散布局,多样化贷款组合,导致贷款违约风险集中。

5.法律环境不完善:法律对于贷款违约及资产处置等方面缺乏完善的法规和制度,使银行难以有效解决不良贷款问题。

二、对策建议1.风险管理加强: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模型和提升风险管理技术,降低不良贷款风险。

2.信息披露完善:商业银行应加强借款人信息核实,要求借款人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并加强信息共享,提供准确的信用评估。

3.创新风险管理工具:商业银行可以引入衍生品等金融工具,降低贷款利率、提前还款等风险,进一步规避风险。

4.合理定价:商业银行应根据借款人的风险评估结果,合理定价贷款利率,确保利差覆盖不良贷款风险。

5.债务违约解决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的债务违约解决机制,加强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追偿能力。

6.完善内部控制: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完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

7.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增强员工对于不良贷款的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

总结起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复杂多样,需要从风险管理、信息披露、定价策略、法律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有效降低不良贷款风险,保持银行业的稳健发展。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问题及经验借鉴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问题及经验借鉴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问题及经验借鉴在全球经济处在缓慢波动中复苏的同时,我国也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经济“新常态”中。

在这转换与变化的关键时期,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经济金融态势正在发生新的演变,直接给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不佳,银行授信客户违约比例明显增加,集中表现为银行新发生逾期贷款、不良贷款同比成倍增加,逾期、不良余额快速攀升。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环境分析(一)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而金融正是经济发展周期性的产物。

金融业的繁荣状况和经济周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经济处于上行期,市场对于信贷的需要旺盛,银行资产的质量能够始终保持在高水平,不良资产回收处置的压力和难度就比较小;反之,经济处于下行期,银行金融不良资产回收处置压力难度大。

而我国目前经济状况正处于这一阶段,经济体制正面临全面性的改革和转型。

(二)新常态使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放缓,外国投资增长不足,出口低迷,原本宽松货币政策不能解决当下问题,信贷的有效供与求之间矛盾逐渐加深。

一方面高质量的企业对于贷款需求减少;另一方面产能过剩、宏观调控相关的企业要求银行降低贷款门槛,这一双重压力使得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回收处置遭遇困- 1 -境。

(三)企业还款意愿以及还款能力下降。

随着经济下行,市场进入新常态,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收入减少,对于银行的信贷还款能力严重不足,进而导致不良资产积累,更加增加了其回收处置的难度。

同时地方处置不良资产工作机制不健全,企业道德风险事件频发,导致不良资产诉讼清收难度增大。

二、行业不良贷款成因分析2012年以来,受宏观经济下滑和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房地产投资降温,基建投资下滑,目前国内面临产能过剩、消费不足、出口增长减速的经济形势,下游行业对钢铁的需求不断减少,钢价持续走低,钢贸行业整体出现了过剩局面,直到金型重工等较大型的钢贸企业出现债务风险,之后又陆续出现“基柏”、“钢丰”等较大金额的钢贸企业信贷风险事件,涉及金额约40亿元,牵涉20多家银行和数十家互保联保企业,进而触发了银企互信危机衍生的行业整体信贷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及对策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 : 国有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 ; 对策
4 、 银行同业间的竞争。 银行同业间不正当
有的银行乱拉客户使企业有机 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 提出若干可 定满足贷款的条件, 尤其是在政府不担风险的 竞争愈演愈烈, 情况下, 银行的贷款往往是没有保障的。 这样, 可乘, 多处开户, 多处贷款, 以逃避银行的监督
政府不合 理干预 的直接 后果是 国有商业银 行 管理, 致使信贷风险日益增大, 降低银行抵抗
中图分类号: F 8 3 文献标识码: A
收录 日 期: 2 0 1 3 年9 月2 6日

