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及定义与概念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6649fdf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6.png)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灾害学原理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第一节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类一、灾害的基本涵义(一)灾害的定义联合国减灾组织(UNDRO,1984):“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①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②人为灾害人为灾害其有两方面的含义:(i)指由干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如修建水库诱发的地震等;(ii)指在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有时被称做技术灾害,如人的身体暴露于含有汞或石棉纤维的空气中而发生的中毒事件。
(二)灾害的类型2.按成灾潜势①高潜势灾害如洪水、飓风、龙卷风、海啸激浪火山、地震、野火等;②中潜势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旱灾等;③低潜势灾害如海岸侵蚀、霜冻胀缩土、虫灾、生物灾害等。
(二)灾害的类型3.自然灾害的圈型分类自然灾害类型自然灾害系列岩石圈型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圈型沙漠化、干旱、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地而沉降水圈型洪水、暴雨、雪崩冻害、海啸海水倒灌大气圈型暴风龙卷风、台风、酷热、严泉干早生物圈型蝗灾、森林火灾、植被退化、植物病虫害(三)环境灾害史密斯(Keith Smith 1996)提出了环境灾害的概念,他认为“环境灾害”术语涵盖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范畴,并将其概括为“极端的地质事件、生物变化过程和技术事故以能量和物质的集中释放为特征,并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不可预料的威胁及对环境和物质造成极大的破坏。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汇总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c2ee59165ce050876321378.png)
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基础知识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和一般概念灾害: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自然灾害:以自然变异为主引发的灾害人为灾害:以人为影响为主引发的灾害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
如地震、火山喷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水土流失、瓦斯爆炸、煤层自燃等,计12类48种。
缓变地质灾害:渐进地、缓慢地对人类财产、资源、环境和生命造成危害的地质灾害。
如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海平面升降等。
突发性地质灾害:成灾突然,短时间内对人类财产、资源、环境和生命造成危害的地质灾害。
如地震、火山喷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山地地质灾害:受山地环境制约,主要是受地形坡度和海拔制约的地质灾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雪崩等。
滑坡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滑坡事件。
泥石流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泥石流事件。
滑坡、泥石流灾害危害的大小与泥石流规模、活动特征,滑坡区人口、财产密度及社会防灾抗灾能力有关。
发生在人口和财产稠密区的滑坡,滑坡的规模越大造成的损失越重。
滑坡滑动速度较慢时,人们能及时察觉滑坡前兆,有时间采取措施,减少财产损失,避免人员伤亡;滑坡滑动速度较快时,人们往往来不及反应,就已经造成了重大损失。
对于同样的滑坡事件,如果人们灾害意识较强对灾害的发生有所准备、预先制定并落实了防灾计划或应急预案、建筑物有一定的抗破坏强度,就可以有效地减少滑坡损失。
泥石流主要有冲刷和淤埋两种危害方式。
稀性泥石流以冲刷为主,粘性泥石流以冲埋为主;形成、流通区以冲刷为主,堆积区以淤埋为主。
坡面型泥石流危害范围一般较小,沟谷型泥石流危害面积一般较大,有时后者可以形成流域性灾害;沟谷型泥石流常由多条坡面型泥石流汇入主沟道而形成。
云南省已发生的泥石流绝大多数属于暴雨型泥石流,融雪和溃坝型泥石流少见。
低频泥石流与高频泥石流相比,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泥石流不仅对城镇、村落、农田、水利、交通等都可造成巨大危害,同时也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一个重要灾种。
地质灾害知识点
![地质灾害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ae489a0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c5.png)
地质灾害知识点一、地质灾害的概念与类型。
1. 概念。
-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2. 类型。
- 地震。
- 定义: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
- 成因:主要是板块运动,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或张裂。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与周围板块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 地震要素:震源(地震发生的起始位置)、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震级(表示地震大小的指标,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振幅来测定,里氏震级是常用的衡量标准)、烈度(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条件等有关)。
- 滑坡。
- 定义: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 成因:- 岩土类型:松散堆积层、黄土、页岩等抗剪强度低的岩土体易发生滑坡。
- 地质构造:断裂、褶皱发育的地区,岩土体完整性被破坏,容易引发滑坡。
- 地形地貌:坡度较陡(一般大于20°)、高差大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 气象条件:降雨特别是暴雨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雨水渗入地下,增加岩土体重量,降低抗剪强度。
- 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修建道路、建筑等)、蓄水(水库蓄水改变地下水位等)等。
- 泥石流。
- 定义: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 成因:- 地形条件: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 松散物质来源: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地区,岩石破碎,风化强烈,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
- 水源条件:暴雨、冰雪融化等为泥石流提供了强大的水动力条件。
- 崩塌。
- 定义: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1ff1dfa1284ac850ad024232.png)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一、地质灾害概述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按规模划可分为:二、主要地质灾害概念及特征:(一)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受降雨、河流冲刷、融雪、地震、人工切坡、弃土加载等因素的影响,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别名叫地滑,俗称“走山”、“垮山”、“山剥皮”。
