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2b4413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d.png)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行为D. 社会影响答案:D2. 社会认知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皮亚杰C. 班杜拉D. 斯金纳答案:C3.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的是什么?A. 遗传的重要性B. 环境的影响C. 观察学习的作用D. 先天与后天的结合答案:C4.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哪些?A. 顺从、服从、从众B. 顺从、从众、独立C. 服从、独立、合作D. 顺从、合作、竞争答案:A5.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什么?A. 群体存在时个体表现更好B. 群体存在时个体表现更差C. 群体存在时个体表现无变化D. 群体存在时个体表现不稳定答案:A6. 社会懈怠现象是指什么?A. 个体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工作努力B. 个体在群体中工作比单独工作更努力C. 个体在群体中工作与单独工作一样努力D. 个体在群体中工作时感到压力更大答案:A7.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什么?A. 情感B. 信任C. 互惠D. 义务答案:C8. 归因理论中,人们如何解释他人行为?A. 仅根据行为结果B. 仅根据行为意图C. 根据行为结果和意图D. 根据行为结果或意图答案:C9. 社会认同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什么?A. 个体如何认识自己B. 个体如何认识他人C. 个体如何认识群体D. 个体如何认识社会答案:C10. 社会影响的测量方法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个案研究法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文献法E. 个案研究法答案:ABC2. 社会促进效应可能在哪些情境下发生?A. 竞赛B. 表演C. 考试D. 演讲E. 独自工作答案:ABCD3. 社会懈怠现象可能在哪些群体中出现?A. 工作团队B. 学习小组C. 运动队D. 家庭E. 独自工作答案:ABC4.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包括哪些?A. 互惠B. 信任C. 权力D. 地位E. 情感答案:ABCD5. 归因理论中,影响个体归因的因素包括哪些?A. 行为的一致性B. 行为的区分性C. 行为的一致性与区分性D. 行为的普遍性E. 行为的预期性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促进效应和社交抑制效应的区别。
全新版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供参考)
![全新版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供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922537586529647d26285204.png)
•姓名:1111班级:默认班级成绩:100.0分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沟通具有协调整合性的功能和()1.0分我的答案:C2《爱弥儿》的作者是()。
1.0分我的答案:D3辨认犯罪嫌疑人的时候一般有()单一辨认,()和照片辨认三种方式1.0分我的答案:D4弗洛伊德认为把人和人联系起来的关键是()1.0分我的答案:C5自我意识的概念是()提出的1.0分我的答案:B6()因空间飞行中人际因素的研究报告受到了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方面的高度的重视。
1.0分我的答案:D7学者赫胥黎是哪个国家的?1.0分我的答案:B8下列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中属于工作本身因素有()。
1.0分我的答案:D9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上,而逐渐形成的。
1.0分我的答案:C10自我暴露之所以会提升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因为它可以表现真诚、可以建立心理防御低的气氛还可以()1.0分我的答案:C11扮演角色的个体他对他怎么样去扮演角色的一种理解我们称为()1.0分我的答案:C12社会态度的三个因素中,哪个占核心地位?()1.0分我的答案:B13拥挤不能造成()的变化1.0分我的答案:D14"镜中我"的概念是由()提出的1.0分我的答案:D15研究某一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规律最重要是要寻找它()1.0分我的答案:A16双因素理论是()提出来的1.0分我的答案:D17社会表征,社会认同和()被称为是欧洲社会心理学的三驾马车1.0分我的答案:C18与社会心理学孕育时期相对应的是()阶段1.0分我的答案:C19我们把人们喜欢无意识下意识自动化的用一些所谓的合理的方式合理的情节来弥补你在观察的时候落的环节叫做()1.0分我的答案:C20旁观者介入的决策过程有是否注意到事件、是否将其看做紧急事件()、提供帮助1.0分我的答案:C21米德的思想受到进化论和()的影响1.0分我的答案:B22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7ef258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43.png)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个体心理过程B. 群体心理过程C. 个体与群体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D. 社会文化现象2.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统计分析法3.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哪些?A. 顺从、服从和认同B. 顺从、服从和合作C. 顺从、合作和认同D. 服从、合作和竞争4.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主要通过哪种方式来形成对他人的看法?A. 