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言语行为理论讲解
言语行为理论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奥斯丁(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理论框架和发展,同时也阐述了赛尔(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格莱斯(trice)的合作原则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并举例说明了作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解。
1、言语行为理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langue)和“言语”( parole )。
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
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
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牛津大学哲学家J. L Austino Austin。
其关于言语理论的观点是1955年在哈佛大学讲座时提出来的。
此后他在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
书中不仅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而且系统、具体地对为何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一观点进行了详细论述。
美国哲学家Searle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手段,人们是在以言行事,一切语言交流都包括言语行为。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但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子或者这些符号、词、句子的标型,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
不同的行为可以通过同一种言语来表达,同一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语得以实现。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说话人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意思;对于一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言的使用以及言外之意功能的预设。
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中,Austin开始明确地把话语分成述谓句或指陈性的语句以及施为句或有施事能力的语句。
《言语行为的概念》课件
2
2. 指令性言语行为
表达对听话者的要求,企图影响听话人的行为。
3
3. 承诺性言语行为
表达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承诺,承诺者有义务履行承诺。
4
4. 宣告性言语行为
表达说话者对某种状态的改变,改变通常需要仪式或特定的权力。
陈述性言语行为
传递信息
陈述性言语行为旨在传递事实信息,不包含任何命令或请求,例如“今天天气很好”。
适当的情境
言语行为必须发生在合适的语境下,例如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积极的回应
接受者应该对言语行为做出积极的回应,例如理解、接受或回应。
言语行为的分析框架
1
行为目的
说话者想要达成的目标
2
言语内容
说话者表达的具体内容
3
社会语境
说话者所处的社会环境
4
心理状态
说话者的内心感受和想法
言语行为的分析框架主要包含四个要素:行为目的、言语内容、社会语境和心理状态。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言语行为的整体意义。
自我认知
通过分析自己的言语行为,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达成共识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帮助谈判者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并理解对方的意图,从而达成共识。
规避风险
通过分析对方的言语行为,可以识别对方可能的欺诈行为,从而降低谈判风险。
化解冲突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帮助谈判者理解对方的真实情绪,并采取有效的沟通策略来化解冲突。
目的性
言语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旨在实现特定的沟通目标,例如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或影响他人。
符号性
言语行为依赖于语言符号,通过语言符号的组合和运用表达意义,实现沟通。
什么是言语行为
什么是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由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提出的语用学理论。
言语行为本身也构成新的人类经验,与现实世界中的其他人、物、现象、事件有着“行为-效力”的关联。
言语行为可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指说话人运用语言结构规则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言外行为是指说话人的话语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图;言后行为是说话人说出话语后达到的结果。
言语行为研究最关注的是言外行为,很多情况下言语行为就是指言外行为。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说:“请大家把书翻到第8页。
”这里教师运用语言单位和规则,说出有意义的句子,这是言内行为。
教师说出这个句子是对学生的一种要求或指令,要使听话者做一件事,这是言外行为。
最后,学生听到教师的话,做出相应的行为,这是言后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的应用语言作为一种行为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对言语行为的关注有助于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语用意识。
在此,我对“请求”、“拒绝”和“撒谎”的言语行为进行一个讨论。
2.1“请求”言语行为“请求”是一种使役性的言语行为,它的使用涉及到面子的威胁也就是礼貌及其程度问题。
因此,人们在运用表示请求的言语时为了顾全面子,通常都不会直截了当的发出请求,而是借助一定的辅助性话语和间接性话语,以降低请求所产生的使役性,或减少该行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例如:(1) 嗨,小张,我的自行车坏了,可不可以借用一下你的?我明天一定还你。
例(1)是一个请求借用自行车的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此类的话语随处可见。
例(1)这一长串话语所表达的中心就是“借一下你的自行车”这一中心行为,其他部分都是服务于该中心的附加性话语,其中“嗨,小张”是一种称呼语,用于打招呼,表示友好,引起对方注意;“我的自行车坏了”是一个信息的陈述,是提供请求原因的辅助性话语,为之后所实施的请求的言语行为创造条件;“可不可以…?”是人们实施请求行为时采用的委婉形式,有助于降低请求产生的驱使性;“我明天一定还你”则是实施请求的后置辅助性话语,它可以推动促成该行为的顺利实施。
