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大气圈
![大气圈](https://img.taocdn.com/s3/m/0e6fa7f5ba0d4a7302763a86.png)
多发 多发 地区 季节 江淮 春末 地区 夏初
成因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 力敌
特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防治措施
阴雨连绵 降水多时——排水; ——降水多 “空梅”天气——引水灌 “空梅”天气 溉 ——干旱 天气酷热少雨,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 抗旱任务艰巨 成可能缓解旱情
伏 旱
长江 7月 中下 游地 区 东南 夏秋 沿海
大 气 与天气、气候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的物质组成: 干洁空气 、 水汽 、 尘埃 。
2、大气的垂直分层,从外到内: 散逸 层; 热 层( 电离 层,O); 中间 层( 高空对流 层); 平流 层(臭氧层); 对流 层(地面辐射)。
3、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 、一氧化二氮 、甲烷 、氟里昂 、臭氧
热带雨林 气候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 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 气候 亚热带季风 气候
赤道附近
南北纬 10 º 20 º 南北纬20º -30º 大陆内部、西岸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南北纬30 º 40º 大陆 西 岸 南北纬 25º 35º 大陆东 岸
终年 高温多雨
终年 高温 , 有明显干湿季 终年 高温少雨 终年高温 有明显的旱雨季 夏季 高温少雨 冬季 温和多雨 夏季 高温多雨 冬季 低温少雨
图13
6、锋面雨带的季节性移动
4、5月份,雨带停在 华南 地区, 6、7月份雨带停在 江淮 地区,
7、8月份,雨带停在 华北 地区、 东北 地区。
雨带在前,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后。 南方雨季来得早、去得晚,雨期长。
强冷空气迅速 大风、雨雪、 入侵 冻害时间长, 范围广
地膜覆盖等
加强警报 做好防寒准备 营造防护林 退耕还林还草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第3课时)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第3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ccec4c18168884868662d652.png)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一: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设计思路】本课旨在通过对“大气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复习,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天气系统及气候类型的分析与判断等重要考点,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大气运动”“气压带与风带”“天气系统”的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复习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好课本插图,学会用地理图表来分析掌握大气运动、气候特征、天气变化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
在用图时,坚持图文结合,“以图释文”“以图代文”,从图中寻找地理事实和地理分布、地理概念等,培养读图能力和空间概念。
第三课时:分析判断气候类型【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气压带与风带”。
其具体要求是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1.读图说出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的一般规律、结合气候统计资料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2.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能够分析主要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3.掌握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够根据气候的分布、成因、特征等方面判断主要气候类型。
4.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重难点分析】依据《考试说明》,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掌握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即根据气候的分布、成因、特征等方面判断主要气候类型”。
1、复习重点: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即根据气候的分布、成因、特征等方面判断气候类型。
2、复习难点: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学案 第二课时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学案 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1c853cbac77da26925c5b04d.png)
【寄语:同学们,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就要拼搏,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让我们期待着!】地理好望角学案第14期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学案第二课时三、大气运动大气运动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和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风。
(一)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表的冷热不均1、热力环流的形成:(如图)A地受热较多,温度高,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密度减小,导致A地形成相对的低压,而A地的上空由于空气不断流入,密度变大,形成相对的高压;B、C两地受热少,温度较低,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密度变大,B、C两地形成相对的高压,而对应的高空密度减小,形成相对的低压。
这样近地面的空气从气压较高的B、C两地流向气压较低的A地,高空空气则从气压较高的A地流向气压较低的B、C两地,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小结:地面的冷热不均→气流上升或下沉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2、气压高低的判断规律(1)同一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水平方向上,气体由高压流向低压;(2)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形成低压(气流上升),气温低的地方形成高压(气流下沉)(3)同一等压面上气压值相等。
(4)高压、低压只是相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
