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an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

合集下载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相关内容,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建议。

首先,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设置居住区内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以便居民能够便利地获取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

此外,要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共休闲区域,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休闲场所。

其次,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还应该注重交通便利性。

合理规划道路和交通枢纽,确保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同时,要充分考虑公共交通的便捷性,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辆对环境的影响。

另外,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还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规划绿化带和水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减少城市的环境污染。

同时,要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设计,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

最后,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还应该注重社区文化建设。

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规划社区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同时,要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营造和谐、温馨的社区氛围。

总之,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制定需要全面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交通便利性、生态环境保护和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因素。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设计标准,才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幸福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希望各地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时,能够充分重视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制定,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城市(城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市: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镇:经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行政地域。

市域: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城市群: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卫星城(卫星城镇):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开发区:由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设立的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建设地区的统称。

旧城改建: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整治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建设活动。

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成都龙泉驿国际名城
重庆汽车工业园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小区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围合式布的次局要空住间宅并沿共基同地围外绕围一周个遍主布导置空形间成,一构定成数后量
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 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到,统帅次要 空间,也可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 围合式布局可有宽敞的绿地和舒展的空间,日 照,通风和视觉环境相对较好,但要注意控制 适当的建筑层数。
讲义街坊式的布局结构
成街的组合方式是住宅沿街组成带形空间成坊的布置方式是住 宅采用周边式的布置,配置少量的公共建筑
2)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布局结构
居住小区是被居住区级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 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 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 聚居地。住宅组团是指一般被小区内部道路分割,并与居住 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 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邻里单元。
► (4)构思新颖,体现地方特色。
► (5)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 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 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 (讲义规划布局与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特色、突出个性,群体建筑与 空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 (2)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住区 的污染和干扰;
2、大气环境,指空气中有害气体以及有害物质的浓度和骚扰 性等
3、声环境,指噪声强度
4、视觉环境,指住宅相互间的实现干扰程度及居住区内对架 空线晒衣架室内空调机位置、阳台等的处理,居住区的建筑空 间质量以及整体色彩

居住区规划标准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对居住区的规划所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

它涉及到居住区的布局、绿化、交通、设施等方方面面,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居住区的规划应该合理布局。

合理的布局能够使居住区内的道路、建筑、绿地等各项设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宜居的环境。

同时,布局要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尽量避免交通拥堵,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

其次,绿化是居住区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充足的绿地能够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给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因此,在居住区规划中,应该合理设置公园、绿化带等绿地设施,增加居住区的绿化率,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居住区规划还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规划中应该设置商业设施、教育机构、医疗服务等配套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这些设施的合理设置,能够方便居民的生活,提高居住区的整体品质。

最后,居住区规划还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在规划中应该合理利用
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保护自然环境。

同时,应该注重节能减排,采取环保措施,建设低碳、环保的居住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居住区规划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只有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到居民的需求,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才能建设出宜居、宜业、宜游的居住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未来的居住区规划能够更加科学、合理,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备考干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逐条解读

备考干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逐条解读

备考干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逐条解读导读《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发布的国家标准。

标准旨在适应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以高标准支撑和引导我国城市建设、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

2018年7月10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发布,标准于2018年12月1日起实施。

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用地与建筑;5.配套设施;6.道路;7.居住环境。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是:1.适用范围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扩展至城市规划的编制以及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2.调整居住区分级控制方式与规模,统筹、整合、细化了居住区用地与建筑相关控制指标;优化了配套设施和公共绿地的控制指标和设置规定。

3.与现行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建设标准进行对接与协调;删除了工程管线综合及竖向设计的有关技术内容;简化了术语概念。

《标准》全文逐条解析1总则1.0.1 为确保居住生活环境宜居适度,科学合理、经济有效地利用土地和空间,保障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质量,规范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制定本标准。

1.0.1 本条是制定本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城市居住区(小区)的实践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1964年原国家经委和1980年原国家建委,先后颁布有关城市规划的文件,对城市居住区规划的部分定额指标作了规定。

