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_北魏元诱妻冯氏墓志铭_解析_青少年书法_201006
【优质文档】魏碑元绪墓志铭-范文模板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魏碑元绪墓志铭篇一:墓志书法精选《墓志书法精选》(1-10)、《造像书法选编》(1-5)大概是1992年由荣宝斋出版的,选了一部分不常见的墓志和造像。
两套书价格不低,特别是《墓志书法精选》目前价格甚高。
从印刷质量上来看,都还可以。
墓志书法精选一,元腾墓志、唐耀墓志;二,杨氏墓志、元鉴墓志、元定墓志三,鞠彦云墓志显祖成嫔墓志奚智墓志)四,元彬墓志、元绪墓志;五,吐谷浑墓志.姜敬亲墓志六,元桢墓志、奚直墓志七,鲜于仲儿墓志、冯氏墓志八,刘怀民墓志、王僧男墓志九,袭盖族铭、李元姜墓志十,崔景播墓志. 秘丹墓志造像书法选编第一册:法行造像,刘景悦造石浮圆记,刘根等造像。
第二册:宋景妃造像,曹连造像,杨元凱造像,止和寺造像,惠詅等造像,王史平吴造像,刘景()造像。
第三册:佛弟子白造像,尹爱姜等人造像,黄法僧静等人造像,法文法隆等造像,赵埛造像。
第四册:王永安造像,惠荣造像,杨道长造像,王伯集题名,惠荣造像,僧达造像,尹静庙题记,王杰宝造像,杜迁造像,法恩造像,比丘尼明()造像。
第五册:姚伯多兄弟造像记,尹伯成妻造像,刘洛真造像,杨安族造像,吕安滕等三十人造像。
北魏皇家墓志选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北魏皇家墓志选编》1-12册,201X年6月出版。
此前出版了影印拓本《北魏皇家墓志二十品》,内容就是《选编》中的20种墓志。
此两种书印刷质量都不是很好,所选的拓本也不是最好的,有的墓志字迹模糊。
以《元诊墓志》为例,我曾见过《魏碑三种》中的元诊墓志,字口清晰,神采飞扬,远远胜过此套书中的。
1、北魏元简墓志、北魏元演墓志2、北魏元荣宗墓志、北魏世宗嫔司马显姿墓志3、北魏显祖嫔侯骨氏墓志、北魏元延明墓志4、北魏城阳康王寿妃墓志、北魏元勰墓志5、北魏元冏墓志北魏元诊墓志6、北魏文昭皇太后墓志、北魏元恭墓志7、北魏元贿墓志、北魏元道隆墓志8、北魏元鉴之墓志、北魏元瑛墓志9、北魏元怿墓志10、北魏元瞻墓志11、北魏元巶墓志12、北魏元钦墓志《北魏皇家墓志二十品》,一北魏元简墓志(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二北魏元荣宗墓志(景明元年,公元500年)三北魏显祖嫔侯骨氏墓志(景明四年,公元503年)四北魏城阳康王寿妃墓志(正始四年,公元507年)五北魏元勰墓志(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六北魏元囧墓志(永平四年,公元511年)七北魏元诊墓志(永平五年,公元512年)八北魏元演墓志(延昌二年,公元513年)九北魏文昭皇太后墓志(神龟二年公元519年)十北魏元贿墓志(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十一北魏世宗嫔司马显姿墓志(正光二年,公元521年)十二北魏元鉴之墓志(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十三北魏元怿墓志(孝昌元年,公元525年)十四北魏元瑛墓志(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十五北魏元瞻墓志(建义元年,公元528年)十六北魏元配墓志(建义元年,公元528年)十七北魏元钦墓志(永安元年,公元528年)十八北魏元道隆墓志(永安元年,公元528年)十九北魏元延明墓志(太昌元年,公元532年)二十北魏元恭墓志(太昌元年,公元532年)篇二:李松谈魏碑李松谈魏碑的学习201X-02-03 11:03:54|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本文引用自涤尘斋《李松谈魏碑的学习》一、抓住和解决核心技巧魏楷和其它字体一样,有它自己独特的地方。
李松老师是怎样“炼”成的?
李松老师是怎样“炼”成的?李松(木公)1950年生于天津市。
毕业于北京首都师大书法本科,师欧阳中石先生。
原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国展评委【作品及论文获奖】全国第六届书法展(全国奖)全国第八届书法展(全国奖)全国第六届理论研讨会论文《笔法研究》(二等奖)【作品入展】全国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届书法展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中青展首届兰亭奖书法展全国首届、二届篆刻展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书法家提名展【书画频道】名家临碑帖主讲《李璧墓志》、《孟敬训墓志》35讲有多部学术著作论文刊行。
小编按:文章《技巧与风格——我的碑学之路》告诉大家李松老师的魏楷是怎样炼成的,同时小编还要用两个小视频告诉大家李松老师的好体格是怎样炼成的。
李松老师健身房自拍视频李松老师健身房自拍视频技巧与风格——我的碑学之路李松我学习魏碑大概已经有二十个年头了。
总结起来,解决技巧问题和个性风格的确立与完善问题,是我多年苦心经营的两大课题,或者说是两大难题。
我的碑学之路,主要是技巧之轮,风格之毂驱动的。
解决技巧问题是首要的基础课题。
我首先是从北碑笔法技巧和塑字技巧两个点切入的。
北碑技巧之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笔;二是结字。
北碑往往是“一碑一格,一石一貌”,“笔无常形,字无常态”。
用笔和结字都存在极大的变异性,其变异之大之奇让人眼乱,以至令习碑者无从下手。
习碑必须首先要解决方笔的问题。
孙伯翔先生有“习碑必学《始平公》”的提法。
这句话对我启发很大。
我理解孙先生此语之要义在于,北碑笔法之首法,当属方笔笔法,方笔不能为,也就无从谈习碑。
《始平公造像》的笔法技巧堪称“方笔之极则”,对《始平公》笔法领略了,方笔技巧的难点就解决了。
在实践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奏效的。
于是,我开始强攻方笔。
主临《始平公造像》和《张猛龙碑》。
对方笔的猜解感觉十分困难,当时所用的方法是,以唐楷笔法套用碑法,用的是藏顿之法。
此方法可以将笔形刻画得比较准,觉得能将笔画写准的方法就应该是“正法”了。
墓志书法
秋瑾墓志
北魏墓志 之风
大气磅礴 枯藤老树 举重若轻 线条简约 质朴雄浑
沈曾植峭拔宕逸
谢无量文雅温润
• 2、改造与雅化——结体转换 • 从结体方面来看,墓志大致分为两类,一 类是北魏晚期、隋唐,楷法成熟;一类是 北魏初期,结体自由,书刻粗率。对后一 类在学习的时候要改造雅化。主要从以下 几个方面着手: • 第一,对该墓志整体风格有准确把握; • 第二,不能陷入程式化,要努力创造新的 美感;
• 2、碑学崛起与碑帖之争 • 清朝中期,金石考据之学大兴,秦砖汉瓦墓志造像大量出 土,出现了金农、邓石如、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根基 于金石之学的书法大家。阮元提出“南帖北碑”之说,包 世臣、康有为在理论实践上步步深入,使尊碑抑帖蔚成风 气,对逐渐式微的帖学形成了摧枯拉朽之势。 • 帖学崛起的深层次原因,是时代的变迁所带来的人们审美 意识的觉醒与变异。
三、书卷金石——碑帖之争与墓志书法审美
• 1、碑与帖 •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后,使书家墨迹得以流传。宋代淳 化阁帖,使刻帖之风盛行,并由单纯的刻帖,涉及到帖的 内容、风格、流派、历史、刻法、临习方法等,形成了内 涵丰富庞杂的系统——帖学。 • 碑是书法文化传承流播的另一种物质载体和形式。刻石文 字的形式和内容十分丰富,如碑碣、墓志、造像、摩崖、 石经等等,均非墨迹,而是刻石文字。与帖学相对应,形 成了丰富的碑学体系。 • 碑学和帖学涵盖了古代书法发展的两 • • • 《张玄墓志》 《元倪墓志》 《刁遵墓志》 《元怀墓志》 《崔敬邕墓志》 《司马显姿墓志》
何绍基用笔阔落而空灵
赵之谦厚重而奇崛
康有为恣肆而磅礴
于右任腴润酣畅 国民党元老,国民 党检察院院长,追 随孙中山先生。专 研北碑,以碑意入 行草。 酷爱金石,鸳鸯七 志斋,墓志400方。 经杨虎城将军捐献 西安碑林。 一生为很多烈士书 写墓志铭,书法有 北碑风骨。
李松点评
一、点评作品:这位朋友曾经练习过魏楷,里面有不少魏楷的元素,这些元素表现在结字方面,并且也有不错的味道。
存在的问题就是魏楷的基因不够纯正。
当然,说基因的时候,主要指笔法方面,有方笔基因、有圆笔基因,看自己是如何来确定创作方向。
如果以圆笔为主,也是可行的,比如,《石门铭》、《张玄》等等,还有一个叫《姬静墓志》的,魏楷圆笔的味道也非常浓烈。