直接观察B. 归因C. 社会比较D. 刻板印象5. 以下哪个概念不是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A. 自尊B. 自我效能感C. 自我服务偏差D. 客观自我6. 米尔格拉姆实验主要研究了什么现象?A. 服从权威B. 社会影响C. 群体思维D. 社会认同7.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如何学习社会行为?A. 通过观察他人B. 通过自我反省C. 通过内在动机D. 通过直接经验8. 以下哪个现象不属于群体极化?A. 群体决策倾向于极端化B. 群体成员意见趋于一致C. 群体成员行为趋于保守D. 群体成员情绪趋于激动9.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维持基于什么原则?A. 公平原则B. 互惠原则C. 权力原则D. 情感原则10. 以下哪个概念不属于社会影响的范畴?A. 从众B. 社会促进C. 社会抑制D. 社会隔离答案:1-5 C D A B D 6-10 A A D C 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
2. 解释什么是社会促进和社交抑制效应。
3. 描述自我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的作用。
答案:1.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用于解释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论。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性格)或外部因素(如情境、环境)。
这种归因方式影响个体的自我感知、情绪反应和行为选择。
2.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在他人存在的情况下,个体在简单任务上的表现会提高,而在复杂任务上的表现可能会降低。
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完整考复习题库388题(含答案)
![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完整考复习题库388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2f35e71ed9ad51f01df29e.png)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44.PAC中A是指()
2020年通识课《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388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视频中对于陈述有效性系统评估的共介绍了()个准则
A、两
B、四
C、六
D、七
答案:D
2.环境心理学最显著的特点是()
A、环境与行为的整体性
B、环境与行为的相互性
C、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同时进行
D、跨学科性
答案:A
3.环境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包括()个方面
A、心理不平衡
B、心理落差
C、心理失调
D、相对剥夺感
答案:D
13.按照()可以把人际关系分为师生关系、父女关系、亲子关系等等
A、个体扮演的不同角色
B、关系情感的表现性质
C、关系持续时间的长短
D、人际关系的性质
答案:A
14.如果回忆时的线索与记忆编码相匹配那么这个人就能够比较好的回忆起目标事件,这叫做()
C、是否承担责任
D、是否真实
答案:C
25.()和达力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旁观者有的时候有抑制的状况。
A、津巴多
B、弗瑞德曼
C、法维斯
D、拉塔
答案:D
26.人类最基本的行为方式是攻击的方式和()
A、保护的方式
B、利他的方式
C、利己的方式
D、欺骗的方式
答案:B
27.当个体周围有很多人的时候他的利他行为会降低,这是()
A、行为者意图
B、行为性质
C、行为发生的原因
D、行为发生前的线索
答案:D
11.小王去自动售货机多次投币没有得到相应的商品,十分愤怒地走进教室,这时班长过来布置任务,他生气的冲班长吼了起来,这是因为()而产生的攻击行为
精选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库388题(含答案)
![精选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库388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06cbd7551810a6f5248643.png)
2020年通识课《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388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为了促进个体的环境保护行为我们可以从()个方面进行干预A、三B、四C、五D、六答案:C2.心理动力学认为人有两种本能,分别是生的本能和()A、死的本能B、学习的本能C、攻击的本能D、反抗的本能答案:A3.在整个的社会化的过程当中人们在不断地学习,但是有不同的学习方式,班多拉所强调的是哪一种?A、间接学习B、自主学习C、直接学习D、循序渐进的学习答案:C4.在美国的APA当中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列为了心理学会的第()分会A、五B、六C、七D、八答案:D5.伯克维兹认为攻击性的行为有的时候它是一种线索,这个线索来自于()A、反抗效应B、情绪效应C、武器效应D、连锁反应答案:C6.以下哪个不是法庭这个子社会中的角色()A、狱长B、法官C、陪审团D、律师答案:A7.如果回忆时的线索与记忆编码相匹配那么这个人就能够比较好的回忆起目标事件,这叫做()A、记忆匹配效应B、线索匹配效应C、特征编码效应D、线索编码效应答案:C8.视频中对于陈述有效性系统评估的共介绍了()个准则A、两B、四C、六D、七答案:D9.证人在陈述证言的时候条理清晰滴水不漏的人比说话连贯毫无组织的人的证言()A、可信度高B、更值得参考C、可信度低D、更具有说服力答案:C10.按照中国特色的说法,一个好的法官在德的方面应该忠于党的事业,忠于人民,有公正心()A、有法律素养B、有同情心C、公平公正D、爱岗敬业答案:C11.影响人的反应倾向的因素有先定概率先前预测()主观偏好等A、个性特点B、奖惩制度C、社会舆论D、上级态度答案:B12.反应标准的杠杆是()A、主观偏好B、社会舆论C、价值观念D、奖惩制度答案:D13.上班的时候做自己的工作,突然间领导来视察,平时做的挺好的工作这时候也做不好了。
