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设计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概述:社会科学研究设计是指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为了解决特定问题或验证假设而制定的研究计划和方法。
研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实验研究设计、调查研究设计和案例研究设计三个方面,介绍社会科学中常用的研究设计及其特点。
一、实验研究设计实验研究设计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见的设计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检验因果关系。
其基本步骤包括:确定研究目标、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总结结论。
实验研究设计的特点如下:1.1 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控制实验研究设计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来确定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结果的干扰,实验研究设计需要对自变量进行控制,使得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其他条件下保持一致。
1.2 随机分组实验研究设计通常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来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等价性,避免实验结果的偏倚。
通过随机分组,可以降低误差,增加结果的可靠性。
1.3 可重复性实验研究设计注重实验的可重复性,即其他研究者可以根据相同的实验设计和方法来进行复制实验。
只有在实验结果能够被重复验证时,研究的结论才能被认可。
二、调查研究设计调查研究设计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设计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收集个体或群体的主观意见、态度和行为情况。
其基本步骤包括:确定研究目标、设计问卷、抽样调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总结结论。
调查研究设计的特点如下:2.1 问卷设计调查研究设计需要设计合适的问卷来收集数据。
问卷设计要注意问题的清晰度、准确性和客观性,避免引导性和主观性的问题,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2 抽样调查调查研究设计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来获取代表性样本,以推断总体特征。
抽样方法应当科学合理,以避免抽样偏差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2.3 数据分析调查研究设计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得出结论。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三、案例研究设计案例研究设计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主要用于深入探究特定现象或事件的细节和背后的原因。
社会研究中的研究设计(课程版)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设计方案一、教学方法(一)课程目标:课程讲授+课堂讨论(二)教学宗旨:1、全面介绍研究设计中的四种研究方式,分别是实验设计、纵向设计、横向设计与个案研究设计,同时就每种研究设计提出相应的方法论议题。
2、社会研究方法与具体案例研究相结合,把方法融入案例之中。
二、课程考核(一)出勤考核:占全部成绩的5%。
如果全勤,无条件得到5分,可允许2次因故缺课(如因病事先或委托别人请假)。
无故缺课将影响成绩,超过2次点名不到者将没有考勤成绩。
(二)研究设计考核:占全部成绩的50%。
以小组(不准超过5人)或个人方式完成一份研究设计,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
演示时间为15分钟,讨论15分钟,随后由讲课老师提出指导性建议。
(三)研究论文评论考核:占全部成绩的45%,每人针对以往学者论文中的瑕疵给出评论性意见,尤其要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必读文献:1、戴维,德沃斯.社会研究中的研究设计.郝大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四、推荐文献1、艾尔·巴比(美).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72、谢宇.奥迪斯٠邓肯的学术成就:社会科学中用于定量推理的人口学方法.社会,2008,3:1-263、罗伯特·K·殷(美)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周海涛主译,李永贤、张蘅参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4、罗伯特·K·殷(美)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周海涛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5、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郝大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张志林.因果观念与休谟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7、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一部分:课程讲授(第2周-第10周)一、研究设计(一)研究设计的内容(二)研究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因果关系二、实验研究设计(一)实验设计的类型及内容(二)实验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三、纵向研究设计(一)纵向研究设计中的类型及内容(二)纵向研究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四、横向研究设计(一)纵向研究设计中的类型及内容(二)纵向研究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五、个案研究设计(一)个案研究设计中的类型及内容(二)个案研究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第二部分课堂讨论(第11周-第13周)第一部分:课程讲授(第2周-第10周)本书目标“1、使社会科学的学生清楚地了解研究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在研究过程中的地位。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设想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设想1. 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可以设想开展针对性问卷调查,以收集大众对特定社会问题的看法。
2. 可以采用田野观察方法,深入社区或组织,进行长期的观察与记录,以了解特定社会群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
3. 可以设计实验性的研究,通过对不同群体实施特定干预手段,来观察其对社会现象的不同反应。
4. 可以采用纵向调查方法,追踪个体或群体的变化过程,了解社会问题的发展及演变。
5. 可以通过面谈的方式,深入了解受访者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过程。
6. 可以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大量社会文本进行系统性分类分析,以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更深层理解。
7. 可以进行跨国比较研究,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社会问题上的异同,以寻求共性和差异性。
8. 可以设计网络调查,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收集公众对特定社会议题的看法和评价。
9. 可以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探索社会系统内在的互动和影响关系,以解释复杂社会问题的产生机制。
10. 可以采用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了解特定社会群体的观念和态度。
