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练习十九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答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答案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B2. B3. C4. D5. D6.C7. C8.D9. B 10. C11.C 12. D 13.C 14. A 15. B16.B 17. C 18.B 19.C 20. A二、多项选择题1、ABD2、CD3、AD4、ABD5、ABC6、ABCD7、ABCD8、AB9、ABCD 10、AB三、简答题1、简述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思想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中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又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简述《论十大关系》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为准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

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渐形成《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路,并先后在4月5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1.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了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大庆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是()A.雷锋B.王进喜C.焦裕禄D.邓稼先2.下面所列是20世纪某一时段中国外交史上的三项史实,据此判断它们属于()①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中日正式建交A.建国初期外交成就B.六十年代外交成就C.七十年代外交成就D.新时期的外交成就3.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

下列成就属于这个时期的是()①三线建设②“两弹一星”③港珠澳大桥④“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如王进喜、雷锋和被称为“两弹元勋”的()A.李四光B.焦裕禄C.邓稼先D.华罗庚5.1965-1975年,我国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

这表明我国()A.开始改变工业生产落后的基本面貌B.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C.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变了经济布局D.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6.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B.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C.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7.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

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参加日内瓦会议A.④③①②B.③②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①③④8.中国电影界有两大奖项,其中由专家评选产生的奖项为“金鸡奖”,主要由群众投票评选产生的奖项为大众电影“百花奖”,1961年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 采取整风的办法来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创造。

1957年4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提出这次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

2. 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实行坚决反击,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

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影响,是1957年10月至1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改变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认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这一理论上和指导思想上的失误给中国造成了长时期的严重后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T1—多选: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其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不一样的。

下列关于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近代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B.新民主主义社会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C.新民主主义社会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社会主义社会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们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T2—多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不少人对新的社会制度还不能马上适应,加上党和政府的一些工作部门存在着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引起一些群众的不满。

出现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和农民退社的情况。

同时,国际上出现波兰、匈牙利事件,也在国内引起一些人的思想波动。

各级领导干部缺乏思想准备,习惯把一些闹事问题当成敌我矛盾来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在讲话中,毛泽东指出必须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指( )。

高中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同步练习 岳麓版 必修2

高中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同步练习 岳麓版 必修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同步练习目标解读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前提,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脱离实际的政策,社会主义建设也经历了曲折,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通过本课学习,综合认识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有过严重的失误,但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并领导人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充满活力的党。

经验教训: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经济规律,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

重点: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中共八大的决策难点: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课堂大检查一、选择题:1.(原创)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不正确的是:A.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B.为工业化的实施提供了条件C.工业化建设提上了日程 D.社会主义建设飞速发展2.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后者服从于前者 B.建设中两者同时进行C.前者为主体,后者喻为两翼 D.后者先于前者完成3.下列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错误的是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B.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C.暂时不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和农业D.有步骤的促进三大改造4.(原创)“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

各地迅速组织起生产钢铁的大军,学校、工厂、机关。

农村、军队……几千万人在钢铁生产战线日夜苦战。

全国城镇到处建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

为了提供炼钢原料,许多人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③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④经济建设成就瞩目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5.1956年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述错误的是A.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根本的变化C.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6.(2005浙江五校1月模拟)新中国建立后,社会政治运动经常开展,这在当时人们取名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测试题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测试题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测试题一、选择题。

1.下图是由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

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是A.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B.总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理论成果C.记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历程 D.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2、“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3、人们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开始于A、1949B、1956C、1966D、19784、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5.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 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6. 1957年——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B.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7.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

其主要目的是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8.下图反映的是1956—1965年间我国:A. 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B. 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C. 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D. 石油生产的就本状况9.《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时作业 人民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时作业 人民版

课时作业19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2014·江苏调研)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探索计划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条件是( )A.轻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B.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C.农耕技术领先世界各国D.经济已得到恢复和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到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选D。

答案:D2.(2014·吉林月考)“一五”计划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解析:本题考查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一五”计划中,党和国家把工业建设的重心放在重工业方面,以摆脱旧中国工业落后的状况。