(5)气压高低的判断:先判断水平方向——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后判断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6)等压面判定法:“高高低低”等压面向高处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向低处凹陷的地方是低压;3、热力环流的应用:1)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而海洋上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近地面空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如下图a);夜晚与白天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反而形成陆风(如下图b)。
2)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如下图a);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如下图b)3)城市风:(城市的热岛效应)形成原因:因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燃烧,汽车尾气排放等,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引起空气在城市中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在郊区,气温低,形成高压,气流下沉,形成高压,这样就形成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由此形成城市风。
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二单元 第二节 (第二部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二单元 第二节 (第二部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https://img.taocdn.com/s3/m/453d23e3856a561252d36f21.png)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西风带
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北半球)
400N
大 洋
大
甲
陆
大 洋
30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0N——400N的大陆西岸(甲地),夏季受北 移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冬季,西风带南移。(北半球)
西 风 带 大 洋
大
400N
大 洋
300N
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陆
300N——400N的大陆西岸(甲地),冬季受南 移的西风带控制,温和湿润
冬季,东北信风带南移。(北半球)
东 北 信 风 带
甲
0 0N 甲地,冬季受南移的东北信风带控制,进入干季
东北信风带
赤 道 低 气 压 带
东南信风带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
世界气候分布图.swf
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形成全年高温,有明 显干湿季之分的热带草原气候
极低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形成全年寒冷干燥的极地气候
(4)西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大陆的东岸和西岸,大洋的东岸和西岸
大 陆
大
大
甲
洋
乙
陆
甲地位于大陆的东岸,大洋的西岸; 乙地位于大陆的西岸,大洋的东岸
大陆的东岸和西岸,大洋的东岸和西岸
大 洋
大
大
甲
陆
乙
洋
甲地位于大陆的西岸,大洋的东岸; 乙地位于大陆的东岸,大洋的西岸
南 北 半 球 的 暖 冷 气 流 从 北 方 来
20°S 60°N
40°S 40°N
陆地
60°S 20°N
地理大气与天气、气候知识点讲解
![地理大气与天气、气候知识点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c6071d22852458fb760b5645.png)
地理大气与天气、气候知识点讲解摘要:本文高中学习网为同学们介绍的是高一地理大气与天气、气候直接的联系知识点,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习。
众所周知,天气的变化是和空气、尘埃等分不开的,下面我们从大气的组成开始讲起。
1、大气的组成①干洁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等②水汽③尘本文高中学习网为同学们介绍的是高一地理大气与天气、气候直接的联系知识点,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习。
众所周知,天气的变化是和空气、尘埃等分不开的,下面我们从大气的组成开始讲起。
1、大气的组成①干洁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等②水汽③尘埃2、大气的垂直分层:自下至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散逸层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气温直接来源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对流运动为主;水汽和尘埃集中;天气和气候变化明显。
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增加(臭氧层);平流运动为主;水汽和尘埃少(最佳航空飞行层)3、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①防弹衣:②遮阳伞: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成份对太阳辐射反射、吸收、散射;使地球表面白天的温度不会太高③保温被:大气逆辐射使夜间的气温不会太低4、热力环流5、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差异造成的,全球气压带、风带会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
6、世界主要气候类型7、气旋和反气旋气压中心气流运动水平方向气流运动对天气的影响气旋(台风)低气压区上升北半球:逆时针的由四周向中心辐和多阴雨天南半球:顺时针的由四周向中心辐和反气旋(寒潮) 高气压区下降北半球:顺时针的由中心向四周辐散晴朗、干燥南半球:逆时针的由中心向四周辐散8、锋面类型概念锋面过境是的天气锋面过境后的天气分布冷锋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运动大风、降温、雨雪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北方秋冬季节暖锋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运动连续性降水天气转晴、气温上升、气压降低准静止锋(梅雨) 