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以下简称93版《规范》)是我国颁布实施最早,也是使用普及率最高的城市规划标准之一;是在吸取国外经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建城市居住区规划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为规范我国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00年,伴随着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的深化,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居民居住水平的提高以及住宅市场化变革,对93版《规范》进行了局部修订,形成了2002年版《规范》。

2013年,为配合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请组织开展城市排水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函》(建标标函2013[46]号)要求,2002年版《规范》针对低影响开发再次进行了局部修订,主要对地下空间使用、绿地与绿化、道路、竖向等技术内容进行了局部增补和修改,形成了2016年版《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2024年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范文

《2024年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范文

《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成为了关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与城市形象的重要课题。

一个优质的居住区环境不仅要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还要注重环境的美学价值和生态功能。

本文将针对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展开研究,探讨规划、景观、建筑三者的关系与整合设计策略。

二、城市居住区规划的重要性1. 合理规划: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居住区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公共设施配置等。

合理的规划能够有效地提高居住区的宜居性和舒适度。

2. 空间利用:在城市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合理的规划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和绿化空间。

3. 交通组织:优化交通组织,减少交通拥堵,提高居住区的通行效率,确保居民出行便捷。

三、景观设计在居住区环境中的作用1. 绿化环境:通过种植树木、花草等植物,改善居住区的微气候,提供宜人的自然环境。

2. 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能够创造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如休闲广场、儿童游乐场等,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

3. 生态功能:良好的景观设计具有生态修复功能,能够净化空气、调节气温,提升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四、建筑设计与居住区环境的融合1. 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应与居住区的整体规划相协调,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

2. 立面设计:立面设计应考虑建筑的采光、通风、保温等需求,同时注重立面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3. 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如与景观、道路、公共设施等的协调,营造和谐的居住环境。

五、整体设计策略1. 整合规划:将规划、景观、建筑三者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规划阶段就要考虑景观和建筑的设计,确保三者的协调统一。

2. 生态优先:在设计中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居住区的生态质量。

3. 人本理念:以人为本,关注居民的需求和感受,创造宜居的居住环境。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有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基本的形式有:1。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2。

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3。

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居住区的组成要素也是居住区的规划因素,主要有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目的是要求将规划构思及规划因素,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全面、系统地组织、安排、落实到规划范围内的恰当位置,使居住区成为有机整体,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一)住宅及其用地不仅境条件优越的地段。

区(级)道路。

在不同的气候区,住宅布置应考虑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于住宅的影响,如日照、通风、保温、除湿、防风沙等。

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

居住区按住宅层数可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高层居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的居住区.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而配套建设的.所配套建设的项目多少、面积大小及空间布局等,决定着居住生活的便利程度和质量。

公共服务设施应合理设置,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三)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间,又是生活空间,居住区道路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是指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城市居住区进行合理规划,以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

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规划城市居住区时,需要考虑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便利度、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等。

此外,还应该考虑到居民的生活环境,包括绿化率、环境卫生等方面,使居住区成为一个宜居的生活空间。

其次,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应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在规划中要合理规划绿地和水系,提高城市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营造宜居的生活氛围。

另外,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还应当注重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要合理规划学校、医院、公园、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还应该注重社区建设,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最后,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还应当注重建筑风格和品质。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要注重建筑的风格和品质,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建筑群,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位。

同时,还应该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城市居住区的品质。

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合理规划城市居住区,才能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希望相关部门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时,能够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注重建筑风格和品质,共同打造宜居的城市居住区。

《2024年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范文

《2024年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范文

《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课题。

居住区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的规划、景观和建筑三个核心要素,以期为城市居住环境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规划方面1. 空间布局规划在居住区规划中,空间布局应遵循人性化、生态化和可持续性的原则。

要合理划分住宅区、公共设施区、绿化区等空间,确保各功能区互不干扰,和谐共存。

同时,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出行需求和交通流线,优化道路系统,减少交通拥堵。

2.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居住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满足居住需求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公共设施、绿地等空间,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景观方面1. 绿化景观设计绿化景观是居住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和居民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要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增加绿地面积,丰富绿化植物种类,营造宜人的绿化景观。

