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的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姓名张素岩性别女
所教年级八年级所教册次、单元上册第二单元
设计主题平面镜成像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通过本课,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的重点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尽量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注:含本课时在本单元的教学定位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光现象》中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本课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总结规律,把科学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学生情况分析:
光学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3.教学目标分析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它是本节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
教学难点:
如何确定像的位置以及对虚像概念的理解。
5.教学过程设计
(中文为主 + 所教学科目标语言)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游戏吗?现在老师有一个跟今天这节课学习有关的谜语请大家猜一猜。(课件
显示谜语):
“有一物,真奇怪: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恼它也恼,你动它也动,你静它也静。”
学生猜出谜底:镜子。
我们每天都会照镜子,它的反光面是平的,我们把它叫做平面镜。在自然界中也有一些平面镜(课件显示倒影):
同学们平时观察过这些美景吗?现在让我们面对自己手中的平面镜观察,我们能够看到什么?
学生回答:自己的像。
二、进行新课
(一)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进行猜想:
同学们,我们经常使用平面镜,对平面镜成像问题有许多感性的认识,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
(1)像与物体是等大的或缩小的像;
(2)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5)像是只能看不能用手去接触的;
非常好!这节课我们重点的探究就是:在平面镜中成像时,像的大小、形状、及位置与物体的大小、形状及位置有什么关系?平面镜所成像能否呈现在光屏上?
2、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体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师要给学生充足思考空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教师提出: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体是否大小相等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得出: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所成的像进行比较(替代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把学生分为2人一小组,用桌子上的平面镜、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两支蜡烛做实验试试看,行不行。(玻璃板暂不取出)。
教师提出: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我们只能在平面镜的前面看见物体的像,在背面看不见像了,没办法把“替代物”放到平面镜背面的所成像的位置上。
教师提出(课件显示):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代物”?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寻找像的位置?用什么办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的关系?(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得出解决办法)。
学生纷纷换用平板玻璃继续完成实验(如上图所示)。教师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如果学生在做实验时,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实验收集的数据不够准确,教师可以给学生加入一段视频材料)。学生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并采集实验数据,完成探究报告单。
教师引导:大家在后面放一张白纸(相当于一个光屏),屏上会出现物体的像吗?为什么像不见了呢?(让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学生自由发言:镜子后面的漆挡住了光线,无法透过。
教师讲述:平面镜成的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物理学把这种像叫虚像,而把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实像。那么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学生回答:虚像。
4、分析和论证:
学生分析有关数据,讨论观察的实验现象,归纳结论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件显示):
(1)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2)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5)像是虚像。
教师小结:可认为像与物体也是关于镜面对称。
5、评估与交流
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可靠?各组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对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还有哪些猜想?课后同学们自己探究一下。
(二)平面镜成像的原因
上课时,我们看了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产生的美景,现在能不能用我们刚才探究的实验规律解释一下,水中的美景为什么看上去是倒立的呢?(课件显示:选取自然界和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让学生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让学生讨论、分析形成的原因。要点主要是:水面相当一块平面镜;物体在水中的每一个像点都与所对应的物点“等距”;所以从水面上看是倒的了。引导学生分析所成的像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是虚像(顺势给学生引入“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
(课件显示)通过作图来认识平面镜成虚像的含意,知道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巩固光的反射规律知识。
三、课堂小结(课件显示)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大、等距、垂直、左右相反;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只能用眼睛观察。
四、反馈练习(课件显示)
1、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与(C)
A.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B.平面镜的大小有关
C.物体的大小有关D.物体放的角度有关
2、在距离平面镜8cm处点燃一支蜡烛,这时镜中的像距平面镜_8_cm;若将镜移到原成像的位置,则像向后移动_16_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