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些许想法
《斯坦福的监狱实验》观后感
《斯坦福的监狱实验》观后感电影《斯坦福的监狱实验》以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志愿者参与的一项监狱实验。
这部电影引人深思,探讨了人性、权力和道德等重要议题。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被其所传递的深度和内涵所震撼,深感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影片以斯坦福大学的监狱实验为背景,通过将一群健康的志愿者分为监狱囚犯和看守两组,展现了权力对人的影响和人性的扭曲。
在实验开始之初,志愿者们都是积极向上的个体,然而,随着实验的进行,看守们逐渐掌握了权力,而囚犯们则陷入了被压迫的境地。
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性的黑暗面,以及权力对人的腐蚀作用。
电影中的角色塑造非常生动,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心理变化。
看守组中的约翰·韦恩是一个温和的研究员,但在实验中,他逐渐变得残忍和冷漠。
而囚犯组中的主角乔·斯蒂尔则是一个正直善良的年轻人,但在被压迫的环境中,他也逐渐失去了自我,变得越来越懦弱。
这些角色的塑造让我深思,人性的复杂性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如此之大,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本质。
影片中展现的权力对人的影响也是令人深思的。
看守们通过制定严苛的规则和施加身体和心理上的压迫,将囚犯们逼入绝境。
这种权力的滥用导致了囚犯们的抵抗和反抗,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暴力的事件。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权力滥用事件,权力的腐化和滥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
除了权力的探讨,电影还涉及到了道德和伦理的问题。
在实验中,看守们在道德和伦理的底线上越界,而囚犯们也在艰难的环境中面临道德选择。
这引发了我对道德观念的思考,人在面对压力和诱惑时,是否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良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斯坦福的监狱实验》通过真实事件的再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它引发了我对权力、人性和道德的思考。
作为观众,我们需要反思自己在面对权力和压力时的行为和选择。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斯坦福监狱实验对学生自主管理的启示_张伟列
■ 心理实验室〔关键词〕斯坦福监狱实验;自主管理;教育启示一、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协会(APA)前主席菲利普·津巴多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津巴多把斯坦福心理系大楼的地下室改装成监狱,以15美元一天请来了一批学生参与实验。
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
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机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狱警”,另一部分人为“囚犯”。
“狱警”都穿着制服,戴着墨镜,他们的警棍、哨子和手铐显示出他们在监狱中拥有绝对的权力。
在“狱警”眼中“囚犯”只是编号不同罢了,他们都很无力。
“狱警”坚持要求所有“囚犯”完全遵守由他们制定的许多规则。
如果不遵守的话,“囚犯”就会丧失特权。
刚开始,“狱警”和“囚犯”都还没有进入各自的角色。
“囚犯”开始挑战权威:撕掉缝制于衣服身上的编号,把自己锁在牢房内不理会看守的命令,并取笑“狱警”。
“狱警”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作为“监狱长”和实验负责人的津巴多则告知“狱警”要自行解决问题。
于是“狱警”开始采取措施对囚犯进行“镇压”:脱光“囚犯”的衣服、对“囚犯”进行数个小时的禁闭、没收枕头和被褥、取消“囚犯”的进餐、强迫“囚犯”用手清洗马桶、进行俯卧撑或者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活动,并且羞辱“囚犯”、剥夺“囚犯”的睡眠、半夜把“囚犯”叫出来清点人数和进行各种屈辱性的活动。
他们还采用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为服从管理的“好囚犯”提供特权、更好的牢房和伙食。
这些扮演狱警的学生在原来的生活中都是反对暴力的好孩子,但在实验情境下却富有攻击性,甚至暴虐成性。
那些扮演囚犯的学生,原来心理都非常稳定,可是在实验实施没有多久就出现了不正常的行为,他们被动屈从于命运,面对不公听之任之。
模拟监狱情境的力量在“囚犯”和“狱警”中创造了一个社会现实,一个功能完备的监狱。
由于这个情境太有力、太具有破坏性,研究者不得不在模拟监狱开始仅6天就中止了本该实施两周的实验。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及其启示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及其启示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通过实验研究来揭示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等普遍规律。
在心理学史上,有不少经典实验被广泛引用和传述,这些实验不仅让我们对心理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因此,本文就介绍一些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及其启示。
经典实验一: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齐米巴多在1971年进行的一项标志性的实验。
实验设置了一个虚构的监狱,以探究群体动力产生的影响。
实验中的“囚犯”们及“看守”们在很短时间内被实验结果所影响,造成了一系列危险和暴力事件。
这项实验最终在6天后提前结束。
从斯坦福监狱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行为是会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当人置身于某些场景之中,比如监狱之类的特殊环境,他们的行为会被强烈的社会压力和社会角色所影响。
这表明社会环境和角色扮演对人类性格和行为有很重要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改变环境,扮演适合的角色,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环境加以改造。