冷暖空气势力相当,锋面移动缓慢阴雨连绵、闷热潮湿6、7月份江淮地区9、季风气候10、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11、全球1月、7月等温线的分布1月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向低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向高纬)凸出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向低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南(向高纬)凸出7月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向高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南(向低纬)凸出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向高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向低纬)凸出12、全球变暖、城市热岛、臭氧洞和酸雨全球变暖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②森林火灾③植被被破坏④人口增长等①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岛屿和低地②城市排污系统失效③海水倒灌,地下水盐度增加,土壤盐碱化④全球大气环流异常⑤霍乱等疾病增加①改善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②植树造林③加强国际合作,各国承担共同而由差别的责任④控制人口增长城市热岛①人为排放热量②城市温室气体多③不易散热④通风不良⑤缺少绿地①夏季更炎热,影响工作效率②诱发中暑的疾病③加剧大气污染④导致城市雨岛①增加绿化和水域面积②科学规划城市建设臭氧洞①太阳活动②人类使用佛里昂,消耗平流层中的臭氧①引起全球气候异常②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的生长③引起光化学烟雾,加剧大气污染④加剧橡胶制品的老化,燃料褪色①研发佛里昂的替代产品酸雨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SO2等酸性气体①森林枯死②土壤酸化③淡水生物死亡④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①改善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②在煤炭的使用过程中采用烟气净化等技术③加强国际合作一、世界气候类型表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形成原因气温、降水指标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º之间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全年高温多雨地处赤道两侧,太阳高度角终年较大;处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赤道气团最热月>25º、最冷月>25º,年降水量>2000mm热带草原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º至南、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全年高温,干季湿季明地处热带,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
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
![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80280ff67c1cfad6195fa7c4.png)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空 气环流。
把空间气压值相 同的各点组合而 成的面叫做等压 面。
等压面
B
A
C
思考:实际生活中经常见到
热力环流有哪些形式?
海陆风
山谷风
城市风
地区间的冷热不均 大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
大气水平运动 风
(hPa)
995
特点: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 1000 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1005 A
1010
水平气压梯度力
不同受力情况下的风向
1.若只受一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 大气运动的方向——理想状况 。
1002 1004 1006 风向
(北半球)
水平气压梯度力
等压线
1008
风向 :垂直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2.在二个力作用下,大气运动(北半球高空)的方向。
最 后 风 向 与 等 压 线 平 行
3.在三个力作用下,大气运动(近地面)的方向。
最 后 风 向 与 等 压 线 斜 交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与等压线垂直
地转偏向力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有 一交角
总结归纳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垂直运动 上升气流 分类—— 下沉气流 水平运动——风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2课时: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
主讲教师:赵恒德
临沭一中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
本原因,理解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 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培养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的能力;提高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激 发自己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山谷风等 问题的探讨,树立破除迷信,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fa0a22678e9951e79b89278f.png)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②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特点2、能力目标:通过图表的绘制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
3、情感目标: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大气受热过程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①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不断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大量森林被砍伐,从而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②大气中臭氧总量的减少:随着冰箱、空调的广泛使用,释放出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使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减少。
垂直分层(1)垂直分层的依据:依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将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各层特点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对流层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
(2)反射:无选择性。
反射量的多少与云层厚度、云量多少有关。
(3)散射:有选择性。
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波长较短的蓝色、紫色光最易被散射,所以天空呈现蔚蓝色。
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可见光部分。
2.大气的保温效应①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后,温度增高,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向外辐射。