由此可见,言语行为在具体运用于请求时,根据语境添加大量的附加性话语请求功能的顺利完成。
2.2“拒绝”言语行为“拒绝”言语行为是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或建议之后,说话人做出的一种“不合作性”选择,有时候也就是我们汉语所指的“婉言谢绝”、“断然拒绝”、“一口回绝”等说法,拒绝言语行为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例如,(2)女儿:妈妈,我去逛街了母亲:不可以,写作业!(3)小王:小明,你把橡皮擦借我用下吧小明:上次你都不借我(4)甲:明天下午去打球吧!乙:我明天有课(5)甲:请问考试是在什么时间啊?乙:你上网查查就知道了(6)售货员:就买这件吧,挺合适的顾客:贵了点,看看别的吧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拒绝”言语行为在具体应用时是各种各样的:例(2)是直接拒绝,(3)是批评性的婉拒;(4)是提供原因或借口的婉拒;(5)是提供建议的婉拒;(6)则是提供借口,再建议,表示婉拒。
言语行为的概念
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
发出命令
指令类言语行为用于发出命令、请求 或建议,要求听话者执行某种行为。
实施权威
通过指令,说话者试图实施其权威或 地位,对听话者施加影响。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
作出承诺
承诺类言语行为用于作出承诺、保证或威胁,表达说话者对未来行为的意图或 预测。
承担责任
通过承诺,说话者表达对未来行为的责任感,并试图赢得听话者的信任。
指导语言使用
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使用的指导 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注意说话 者的意图、听话者的理解以及语 境等因素,从而提高交流的效率 和准确性。
促进语言学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为语言学研究提供 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了语言 学的发展。同时,它也有助于相 关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等的研 究。
02
言语行为的分类
言语行为与语境的互动
言语行为和语境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语境能够影响言语行为的选择 和理解,同时言语行为也能够改变或创造新的语境。
语境与言语行为的互动关系
01
语境对言语行为的解释作用
语境能够为言语行为提供解释和说明,帮助听者或读者理解说话者或作
者的意图和目的。
02
言语行为对语境的塑造作用
说话者或作者通过言语行为塑造特定的语境,为交际活动提供必要的背
礼貌用语
不同文化对礼貌用语的使用也有所不同。一些文化强调使 用敬语和谦辞,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自然和直接的表达 。
非言语交流
除了语言本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交流也有很大差 异。例如,眼神交流、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等在不同文化 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行为策略
了解目标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目标文化的言语行为规范和期望至关重要。这有助于避免误解和冲 突,并促进有效沟通。
言语行为理论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奥斯丁(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理论框架和发展,同时也阐述了赛尔(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格莱斯(trice)的合作原则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并举例说明了作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解。
1、言语行为理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langue)和“言语”( parole )。
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
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
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牛津大学哲学家J. L Austino Austin。
其关于言语理论的观点是1955年在哈佛大学讲座时提出来的。
此后他在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
书中不仅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而且系统、具体地对为何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一观点进行了详细论述。
美国哲学家Searle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手段,人们是在以言行事,一切语言交流都包括言语行为。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但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子或者这些符号、词、句子的标型,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
不同的行为可以通过同一种言语来表达,同一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语得以实现。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说话人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意思;对于一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言的使用以及言外之意功能的预设。
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中,Austin开始明确地把话语分成述谓句或指陈性的语句以及施为句或有施事能力的语句。
言语行为理论
语言哲学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术语
01 提出
03 评价 05 英文介绍
目录
02 发展 04 不足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语言哲学学说。英国奥斯丁提出,美国塞尔等人加以发展。奥斯丁认为,语言是人的一 种特异的行为方式,人们在实际交往过程中离不开说话和写字这类言语行为。语言分析哲学的中心课题应该是研 究这种言语行为的本质和内部逻辑构造。言语行为是意义和人类交流的最小单位,有三种类型:语谓行为,即用 词来表达某种思想;语旨行为,即说出的语句带有某种力量;语效行为,即利用说出一个语句来产生一定效果。 要完成一个语旨行为必须通过完成一个语谓行为,因此语旨行为和语谓行为既交织在一起,又存在着界限,因为 许多语谓行为并不同时起着语旨行为的作用。语旨行为和语效行为亦有明显区别,前者产生的效果是劝说性的, 后者产生的效果是强制性的。塞尔在奥斯丁的基础上对言语行为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
American philosopher-linguist John Searle classified illocutionary acts into five general types. Each type has a common,general purpose.