同时,要注重绿地的生态功能,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

2. 水景设计水景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

要通过合理的水景设计,营造宜人的水边环境,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要注重水体的保护和水生态的平衡,确保水体的清洁和生态功能的发挥。

四、建筑方面1. 建筑风格与立面设计建筑风格与立面设计是居住区建筑设计的关键环节。

要根据居住区的规划和景观设计,确定建筑风格和立面形式,确保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与融合。

同时,要注重建筑的细节处理,提高建筑的审美价值和居住舒适度。

2. 建筑结构与材料选择在建筑结构与材料选择方面,要充分考虑建筑的稳定性、耐久性和环保性。

要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材料,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同时,要注重材料的环保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五、综合设计与实践应用在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中,要将规划、景观和建筑三个要素紧密结合,形成一体化的综合设计。

居住区与居住区规划内容和原则

居住区与居住区规划内容和原则

城市居住区的类型和规模
■ 智能化居住区:智能社区的目标是沟通社区内部的住户、 住户与社区服务中心、住户与外部社会,开展综合信息交 互,为住户提供安全、舒适、便捷、节能、高效的生活环 境,实现家庭智能化、社区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新世纪 风范的现代生活。
智能社区采用4C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 技术及IC卡技术)、构架智能结构与系统,结合服务与管 理,精密设计、择优集成、精细施工,提高住宅档次、推 动住宅现代化。我国正在建设智能社区,努力实现社区管 理信息化、社区服务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使社区建设走 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网络化的轨道,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 水平和效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尽快形成信 息经济增长点,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有助 于社区安定和社会稳定。
② 按社区的地域分布划分 ■ 中心区社区、中心外围社区、边缘社区
③ 按社会—空间形态构成特征划分(指按社区建构的社 会历史背景及其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 传统式街坊社区、单一式单位社区、混合式综合社区、房 地产开发型物业管理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
社区
良好的邻里关系是形成社区的基础,而邻里 单位则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住宅规划 理念,对现代居住区规划产生极大的影响。
• 全区鸟瞰或轴测图 • 主要街景立面图 • 社区中心、重要地段以及主要空间结点平、立、透视图
■ 规划设计说明及设计经济指标
• 规划设计说明 • 技术经济指标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1、基本原则
■ 符合城市中体规划的要求; ■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的原则; ■ 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
社区
住宅区规划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是提供一些场所,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是期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 构建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术语、代号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术语、代号



2.0.30 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2.0.31 建筑密度 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2.0.32 绿地率 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 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 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 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2.0.32a 停车率 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2.0.32b 地面停车率 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2.0.33 拆建比 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2.0.15 公共活动中心 配套公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和组团中心等。 2.0.16 道路红线 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2.0.17 建筑线 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2.0.18 日照间距系数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是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2.0.19 建筑小品 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 环境 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2.0.20 住宅平均层数 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 2.0.21 高层住宅(大于等于10层)比例 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 2.0.22 中高层住宅(7~9层)比例 中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

2.0.23 人口毛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2.0.24 人口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 2.0.25 住宅建筑套密度(毛)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2.0.26 住宅建筑套密度(净)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折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2.0.27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HA)。 2.0.28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HA) 2.0.29 建筑面积毛密度 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平方米/HA) 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与居住区用地(万平方米)的比值表示。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和布局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和布局
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旳实态可概括下列主要形式 : 片块式布局、轴线式布局、向心式布局、围合 式布局、集约式布局、隐喻式布局
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 较多相同旳原因,并以日照间距为主要根 据建立起来旳紧密联络所构成旳群体,它 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构成团 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
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 开发地下空间,依托科技进步,使地上地 下空间垂直贯穿,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 ,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 空间流通旳集约式整体空间。这种布局形 式节地节能.在有限旳空间里可很好满足 当代城市居民旳多种要求,对某些旧城改 建和用地紧缺旳地域尤为合用。
从宏观上整体旳来看建筑、街区或整个居 住区旳规划设计,都应视为一种空间环境 旳规划设计,即将居住区视作是室内外各 类空间环境旳综合体,并把多元旳居住区 环境要素加以综合,形成整体旳具有内涵 旳居住环境。
福州儒江东村小区,位于福建福州市开发 区快安延伸区,北面为鼓山,南面为闽江 ,北面隔路有一铁路线经过。用地9.4 h㎡ ,总居住人口4025人,总建筑面积128055 ㎡.
以上各项分析内容为基本内容。针对不同 旳规划方案还可有其他分析内容,如景观 分析、建筑层数分析、规划设计构思分析 等。分析图可帮助对方案旳深人了解和审 阅与评价,是一种形象而简要旳有效措施 。其体现方式没有拟定旳模式,可有多种 形式,但必须主题明确,体现明晰、正确 。
1.试例举几种居住区规划布置旳基本形式 ,并简要简介其要点。
便于寻访、辨认旳街道命名。
在要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住宅建设 ,其规划设计必须遵照保护规划旳指导;居住区内旳各级文物保护单 位和古树名木必须依法予以保护;在文物保护单位旳建设控制地带内 旳新建建筑物和构筑物,不得影响环境风貌。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六种形式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六种形式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六种形式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讲,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层次与节点,上通城市下达小区、组团直到住宅内外空间,各空间层次有不同尺度和形态。