信用活动紊乱, 加大了贷款的回收风险。
2 、 金 融监管乏力 。 具体表现 在: ( 1 ) 监管 目
划 同时为多个 企业委托人提 供一揽 子管 务 ,关键 要在 满 足 客 户 需 求 上 下 工 夫 , 在 [ 2 ] 许 海燕. 我 国企 业年金 发展缓 慢 的原
理和服务 , 而单 一企 业 年 金 计 划 只 针 对 单 强 化 服 务 意 识 、 提 升 服 务技 能 、 创 新 服 务 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 J ] . 辽 东学院学报 ( 社 个 企 业 委 托 人 提 供 管 理 和服 务 。 所 以 , 河 手 段 、 提高 服务水平上做文 章, 以 满 足 客 会 科 学版 ) , 2 0 0 7 . 2 .
分业经营制度, 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结构 水平 高、 监管经 验丰富 的专 业化人才 , 业务培 象时有发生, 行政干预、 执法不严等行为导致 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贷款这一资产项目上, 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足。 因此本文所指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 贷款。

国有商业银行依法维权 工作 非常被动 。 三、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处置对策 1 、 深化政企 改革 , 加 强地 方监管 国有商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分析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基本问题考察(一)不良资产的内涵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不能及时给商业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难以收回本金的贷款。

我国不良资产的内涵由于历史上分类方法的不同,一直有别于其它国家。

截止至1998年前,我国实行的分类方法基本上是沿袭了财政部1988年在《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的规定,把贷款划为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帐贷款四类,后三者合称为不良贷款(简称“一逾两呆”),1996年生效的《贷款通则》及以后陆续所作的一些修订逐步完善了“一逾两呆”。

为加快我国银行业同国际接轨的速度,适应加入WTO的需要,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比较研究各国信贷资产分类方面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规定我国银行将正式采用贷款风险分类方法,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在这五类中,后四类称为有问题贷款或受批评贷款,不良贷款仅指后面三类贷款。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目前采用的是两种分类方法并行的过渡方式,最终将实行同国际接轨。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表现及危害性不良资产的表现: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字,2004年一季度末,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指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2.08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不良贷款率为16.61%,其中,次级类贷款3022亿元,可疑类贷款1.11万亿元,损失类贷款6702亿元。

分机构看,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8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15%;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878亿元,比年初增加4.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12%【1】虽然上述数字比去年略有下降,但一些国际机构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估计则为悲观,根据《安永2004年全球不良贷款报告》称,“中国银行系统中的坏账金额位居世界第二,在过去6年中,中国己将其金融系统中的坏账削减了约2000亿美元。

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问题及对策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一直是金融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问题1. 资产质量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中存在着一定的信贷风险,因为不良贷款率高和坏账准备金不足,导致不良资产增加,资产质量下降。

一些商业银行为了规避风险,选择通过通道业务、信用营销、互联网金融等方式开展风险较大的业务,导致财务风险集中放大。

2. 利息净收入下降由于货币政策的调控、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面临下滑。

在规范的利润分配制度下,银行的盈利能力将下降,财务风险逐渐增大。

3. 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是其财务风险管理的重点。

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和市场环境等诸多原因,存在着流动性风险。

况且,金融市场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可能导致银行出现流动性紧张的状态,进而增加财务风险。

二、对策分析1. 提高资产质量管理水平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不良资产处置机制和风险防范体系,对不同类型的不良资产实行分类处置,及时清理不良资产,提高银行资产质量。

加快推动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降低信贷风险。

2. 多元化经营,提升盈利水平商业银行应加大对非利息收入的开发,拓宽盈利渠道,减少对利息收入的依赖。

加大对跨境业务、资产管理、保险代理等领域的投入,提高盈利水平,减少金融市场的波动对盈利的影响。

3. 健全流动性管理机制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流动性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的流动性管理部门,依据资产负债情况和市场预期等因素,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确保流动性充裕。

引导商业银行增加中长期负债,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

4. 加强监管与内部控制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监控,及时发现并防范潜在风险。

商业银行内部应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各项风险的监测和评估,促进银行业务的合规运作。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2012年第2期SHI JINGJI 经济JIAO视角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徐琳(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重庆401120)摘要: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贷款是引发金融风险的最大隐患,也是银行经营失败的首要原因。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际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金融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的主体,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已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不良贷款;经济体制;金融监管;金融创新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 ).2012.02.33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77-02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体系的稳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而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资产的整体质量,是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隐患所在,严重危及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面临新的国内国际形势,如何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特点,借鉴国外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处置大量的存量不良资产,防范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一)经济体制方面1、国有企业制度是形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国有商业银行最大的债务人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同归国家所有,产权关系不明晰。