如果是这个思路,这位朋友可以在这几个帖中发掘,也能写出不错的规格。
二、李老师好,预祝龙年吉祥。
老师的热身帖粗拜读过,老师本栏目《张猛龙笔法分析》也学过。
但有个问题,我不能驾驭魏碑那种方棱,倒喜欢张玄的中和笔法,本帖20楼老师也提及这类碑帖。
烦请老师指点一下我近期的几个字,说说今后的努力方向。
不胜感谢。
回复:这位朋友的问题具有普遍性。
有的人驾驭不了方笔,不善于方笔,甚至不太喜欢方笔,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我们认为,魏楷的特色虽然是主要表现在方笔上,但是它圆笔的表现力也是非常高妙的。
那个时期有许多这样圆笔风格的作品留存。
比如:《李谋墓志》、《元略墓志》、《姬静墓志》、《山徽墓志》,还有我们熟悉的《张玄墓志》,都属于魏楷圆笔的代表性作品。
这类作品的表现力往往趋于古朴、温婉、古丽的方向。
其实,这种风格格调是很高的。
如果把这些东西发掘出来,艺术的品格是非常好的。
这位朋友可以从这里去发掘。
三、回复:川石网友提问“李老师,您好,如何从透过刀锋看笔锋,怎么才能体现出“碑”的书写性呢,盼复,谢谢~~”这是两个话题。
一个是辨别魏楷笔法,一个是书写魏楷笔法。
辨别笔法就要剔除那些非真实的笔法信号,比如:有的斑驳、有的朦胧,这样就存在着一些不精确的信号。
辨别魏楷之笔,就要剔除这些不真实的信号。
我理解这就叫“通过石花辨笔法”、“通过刀法辨笔法”,这是学习魏楷的很重要的环节。
如果辨别不准,把不真实的信号也模拟出来,就容易走偏。
再有,书写性的问题,是在精确点画基础上进行的,其实并不繁琐,只要把握两点就很有书写意味:第一,提高笔速;第二,出现墨色变化。
北魏《穆君墓志铭》考释及书法艺术
2018·04北魏《穆君墓志名》全名《魏故东荆长史征虏将军颍川太守穆君墓志铭》,北魏正光二年(521)刻,该墓志二十六行,共计781个字。
该墓志形制规整、笔画清秀、辞藻华丽,是至今所见北魏墓志中极品。
其中,详细地记录墓主人的身世、生平、功绩,是研究北魏孝文帝后期至孝明帝初期的珍贵资料,同时也能够填补《魏书》之缺移。
拟从墓主人(穆纂)的身世、经历对其一生进行考释,同时,本文拟从墓志自身的书法风格分析其艺术价值。
通过对墓志释文的考证可知,穆纂死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521),时年30岁,为英年早逝。
按原文“春秋卅”可推知其出生年在491年间,时值北魏孝文帝时期,且经历了孝文帝一系列改革,同时也见证了迁都洛阳后北魏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中国历史转折关头的亲历者,其个人际遇堪称所处时代的缩影。
[1]墓志揭示,穆纂出生于将门世家,其文武双全,生平主要经历平定南蛮叛乱之重大历史事件。
一、穆纂身世墓志中提及穆纂乃“侍中大尉公黄钺将军宜都贞公崇之后”“曾祖寿”“冠军将军散骑常侍正国之孙”“司徒左长史驸马都尉长成(城)之子”。
按《魏书》中记载,穆崇有七子,分别是穆遂留、穆乙九、穆真、穆忸头、穆观、穆翰、穆顗。
结合《穆君墓志铭》中提供的信息可推测,穆纂属穆崇七子中穆观一支,而穆观有子穆寿,穆寿之子穆正国,穆正国有子穆长城。
其中穆长城的身份与墓志铭中“司徒左长史驸马都尉长成(城)之子”相吻合,由此判断穆纂是穆长城的儿子,而《魏书》中却遗漏此信息,所以该墓志中所提供的信息可补《魏书》之不足。
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是左右此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当时社会上影响很大。
北魏拓跋鲜卑氏是北方少数民族之一,自从鲜卑族入住中原以后,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对其朝野管理和民族生活方式进行改革,以便鲜卑族能够适应中原生活环境。
随鲜卑族皇室一块入主中原的高官贵胄以及有功之臣亦不例外。
《魏书》中所载的穆崇家族就是其一例。
北魏墓志的笔意阐释
论 坛图1 北魏墓志·元怀墓志(局部)图3 碑碣·中岳嵩高灵庙碑(局部)图2 北魏墓志·元瑛墓志(局部)图4 造像题记·比丘惠感马为亡父母造像记(局部)图5 摩崖·石门铭(局部)看到笔意与刻工刀味的对比关系,这揭示了北魏墓志书法笔意在场性的重要意义。
第一,北魏墓志文字笔画。
墓志文字笔画更明确、严谨,在笔画的起、行、收形态上交代清晰而有形,笔画整体统一,注重点画形态的准确性,以文字的准确性为前提进行镌刻。
这样在墓志上就增加了毛笔书写的准确性,笔意得到彰显和流露。
第二,北魏墓志字形。
墓志文字外形完整而比较饱满,偏旁高低自然,形成有秩序的内、外部空间。
偏旁部首之间更加秩序化,部件之间组合严谨,挪让自然,比例相当,疏密有致。
文字结构或外紧内松,或外松内紧,或左松右紧,或左紧右松,或上紧下松,形成了有序的内、外空间秩序。
北魏墓志书法为唐楷的法度提供了秩序形式。
第三,北魏墓志章法。
墓志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比较疏朗,刻工先刻画界格,再根据文字的原貌进行准确刻制。
文字与空白的对比关系形成明确的行间秩序,使每个字更紧凑、完整。
第四,北魏墓志文字的镌刻技法。
在墓志文字的镌刻过程中,刀从属于笔,限制刀的发挥,增强了笔意的明确在场。
当我们把北魏墓志与隋碑、唐碑 (图6—图11)进行对比后,便可知唐代“尚法”理论是逐渐形成的,唐代“尚法”理论是由唐代的整体思想文化和刻工的精湛技艺为基础的。
北魏墓志与隋碑、唐碑的发展与变化,是从重视意象、形制到重视法度的过程。
“隋至初唐,是中国书法艺术形态理念由意象向法度转换的阶段,而楷书作为通行汉字的正体,以其特有的规范性与巨大的社会价值,成了法度研究的首要对象。
”[3]北魏墓志刀味逐渐减少、笔意逐渐增多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书写由无序向有序发展,由无法向有法递进,由重视外在表现转向注重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的结合。
这是楷书从汉代到隋唐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更加明确北魏墓志在楷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如何准确临摹《李璧墓志》先看看李松的临摹
如何准确临摹《李璧墓志》先看看李松的临摹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
“如何临摹魏碑字帖《李璧墓志》才更切实有效?”《李壁墓志》是北魏正光元年(520)刻的一个墓志铭。
它的特点是把隶书和楷书结合的非常的好,点画昂扬上进,结体宽博而严密,出锋藏锋变化莫测。
书法的叙事性非常精彩,所以是大家非常喜欢学习的一个魏碑字帖。
书法家李松先生在《书画频道》上曾经演示过《李璧墓志》这个书法作品的临摹。
李松先生对魏碑书法的理解非常的透彻,也非常的精彩,他写的字笔法墨法都已经是达到了炉火纯青,非常好的一个境界了,但是,我个人认为,他的书法临摹方法,基本上是意临倾向的临摹方法。
他自己临摹的时候也放得比较开,这样呢,对我们初学者来说,学习他的那种方法,就不太好理解原字帖,很多原字帖的笔法原始笔法信息就会完全的丢失掉。
所以就临摹不好原字帖的那个精神,我们也无法按照他的那个方法深入到字帖里边,领略古人字帖的精华的东西。
我们对临摹书法一直在强调要把书法字帖里边的“法、意、势”临摹到手。
也就是书法字帖的精气神临摹到手。
如果我们不去在字帖的“法、意、势”中求得笔法,我们怎么能够真正的学到书法的精气神呢?我们从李松先生的《李璧墓志》这个临摹过程来看,在很多方面对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难以理解的。
因此,今天我也借这个机会,以李松先生的临摹为主,我们讲一讲如何才能够具体的把《李璧墓志》临摹的更好。
《李璧墓志》,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刻。
这个碑刻出现的比较晚,不是碑学鼎盛时代的清中期出土的,而是在清晚期出土的,因此这个墓志也没有得到清代大书法家和大理论家们的的推崇,所以被我们认识的晚了一点。
可能李松先生在书画频道上书法教学的演示,使这个墓志得到了更多人的了解。
《李璧墓志》具体的出土时间地点很有一些故事性和传说的色彩:有一个说法是清宣统元年(1909)出土于山东德州;另一说法说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出土于河北省景县。
墓志出土后不久归济南金石保存所收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移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北魏墓志10种品读!