这是出现了()A、社会促进B、社会抑制C、社会惰化D、强势反应强化答案:B14.政府和有关机构开展大规模的宣传促进人们的环保行为,这是利用()在进行干预。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32a82d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9c.png)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群体行为B. 个人情绪C. 社会影响D. 社会态度答案:B2. 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以下哪种现象不属于从众行为?A. 群体思维B. 社会压力C. 服从权威D. 独立思考答案:D3.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亚伯拉罕·马斯洛B. 阿尔伯特·班杜拉C. 亨利·塔吉菲尔D.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答案:C二、简答题1.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
答案: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莱昂·费斯汀格提出的,指的是个体在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所经历的心理不适。
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个体可能会改变自己的信念或行为,使之一致。
2. 描述“旁观者效应”并解释其原因。
答案:旁观者效应指的是在紧急情况下,当有多个旁观者在场时,个人采取行动的可能性降低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责任分散(认为其他人会采取行动)和社会影响(担心在他人面前做出错误的行为)。
三、论述题1. 论述社会影响的类型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答案:社会影响包括规范性影响、信息性影响和认同性影响。
规范性影响是指个体为了获得他人的接受和避免排斥而遵循社会规范;信息性影响是指个体在不确定情况下,依赖他人的行为作为信息来源来做出决策;认同性影响是指个体为了与某个群体或个人保持一致而模仿其行为。
这些社会影响可以导致个体从众、服从权威或改变其态度和信念。
四、案例分析题1. 阅读以下案例:一位新员工加入公司后,发现同事们在午休时都会去公司附近的一家咖啡馆。
尽管他个人并不喜欢那里的咖啡,但他还是跟随同事们去了。
请分析这位新员工的行为,并讨论可能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答案:这位新员工的行为可以归因于从众现象,特别是规范性社会影响。
他可能担心如果不跟随同事们,会被视为不合群或被排斥。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766dd590c69ec3d4bb7599.png)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单选(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
A、相互性原则B、平等性原则C、强化原则D、交换性原则2、刻板印象具有()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A、消极B、破坏性C、概括定型D、社会适应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的哲学争辩。
A、社会分层B、本能和教育C、遗传和环境D、人性4、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A、印象形成B、第一印象C、信息加工D、印象管5、霍兰德()E. P. 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等三个阶段。
A、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 B、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C、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D、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6、社会行为是人对()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周围环境B、社会因素C、现实生活D、即时情境7、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Rotter()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理论。
A、控制点B、稳定性C、可控性D、内外因8、在斯坦伯格()R. Stern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
A、迷恋爱B、愚蠢爱C、浪漫爱D、空洞爱9、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的机制。
A、终身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再社会化D、早期社会化10、受()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A、图式B、自我意识C、遗忘曲线D、印象11、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
这一现象说明了()。
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B、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C、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12、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
A、个体B、环境C、他人D、另一对象13、()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最新版精选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库388题(含参考答案)
![最新版精选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库388题(含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3fca1d27d3240c8447efc6.png)