②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差,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因此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被保留在大气中,使大气增温,所以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大气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长波辐射,其中的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被地面吸收,补偿了地面的热量损失,起到保温作用。
三、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及风1、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1)大气的运动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46dc57d9524de518964b7d44.png)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课时【明确考点】大气圈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各层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课堂互动】自主学习知识点一、大气圈的组成.低层大气的组成有干洁空气、少量的____和________。
.低层大气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大气成分体积作用干洁空气N2_____________________o2____________________co2____________________o3____________________水汽____________________固体杂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有何影响?.大气成分的变化能带来哪些危害?.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有何变化?为什么?.为什么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典例剖析例读低层大气组成图,回答:图中B表示;c表示,作用是。
在大气含量很少的成分中,有地球生命保护伞之称的是,他主要是能强烈吸收。
解析:图示为干洁空气组成图,干洁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其次是氧,二者占干洁空气的99%。
由于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物起到保护作用。
答案:氮氧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物质臭氧太阳紫外线变式训练.城市上空多雾的原因是A.空气中多水汽B.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c.空气中的固体杂质较多D.空气中臭氧含量高.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的原因正确的是A.海平面上升B.臭氧大量减少c.燃烧煤、石油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所致D.森林被砍伐自主学习知识点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分层的依据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____、____及____状况的差异,可将大气分为______、______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空气____运动显著;__、云、__、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因此该层与人类的关系________。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教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教案 鲁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4ee6ce9cc77da26925c5b040.png)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背景情境导入在“神舟”七号飞船降至100千米高度时,返回舱进行姿态调整。
在距地面约80千米时,返回舱再入稠密大气层。
进入黑障区后,通信中断。
约距地面40千米高度时,出黑障区,通信恢复。
什么叫稠密大气层?什么叫黑障区?稠密大气层是指对高速飞行物体产生较大阻力的大气层,一般距地表100~120千米以下,该层大气密度较大。
稠密大气层之外称为外层空间,大气逐渐变得稀薄,它一直可以延伸到3000千米左右,这一层也被称为稀薄大气层。
稠密大气层之外一般称“天”,之内就是“空”。
在稠密大气层内飞行的就是航空飞行器,在外层空间飞行的就是航天飞行器。
当返回舱大约以每秒8千米的速度进入稠密大气层时,返回舱与周围空气发生剧烈摩擦,使返回舱周围气体分子呈黏滞状态,温度不易散发,形成一个温度高达几千摄氏度的高温区,返回舱变成一个火红的流星,周围的气体和返回舱表面材料的分子被分解和电离,形成等离子鞘套电磁屏蔽。
因为等离子体能吸收和反射电磁波,会使返回舱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衰减,甚至中断,雷达也无法发现它的踪迹,这个区域因此被称为“黑障区”。
黑障区范围取决于进入大气层的物体的外形、材料、再入速度、无线电频率和功率等。
如果无线电频率选择合适,也可以避免黑障现象。
返回舱在下降到距地面大约40千米时,返回舱升力控制系统开始起作用,速度也有所放慢,黑障现象就会消失。
问题:大气层与人类的关系怎样? 教材内容详析知识点一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知识背景 近地面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
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及高度大,对流层顶高;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较弱,所及高度小,对流层顶低。
同一地区,对流层高度夏季大于冬季。
大气的组成中,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等成分不仅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而且对人类生命及其生存环境有重大作用;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对大气成分产生影响,从而改善或者危害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如:燃烧矿物燃料→CO 2增加→温室效应,制冷工业发展→氟氯烃含量增加→破坏O3层,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https://img.taocdn.com/s3/m/91c1625b3c1ec5da50e270dd.png)
地 面 辐 射
答:夜晚多云,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所以气温较晴天高。
答: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 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问:月球白天气温可高达127 ℃,夜间可降至 -183 ℃, 昼夜温差远大于地球。这是什么原因呢?
太 阳 辐 射
太 阳 辐 射
太 阳 辐 射 太 阳 辐 射
吸收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蓝天:空气分子散射蓝光所致
太 阳 辐 射
问: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要低些?
太 阳 辐 射
太 阳 辐 射
太 阳 辐 射
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 答:多云的白天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少,所以气温较晴天低。
问: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要温暖些?