答案:A3.(2013·聊城模拟)下面是建国初期农民货币收入和消费品购买力统计表。

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货币净收入(亿元) 68.5 87.4 111.4 127.9消费品购买力(亿元) 65.3 80.7 102.1 117.5 A.C.一五计划的实施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解析:根据图表,建国之初(1949—1952年),农民货币净收入和消费品购买力呈现增长的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是土地改革的进行。

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农业合作化的开展、一五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在时间上与题干不符。

答案:B4.(2014·南京调研)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24.8%,工业产值增长为128.6%。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习题及答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1956年4月,毛泽东初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的经验,首次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的著作是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B.《论十大关系》C.《论人民民主专政》D.《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路线》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A.不要四面出击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积极引导,稳步前进D.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3.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实际上就是A.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D.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4.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是A.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C.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D.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5.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A.消灭国民党势力残余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D.实行改革开放6.中共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任务是A.保证无产阶级的领导B.实现国家工业化C.建立新的生产关系D.保护和发展生产力7.1956年被毛泽东称作“新经济政策”的是A.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B.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C.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价值规律D.“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8.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9.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A.敌我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C.社会基本矛盾D.对抗性矛盾10.1957年整风运动的主题是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B.批评与自我批评C.改进党的作风D.惩前毖后,治病救人11.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A.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2.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是A.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3.“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是A.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斗争B.封建主义势力的复辟动乱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反对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运动D.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14.“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A.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B.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C.天安门事件爆发D.反击右倾翻案风15.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最大成就是A.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B.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C.核武器研究成功,奠定了我国核大国的国际地位D.外交工作最终打开局面,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得到改善16.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A.生产力水平越来越高B.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C.社会精神文明程度越来越高D.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17.1967年6月我国A.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B.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C.成功发射第一枚中远程导弹D.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8.1974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是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C.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D.调整、改革、整顿、提高19.1963年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其中“一纲”指的是A.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不可放到美国人手里B.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C.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D.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20.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A.1971年B.1972年C.1949年D.1956年二、多项选择题2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A.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B.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C.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D.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完成2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立,当时中国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是A.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B.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问题C.如何建设统一战线的问题D.如何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3.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方针有A.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B.提出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方针C.为巩固国防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积累了军事斗争同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相结合的独创性经验D.加强与国外合作24.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其主要内容有A.提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B.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C.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D.在经济建设上,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25.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强调指出A.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C.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得到解决D.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26.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训练题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训练题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训练题一、选择题1.提起常熟土布,那兰布、青布、兰白花布……曾经是风靡城乡的时尚服装流行色。

1953年常熟各乡镇的土布庄先后关闭,苏州城里的常熟土布庄仅剩三户,后又于1956年归于苏州花纱布公司。

这是由于实行( )A.公私合营B.土地改革C.农业合作化运动D.“一五”计划解析:材料显示的时间是1953~1956年,因此与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关。

答案: A2.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到“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表明我国( ) A.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并举B.社会主义改造自始至终稳步推进C.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D.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相统一解析:“三大改造”旨在变革生产关系,“一五”计划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仅与“三大改造”相关。

答案: A3.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

对“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采取的改造方式是( ) A.强行没收,建立国营企业B.建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C.公私合营D.发展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指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完成。

强行没收是对官僚资本的措施,故A不符合题意。

合作化道路是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故B不符合题意。

D本身明显有误。

答案: C4.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因为(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④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A.①③B.②④C.①②D.②③解析: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三大改造任务即将完成,故②错误;“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故④错误。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答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答案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B2. B3. C4. D5. D6.C7. C8.D9. B 10. C11.C 12. D 13.C 14. A 15. B16.B 17. C 18.B 19.C 20. A二、多项选择题1、ABD2、CD3、AD4、ABD5、ABC6、ABCD7、ABCD8、AB9、ABCD 10、AB三、简答题1、简述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思想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中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又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简述《论十大关系》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为准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

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渐形成《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路,并先后在4月5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和重大挑战。

这个历程不仅有辉煌的成就,也有曲折的失败,但是它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实践者,其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案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在这个初期阶段,中国面临着许多难题,包括农业问题、国内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苦等。