2020年通识课《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388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夜晚前面有一个酒鬼踉踉跄跄的行走和夜晚有一个老者在前面踉踉跄跄的行走,我们会帮助老者而不帮助酒鬼,这是受选择帮助对象的()影响的A、相似性B、性别因素C、相貌因素D、认知因素答案:A2.低限交往情况下的群体影响包括社会助长、社会懈怠和()A、社会阻碍B、社会平衡C、社会交互D、去个性化答案:D3.信号检测理论认为一个人他能够准确的认识事物,能够辨别事物,除了要他的辨别力好之外,他要有很好的能力知识水准,还应该考虑到他的()A、价值观念B、行为方式C、个性特点D、反应倾向答案:D4.为了促进个体的环境保护行为我们可以从()个方面进行干预A、三B、四C、五D、六答案:C5.草地中类似“青青绿草也有生命”的木牌属于()A、信息战B、信息反馈D、信号提示答案:D6.男性与女性个人圈相比较()A、女的大B、一样大C、男的大D、无比较性答案:C7.人际距离是一种()距离。
A、物理距离B、心理距离C、思想距离D、空间距离答案:B8.两夫妻在一起,男的打呼噜,女的开始根本睡不着觉,后来没有呼噜声她反而睡不着。
说明她()了噪音A、习惯B、听力不好C、屏蔽D、适应答案:D9.经典环境心理学问题研究包括()个方面。
A、二B、三C、四D、五答案:D10.攻击行为的预防可以通过惩罚、认知干预、()、社会公平、社会技能熟练等方式来进行A、宣泄B、教育C、感化D、正面榜样11.一个不会游泳的人看到陌生人落水会采取呼救的方式,但对于自己跳水去救人会有一定的犹豫,但如果落水的人是自己的孩子,他会不假思索的跳下去救他,这种是()促成的选择A、环境B、基因C、认知D、技能答案:B12.1950年发端于美国的社会交换理论是从()的视角看待利他行为A、哲学B、经济学C、心理学D、社会学答案:B13.艾森伯格将利他性助人行为分为调节性行为、()、帮助性行为和完全利他性行为A、分享性行为B、习俗性行为C、包容性行为D、公正性行为答案:A14.对案情进行裁定,专家的证言()A、肯定是对的B、必须遵从C、具有参考价值D、可以忽视答案:C15.影响我们倾向于帮助谁的因素有性别因素、相似性、相貌因素和()A、人格因素B、环境因素C、熟悉程度D、关系远近答案:D16.在整个的社会化的过程当中人们在不断地学习,但是有不同的学习方式,班多拉所强调的是哪一种?A、间接学习B、自主学习C、直接学习D、循序渐进的学习答案:C17.人类最基本的行为方式是攻击的方式和()A、保护的方式B、利他的方式C、利己的方式D、欺骗的方式答案:B18.当个体周围有很多人的时候他的利他行为会降低,这是()A、公众效应B、从众效应C、旁观者效应D、腼腆效应答案:C19.优势反应强化说是()用来解释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现象的理论A、查容克B、勒庞C、海德D、阿西答案:A20.集群行为最典型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在集群的时候()A、凝聚力增强B、从众心理增强C、去个性化D、责任感降低答案:C21.三个和尚没水吃可以反映心理学中()的现象A、社会促进B、社会抑制C、劣势反应强化D、社会惰性答案:D22.“三垂线”实验的主持者是()A、可特雷维B、阿西C、艾森伯格D、查容克答案:B23.影响到从众行为发生的群体因素包括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群体的凝聚力和()A、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B、成员年龄C、群体性质D、个人意愿答案:A24.和从众不同的是,服从是有着明确的()而产生的必须符合要求的行为A、目的B、条件C、原因D、压力答案:D25.下面哪个不是服从压力的产生方式()A、权威B、自己内心施加的C、制度D、规范答案:B26.顺从从众和服从这三种行为是受到()的影响产生的。
最新版精选社会心理学期末考核复习题库388题(含参考答案)
![最新版精选社会心理学期末考核复习题库388题(含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a5370df46527d3240ce0c7.png)
2020年通识课《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388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某个实验将人分成三组,一组是自己单独学习、第二组是和具有亲密关系的人一起学习、第三组是和两个被蒙住眼睛的人一起学习,结果发现第()组学习效率最高A、一B、二C、三D、不知道答案:B2.信号检测理论认为一个人他能够准确的认识事物,能够辨别事物,除了要他的辨别力好之外,他要有很好的能力知识水准,还应该考虑到他的()A、价值观念B、行为方式C、个性特点D、反应倾向答案:D3.按照中国特色的说法,一个好的法官在德的方面应该忠于党的事业,忠于人民,有公正心()A、有法律素养B、有同情心C、公平公正D、爱岗敬业答案:C4.男性与女性个人圈相比较()A、女的大B、一样大C、男的大D、无比较性答案:C5.两夫妻在一起,男的打呼噜,女的开始根本睡不着觉,后来没有呼噜声她反而睡不着。
说明她()了噪音A、习惯B、听力不好C、屏蔽D、适应答案:D6.经典环境心理学问题研究包括()个方面。
A、二B、三C、四D、五答案:D7.女性攻击的三种方式有饶舌、建立同盟和()A、冷暴力B、排斥C、心理虐待D、肢体冲突答案:B8.攻击行为的预防可以通过惩罚、认知干预、()、社会公平、社会技能熟练等方式来进行A、宣泄B、教育C、感化D、正面榜样答案:A9.艾森伯格将利他性助人行为分为调节性行为、()、帮助性行为和完全利他性行为A、分享性行为B、习俗性行为C、包容性行为D、公正性行为答案:A10.旁观者介入的决策过程有是否注意到事件、是否将其看做紧急事件()、提供帮助A、是否有能力帮助B、是否需要帮助C、是否承担责任D、是否真实答案:C11.()和达力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旁观者有的时候有抑制的状况。
A、津巴多B、弗瑞德曼C、法维斯D、拉塔答案:D12.影响我们倾向于帮助谁的因素有性别因素、相似性、相貌因素和()A、人格因素B、环境因素C、熟悉程度D、关系远近答案:D13.顺从从众和服从这三种行为是受到()的影响产生的。
精选新版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库388题(含标准答案)
![精选新版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库388题(含标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29142a5f0e7cd184253670.png)