高 层 大 气
平O O 3 3 流 层 对流层
50km
O3 O3
12km
利于 飞机 飞行
下冷上暖,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气流平稳,利于飞机飞行。
平流层利于飞机飞行
大气的垂直分层
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 对 流 层 平 流 层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流层
电离层80 ~ 500km 50km
12km
月 面 辐 射
大气上界 太 阳 辐 射
月球表面
地球表面
答:地球表面有大气层而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
针对性练习
1.图示箭头中,表示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2.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热量损失的箭头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
)。
三、大气的运动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f0fa751efad6195f312ba60b.png)
2.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 空气__ __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_______ 空气的_______运动(风)。
高一学案: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 编号: 主备人: 审核人: 学校: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学习过程】知识点4:热力环流自主梳理交流展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互动探究读教材中P 38图2—2—6“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回答下列问题。
1.气压高低与温度、高度的变化有什么关系?2.图中A 处的近地面与高空哪里气压高?为什么?3.图中A 、B 、C 三地在什么情况下等压面呈现水平分布状态?4.图中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为什么由低压流向高压?图中气流在水平方向上为什么由高压流向低压?迁移应用完成《同步导学》P 29同步导练第2题和第4题。
知识点5: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自主梳理 热力环流 1.成因:由于地面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常见的热力环流: 、 。
力与大气水平 运动(风)的关系1.水平气压梯度力:由 指向 ,垂直于 。
2.地转偏向力:与 垂直,北半球 偏,南半球 偏。
交流展示1分别绘制北半球、南半球高空的风向,并标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2.分别绘制北半球、南半球近地面的风向,并标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互动探究读教材中P 39图2—2—9“在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和2—2—10“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回答下列问题。
1.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向和等压线有何关系?2.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和等压线有何关系?此风向在哪几个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它们之间有何关系?迁移应用完成《同步导学》P 29同步导练第3题。
巩固练习完成《同步导学》P 29当堂导测第1、2、3、4题。
• 北半球 530百帕 522百帕 514百帕 • 南半球 514百帕 522百帕 530百帕 • 北半球1020百帕 1012百帕 1004百帕 • 南半球 1004百帕 1012百帕 1020百帕高三学案:第三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编号: 主备人: 审核人:学校: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了解地转偏向规律及影响;掌握晨昏线及其判读方法;掌握日期确定和时间计算的方法。
2.2第3课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2.2第3课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e40698daef5ef7ba0d3c27.png)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学习目标】(1)知道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其作用。
(2)能绘制说明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3)理解气压带风带位置的移动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重点难点】全球性大气环流是本单元重要的内容。
本节重点是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
【自主探究】什么是大气环流?它有哪些作用?用文字说明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合作探究】[探究活动1][绘图说明]绘出三圈环流、标注风、压带名称及风向90 气压带性质热力冷高压60 动力冷性低压30 动力暖性高压0 热力热低压30 动力暖性高压60 动力冷性低压热力冷高压绘三圈环流:90°S 60° 30° 0° 30° 60° 90°N[探究活动2][读图说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移动的原因:A 的日期为B 的日期为C 的日期为 移动的规律:就半球而言: 全球而言:[探究活动3][阅读分析]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为什么北半球海陆分布对大陆的影响比南半球显著?(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北半球却呈块状)[读图说明] 季风环流概念: 形成原因: (1)重要原因:[探究活动4]被切断的气压带 大气活动中心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大西洋 一月气压七月气压【基础巩固】1.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是( )A.温度比赤道附近地区低,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B.温度比赤道地区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C.赤道上空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能前进,在30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D.从高纬度来的冷空气在30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 2.关于中纬西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北半球为西南风 ②南半球为西南风 ③在中纬西风影响下降水较少 ④中纬西风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3.下列哪个气压带控制下的天气通常是多雨的( )A.赤道低压带B.极地高气压带C.极地东风带 D .信风带 4.下列节气中地球上气压带风带位置最北的是(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5.地球上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规律是( )①夏季北移 ②冬季南移 ③夏季向高纬度方向移动 ④冬季向低纬度方向移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夏天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气压中心和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 )(2)季风环流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冬季风 源地 西伯利亚、蒙古 西伯利亚、蒙古 风向 性质夏季风 源地 副热带太平洋 赤道附近印度洋 风向 性质成因分布地区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亚洲印度半岛和我国西南地区A.亚洲低压副热带高压带B.印度低压副极地低压带C.亚洲高压副极地低压带D.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热带高压带7.形成季风的最主要原因是()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B.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C.反气旋的影响D.气旋的影响8.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成的是A.东亚的东南季风B.东亚的西北季风C.南亚的东北季风D.南亚的西南季风9.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B.高气压带均由冷空气冷却下沉而成C.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北风D.赤道低气压带南邻东北信风带10.形成大气环流的主要因素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f60c12227916888486d73e.png)