谢谢观看
以说话人为出发点: (a)陈述愿望 I would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b)询问愿望 Would I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听话人为出发点: (1a)陈述能力 You can pass me the salt. (1b)询问能力 Can you pass me the salt? (2a)陈述意愿 You want to pass me the salt.
四节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speech acts)理论最初是由奥斯汀( Austin)提出来旳,言语行为理论起源于下面旳 假设,人类交际旳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其他体现 手段,而是完毕一定旳行为。
一、言语行为三分说 奥斯汀区别出三种不同旳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
(言之发),以言行事(示言外之力),以言成 事(收言后之果)。以言指事就是言语旳字面意 义是什么,以言行事就是他旳交际目旳是什么, 他要实施一种什么行为,这句话是有言外之力旳 ,以言成事就是言后之果,也就是他实施了这个 行为之后,造成了什么样旳后果。
奥斯汀提出了“行事句”(performatives)旳概 念,它指那些实施行事行为旳句子。一般行事句 都有行事动词。所谓旳行事动词是指示了行事行 为旳动词。
在行事句中以行事动词作谓语动词而且说出该行 事句时,所实施旳就是句中行事动词所标志旳那 一种或几种行事行为。但是在一种句子中,行事 动词并不一定出现。
塞尔(John R.Searl)将言语行为分为下列五种 类型:
5、宣告类。此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话语所体现旳命 题内容与客观现实之间旳一致。体现宣告旳动词 主要有声称、任命、指定、宣告等。
为了使行事行为旳功用分类能够适应分析语言交际话动旳 需要,应该对塞尔旳分类进行合适旳补充。为此能够在塞 尔旳五种类别之后增长如下三个类别:
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审阅言语交际提供了一种不 同旳视角,它对交际旳大部分内容旳分析都包括 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中,而且在我们将要讲到 旳关联原则也会对会话分析提出更加好旳分析。 所以一直有学者置疑这个理论在语用学中存在旳 必要性。
甲:明天晚上咱们去看电影吧。乙:我得准备考试呢。 会话含义推导过程: l.甲向乙提了一种提议,乙则回答说要准备考试。 2.甲推测乙遵守会话合作原则,所以乙是合作旳。 3.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等,对提议旳反应是接受、拒绝、反
言语行为理论
7.应酬,它是说话者仅对听话者表示礼貌或者善意的象 征性、仪式性的行事行为。例如:“你好!”、“久仰!”
8.感叹,是说话者流露感情的行事行为。比如:“啊, 多美!”