企业对贷款的需求是无限的,而不明晰的产权关系造成了对国有企业贷款的零约束,由此造成了银行贷款利率的居高不下,这从一方面加大了国有企业按期还贷的难度,从而造成了借钱不还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大量的国有企业制度由于体制落后,产品结构、产品质量与市场脱节,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从而造成了国有企业大量亏损。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大量国有企业关闭,国有企业破产、收购、兼并、承包、租赁等改制行为中大量逃废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债务。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日益凸显,对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不良贷款的成因1.1 经济变动经济环境的波动是导致不良贷款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经济出现下行周期,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就会增加不良贷款的风险。

此外,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会引起一些企业产能过剩,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1.2 信贷政策过松信贷政策的过松将导致过度扩张和违规放贷,加大了不良资产的风险。

过度宽松的信贷政策使得部分金融机构控制不足,盲目追求利润,对信贷风险的管控不力,进而增加了不良贷款的发生。

1.3 企业管理不善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也是引起不良贷款的原因之一。

一些企业由于财务管理不善、盲目扩张、决策失误以及内部腐败等原因,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贷款,从而产生不良贷款。

1.4 不良资产处置不力商业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处置不力,也是导致不良资产增加的重要原因。

一些银行对不良贷款缺乏及时有效的处置和催收措施,导致不良贷款的堆积。

同时,银行内部制度的不完善和处置手段的不灵活也限制了不良贷款的处置速度。

二、应对不良贷款的对策2.1 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信贷审查制度、审慎评估制度和风险预警制度等。

通过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2.2 加强内部控制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和风险管理框架。

加强对贷款额度、利率、期限等进行监控,提高贷款管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 强化风险评估商业银行在放贷之前应加强对借款人的风险评估,规避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

通过合理的风险评估,可以提高贷款审批的质量和准确性。

2.4 加强担保和抵押物管理商业银行在放贷过程中,加强对担保和抵押物的管理。

通过对担保和抵押物的充分评估,能够提高贷款的履约性,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2.5 健全资产处置机制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建立健全的不良资产处置机制。

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

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

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摘要】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对于保障银行资产质量和稳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不良资产处置的现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对策、有效的不良资产处置策略以及风险防范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处置对策,降低不良资产带来的风险,保障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未来,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完善不良资产处置机制,加强风险管理,以及寻求更加有效的发展方向,实现稳健经营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不良资产、商业银行、处置、对策、风险防范、必要性、影响、未来发展、重要性、研究目的、现状、策略、发展方向1. 引言1.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重要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重要性在于,不良资产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及时有效地处置不良资产可以有效减少资产损失,提高资产质量,保障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

不良资产的处置也能够净化金融市场环境,维护市场秩序,增强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健康发展。

不良资产处置还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提高信用评级,提升资本充足率,降低资产负债风险,增加盈利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处置不良资产还能释放银行的资金压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更为稳定的资金支持。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保障金融系统稳定、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商业银行应当高度重视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加强风险管理,创新业务模式,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推动银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一直是金融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分析其原因和现状,提出有效的处置策略和风险防范措施。

通过对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更好地应对风险,保障金融稳定,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及处理对策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及处理对策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及处理对策分析张 惠 唐淑文摘 要:不良资产问题是当前国际银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中国商业银行的心腹大患。

本文剖析了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处理对策。

关键词:不良资产;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处理对策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43-1027/F(2008)8-064-01作 者:张惠,长沙南方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208;唐淑文,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7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不能及时给商业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不能及时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

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商业银行的资产包括国外资产、储备资产、对中央银行的债权、对企业和居民的债权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债权。

后三项为债权,而贷款仅指债权中以贷款形式表现出来的一部分。

因此,从会计学意义上看,必然存在着不良资产大于不良债权,不良债权大于不良贷款的逻辑关系,这是从理论层面考察而言。

就我国的经济金融现实观察,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加之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约束,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比较单一,它主要集中在贷款这一资产项目上,所以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

二、不良资产的成因(一)体制性因素是形成不良资产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社会资金结构失衡。

