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_子罕第九》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子罕第九》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我个人以为,从教育的角度看,若要达于“道”的层面,成为圣人,很重要的就是要有实践的基础,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也与小时候就参与实践有关。
【译文】子牢说:“老师说过,‘我不能被当世所用,所以精通了各种技艺。'” 【解读】子牢也是孔子的学生,姓琴,名牢,字子开,卫国人。孔子小的时候家庭困难,又要生存,因为不能做官,所以就不得不学习各种各样维系生存的本事。因此成就了多才多艺的孔子。
【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没有知识啊。有为农夫来问我,我对他问的问题一无所知。我只能从这个问题的两端分析琢磨来解开问题的全部。”
【解读】这一章讲的是孔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不懂的问题从事物的正反、已知未知两个方面入手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球的问题的解决。这也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
【译文】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也不再出现河图了,我这一辈子也快完了吧!【解读】凤鸟是传说中的神鸟。传说有圣王出现的时候,黄河中就有龙马背负八卦图出现。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行将离世的时候,一方面慨叹世道的衰微,一方面是对自己生命即将终了的无奈。
【原文】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g⑪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译文】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着官员服装的人以及盲人,碰面的时候,他们即使很年轻,也一定站起来;走过去时,一定要快步离开。
【解读】这一章说的是孔子日常中面对的礼仪和心态。遇到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孔子都是深怀着敬畏的心态。既表现对生命的敬畏,也从另一方面诠释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句话。《季氏第十六》篇孔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里提到的这三者都于天命相关,所以孔子表现出了敬畏之心。
【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颜渊感慨地说:“我仰望老师的思想,越看越觉得伟岸高大,努力钻研,越是钻研就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他就在眼前,忽而又到了后面。老师一步步地的诱导我前进,用文献丰富我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的言行,是我想停止学习和前进都不可能。我用尽了自己的才力,像是见到了他的思想高高地耸立在我的眼前,我虽然想要努力追上,却没有道路可走了啊。”
【解读】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对于孔子的才德有人评价,有人怀疑。作为老师的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即便是经常在老师身边的那些学生也没有那一个人能比颜渊这个学生更了解自己的老
师,了解老师的内心世界。这一章就是颜渊对自己的老师的最精当、最精确的评价。因此,颜渊不单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更是孔子心灵和生命的朋友,是知己。孔子把全部的精神生命希望寄托在这个弟子的身上,本以为他会继承自己的衣钵,却是“老天绝我”,难怪颜渊死后孔子悲恸至极,呼天抢地。从精神生命的继承来看,孔子与颜渊之间的关系也是亦父亦子的关系。这师徒两个人的生命感觉是那么的美好,他们都是不断学习进步的人,因此才会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觉,想必这样的感受不仅在颜回这里是这样,在孔子的心里也会有如此感受吧。
【原文】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译文】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让孔子的学生做家臣为孔子准备后事。孔子的病稍好一些的时候,就说:“仲由做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已经很久了!我没有家臣却装作有家臣,我这是骗谁呢?骗老天吗?况且让我死在家臣的伺候下还不如死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奉下呢。即使我得不到以大夫之礼安葬,难道我就会被丢在路边无人安葬吗?”
【解读】我在这一章看到的是子路对老师的深情厚谊,不过子路率真的性格办了老师不喜欢的事,
子路一心想让老师死的时候能够向世俗理解的那样风光,所以才弄虚作假。而这正是孔子反对的地方。“欺天乎”一句反问,由于孔子罕言的“命”相关。
【原文】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犊而藏诸?求善贾而沽(g ®诸?”子曰:“沽之
哉!沽之哉!我待沽者也。”
【译文】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装在箱子里收藏起来呢?还是求一个好价钱把它卖
【解读】这师徒俩的对话从来都是很委婉,子贡以美玉为喻问老师该怎么做,老师借子贡之问倾吐自己的心声和愿望,希望终有一天能够施展济世的抱负与宏愿。
【原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想要搬到九夷之地隐居。有人说:“那个地方偏僻闭塞、穷困愚昧,怎么住啊?”孔子说:“君子住到哪里后,还会有什么愚陋呢?”
【解读】孔子一生推行仁道,四处碰壁,不被所用,心升隐居的念头,想要到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居住。有人告诉孔子,荒蛮之地怎么住呢?孔子则认为君子居住的地方就不会有蛮荒了。想想我们今天居住的环境,一旦有哪一所名校来到了偏远的楼盘,这个地方很快就会发展起来,不正是孔子所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吗?
【原文】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译文】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才有了各自的位置。
【解读】我理解孔子的“述而不作”,正是这些他做的事情。
【原文】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出了家门侍奉公卿,回到家里侍奉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心去办。不被喝酒
所困扰,还有什么能难住我呢?”
【解读】家国的事情都能尽忠尽孝,又不为酒困,一个典型的好男人,能做到这些就没有什么不能做到的了。
【译文】孔子站在河边上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不分昼夜的流去了。”
【解读】在孔子的生命中始终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这句话一定是孔子年迈的时候有感而发,感慨自己的生命是如此之快,匆匆走过。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看见喜爱仁德就像喜好美色那样的人。”
【解读】仁德是人心灵内在美好的东西,美色是外在的好东西。世人往往经不住外在的美色美声的诱惑,忘记了内心仁德的修炼。这是自古至今都一样的道理,谁能更早的关注
内心,抵制住外在的声色诱惑,谁就会成就大业。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座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个时候停止不干了,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譬如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了一筐土,继续前进做下去,也是我自己
要做的。”
【解读】这一章说明一个学习和修养的道理,那就是“为仁由己”的思想。孔子用功亏一篑而止和虽覆一篑犹进的例子告诉我们所有的成功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坚持和努力。
【译文】孔子说:“能听我认真讲课从不懈怠的人,大概只有颜回吧!”
【解读】颜回之所以能够始终不懈怠听老师的课,一是对老师的思想体系的信仰,再有就是与老师的心心相映。一个学生能够保持从不倦怠的听老师的课,很重要的是对老师思
想的认可,还有就是情感上的共鸣,再有就是他对老师所传授的思想能够做到一以贯之的理解。
【原文】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孔子评论颜渊时说:“可惜呀,我只看到他努力上进,却没有看见他止步不前。”
【解读】这句话应该是孔子在颜回去世后说的,亚圣孟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炸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孔子的心目中,颜回就算是天下的英才了,遗憾和可惜的就是英年早逝。在孔子的眼里,颜回是一个不断进步和成长的学生,是一个可以值得
托付的学生。
【原文】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译文】孔子说:“庄稼长出苗却不能开花的情况是有的!能开花却不能结出果实的也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