北魏墓志10种品读! 北魏墓志10种,图⽂很长,但每个都是北魏墓志精品,是魏碑爱好者难得的好资料。
建议藏起来,慢慢品读! 北魏《于夫⼈墓志》 北魏《于夫⼈墓志》 北魏《孟敬训墓志》 北魏《孟敬训墓志》 《孟敬训墓志》全称《魏代扬州长史南梁郡太守宜阳⼦司马景和妻墓志铭》,⼜称《司马暺⼶暇囱的怪久贰1蔽貉硬(514)正⽉刻,楷书,20⾏,⾏21字。
原⽯已佚。
清乾隆⼆⼗年河南孟县⼋⾥葛村出⼟。
此系北魏墓志中的代表作品之⼀。
多⽤⽅笔,锋芒毕露⽽不失于纤弱;结体逸宕⽽富有韵致。
⽐某些千篇⼀律的元⽒墓志略⾼⼀筹。
王昶《⾦⽯萃编》评此志说:“字画古质可喜,往往有⾪意,尤多别体,为魏晋南北朝所罕见者。
”《孟县志》载:“若其笔迹之佳,乃深得书家三昧,正如黄⼭⾕评杨风⼦书,所谓散僧⼊圣者,当为魏碑中佳刻。
”杨守敬亦以“风华掩映”赞之。
此本系朵云轩旧藏,民国拓本,⼆⾏“字敬训”左侧已有马蹄状泐痕并有冯敏昌乾隆⼰⾣观款及题刻;⼗五⾏“延昌⼆年”之“年”字泐痕与中竖并连成⼀⽩块;⼆⼗⾏“早世伹倾”之“世”字长横已泐损。
北魏《内司杨⽒墓志》 北魏《内司杨⽒墓志》。
北京图书馆拓本。
北魏《内司杨⽒墓志》。
北魏正光⼆年(公元521年)⼗⼀年三⽉⽴。
河南洛阳出⼟。
志⾼36.8厘⽶,宽51.7厘⽶。
正书。
23⾏,⾏16字。
北京图书馆拓。
銘⽂(繁体): ⼤魏宮內司⾺⾼唐縣君楊⽒墓誌內司楊⽒,恒農華泠⼈也。
漢太尉彪之裔冑,北濟州刺史屈之孫,平原太守景之⼥。
因祖隨宦,复旅清河。
皇始之初,南北兩分,地擁王澤,逆順有時,時來則改,以歷城歸眨烊雽m⽿。
年在⽅笄,性志貞粹,雖遭流離,純⽩獨著,出⼊紫閨,諷稱婉⽽。
是以」⽂昭太皇太后選才⼈充宮⼥,⼜以忠謹審密,釋典內宗,七拓孝敬,天然能使,邊⾖靜嘉。
遷細謁⼩監。
⼥功紃綜,巧妙絕群,⼜轉⽂繡太監。
化率⼀宮,課藝有⽅,上下順厚,改授宮⼤內司。
宣武皇帝以揚忠懃先后,宿德可矜,賜爵縣君,⾢兮⾼唐。
书法家李松讲书法
---------------------------------------------------------------最新资料推荐------------------------------------------------------书法家李松讲书法书法家李松讲书法(魏碑的临摹与创作) 返回时间: 2009-02-27 李松石一郑燮张扬任意主讲人:李松(中国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八届国展获奖作者)主持:倪文东教授大家好:很愿意和年轻朋友一块儿玩书法,倪文东先生让我来给大家探讨一下魏碑的话题:如何把魏碑写得很到位,它的技巧是什么?有哪些关键的地方?怎样控制毛笔?怎样控制副毫?这将是我要给大家探讨的问题,那是留在后半节,前半节从魏碑的宏观理解把握上给大家聊一聊,当代应该怎样对待魏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魏碑在历史上曾一度被遗忘,清代出现了一批碑学大家,但他们的最大成就在汉隶而不在魏碑,清代人在魏碑理论上的建树是不错的,可是在实践上出让人满意成的不多,和隶书篆书比起来说根本比不上,成就最高的是赵之谦、李瑞清和张裕钊等人,他们对魏碑的发掘的深度还存在着问题,比如赵之谦应该是成就最高的人,他的成就主要在碑帖融合,纯碑还没有达到人们对他评价的高度,清道人更不用说完全是模式,张裕钊同样也存在着模式化的问题,技术含量偏低,艺术表现力比较单调,这样的探索就不能认为是纵向发展了。
回头来看魏碑这个领域是一个复框。
1/ 3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的成就极高,他的成就远远超过清人,我之所以学写魏碑就是在孙先生的诱惑下学习的。
现在有人提出楷书体系,我现在正在研究一些东西就是《魏碑楷书体系研究》,之所以称之为体系,是因为它是包罗万象的,从审美意识系统里去分析、去衡量、去对照的话都能一一找到相应的东西,才可称之为体系,唐楷实在是和魏碑没法相比。
魏碑可分为分五大块儿:墓志、石刻、造像、其他类别以及清代和当代人对魏碑的研究和创作成果。
博涉古泽洞悉今浦——李松老师十一届书法国展评论文章
博涉古泽洞悉今浦——李松老师十一届书法国展评论文章来自《时伊工坊》的微文十一届国展入选魏碑楷书的总体水平有着明显的提升。
表现出作者对魏楷的理解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与把握。
突出的有两点:一是,魏楷的基因成分更加纯正。
体现在对笔法的驾驭上更加纯粹与精确;结字也更趋生动自然;行气章法的节奏韵律比较明快;其书写性以及墨法技巧的叠加也有长足的进步。
二是,对风格的把握与驾驭也明显地有所深化。
在古代魏楷遗存的取法上有所分化。
这些都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说明我们的魏楷作者在魏楷领域正在做着有效之功。
但是,我们也看到有普遍而明显的几个问题存在。
首先,是对魏楷领域(体系)的研究探讨还不够深入。
我们知道,魏楷领域是一个非常丰富而庞大的体系,其中的风格样式琳琅满目,是一座富矿。
可以判定为极具艺术品格的遗存很多,完全可以满足我们对各种审美追求的需要。
但是,目前许多的作者,往往只关注一拓一石,尤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几部经典石刻,如:《张玄墓志》、《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爨宝子碑》、《元倪墓志》等等,于是,大家的取法方向集中,其风格必然走向趋同。
这种现象已经长期存在,目前还在延续。
其次,是唐楷与魏楷融合的作品大量涌出。
大家知道,凡是学习书法的人,几乎都在唐楷领域浸淫过。
而那些长期坚持主攻唐楷的作者,数量多风格同,投稿的命中率极低。
于是在寻找出路上存在具有共性的模式和套路,就是唐楷中掺以魏楷的笔法元素或打入行书笔意,尤其是褚遂良一路加墓志笔法行书笔意已成趋势,近年的大展来稿这类作品比例很高。
其实,这样的思路是明智的,是有出路的,也曾经在前几年的大展中有佳作出现。
问题是,操此手段者众,作品出手快,都是中楷类,条屏式。
于是,风格相似形式一致,必然形成作品“拥堵现象”。
再有,是尾随时人的问题。
近些年展览频频,学习班遍地开花。
人们在速效效应的驱使中纷纷涌向各类国展的冲刺班,具有“作坊式”的作品大量产出,行草书尤其明显,其它书体也不逊色。
李松魏碑书法欣赏
李松魏碑书法欣赏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新书体,它主要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时期的各种石刻书迹,由于在北朝元魏时期最为盛行,故称其为“北魏体”简称“魏碑”或“北碑”。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李松魏碑书法欣赏,希望你们喜欢。
李松魏碑书法欣赏李松:书法学习中的两大陷阱当前我国的书法人口相当多,中国书协会员近万,省级会员几百万,地县级会员几千万。
为历朝历代所不可比。
但是,专业的书法教育机构在几千万爱好者目前难以满足需要,绝大多数都是自学。
出版界火速加盟,法帖专辑、光盘教材充斥书店,为自学书法者提供了有利条件。
所有这些绝对是可喜的现象。