1、滑坡的临灾前兆:(1)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3)大滑动之前,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这是滑坡明显的向前推挤现象。
(4)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
这种现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
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5)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土)体会出现小型崩塌和松弛现象。
(6)如果在滑坡体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或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这是临滑的明显迹象。
(7)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8)临滑之前,在滑坡体范围内的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
如猪、狗、牛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2、滑坡的应对措施(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
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安全的地段撤离。
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逃离危险区段。
跑离时,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
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都是很危险的。
当遇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2)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立即向村、乡、县等有关政府或单位报告。
新大新疆地质概论课件第7章 地质灾害
![新大新疆地质概论课件第7章 地质灾害](https://img.taocdn.com/s3/m/71cb95b0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87.png)
第七章 地质灾害
二、新疆地质灾害概况
1 新疆地质灾害概况
新疆地质灾害的特点: 新疆地质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危害重
大,受灾面积广,起因复杂,是我国突发性地质 灾害较严重的省区之一 新疆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新疆地域辽阔,山脉连绵起伏,地形高差悬 殊,新构造运动强烈,气候和自然环境复杂多变, 极易发生地质灾害。
第七章 地质灾害
三、主要灾害类型
1 地震
新疆地震活动频繁,是国内多地震省区之一。据不完 全统计,最近200多年中,新疆地区发生中强地震 (Ms≥4.7级)共688次,其中Ms≥7级的大地震就有20多 次。阿图什、玛纳斯南及可可托海等地近百年中发生过4 次8级以上大地震,13次7-7.9级地震,居全国第三位。
地震常发生在构造块体之间的接触带上,并集中分布 于活动性深断裂带上。6.0-6.9级中强地震有较大的重复 性。
第七章 地质灾害
三、主要灾害类型
1 地震
新疆地震带的分类:
1.阿尔泰地震带 2.北天山地震带 3.南天山地震带 4.西昆仑地震带 5.阿尔金地震带
新疆的地震带及强度分布图
第七章 地质灾害
第七章 地质灾害
二、新疆地质灾害概况
1 新疆地质灾害概况
新疆是全国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省区之一特别 是在汛期,受气象因素的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突发性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在伊犁谷地,由于其 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在融雪水和降雨诱发作用下,汛 期往往造成地质灾害发生。
另外沙漠化、煤层自燃、瓦斯爆炸、冻融、矿 区地面塌陷、矿坑突水等慢性和人为地质灾害也较多。
第七章 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概述
3 地质灾害的分类
2)按地质环境变化速度分类 (1)突发性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2157257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98.png)
地质灾害论文
地质灾害是指地球活动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以其独特的地质、气象、水文和人类经济、社会等因素交织而成。
它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将从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地质原因、灾害影响、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地质灾害的概念
地质灾害是指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引起的造成地质环境破坏、地表变形、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现象。
二、地质灾害的类型
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塌陷、火山喷发、地面沉降等。
三、地质原因
1. 构造活动:地震、变形等;
2. 水文作用:河流冲击侵蚀、雨水浸润等;
3. 人类活动:采矿、建筑、挖掘等。
四、灾害影响
1. 人员伤亡:地震、泥石流等自然因素,导致数十甚至数百人死亡;
2. 经济损失:灾害严重,造成成百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
3. 生态环境受损:泥石流、地面沉降等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五、防治措施
1. 监测: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监测和预测;
2. 预防:在选址、地下工程建设等环节中,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点;
3. 救援:通过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及时灭火、抢险救援。
综上,地质灾害具有严重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其影响不仅仅是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的影响,还包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因此,应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遏制,以期使之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地质灾害及定义与概念
![地质灾害及定义与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779a872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3.png)
地质灾害及定义与概念1. 何渭地质灾害?如何分类?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
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上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