经典实验二:门线实验门线实验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克学德·胡林于1915年进行的。
实验内容是让被试通过看绳索的长度来判断它们与其他绳索长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中表明人们在实验室这样特定的环境中表现形式会有所偏差。
具体来说,当人置身于特定环境中时,他们的感觉认知会受到干扰,产生错误的决策。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环境因素对我们的影响。
设计合理的环境和随机更改环境有利于我们减少错误的认知和应对挑战。
经典实验三:皮奥捷实验皮奥捷实验是由西班牙心理学家萨尔瓦多·米尼奥·伊·皮奥捷于1961年进行的。
实验中要求被试在看到不同颜色的卡片时报出感觉到的颜色名称。
实验中用的卡片有“红色”、“蓝色”、“绿色”这三中颜色,但字体却是一个不同颜色名称的单词,比如“蓝色”的卡片上却写着一个“红色”的单词,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人的表现都出现了颜色和单词名称的混淆。
《斯坦福监狱实验》观后感
《斯坦福监狱实验》观后感看着让人揪心的电影,心慌、厌恶、反胃、恶心&各种不适的反应,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不时需要按下暂停键,缓和一下情绪和心情。
如果这些是导演要的,那么,他成功了。
只是,这样观影感受的片子,估计票房不会太好。
表达上面这些观看感受,倒不是说这部电影有多么的不好,可能,结果正好相反。
这个实验的内容,之前就有过一些了解,对于它本身造成的争议和体现出来的一些人性的特点,也是有所了解的。
一定程度上说,电影对于那个实验的表现,还有所‘柔和化’。
只是,当它真正呈现在眼前的时候,还是出现了这么多人体不适的感受,这些,只是说明自己对于现实的认识和经历,还远远不够罢了。
根据实验设定,本来是类似的一群人,通过一个虚拟环境中不同的身份设定,因为设定环境和身份的不同,对人产生了影响,极大的影响。
这个影响,在个人自我不够明确的情况下,可以深入骨髓。
其中一部分人,因为一套制服、一幅墨镜、一根警棍以及一个狱警身份的设定,从而获得权力。
人,在获得权力之后,会被激发出很多东西。
这些东西,不管是设定之前就很明显的,还是设定之前从没表现出来过的,都通过这个设定,被极大的放大了。
其中另一部分人,会因为被剥夺了衣服、剥夺了名字、剥夺了一定的自由以及给予了一个囚犯身份的设定,从而模糊或者丧失了自我。
人,在丧失自我之后,也会被激发出很多,也是不管设定之前是不是明显,都会被极大的放大。
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不去讨论这些东西的好坏或者方向,只去看这些被激发出来的东西形成的效果。
这些被激发出来、并且放大的东西,都会在那个环境和那个过程中,不断的被加强、不断的被加强、不断的被加强,最终会达到‘夺人心智’的程度。
而这个程度,是一种极致,它可能会带给我们升华,也可能会带给我们毁灭。
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眼睁睁看着事情滑向毁灭,就是制止不了,就是无能为力。
“路西法效应”——浅谈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
“路西法效应”——浅谈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社会科学论文“路西法效应”——浅谈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路城王玲智聂子潞摘要:监狱实验是1971年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它的影响十分巨大。
本文探讨了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力,提出个人很难摆脱对其设定的角色的影响,并将监狱实验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辩证陈述了对社会等级、暴力控制的看法,希望引发人们对环境与人性的再思考。
关键词:影响;扮演;归属;等级;控制如果你问我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实验研究项目,相信斯坦福监狱实验绝对榜上有名,当然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臭名昭著的实验之一。
时年38岁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Zimbardo)主持了这项研究。
1971 年,津巴多在执教期间,向社会发出招募通知,以每天15 美元的价格雇佣到一批志愿生,最终24人被选中参与实验。
这些人被打乱随机的分为“囚犯”或是“警卫”,津巴多按照监狱的形式和要求,一方面让“囚犯”们穿上真正的监狱囚服,剃掉头发,将其关入6×9英尺的狭窄牢房;同时,给“警卫”们分发了制服,配了哨子和警棍。
这个号称将为期两周的真实试验,最终只进行了6天就被迫停止。
警卫们随着角色的深入变得愈发暴力残忍,而“囚犯”们也仿佛像自己真的被定罪了一般,低落脆弱,受到了严重的创伤。
预设的界限一步步地被超过,而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批评和警告。
虽然颇具争论,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斯坦福监狱实验对研究组织行为、个体心理起到的巨大作用。
有人将这种人格发生的变化称之为“路西法效应”(TheLucifereffect):“上帝最溺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撒旦。
”一、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与角色效应环境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站在不同角度人们观点往往各不相同,但通过斯坦福监狱实验传递出来的信息,这种影响在某些情况下要比大多数人们想象的强大得多。
津巴多曾经说过:“恶只不过是个别人的特质,藏在他们的基因里、大脑里或者本质上。
斯坦福监狱的思考与感悟
斯坦福监狱的思考与感悟1. 斯坦福监狱实验真的太让人震惊了!就好像打开了一个黑暗的盒子,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特定环境下会变得多么可怕。
想想看,那些平时普通的人,一旦进入那个角色,怎么就完全变了呢?就像平时温和的小张,到了某种极端情况下会不会也变得很可怕呢?2. 这实验不就是在提醒我们,环境的力量有多大吗?我们总以为自己很坚定,可真到了那种斯坦福监狱一样的地方,我们又能怎样呢?好比走在悬崖边的人,稍不注意就会失足坠落啊!你说我们能不谨慎对待环境的影响吗?3. 斯坦福监狱给我们的思考太多啦!它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可能都没意识到的人性弱点。
不是吗?就像我们看到别人犯错会指责,可要是自己在那个位置,说不定也一样呢!这多让人警醒啊!4. 哎呀,斯坦福监狱实验真的是让人细思极恐啊!这不就跟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很像吗?有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扮演起某个角色,然后就难以自拔了。
就好像在公司里,一旦被赋予某个职位,行为就完全不同了,这多可怕呀!5. 想想斯坦福监狱,真的会让人心里发毛呢!它让我们明白,人真的不能小瞧环境的塑造力。