11. 可以开展行为实验,通过模拟社会情境,观察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反应。
12. 可以进行历史比较研究,探索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问题的演变轨迹和因果机制。
13. 可以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和演化规律,以了解群体间的联系和影响。
14. 可以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深入挖掘单个个体或事件在社会背景下的故事和意义。
15. 可以开展跟踪调查,收集特定社会问题的长期动态数据,以发现潜在的趋势和规律。
16. 可以运用交叉文化研究方法,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
17. 可以采用卡夫曼三角问卷法,通过对受访者的三个感兴趣领域展开深入调查,以检验受访者的诚实度。
18. 可以进行实地考察,深入走访特定地区的社会机构和组织,获取丰富的研究材料。
19. 可以采用模糊集分析方法,从不确定或模糊的信息中提取数据,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读书笔记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读书笔记近年来,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已慢慢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它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一种以解决客观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思维理念。
本文将以《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读书笔记》为标题,结合个人读书经历,从社会科学中研究设计领域的四大要素(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变量、研究结果),论述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的思想和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收集、分析和评价数据,以探索和解释社会现象和现象背后的原因,获得可靠的见解,以确定有害社会的趋势和分析其他有关信息。
此外,研究设计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以各种方式收集、分析和评估社会现象。
研究设计还可以帮助研究者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例如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等,以便对相关问题予以回复。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抽样法、调查法和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实现其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获取信息,并对社会现象建立相关模型,以揭示社会现象的内涵和本质。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的研究变量包括研究者、社会环境、数据收集主体等,这些变量都是影响社会现象的重要因素。
因此,研究者在设计研究时,应该特别注意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变量,并仔细研究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以深入理解社会现象。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的研究结果是检验研究者的设想,分析问题的重点及解决方案的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结果应该清晰、精确、完整地反映结果,而且要具有解释性。
获得具有可靠性的研究结果是研究设计实施的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不仅是一种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而且是一个能够通过有效数据分析,揭示社会现象本质和背后原因的有效工具。
通过有效的研究设计,社会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分析社会问题,从而为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可靠的意见和建议。
社会学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
第二节 研究性质
一、理论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致力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 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解释社 会世界如何运转的理论假设,以此增加人们 对具体社会现象所具有的内在规律的认识
二、应用性研究
应用性研究主要关注现实社会问题,且以有
第三节 研究方式
一、社会研究中四种最基本的研究方式:
(3)社会单位层次:是从群体结构和集体行为入 手,直接考察实际的社会单位,如社会组织、 社会群体和社区
分析单位
一、分析单位的概念 二、分析单位的主要类型 三、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
一、分析单位的概念
分析单位:是研究者所要调查和描述的对象,它 是研究的基本单位,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这些分 析单位的特征会及其赖以描述由它们组成的较 大集合体或揭示某种社会现象。
纵贯研究:
是在不同时点或较长的时期内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 纵贯研究类型:
(1)趋势研究:是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进行研究。 (2) 同期群研究:是对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
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同期群研究注重的是某一类型,而不是某一 个体的特征。所以在不同时间可以调查不同的人,只要他们都属于 同一类型。但每次调查的抽样都应当是随机的,以保证被调查到的 样本可以代表这一类型的人。 (3)同组研究:是对同一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 究。追踪研究注重个体特征,因此要求在各次调查中都调查同一批 对象。
解释性研究 中样本
抽样方法
非随机选取
简单随机、按比例分层 不按比例分层
研究方式 观察、无结构访问 问卷调查、结构式访问 调查、实验等
分析方法 主观的、定性的
定量的、描述统计
相关与因果分析
主要目的 形成概念和初步印象 描述总体和分布特征 变量关系和理论检验
社会科学实践课程研究安排设计
社会科学实践课程研究安排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一般过程,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了解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
2. 学生能掌握至少两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能够解释其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回顾并整合教材中相关社会科学实践案例,分析其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研究方法,设计简单的社会科学实践研究计划,包括提出问题、设定假设、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等。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实际操作社会科学研究过程,包括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并撰写简短的研究报告。
3. 学生能够通过课堂讨论、口头报告等形式,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研究观点和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社会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批判性思维。