其实,分类远远可以不止这八种,如有下列分类: 命令、请求、询问、感叹、责备、劝说、威胁、 讽刺、抱怨、打赌、证实、允许、安慰、指责、 斥责、奉承、拒绝、承认、建议、批评、鼓励、 表扬、祝愿、感谢、任命、命名、判断、描写、 指认等。所以言语行为到底有多少类是这一理论 的一个薄弱之处,因为这种分类可以无限细化。
出不同程度的承诺,命题内容是说话人即将做出某一行动。 表示这种行为的动词主要有承诺、拒绝、威胁、保证、发 誓等。 4、表达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人在表达话语命题 内容的同时所表达的某种心理状态,实施该行为的前提是 话语命题内容的真实性。表达这种行为的动词主要有道歉、 吹嘘、慰问、感谢、欢迎、祝贺、哀悼等。
第三者喂狗了。
言语行为理论公式: By saying X and doing Y, I did Z. 通过说X和实行Y,我取得了Z。
(1)我明天会来。 (2)医生:你以后不能吸烟了。 (3)大家以后出校门时要带着学生证。 (4)要是再不听话就打屁股。
塞尔(John R.Searl)将言语行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断言类或阐述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表示说话人对某
丈夫:老婆,门铃响了,快去开门。 妻子:我没听见。 (可能1:断定——拒绝。可能2:断定。) 丈夫:真响了。 妻子:没看见我在做面膜吗? (询问——断定:我没空开门;指令:你去开
门。)
我不是好欺负的。 (断定——承诺:我一定会报复的。) 你真是一个好人。 (断定——感谢:太谢谢你了。) 我再也不要看到你了。(拉开房门)( 断定——表情,命令:你快走!) 你做了这样的事,我还会容忍你吗?(拉开房门) (询问——表情,命令:你快走!)
言语行为理论ppt课件
•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
奥斯汀(J. L. Austin)在他的著名哲学著作《论言 有所为》中,提出并逐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的“三种行为”模式: • 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 • 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
• •
• •
• • C)关系准则(The Maxim of Relation)。 • 说话要有关联 (Be relevant)。
• D)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说话要清楚、明了 (Be perspicuous)。 • a)避免晦涩 [Avoid obscurity]; • b)避免歧义 [Avoid ambiguity]; • c)简炼 [Be brief (avoid unnecessary prolixity)]; • d)井井有条 [Be orderly]。
会话含义
• 1. 合作原则
• “合作原则”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于
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的。格赖斯认 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 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 交际任务。因此,格赖斯(H.P.Grice)提出了会 话中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
(perlocutionary act)。
• 美国哲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观点加以修正和发展。
塞尔认为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是所有 言语实践与言语行为有关,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 的基本单位。他指出每个语句都包括:(1)说 话本身构成的话语行为(utterance act);(2)指 称和述谓,也就是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 (3)施为性言语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 塞尔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eh Act Theory)
言语行为理论介绍
Koyama( 1997) 认为言语行为的基础“说话人”和“听话人”这样的概念也 具有文化特色,以致在人类交往和语言使用中不同文化背景的说话人和听 话人会表现不同的特征。
4
国外研究
➢90年代
1 在对言语行为进行评论时,Mey(1993)认为,应该将言语行为与人们
所处的社会语境(societal contexts)结合起来。进而,他提出从社会和语 言两个角度考察的“语用行为”(pragmatic act)这一概念。
3
国内研究
•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页面输入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共检索到1688
1 条结果,其中发表在特色期刊上195篇,硕博士论文一共320篇,主要是
言语行为理论应用到哲学研究中的课题、结合大众媒体名著进行分析、和 英语汉语教学结合等。这些文章从总体上代表了近十多年来中国学者对言 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体现出中国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所 达到的水平。
在Verschuern(1999)看来,言语行为是语用行为的一部分,其理解需 要依靠语境条件和交际目的。因而,语用行为是受语境条件制约的、是顺 应性行为。语境包含了社会习俗、文化、社会结构,或者合适条件。
总之,90年代以来国际语言学家更多地关注语势、实际意图、言语行为 目的、言语行为具体类别、间接言语行为等方面的讨论以及交叉学科如与 认知、语义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和两种语言的比较研究。
意向等语用学因素的理论。 • 产生:20 世 纪 50 年 代
1奥 斯 汀 ( Austin)
英国
• 基本出发点: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 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 基本观点: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话,当他说一句话的同时可 以实施一个行为。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