但最近,曾听一位业内人士说了一句震人耳根的话:“书法自学,等于自杀!”此言一出,皆争引用。
虽然这话有些绝对,但有它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常年从事书法教学的书家,真真地有所感受,“自杀”现象非常普遍而且严重。
此陷阱一。
在全国范围内,书法的教育可谓非常兴旺和发达。
大专院校设有书法专业的相当之多,学历的设置极为诱人。
大专、大本、研究生、博士生等等,每年都有一定批量的学子离开大专院校。
书法专业机构和社会办学更是遍地开花,可谓一派红火景象。
同时我们也清晰地看到,在当前的书法教学中“他杀”的现象也格外严重。
此陷阱二。
鉴此,非常有必要就这两大陷阱的话提议论议论。
我们真的发现,而且是经常地发现,一些热衷于书法的自学的业余爱好者真是执着地、顽强地、义无反顾地在“自杀”!究其缘由,或许是某些理念的传导和学习的环节出了问题。
比较常见的是有几种情况:一、被楷书所杀一些人执着地认为“楷书是书法的基本功”。
更有甚者,认为“唐楷更是书法的真正的基本功”。
于是,顽强地抱住颜柳欧赵之某一家,死守几年十几年“刻苦地”练着“真正的”“基本功”。
这种现象非常非常普遍,绝大多数沦为书奴。
令人相当费解的是,他们只认定楷书(只认定唐楷或独认定欧阳询一家等),认为楷书是真正的书法艺术。
认为楷书是最难的,最至上的,统领一切的书体。
李永祥临写魏碑王珚奴墓志
李永祥临写魏碑王珚奴墓志李永祥临写魏碑王珚奴墓志北魏墓志书风审美探源据《北史》记载,北魏远祖为黄帝轩辕氏,黄帝之孙受封于北国,鲜卑即其后世。
因黄帝乃是以土德王天下,北方称土为拓,称帝为跋,故以拓跋为氏。
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终于消灭北凉,统一北方,建立一个强盛的国家。
游牧部落逐渐向封建社会发展,开始定居,从“草原文化”转变为“农业文化”。
实际上这种文化的转变却是异常艰辛的,因为每一种文化类型都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质”。
比如:拓跋氏虽已建立平城为固定的都城,但大部分时间仍车驾奔驰在外,享受着迁徙、射猎的草原生活情趣。
太祖拓跋■就认为:“国俗敦朴,嗜欲寡少,不可启其机心,而导其巧利”,反对他的部落接受中原文化。
到了世祖拓跋焘时代,农业文化已在各方面对拓跋氏部落扩大了影响,再坚持抗拒这个潮流已不可能,但拓跋焘对于文化的转变,仍采取保留的态度。
他认为文化的转变不可操之过急,“有似园中之鹿,急则冲突,缓之则定”。
孝文帝拓跋宏执政后,为了巩固北魏的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举措就是将京都由平城迁至洛阳,使北魏跃进到另一个文化发展的新领域,即在汉文化传统的风格中糅进了游牧民族质朴豪放、爽健泼辣的气息。
一、北魏墓志书法的审美特点太和廿三年(499年)四月,孝文帝在洛阳驾崩,被葬于洛阳西北之邙山的长陵。
邙山一带从幽皇后冯氏和世宗宣武皇帝元恪开始,就成为北魏元氏一族的皇家墓地。
赵万里在《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中编录的北魏墓志铭有286块,其中元氏墓志为159块,后嫔内职为20块。
这些墓志铭因大量出土于邙山,所以被称为“邙山体”。
后来它和那些直接刻于龙门岩壁上的造像记载风格上都具有点画棱角分明、劲悍险峻的特色,在书法史上又称魏碑体。
魏碑体同时也包括一些碑石、摩崖等碑版刻石,如《张猛龙碑》(如图1)、《嵩高灵庙碑》等。
前人谈及北魏墓志用“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来概括,是因为它品类繁多,异常丰富且保存完好。
随取一家,皆足成体。
[转载]李松:通临《孟敬训墓志》(附原碑)
[转载]李松:通临《孟敬训墓志》(附原碑)
《孟敬训墓志》,全称为《魏代扬州长史南梁郡太守宜阳子司马景和妻墓志铭》,北魏延昌三年(514)正月刻,楷书,20行,行21字。
原石已佚。
清乾隆二十年河南孟县八里葛村出土。
【释文】魏代杨州长史南梁郡太守宜阳子司马景和妻墓志铭。
夫人姓孟,字敬训,清河人也。
盖中散大夫之幼女,陈郡”府君之季妹。
夫人资含章之淑气,禀怀叡之奇风,芬芳”特出,英华秀生,婉问河洲,鼓钟千里。
年十有七而作嫔于司马氏。
自笄发从人,捡无违度,四德孔修,妇宜纯备。
”奉舅姑以恭孝与名,接娣姒以谦慈作称。
恒宽心静质,”举成物轨,谨言慎行,动为人范。
斯所谓三宗厉矩,九族”承规者矣。
又夫人性寡妒(女忌),多于容纳,敦桃夭之宜上,”笃小星之逮下。
故能庆显螽斯,五男三女,出入闺闱。
讽”诵崇礼,义方之诲既形,幽闲之教亦着。
然尽力事上,夫”人之勤;夫妇有别,夫人之识;舍恶从善,夫人之志;内宗”
加密,夫人之恤;姻于外亲,夫人之仁。
夫人有五器,而加”之以躬检节用。
岂悟天道无知,与善徒言,享年不永,凶”图横集。
春秋卌有二,以延昌二年夏六月甲申朔廿日”癸卯遘疾奄忽,薨于寿春。
呜呼哀哉。
粤三年正月庚戌”朔十二日辛酉归葬于乡坟河内温县温城之西。
实以营原兴垄,竁野
成丘,故式述清高,而为颂云:”穆穆夫人,乘和诞生,兰聚蕙糅,玉润金声。
令问在室,徽”音事庭,方孚洪烈,范古流名。
如何不淑,早世徂倾,思闻后叶,刊石题诚。
【原碑】。
《拓跋虎墓志》释考(一)
《拓跋虎墓志》释考(一)拓跋虎墓位于咸阳市渭城区渭城乡坡刘村西,1990年坡刘村砖瓦厂在取土时发现,出土有拓跋虎夫妇墓志及部分陶俑。
当时渭城区文管会即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其后又于《文物》1993年第11期发表发掘报告,题为《咸阳市渭城区北周拓跋虎夫妇墓清理记》(下简称《清理记》)。
《清理记》中附有拓跋虎墓志拓片的图版,文中亦节录有少量志文,可惜图版较小,字迹不清,不少字难以辨认。
近日获读貟安志先生编著的《中国北周珍贵文物——北周墓葬发掘报告》一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其中第一节《拓跋虎墓》,不仅全录墓志释文(以下简称“貟释”),而且附有较为清晰的拓片图版,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便。
拙文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在貟先生基础上对志文的校释,后一部分则是就墓志所反映的几个问题略作考察,故题名释考。
一北朝时期,写本书籍尤其是碑刻墓志中的讹、俗、别字之多,当时就有人指出,其流风所及,以至于写正体字还怕别人不能认识1]。
《拓跋虎墓志》中也有不少当时流行的俗体字,加之碑志文体,例多典故,志主的经历往往通过典故,以委婉曲折的隐喻手法来表现,这就为志文的释读和研究增加了难度。
另外,《拓跋虎墓志》的几处泐缺,亦影响释读。
今对照拓片图版,发现貟先生对《拓跋虎墓志》的释文及相应的断句标点,有不少可商之处。
据《清理记》,《拓跋虎墓志》“志盖无斜刹,素面无文字”,而“貟释”却称:“志盖为盝顶式,平素无纹饰。
盖上阳刻隶书‘大周邓城郡君墓志铭’九字”,并附有该志盖拓片图版。
按《拓跋虎墓志》首题结衔,封爵为云宁县开国公,与此志盖题衔不符;而且“君”为命妇封号2]。
《周书·武帝纪》保定二年闰(正)月己丑条:“诏柱国以下,帅都督以上,母妻授太夫人、夫人、郡君、县君各有差。
”此志盖既题“郡君”,显然不可能属于拓跋虎。
