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7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7版)学科门类:工学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代码:080601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标准学制:4年弹性修业年限:3-6年

一、培养目标

坚持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工程能力、创新意识、国际视野的高级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遵守工程伦理和职业规范,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适应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胜任电力行业的岗位要求;具备工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能力。

二、毕业要求

1.能够将数学和物理等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力系统复杂工程问题。

2.能够应用数学和物理等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电力系统复杂工程问题,获得有效结论。

3.能够设计针对电力系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电力系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能够针对与电力系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电力系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预测与模拟。

6.熟悉国家和地方涉及电力行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电力系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电力系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

10.能够就电力系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不断适应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专业特色

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基于“服务于水利、电力行业”又“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双服务理念,紧密结合电力行业发展,注重校企联合培养,提升学生解决复杂电气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电力行业需求的高级电气工程技术人才。

四、学位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系统信号分析与处理、电机学、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

五、毕业条件与授予学位要求

1、最低毕业学分要求

(1)最低课程教学总学分

本专业须修满培养方案中全部规定内容学分150学分。

(2)课外学分

本专业须修满10学分。

2、授予学位及要求

符合三峡大学学士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各类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要求

1.课程设置说明

培养方案由通识核心课40学分、学科基础课28.5学分、专业核心课52.5学分、素质拓展课10学分(最低要求选修10学分)和专业拓展课19学分,五部分组成。

注:此表不含课外学分

注:此表不含课外学分。

七、课程设置总表

1.通识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一览表

2.《形势与政策》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另行制订考试和课程开设方案并告知学生。

2.专业课程

2.1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2.2 专业核心课程

少一门全英文或双语课程。

2.3专业拓展课程

备注:★为辅修课程

十一、其他说明

1.素质拓展(学科竞赛类)课程一览表

2.素质拓展(学科竞赛类)课程修读说明

2.1.“素质拓展(学科竞赛类)课程设置一览表”已列出经审核认可的主要竞赛项目,学生也可以选修其它经审核认可的学科竞赛项目。

2.2.素质拓展(学科竞赛类)课程修读办法:

⑴该课程统一安排在第七学期由学生自行选课。

⑵素质拓展(学科竞赛类)课程考核程序:竞赛报名确认、竞赛过程培训、参加竞赛(或成果展示)。

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即可获得该课程学分:

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者凭获奖证书;

参加校级(院级)学科竞赛,由相关指导教师确认,学校(学院)主管部门审核通过获得参赛证书。

⑷成绩评定标准:

获国家级证书成绩评定为“优”、获省级证书成绩评定为“良”、获校级证书成绩评定为“中”、获院级证书成绩评定为“及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