跨文化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应用于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研究。通过 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进 行比较和分析,可以揭示言语行 为理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进一 步丰富和发展该理论。
应用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应用于语言教 育、翻译、跨文化交际等领域。 这种应用可以促进言语行为理论 的实践应用和发展,提高其对语 言使用的指导意义。
人物塑造
言语行为理论关注语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言 外之意和性格特点。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01
言语行为理论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挑战。
交际策略
02
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策略和技巧,有助于
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文化性
言语行为具有文化性,它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密切相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行为可能存在 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传统语言学
传统的语言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的语法和词汇方面,对于言语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一些语言学家开始关 注语言的交际功能和社会意义,推动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未来研究展望
加强实证研究
01
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加强实证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言语
行为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拓展到非口语交际
02 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将言语行为理论的框架拓展到非
口语交际领域,以更全面地描述人类交流的本质。
发展评估工具
03
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开发新的评估工具,以更准确地
评估学生在使用语言时所表现出的行为。
电子媒介言语
电子媒介言语是指通过电子媒介方 式表达的言语行为,例如电话、短 信、社交媒体等,它具有便捷性和 实时性。
奥斯汀与言语行为理论解析
奥斯汀与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一,关于《如何以言行事》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 1911-1960,英国哲学家,牛津大学教授),1955年在哈佛大学作了题为《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的系列演讲(共12讲)。
在此之前,他每年在牛津大学以“词语与行为”为题讲课,所涉及的范围与在威廉詹姆斯讲座的范围差不多。
他去世后,其学生把他的这些讲课笔记整理出版,形成此书。
该书体现了奥斯汀的思想精髓。
二,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1,“描述”谬误在奥斯汀看来,哲学家们一直假定,陈述的作用主要是描述某种事态,或陈述某种事实,而且这种描述或陈述必须是真的或假的。
当陈述的意义就在于被证实这种观点出现以来,人们发现有些陈述是无法被证实的,即无所谓真假,因而是虚假的陈述,而非真正的陈述。
于是,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许多明显虚假的陈述世实际上是不是表现为‘陈述’”(1978,p.2).他认为,并非所有真或假的陈述都是描述,因此,他不用“描述”这个词,而用“记述式”这个词。
e.g. There’s a spider in your hair.→warning.I’ve got a gun. →threateningYou’re an idiot. →insultingI need the salt. →requesting我愿意(娶这个女人做我的合法妻子)→履行婚姻仪式。
我命名这船为伊丽莎白女王号→为船命名From the above examples, these utterances are doing far more than simply asserting. This is not to say that assertion is not involved in these utterances, but rather that there is a more basic purpose behind them. Austin wanted to counter a commonly held view by philosopher and semanticists that the sole purpose of making assertions is to describe some state of affairs.奥斯汀的“以言行事”理论“着手推翻认为真值条件(truth conditions)是语言理解的中心这一语言观点”(Levinson,1983:228)。
言语行为理论
1 Austin 的言语行为理论1.1 基本主张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 “说话就是做事。
”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为听话人理解的话, 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 这个行为叫作言语行为。
任何一种语言里的话语的数量从理论上讲是无穷的, 但人们运用这无穷多的话所能达到的交际目的的种类则是有限的。
言语行为的本质是交际者借助话语所传达的交际目的或意图。
不论我们是在向他人提出请求, 或者是在向他人道歉, 只要所说的话语传达了一定的交际意图, 完成了一定的功能, 我们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
1.2 表述句与施为句Austin 对表述句与施为句进行了区分。