据《清理记》所附拓跋虎夫人尉迟氏墓志及志盖的拓片图版,可知“貟释”是将尉迟氏墓志盖误认作拓跋虎墓志盖了。
浅析北魏《元珽妻穆玉容墓志》的书法艺术
浅析北魏《元珽妻穆玉容墓志》的书法艺术一、北魏墓志及《元飏妻王夫人墓志》概况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一个动乱不堪的时代,但此时期尤其是北魏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地位却十分重要。
北魏的书法艺术主要集中在墓志和造像记这两种主要形式上,而墓志多为北魏皇族墓志,造像记则以平民造像题记和佛教造像题记为主,例如《杨大眼造像记》和《前赵浮图澄造释迦像碑》题记。
本文选取北魏皇家墓志中的妻嫔墓志的代表之一,即《元飏妻王夫人墓志》对北魏皇族妻嫔墓志的书法特征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和解读。
整体上来讲,相对于北魏男性墓志而言,女性墓志相对柔美而力量不及、相对绰约而雄强不足。
《元飏妻王夫人墓志》于北魏延昌二年(513年)书刻,全名《大魏显武将军左中郎将元飏妻王夫人墓志铭》(注:原墓志“将军”二字以前为碑残,“大魏显武”四字为笔者根据《元飏墓志》所示其在世官职所附加上去,真伪有待进一步考证),未见志盖,墓志共十五行,行一至十七字不等。
前九行右上有一至四字残损,完整字迹约二百零五字,残缺约二十字。
清宣统二年(1910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城北邙山北魏墓志群一带。
民国年间原石不幸流入日本,1924年日本地震,石裂成数小块。
原拓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二、《元飏妻王夫人墓志》书法特征分析《元飏妻王夫人墓志》字形端庄中稍带欹侧之势,大都姿态左低右高(如“训”、“阴”、“焉”、“左”等),瘦长状字体较少,结体宽博而古质拙朴,委婉含蓄而平和自然,简远秀逸,不事安排而又遒媚蕴藉,极具简淡秀润之美。
(1)笔法及线质分析。
《元飏妻王夫人墓志》的笔法特征在北魏墓志中算是比较新奇独特的,起收亦为切笔,但过程柔顺,笔画两端显得方中寓圆(如“以”、“二”、“南”等),中段行笔不激不厉,从容沉稳,粗细变化极为微妙(如“多”、“介”、“楚”等),点画大多采用切翻之法完成,但用笔更为率意,时有笔画间的连带(如“悲”、“为”、“素”等),线质圆润恬美,线条古拙生趣。
浅析北魏皇族妻嫔墓志的书法艺术特点
浅析北魏皇族妻嫔墓志的书法艺术特点一、北魏墓志渊源及代表性皇族妻嫔墓志简介魏晋南北朝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为动荡、多灾多难的时代,然其书法艺术却熠熠生辉、炫彩夺目。
其中南朝以帖为主,书家不胜枚举、灿若群星;北朝以碑制胜,造像记、碑碣、摩崖、墓志铭广布中原。
魏晋佛道玄学盛行,佛学甚为传播,中原大地遍处建塔造像、凿石制碣、摩崖刻文,以期积功累德、泽被后世。
拓跋氏建魏,百余年后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锐意改革,极力推动少数民族大举汉化,自己也行为世范,带头改皇族姓氏拓跋为元。
故北魏皇族墓志绝大多数都以“元”字为头,洛阳以北、黄河以南的邙山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则成为北魏墓志的最大集中地。
《元珽妻穆玉容墓志》于北魏神龟二年(519年)书刻,全名《魏轻车将军太尉中兵参军元珽妻穆夫人墓志铭》,该墓志主人穆玉荣离世时仅二十七岁,风华绝代,英年早逝。
志盖为“魏羽林监轻车将军太尉府中兵参军元珽字珍平妻穆夫人墓志铭”,墓志正文共二十行,每行六字至二十个字不等,共计约三百七十九字,民国十一年(1922年)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南陈庄附近,曾为于右任所收藏,现藏陕西西安碑林。
二、《元珽妻穆玉容墓志》书法特点分析《元珽妻穆玉容墓志》字形以方整为主(如“轻”、“妻”、“穆”等),有少许呈瘦长状(如“阳”、“家”、“乃”等),但更多为方中偏扁(如“黄”、“门”、“春”等),结体结体遒劲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字里行间厚重雄浑,大气脱俗,同时刚劲中参以妍媚,如鸾翔凤翥、鸾飘凤泊,极具潇洒俊逸之美。
1、笔法及线质分析《元珽妻穆玉容墓志》的笔法特征与男性北魏墓志较为接近,笔画方起方收,两端顿切(如“王”、“大”、“下”等),中段行笔刚劲果断,较之两端稍细(如“素、“央”、“仁”等),点画采用切翻之法完成,即先切笔入锋,尔后随着点的走向进行翻锋,翻锋的同时往往伴随捻管的动作(如“参”、“志”、“龄”等)。
线质爽利劲健,线条轮廓微妙起伏。
北魏《常敬兰墓志》,笔法跳跃,精神飞动,机构天成,魏志中的精品。
北魏《常敬兰墓志》,笔法跳跃,精神飞动,机构天成,魏志
中的精品。
北魏精品墓志《常敬兰墓志》,全称《魏故夏州刺史赵君李缅妻常夫人墓志铭》,北魏神龟元年(公元518年)立,2009年冬河南省洛阳市关林镇出土。
志高57厘米、宽47厘米;志石拓片尺寸:56X45,新拓。
此拓片现收藏于洛阳碑志拓片博物馆。
《常敬兰墓志》碑文笔法跳跃,精神飞动,机构天成。
拓片品相良好,书法一流,笔法跳跃,精神飞动,机构天成,是魏志中的精品。
常敬兰,夏州刺史赵郡李缅夫人,平洲辽西肥如县郡崇义乡里人,神龟元年(518)十二月二十二日葬于伊阙西北十里原。
范阳公常伯夫之女、广宁公常欣(常太后之叔)之孙女。
【墓志释文】
夏州刺史赵郡李缅妻常夫人墓志铭;
夫人姓常,讳敬兰,平州辽西郡肥如县崇义乡戚贵里人也,魏太常卿幽州刺史林之后,文昭皇太后从侄,使持节安东将军幽州刺史广宁公之孙,侍中选部尚书镇南将军洛阳刺史范阳公之第三女,神龟元年岁在戊戌七月甲寅朔十八日辛未春秋五十有三薨于洛阳之宜都里,其年十二月壬子朔廿二日癸酉葬伊阙西北十里,铭曰,宗源川镜,崇基岳峙,世载芳猷,令问不已,安东履仁,镇南悟理,幽壤景行,洛蕃仰止,诞生淑姬,宅礼秉信,婉娩宽详,谦和闲闰,怡静内明,风流外顺,施葛习懃,城隅比峻,袛孝自天,柔恭在性,矜惠能慈,恪事尽敬,女艺克光,妇德齐圣,余庆徒言,与善无效,昭车队彩,连城碎曜,陇首云屯,松门风啸,玄宫重寂,大夜攸冥,天地长远,日月虚盈,刊兹泉石,永播徽灵。
北魏元广墓志考释
