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的发展态势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老产业的发展态势分析

养老,从传统的养老方式到养老行业的出现,以及到养老产业的兴起,在世界上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的短暂成长过程。西方发达国家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则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传统生活与社会进步的矛盾,循规蹈矩与摸索创新的交替,一直伴随着这个新兴行业的起伏兴衰。

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全球为之应对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总人口数的10%时,即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联合国调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世界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经达到7.37亿,约占总人口的11%,世界人口老龄化正快速增长。据联合国调查预计到本世纪中叶,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达到20亿,占总人口22%。

据联合国发布的《2007年世界经济和社会调查报告》指出,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难以阻挡,人口的老龄化将对人类社会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将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

而人类对老龄化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法国于1850年第一个步入老龄社会后,直到1948年法国人口学家索维发表了《西欧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后果》一文,学界才

首次初步界定了人口老龄化现象。索维的研究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为后续研究建立了一个基本架构。

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了第一届世界老龄大会,并发表了《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在应对老龄化的实际行动中,人类逐渐认识到人口老龄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2002年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会议倡导各国积极行动,调整对策,尽可能发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并提出应积极发挥人口老龄化所蕴含的潜力。

中国是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大国,目前老年人口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据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统计发布的信息,截至2009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7亿,占总人口的12.79%,与2008年度相比,老年人口净增725万,增长了0.5个百分点。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化呈现出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人口群体庞大,地区分布不均匀以及老龄化超前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等特点。

在老年人人口基数和增速方面,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将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1世纪下半叶,中国仍然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达到2.3亿人,到2050年将达到4.1亿,预计将占我国总人口的25.8%。

中国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已经出现了少子化的趋势,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家长进入老年,中国将开始向人口结构老年型转变。

尤其应当注意的是,中国高龄人口群体庞大。到2009年为止,全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已经达到1899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1.4%。预计到2050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占老年人口的23%,约9400多万人。高龄老人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往往需要更多的照护和医疗服务,这将对中国当前有限的养老服务及医疗力量提出巨大的挑战。

由于各地区经济、科技、城市化发展以及人口控制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各地的老龄人口比例相差较大,目前呈现出了城市老龄化高于农村,东部城市高于中西部城市,以及经济较为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的老龄化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二、养老模式之争——集中还是分散

眼花缭乱的养老模式分类现有的对养老模式的分类表述是模糊不清的,有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自助养老、异地养老、以房养老、虚拟养老院等等。实际上养老模式应当主要分为集中养老和分散养老两个大类。

集中养老,是指将老龄化人口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如敬老院、养老院、休养所、老年公寓、老年社区等,建立专门的管理

组织和服务人员,按照统一和规范的方式进行管理与服务。在我国,目前主要是沿袭多年的敬老院和养老院,以政府或集体公办且非盈利的居多,也有少数是企业和个人开办,带盈利性质。

分散养老,就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是以家庭为单位,老龄人员与家庭成员共同居住和生活,由家庭成员共同赡养。这是由我国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所延续而成,是最普遍的养老方式。近几十年由于社会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范围的扩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几代同堂的情况逐渐减少,农村留守老人和城市隔代分居老人大量增多,即出现了老龄人员分居或独居的居家养老形式。

尽管中国一直提倡家庭养老的方式,而世界上的工业化国家也有从集中养老向家庭养老转化的动向,但集中养老仍然是国内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国外亦是比较流行的养老选择模式。集中与分散孰是孰非?这不是一个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的问题,只应该是一种方式的选择而已。

家庭养老已形成传统中国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养儿防老、家长的主导地位、几代同堂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选择家庭养老的人们,他们生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自由”,经济上也比较划算,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家庭养老的社会硬件设施成本几乎为零。

目前中国仍然确定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的养老居住模式,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中国的养老机构资源极其有限。截至2009年末,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的数量有38060个,床位数量共有266.2万张,其中包括政府建设的养老福利机构以及社会力量兴建的各类养老住宅和养老设施。现有的床位总量占老人数量的1.59%。也就是说中国1000名老人中只有15人拥有养老床位,而发达国家是70人。在2006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显示约有6%左右的老人希望入住老人机构,同时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比例一般维持在4%-6%左右,所以中国目前的养老床位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二是多数老年人希望居家养老。根据2006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资料显示,有85.05%的老人希望在家里养老。调查发现,即使是希望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多数也是在其年岁较高(75岁左右),或者是生活自理日显困难的时候才选择入住养老机构。在老人漫长的养老生活中,多数时间还是居家养老。

大多数老年人希望在宅居住,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因为老年人一直居住的地方有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如常年居住的住宅,经常光顾的社区商店,信任的医院和医生;更重要的是那里有老人的亲人、邻里和朋友,老人可以继续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参与其中,这些给予了老人强大的精神支持。同时研究表明,老年人居家和社区养老,可以更好地安定老人身心,减少智障等病症的发生,有助于保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