在国民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的格局下,投融资体系没有作出相应改革。

一方面,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率逐年下降,已无力向国有企业继续注资,因此企业只能求助于银行;另一方面,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但没有充足的投资渠道,因此只能把大量的货币存入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必然成为居民和企业之间主要的金融中介。

在通胀率高、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的情况下,社会资金运行中的居民高债权、企业高债务、资金高利率,必然造成银行中介机构的高结构风险:一方面是企业对银行的高负债,另一方面是银行对企业的软债权。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NO. 20 7, 11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o enB s es rd n ut d r ui s T a e d s y n I r
21 0 1年第 7 期
论 我 国商 业 银 行不 良贷 款 形 成原 因及解 决 途径
周 晗 菲
( 南财 经政 法 大 学 新 华 金 融 保 险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6 ) 中 湖 3 0 4
存量处置与 流量处 置相结 合 原则 、 成本 最小 ( ) 济 基 础 成 因 论 ; 认 为 经 济 运 行 风 险 广 泛 存 在 , 置相结合原则 、 1经 其 商业银行 不 良贷款风险在一 定程 度上是 经济运 行风 险的反 化 与 收 益 最 大 化 原 则 等 。 应 。 国 内 大 多 数 大 多 学 者 认 为 国有 商 业 银 行 风 险 是 由 国 有 2 我 国 商 业 银 行 不 良贷 款 现 状 国 有 商 业 银 行 的不 良贷 款 问 题 始 一 终 是 困 扰 我 国 金 融 企 业 风 险 转嫁 而 来 。樊 纲 ( 0 3 认 为 银 行 坏 帐 在 一 定 意 义 20 )
出 , 国 银 行 业 不 良贷 款 有 7 集 中 在 国 有 商 业 银 行 。 国 我 6 关关系 , 目前 的 改 革 并 没 有 从 实 质 上 解 决 国 有 企 业 的 软 约 有 商 业 银 行 挤 占 了其 他 银 行 超 过 3 的 不 良贷 款 比重 。 由 O 束 问题 。 此 可 见 , 国银 行 业 的 不 良贷 款 问 题 归 根 结 底 主 要 是 国有 我 究 。结 果 表 明 , 有 企 业 的 软 约 束 与 不 良 贷 款 之 间 有 着 相 国
贷 款 问题 能够 得 到 彻 底 解 决 。

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对策探讨绪论商业银行是金融机构中最重要的一类,它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融资和金融服务。

然而,在经济波动、金融市场变化和管理不善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商业银行贷款的不良资产问题越来越严重,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策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以我国的四大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对策。

第一章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1.1 不良资产的定义及分类不良资产是指商业银行在信贷活动中所产生的,因发生经济损失的资产,包括不良贷款、不良应收款、关注类贷款等。

不良资产按照其整改进程和资产流动性分类,可以分为次级不良资产、可疑不良资产和损失不良资产。

1.2 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总量及比例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合计为1.4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450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55%、1.42%、1.25%、1.43%。

其中,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最低,中国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最高。

虽然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占比略有下降,但是数量依然巨大,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化解。

1.3 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来源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3.1 企业不良贷款企业不良贷款是指由企业拖欠贷款本息而导致的不良贷款。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多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导致不良贷款风险增加。

1.3.2 房地产不良贷款房地产不良贷款是指由于房地产市场出现异常波动,导致商业银行在房地产项目贷款中发生风险。

随着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波动加剧,商业银行的房地产不良贷款也在逐年上升。

1.3.3 个人不良贷款个人不良贷款是指由于消费、投资等行为导致的不良贷款。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创新和消费升级的趋势,个人贷款规模不断扩大,不良贷款也逐渐增多。

1.3.4 其他不良贷款其他不良贷款包括领导信用不良、外部环境因素不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及对策分析所学专业:金融学姓名:栗翘学号:YB11030258800022014年10月22日目录目录 (1)摘要 (2)一、引言 (3)(一)研究的目的与现实意义 (3)(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国外研究 (3)2、国内研究 (3)(三)本文的写作思路及创新之处 (4)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4)﹙一﹚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 (4)﹙二﹚不良资产的数量 (4)(三)不良资产的分布 (5)(四)不良资产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危害: (5)1.影响银行的资金周转。