作者简介闵晓丹(1985�),女,山西大同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第37卷2010年11月北魏元广墓志考释闵晓丹摘要:西安碑林现藏一方北魏熙平年间元广墓志,志石保存完好.志文内容记载了元广的出身,世系,一生主要经历,所任官职和承袭爵位等,从一个侧面反映拓跋鲜卑迁都洛阳并全面汉化后皇室及家族的相关情形,其中涉及墓主葬地与帝陵关系,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关键词:墓志;北魏;元广;考证1926年河南洛阳城北出土一方北魏元广墓志,墓志题铭�魏故宁远将军洛州刺史元公之墓志�,墓志现存于西安碑林.墓志呈长方形,长57厘米,宽49厘米,志文正书,凡22行,满行19字,共376字.刊于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年),无撰书者姓名.该志文以墓主生平为主线,记述当时北魏相关史料,有些为正史缺载,在证史补史方面具有一定意义.魏故宁远将军洛州刺史元公之墓志公讳广,字延伯,洛阳人也.烈祖道武皇帝之苗裔.资乾禀圣,衮玺相承,移玉树之中华,茂金枝而弗朽,已流徽于国�,播瑶响于典章,飞文骤笔,略不载具.考使持节凉青梁夏济五州诸军事济州刺史牂柯侯之长子,禀龆端之逸气,伟荆岩之秀质,雅量渊澄,器懋罕世,六德含和,柔刚两蹈.至乃奉孝慈亲,义恭孔爱,识爽陶仁,晓自生知.二九辟为直后加员外郎.升朝袭爵,仍以父位,传踵前华,绍迹令轨,砥厉风节,祗慎所经.未久转襄威将军,侯如故.冀延休响,流芳万纪,而天道无征,福庆徒闻,修光坠景,日月落晖.春秋五十,熙平元年岁次丙申八月乙未朔廿二日丙辰薨于第.皇上悼怀,僚及叹惜,遣谒者谭七宝追赠宁远将军洛州刺史,以慰沉灵.筮龟启吉,永即芒阜之阳,长陵之左.乃作颂曰:崇基岳峻,遥绪渊深,世载明哲,袭紫传金.惟台惟辅,德茂瑱林,积仁不已,诞兹英淑.贞比筠松,馨如兰棻,名位方崇,上寿未央.福善空言,仁亦云亡,生雕世尽,灭识泉乡.临圹表德,志之黄堂.熙平元年岁次丙申十一月甲子朔廿二日乙酉记一,志文与史籍元广为北魏太祖道武帝之后,卒于熙平元年(516年),�魏书�无传.志文基本以墓主籍贯,葬地,族属和官职变迁为顺序,以下逐一进行考证.(一)籍贯,葬地北魏元姓皇族本是拓跋鲜卑族人,属于北方少数民族,而志文却记载元广为河南洛阳人,这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诏曰:�迁洛之人,自兹厥后,悉可归骸邙岭,皆不得就茔恒代’"的要求相吻合.墓志载元广"永即芒阜之阳,长陵之左",长陵即魏孝文帝之陵,位于洛阳城西北约15公里处的孟津县朝阳镇瀍河以西邙山之巅的官庄村,该村东大,小冢分别为孝文帝长陵和文昭皇后陵,以长陵为中心形成北魏帝陵区,目前能够确定或大致确定的其他北魏帝陵还有:位于长陵南面冢头村的大冢为宣武帝景陵,位于景陵再南上砦村为孝庄帝静陵,位于北魏洛阳城西北隅,西山岭头附近为孝明皇帝定陵.北魏洛阳北邙陵墓的布局为聚族而葬的方式,具有一定原始性,体现北魏时期依然保存的早期特征.在帝陵周围均存在一定数量的陪葬墓,其中元广墓即位于长陵兆域,作为北魏皇族,卒后归葬于洛阳长陵祖茔,体现了当时极强的家族和族葬观念.(二)族属(1)烈祖道武皇帝.志文载:元广为"烈祖道武皇帝之苗裔"��魏书�序纪�载:道武皇帝讳珪,昭成皇帝之嫡孙,献明皇帝之子,为北魏开国皇帝,在位二十四年,即公元386�409年,他"离散诸部,分土定居","务农息民","劝课农桑","计口授田",为拓拔鲜卑统一北方奠定基础.道武皇帝长子拓跋嗣即太宗明元皇帝.(2)祖,父均为牂柯侯.志文载:"考使持节凉青梁夏济五州诸军事济州刺史牂柯侯之长子"�墓志中并没有记载元广的祖,父姓名,而仅仅记载了其祖父,父亲之官职,爵位.根据�魏书�道武七王列传�中记载,道武皇帝共十子:长子明元皇帝嗣,子清河王绍,子阳平王熙,子河南王曜,子河间王脩,子长乐王处文,子广平王连,子京兆王黎,子浑,子聪.�魏书�阳平王列传�记述,阳平王熙有七子:长子他,继承其父封爵;他之弟浑,过继于叔父广平王连;浑之弟比陵,"太延五年为司空,赐爵牂柯公.除安远将军,怀荒镇大将.卒�",比陵之子天琚,继承其父爵位,"高祖时征虏将军,青州刺史.�05�:从驾南征,拜后将军,寻降公为侯,除西中郎将.世祖时,征虏将军,夏州刺史.卒,赠本将军,济州刺史.子延伯袭.卒�"��魏书�记述元延伯直属阳平王熙之子比陵一支,比陵于太延五年(439年)时赐爵为牂柯公,逝世后,其子元天琚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是为牂柯公,后降为牂柯侯.元天琚历任青州,夏州刺史,死后追赠为济州刺史,这与墓志记载"使持节凉青梁夏济五州诸军事济州刺史"大致相同;元天琚之子元延伯,继承其父爵位为牂柯侯.而志文载"公讳广,字延伯",�魏书�为北齐魏收所撰,因年代相隔甚远,列传所记同一人之名有音译不同者,音同字不同者,或以字为名者均有之,故综上所述,可知元广与史书记载之元延伯者为同一人.志文所载内容可补史阙.元广墓志与同时期墓志志文相类似,不记子孙详情,符合北魏时期墓志撰写特点��魏书�亦未有对元广*子孙记载.仅以墓志与�魏书�排出元广的宗族谱系(见图1)�道武皇帝清河王绍阳平王熙河南王曜河间王脩长乐王处文广平王连京兆王黎他浑比陵元天琚元广(延伯)图1(三)官职,爵位(1)北魏孝文帝时"二九辟为直后加员外郎",这是元广墓志出现的第一个官职,正史没有记载.根据志文记载,元广春秋五十,于熙平元年八月(516年)薨,则其生年为北魏献文帝皇兴元年(467年)�"二九"即十八岁,元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年(478年)时,被任命为直后,并且在本官上别加为员外郎.直后,为官名,南齐始置,其职责是掌宿卫侍从,在乘舆之后担任侍卫,为直阁属官,北魏后期亦置.从职责可以推测是从皇室宗族子弟中选取机敏,聪慧之人担当,�魏书�官氏志�中并无记载,可能是因为位卑勋品至使职令失载.墓志所载此职,可补史缺��隋书�百官志中�记载:"直阁属官,有朱衣直阁,直阁将军,直寝,直斋,直后之属"�其制当沿自北魏.员外郎当是员外散骑侍郎的简称,晋初始置,为定员外增置的散骑侍郎,初掌侍从献替,太武帝以后掌奉使之事.南朝宋齐沿置,北魏亦置,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十二月,置��员外散骑常侍,侍郎,各六人"�太和十七年�职员令�定其秩为从四品下,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定其秩为正七品上.志文载"升朝袭爵,仍以父位,��未久转襄威将军",元广是在继承爵位之后不久转为襄威将军��魏书�道武七王�载元广之父是"世祖时��卒���子延伯袭",结合墓志与�魏书�,可知元广是在北魏宣武帝时转为襄威将军,正史不载��魏书�官氏志�记载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高祖复次职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为永制",襄威将军定为右第六品.(2)袭爵"牂柯侯"�墓志载"升朝袭爵,仍以父位",元广继承其父元天琚的爵位为牂柯侯,而正史不载.根据�魏书�道武七王�中记载,元广的祖父比陵被赐爵为牂柯公,其子天琚袭爵,"从驾南征",不久降公为侯.正史对元天琚降公为-侯的原因并没有交代,或是因罪降爵,或是因为已属皇室远支而降爵��魏书�道武七王�载元天琚"从驾南征,拜后将军,寻降公为侯,除西中郎将",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七年(493年)南征,元天琚被正式任为后将军,而在降爵之后,又被任命为西中郎将��魏书�官氏志�中记载,而后将军则为右第三品上,西中郎将的品秩为右从第二品中,从官职上分析,元天琚在降爵之后,官职不降反升,说明元天琚并不是因罪而降爵.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六年(492年)定令"诸远属非太祖子孙及异姓为王,皆降为公,公为侯,侯为伯",元天琚虽然是道武帝后裔,但对孝文帝而言已属远宗,因此极有可能在降公为侯的宗室范围之内.世宗时,元天琚卒,其子元广继承爵位,是为牂柯侯.墓志所载爵位,可以证史.