3. 学生将理解科学研究伦理,培养诚信、负责任的学术态度,并关注社会科学研究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本课程设计针对学生的年级特点,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旨在通过具体的社会科学实践课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社会科学研究基本概念:介绍社会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关联课本第一章内容。
2. 社会科学研究过程:讲解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步骤,以课本第二章为例,分析实际案例。
a. 研究问题的提出b. 研究假设的设定c. 研究方法的选择d. 数据收集与整理e. 数据分析与解释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习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结合课本第三章,分析其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4. 社会科学实践案例:回顾课本中相关实践案例,如第四章中的社会调查案例,分析其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与定性研究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与定性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社会科学研究设计中的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设计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接着,文章详细阐述了定性研究的核心概念、特点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定性研究的设计原则、步骤和方法,包括研究问题的确定、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方面。
文章还分析了定性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优势与局限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文章总结了定性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定性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实际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概述《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是一部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之作。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并应用科学的研究设计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
本书强调了研究设计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指出良好的研究设计是确保研究质量、提高研究结果信度和效度的关键。
书中详细阐述了研究设计的主要步骤,包括明确研究问题、选择研究方法、确定样本和数据收集方式、制定研究计划等。
同时,作者还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研究设计,如实验设计、调查研究设计、案例研究设计等,以及各种设计在不同研究场景中的应用。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还关注了研究设计的伦理问题,强调了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如尊重被研究者的权益、保护被研究者的隐私等。
这些伦理原则对于维护社会科学研究的公信力和促进社会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的深入学习和理解,读者可以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自己在研究设计方面的能力,为未来的社会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定性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定性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侧重于对现象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解释,而非简单的量化描述。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设计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设计社会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和行为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
为了进行深入的研究,社会科学家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设计良好的研究方案。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设计原则,以便帮助读者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制定适当的研究方案。
首先,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注重深入理解人们的态度、行为和观点,通常通过访谈、焦点小组讨论和观察等方法获得数据。
而定量研究则采用统计技术分析数据,重点是对大规模样本的调查。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选取合适的方法。
其次,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样本设计至关重要。
样本的选择应当具有代表性,以确保研究结果能够推广到整个目标人群。
随机抽样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随机选择样本来降低选择偏差。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采用分层抽样、比例抽样等方法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在研究设计过程中,研究者还需考虑是否需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在实验研究中,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干预措施,而对照组则不接受干预,通过比较两组的差异来评估干预的效果。
实验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因果关系,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伦理和实践问题,例如是否公平和合法地对待被试者。
而在非实验研究中,研究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设置适当的变量和测量方法。
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
研究者需要设计合适的问卷或观察表,以确保获得准确和可靠的数据。
此外,研究者还需选择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如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以深入分析数据并回答研究问题。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还需关注研究伦理的问题。
研究伦理要求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尊重被试者的权益和隐私,遵循研究伦理准则并获得被试者的知情同意。
例如,研究者在进行问卷调查时应告知被试者研究目的和使用数据的用途,并保证数据的机密性。
此外,社会科学研究所用到的工具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成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
“实验设计的三大要素是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刺激和实验环境。”
这句话概括了实验设计的核心要素。在进行实验设计时,需要考虑实验组和 控制组的匹配、实验刺激的方式和强度以及实验环境的影响。只有充分考虑这些 要素,才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采集方法的选择应基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条件。”
“研究设计是社会科学的核心,它关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