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实态可概括以下主要形式,大力提昌节约、集约式布局:一、片块式布局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并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

一些居住区常采取与体制结构的行政区划相一致的布局形式,按体制规模划分地块,各地块配以相应的公共设施,并遵循日照间距布置建筑,因而自然地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如北京五路居居住区,规整地将基地划分了四个居住小区片块,分别在各地块内配以小区中心,四个小区又配置一个共同的居住区中心,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

吉林市通潭大路居住区,则将基地细分出20个居住组团地块,每个组团用地2.5~5hm2,分别在每个组团配置相应的活动中心,20个居住组团共同的居住区中心沿干道布置,形成“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

上海曲阳新居住区,则按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体制结构划分用地分别设置各级中心,形成三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

二、轴线式布局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

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

如上海三林苑小区,以一步行水街为中心构成“水”轴线布局形式。

百米长形水池,配以不锈钢群鱼雕塑、小天使喷泉、天然巨石、植草砖、架空层、孤形长廊,并以大片草坪(7500m2)衬托,具有显明的欧陆风格。

广州东辉广场居住区,为一“路”轴线式布局,其特点是面对纵横两条城市干道穿越基地的不利条件,因势利导运用轴线式布。

局手法,将公共服务设施绕两干道交叉口布置,形成聚合强大的居住区中心,同时用纵贯南北的步行绿带——绿轴,将基地南北边界滨河绿地连成一气,绿带内布置小学、托幼等日常性公共设施,成为有生气的信息传递纽带,各组团与绿带相通。

居住区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区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2 术语、代号2.0.1 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2 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3 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 ~3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4 居住区用地(R)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

2.0.5住宅用地(R01)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2.0.6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2.0.7 道路用地(R03)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2.0.8居住区(级)道路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

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10-14m)同级。

2.0.9小区(级)路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

组团(级)路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建筑线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指对城市居住区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它涵盖了居住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区域布局、道路交通、绿地公园、建筑物等。

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提高城市居住区的生活质量,促进居民的健康和幸福感。

首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

考虑到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应优先选择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

在规划和设计中要保留或改造现有的水域、绿地、山坡等自然景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加城市绿色空间和景观面积。

同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注重交通便利。

合理布局道路网络和交通设施,确保便捷的交通出行。

规划和设计中应考虑到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等非机动交通的需求,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

同时,也要合理规划停车场和公共停车位,解决停车难问题。

另外,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还应注重绿地公园建设。

绿地是城市居民休闲和健身的重要场所,规划和设计时应注重绿地覆盖率和绿化率。

合理规划绿地的位置和大小,设计具有多功能的绿地设施,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

同时,加强绿地的管理和维护,提高其利用率和质量。

最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还应注重建筑物的风格和品质。

合理规划建筑物的布局和高度,打造统一的建筑风格和形象。

注重建筑物的功能和品质,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美观度。

同时,也要注重节能环保,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和材料,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涵盖了区域布局、交通、绿地公园、建筑物等多个方面。