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将重点安排在对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人地协调观念的树立等方面。
读图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无论是了解大气的组成还是大气的垂直分布,还是大气的受热过程都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各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大气运动状况、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道理2.能力目标: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四、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导入]探究1:读P36图2-2-1回答问题;(学生回答较多的是飞机飞到了云的上面。
教师设问为什么下面由云雨而上面没有呢?)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7473582358fb770bf78a5540.png)
7.下列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 关的是( A )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夏季的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C.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D.日出前的黎明天空明亮
课堂小结
太 阳 辐 射
地 地 面 面 吸 吸 收 收 大气削弱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大 气 辐 射
射向地面
1、“太阳暖大地”
1、地面增温的主要热 源是什么?
太 阳 辐 射 大气反射
大 气 辐 射 大气上界 大气 吸收
大气增温
大 气 逆 辐 射
2、当太阳辐射穿过厚 厚的大气层时,能量能 100%到达地面吗?为 什么? 3、太阳辐射通过哪些 环节被削弱了?哪些环 节的削弱作用具有选择 性?
地面增温
地
面
2、“大地暖大气”
资料:月球表面,白天在太阳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
1270C,夜晚则降到-1830C,这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无 法想象的。而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为什么?
绘图说明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昼夜温差 大得多?
夜间,地面辐射绝 白天,大气削弱了到 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 大部分热量又被大 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 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效应,月球表面辐射强烈, 气逆辐射还给地面, 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 气温不会太高。 月面温度骤降,温度很低。 使气温不致降得过 温度升得很高。 低。 月球 地球
1、大气吸收哪几部分 热量增温?
大气上界 大气 吸收
太 阳 辐 射
大气反射
大 气 辐 射
大气增温
大 气 逆 辐 射
2、大气增温的直接热 源是什么?
地面增温
地
面
3、“大气还大地” (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fc66844b0722192e4536f6db.png)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圈的概念、组成成分与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划分依据。
2、运用图表分析、联系实际说明大气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和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组成成分,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绘制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开放式提问,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4.通过对案例学习和探究,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地球大气圈个圈层特点的学习和复杂的天气过程形成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大气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和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特点。
难点: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特点(三)、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挂图(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入)(多媒体播放“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升空和回收时的片段,让学生观察飞船穿越大气层时的情景)师: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进行了一次令中国人骄傲的遨游,但是“神舟五号”并没有飞离地球的大气层,确切的说,它的飞行高度与地球大气层的厚度相比还有很大距离。
今天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大气环境最基本的特征——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板书)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一)推进(新知识传授)师: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
大气层的大气的组成、密度、温度随高度变化而变化。
低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它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
师:大家阅读课本36及37页第一段,参照36页表2-2-1,分析底层大气的组成和作用。
生:(读图文,分析)(板书)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低层大气的组成师:上生物课的时候生物老师是不是给大家说过氮是构成人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看来同学们对过去的知识有点生疏了,在下面要注意复习,温故才能知新,对吧?生:是的师:雷击时,空气中的氧气也会发生反应,生成氮的化合物随雨水落到地面的土壤里,成为农作物生长必须的肥料。
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https://img.taocdn.com/s3/m/b1ce70520b1c59eef9c7b410.png)
太阳
大气和地面反 射、散射34%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19%
地面吸收47%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影响 太阳 辐射 强度 因素
太 阳 高度角
大气 状况
随纬度变化 随季节变化
云量少 厚度小
低纬 夏季
高度 角大
削弱少
强 度 大
Q
Q
S1 S2 地球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析因素----太阳高度
穿过的路程、太阳的面积?
