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子对“仁”的阐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孔子对“仁”的阐述

[摘要] 本文指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并介绍了“仁”的七层含义。

[关键词] 孔子仁仁爱仁德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

关于“仁”,按孔子的阐述,应有七层意思:

1、作“关爱”解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篇》)意思说,“仁”指的是“关爱人”。要做到关爱人,就必须树立仁慈之心。

2、作“爱大多数人”解

“汎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篇》)意思说,广泛地关爱大多数人,这就接近于仁了。换句话说,就是有仁慈之心的人,不仅对自己的亲戚朋友关爱,而且对人民大众也要关爱。

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孔子这里讲的“汎爱”,也就是后来西方资产阶级讲的“博爱”。不过,孔子的这一“博爱”观,要比法国资产阶级的革命家罗伯斯庇尔提出的“博爱”观,早了两千三百多年。

3、作“能爱人,能恨人”解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篇》)。“唯仁人,能爱人,能恶人。”(《礼记·大学篇》)。“好”“恶”二字皆读去声。

按照宋代儒家学者朱熹的解释:有私心之人是善恶不分,爱憎不分;只有无私心的人,才能分清好人和坏人,才能爱憎鲜明,才能懂得热爱好人,憎恶坏人。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爱与恨”,是有其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爱恨观。“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92页)。孔子时代的爱恨观,自有孔子时代的阶级烙印。孔子与子路的一段对话,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孔子的学生子路,对“爱与恨”的认识有些模糊,跑去问孔子:“满乡村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答道:“还不行。”

子路便又道:“满乡村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还不行。

最好是满乡村的好人都喜欢他,满乡村的坏人都厌恶他。”——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篇》)

在《论语·阳货篇》中,具体地记叙了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贡的一些憎恨观。子贡问孔子:“君子也有憎恨的事吗?”孔子道:“有憎恨的事:憎恨一味传播别人坏处的人,憎恨在下位而毁谤上级的人,憎恨勇敢却不懂礼节的人,憎恨贯彻自己的主张,却顽固不通、执拗到底的人。”

孔子又道:“赐,你也有憎恶的事吗?”子贡随即答道:“我憎恨偷袭别人的成绩却作为自己的聪明的人,憎恨毫不谦虚却自以为勇敢的人,憎恨揭发别人隐私却自以为直率的人。”——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微以为知者,恶不逊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篇》)

但是,笔者发现,有人在讲解孔子的“仁”这一思想含义时,只讲解“仁者爱人”,“汎爱众而亲仁”;而不讲解“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这一思想主张,这是有失偏颇的。

4、作“仁德”解

孔子的学生子张向孔子请教什么叫做“仁”?

孔子答道:“能行五者于天下者,为仁矣。”

子张请教道:是哪五种?

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篇》)

意思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慈惠就容易使唤人。

不仅如此,有“仁德”的人,还要具有“刚强、果决、朴质、而言语不轻易出口”这四种品德的人,才算是近于“仁德”。——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篇》)

在孔子看来,只有具备“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等九种优秀素质的人,才能称得上具有“仁德”这一高尚品德。

在孔子看来,“仁德”比“仁爱”层次更高,一般人很难做到,在孔子眼里只有

他最赏识的高材生颜回,才能做到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别的学生只是短时期偶然想起一下罢了。——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巳矣。”(《论语·雍也篇》)

孔子认为,以下几种人是缺乏“仁德”的人:

①善于花言巧语的人,好使伪善面孔的人,卑躬屈膝的人,都是缺乏“仁德”的人,也是孔子认为是最可耻的人。——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篇》)

②道听途说,听风讲雨的人,是不讲“仁德”的。——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篇》)

③好色的人,是不讲“仁德”的人。——子曰:“吾未见好德亦好色者也。”(《论语·子罕篇》)

④不讲礼仪制度的人,是缺乏“仁德”的人。——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篇》)

⑤为贪官,为暴发户横征暴敛,大肆掠夺民脂民膏的人,是最缺乏“仁德”的人,也是孔子最厌恶的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富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篇》)

孔子强调: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于己于人总是没有坏处的。——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里仁篇》)

孔子指出: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想得到的;不是通过正当的方法得到就不去要。贫穷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通过正当的方法去抛弃它,就不要摆脱。——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取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篇》)

应该说,孔子的这种把“仁德”看作高于财富、高于权位的思想主张,在拜金主义泛滥的当今时代,仍有其积极的认识价值。

孔子还指出:一个立志做”仁德”的人,应该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有勇于用牺牲来保卫“仁德”的纯洁性。——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篇》)

5、作“仁政”解

子曰:“为仁君,止于仁。” (《礼记·大学篇》)意思说,作为国君,应当努力施行仁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