很久以来, 哲学家( 其实就是逻辑实证主义者) 所持的一种假设是: 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 或是陈述某一事实, 两者必居其一, 别无他用, 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
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 verifiability) , 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 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的条件等。
Austin 对哲学界语言研究中的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怀疑。
他认为“许多陈述之言只不过是假陈述”( pseudo- statement) , 人们所说的许多话语貌似陈述, 但它们根本不以坦直地记叙或传递有关事实的信息为目的, 或仅仅是部分地以此为目的。
有时没有必要也无从区分语句的“真”或“假”, 因为有些句子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 而行为只有适当不适当之分, 没有真假之分。
Austin 主张区分有真假之分的句子和有适当不适当之分的句子。
有真假之分的句子为表述句( con\stative) , 其功能在于断言或陈述事实和描述状态、报道事态, 所表述内容是可以验证的, 即或是真实, 或是谬误; 有适当不适当之分的句子为施为句( performative) , 它们不具有报道、描述和表述的功能, 却具有实施某些行为的功能。
言语行为
使之高兴、振奋、发怒、恐惧、信服,促使对方做某
事或放弃原来的打算等
四、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 1实施言语行为的规则和条件
❖ 语言使用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行为。
❖ 两种规则:调节性规则:礼仪规则,交通规
盆莒倜女吊闸衔搴猓钊胝属忿医适短魄辕牛陬裆赈崔芤恭氖躁谓龠驰忘塌戡倒薮肃漉易缏鲺婚铃虱磺待赧益鹊影倡赛胙臁猝大謦锟裉峪寤茭告凸骅糕四叫鑫言语行为的特点是说话人通过说一句话或者若干句话来执行一个或者若干个行为而且这些行为的实现还可能给听者带来某些后果
第五章
言语行为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
❖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在以言行事。 此理论认为: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
❖ 你可以离开这儿。 ❖ 我允许你离开。 ❖ 走开! ❖ 我命令你走开。
❖ 由于隐形施为句缺乏明确的施为动词,所以他所实 施的言语行为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
❖ 院子里有条狗。 ❖ 可理解为: ❖ 我告诉你院子里有条狗。 ❖ 我提醒你院子里有条狗。 ❖ 我警告你院子里有条狗。
❖ 要理解隐形施为句必须依据语境。表述句 是一种描写性陈述句,连同疑问句、祈使 句和感叹句,他们实际上同时是表达陈述、 询问、命令或赞叹等言语行为的隐形施为 句,但是,隐性施为句还可以根据语境表 达其他的言语行为。这就是说,表述句在 具体语境中同时也是表达言语行为的施为 句。作为表述句,是以言指事;而作为施 为句,是以言行事。
句子或其他任何表达手段,而是完成一定的 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 歉、祝贺等行为。同时还存在间接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的特点是说话人通过说一句话或者若干句话来 执行一个或者若干个行为,而且,这些行为的实现还可能给 听者带来某些后果。Austin认为,说任何一句话时,人们同 时要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顾芸 英,1986),也有学者把它们称作话语行为(或说话行为) 即以言指事(the locutionary act)、语现行动(或施事行为) 即以言行事(the illocutionary act)、语导行动(或取效行 为)即以言成事(the perlocutionary act)。在研究了格莱 斯的观点以后,美国哲学家塞尔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的概念
“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
张籍收到朱庆馀这首别开生面的求教诗后,立即明白了意思。于是也回写了一首七绝:“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将朱庆馀比作刚妆扮好的越地美女(朱庆馀是浙江绍兴人,故诗中用越女比喻他),出现在镜湖湖心(镜湖即鉴湖,在绍兴县南)。明知自己明媚艳丽可还有点犹豫不定。于是张籍安慰道:即使是身穿齐地出产的名贵丝绢的浓妆美人也并不值得珍贵,最可贵的是越女的风韵天然,歌喉宛转。她唱的一曲菱歌(指朱庆馀的诗歌),价值万金。
朱元璋的故事2
和朱元璋一见面,他就直通通的说:“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满把的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叶子梗在喉咙口,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了……”朱元璋嫌他太不会顾全体面,等不得听完就连声大叫:“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民间文学作品选》)
言语行为的基本要求
1正确性:言语表达必须符合语言规则或规范。 2合适性:有些话语单是从语言规范的角度看,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一联系具体的言说情境,就显得非常不合适。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理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中国总理周恩来前往迎接。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们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说:“这是中美两国领导人越过了一个大洋,越过相互敌对20多年的握手,这表明中美关系从此将揭开新的一页。”
言在此
“闺意”就是闺房中的意趣、情趣;“张水部”,指诗人张籍,因为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诗以一位刚过门的新娘子的口吻说道:昨天晚上入洞房时房里放置着一对点燃的红蜡烛;今天早晨,天一亮我就起床,准备到厅堂里去拜见舅姑(即公公、婆婆)。我精心梳妆完毕,怯生生地询问丈夫,自己的打扮是否合乎流行式样?是否能使公婆满意?