2020年通识课《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388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信号检测理论认为一个人他能够准确的认识事物,能够辨别事物,除了要他的辨别力好之外,他要有很好的能力知识水准,还应该考虑到他的()A、价值观念B、行为方式C、个性特点D、反应倾向答案:D2.我们把人们喜欢无意识下意识自动化的用一些所谓的合理的方式合理的情节来弥补你在观察的时候落的环节叫做()A、信息加工机制B、要求合理C、逻辑完善机制D、追求完整答案:C3.形成沟通障碍的因素有宗教差别、社会障碍、职业差别和()。
A、年龄差异B、性别差异C、民族差异D、时空距离答案:D4.美国的学者们研究环境保护心理有()种类型。
A、两B、三C、四D、五答案:A5.对环境问题的关心程度是人们进行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的()条件A、重要B、充分C、必要D、潜在答案:D6.国外将一个人对环境保护的了解程度列了()级的标准。
A、两级B、三级C、四级D、五级答案:B7.拥挤不能造成()的变化A、生理B、心理C、行为D、性别答案:D8.在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是攻击性行为时,要看行为者的社会角色、行为者的特殊身份、行为发生的情景和()A、行为者意图B、行为性质C、行为发生的原因D、行为发生前的线索答案:D9.以前甲和乙住同样大小的茅草屋,当有一天甲发现乙盖起了一座大房子,他就会很愤怒,这种愤怒源自于()A、心理不平衡B、心理落差C、心理失调D、相对剥夺感答案:D10.在整个的社会化的过程当中人们在不断地学习,但是有不同的学习方式,班多拉所强调的是哪一种?A、间接学习B、自主学习C、直接学习D、循序渐进的学习答案:C11.首先发现A型人格的是()A、弗洛伊德B、伯克维兹C、弗瑞德曼D、津巴多答案:C12.如果回忆时的线索与记忆编码相匹配那么这个人就能够比较好的回忆起目标事件,这叫做()A、记忆匹配效应B、线索匹配效应C、特征编码效应D、线索编码效应答案:C13.当所需要记忆的事情难以用语言来加以把握的时候,语言化反而会有损于记忆,导致记忆的错觉.这是语词的()效应A、表达不明B、缺失C、形容D、遮蔽答案:D14.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46-120厘M的距离属于()。
社会心理学最后考试答案
![社会心理学最后考试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27fc19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ad.png)
社会心理学最后考试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在社会中的______。
A. 行为和心理过程B. 行为和生理过程C. 心理过程和生理过程D. 行为和认知过程答案:A2. 社会认知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班杜拉C. 斯金纳D. 罗杰斯答案:B3.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______。
A. 顺从、服从和认同B. 顺从、服从和模仿C. 顺从、模仿和认同D. 服从、模仿和认同答案:A4. 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往往比单独时更加激进,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
A. 群体极化B. 群体思维C. 去个体化D. 社会懈怠答案:C5.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是______。
A. 情感B. 互惠C. 权力D. 地位答案:B6. 社会认同理论中,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并以此为基础来评价自己,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
A. 内群体偏好B. 外群体偏见C. 社会比较D. 社会认同答案:D7. 社会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是指在紧急情况下,旁观者越多,个体采取行动的可能性______。
A. 越高B. 越低C. 不变D. 先高后低8. 哪种归因偏差会导致人们过分强调个人特质而忽视情境因素?A. 基本归因错误B. 自我服务偏差C. 群体服务偏差D. 确认偏误答案:A9.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个体的预期会影响其行为,进而导致预期成为现实,这种现象也被称为______。
A. 皮格马利翁效应B. 罗森塔尔效应C. 巴纳姆效应D. 霍桑效应答案:A10.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认知,从而产生的心理不适感,这种状态也被称为______。
A. 认知冲突B. 认知失调C. 认知不一致D. 认知失衡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5题)1.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______。
A. 实验法C. 观察法D. 案例研究法答案:ABCD2.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包括______。
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完整考试复习题库388题(含标准答案)
![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完整考试复习题库388题(含标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477159c281e53a5802ff5e.png)
2020年通识课《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388题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面哪种行为不属于社会性利他助人行为
A、微笑
B、团结他人
C、接纳他人
D、捐赠
答案:D
2.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有罪的证据应该()的列出
A、从强到弱
B、从大到小
C、从低到高
D、无须
答案:C
3.如果回忆时的线索与记忆编码相匹配那么这个人就能够比较好的回忆起目标事件,这叫做()
A、记忆匹配效应
B、线索匹配效应