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研究设计在社会科学中的重要性。研究设计不仅仅是一 种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收集数据、如何 分析数据、以及如何解读结果。因此,正确的研究设计是得出可靠结论的关键。
“没有一种研究设计是完美的,每种设计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研究的定义、 研究设计、研究方法和研究伦理等问题。这些基本概念和原则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为后 续的深入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研究设计的基本要素。研究设计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它决定了研 究的目的、方法和实施过程。作者从研究问题、理论框架、研究假设、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方面进 行了深入的探讨,为读者提供了完整的研究设计指南。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研究
社会科学
通过
作者
指南
设计
分析
设计
研究
方法 介绍
案例
提供
内容摘要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是一本旨在帮助读者进行有效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实用指南。本书的作 者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无论大家是初学者还是 经验丰富的学者,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社会科学研究设计
社会科学探讨设计第一节确定探讨类型其次节确定探讨方式第三节确定分析单位和探讨内容第四节探讨的操作化第五节设计探讨方案第一节确定探讨类型依据探讨的性质、目的、时间和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社会科学探讨可以做不同的划分,从而形成不同的探讨类型。
一、理论性探讨和应用性探讨依据不同的探讨性质,社会科学探讨可以分为理论性探讨和应用性探讨。
•理论性探讨是指以揭示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及规律为主要目的的探讨,探讨本身是为了验证并丰富以往的理论成果。
它一般都须要具有明确的探讨假设,在探讨中检验假设,以此来发展理论。
•应用性探讨是指为提出解决某种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而进行的调查探讨,探讨本身是为了应用。
它不关注如何发展和完善理论,而只是关注搜集必要信息并以此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案。
二、描述性探讨、说明性探讨、预料性探讨依据探讨目的的不同,社会科学可以划分为描述性探讨、说明性探讨、预料性探讨。
•描述性探讨:对社会现象的状况、过程和特征进行客观说明,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这是最简洁也是最基本的探讨。
它事先一般没有明确的探讨假设,通常实行归纳分析的逻辑方法。
比如要了解人民高校老师对校长的看法如何,则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
•说明性探讨:对探讨对象作出说明,即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它是描述性探讨基础上的深化,一般具有明确的探讨假设,探讨的目的是利用所收集的关于探讨对象的信息来对探讨假设进行证明或者证伪。
如对人大老师对校长看法的形成缘由的分析。
它通常实行的方法有许多,包括因果分析、功能分析、量化分析、历史分析等。
•纵贯探讨:在不同时点或较长时间内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视察和探讨。
它侧重探讨社会现象的发展变更过程。
具体分为:a) 趋势探讨:针对探讨对象随时间变更而发生的变更进行探讨,目的在于探讨探讨对象的发展变更趋势。
如:广告效果的探讨(如受众在看某个广告之前、期间、之后对某产品认知度的变更探讨)b) 同期群探讨:对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群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更的探讨。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设计方案》
掌握社会科学研 究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方法
学会运用社会科 学研究工具和软 件进行数据收集、 整理和分析
掌握文献检索、 资料收集和整理 的基本技巧
了解社会科学研 究的基本规范和 伦理要求
课程目标:通过 案例分析、小组 讨论等形式,培 养学生的批判性 思维和独立思考 能力。
教学方法:采用 互动式教学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课堂讨论,提 出自己的见解和 观点。
教材和参考书:选用适合学生需求的教材,提供相关参考书目 实验设备和软件: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软件,确保实验课程顺利进行 图书资料:图书馆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和电子资源,满足学生查阅需求 网络资源:提供优质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学习
提供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 建立教师支持机制,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指导。 鼓励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度。 定期组织教师交流和分享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同进步。
步骤:包括确定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步骤。
确定研究问题 收集和分析数据 撰写研究报告 报告格式要求
课程总时长:30 学时
每周上课时间: 每周五晚上7点 到9点
课程安排:每周 一次,共15周
课程形式:线上 授课,提供录播 视频和回放功能
授课方式:线 上与线下相结 合,以线上授 课为主,线下
实践为辅
教材选择:选 用国内外优秀 教材,结合实 际案例进行讲
解
授课语言:中 文为主,辅以
英文
授课师资:具 备丰富教学经 验和学术背景
的专业教师
小组讨论:针对 研究方法进行深 入探讨
课堂问答:鼓励 学生提问,增强 互动性
案例分析:分组 进行案例分析, 提高实践能力
社会科学研究设计
社会科学研究设计引言:研究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设计的核心。
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应该是具有重要性、有限度、可测量和可解答的。
例如,一个研究问题可以是: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怎样的?研究背景:接下来,需要对所研究的领域进行充分的文献综述,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这有助于研究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已有的研究局限性。
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背景中,研究者可以了解到以往的研究结果,以及可能存在的研究缺口。
研究方法:在确定了研究问题和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可以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方法,如果需要深入了解个案或者描述性的研究,可以选择定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如果需要量化的研究结果和统计推断,可以选择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
研究设计:在确定了研究方法之后,需要详细设计研究流程和具体实施细节。
这包括研究样本的选择、数据收集的方式、数据分析的方法等。
例如,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可以选择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数据收集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然后通过统计分析等方法来验证研究假设。
研究伦理:数据分析与结果呈现:最后,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和解释。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分析结果应该与研究问题相一致,并通过图表和文字的形式进行清晰地呈现。