(3)"遣谒者谭七宝追赠宁远将军,洛州刺史",肃宗派遣谒者谭七宝传达追赠之令,而正史并无追赠记载,墓志所记,可以补史.谒者,春秋战国始置,为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秦属光禄勋.西汉沿置,掌宾赞受事,选孝廉年未五十,仪容端正,声音洪亮者任此职.魏,晋,南北朝沿置,凡引见臣下,传达使命等事,均由谒者担任.南北朝时以谒者台为官署,设谒者仆射与谒者.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定其秩为右第五品中,太和二十三年定其秩为上从第八品.谭七宝,�魏书�无传,正史不载,从墓志可知是肃宗时期的谒者,被派遣至元广府第传达追赠之事.至今出土北魏墓志中,司马悦墓志,杨舒墓志等均有"遣谒者"追赠的相关记载,正光四年六月廿三日卒于河南洛阳的郭显墓志中记载曾担任"中给事中谒者关西十州台使"之职,而在皇族墓志中,刊刻有"遣谒者"追赠的墓志仅元广一方,应是为显示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当时统治者对墓主人的重视之意.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宁远将军的官秩为右从第四品.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将北魏后期的州分�15�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定上州刺史为正三品,中州刺史为从三品,下州刺史为正四品下.根据�魏书�地形志�记载"洛州太宗置,太和十七年改为司州,天平初复",当时的司州治洛阳,而墓志所载的"洛州"则是在司州西南的上洛城.洛州属于哪个等级,已经无从考证,但洛州刺史的品秩最低仍是右从第四品.因此,追赠官职品秩高于生前官职,这充分体现出北魏的追赠制度.(四)家族其他墓志据墓志与�魏书�记载,元广为道武皇帝之后裔,阳平王元熙之曾孙.在众多出土北魏墓志中,阳平王元熙一族墓志,除�元广墓志�外,另有两方墓志出土,分别为�元显墓志�与�元均及妻杜氏墓志��(1)元显墓志.此志早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志为东魏武定二年(544年)迁葬邺城之西陵时刊刻,古时邺城漳水之南在今河南安阳境内,西陵即在安阳.元显之墓在其逝世四十多年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由其在东魏为官之子孙迁葬于邺.该志文载"祖大汗司徒淮南静王,父万并州刺史淮南王�",元显逝世后,朝廷追赠"王如故,谥曰僖,礼也�"根据�魏书�记述,元显是道武皇帝玄孙,阳平王元熙曾孙.元熙有七子,长子他被封为淮南王,死后谥号为靖王,在墓志书写中,靖与静二字通用,故元显为淮南静王他之孙.他世子吐万,逝世后追赠为冠军将军,并州刺史,晋阳顺侯,吐万有"子显,袭祖爵.薨,谥曰僖王�",元显继承其祖父爵位,为淮南王��魏书�并为记述元显生平履历,而志文则载其出身为通直散骑常侍,后转为散骑常侍,于太和廿四年(500年)去世,享年四十四岁,则其生年为太安三年(457年),可补史阙.(2)元均及妻杜氏墓志.此墓为元均与其妻杜氏合葬墓,在其父淮南僖王元显陵墓之侧,位于河南安阳,志为东魏武定二年迁葬时所刻.该墓志载"王讳均,字世平.河南洛阳人也.太祖道武皇帝之玄孙凉州使君淮南僖王之次子�",�魏书�亦记载淮南僖王元显有子世遵,"世遵弟均,字世平"�元均为道武皇帝五世孙,阳平王元熙玄孙,淮南静王他曾孙,吐万之孙,淮南僖王元显之第二子.志文所载元均所任官职均不见于史载.从这两方墓志可知,元广与元显,元均虽为道武皇帝之子阳平王元熙之后,却是同远祖之两分支:元显与元均为父子,陵墓均于东魏武定二年迁葬于邺,在今河南安阳.元广则葬于孝文帝长陵之左,属于今河南洛阳境内.二,结语随着北魏历史发展和皇权更替,皇室宗族关系复杂多变,元广虽然是道武帝的子孙,但与当时北魏统治者的宗族关系已经十分疏远,又因元广本人功绩非显,因此正史对元广的记载只有寥寥数笔.元广父子经历了孝文帝,宣武帝两个重要时期,见证了孝文帝改制,鲜卑族汉化的过程.元广墓志的出土对于了解当时历史状况,皇室宗族关系以及书法艺术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所记内容的真实性,具有补史,证史的重要价值.参考文献:[1]郭培育,郭培智.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M].大象出版社,2005.[2]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3]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洛阳北魏长陵遗址调查[J].考古,1966,(3).[4]宿白.北魏洛阳城和北邙陵墓���鲜卑遗迹辑录之三[J].文物,1978,(7):42�52.[5]中国历代职官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6]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7]俞鹿年.北魏职官制度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8]谭其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9]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北朝(第四册)[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上接第49页)自恋与死亡已经达成最大程度的辩证性和解,有与无已然统一,在这样自然圆融的结局里,任何语言反而显得多余苍白.综上所述,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我们可以对罗德里克扭曲性格的内外因和性格发展中自恋与死本能冲突过程的矛盾体现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阴郁可怖的大宅与了无生机的周边场景自始至终给人心理带来难以排解的抑郁和颤栗.而降临在其中居住的这一对长相酷似彼此的孪生兄妹身上的灾难更是耐人寻味,它延续着坡一贯的恐怖小说风格,刻意给读者营造出恐怖和心灵震撼感,这部作品也正是作者根据他自己的记忆,经验和幻想写成,反映出作者逃避痛苦现实,重返虚无世界的心理状态.本文通过心理分析的死本能理论来分析罗德里克悲剧性格形成的原因及其精神与肉体的毁灭过程,以求为坡的文学作品提供更多的解读思路和在精神领域研究学科方面起到一些现实的意义.参考文献:[1]B c e A,R onda.Th e D i�c o���e ofA m e�i c a n Li�e�a���e.S h a ngh a i:S h a ngh a i Fo�e ign La ng�a ge Ed�c a�ion P�e��,1991.126.[2]弗洛伊德著,林尘,等译.弗济伊德后期著作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3]Edg a�A P.TheFa l lof�heH o��e of U�he�.//I n�h e P e ng�i nBook ofA m e�i c a n S h o��S�o�ie�.Ed.J a m e�Coc h�a ne.Be i-jing:F o�e ig n La ng�a ge a nd Ed�c a�ion P�e��,1995.370.[4]A b e l,D a��e l.A ke��o Th e H o��e o fU�he�.To�on�o:U ni-e i��of To�on�o Q�a��e�l�,1949,(2).[5]袁竹,林玉鹏.�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罗德瑞克的变态性格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31 QSNSF