C、特征编码效应
D、线索编码效应
答案:C
4.当所需要记忆的事情难以用语言来加以把握的时候,语言化反而会有损于记忆,导致记忆的错觉.这是语词的()效应
A、表达不明
B、缺失
C、形容
D、遮蔽
答案:D
5.证人在陈述证言的时候条理清晰滴水不漏的人比说话连贯毫无组织的人的证言()
A、可信度高
B、更值得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一、考试情况介绍(一)考试方式: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
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二、复习范围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第一章绪论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
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见教材)P9-10答:第二章社会化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
P27-30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4.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
3.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C)。
A.初级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
A.父亲 B.朋友 C.外交官 D.妻子2.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是()。
A.警察 B.朋友 C.外交官 D.法官3.儿童期社会化被学者们称为()。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4.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5.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6.下列有关文化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文化具有普遍性 B.文化具有共享性 C.文化具有遗传性D.文化具有整合性4.再社会化: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5.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3.规定性角色答:第三章自我1.自我意识发生或形成的主要标志有(物-我分化)、(人-我分化)和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
2.自我概念的内容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 C )。
A.理想自我B.实际自我C.心理自我 D.应该自我3.自我美化: 个体以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解释有关自己的信息,以建立与提升自尊。
4.什么是自尊?影响自尊的因素有哪些?(见教材)P61-63第四章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2.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和(行动产生的环境)。
2.根据希金斯(,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与()。
3.伍德(,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与()三种。
4.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自我、()自我和()自我。
5.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冲突和()冲突。
3.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别人对他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C)。
A.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宽大效应4.根据维纳()的归因模型,下列属于稳定内因的是(C)。
A.运气 B.任务难度 C.能力 D.努力5.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为( C )。
A.宽大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6.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C)。
A.选择性 B.双向性 C.整体性 D.易出偏差性7.“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认知者的( D )会影响社会认知。
A.经验 B.需要 C.价值观念 D.情感状态1.社会认知: 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2.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3.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1.社会认知具有哪些特征?P74-752.简述对应推论理论的基本内容。
琼斯与戴维斯( & )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
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有:(1)行为的社会合意度: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如当一个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如杀人),我们就可以从其行为推论出他/她是一个不道德(如残忍、无人性)的人。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如某人从事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而非在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那我们就会认为此人的行为与其内在的品质相对应。