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低层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大气组成 主 要 作 用 干 主要 N 占78%,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洁 成分 O 占21%,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空 CO2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气 次要 成分 O3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 量紫外线的伤害“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 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晴天与阴天比昼夜温差
晴天 > 阴天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 气 的 热 力 状 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
大气的保温效应
太阳 地面 大气
大气逆辐射
全球的热量平衡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问
讲解 过渡 提问 总结
根据大气的热力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人们把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哪几层?
请你们读图说明各层气温是如何随高度变化的?
答:分为对流层、 平流层、高层大气
答:对流层气温随 高度升高递减;平 流层气温随高度 升高递增;高层大 气气温先随高度 升高递减;后随高 度升高而递增。
为什么各层热状况各有不同呢?
思考
这是因为各层的热源有所不同。对流层大气的热量 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 愈少,气温愈低;到了平流层,由于其中有臭氧,能大 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从而使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这一层因为有臭氧的存在而具有重要意义;高层大气底 部因几乎没有臭氧,所以气温开始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 低,再随着高度的增加,由于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 是氧原子)吸收了一部分太阳紫外线,气温再次升高。 在 300 千米高度上,气温以达 1000℃以上。
由于各层大气的热状况不同,影响到大气的运动和 其它大气现象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根据对流层大气上部和下部的气温差异推测一下, 答:垂直方向的运
利于大气产生什么方向的运动?
动。
对!在对流层,由于空气上冷下暖和地表冷热不同, 对流就越旺盛,所以不同地区对流层的高度有可能不 同,低纬地区对流层可达 17~18 千米;高纬地区仅 8~ 9 千米;中纬地区 10~12 千米。
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4、 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 识的精神。
课的类型 及主要教 学方法
教具
1、启发式教学,采用多媒体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读图讲授。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
3、 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 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 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1 月和 7 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 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4、 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识图能力;通过阅读各类图形, 使学生学会综合分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及时间分
配
导入
PPT 展示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我们在学习第一章时,已经了解到了地球所处的宇 宙环境。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把目光集中在地球—— 这颗为人类提供生存环境的星球上。我们一般只了解地 表局部区域的概况,而无法看到它的全貌,那么地球具 有怎样的结构呢?
“地球圈层示意图”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 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
“气温的垂直分布图”请大家仔细观察气温的垂 直分布图。
观察
图中横坐标是什么?
答:温度;
提问 讲解
纵坐标是什么? 曲线表示什么
高度;
气温随高度 的变化。
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是怎样变化的?让我们一起 来看一下,从图上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高度范围,气温 的垂直变化是不同的,有的层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 减;有的层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为什么有浓云的夜晚不易凝结霜和露?
答:有浓云的夜 晚,大气逆辐射增 强,气温较高,大 气能容纳较多的 水汽,所以不易凝 结霜和露。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38 页的活动“玻璃温室”图, 观察图中箭头的颜色和方向,说明玻璃温室的保温作 用。
思考
归纳
地球大气也具有温室一样的保温作用。大气中的水 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弱,仅吸收 19%;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地面辐射的 75%~95%都被贴近地面的大气吸收。大气的这种特性 使太阳短波辐射能透射到地表,使地面温度增高;地面 放出的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从而 把热量保存在大气中,起到了保温作用。
学生活动 观察
提问
地球分为几个圈层? 地表以外包括哪几层?