好比一块橡皮泥,放在不同的模具里就会变成不同的形状。
那我们在生活中得多么小心别被不良环境给影响了呀!6. 斯坦福监狱啊,真的是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它就好像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我们平时忽略的人性角落。
你想想看,平时看着挺好的人,怎么在那种情况下就变了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7. 哇塞,斯坦福监狱真的是太有冲击力了!这就像是一场暴风雨,把我们对人性的认知都给冲得七零八落。
难道我们平时对自己的了解真的够吗?这多让人怀疑啊!8. 斯坦福监狱实验呀,真的是让人感慨万千!它仿佛是一个警钟,敲响在我们的心头。
我们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在特定环境下呢?就像在黑夜里行走,稍不小心就会迷路,这是多么可怕的警告啊!9. 真的不能小看斯坦福监狱带来的启示啊!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人性深入探究的大门。
我们以为自己很理智,可到了那种极端环境下,还能保持吗?这真的要好好想想啊!10. 斯坦福监狱真的是个让人无法忽视的存在!它就像一个深深的烙印,印在了我们对人性思考的历程上。
斯坦福监狱实验对学生自主管理的启示
斯坦福监狱实验对学生自主管理的启示作者:张伟列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年第21期〔关键词〕斯坦福监狱实验;自主管理;教育启示一、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协会(APA)前主席菲利普·津巴多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津巴多把斯坦福心理系大楼的地下室改装成监狱,以15美元一天请来了一批学生参与实验。
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
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机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狱警”,另一部分人为“囚犯”。
“狱警”都穿着制服,戴着墨镜,他们的警棍、哨子和手铐显示出他们在监狱中拥有绝对的权力。
在“狱警”眼中“囚犯”只是编号不同罢了,他们都很无力。
“狱警”坚持要求所有“囚犯”完全遵守由他们制定的许多规则。
如果不遵守的话,“囚犯”就会丧失特权。
刚开始,“狱警”和“囚犯”都还没有进入各自的角色。
“囚犯”开始挑战权威:撕掉缝制于衣服身上的编号,把自己锁在牢房内不理会看守的命令,并取笑“狱警”。
“狱警”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作为“监狱长”和实验负责人的津巴多则告知“狱警”要自行解决问题。
于是“狱警”开始采取措施对囚犯进行“镇压”:脱光“囚犯”的衣服、对“囚犯”进行数个小时的禁闭、没收枕头和被褥、取消“囚犯”的进餐、强迫“囚犯”用手清洗马桶、进行俯卧撑或者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活动,并且羞辱“囚犯”、剥夺“囚犯”的睡眠、半夜把“囚犯”叫出来清点人数和进行各种屈辱性的活动。
他们还采用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为服从管理的“好囚犯”提供特权、更好的牢房和伙食。
这些扮演狱警的学生在原来的生活中都是反对暴力的好孩子,但在实验情境下却富有攻击性,甚至暴虐成性。
那些扮演囚犯的学生,原来心理都非常稳定,可是在实验实施没有多久就出现了不正常的行为,他们被动屈从于命运,面对不公听之任之。
模拟监狱情境的力量在“囚犯”和“狱警”中创造了一个社会现实,一个功能完备的监狱。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看法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看法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泽姆巴多主导的一项实验。
该实验旨在探究在监狱环境下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该实验于1971年进行,原计划为两周,但由于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和伦理问题,最终于第六天被迫中断。
这个实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并引发了对道德、伦理和人类心理的深入思考。
该实验的目标是了解监狱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实验中,24名学生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监狱中的囚犯和狱警两个角色,他们都被告知这是一次模拟实验。
然而,不久之后,参与者们开始逐渐沉醉于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并且展现出了与真实监狱环境相似的行为特征。
扮演囚犯角色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表现出了抵抗、反抗和情绪崩溃的行为。
而扮演狱警的学生则展现出了严厉、残暴和权力滥用的行为。
实验的结果令人震惊,参与者们几乎完全投入到了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中,并且试图维持自己所处的地位。
然而,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伦理问题引发了广泛的批评。
实验中的学生并未经过充分的心理评估和知情同意,而实验过程中的虐待和压迫行为违反了人类伦理和道德准则。
许多人认为,这种实验设计可能导致了心理伤害和创伤,并且对参与者的人格和自尊产生了负面影响。
尽管斯坦福监狱实验存在严重的伦理问题,但它依然对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动力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个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强大影响力,并提醒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必须遵守伦理准则。
它还引发了对监狱制度和权力结构的反思,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如何建立更加人性化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总的来说,斯坦福监狱实验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尽管它存在着严重的伦理问题。
我们必须从实验中吸取教训,并在未来的研究中确保参与者的权益和尊严得到充分保护。
同时,我们应该继续关注监狱制度和权力结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人性化的社会环境。
震惊世界的斯坦福死亡实验:人人都可能是魔鬼!深思极恐...