3.什么是刻板印象?它的利与弊是什么?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使用刻板印象的好处就是能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
但刻板印象的使用也有弊端:一是它夸大了群体内成员间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二是它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
第五章社会态度1.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构成。
2.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3.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改变认知)、(改变行为)和(增加新的认知)。
4.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这体现了劝说者的( B )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A.权威性 B.相似性 C.吸引力 D.可信赖性5.社会判断理论认为,当一种新观点处于个体的( D )时,最有可能引起个体态度的改变。
A.接受区B.潜意识区C.拒绝区 D.不明朗区6.认知失调理论是由(D)提出的。
A.海德() B.凯尔曼() C.谢里夫( ) D.费斯廷格()7.态度:个体对社会存在(某一特定的人、事、物)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且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成。
8.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认知失调论是费斯廷格于 1957年提出来的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
当在认知上产生失调状态时就会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愉快和不舒适的感觉体验,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感,从而驱使个体去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使认知互相协调一致。
通常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1)改变认知(2)改变行为 (3)增加新认知第六章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三个特点。
2.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熟悉、(接近)、(相似)和(互补)。
4.斯腾伯格认为:爱情体验具有(亲密)、(激情)与(承诺)三种成分。
5.爱情三角理论由( C )提出的。
A.伯克威茨() B.李() C.斯腾伯格() D.鲁宾()6.人际沟通: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第七章利他行为1.利他行为: 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2.应用分析题有这样一则新闻报道:18岁青年刘某为抓小偷被歹徒刺穿心肺,血流不止,在他身边有几十个围观的群众,却无一人帮忙。
直到五六分钟后,才出现一好心男子,将刘某抱入诊所。
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种“众人围观见死不救”的现象。
答题要点:1、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为旁观者效应,即当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别人,其他人越多,利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小。
2、原因可能有(结合案例说明,只要合理即可):1)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
2)对模糊情境的解释: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
如,不知歹徒和刘某是什么关系,不知该管不该管。
3)对利害得失的计算:怕受到歹徒的伤害。
第八章攻击行为1.攻击行为: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
2.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挫折-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3.应用分析题试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释如下案例产生的原因。
一名15岁的美国中学生震惊了校园。
他本是大家眼中的受气包,今天却拿着左轮手枪从厕所走出来,一路走,一路打,还面带笑容。
迄今已有2人死亡,13人受伤。
自称和少年枪手最要好的男生说:“他平常喜欢看暴力电影。
”他曾听这孩子讲要枪杀人的事,但认为那是“说着玩儿的”,并未报告校方。
枪手的另一位朋友说那孩子平时不爱发脾气,甚至不会打死一只苍蝇,总是压抑自己,“我真搞不懂为什么这次他会这样”。
总统布什获悉深表哀痛。
答题思路:此中学生的行为属有意伤害他人的攻击行为。
相关的理论解释有:(1)挫折-攻击理论——“他本是大家眼中的受气包”。
该中学生由于受到挫折引发了攻击行为。
(2)社会学习理论——“他平常喜欢看暴力电影。
” 该中学生通过观看、模仿电影中的暴力场面,学会了攻击行为。
(3)本能论——“那孩子平时不爱发脾气,甚至不会打死一只苍蝇,总是压抑自己”。
该中学生被压抑的本能通过攻击行为得到了释放。
第九章社会影响1.暗示可以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反暗示)和自我暗示四种类型。
2.“三个和尚没水吃”属于一种( C )现象。
A.社会抑制B.社会促进C.社会惰化 D.从众3.著名的阿希三垂线实验证明了( C )现象的存在。
A.模仿 B.暗示 C.从众 D.服从4.个体受到外界压力,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叫做(C)。
A.顺从 B.从众 C.服从 D.盲从(服从和从众虽然都是社会影响下的产物,都是因为压力而导致的行为,但两者有诸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