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项七针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项七针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项七针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项七针”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与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项七针”疗法的技术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献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凡是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GB 15982-201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医疗垃圾管理办法卫生部3 术语和定义《GB/T 20348-2006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 16751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和《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项七针,是“项七针疗法”的简称,指采用一定针刺手法针刺项部4个腧穴(风府及双侧的天柱、风池、完骨),共7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
4 操作步骤与要求4.1 施术前准备4.1.1 针具准备选择1寸(0.25×25mm)或1.5寸(0.30×40mm)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毫针,建议使用一次性针具。
4.1.2 针具检查针具检查符合《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4.1.3及附录B的规定。
4.1.3 腧穴定位腧穴定位符合《GB/T 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的规定。
天柱:在颈后区,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风池: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注:项部枕骨下两侧,横平风府,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两肌之间凹陷中。
)完骨: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
风府:在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注:正坐,头稍仰,使项部斜方肌松弛,从项后发际正中上推至枕骨而止即是本穴。
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专业规范的操作方法
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专业规范的操作方法作者:北京市中医技术质控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推拿理疗科付国兵沈潜王康皮肤针定义为“由多支不锈钢短针集成一束,或均匀镶嵌在如莲蓬形的针盘上,固定在针柄的一端而成的针具”。
临床上根据针具的针数、式样等不同,又将皮肤针分为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滚筒式皮肤针、电梅花针等。
适应证(点击图片查看更清晰)案例分享患者女性,67 岁,退休,2016年3月17日就诊。
主诉左侧腰部出现大量水疱,伴剧烈疼痛2天。
现病史患者10天前感冒后出现左侧腰部不适,触之有刺痛感,3天前腰部局部变红,出现散在的小水疱,2天前水疱发展到左侧腹外侧。
患者经抗病毒、对症治疗后,仍自觉疼痛剧烈。
查体水疱位于左侧腰骶部及左侧下腹部,呈簇状分布,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触之皮肤敏感、疼痛,水疱部分已结痂。
左侧腹股沟淋巴结略肿大。
诊疗经过诊断为带状疱疹。
本病为带状疱疹的急性发作期,临床治疗以梅花针叩刺配合局部拔罐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让患者取右侧卧位,充分暴露疱疹区。
先用碘伏对患处及周边进行消毒,然后以梅花针轻叩疼痛区域及相应夹脊穴,操作时避开水疱,直到患者皮肤轻度出血为止。
在梅花针叩刺的部位,用闪罐法拔除叩刺部位的一部分血液,然后用棉签轻轻擦拭掉血液后,在疱疹部位拔火罐5分钟,或皮肤拔至轻度淤青为度,然后清洁处理火罐,并对皮肤进行消毒,叮嘱患者在1天内不要接触水。
隔日1治,3次1疗程。
患者治疗当日疼痛即有改善,3次治疗后症状缓解明显。
1周后疼痛症状基本消失。
施术前准备针具选择根据病情需要和操作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皮肤针。
选择针身光滑、无锈蚀,针尖锐利、无倒钩,针柄牢固、无松动的皮肤针。
施术部位选择应根据病症选取适当部位。
患者体位选择应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
消毒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是皮肤针临床操作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之一,也是容易导致出现不良反应的问题所在,因此必须引起必要的重视。
七本针的用法
七本针的用法
1.确定进针部位及方向。
通常选用皮肤表面或横刺入皮内,不可伤及血管神经。
进针时一般采取毫针斜刺法。
根据病情和体质可采用卧位、坐位或者仰靠坐位等不同的体位。
2.用左手拇指与食指持捏消毒好的针柄,右手拇、食二指将针身夹在穴位处正上方,使针尖紧邻腧穴局部穴位的表皮上约0.5~lmm的位置(如中脘的直刺),然后利用腕力快速地提插、捣动以增强刺激作用。
也可用大拇指捻动针柄进行泻法操作;对于补虚法和烧山火手法多按中医大夫的要求执行即可。
3.在施术过程中应经常观察病人面部表情,了解患者感觉如何并询问有无不适的感觉以便及时调整针的角度和深度以达到最佳状态。
同时要保持适宜力度,避免过度用力损伤肌肉及其它组织造成疼痛加重的情况发生。