浅释言语行为理论
浅释言语行为理论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牛津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是研究语言使用的第一个重要理论,在此后的二三十年间在语言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语言学研究的趋势,为语言学的语用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成为其核心理论,为其以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引言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为听话人理解的话语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叫做言语行为(speechact)。
言语行为理论把语言的使用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把语言当成了人类的行为方式,而且对言语活动参与者的意向及相关语境等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都考虑进去。
言语行为理论源于语言哲学家Austin关于语言具有行事功能这一哲学思想且该理论的体系化和规范化则要归功于Austin的学生Searle的努力。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一)Austin对施为句(performative)和表述句(constative)的区分哲学家历来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statement)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而陈述之言所做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谬误。
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
但Austin对哲学界语言研究中的这种传统的观点提出了怀疑。
Austin首先区分了两大类话语:表述句和施为句。
Austin后来还根据施为动词的有无把施为句进一步划分为显性施为句(explicitperformatives)和隐性施为句(implicitperformatives)。
显性施为句为含有施为动词的语句,隐性施为句就是不含施为动词的施为句,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交际语境。
但是后来Austin渐渐对这种分类产生了怀疑,于是放弃了原先对施为句和表述句的区分。
他开始重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
(二)言语行为的三分说根据Austin的新模式,我们说一句话时,其实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act)、言外形为(illocutionaryact)、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t)。
言语行为理论
• Explicit performative显性施为句:
• I promise to be there at two o’clock. (use a performative verb)
• Implicit or primary performative隐性施为 句:
• I’ll be there at two o’clock./How about going by train?/I’m sorry. (do not employ performative verbs)
• 由于隐性施为句没有明确的施为动词, 所 以它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可能会
(=I promise to be there;
=I warn you I’ll be there.) • 因此,要恰当理解隐性施为句必须依靠
语境。
• Properties of an explicit performative utterance (P.20)
To the primary statement (1) The cat is on the mat
There corresponds the explicitly performative statement (2) I tell you that the cat is on the mat. Which contains the performative verb "tell".
o'clock.
The first of these utterances, (1), is a primary performative; the second, (2), which contains a form of the Performative verb "promise", is an explicit performativ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行为(speech acts)理论最初是由奥斯汀 (Austin)提出来的,言语行为理论来源于下面
的假设,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其他表
达手段,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
一、言语行为三分说 奥斯汀区分出三种不同的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 (言之发),以言行事(示言外之力),以言成 事(收言后之果)。以言指事就是言语的字面意
(询问——断定:我没空开门;指令:你去开
门。)
我不是好欺负的。 (断定——承诺:我一定会报复的。) 你真是一个好人。 (断定——感谢:太谢谢你了。) 我再也不要看到你了。(拉开房门)( 断定——表情,命令:你快走!) 你做了这样的事,我还会容忍你吗?(拉开房门)
(询问——表情,命令:你快走!)
拉出去喂狗! 以言指事(或以言表意):字面 以言行事:通过这句话,怂恿、命令、建议另一
人把第三者喂狗。
以言成事(以言取效):听话者听了他的话,把
第三者喂狗了。
言语行为理论公式:
By saying X and doing Y, I did Z.
通过说X和实行Y,我取得了Z。
(1)我明天会来。
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审视言语交际提供了一个不
2、指令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表示说话人不同程度地指
使听话人做某事,命题内容总是让听话人即将做出某种行 动。表示这种行为的动词主要有要求,命令、指示、建议、 乞求,邀请等。
塞尔(John R.Searl)将言语行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3、承诺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人对未来的行为做 出不同程度的承诺,命题内容是说话人即将做出某一行动。 表示这种行为的动词主要有承诺、拒绝、威胁、保证、发 誓等。
主要有声称、任命、指定、宣布等。
为了使行事行为的功用分类能够适应分析语言交际话动的
需要,应该对塞尔的分类进行适当的补充。为此可以在塞 尔的五种类别之后增加如下三个类别:
6.询问,这是说话者要求听话者提供某些特定信息的行 事行为。例如:“你能否告诉我……”
7.应酬,它是说话者仅对听话者表示礼貌或者善意的象 征性、仪式性的行事行为。例如:“你好!”、“久仰!”