震惊世界的斯坦福死亡实验:人人都可能是魔鬼!深思极恐...1971年,一个名叫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斯坦福大学教授启动了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叫“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在社会环境里的反应。
他以每天15美金的报酬招募愿意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当时有近百人前来报名,基本都是美国的大学生,最后通过心理测试,选定了24名“心理健康,没有疾病”的学生,参加一个为期两周的监狱模拟实验。
这些学生一开始只是为了好玩或者赚点零花钱而加入的,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次看似好玩的实验,将会成为他们终生挥之不去的梦魇……这些学生被随机地分成了两组,9名学生扮演囚犯,9名学生扮演看守,其他6人替补,津巴多教授本人扮演监狱长。
当时很多志愿者都表示他们更愿意饰演囚犯,认为这更有挑战性,可以从中学到更多东西。
为了更逼真地模拟监狱场景,他们将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改造成了一个监狱实验室,里面的一切设置都跟监狱一模一样。
实验组还和加州警方合作,用真警车去扮演“囚犯”的9个人家里把他们铐走,给他们穿上囚服,带上牛皮纸头套,给他们安上抢劫盗窃等罪名……在邻居的震惊中,这9名“囚犯”被带到了斯坦福实验“监狱”。
而扮演“看守”的9名学生,也都穿上了警服,配上警棍,增加权威性。
在实验开始前,所有人都签订了协议。
“囚犯”被告知了可能会有人权侵犯行为,也都有心理准备。
“看守”拥有预警的所有权力。
全程只有一个“监控者”,来提醒大家的行为,防止失控造成危险。
就这样,实验开始了!实验第一天,一切都按照真实监狱的流程来走:“囚犯”被“看守”裸身检查并消毒。
进行到第二天,实验开始失控了!“囚犯”们很不严肃,因为感到无聊,居然开始造反,他们集结在一个牢房,撕掉身上的编号牌,拒绝服从命令,并且说话挑衅狱警。
而“看守”们也完全不知所措。
对此,扮演“监狱长”的津巴多教授要求他们行驶权力,采取措施维持监狱的秩序。
于是“看守”们开始采取惩罚措施:罚“囚犯”做俯卧撑....脱光衣服,关禁闭.....没收枕头和被褥....强迫“囚犯”用手清洗马桶....剥夺“囚犯”的睡眠....剥夺“囚犯”的姓名,只用犯人编号来称呼他们……“看守”们的学习能力很强,惩罚方式也越来越离谱。
斯坦福监狱实验看法
斯坦福监狱实验看法斯坦福监狱实验是一项备受争议的心理学研究,该实验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波洛(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进行。
该实验旨在探索监狱环境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尽管这项实验带来了许多有价值的发现,但它也引发了许多道德、伦理和方法上的争议。
我认为斯坦福监狱实验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的某些方面确实有一定的价值。
通过将志愿者分为监狱警卫和囚犯两组,并在一个模拟监狱环境中进行观察,研究者能够观察和分析个体在压力和权力关系下的行为变化。
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类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权力和地位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中,菲利普·波洛观察到警卫逐渐滥用权力,囚犯则经历了心理和情绪上的剥夺,这为研究监狱环境和权力关系的研究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
然而,斯坦福监狱实验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该实验的伦理问题备受质疑。
在实验中,参与者经历了长时间的身心压力和辱骂,而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和支持。
这种实验操作可能会给参与者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包括心理创伤和道德伤害。
该实验触及了伦理底线,引发了关于研究者责任和参与者权益的重要讨论。
斯坦福监狱实验在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实验的样本容量较小,而且只包括男性参与者。
这使得实验的结果具有局限性,难以推广到整个人群。
实验中的角色划分也存在潜在的偏见和误导性。
警卫和囚犯被告知可以展现出某种行为,这可能导致参与者的行为不真实或受到实验者预期的影响,并影响到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在总结和回顾方面,斯坦福监狱实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权力、压力和环境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洞见。
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该实验存在伦理和方法上的问题。
为了保护参与者的权益和确保研究的可靠性,我们需要更加严格的伦理审查和研究设计。
另外,未来的研究应该探索其他方式来了解监狱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以避免潜在的伦理问题和研究局限性。
斯坦福监狱实验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方面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观察和结果。