结论:总结来说,一个成功的社会科学研究设计需要明确的研究问题、充分的研究背景、合适的研究方法、详细的研究设计、符合研究伦理的考虑以及准确清晰的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
通过有条理的研究设计和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可以使得社会科学研究更加可靠和有效。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与定性研究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与定性研究作者:朱天飚来源:《公共行政评论》 2015年第4期朱天飚朱天飚,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
感谢匿名评审人的意见。
【摘要】文章挑战《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一书所强调的定量和定性研究在实质上一致的基本观点,认为定性研究是一个跨科学和人文的研究方法。
虽然定性方法可以用于科学研究,但其长处则主要体现在解析传统之中,而研究者对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同质性的主观认识决定了其对研究方法的选择。
【关键词】定性方法社会世界科学研究解析传统【中图分类号】C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486(2015)04-0063-6《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DesigningSocialInquiry)》是一本学术影响很大的书。
直至今日,它都是很多西方大学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的必读教材。
不同于其他很多教材的是,这本书有着鲜明的观点,即:“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试图说明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之间的差别仅仅是风格和方法论上的不同。
其实,这种差别在实质上也是不重要的:无论采用定量方法还是定性方法,所有高质量的研究所依赖的逻辑都是相同的。
基于两种方法的研究都是系统和科学的工作。
”(金等,2014:3)应该说,这个观点引发了长达20年的争论,从“反思”(《美国政治学评论》1995年第二期专栏;Brady&Collier,2004/2010;《政治分析》2006年第三期专栏)到“重新设计” (Ragin,2008),再到对立的传统(Goertz&Mahoney,2012)等等。
虽然争论很激烈,但是几乎所有上述讨论都体现出鲜明的美国式学术特点,即强烈的科学化倾向。
学者们可能不同意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本质一样,但几乎都是在科学的范畴内讨论这个问题。
笔者在这里所讨论的定性研究远超出科学范畴。
笔者认为,定性研究是一个跨科学和人文的研究方法,只有从这个基点上回看《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才能更好地体会它的贡献与局限。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社会科学研究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学科领域,这些研究通常涉及到人类行为、社会机构、社会发展等方面。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研究过程中的蓝图,决定了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是确保研究结果可靠和具有可比性的关键。
社会科学的研究设计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主要关注研究对象的质性特征,通过深入的观察和描述来揭示问题的本质。
定量研究则侧重于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通过数字化的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设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问题定义: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目标,明确要揭示的信息和知识,以及对研究对象的要求。
2.研究对象选择:选择适当的研究对象,例如个体、群体、社会组织等,以及确定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属性。
3.数据收集: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收集数据,如访谈、观察、文献研究等,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查询获取相关资料和信息。
4.数据分析:分析和整理收集到的数据,提炼和归纳出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信息,并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解读。
5.结果呈现:根据研究目标和数据分析的结果,采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将研究结果清晰地呈现出来,使其易于理解和阐释。
在定量研究中,研究设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研究问题和假设的确定: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和需要验证的假设,明确需要收集的数据和变量。
2.样本选择:确定研究的样本群体,并根据研究目标和可行性考虑,进行合理的样本选择和抽样方法。
3.数据收集:采用调查问卷、实验等方式收集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4.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如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从而揭示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5.结果解释: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对研究问题进行解释和解读,验证假设的正确性或不正确性,并得出结论。
无论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研究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至关重要。
一个好的研究设计应该能够确保研究目标的实现、问题的解决以及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社会科学与政策研究课程设计
社会科学与政策研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政策研究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了解我国的社会政策和相关决策过程,理解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
3. 学生能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社会问题,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收集、整理和分析社会数据的能力,能够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探讨问题。
2.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针对社会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团队讨论。
3. 学生掌握撰写政策分析报告的基本技巧,具备一定的政策倡导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关爱社会发展的责任感,激发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品质。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社会科学与政策研究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社会科学与政策研究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政策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的是高中年级学生,他们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对社会科学有一定了解,但对政策研究较为陌生。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要求以实际案例为载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达到课程目标。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课程目标进行,确保学生能够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社会科学基本概念: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基本概念及其研究方法。