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提高城市居住区的生活质量,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不仅可以满足居民的各类需求,还可以提高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相关规范,注重各个方面的平衡和协调,创造一个宜居、宜人的城市居住环境。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绿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以达到优化居住区生活环境和提高居住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首先,居住区规划应考虑居住者的需求和利益。

规划者需了解居民的人口规模、结构和居住需求,根据这些信息制定相应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并确保居住区内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充足性和合理性,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其次,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功能的互补性。

规划者在确定居住区的用地布局时,要合理确定住宅区、商业区、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区域的位置和规模,并合理规划道路、交通网络,以确保各功能区相互衔接、便捷连通,提高居住区的整体效益和利用率。

第三,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绿化景观的营造。

规划者要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共绿地的分布,增加居住区内的绿化面积,提高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舒适度。

同时,要加强对居住区的环境污染控制和噪音防治,确保居住者的身心健康。

第四,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社区建设与居民参与。

规划者应鼓励社区自治和居民参与规划过程,了解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使规划更加符合居民需求。

此外,还要注重社区公共空间和社交活动场所的建设,促进居住区居民的社交交流和社区凝聚力的形成。

综上所述,居住区规划原理包括考虑居民需求和利益、合理利用空间和功能的互补性、注重环境保护和绿化景观营造、以及加强社区建设和居民参与等。

通过遵循这些原理,可以确保居住区规划的科学性、人性化和可持续性,提升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城市规划居住区调研报告(PPT43页)

城市规划居住区调研报告(PPT43页)
城市规划居住区调研报告(PPT43页) 城市规划居住区调研报告(PPT43页)
目录
一.居住区的定义 二.调研目的 三.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四.延伸研究
引言
城市居民的各种生活行为都是围绕居住地展开,先解决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理活动需求,再通过工作、学习、交往、娱乐、健身、旅游等 活动逐渐扩大生活圈,从居住组团、居住小区到居住区,从城市中心区到城市边缘地带,进而扩展到省内及国内外。因为居民的健身漫步、 邻里交往等活动大多在居住地开展,所以居住区景观设计应考虑到各类使用人群的户外生活,创造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
小区周边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四平街道医院、女子俪人医 院、华源大药房等。
城市规划-居住区
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周边配套——教育资源
小区周边教育配套资源丰富 中小学:铁岭中学、同济小学、杨浦高级中学、杨浦初级中学等。 大学:同济大学、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等。Βιβλιοθήκη 城市规划-居住区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周边配套——公交交通
小区周边交通便利,一公里内10个公交站,便于小区居民生活外出。
城市规划-居住区
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周边配套——地铁交通
小区周边交通便利,附近地铁交通多,与公交交通更加便于小区军 民生活外出。
城市规划-居住区
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周边配套——医疗卫生
图例: 主出入口 小区道路 组团道路 宅间道路
城市规划-居住区
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停车分析
小区主要是地面停车位,停车位一般设在小区地面停车 位,也有部分车停在小区道路或者组团道路的行车道一 侧,在道路通畅的情况下解决了停车问题。但是严重影 响步行系统。导致人车流线交叉。

居住区规划的历史发展、规模等级和案例分析

居住区规划的历史发展、规模等级和案例分析
居住区规划
河南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目录
1
绪论
2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3 居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
4
实际案例
2
绪论 居住区规划的基本知识 一、居住区的由来
1、居住空间:过去分散——集中——密集 2、空间形式:从平面化——立体化发展
3
二、居住区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位置
1、详细规划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一般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 和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 编制。 (2)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是将城市建设的各项物质要素,在当前 拟建设开发的地区进行空间布置(例如:新城开发建设、居住区的 开发与规划、城市中心的规划)。
5. 服务设施用地:学校和其他服务设施围绕着一个中心或 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6. 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 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 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24
邻里单位对我国的影响
25
4、扩大街坊(苏联) 空间秩序: 提高道路间距以保持行车速度,几个小坊合并在一起,周围空间 多做绿化活动用地 物质秩序: 公建设施水平提高,满足人们增长的公共活动需求 社会秩序: 导致人的意识观念和人际观念的彻底变化
33
8、居住综合区 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 有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的综合区,有居住与文化、商业服务、行政 办公等结合的综合区。
34
35
36
9、 美国的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最引人注目的理论就是新传统邻里区开发和公
共交通导向的邻里区开发。它们共同的出发点是建立公共 中心,形成以步行距离为尺度的居住社区。 新城市主义带来的新生活是具有传统特色、高密度、小尺 度和亲近行人的建筑空间。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城市规划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首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人口密度和居住环境。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合理控制居住区的人口密度,避免因过高的人口密度导致居住区内部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