关于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心得体会作文
关于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心得体会作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斯坦福监狱实验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实验,它揭示了人性的恶劣一面。
心灵的黑暗面:斯坦福监狱实验
心灵的黑暗面:斯坦福监狱实验最好的心理学实验是总是有关于人性的问题:什么让人变得邪恶?一个好人会有邪恶的行为吗?如果会的话,什么使人越过道德的底线?特殊的环境能决定人们的行为吗?“斯坦福监狱实验”被称为最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这个实验证明了环境对人行为的巨大影响力。
这个实验不仅被写成小说,还被拍成了电影、无数的电视节目争相报道、也有很多类似的实验产生。
囚犯和狱警实验者在斯坦福大学一栋教学楼的地下室里建立了模拟的监狱。
实验目的很明确:弄清普通的人们在角色转换时会产生什么重大的影响(选择健康和正常的参与者)。
一半参与者充当狱警,另一半充当囚犯。
为了实验的真实性,参与者都坐专业囚车到达实验场所。
扮演囚犯的参与者在日常活动中被警察逮捕,由一辆开着警笛的警车带入实验场所。
像正常囚犯一样要验指纹、发统一制服、剃发、搜查等流程。
然后关进一间囚室。
狱警的扮演者则穿统一制服,并且有狱警俱乐部。
冲突第一天非常安静的度过,第二天,囚犯开始有所反抗,狱警进行了快速和残酷的镇压。
狱警没收了囚犯的衣服和床。
并把闹事的带头人关了禁闭。
并从此开始不停的对囚犯进行攻击。
不久,囚犯就开始盲目的服从狱警。
在一些天后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参与者对自己以前的身份已经慢慢模糊了。
他们成为了扮演的那个人。
狱警的扮演者真的成了狱警,他们嘲弄和虐待囚犯。
这个实验在外界的干预下停止,只持续了六天(原计划14天)。
扮演狱警的人当中,有些报告说很享受实验(他们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是个老实的人),他们经常羞辱和虐待囚犯。
与此同时,囚犯的情绪面临崩溃,有五个扮演者因无法忍受提前结束了实验。
心理学家这样解释实验结果:人们很容易接受社会所赋予给他们的角色,接受社会规范。
狱警就应该是权力者、虐待囚犯,囚犯就应该服从、接受狱警的惩罚。
这个实验理所当然的被很多人批评,因为它不尊重实验所要求的伦理道德、只是小样本施测、缺乏生态效度等等。
但是实验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死亡实验2
《死亡实验》观后感——极权与人性的关系《死亡实验》取自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实验找20个普通人,12个扮演囚犯,8个扮演狱警,模拟14天真实的监狱生活以研究监禁情况下的集体行为。
成功之后每人能获得4000马克酬劳。
狱警承担着维护秩序和保证囚犯完成义务的职责,片中教授与他们强调,他们不是扮演狱警而是他们就是狱警。
囚犯需要遵守狱警的命令。
结果是预警滥用权力和私刑来发泄个人情绪,造成两死三伤的惨剧。
影片中囚犯77号与狱警伯瑞斯是起关键性作用的两个人物。
77号由于受雇于新闻报社,所以在狱中不断挑起是非,以增加报道的可看性。
伯瑞斯由于狐臭受到77公然嘲讽,心中燃起了怒火。
在囚犯屡屡挑衅,狱警手足无措的时候,伯瑞斯的一句“想控制局面,就要让他们丢脸”正式掀起了狱警们利用自己手中权力的开端,也使他成为了狱警中的中心人物。
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次狱警的使用权力让囚犯脱光衣服后,伯瑞斯兴奋地右手不行颤抖,杜恩博士及时发现但他没有喊停,他知道有他和77好的存在,才能使达到实验目的。
“是权力诱发了人性本来就有的邪恶,还是人性本善,是权力败坏了人性?”对于这一论题,我比较倾向于前者。
理由如下:一、伯瑞斯在接受体检时就强调自己上班从未迟到,就像是一种强迫症,可以看出他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是极其希望被肯定但却比较失败的。
但在实验中,他成为了一个有权力的群体中的头领,在首次施暴后他表现出的兴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就是人性中的“邪恶”。
权力对于伯瑞斯来说,是给他提供了一个发泄的通道,在现实中的所受到的怨气在实验中得到发泄。
权力似乎变成了一种标准,用来区分人的高低贵贱,“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古语很好的揭示出了这一点,人性中的本有的私欲借助权力这一平台得以实现,贪污受贿,公车豪宅,徇私枉法等等都是以权力为手段实现的个人私欲。
二、影片中我们注意到一个强烈的对比,伯瑞斯与巴仕,同样拥有权力,但是两个人的反应却完全不同。
巴仕善良,富有同情心,拥有正义感,他完全可以和其他狱警一样利用权力享受指挥和命令囚犯的快感,但是他却并没有。
斯坦福监狱实验观后感
斯坦福监狱实验观后感环境可以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在某些情境下会变成嗜血的狂魔。
1971年夏天,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们在大学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且征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报酬,但是必须完成14天的实验。
这些志愿者被随机分成两部分,12个人充当警察的角色,另外12个充当囚犯的角色,实验时每组只有9人,3人后备。
