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我爱这土地》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谈话法导入。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

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恋的情节。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整体感知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同学们补充介绍)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介绍,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作者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听朗读音频)3、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深沉、悲怆的感情基调,而且注意语速。

(三)深入研读1、同学们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解释什么是“意象”。

(自主阅读圈画)明确:鸟、土地、河流、风、黎明(指名同学回答)2、分析诗歌意象:(1)“鸟”,象征着诗人自己。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我爱这土地》示范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我爱这土地》示范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我爱这土地》示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的一个课文,属于现代诗歌单元。

这首诗歌通过描绘祖国的美丽河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材在设计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学习这首诗歌,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于表达情感的诗歌有较高的兴趣。

但是,对于这首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他们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次含义,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和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诗歌的图片和音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PPT课件:包含课程讲解的PPT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多媒体展示工具:利用多媒体展示工具,如PPT、视频等,展示诗歌的背景、作者介绍、诗歌赏析等内容,增强 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粉笔:用于在黑板上书写和 绘图
投影仪:用于展示PPT、图 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
家长反馈评价: 听取家长的反馈 意见,了解学生 在家庭作业和课 堂外的表现和学 习情况
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 略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
观察学生的表 现:及时发现 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的问题和 困难,调整教 学策略和方法
作业完成情况: 通过作业完成 情况了解学生 对知识点的掌 握情况,及时 调整教学进度
讲解诗歌: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 意境
教师首先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和思想。
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 主题和意境。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如PPT、视频等,展示诗歌中的相关图片和音频,让学生更加直观 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总结本课所学内 容:回顾本课所 学的知识点和技 能点,加深学生 对课文的理解和 掌握。
强调重点和难点: 强调本课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提 醒学生注意掌握 和巩固。
布置作业和预习 任务:布置适当 的作业和预习任 务,引导学生进 一步巩固所学知 识和预习下节课 的内容。
06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 与度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022年部编版语文《我爱这土地》精品教案

2022年部编版语文《我爱这土地》精品教案

2 我爱这土地课题我爱这土地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响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重点〕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难点〕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重点〕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诗人。

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光的赞歌》等。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和太阳是他诗中的主要意象,诗人曾自称“悲哀的诗人〞。

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阔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对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读准字音嘶哑..〔sī yǎ〕温柔..〔wēn róu〕激.怒.〔jī nù〕腐烂..〔fǔ làn〕辨清字形理解词语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激怒:发怒,受刺激而发怒。

温柔:温和柔顺。

腐烂:指物质由于长期经受风雨或细菌的侵害而败坏。

新课导入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粹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读诗使人聪明。

〞从今天起,我们就要一起经历一次神奇而冲动人心的诗歌之旅。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先来感受一下现代诗歌的魅力。

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

2.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

3.指名朗读诗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说课稿(6)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说课稿(6)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说课稿(6)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属于现代诗歌单元。

这首诗通过对土地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之情。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许多诗歌作品,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情感,仍需要通过深入分析来进一步体会。

此外,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理性,对于抽象的情感和理念的表达,需要通过更具象化的方式来进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我爱这土地》的内容,把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对祖国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土地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思维。

3.写作法: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美丽的土地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地,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表达技巧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讨论交流: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思维。

《我爱这土地》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时

《我爱这土地》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时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自由体新诗的创作方式,了解本诗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内在节奏,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3.了解作者的背景与本诗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诗句的象征意义。

2.品味诗歌的语言魅力,感受诗歌蕴含的激情,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熟读诗歌,注意现代诗的节奏与情感,搜集作者的创作经历和背景,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作业反馈1.点评学生作业2.艾青诗歌特点:艾青的诗歌是诚实而直率的。

艾青善用现代的修辞和生活化的语言。

诗歌具有感染力,诗人有着浓重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

自由体诗创作。

二、品鉴诗歌1.情感来源作者生活颠簸而坎坷,他再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有了很丰富的生活阅历。

动荡的时局下,作者到过祖国的各个地方,并深深被祖国的美好山河感动。

对于这片历史悠久,被侵略者铁蹄蹂躏导致四处战火纷飞的土地,作者内心强烈的爱国之情熊熊燃烧着,最终凝成了这首《我爱这片土地》。

2.抒情方式诗歌的题目非常直接,“爱”字斩钉截铁,直接点题。

诗歌的最后一句再次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作者对生存的这片土地的热爱。

整首诗像鲜血一样庄严,可以说是作者的爱国誓言。

3.创作思路本诗共两层结构第一层:鸟儿对土地的眷恋,隐藏着献身祖国的意愿。

第二层:问句引出本诗主题,捧出炙热的赤子心。

4.诗歌情感载体(1)意象与意境诗歌本身是一种比较飘忽的情绪倾诉。

因此诗歌创作需要依附于一定的具体事物之上,让这种情绪获得一个具象。

众多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氛围这就是意境。

而诗作是用意象和意境说话的。

(2)本诗的意象鸟代表谁?不难发现,作者已经明确说出来了,鸟儿就是我。

所以,鸟儿的歌唱实际是我在歌唱。

鸟儿不死的灵魂也是我的灵魂。

(3)问题:土地象征什么?暴风雨象征什么?河流象征什么?风象征什么?黎明象征什么?明确:土地象征性着沦丧的广阔国土;暴风雨象征着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河流象征着郁结于人民心中汹涌澎湃的悲愤;风象征着长期遭受侵略者暴行的人民的愤恨;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的,来自心中的曙光。