如此等等.2. 什么是滑坡?它山哪些要素组成?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的主要要素有:滑坡体一指滑坡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滑坡壁一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滑动面一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滑动带一指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滑坡床一指滑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体,简称滑、床;滑坡舌一指滑坡体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滑坡台阶一指滑体滑动时由于各段土体滑动速度的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台;滑坡周界一指滑坡体和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滑坡洼地一指滑动时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成的沟槽,域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滑坡鼓丘一指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滑坡裂缝一指滑坡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所产生的:系列裂缝。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精)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精)](https://img.taocdn.com/s3/m/7f6ad414bb68a98271fefab0.png)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巢志众地质灾害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的自然灾害,近年来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环境要素。
这里就我省常见的几类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作简要介绍。
一、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1、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作用产生和人为活动诱发的导致地质体或地质环境发生变化,给人民生命财产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灾害。
通常所说(广义)的地质灾害可分地震与火山、斜坡岩土位移、地面变形、土地退化、海洋(岸)动力灾害、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特殊岩土灾害、水土环境异常、地下水变异、河湖(水库)灾害等10类38种。
这里所说的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主要是指上述斜坡岩土位移和地面变形两大类中的六种地质灾害,我省常见且危害大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4种。
2、滑坡是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降水、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典型的滑坡通常由滑坡体、滑动面、滑坡裂缝、滑坡壁、滑坡台阶、滑坡舌、滑坡鼓丘等要素组成(见图1)。
有以下特征和识别标志:(1)地物地貌标志:常在斜坡上造成环谷(圈椅、马蹄状地),出现异常台坎及斜坡坡脚侵占河床,有鼻状凸丘或多级平台。
滑坡体两侧常形成沟谷,有双沟同源现象。
滑坡体上有的还有积水洼地、地面裂缝、醉汉林、马刀树和房屋倾斜、开裂等现象。
(2)岩、土体结构标志:滑坡范围内的岩、土体常有扰动松脱现象。
常见有泥土、碎屑充填或未被充填的张性裂缝,有时有小型坍塌。
(3)水文地质标志:在滑动带前缘常有成排的泉水溢出。
(4)滑坡边界及滑坡床标志:滑坡后缘有拉张裂缝,断壁上有顺坡擦痕,前缘土体常被挤出或呈舌状凸起;滑坡两侧常以沟谷或裂面为界;滑坡床常具有塑性变形带;滑动面很光滑,有擦痕,且方向与滑动方向一致。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https://img.taocdn.com/s3/m/54c9516da98271fe910ef9cc.png)
(一)地震灾害指由地震造成的灾害1含义: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2原因:地质构造变动,火山喷发,岩洞崩塌,人为活动(核爆炸,修建水库)(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3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烈度相同4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强度注: a与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②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B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此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5世界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①位置:南起南美洲南段,向北经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折向亚洲的勘察加半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过大洋洲中部,止于新西兰西南②国家:阿根廷、伯利兹、玻利维亚、巴西、文莱、加拿大、哥伦比亚、智利、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东帝汶、萨尔瓦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斐济、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印尼、日本、中国、基里巴斯、马来西亚、墨西哥、纽西兰、尼加拉瓜、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拿马、秘鲁、菲律宾、俄罗斯、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汤加、图瓦鲁、美国③特点: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总量80%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①位置:横亘于亚欧大陆南部,大体呈东西方向,西起地中海沿岸,经伊朗高原延至喜马拉雅山脉向东南,然后南折过中南半岛,止于印度尼西亚东部②国家: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土耳其;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塞黑;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
地质灾害法治常识
![地质灾害法治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39656451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6.png)
地质灾害法治常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质灾害的定义和类型: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其中,山区中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地质灾害的防治责任: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预防地质灾害需要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同时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治理地质灾害则需要遵循规划先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加强管理的原则。
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应当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进行抢险救灾工作。
同时,要加强灾情监测和预警预报,及时发布灾害信息,做好受灾群众的安置和救助工作。
法律责任:对于违反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包括单位或者个人违反规定引发地质灾害的,或者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实施可能引发地质灾害行为的,都将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总之,地质灾害法治常识涉及地质灾害的定义、类型、防治责任、预防和治理、应急处置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
了解和掌握这些常识,有助于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地质灾害内容
![地质灾害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2d46d7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64.png)