同时,要注重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宜居性,包括绿化率、景观设计、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其次,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需合理规划居住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设施,要保证居住区内的基础设施完善、便利。

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商业中心、文化娱乐设施等,要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提高居住区的综合服务水平。

另外,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还应注重居住区内的交通组织和交通设施规划。

合理规划居住区内的道路布局、交通枢纽、停车设施等,以确保居民出行的便利和交通秩序。

同时,要鼓励绿色出行,推广公共交通、骑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最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还应注重居住区的安全和环境保护。

要合理规划居住区内的安全疏散通道、消防设施等,确保居民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

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居住区内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交通组织、安全和环境保护等因素。

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才能打造宜居、便利、安全、环保的城市居住区,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位城市规划者能够认真考虑这些标准,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建筑法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建筑法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编辑ppt
46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
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 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当居住 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 城市道路相接;
编辑ppt
47
居住区内公共中心残疾人无障碍通道规定
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 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 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 纵坡不应大于2.5%;
人口 3000050000
10000- 1000-3000 15000
编辑ppt
4
居住区的配建设施
1.0.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 人口规模相对应。其配建设施的面积 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 排、灵活使用。
编辑ppt
5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0.5、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 基本原则:
编辑ppt
22
表5.0.2-2 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表
0°-
15°-
方位 15°(含) 30°(
含)
30°-
45°-
45°(含) 60°(
含)
﹥60 °
折减 1.00L
0.9L
0.8L
0.9L 0.95L