教材章节:第一章 社会科学与研究方法2. 政策研究基本方法:介绍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如问题界定、政策选项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政策研究方法与流程3. 我国社会政策分析:分析我国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政策及其演变。
教材章节:第三章 我国社会政策概述4. 实际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案例,如城乡差距、环境保护等,进行深入剖析。
教材章节:第四章 社会问题与政策案例分析5. 政策建议撰写:学习如何撰写政策分析报告,包括报告结构、写作技巧等。
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计划
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计划一、项目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计划旨在深入探讨社会现象、问题和趋势,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的目标是开展一项全面、深入的社会科学研究,以期提供对特定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深入洞察,并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
具体目标如下:1. 确定研究课题:对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进行选择与确定,并明确研究课题的范围和目标。
2. 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通过文献研究、调查问卷、访谈等手段,收集关于研究课题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3. 进行数据分析:通过使用适当的统计工具和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以获得科学且可靠的研究结果。
4. 形成研究报告:将研究结果整理成研究报告,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结果和政策建议等内容。
5. 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通过学术交流会议、发布会、社交媒体等渠道,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产生社会影响和政策影响。
三、项目实施步骤为了确保项目的高效执行,我们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施:1. 课题选择与确定:根据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社会需求,选择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课题,并明确课题的范围和研究目标。
2. 数据收集与整理: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实验设计等手段,收集和整理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3. 数据分析与解读:采用适当的统计工具和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以获得科学可靠的结果,并将结果与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和讨论。
4. 研究报告撰写:将研究过程、方法、结果和讨论等内容整理成研究报告,确保逻辑清晰、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并在报告中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5. 研究成果宣传:通过学术交流会议、发布会、学术期刊等渠道,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促进学术界和公众对该课题的认知和关注。
四、项目进度安排为了保证项目能够按时完成,我们制定了以下的项目进度安排:1. 项目启动和立项:确定项目团队成员,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和工作安排,并完成项目立项手续。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学设计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旨在教授学生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建立独立、系统和创新的研究能力。
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学生将从中获得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深入理解,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概念和特点。
2. 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常用工具和技巧。
4.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5. 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社会科学研究的概念和特点a. 定义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和内涵。
b. 分析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和意义。
2. 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a. 归纳法和演绎法的概念和运用。
b. 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区别与联系。
c.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特点和应用。
3. 社会科学研究的常用工具和技巧a. 问卷调查的设计和实施。
b. 访谈技巧和实践操作。
c. 文献查阅和综述的方法与技巧。
d. 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的基本工具和软件。
4. 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a. 培训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b. 鼓励学生提出研究问题和假设。
c.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和论文写作。
5. 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提升a. 设计小组研究项目并进行实践操作。
b. 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c. 学习与其他领域的学科进行交叉研究。
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常用工具和技巧。
2.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加深对研究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与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实战活动,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研究项目,并进行独立探究和整理成果。
5. 学术报告: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学术汇报,培养他们的学术交流技巧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定期的课堂测验和考试,检验学生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
社科博士研究计划书