(5)2.造成银行的资产损失。

(5)3.导致银行财务状况恶化。

(5)三、不良资产的成因 (6)(一)经济环境 (6)(二)国家政策 (6)(三)企业原因 (6)(四﹚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7)(五)金融监管乏力 (7)﹙六﹚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不佳 (7)四、防范不良资产的对策 (8)﹙一﹚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8)﹙二﹚要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 (8)﹙三﹚完善信贷管理机制 (8)﹙四﹚国有企业要改善本身的经营状况 (9)1.资产重组。

(9)2.转变经营观念。

(10)﹙五﹚强化金融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10)﹙六﹚制定关于不良资产的专项法律,构建完善的法律框架 (10)﹙七﹚整治信用环境,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摘要尽管进行了多年银行业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仍然受到大量坏账的困扰,不良资产问题仍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重问题,如果不能正确解决不良资产问题,会严重地阻碍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削弱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的稳定运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加入WTO后面临全面开放金融市场的承诺,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的不仅是开发市场,拓宽服务领域,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得先机,更重要的是加快商业银行内部的不良资产的转化吸收,为即将开展的竞争排除后顾之忧。

本文深入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防范和化解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政策一、引言(一)研究的目的与现实意义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则是资金融通的主渠道。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一方面与其他企业一样,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另一方面,它作为社会资金的敛集者和分配者,又担负着资金配置的重任,对于经济的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银行经营与其他企业一样,也存在着失败的风险,但银行毕竟不是一般的企业,其外部效应十分严重,一般企业倒闭,受损失的主要是人数较少的企业主,而银行倒闭则会影响到千家万户,银行倒闭的潜在溢出效应比其他行业更严重,会引起连锁反应,严重时会引发金融危机,从根本上动摇社会对银行体系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的信心,危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由此可见,保证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稳健经营是一个社会正常发展的基本保障。

但从各国的情况来看,银行不良资产,特别是不良贷款的存在及居高不下,是影响银行正常经营,以至银行破产的主要原因。

关注、监控并处理不良资产已成为目前各国不得不高度重视的首要课题,在我国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更是迫在眉睫,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影响着银行业的正常运行,同时也就影响着国家经济的运行,合理有效地控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将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国内外已有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1、国外研究美国的危机处理机构――重组信托公司(RTC)为解决储蓄贷款系统的不良资产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推出“N”系列计划,首开NPAS先河,美国成为NPAS的最大发起国,占全球发行总额的一半以上,并对NPAS 交易结构、资产评估、资产管理、债券评级等方面的规范化、标准化起决定作用。

意大利为了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于1999年4月通过证券法,并允许对 NPAS产•生的折扣损失分五年内进行摊销。

2、国内研究由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所带来的严峻问题,国内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陈朝晖在借鉴中国工商银行的研究者对通过资本市场处置不良资产的途径研究之成果基础上,认为长期存在的不良资产严重的削弱了我国银行的经营基础,影响其安全性和长期赢利能力,并已成为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经营中的“最短的那块木板”。

妥善、高效处置不良资产,需要资本市场为之提供运作场所和工具,都需要法律的明确认同、支持和保障,应针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进行合理适当的立法。

王都富、刘妤洵认为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一直困扰着我国金融业,并阻碍着金融业健康、稳健发展。

而金融业的脆弱性作为这个行业与生俱来的特征,由于不良资产的存在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当今金融业发展中对脆弱性产生着极大的扩大和加速作用,构成对金融和经济正常运行的威胁。

金融外部性是金融行为的外部经济效应。

当不良资产加剧金融脆弱性而产生外部性行为时,则不得不考虑将这种外部性内部化,并通过明晰产权制度,并以此对金融制度进行激励,对银行业市场竞争格局的分析,促进中国银行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三)本文的写作思路及创新之处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进行描述,分析了不良资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对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从经济环境、政策、企业、法律、社会信用及银行自身组织及管理机制等几方面,对不良资产的成因做了深入的探讨。

而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及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从不同的方面合理地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以改善商业银行资产状况,稳定经济。

文章结果如下:第一部分是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第二部分是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第三部分是防范不良资产的对策。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一﹚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广义上的不良资产是指银行在资产业务中,资产风险超出预先估计,部分或全部损失的资产。