然而,通过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的努力,中国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如庐山会议、土地改革、百花齐放等,成功地把中国推向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然而,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也经历了一些曲折的发展。

1958年,中国发起了大跃进运动,试图在短时间内实现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

然而,由于计划过于激进、资源分配失衡等问题,导致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如农业生产下降、饥荒等。

这个阶段的失败使中国深刻认识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辅相成的重要性,为未来的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鼓励市场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

中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逐步实现了农村经济改革、城市工业化、国有企业改革等,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和机制。

这一阶段的成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然而,社会主义建设并非一帆风顺。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如何在市场经济中保持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大挑战。

中国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推行精准扶贫、实施环保政策等措施,逐步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但也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

通过中国的实践,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实现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今天,面对着全球性的挑战,我们需要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为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是一种旨在实现社会公正、平等和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的建设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经历了探索和曲折发展的过程。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始于20世纪初期。

毛泽东等革命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从而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

在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和战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逐步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并在1950年代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

然而,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也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

在1950年代末期和1960年代初期,中国实行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导致了经济和社会的动荡,以及政治上的混乱。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摆脱了这些困难,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发展。

在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逐步实现了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

这一举措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并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中国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曲折发展,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全球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原卷版)_1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原卷版)_1

第18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目录模拟.基础演练 (1)重难.创新演练 (4)真题.实战演练 (7)1.【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毛泽东在论述未来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时提到:“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毛泽东这一主张()A.存在着左倾冒进的倾向B.强调产业平衡发展的必要性C.基于对苏联模式的反思D.要求农业技术进步的紧迫性2.【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结构作出了一些调整:在城镇,分散了一部分过于集中的小手工业和小商业,个体经济和自由市场也有所恢复和增加;在农村,允许一部分生产资料如鱼塘、菜地、果园、桑园、成片林木等可以暂不入社,归原主经营等。

上述措施()A.增添了国民经济的活力B.反思了人民公社的弊端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调整D.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3.【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党和政府采用大会战模式推进铁路工程,设立以成昆线为中心的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组建总数达30余万人的联合筑路大军,组织沿线地方政府开展支援铁路建设工作,成功修建了成昆、襄渝等一批铁路。

这一模式()A.使得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B.折射出特定历史环境下国家政策选择C.促使西南地区整体性贫困得到了解决D.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66年2月2日,《上海市第三个五年计划绿化工作规划(草案)》发布,指出:“本市市郊面积大,地处国防前哨,海岸线长,绿化植树要多种快长、高大、荫浓的乔木,尽速把海岛、沿海沿江、山头、公路、部队驻地、工矿企业、农村四旁等地普遍绿化起来。

”据此可知,该规划()A.体现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B.缓解了中国的外交困局C.重在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D.受“左”倾思想的影响5.【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如图所示为1956年中国政府发行的系列体育宣传画。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精选试题)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精选试题)

第18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精选试题)一、单选题1.1956年陈云指出:“夫妻店担心进不了社会主义,我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长时期内还需要夫妻店。

因为老百姓还要买小杂货、油盐酱醋,还要吃大饼、油条、混沌、汤团。

”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体现了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即将结束D.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答案】B【解析】A.当时没有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材料反映了,当时还要允许向所有制,个体经济存在,体现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表现。

C.1956年正是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时期。

D.1956年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还没有出现曲折。

故选:B。

2.中共八大上,政务院副总理陈云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济;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由此可见陈云主张()A.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社会主义经济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C.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D.社会主义经济以国营和集体为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党提出“三个主体”告诉我们要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作用,“三个补充”告诉我们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因此,陈云主张社会主义经济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故B项正确。

A项不符合“三个主体”,排除。

C项是1984年提出的,排除。

D项不符合“三个补充”,排除。

故选:B。

3.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指出,政府的工作重点将是如下内容。

该会议工作重点(一)肃清反动派的残余,镇压反动派的捣乱;(二)尽一切可能用极大力量从事人民经济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恢复和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