社科博士研究计划书1. 研究背景和意义社会科学博士研究计划旨在对人类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机制,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本研究计划旨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们的社会态度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行为的动因,为社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2.1 研究目标本博士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索社会心理学在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中的作用,以及社会态度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
通过具体案例的研究,进一步拓展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
2.2 研究问题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重点回答以下研究问题:1.社会态度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是怎样的?2.社会心理学在社会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3.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如何应用于实际社会问题的解决?3. 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3.1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设计。
首先,我们将进行文献综述,了解社会心理学在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中的研究进展。
然后,我们将设计和实施实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
最后,我们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2 研究计划1.第一年:深入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文献综述,并制定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2.第二年:准备调查问卷和实验材料,设计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的具体方案,并进行数据收集和初步分析。
3.第三年:对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研究结果,并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4.第四年:整理和总结研究成果,撰写博士论文,并准备学位答辩。
4. 预期成果和创新点本研究预期将在以下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1.深入探讨社会心理学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机制,拓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2.揭示社会态度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影响,为社会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社会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5. 研究的局限和风险在进行本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以下局限和风险:1.数据收集的难度:由于社会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数据收集可能面临一定的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科学研究设计第一节确定研究类型第二节确定研究方式第三节确定分析单位与研究容第四节研究的操作化第五节设计研究方案第一节确定研究类型根据研究的性质、目的、时间和调查对象的围不同,社会科学研究可以做不同的划分,从而形成不同的研究类型。
一、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根据不同的研究性质,社会科学研究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是指以揭示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及规律为主要目的的研究,研究本身是为了验证并丰富以往的理论成果。
它一般都需要具有明确的研究假设,在研究中检验假设,以此来发展理论。
•应用性研究是指为提出解决某种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而进行的调查研究,研究本身是为了应用。
它不关注如何发展和完善理论,而只是关注搜集必要信息并以此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案。
二、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预测性研究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社会科学可以划分为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预测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对社会现象的状况、过程和特征进行客观说明,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它事先一般没有明确的研究假设,通常采取归纳分析的逻辑方法。
比如要了解人民大学教师对校长的看法如何,则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
•解释性研究:对研究对象作出解释,即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它是描述性研究基础上的深化,一般具有明确的研究假设,研究的目的是利用所收集的关于研究对象的信息来对研究假设进行证实或者证伪。
如对人大教师对校长态度的形成原因的分析。
它通常采取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因果分析、功能分析、量化分析、历史分析等。
•纵贯研究:在不同时点或较长时间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观察和研究。
它侧重探讨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
具体分为:a) 趋势研究:针对研究对象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变化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趋势。
如:广告效果的研究(如受众在看某个广告之前、期间、之后对某产品认知度的变化研究)b) 同期群研究:对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群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其中最典型的是年龄组群。
如对知青一代在不同年代的职业状况的研究。
c) 跟踪研究:对同一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进行的研究,它与趋势研究类似,但区别在于每次研究都用同一个样本。
例如跟踪调查一批被外国收养的中国女弃婴的生活状况。
四、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根据调查研究的对象围来分,可分为普查(census)、抽样调查(sampling)和个案研究(case study)。
•普查:对调查围的每一个对象都进行调查。
其优点是能够全面反映调查对象的情况,避免了抽样误差的干扰;缺点是由于调查对象太多,因此调查容往往比较有限、缺乏深度,而且成本比较高。
•抽样调查:从研究总体中抽取某些个体作为样本,通过这些样本的状况来反映总体状况的研究方法。
最常用、最重要。
节省成本。
但是样本选取要科学。
比如要研究省的企业状况,则鲁东与鲁中、鲁区都应选取样本、沿海和陆地区都样兼顾到。
•个案调查:选取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个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用这些个体的状况来反映总体的某些状况。
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
相对于普查和抽样,个案调查的主观性更强、代表性比较差。
个案分析有其适用领域,比如要对某个地区的黑社会进行研究,恐怕只能用个案调查的方法。
第二节确定研究方式不同的研究课题和目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研究方式。