QINGSHAONIANSHUFA
二
○ 一 ○
年
碑
第 六
刻期
介
绍
实证。我们不能低估古代石匠的技艺水平,如果他 们生活在现在,刻得一手如此美妙的佛像与文字, 一定是工艺美术大师! 还可以例举的依据是,新疆出土的北魏《高昌 墓 砖 》, 都 是 原 生 态 的 用 墨 或 朱 砂 写 在 墓 砖 上 的 文 字。可以清晰地看到,其点画就是方笔,甚至是标 准的魏楷方笔。其中如果是偶见方笔,应该算孤证, 说明不了问题。可是许多墓砖都有方笔出现,而且, 点、横、竖、撇、捺、钩、折、提等笔画都属方笔 形态,就不能说圆锥形的毛笔写不出方笔了。 有 代 表 性 的 是 《 延 昌 十 一 年 令 狐 天 恩 砖 》( 墨 迹)、《延昌廿六年辛氏墓表砖》和《建寿十三年王 闍桂墓表》(书丹)等数品墓砖就是实证( 见图 4 ~ 9)。
的艺术借鉴具有重要价值。 (谷松章)
图 11
33 QSNSF
QINGSHAONIANSHUFA
二
○ 一 ○
年
碑
第 六
刻期
介
绍
QSNSF 34
《北魏元诱妻冯氏墓志铭》全拓
【 】
青 少 年 书 法 碑 刻 介 绍
35 QSNSF
QINGSHAONIANSHUFA
二
○ 一 ○
年
碑
第 六
刻期
介
绍
QSNSF 36
【 】
青 少 年 书 法 碑 刻 介 绍
37 QSNSF
QINGSHAONIANSHUFA
二
○ 一 ○
年
碑
第 六
刻期
介
绍
QSNSF 38
【 】
青 少 年 书 法 碑 刻 介 绍
39 QSNSF
QINGSHAONIANSHUFA
二
○ 一 ○
年
《北魏元诱妻冯氏墓志铭》解析
李松
《元诱妻墓志》,全称为《魏司徒参军事元诱命 妇冯氏志铭》。北魏景明四年(公元 503 年)七月刻 制。1923 年出土于洛阳安驾沟。 此墓志曾归于右任收藏。赵万里所著《汉魏南 北朝墓志集释》收录,近年出版的《中国书法大辞 典》和《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入编。墓志高 60 厘 米,宽 52 厘米,魏碑楷书,全志 15 行,每行 18 字, 共计 349 字。该志保存完好,字口清晰,仅二三字 损坏。 北魏时期的墓志琳琅满目,可谓“一石一品,一 品一格”。《北魏元诱妻冯氏墓志铭》的书法风格在 北魏墓志一系中,属于比较典型并具有“中和”意 味的一品。说其是典型与中和的意思是指,它结字 比较端稳整饬,点画精到而细腻。最主要的是,具 有魏碑楷书标准的“方笔”笔画造型和“圆笔”笔 画造型。这种所谓典型的笔画造型是魏碑楷书特有 的笔法特征,这一特征我们或可以称之为魏楷笔法 的“基因”。这种方笔与圆笔的笔法特征,恰好都含 括在此墓志之中。此志最可研究之处是其笔法的方 圆兼备。 由于《元诱妻墓志》在结字方面比较工稳端庄, 并不具有独特的字形造型特征,因此,我们仅就笔 法问题对其方笔与圆笔做具体的分析。 一、方笔笔形 魏楷方笔的点画明显特征是有棱有角,正是这 个鲜明的方笔特征,才形成了魏碑楷书这一楷书品 种。《元诱妻墓志》就具有魏楷这一典型特征,尤其 是方笔的“点”更具典型性,呈三角形形态。如以 下几字的点,几乎是标准的三角形(如图 1)。 魏楷的方笔棱角也经常表现在其它笔画之中。 方峻之笔出现频率较高的部位是在一个笔画的起 笔、折笔和收笔处。如横、竖与撇的起笔,横折部
碑
第 六
刻期
介
绍
QSNSF 40
【 】
青 少 年 书 法 碑 刻 介 绍
41 QSNSF
QINGSHAONIANSHUFA
二
○ 一 ○
年
碑
第 六
刻期
介
绍
QSNSF 42
【 】
青 少 年 书 法 碑 刻 介 绍
43 QSNSF
青 少 年 书 法
【 】
图9
从这几块墓砖,我们可以窥见其方笔的书写不 是用唐楷的“藏锋”手法,明显的是“切锋”与“翻
碑
刻
图 12
介
一字之中方圆兼备,更增加了笔法的丰富性与 绍
锋”的笔法。
字的生动性,从而提升了它们的表现力。
二、圆笔笔形
魏楷圆笔的点画特征是不见棱角,起、折、收
图6
图7 图4
图5
图8
QSNSF 32
需要说明的是,魏楷圆笔与唐楷圆笔的书写技 巧是有区别的。按文字发展的脉络来说,先有魏楷 后有唐楷,唐楷笔法是魏楷笔法的延续和发展。所 谓“藏锋”的用笔方法在唐楷中已经确定,而在魏 楷中,还不清晰或不完全确定运用“藏锋”手法。两 者的主要区别就在这里。 这种圆笔的书写没有清晰确切的藏锋动作,而 是入笔即行。“粟米”的点用笔尖一抹即出。这些都 是魏楷特有的笔法。如果我们套用唐楷的用笔方 法,不但用笔的动作增加,往往写不出这样的笔画 形态。 三、方圆兼备 《元诱妻墓志》在一个特点是点画方圆兼备。方 圆兼备不仅仅指此字用方,彼字用圆。有的是一字 之中有方有圆(如图 12)。
《大燕程思泰墓志》的历代铭刻文字近 30 品,
图 10
有些字,几乎是圆笔笔形(如图 11)。
形式包括秦诏量、汉文字砖、汉买地券、汉刑 徒砖、汉碑、魏唐墓志造像等,每品均有照片、 拓片、释文。这些均为书法水平极高的艺术珍
品,而且多为首次发表。这些作品不仅保留古
代历史、地理的诸多信息,而且对于书法篆刻
的部位棱角不很分明,故称圆笔。其中的“点”很 有特色,有人形容魏楷“点”的形态似“粟米”,也
《新见秦汉魏唐铭刻精选》出版
有的人说其形是“鼠屎”。这是魏楷所特有的笔形之
一(如图 10)。
许雄志、崔学顺编著的《新见秦汉魏唐铭
刻精选》一书近日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此书收录了从秦代《秦始皇铜量》到唐代
图1
图2
青
பைடு நூலகம்
少
位,钩捺的收笔处,都有明显的方笔笔形(如图 2)。 年 此志有很多字几乎纯由方笔笔形组合成字(如 书
图 3)。
法
碑 刻 介 绍
图3
关于方笔的形成问题多有争论,有人认为是石 匠二度创作的结果,有的人就是认为圆锥状的毛笔 是写不出棱角分明的方笔的,纯属刻工所为。对这 样的判断,我们很难认同。 碑石上的字肯定不是原生态的书写结果,肯定 有二度创作的参与,这一点毋庸置疑。问题是,凡 是石刻之字无论是方笔还是圆笔,都应该是二度创 作的结果,不存在方笔有二度创作而圆笔就没有二 度创作的参与。也就是说,刻匠能够刻出方笔也同 样可以刻出圆笔。常理是,石匠刻字之际,应该是 尽量尊重书写结果的。不像有些人揣度的那样,凿 刀只能走直线(刻画方笔)不能走弧线(刻画圆笔), 而是既能走直线更能走弧线的。许许多多的佛造 像,表现面容、发丝、装饰、衣纹的线刻,走刀极 为细腻、流畅,刻画形象极为精确、美妙,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