银行在信贷业务中,到期收回本金、利息的贷款称为正常贷款;反之,银行发放的各类贷款中,借款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约定的期限偿还全部本金或利息,造成银行损失的这类贷款,称为狭义上的不良资产或不良信贷资产。

按国际标准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贷款称为不良贷款。

本文所探讨的不良资产是指后三类贷款。

﹙二﹚不良资产的数量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按贷款国际五级分类标准,我国商业银行2010年不良贷款年末余额为17897.5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的1.26%,较前两年有所下降,也已低于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3-4%左右的不良贷款率,但是不良贷款数额依然很大,具体情况详见表一。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较之其他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明显偏高,近两年随着政府政策的扶持、在国有银行的股改、上市过程中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注资协助等手段加大了对不良贷款的消化清减工作,截至2010年年底后三类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1.26%。

虽然从目前来看,不良贷款的比率有所控制,但是之前过高的不良贷款率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危害却不得不给我们敲响警钟,我们要防范不良资产的膨胀。

本文将对之前过高的不良资产率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分析。

(三)不良资产的分布不良贷款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和行业特征。

不良资产的数量与地区的经济发达水平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不同地区的经济发达水平不同,不良贷款的数量有明显的区别,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在我国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经济发达省份的不良贷款率低于3%,而在黑龙江、吉林、河南、新疆等经济不发达省份其不良贷款率超过15%。

从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来说农、林、牧、鱼业不良贷款率高达47%,批发、零售、餐饮、文化、娱乐业的不良贷款率也在13%-16%之间,而采矿、金融、建筑、运输、住房按揭等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低于4%。

(四)不良资产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危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将会带来严重地不良后果:1.影响银行的资金周转。

特别是在银根紧缩或出现存款滑坡的情况下,银行无法通过贷款回收来增加头寸,往往出现支付困难,影响银行声誉。

2.造成银行的资产损失。

即使有抵押物可以变现,但也存在一定的资金损失。

资产存量制约着资金周转,使银行资金无法运用到收益更大的项目上,这对银行资金来源也是一种损失。

3.导致银行财务状况恶化。

不良资产对银行财务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较多的贷款利息无法收回,银行却要如实支付这部分资金的利息及其它相关费用。

另一方面,国家财务制度规定,一定时间内无论利息是否实收,都要计入营业收入。

由此而论,企业所欠利息越多,银行虚盈实亏现象就越严重。

三、不良资产的成因金融企业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一般认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属于市场风险;而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却迥然不同。

本文将从经济环境、政策、企业、法律、社会信用及银行自身组织及管理机制等几方面,对不良资产的成因做一探讨。

(一)经济环境首先经济周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会呈现出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之间的循环波动,银行的不良贷款发生率也会随之波动。

在经济繁荣的时期,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普遍提高,并且有较好的预期,当期的财务状况优良,不良贷款发生率较小;而在经济萧条期则相反。

其次银行和其客户都处在宏观经济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之中,宏观经济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变化都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的生成。

(二)国家政策在经济转轨时期,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使得经济主体行为准则带有双重性,政府干预企业与银行经营成为必然,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与银行服从大局,从国家计划,按国家意图发放贷款,开发项目,承担社会性负担,并接受政府管理;另一方面,又要求企业和银行面向市场经营,追求经济效益,自已生存和发展。

政府不合理干预的直接后果便是国有商业银行信用活动扭曲和金融秩序紊乱,使银行存量风险累积和增量风险叠加。

(三)企业原因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产生在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大量而且严重的短期行为和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是造成大量银行不良资产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国有企业的领导人的频繁调动和资源配置上的粗放式的经营管理,使得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顾自身经营状况和承受能力,缺乏市场调研和项目可行性分析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双重的滚动性的负效应。

由于企业通过各种关系向银行贷款,投资后缺乏资金又迫使银行继续贷款,若银行不再增加贷款,新项目无法投产,将造成以前的贷款无法收回。

另外,由于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的不科学使得项目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严重缺失,即使建成后也无法形成良好的还债能力,这就使得一方面贷款在趋于不断增加,一方面增加的贷款更多的变成了不良资产。

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国有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企业的亏损便直接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资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