实验模拟真实监狱环境,囚犯分别被“警车”押送到监狱,然后被搜身,扒光衣服,清洗消毒,穿囚服(像连衣裙一样的罩衫),右脚戴脚镣。
有些装备与真实监狱中的不同,是为了让志愿者能迅速进入囚犯的角色。
和真实监狱类似,囚犯志愿者被关在监狱后就不能自由行动,3个人住一个小隔间,只能在走廊放风,每个人没有名字只有一个编号。
充当看守的志愿者,没有进行培训如何做狱警,只是被告知可以做任何维持监狱秩序和法律的事情。
看守3个人一组,每组工作8个小时,三组轮换。
这个实验其实是一个很可怕的实验,实验里的每个参与者都将自己代入了这个实验中,包括这个心理学教授。
扮演囚犯的人和扮演狱警的人都渐渐忘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囚犯变的越发消沉不懂的反抗,而狱警变得越发残暴越发没有人性,教授也变得渐渐不清醒成了维持成了维持他那个监狱秩序的法官形象。
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我是先看了影评的,其中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他说“这是一次其不舒服的观影体验,却又是一次极其震撼的思想冲击。
”在我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我可以说深切的感受了这位网友的评论。
很早前就听说过心理学上的路西法效应以及权威心理学,但是没有真正了解过,看完这部影片才开始真正有所理解。
影片让人惊讶于导演对于整个故事情节精确的把握,实验进程的一步步推进,让你感同身受地从心理和生理层面逐步走向不舒服甚至于抓狂濒临崩溃,影片到后半段我甚至难受得全身颤抖手抓头发。
斯坦福监狱实验观后感
斯坦福监狱实验观后感当我们提到斯坦福监狱实验,很多人会产生一种极端、暴力和压迫的印象。
然而,通过观察、研究以及与实验相关人员的交流,我对这一实验的理解和感受却完全不同。
这个实验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心理学研究,更是引发对人类行为、道德和权力的思考。
实验中,一群学生被分为狱警和囚犯,置身于一个模拟监狱环境中。
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无法想象的场景展现在眼前:原本普通的学生变得暴虐残忍,而原本热爱自由的人们却变得妥协和顺从。
这引发了我对人的本性的深深质疑。
这个实验让我意识到,当个体处于一种特殊背景和角色中时,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狱警在实验中具有权力和控制,而囚犯则处于被支配和剥夺自由的状态。
这种权力对个体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实验中,一些学生变得嗜血残忍,而其他人则变得沮丧和无力反抗。
这引发了我对权力的思考。
权力虽然本身并非邪恶,但当权力被滥用且缺乏监督时,它可以成为导致恶行的温床。
狱警在实验中感觉到了他们的权力,他们对囚犯的虐待和精神压迫似乎让他们变得更加自大和无情。
而囚犯则因无力反抗而被迫接受自己被辱骂和虐待的命运。
这让我深深反思了权力与责任之间的平衡。
实验还揭示了群体心态的强大影响。
在实验中,狱警和囚犯之间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团队感。
他们遵循一套规则,并在集体行动中统一起来。
这种群体心态似乎能够抹去个体的良知和道德判断,使他们成为集体行为的奴隶。
这使我对集体主义的潜在危险加深了思考。
除此之外,斯坦福监狱实验还引发了我对道德和个人情感的思考。
在实验过程中,囚犯受到的羞辱和虐待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一些囚犯开始表现出厌世和抑郁的迹象。
狱警面临着对仁慈和残酷之间的抉择,而有时候他们也受到了自己行为的困扰和内疚。
这促使我思考我们在拥有权力时应该如何行使道德责任,并意识到我们的行为可能对他人产生的深远影响。
斯坦福监狱实验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意识到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下,不仅仅是受到独自思考和决策的影响,也受到权力与责任、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教育孩子成长的心得感悟美文:从斯坦福大学的“监狱试验”说起
教育孩子成长的心得感悟美文:从斯坦福大学的“监狱试验”说起编者按:我们一直说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但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很多家长喜欢无所顾忌地妄加断言,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对他们某一点暂时的“缺陷”品头论足的现象比比皆是。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从斯坦福大学的“监狱试验”说起。
从斯坦福大学的“监狱试验”说起作者:冯根林(安徽)我们一直说不要给孩子“贴标签”,班主任和家长也都知道不应该给孩子过早地下负面的结论。
但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心底总还是喜欢无所顾忌地妄加断言,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对他们某一点暂时的“缺陷”品头论足。
深究原因,我们还没有完全了解给孩子“贴标签”的极大危害。
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斯坦福大学的“监狱试验”。
该实验是心理学家津巴多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
实验前通过了专门心理测试,24名受试者都是“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