一句话到底是实施了哪种言语行为,要根据具体
的语境。如:
这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啊! 非本宿舍人员入内一律登记。
母亲:你要是不按时睡觉,还看什么电视连续剧, 我就告诉你爸。生了病还不好好休息。
儿子:行,我向你发誓一定马上就睡。
例中儿子的答话实际上施行了两种行事行为: 1.承诺;2.阻止他母亲继续数落他。
8.感叹,是说话者流露感情的行事行为。比如:“啊,
多美!”
其实,分类远远可以不止这八种,如有下列分类: 命令、请求、询问、感叹、责备、劝说、威胁、
讽刺、抱怨、打赌、证实、允许、安慰、指责、
斥责、奉承、拒绝、承认、建议、批评、鼓励、
表扬、祝愿、感谢、任命、命名、判断、描写、
指认等。所以言语行为到底有多少类是这一理论
甲(对乙):生了双胞胎,还不请客?
乙:生双胞胎有什么值得庆贺的,我养双胞胎可
要花双份的钱呢。
丙(对甲):哎,你升科长都三天了,还没有请
客呢。
丙的话实施的是断定行为,然而通过断定行为,
他间接实施了两种不同的以言取效行为:
1.阻止甲说乙;2.要求甲请客。
二、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 塞尔(Searle)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指 一种以言行事行为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行为的表 达方式间接地实现。
义是什么,以言行事就是他的交际目的是什么,
他要实施一个什么行为,这句话是有言外之力的,
以言成事就是言后之果,也就是他实行了这个行
为之后,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奥斯汀认为:“经常地、甚至可以说惯常地,话
说了以后,会产生一定影响,及于听众,及于其 他人,及于说话人自己,影响其感情、思想、行 动。这些影响之产生,可能是说话人的心计,意 图、目的。”
的一个薄弱之处,因为这种分类可以无限细化。
奥斯汀提出了“行事句”(performatives)的概 念,它指那些实施行事行为的句子。一般行事句 都有行事动词。所谓的行事动词是指示了行事行 为的动词。
在行事句中以行事动词作谓语动词并且说出该行 事句时,所实施的就是句中行事动词所标志的那 一种或几种行事行为。但是在一个句子中,行事 动词并不一定出现。
(2)医生:你以后不能吸烟了。
(3)大家以后出校门时要带着学生证。 (4)要是再不听话就打屁股。
塞尔(John R.Searl)将言语行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断言类或阐述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表示说话人对某 事做出一定程度的表态,对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内容做出真 假判断。表示这种行为的动词有声称,陈述,声明,断定, 否定,澄清等。
4、表达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人在表达话语命题
内容的同时所表达的某种心理状态,实施该行为的前提是 话语命题内容的真实性。表达这种行为的动词主要有道歉、 吹嘘、慰问、感谢、欢迎、祝贺、哀悼等。
塞尔(John R.Searl)将言告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话语所表达的命 题内容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一致。表达宣告的动词
那个戒指真漂亮! (断定或感叹——请求:我要那个戒指。) 别忘了,你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儿子。 (提醒——威胁:你儿子的命还要不要?) 甲:我要减肥。 乙:我就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宣告——劝阻:不用减肥。)
你真好!
(断定——表达)
丈夫:老婆,门铃响了,快去开门。 妻子:我没听见。 (可能1:断定——拒绝。可能2:断定。) 丈夫:真响了。 妻子:没看见我在做面膜吗?
下列动词都可以成为行事动词:断定、认可、确
认、承认、否认、肯定、指出、说明、申明、重
申、答复、批准、命令、指示、乞求、请求、要
求、恳求、祈求、请、祷告、请教、询问、推荐、
警告、邀请、允许、同意、宣誓、发誓、告诉、
劝告、保证、担保、接受、感谢、祝贺、道歉、 哀悼、庆贺、欢迎、祝福、抗议、批准、谴责、 定义、任命、命名、委任、宣布、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