地质灾害内容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震、火山喷发等,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危害。
下面分别介绍这些地质灾害的基本内容:1.滑坡:滑坡是指山坡上的土壤、岩石或泥土因雨水、地震、风化等作用而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下滑的现象。
滑坡常常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作用而引发的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破坏性大的特点,常常给山区居民和旅游者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
3.崩塌:崩塌是指山坡上的岩石、土壤等物质因失去支撑或发生裂隙等原因而突然垮塌的现象。
崩塌往往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4.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土壤、岩石等因地下水位下降、矿山开采等原因而引起的下沉现象。
地面塌陷常常给建筑物、道路和农田等带来严重破坏。
5.地震: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应力作用而引起的地壳运动现象。
地震常常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断裂等严重破坏,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6.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指地下岩浆冲破地壳而形成的爆发现象。
火山喷发常常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地质破坏和财产损失。
7.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原因而引起的土壤质量下降、植被减少等现象。
土地退化常常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贫困程度的加剧。
8.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指因雨水、风力等作用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
水土流失常常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河道淤积等危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9.土地盐渍化:土地盐渍化是指因地下水位上升、海水倒灌等原因而引起的土壤盐分积累现象。
土地盐渍化常常导致作物生长受阻、土地质量下降等危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10.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是指因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原因而引起的植被退化、土壤沙化等现象。
土地沙漠化常常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程度的加剧,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中国的地质灾害》知识清单
![《中国的地质灾害》知识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272cb17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e6.png)
《中国的地质灾害》知识清单一、引入嘿,同学们!咱们今天要一起探索一下中国的地质灾害。
这可不是个轻松的话题,但别怕,咱们会尽量让它变得有趣些。
想象一下,有一天我去山区旅游,正欣赏着美丽的风景呢,突然听到一阵轰隆隆的声音,地面也开始摇晃起来。
哎呀,这可把我吓得够呛!后来才知道,这可能是发生了地质灾害。
那到底什么是地质灾害呢?咱们一起来看看吧!二、地质灾害的概念地质灾害呢,简单来说,就是由于地质作用引发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灾害现象。
就像我刚才遇到的那种情况,可能就是地震或者山体滑坡之类的地质灾害。
三、中国地质灾害的类型1、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咱们国家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
比如说,2008年的汶川地震,那可是给咱们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地震的危害可大了,它能导致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基础设施损坏等等。
所以,咱们得加强地震的监测和预防工作。
2、滑坡滑坡呢,就是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我有一次在山区看到一个山坡,上面的树木东倒西歪的,后来才知道,那可能是之前发生过滑坡的地方。
滑坡会破坏农田、房屋,阻断交通,还可能会引发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所以,在山区建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滑坡的措施。
3、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有一次我在新闻上看到,一个山区因为暴雨引发了泥石流,好多房子都被冲毁了,真的是太可怕了!泥石流的爆发突然,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大。
我们要加强对泥石流的预警和防范,减少它带来的损失。
四、地质灾害的分布1、地震的分布我国的地震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这些地区要么是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要么是地壳构造比较复杂。
比如说,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等地,经常发生地震,就是因为它们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非常频繁。
地质灾害及定义与概念
![地质灾害及定义与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eaa46931b9f3f90f77c61b8d.png)
地质灾害及定义与概念1. 何渭地质灾害?如何分类?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
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上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
如此等等.2. 什么是滑坡?它山哪些要素组成?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的主要要素有:滑坡体一指滑坡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滑坡壁一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滑动面一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滑动带一指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滑坡床一指滑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体,简称滑、床;滑坡舌一指滑坡体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滑坡台阶一指滑体滑动时由于各段土体滑动速度的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台;滑坡周界一指滑坡体和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滑坡洼地一指滑动时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成的沟槽,域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滑坡鼓丘一指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滑坡裂缝一指滑坡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所产生的:系列裂缝。
最新地质灾害培训备课内容
![最新地质灾害培训备课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7aa5cadda38376bae1fae29.png)