根据研究程序、研究要求和资料收集方法的不同,社会科学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研究方式:•一、调查研究(Interview)采取自填问卷或访谈调查方法•一般有明确的理论指导和研究假设•严格根据调查目的设置问题•通常在获得调查数据后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优点:可获得大量个案信息,有助于进行统计分析。
因此,越来越多被应用。
•注意:问题和变量设计上要求较高如:选项的设置(Coding问题)•二、实验研究(Experi研究的资料是在实验中收集的数据•采用记录和观察的方法收集资料•通过统计、计算和理解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目的主要是阐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步骤主要包括前测、实验刺激、后测•优点:对研究个体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有优势(因为大群体无法实验)•缺点:研究对象的有意识回应会造成结果失真ment)三、实地研究(Field Work)以定性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具体采取的方法包括观察法、个案研究等形式•研究者身临其境获得的文字资料通常无法、也无必要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往往渗透着研究者对实验对象的理解和判断•优点:细致、真实、深入•缺点:主观成分比较重;周期比较长四、文献研究(Documentation Research)•利用现存文献进行的间接研究•分为历史文献研究、统计资料文献研究、容分析等(可见于同一研究项目或论文中)•优点:不会产生研究对象的“失真”;成本低•缺点:容易脱离实际;原始文献的失真会会对研究造成严重误导第三节确定分析单位与研究容确定了研究类型和研究方式之后,接下来需要明确研究对象(分析单位)和研究容。
•分析单位是研究的基本单位。
研究就是要从这些基本单位身上收集信息,然后通过统计汇总来反映他们所构成的社会现象。
•研究容是分析单位的属性或某一方面的特征,是研究者准备收集的资料。
一、确定分析单位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等。
1、个人。
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分析单位。
但是社会科学研究个人,既非某一个特定的个体,也非一切人,而是要“通过对个人描述的聚合与处理过程来描述和解释社会群体及其互动。
”[(美)艾尔.巴比]通常,以个人为单位的描述性研究一般旨在描述由这些个人所组成的总体,而解释性研究则意在发现存在于该总体中的社会动力。
2、群体。
群体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个人的集合,如家庭、青少年、农民、干部、知青、帮派、社交圈等等。
社会科学对群体的研究侧重于其部的相互作用和外部的目标与期望。
如对弱势群体的研究,就要首先依据某些特征将特定人群界定为弱势群体,而研究的对象或分析的单位是这个群体本身的特征、现状和发展趋势,而不是某个个人。
虽然群体的特征往往是通过收集若干个体信息获得的,但群体和个体之间还是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比如在一个为了扶助弱势群体而进行的研究中,分析单位只能是群体而不是个人。
3、组织。
组织是指具有确定目标、其部成员具有正式分工的群体,是一种带有控制力的正式的群体。
如我国的各种单位。
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要分析组织的性质、结构、特点、组织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该组织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等。
4、社区。
社区通常被定义为“区域性的社会”,换言之,社区就是人们凭感官能感觉到的具体化了的社会。
社会科学将社区作为研究单位,通常是要描述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交往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社区的历史发展等。
社区研究属于中观层次的研究,由此可以扩展到对整个社会的宏观层次的研究。
5、社会产物。
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析单位除了上述的这些由人组成的基本单位之外,还应包括由人的活动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产品。
比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家族制度、国际关系、婚姻制度、自杀现象、流行歌曲、文化、服饰、罢工,等等等等。
社会产物是人们实践的产物,镶嵌着人类活动的印记,它不仅能体现出人类的本性,而且还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社会的构成状态和活动规律,,因此理应成为社会科学的分析单位。
二、确定研究容每一个分析单位都包含了多方面的属性和特征,而某一项社科研究不可能穷尽该分析单位的所有方面。
这就涉及到一个选择研究容的问题。
社会科学的研究容通常涉及到以下三大类:属性与状态、意向性、社会行动。
1、属性与状态。
属性是事物的基本特征,状态则是事物的表现形态。
它们都是分析对象基本状况、静态特征的反映。
它除了作为研究的对象外,还经常被当作自变量来研究不同属性与状态下人们的态度、意向性和行为方式等。
个人: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政治背景、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国籍、出生地等等(CV)群体、组织、社区:规模、结构、运行状况、成员状况等。
社会产物:物质产物的性状描述、非物质产物的产生/现状等等。
2、意向性。
即分析单位的行为倾向(而非已经存在的事实)。
它是分析单位的一种在属性,是一种主观变量,是社会科学研究所特有的。
如:态度、观念、信仰、个性、动机、偏好、倾向性等。
由于意向性是隐的,难以直接观察,因此研究者通常需要设计特定的题目或者量表来测量研究单位的态度、动机、观念等这些意向性的容。
3、社会行动。
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行为。
研究者通过直接观察就可以获得关于社会行动的信息。
社会行动基于状态和意向性,更高于状态和意向性。
由于状态和意向性对行动起制约作用,因此在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中,行动通常是作为因变量出现的。
社会行动分为个人间行动、群体行动、组织行动。
其中个人间行动是一切社会行动的基本单元。
第四节研究的操作化在确定了研究类型、研究方式、分析单位和研究容之后,就需要展开具体的社会研究过程了。
具体的研究过程需要把抽象的理论观点与具体的经验事物联系起来,转化为经验上可度量的指标一、概念的操作化与研究指标的确定等,这就是研究的操作化过程1、概念的操作化➢含义:概念的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以测量的变量,从而将抽象的研究假设转化为具体的经验层次的研究例证。
如:“同情心”这个概念,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看悲剧电影流泪的次数、对问路者的态度、对乞丐的反应等来使之变得具象化、可操作化。
➢重要性:(1)操作化使概念转变为变量,把问题的抽象关系转变为具体关系,因而有助于对现象进行精确客观的描述和比较。
(2)使抽象概念与经验现象联系起来,从而使经验研究成为可能。
(3)有助于对研究结论进行客观检验2、设计研究指标任何社会科学研究都需要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建立的依据就是概念的操作化。
指标体系具有系统的特征,它需要全面地反映概念的本质,只有这样,研究才具有科学性和完备性。
《单位组织中的资源获得》研究者提出的研究假设:“由于国家行政权力和财产权利紧密结合,在单位组织中,权力和非制度化的行动方式对人们资源获得具有重要作用,单位组织中的权力更多地受到国家制度因素和体制因素的影响”。
这一假设牵涉到“权力”、“非制度化行动方式”、“资源”等这样一些抽象概念,必须将其进行操作化之后才能够设立相应的研究指标,也才能够利用这些指标设计问卷,到单位去收集研究所需的相关资料。
其中,对于“权力”,研究者首先援引了Weber的理解:“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中,人们在具有反抗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贯彻自己的意志的任何一种机会,而不管这种机会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
由此出发,研究者设计了两个问题:(1)对单位部以下各项事务,您的参与度如何?(2)对单位部以下各项事务,您希望如何参与?在这两个问题之下,具体设立了9个指标:•单位发展的重大决策•管理上的合理化建议•单位规章制度的建立•各项福利奖金的分配•单位部的干部选举•工会工作•分房子•涨工资•提职称二、基于概念操作化的研究过程社会科学研究过程是一个假设被证实或者证伪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