这些情绪稳定的大学生通过掷币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扮作狱警,一组扮作犯人。
本来这个实验计划进行十四天,但到了第七天就宣告终止了。
原因是这项实验对扮演的实验者都造成了心灵的伤害。
实验开始时,为了真实地模拟现实,担任“囚犯”的学生身份以数字代替,每个人都穿上犯人的衣服,戴上脚镣和手铐,有些学生是在家里被逮捕的,被铐上手铐,戴上牛皮纸头套,而执行逮捕行为的是同意与津巴多合作进行实验的加州警方,面对呼啸而去的警方,不明就里的邻里大为惊讶;而担任“看守”角色的学生则是穿着警服,戴上黑色的墨镜以增加权威感。
在囚犯进牢时,按照监狱的正式程序对犯人进行裸体的搜身,他们拥有一切真实狱警所拥有的权力。
在斯坦福大学古老而庄严的心理学大楼地下室,“好人”之间的敌对情绪日益升级:看守们想方设法折磨囚犯;囚犯们则继续承受着折磨,以行尸走肉般的顺从回应。
在试验开始的时候,看守和囚犯之间没有任何的差异性;而在试验持续了一周以后,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的相似性了。
第六天,试验随着一名年轻女士的到访终止了。
这位年轻女士是津巴多的女友,应邀中途参与“监狱试验”。
监狱实验的观后感
监狱实验观后感监狱实验主要是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希望研究监狱生活如何影响其中的警察与囚犯,同时观察监狱中的警察与囚犯是如何行动的。
他把地下室改建成了一个模拟监狱,找来数名身体健康和心理稳定的志愿者参加实验,也正是这种通过观察正常人如何在一个环境中行为改变,去更加透彻的了解人性。
这些受试者都是男性的大学生,被随机分布12名狱警和12名囚犯。
每个受试者都花费了一天左右的时间来适应这种生活,并各自融入进自己所将扮演的角色。
第二天扮演囚犯的志愿者们便在这个人为设立的监狱里发起了暴乱,用床铺在牢房里设立障碍并讥笑狱警们,似乎他们已经真正是一名囚犯,他们会想尽各种办法来躲避和抵抗狱警。
而面对囚犯的反应,狱警仿佛找到了向囚犯开火的绝佳借口,有些狱警甚至想尽办法来折磨那些囚犯,他们的逻辑一下子变得很简单,就是只有想尽办法去折磨这些囚犯,才会结束囚犯们经常性的暴动行为。
至此开始,斯坦福监狱日复一日地上演暴乱,一些狱警开始逼迫囚犯裸睡在水泥地上,并以限制浴室的使用作为特权相威胁,甚至他们强迫囚犯做羞辱性的训练,并用双手去清洁马桶。
狱警正是通过这些虐待性的手段让囚犯们屈服。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囚犯”被告知他们有机会被假释、但假释申请又被驳回的情况下,他们并没有简单地要求终止这见鬼的实验。
包括津巴多本人在安排有 50名以上的非实验人员参与观察和关注这一监狱的时候,通过观察录像,发现他自己本人也有“背手”的无意识动作,作为心理学家,他自己也觉察到了自己正在悄悄地融入监狱长的角色中。
直到津巴多的女友克里丝蒂娜·马丝拉提出强烈抗议,认为监狱中的狱警太过于残忍,要求立即终止实验。
仅在此后6天,津巴多便终止了这一实验。
有些研究者在总结结果时认为,扮演囚犯的角色预谋造反,扮演狱警的角色则开始变得具有暴力倾向,而一旦角色互换之后,双方也会采取同样的方式。
以上是津巴多实验的大致过程与结果,在观看这个视频之后,我们最初的反应便是希望通过“角色理论”来理解并解释这一现象。
斯坦福监狱实验观后感
斯坦福监狱实验观后感01看完其实会失语一阵。
的确就像是电影最后部分,“狱警”陈述的那样:我只是想做一个我的小实验,试试看语言对待到何种地步人类才会反抗说“no”,但是没有人阻止我。
Micle对zimbardo说,我们也成了实验的一部分,如果我不是那么崇拜你,崇拜权威……的确是这样,当个体作为个体而存在的时候,价值判断始终会盘旋在心里,决定权在自己手中,黑白对错由自己掌握做与不做。
但或许真的是那句话,“人性经不住推敲”,内里是否一直存在恶的因子,于是一旦有一个强过自己的权威站出来“施压”,于是“我”就可以“被迫”地去向更弱小的群体施压——因为“我”也是被逼无奈,你们要怨就怨这个实验选择了你们吧。
这个论调,好像在战争中的屠戮者当中无比受用,同时传销好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了解这类实验真的很有必要,万一遇到了,你至少有个明确的概念提醒你不要陷进去)。
忍不住,我会想,如果我遇上这样的事情呢?我会沉迷在被迫赋予的角色当中无法反抗吗?我无法反抗的,是权威,还是自己的“入戏”?好比是盗梦空间中分不清现实与虚幻的茉,最终是否会被植入一个小小的念头,然后一发不可收拾,继而一跃而下?不能停止内心的质疑和嘲讽,尽管它们带来的痛苦也不少,然而相比起被植入一个念头无法自拔而言,质疑与嘲讽带来的尖锐利刺掌握在自己手里,向内或向外亦或是雪藏,由自己而定。
所以好像,那些“老子天下第一”的人这样看起来好像比较稳没谁的权威干扰的了自己,内心硬得一批啊。
从未入戏,于是毫无内心波动。
就像418,清清楚楚知道,只是一场实验,并且是一场可以质疑的实验。
02在很多心理学和社会学著作中看到这个著名的监狱实验,今天来一探究竟,不管整部影片还原度有多高,我想它想传达给我的就是对环境的思考以及如何理性的做自己。
观看影片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把那个监狱情景与自己的学校联系在一起,统一的校服、严格的班主任和那些不敢反抗的`惩罚。
初中的时候班主任叫我给她洗碗,语气就像是命令,当时我的内心是什么情况,我只是她的学生而已。
两个绝对根植与心报告
两个绝对根植与心报告报告人:XXX报告日期:XXXX年XX月XX日一、前言作为一名心理学爱好者,我在此撰写这份报告,旨在分享两个对我影响最深刻的心理学实验,并阐述它们根植于我的心中的原因。
二、实验一:斯坦福监狱实验1971年,加州大学教授菲利普·齐姆巴多(Philip Zimbardo)举行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他将24名男子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以模拟真实监狱环境。