()A.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B.面临筹备建立新中国的重大问题C.宣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D.在探索经济建设上取得初步成果【答案】B【解析】A.本项时间不符合,故排除;B.根据会议内容镇压反动派,恢复国民经济我们可以知道,这应该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筹备工作,故正确;C.时间不符,故排除;D.时间不符,故排除;故选:B。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随堂练习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随堂练习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2019·山东淄博高青一中期中)“一五”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原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布局发生变化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C.工业发展速度放缓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新建工业基地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工业布局的变化,导致上海、天津等原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

2.1953年,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农业改造的主要特征是( )A.合作化B.人民公社化C.发展小农经济D.实行生产责任制【答案】A【解析】1953年中国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改造采取生产合作社的形式,故选A 项。

3.(2019·广东阳江一中期中)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C.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故选D项。

4.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带有显著的时代特色,下列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是( ) A.“抓革命,促生产”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答案】A【解析】注意时间限制“文化大革命”时期,A、B、C、D四项分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92年以后、1978年以后、1961年后,故选A项。

2019高考历史二轮12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随堂演练.doc

2019高考历史二轮12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随堂演练.doc

1板块12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1.(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1954年宪法确认的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工农劳动群众,还包括了“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也不是整个资产阶级,而只是官僚资产阶级。

由此可见当时(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具有广泛性B.民族资产阶级仍有革命性C.新宪法强化了阶级矛盾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稳定性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民主建设。

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工农劳动群众,还包括民族资产阶级,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具有广泛性,A 项正确;B 项“民族资产阶级仍有革命性”材料不体现;材料显示1954年新宪法仅将官僚资产阶级作为专政对象,C 项“强化了阶级矛盾”解读错误;D 项与材料主题不符。

故选A 。

2.(2018·广东珠海质检)1950年2月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提出,全国应该做到:财政收支统一、公粮统一、税收统一、编制统一、贸易统一、银行统一。

这一提法( ) A.旨在为已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筹备资金 B.适应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化C.表明党和政府认识到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有利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解析:D 由材料中六个“统一”可知这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经济管理能力,为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故D 项正确。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的时间为1953年,故A 项错误;1950年生产资料所有制未发生重大变化,故B 项错误;C 项结论据材料不能得出,故 排除。

3.(2018·河南安阳一模)下图为现代中国某一时期的一幅照片,其反映出当时中国( )A.改革激发农民发展经济激情B.社会经济呈现快速发展C.民众积极开展“一五”农业建设D.经济政策与当时国情脱节解析:D 据图片人物的穿着可以看出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前,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的浮夸风现象,“每人养猪三头”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造成国民经济的破坏,故D 项正确,A、B、C三项错误。

高中历史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426

高中历史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426

高中历史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A.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比2,“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3,“政府应该用税收手段把富人的收人再次分配给穷人”。

这一主张属于( )A、人文主义B、空想社会主义C、科学社会主义D、凯恩斯主义4,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

”其本质含义是()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5,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A.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B.过渡时期总任务完成C.“一五”计划提前完成D.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完成6,下列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得到了邓小平的充分肯定 B.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C.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 D.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7,下列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不正确的是A.农村改革的进行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B.国有企业的改革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D.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开始的8,1953年,中共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这条总路线()A.提出的背景是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B.反映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矛盾C.其实质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D.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强调快速发展9,下列对“一五”计划中“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这一基本任务的认识,不准确的是()A.它基于国家贫弱,出于实现国家富强的愿望而提出B.它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C.它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D.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创举答案1, B2, A3, D4, A5, A6, D7, D8, B9, D。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同步训练江西省万安县崇文中学刘小军 343800一、选择题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开幕。

关于这次会议说法不正确的是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②.选举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③.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④.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1949年10月21日,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宣布成立,其人员组成情况如下表: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新中国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②.体现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成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有益尝试④.是有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3.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

”对这种“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这种制度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B.它的建立使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C.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D.它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4.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

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5、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49年的《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是()A.规定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不同 B.规定的国家性质和不同C.规定的权力机关不同 D.规定的权利、义务不同6、新中国成立以后之所以以“共同纲领”作为施政方针,主要是因为()A.《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政体B.《共同纲领》规定了政府施政方向C.《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D.《共同纲领》是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7、为了推动我国国家民主制度建设,在建国初期采取的举措有( )①.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③.形成居民自治制度④.成立政治协商制度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8、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于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科随堂练习(十九)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姓名:___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