地质灾害培训备课内容地质灾害培训教材备课内容一、基本概念1、什么是地质灾害?所谓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注意:地质灾害的发生源于两方面因素:第一方面是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强降雨、山洪、地震、气温聚变等;第二方面是人为建设活动引发的,如采石、开矿、修路切坡等引发的滑坡、塌陷等。
虽然产生上述地质现象,但不对人的生命和财产产生危害时,不能称为地质灾害,只能叫地质现象。
2、什么是崩塌?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产生在土体中者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者称岩崩。
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称山崩;当崩塌产生在河流、湖泊或海岸上时,称为岸崩。
3、什么是滑坡?斜坡上的部分岩、土质,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内的一个或多个软弱面产生整体向下滑移的现象称为滑坡。
斜坡是滑坡发生的必要条件;岩土是滑坡发生的物质基础;重力是滑坡发生的动力,斜坡内的软弱结构面(带)是滑坡滑动面发育的基础;滑坡的运动是滑动而不是滚动、跳跃等形式。
4、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5、什么是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一般分为岩溶塌陷和非岩溶性塌陷两类。
6、什么是地裂缝?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95afe50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69.png)
地震
地震
二. 地震分布
地震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新
疆
青
海四
西
川
藏云 南
台 湾
世界地震分布
中国地震分布
课堂练习
2021年10月18日,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 度8千米。据此完成1~2 题。 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A.软流层 B.地壳 C.地幔 D.地核
地方称为震 源 。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
直线距离称为震 中 距 。
地 震的表示
地震烈度|反映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大小。
一 次 地 震 只 有 一 个 震 级 。 有多个烈度。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烈度海域的 大 小 与 震 级 、 震 源 深 度 、 地 质 构 造、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示意图
滑坡
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 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 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滑坡产生的条件
·岩体比较破碎 ·地势起伏较大 ·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山地丘陵 ·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滑坡体上,向滑 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
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 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的 “汶川大地震”,震级为 8.0级,最大烈度达十一度。
1.地震的地质形成原理 Geological formation principle of earthquake
•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 生倾斜或弯曲,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 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 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 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的地面震动。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术语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术语](https://img.taocdn.com/s3/m/274da05f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33.png)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术语一、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造成威胁或危害的自然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沉降等。
二、地震地震是地壳发生破裂或移动时释放的能量引起的地球振动现象。
地震强度可根据破坏程度进行分类,常用的地震强度等级有烈度、震级、震源深度等。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前通过监测和分析地震活动来提前警告可能发生的地震。
三、滑坡滑坡是指在地下水位面以上的松散岩土或岩石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失稳、滑动或坍塌的现象。
滑坡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地层岩土性质以及自然因素(如降雨、地震)等有关。
滑坡预测和预警是通过对滑坡体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滑坡体的变形和危险性,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四、泥石流泥石流是指由降雨、融雪或地震等因素引起的山坡上的泥土、石头和水混合物,沿着河道或山谷迅速流动的现象。
泥石流的形成与降雨量、坡度、地质构造等因素有关。
泥石流预警是通过监测降雨量、地下水位和地质构造等参数,及时预测泥石流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五、崩塌崩塌是指山坡上的土石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破坏、滑动或落下的现象。
崩塌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岩土性质、水文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崩塌预测是通过对崩塌体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崩塌体的变形和危险性,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是指地表下沉或下降的现象,常见于地下采矿、地下水开采和地下工程施工等活动。
地面沉降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因此需要进行监测和控制。
地面沉降监测是通过测量地面高程的变化,分析沉降的原因和趋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七、防治措施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包括预防、监测、预警和治理等方面。
预防是指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进行规划和建设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监测是指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地质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灾害的迹象。
预警是在灾害发生前通过监测和分析,提前警告可能发生的灾害。
治理是指对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地质灾害培训知识
![地质灾害培训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7f1d847482fb4daa48d4b0a.png)
• 2.地形条件:①沟谷上游是漏斗状、勺状、树叶状,中游切割深而窄,下游比较开阔。
• 2、按致灾作用的诱发动力划分: • ①自然地质灾害——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发展为转移; • ②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随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增多。 • 3、按发生、发展进程划分:突发性地质灾害和渐变性地质灾害。我县突发性