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2)L为当地正南向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2)。
编辑ppt
39
院落式组团绿地设置规定
编辑ppt
40
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
7.0.5、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 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 组团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 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 于1.5m2/人,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 统一安排、灵活使用。旧区改建可酌情降 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7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20
3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三)居住区的用地组成
住宅用地:建筑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前后左右附近必要留
出的一些空地,包括通向居住建筑入口的小路、宅旁绿地 和杂务院等。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区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
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周围的专用地,包括专用地中
的通路、场地和绿地等。
道路用地:居住区范围内的不属于以上两项内的道路的
路面以及小广场、泊车场、回车场等。
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游园、运动场、林荫道、小
2020/1块1/20绿地、成人休息和儿童活动场。
6
2020/11/20
居住区规划7图
2020/11/20
小区内道路8
2020/11/20
小区内绿化9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四)居住区的环境组成
(1)内部居住环境
(2)外部生活环境
①空间环境
②大气环境
③声环境
④视觉环境
⑤生态环境
⑥小气候环境
⑦邻里和社会环境
2020/11/20
10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二、居住区的规模
1、居住区规模的影响因素
(1)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及合理的服务半径 (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
建筑物能错位布置时,对整个群体的通风有利。
2020/11/20
33
第三节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使用要求
A 选择合适的住宅类型 B 满足居民生活的多种需要 C 合理组织居民室外活动、休息场地、绿地等
(二)卫生要求
A 日照 B 通风 C 防止噪声 D 减少污染
2020/11/20
(二)卫生要求
A 日照 B 通风 C 防止噪声 D 减少污染
2020/11/20
31
日照
为使住宅能够获得好的日照,必须考虑住宅的位置关系。 这涉及到两个方面,首先是以什么高度角作为标准。其次 是两幢住宅之间的间距;由于冬至日是太阳高度角最低的 一天,规划一般以这一天作为日照的最低的要求。
日照标准: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日照时间的最低日照质量 作为该地区的标准,每一户住宅的日照不得低于该标准。
2020/11/20
39
第三节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3)住宅长度
住宅长度在30m~60m时,每增加10m,每公 顷可增加建筑面积700m2~1000m2左右,在60m 以上时效果不显著。长度越长,住宅单元并接越 长,山墙越省。但长度不宜过长,过长需要增加 伸缩缝和防火墙等,对通风和抗震都不利。
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2~3个组团构成。
(4)居住区——街 坊(现已不常用)
2020/11/20
28
2020/11/20
29
第三节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观念和设计要点
(一)基本原则、观念
“以人为本பைடு நூலகம்,可持续发展
(二)设计要点
整体性
经济性:节地、节能、节材、节省维护费用
·低层居住区
·多层居住区
· 高层居住区
2020/11/20
13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四、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一)现代居住区规划的演变过程
1、邻里单位 基本原则
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为尽端式道路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人口规模 中心建筑是小学,与其它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
(四)经济要求 (五)美观要求
2020/11/20
36
第三节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三、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 (一)住宅类型的选择
1、住宅的类型
A 以家庭为居住单位的建筑——住宅 B 以单身人居住的建筑——宿舍
2020/11/20
37
第三节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2、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
(1)住宅层数 居住小区住宅的层数,根据土地资源情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第三节 居住区规划设计 第四节 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第五节 城市旧居住区的再开发
2020/11/20
1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 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
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 安宁、优美的环境。
“居住小区”内应设置一整套为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 务设施和机构,一般的生活服务都可以在小区内得到解决。
“居住小区”不限于以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而是以小学 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 最大服务半径为控制用地规模的上限。
住宅建筑的布置要求较多地考虑朝向和间距
2020/11/20
2020/11/20
2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二、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2、确定规模,即确定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 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布置方式; 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 6、拟定绿地、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7、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它的规 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用地大小不定, 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 异。通常沿街建有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他公 共建筑。
2020/11/20
23
5.住宅群落 住宅群落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
服务设施则因规模和环境而异,是一种适合于现有 城市道路网(特别是旧城区)的住宅区形式。
2020/11/20
25
2020/11/20
返回
26
2020/11/20
27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二)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可保证居民生活方便、安全、安静,城市道路分工明确。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2020/11/20
21
3.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
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 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 位。 规模:人口 1000—3000人,户数300—800户,用地 4—6公顷。
2020/11/20
22
4.住宅街坊 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
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占地约160英亩,保证儿童上学不超过0.8km
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2020/11/20
14
2020/11/20
15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2、居住小区
是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 的完整地段。“居住小区”内部的道路与外部道路有明显的 不同和分工。
2020/11/20
18
四、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一)基本组成单位
1.居住区 2.居住小区 3.居住组团 4.住宅街坊
2020/11/20
19
1.居住区 居住区一般由城市干道围合而成。是一个城市
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 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定地域范内 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 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规模: 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 户,用地50~100公顷。
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住宅为保证后排在规定的时日能够 获得所需的日照量(日照标准)而保持的一定间距,这个 间距称为日照间距。
日照量=日照时间+日照质量。
日照时间是建筑物在规定的某一日内受到日照时数为计算
标准的。日照质量是指每小时室内地面和墙面阳光投射面
累计的大小及阳光中紫外线的效用。
2020/11/20
2020/11/20
20
2.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
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 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 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个单位。 规模:人口5000—10000人,户数2000—4000户, 用地10—20公顷。
2020/11/20
24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二)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可保证居民生活方便、安全、安静,城市道路分 工明确。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织 居住区
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 2~3个组团构成。
公共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
居住区公建使用时,步行15分钟为宜
则服务半径R=800-1000M
2020/11/20
返回
12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三、居住区类型
(一)按居住区所处位置的不同分为:
·城市内的居住区 ·独立的工矿企业的居住区
(二)按建设条件不同分为:
·新建居住区
·城市旧居住区
(三)按住宅层数的不同分为:
居住区必须设置消防栓,每一个消防栓的服务半径为150米。
城市设有消防站。
2020/11/20
35
第三节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2、防震 A 所处地区安全。不选在地震时的危险地区 B 有安全疏散用地。供人们暂时停留。 C 道路通畅,便于疏散,且布置在房屋倒塌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