初中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和语句理解。

2.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

3.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的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3.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歌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4. 分析诗歌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歌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能力。

2. 学生对诗歌内容、主题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分析诗歌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4. 学生欣赏和评价诗歌的能力。

5. 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视频等。

3. 准备相关教学道具和情境创设材料。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写诗。

2. 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 上册《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 上册《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这是一着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

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东北、华北、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切齿的恨,写下了这着慷慨激昂的诗。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1、了解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并理解诗人通过意象的描写,抒发的爱国情感。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

(二)情感目标: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外查资料阅读来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引读艾青的其他诗歌作品进一步了解艾青。

3、通过课堂朗读训练,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1、了解艾青的生平和重要作品。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通过诗歌所写的意象、理解诗人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课文,完成前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圈画出来,并说说它们各象征了什么?3、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4、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诗歌一、二节有什么内在联系?5、请你以“假如我是……”开头,写一段话或几行诗,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展现你美好的心灵。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小组讨论三、全班交流第一题:略第二题:诗歌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精选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精选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精选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案【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谈话法导入。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

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恋的情节。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整体感知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同学们补充介绍)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介绍,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

那么,。

(初三语文教案)《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

(初三语文教案)《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导学平台课标要求1、象征手法及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2、重点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3、了解及创作背景。

4、反复朗读、背诵这首诗。

5、比拟阅读。

学法点悟1、朗读时留意节奏和重音。

2、理解象征意义时不人云亦云。

整体感知这首诗写于抗日战斗时期,将自己比作一只鸟,以它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

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疑难解析质疑:诗歌一般是讲究押韵的,这首诗不押韵,是否不伦不类解惑:这首诗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肯定的节拍。

更重要的是诗中感情的起伏构成一种内在节奏:全诗以“假设〞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并续写出唱歌的内容,并由生前的唱歌,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终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

全诗感情波澜起伏,诗意层层递进。

是一首好诗。

质疑: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解惑:这首诗写于抗日战斗开头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宽敞地区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制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扬的诗。

质疑: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解惑:“土地〞象征了繁衍哺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对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布满期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语言揣摩1、“假设我是一只鸟,我也应当用嘶哑的喉咙唱歌。

〞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

这句话也表达了诗人怀着对祖国的挚爱,永久为之奔波呼号的决心。

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借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痴情和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由于我对这土地爱得肤浅。

〞这两句,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酷热的爱国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名师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名师教案

2 我爱这土地漫步田间地头,徜徉溪流河湖,也许就是那么一个偶然的瞬间,你会突然发现我们身边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的美丽。

那绿浪起伏的田园,那涛声阵阵的丛林,还有孩童们纯洁天真的欢声笑语,无不轻轻地撩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埋藏了很久的亲近土地、感受故乡的情怀。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华夏祖国母亲,魂之所系。

让我们用真情所铸就的诗篇,唱响心中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

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一、新课导入土地是一种古老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诺言,一股写实的意志。

这万物生灵的根基上,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烙下了多深荡气回肠的眷恋情怀。

有谁不热爱这生我养我的肥沃土地?有谁不依恋这教我护我的祖国母亲?让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爱这土地》,一同感受诗人心中汹涌奔流的爱国激情。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里面。

../也腐烂在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作者链接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的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三、教学方法: 1、欣赏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问题探究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示标: 土地,承载着万物生灵。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心魂。

(板书:我爱这土地),点明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和难点。

检查预习: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艾青(1910 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 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我爱这土地 公开课教学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我爱这土地 公开课教学

3.下面三句话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改正。 ①《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接连攻击 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 意志。②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③对于诗人在国土沦丧、 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 昂的诗。 句①中的“攻击”改为“攻占”;句③缺主语,删掉“对于”。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艾青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称赞艾青是“最伟大的歌
手”。艾青把个人命运融.(
róng
)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和抗争中,
________了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汛和人民昂扬奋进的心声。“诗,永远是生活
的牧歌。”《盼望》表现出海员们与大海拼搏的渴望和________胜利彼岸的
作业
1.为你设计的插画写解说词,有美术特长的同学可以另附 一张插画作品; 2.录制《我爱这土地》朗读音频。
2. 我爱这土地
1.走近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大堰 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他是继郭沫若、闻一多 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1985年,获法国文学 艺术最高勋章。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
(2)依次填入文中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A.传达 留给 到达
B.传达 到达 留给
C.到达 留给 传达
D.留给 到达 传达
(3)联系诗歌《我爱这土地》,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2.请用“/”为下面的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1)——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 也腐烂/ 在 土地里/ 面。 (2)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因为 我对/ 这土地 爱得/ 深沉……