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开裂和矿山地下工程灾害; 渐变性地质灾害有水土流失、石漠化、地方病等。缓变性地质灾害常有明显 前兆,对其防治有较从容的时间,可有预见地进行,其成灾成果一般影响范 围大,只造成经济损失,不会出现人员伤亡。突发性地质灾害,可预见性差, 其防治工作常是被动式的应急进行,其成灾后果常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 损失。
• 2.地质条件:断裂发育、地震强烈;软质岩石、软硬相间岩层,为泥石流提供碎屑固
体物源。
• 3.强度较大的暴雨是使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动力条件。水库突然溃决,且下游又存在丰
富松散堆积土时,常形成泥石流。
• 4.人类不良的工程活动乱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以及开山、采矿、筑路弃碴堆石为泥石
流提供大量物。
• 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判别: • 1.固体物源:①沟内出露软弱或软硬相间的风化地层,如泥岩、页岩、胶结差的疏松
二〇一二年七月二十三日
一、基本概念
• 什么是地质灾害
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 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 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 《地质灾害防治 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 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宣传手册
![地质灾害宣传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6f05e46a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cd.png)
地质灾害宣传手册地质灾害宣传手册一、地质灾害的概念地质灾害指地球内部或表层的物质运动造成的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二、地质灾害的危害1. 人员伤亡: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往往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威胁人类生命安全。
2. 财产损失: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能够造成建筑物倒塌、道路中断、农田毁坏等财产损失。
3. 生态环境破坏:滑坡、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会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问题。
三、如何预防地质灾害1. 加强科学研究:通过地质勘探、地震监测等手段,提前了解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预测和预警灾害发生。
2. 建设安全环境: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等,避免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规模较大的建设。
3.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增强自救能力和抗灾能力。
四、地质灾害应急措施1. 地震:当地震发生时,迅速躲避到较为安全的地方,如桌子底下、墙边等,并保持冷静,等待地震结束后再行动。
2. 滑坡:如果身处滑坡区域,尽快向上游方向逃离,并尽量远离滑坡体。
如果无法逃脱,找到最稳固的地方躲避,保护头部。
3. 泥石流:泥石流来临时,不要靠近河流附近的土地,迅速向高处逃离,并尽量避免进入山谷或狭窄的地方。
五、地质灾害应对机制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应对机制,包括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专业机构和人员培训等,提高整个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
六、注意事项1. 注意天气预报和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做好防灾准备。
2. 定期检查房屋和道路的安全状况,及时修缮病害。
3. 避免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购置房产,减少财产损失的风险。
4.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能力。
七、总结地质灾害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但通过科学预防和应对措施,可以减少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危害。
大家应该增加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了解,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共同建设安全的生活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及定义与概念1. 何渭地质灾害?如何分类?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
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上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
如此等等.2. 什么是滑坡?它山哪些要素组成?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的主要要素有:滑坡体一指滑坡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滑坡壁一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滑动面一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滑动带一指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滑坡床一指滑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体,简称滑、床;滑坡舌一指滑坡体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滑坡台阶一指滑体滑动时由于各段土体滑动速度的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台;滑坡周界一指滑坡体和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滑坡洼地一指滑动时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成的沟槽,域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滑坡鼓丘一指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滑坡裂缝一指滑坡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所产生的:系列裂缝。
位于滑体上(后)部多呈弧形展布者称拉张裂缝;位于滑体中部两侧滑动体与不动体分界处者称剪切裂缝;剪切裂缝两侧又常伴有羽毛状排列的裂缝称羽毛状裂缝;滑坡体前部因滑动受阻而隆起形成的张性裂缝称鼓张裂缝;位于滑坡体中前部、尤其滑舌部呈放射状展布者称卧状裂缝。
以上滑坡诸要素只有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非任一滑坡都齐全具有。
3. 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是什么?哪些外界作用可诱发滑坡?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一是地质条件和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通常,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软,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易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
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