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C .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D .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本质是( )A 、片面强调公有制B 、不考虑生产力的客观水平C 、追求农业发展的高速度D 、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4、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

根据该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B.自然灾害是导致1960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根本原因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D.“八字方针”的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5、《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

这种“新的社会组织”出现的根源是(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B .“左”倾思想的指导C .生产力的快速发展D .农村生产关系发生变革6、根据下表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解读有误的是( )A .产量初期下降,后期有所上升B .产量下降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C .产量上升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政策的调整D .产量下降与人的主观冒进有关系7、“这种经营方式虽然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如个体小农业没有也很难使用大机器、无力抵御自然灾害等。

……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国家对商品粮和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所能提供的产品越来越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粮食问题日益严重。

”为此,国家进行了( )A .土地改革B .三大改造C .人民公社化运动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据1958年9月1日的《人民日报》,“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当年中国掀起的“大炼钢铁”运动( ) A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 .彻底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C .给中国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D .推动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9、新中国从1956年正式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其间曲曲折折,下列哪些活动显露了党在经济工作中犯了“左”倾错误( )①中共八大指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② “大跃进”运动 ③ 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 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0、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38%~45%,而英语、法语等语种的翻译只占3%~6%。

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 A .五四运动时期 B .大革命时期 C .一五计划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11、作家莫言的小说《蛙》有以下描写: “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乡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

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

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

”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A .土地改革使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 .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极大提高D .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的实行12、1958年6月毛泽东批示:“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

这里主要是钢,59年达要到2500万吨,我们钢的产量要超过英国。

”对毛泽东的这一批示解读有误的是( ) A .中国当时特别注重发展钢铁工业 B .此时毛泽东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 C .该批示可用于研究“大跃进”运动 D .折射出当时英国工业实力严重下滑13、《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从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这里的“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是指( )①当时农村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规模狭小 ②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生产效率十分低下 ③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确立不久,影响小 ④当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14、“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

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

此对联是对当时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 A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 .三大改造C .“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5、据下列图表数据分析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A.已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B.已经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C.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D.实现了农、轻、重的协调发展16、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17、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承包责任制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承包责任制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承包给个人,自负盈亏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18、《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1953 -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这里的“历史客观性和必然性”是指①当时农村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规模狭小②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生产效率十分低下③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确立不久,影响小④当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19、1953年春,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向中央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的调查报告。

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利用和限制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改造资本主义工业使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

当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为了( )A.扶持资本主义的发展 B.利用市场实现经济运行C.建立计划经济的模式 D.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20、“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

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

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③ 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21、以下是新中国一位普通农民的日记。

按相关记录的事件先后排序应该是( )①生产队在我家门口召开社员会,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②当看到合作社成员名单有自己时,禁不住热泪满面③回家后,看见村里一下子已大变样,成了红卫兵的世界④家里的锅都归了公社,说是要炼钢铁A.①②④③ B.②③④① C.②④③① D.④②①③二、综合题(每题20分,共40分)21、材料一建国初,人民政府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平均分配土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成为经济的主体。

不久,多数农民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图景,生活积极性下降。

1952年对山西49个村的调查,有1078亩土地被卖出;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农村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祁县的调查,在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有20户。

材料二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材料三某一历史时期的图片“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材料四“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1)根据材料一,在稳定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自身发展出现哪些新问题?(2)材料二和三反映了什么运动?(3)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主要做法是什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农村经济政策调整应遵循的原则。

2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以下二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

……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 材料二:下表是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司经济成分的比较材料三:在1978年的时候,全国个体户只有14万户,私营企业一户都没有。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02年底,我国有雇工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243万多户,从业人数3 400余万人,雇工在7个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2 377万户,从业人数4 742万人,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超过8 000万,加上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超过2.2亿,国有企业的从业人数从1.2亿,下降到现在的不足五千万,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左右,占每年GDP增量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

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道路”指的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出在当时的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体地位的是什么性质的经济?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3)材料三反应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比材料二,材料三中的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