实验开始后,狱卒们很快失去了控制,对犯人施加了各种身体和心理上的折磨。
而犯人们也开始出现了各种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崩溃、抑郁等。
通过这个实验,菲利普·齐姆巴多想要证明的是,环境对人的行为和态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而这个实验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会对我们的行为和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实验二:幸福实验幸福实验是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谢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和他的同事共同设计的。
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需要完成一系列任务,最后回答一些问题,以测试他们对幸福的感受和评价。
通过这个实验,马丁·谢利格曼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来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这个实验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幸福感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和实现的。
四、根植于心中的原因这两个实验对我影响深刻,让我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和心理健康,更加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行为和心理健康受到环境和个人努力的影响,而这个认识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生命和内心的平静。
在此,我愿意与大家分享这两个实验,并期待它们对你们带来的启示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些许想法
以前在人际交往中发现许多令人不解的事,发现矛盾产生于误会,而人的认知取决于心理,因此对人的心理有了些粗鲁的探究。
大学心理课给我带来了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对人的真实内心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人总是生活在自己编织起来的浮夸而善良的世界,换句话说,我们总是向往着美好的东西,不禁将自己也归类为善良的。
每当面临做出违反这种善良之事时,便想象出一种理由,一种让自己摆脱自责的理由,然后将做下的孽忘记,又可以安然的生活了。
生命的本质就是自私,本能就是利己,有的人在自私和利己的同时,忘记考虑身边事物,伤害这些人或物;有的人却会在保存自身之利的同时顾及到周围事物之利。
人生在世,若权力相近,那为了防止被孤立,就会从本能的前者发展到后者。
但若是权力悬殊,那考虑别人的可能就将降低一些。
举个例子,自然界,力量就是权力,大象在行走时,若是有犀牛在前方吃草,大象总无法一脚踏上去,因为前面那东西不好惹,可如果前面是一群蚂蚁在搬运食物,那就没什么好说的,杀你也就抬抬脚的事,何须管你意见。
人和动物一样,人通常不能一脚踩死同类,但是人可以用手中的权力轻易杀死同类。
掌握权力令人陶醉,权力的用处在于剥夺他人利益,极致就是杀你。
有什么比剥夺生命更加极致那?社会科学包含这种研究,就比如斯坦福监狱实验,从里面得到的经验利在千秋:自然科学提升人类的生产力总量,社会科学却是提升生产力的效率。
挖掘人类本质,释放真实的实验被主流舆论所声讨,不可否认实验的残酷,也不能否认这是大多数人本质被揭露的恼羞成怒。
举个例子,神学被质疑之际,那么多人被送上火烧台,是因为大多数人信仰被推翻,这大多数人的逻辑就是:你说没有神,那我信了这么久,岂不是傻逼?所以一开始否定神学的几乎难逃被火刑的命运。
封建社会的精英是贵族、读书人,农民只是催生精英阶层的土壤。
人的文明像建栋楼,农民工人是地基,地主、士族是楼身,君主、高官是楼顶。
通常时候,楼顶决定楼身和地基,因为经过斗争,权力在上面。
然而,站在屋顶的人是不甘寂寞的,他们通过互相压榨取得向金字塔前行的资本;通过击打楼身和地基展示权威,以确保这幢楼不倒。
当屋顶漏雨,或者因为楼身重量导致地基下沉时,变数就来了。
前者,楼身会掀掉屋顶,重建;后者是楼房崩塌,重新在地基上建楼。
前者,是中国的改朝换代,地主豪绅从未被消灭,后者是历次社会革命,当整幢楼摇摇欲坠时,产生社会变革,以适应新常态。
所以,不管这群社会精英的身份如何变幻,又被诟病有如何愚蠢,但他们确实是当时人类社会结构下,自然选择产生的很大程度上反应人类当代的思维、思想和技术水平的某种精英。
我们可以跳出去指责这群人的顽固保守和愚蠢自私,不过大多数人选择了这种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选择了这群人。
我们的社会一直在自我优化。
从原始社会,首领可以凭借自己的地位随意处死违抗者;奴隶和封建社会,奴隶仍然是被剥削的对象,但平民却被法律稍微保护了。
到了近代,发展到资产阶级统治时期,掌权者起码不能光天化日杀死一个平民,平民的生活都有起码保障……以至于我们几乎忘掉了人类社会其实和自然界没有本质区别。
以往,并没有人去思考关于社会科学的问题,社会的自我进步都是来自于矛盾的激化导致的战争和战争后的妥协,这种进步伴随着累累白骨,血流成河。
现在的各种社会科学的实验和相关著作理论上可以代替上述血腥过程,只要掌握权力者在论证后能够实行。
掌权者自动分散权力基本不可能,不过近代
有几桩不流血的革命说明人是有个性的,有的人确实有远见。
然后,科技的发展让信息流动的更快,当更多的人能够更快更全的了解真相,只要人更多,真相更精确,那做出的决定也将更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