答:(略)
讲解
对!地球可分为里三层,外三层,其中地表以外的 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称为外部圈层,这些圈层并非孤 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 存的自然环境。这一节,我们就来了解大气圈的一些知 识。
板书 引入 板书 提问
讲解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 37 页的“太阳辐射光谱示意 图”。
太阳辐射的波长由长到短依次为?
答:无线电波、红 外线、可见光、紫 外线、χ 射线、γ 射线
对!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χ 射线、 γ 射线波长依次递减。其中可见光波段为:0.4-0.76 微米。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可见光区差不多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一半。因此,人们 把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
德育渗透点:
1、 让学生认识到大气中的各种现象都与太阳能及其转化密切相关,懂得能 量转化、物质不灭的唯物观点;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及全 球热量平衡带来的不良后果,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 想教育。
3、 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 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教案
地理教育(师范)专业 01 级 3 班 10010301 尹彦妍 10010318 高苹
教学科目
(并注明教 科书的名称 及章节页数)
山东教育出版社 中新教材 第一册 第二单元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p.36-47
知识教学点:
1、 知道组成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 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 量源泉;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气温的 时空变化规律等基本知识。
我们知道,月球的昼夜温度差别很大,白天在阳光 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 127℃,夜晚则降到-183℃,这 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无法想象的。而地球的昼夜温差 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 气层,大气为保护我们人类、为我们创造适宜的生存条 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家都知道,大气中的臭氧主要是吸收太阳辐射中 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是吸收太阳辐 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 可见光却吸收得很少。
提问
对流层大气因最靠近地面,因此几乎集中了全部的 水汽和杂质,在大气对流过程中,可能产生什么天气现 答:成云致雨。 象?
总结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因此,对 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也最为密切。
提问
请你再根据平流层的大气热状况,推测其中大气该 怎样运动?天气现象如何?
答:(略)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答:大气对太阳辐 射的吸收具有选 择性。
刚才大家已经了解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为什么人 们把地面辐射叫做长波辐射?
答:(略)
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因此地面辐射 的波长比太阳辐射要长得多,其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线 部分。相对于太阳辐射来说,人们把地面辐射叫做长波 辐射。
请同学们看课本 36 页图 2-2-1,王老师在机场时还 是细雨蒙蒙,起飞不久却晴空万里,思考一下为什么会 出现这种变化?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大气 圈的组成与结构。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家先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的大气中,除了纯净的
空气,还有些什么物质?
答:水汽、杂质
对!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 的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干洁空气。干 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请大家看课本第 36 页干洁空气的组成图。
2、 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 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3、 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了解 1 月和 7 月北半球海陆 气压形势、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 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除了氮和氧,干洁空气中还有哪些气体呢?
答:(略)
提问 总结
二氧化碳和臭氧在干洁空气中含量虽然不到 0.1%,但其作用不可低估,你知道它们有什么作用吗?
答:二氧化碳是植 物进行光合作用 的原料,也是调节 地表温度的重要 气体;臭氧强烈吸 收太阳光线中的 紫外线,是“地球 生命的保护伞”。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 还有保温作用,其原因我们将在接下来课堂学习中讲 述;臭氧能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 免受紫外线的伤害,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38 页“大气的保温作用图”, 什么是大气逆辐射?
答:(略)
讲解 提问 读图
地面辐射的方向是由地面向上,地面放出的长波辐 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 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在增 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 因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 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保 温作用。
总结
由于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 因此这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同时,水汽和杂质极少, 因此,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很 有利。
讲解
高层大气由于距离地面较远,因此与人类的关系不 如对流层和平流层密切,但其中存在一个电离层,对无 线电通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PPT 展示
总结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特征等。
思考
转折 板书 讲解 读图 提问
讲解
转折
讲解 提问 提问 讲解 读图
我们知道,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对流 层中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这是为什么呢? 大气中发生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与太阳能及其转化有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