我爱这土地》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我爱这土地》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二、核心素养目标
《我爱这土地》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强化语言表达:学习并运用诗中的重点词汇、句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4.增强思维能力:分析诗歌主题、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举例:重点词汇如“激昂”、“悲愤”;句式如“因为……所以……”。
2.教学难点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了解作者艾青的生平事迹。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对诗歌背景及作者了解不足,需要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2)朗读与感悟: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
难点解析:学Biblioteka 可能在朗读时无法准确传达诗歌的情感,需要教师指导并示范。
(3)诗歌主题分析:深入剖析诗歌主题,理解诗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4)诗歌艺术特色分析:识别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对意象、修辞手法理解不够深入,教师可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和讲解。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爱这土地》诗歌的基本情感、艺术特色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爱国情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感悟运用到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本诗的深刻意蕴。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 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通过讨论,理解诗歌的真挚深沉的情感。

通过仿写,抒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一、了解艾青对土地的“爱”(一)导入:土地是万物生灵的根基。

谁不钟爱自己的故土?谁不爱恋大地母亲?当祖国的土地遭遇敌人掠夺、蹂躏的时候,有多少仁人志士人为捍卫它而洒热血、抛头颅!在祖国的大地上,演绎过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艾青用血水和泪水书写出来的诗《我爱这土地》。

(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默读一遍,然后大声地朗读几遍;自由地、率性地读一读这首诗……请同学来谈一谈初次阅读的感受。

艾青对土地的“爱”是深沉的,悲壮,苍凉。

诗句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歌是用来诵读的。

怎样通过诵读来表现诗人的深沉、苍凉而又悲壮的爱,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集体朗读一遍,自己评价,相互评价。

读诗不是念书,不能像读文章那样只求读准字音、语句顺畅。

诗歌要诵读,读得抑扬顿挫,读出诗味。

(三)了解诗作产生的背景,加深理解。

PPT:这首诗写于抗战初期,当时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我国东北广大地区之后,又发动卢沟桥事变,战火烧到华北地区,所到之处烧杀戮掠,无恶不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诗人艾青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感情浓郁、鼓舞人心的抗战诗歌。

PPT: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人。

现代著名诗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调子沉重忧郁;抗战时期的作品多为觉醒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我爱这土地》等。

《我爱这土地》教案 (22)(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我爱这土地》教案 (22)(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一、导入刚刚经历了国庆六十周年,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爱国?归纳要点:1.祖国强大,我感到自豪,所以我爱国;2.国家培养了我,所以我热爱祖国;3.老师家长教育我要爱国,周围的人爱国,所以我也爱国。

二、初读课文,分析朗读语气出示课文PPT(创作年代不显示),散读课文。

思考:每一句诗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并要求学生读出这种语气。

我爱这土地(深沉)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痛苦)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悲愤)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柔和)——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低缓、沉重)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深沉)三、默读质疑归纳问题并板书:1.为什么诗人要把自己比作一只鸟?2.为什么是一只嘶哑着喉咙快死去的鸟?3.诗人笔下的土地为什么是这样的?4.这只鸟为什么会“常含泪水”?四、背景介绍,释疑解惑出示创作日期“1938年11月17日”,抗日战争时期。

PPT出示“抗日战争年表”,依次朗读屏幕出示的字幕:1931年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2年 3月 9日,伪满洲国在长春宣布建立,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

1937年 7月 7日,卢沟桥事变。

29日,北平失守。

30日,天津失守。

8月 3日,中日淞沪会战开始。

11月 8日,日军占领太原。

12日,上海沦陷。

2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2月 5日,南京保卫战开始。

13日,日军侵占南京并开始进行长达6个星期的血腥大屠杀。

27日,日军占领济南。

1938年 2月 3日,徐州会战开始。

5月19日,徐州弃守。

从1938年2月到1943年8月,日军先后对重庆轰炸218次,投放各类炸弹21593枚,炸死炸伤市民24万人。

1938年 6月12日,日军攻占安庆,武汉会战开始。

10月25日,汉口失陷,武汉会战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Megan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可以从介绍诗人和写作背景导入,也可以从朗诵这首诗激情导入。

2. 听教师范读或录音,随文识记并理解生字词。

(1)边听边勾画生字词。

放声念一念,注意字音、字形。

(2)齐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流畅。

3. 自由朗读《我爱这土地》,注意重音、停连、语速,读出节奏,体会诗歌深沉悲壮的感情基调。

4. 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诗句,小组互助合作讨论;解决不了的,教师再加以点拨、指导。

5. 反复朗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1. 课前测评。

检查“读读写写”中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齐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读得不对的地方,教师给予指导。

3. 理解诗中的意象,把握其深刻内涵。

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分别象征了什么?为什么在它们前面都加上了常常的修饰语?
(2)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3)诗的两节之间有什么联系?如何理解诗的第二节?
4. 反复朗诵这首诗,并尝试背诵。

5. 仿写练习:指导学生以“假如我是……”开头写几句诗,表达自己对祖国或家乡的热爱之情,尽可能用一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