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故各种节理、裂隙、层理面、岩性界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只有处于一定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 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
一般江、河、湖(水库)。
海、沟的岸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石产生浮托力等。
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
此外,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许多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4. 滑坡的活动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移速度、滑移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动能有关。
一般而言,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度越快、移动距离越远,则滑坡的活动强度也就越高,危害程度也就越大。
具体说来,影响滑坡活动强度的因素主要有:1.地形坡度、高差越大、滑坡位能越大,所形成滑坡的滑速越高。
斜坡前方地形的开阔程度,对滑移距离的大小有很大影响。
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
2.岩性组成滑坡体的岩、上的力学强度越高,越完整,则滑坡往往越少。
构成滑坡滑面的岩上的性质,直接影响着滑速的高低,一般而言,滑坡力学强度越低,滑坡体的滑速也就越高。
3.地质构造切割、分离坡体的地质构造面越发育。
形成的滑坡规模往往也就越大越多。
4.诱发因素诱发滑坡活动的外界因素越强,滑坡的" 活动强度则赵大。
如强烈地震、特大暴雨所诱发的滑坡多为规模较大的高速滑坡。
总之,滑坡的活动强度是若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5. 滑坡的活动时间、空间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规律?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雨、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大致有如下规律:1.同时性: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
动如强烈地震、暴雨、海啸、风暴潮发生时和人类活动,如开挖、爆破等,都会有大量的滑坡出现。
2.滞后性: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因素的作用时间。
如降雨、融雪、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之后。
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型滑坡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该类滑坡多发生在暴雨、大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之后,滞后时间的长短与滑坡体的岩性、结构及降雨量的大小有关。
一般来说,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
此外,人工开挖坡脚之后,堆载及水库蓄、泄水之后发生的滑坡也属于这类。
由人为因素诱发的滑坡的滞后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活动的强度大小及滑坡体的原先稳定程度有关。
人类活动强度越大,滑坡体的稳定程度越低:则滞后时间越短。
滑坡的空间分布主要与地质因素和气候因素等有关。
通常,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海、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地段等。
这些地带为滑坡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通常,地震烈度大于7度的地区中坡度大于25度的坡体在地震中极易发生滑坡;断裂带中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则非常有利于滑坡的形成;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
松散覆盖层、黄土、泥岩、页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岩、土的存在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4.暴雨多发区或异常的强降雨地区。
在这些地区中,异常的降雨为滑坡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诱发因素。
上述地带的叠加区域,就形成了滑坡的密集发育区。
如我国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就是这种典型地区,滑坡发育密度极大,危害非常严重。
6. 人类活动会诱发滑坡吗?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
例如:1.开挖坡脚:修建公路、铁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
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使水流渗人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土石,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进或诱发滑坡的发生。
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诱发滑坡发生。
3.堆填加载:在斜坡上大量兴建楼房、修建重型工厂、大量堆填土石、矿渣等,使斜坡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
尤其是矿厂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的发生。
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上体受振动而破碎,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便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人渗从而诱发滑坡;等等。
如果上述的人类作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的发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的工程经济活动破坏了自然坡体,因而近年来滑坡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7. 我国铁路史上最严重的滑坡灾害发生在什么地方?成昆铁路铁西车站内1980年7月3日15时30分发生的铁西滑坡,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生在我国铁路史上最严重的滑坡灾害,被称为"铁西滑坡"。
该滑坡位于四川省越西县凉山牛日河左岸谷坡上。
滑坡体从长120米,高40--50米的采石场边坡下部剪切滑出。
剪出口高出采石场坪台和铁路路基面10米。
滑坡体填满采石场后,继续向前运动,掩埋铁路涵洞、路基,堵塞铁西隧道双线进洞口,堆积在路基上的滑坡体厚达14米,体积为220万立方米。
越过铁路达25 --30米,掩埋铁路长160米,中断行车40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仅工程治理费就达2300万元,铁西滑坡的地层为株罗系砂岩、页岩及泥岩。
岩层倾角40-50度,倾向铁路及牛日河。
滑坡体顺着岩层面滑动。
属于顺层岩石滑坡。
据调查,铁西采石场每天有100余人对山坡岩体进行频繁的爆破,不断采石。
截止到1 974年底,已累计采石70300立方米,使岩体结构日益遭受破坏和松弛。
导致1976 年在山坡上方出现明显的开裂、下错等蠕动变形。
雨水和沟水渗人滑坡体内,不仅给滑体增加了水压力,也对滑动面碳。
质岩起了软化作用,加剧了山坡的变形,终于酿成滑坡灾害。
因此,铁西滑坡的诱发因素主要是采石。
而频繁的爆破"震动和地下水活动则起促进作用,加速了滑坡的形成和发展。
8. 40年来我国哪次滑坡造成的人员伤亡最重?1965年11月23日,云南省禄劝县原普福公社的烂泥。
沟发生特大型滑坡。
滑坡总方量为3.9亿立方米,由于滑坡体前后缘高差大、山坡陡峻,滑体滑落后继续顺沟谷高速滑动5-6公里,直至前方受大山阻挡后才停积下来。
滑坡体在普福河谷中堆积成长1100米,高167米、面积2.2平方,公里的拦河大坝。
大坝拦截引起蓄水成库,形成容量达5万立方米的"海子"(当地俗称)。
由于巨大的滑坡体急剧下滑,引起地震,有感范围半径达5-6公里。
直接遭受滑坡危害的有老深多、白占斗等5个村庄、85户、计283间房屋和一洞石灰窑被掩埋,死亡444人(科学知识丛书《山》中提出死亡65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