4.起针时应迅速拔出毫针并对取下的针进行再次清洁处理以保证安全卫生。
请注意以上步骤仅供参考,具体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用。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师获取更准确的指导。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篇一:治未病科相关技术操作规范治未病服务部相关技术操作规范1.毫针操作规范2.电针操作规范3.灸法操作规范4.拔罐操作规范5.头针操作规范6.刮痧操作规范7.穴位贴敷操作规范8.小针刀(刃针)操作规范9.温针操作规范10.穴位埋线操作规范11.腹针技术操作规范12.推拿疗法操作规范13.中药熏蒸操作规范14.经络检测仪操作规范15.多功能全科检测系统操作规范16.特定电磁波治疗器操作规范毫针操作规范1.针刺前要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按理、法、方、穴作出诊疗方案。
并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放心地接受针刺治疗。
2.检查针具的安全,并根据处方选穴,安排体位,以一次能把所选穴位针完为最佳体位。
3.暴露穴位处的皮肤,用碘伏或75%医用酒精对选好的穴位及临近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备用。
4.进针时,可采用单手或双手进针法将针刺入皮内,根据病情需要和穴位所处部位等,选择针刺方向、深度和角度,规定留针时间和治疗的疗程。
5.在留针时间内,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运针,催经运气,进行各种补泻手法的实施,保证针刺的治疗效果。
必要时可增加一些其他疗法在留针期间一并进行,如艾灸、红外线照射等。
6.留针时间一般控制在15—30分钟左右,留针时间到了就可以出针。
7.出针前应把其他的治疗方法先行停止、撤销。
出针时,一手用消毒棉签压住穴位附近,一手握住针柄,轻轻松动针身,再将针慢慢拔出,棉签顺势压住针孔,防止出血。
8.出完针后,要仔细检查所拔针具是否完整,患者身上是否有残留的针具等。
确定安全后,告知患者可以离开。
9.针刺过程中,若出现特殊情况,如晕针、弯针、滞针、断针等,可按应急预案进行处理和报告。
10.有要向患者讲明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等,要在患者离开之前,向患者交代清楚,防止意外的发生。
电针操作规范1.使用电针前,要根据病人的情况,决定是否适合电针治疗,治疗时应选用何种波型,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中医医院治未病传统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医院治未病传统技术操作规范一.针刺1.体位选择:患者体位选择原则是要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
刺时常用的体位,有如下几种;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3.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2.消毒: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其中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
消毒的方法如下:(1)针具消毒:我们采用天津华鸿医材有限公司生产的“汉医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
(2)腧穴的消毒:我们一般采用75%酒精棉球。
由腧穴部位的中心向四周作环状消毒。
或先用25%碘酒棉球拭擦,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涂擦消毒。
当腧穴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以免重新污染。
(3)医者手指的消毒:在施术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即可。
施术时医者应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体,如必须接触针体时,可用消毒干棉球作间隔物,以保持针身无菌。
3.操作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
(1)爪切进针法:左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
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或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又称骈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中医治未病服务技术规范
中医治未病服务技术规范目录1、0-6岁儿童中医健康指导…………………………………………2、0~6岁儿童中医健康指导服务效果评价调查表…………………3、孕产妇中医健康指导………………………………………………4、孕产妇中医健康指导服务效果评价调查表………………………5、老年人中医健康指导……………………………………………6、老年人中医健康指导服务效果评价调查表………………………7、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干预…………………………………………8、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指导服务效果评价调查表…………………9、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干预…………………………………………10、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指导服务效果评价调查表……………0-6岁儿童中医健康指导在儿科范畴之中,保健方法涉及食疗、小儿推拿等常见方法,它既起到了防病治病的作用,还解决了小儿服药难的问题。
在社区中广泛普及中医关于儿童的平常保健知识,加强儿童保健,提倡科学育儿,可以减少儿童多发病、常见病发病率,提高疾病的防治水平。
一、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小儿从出生到成人,始终处在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小儿无论是在形体、生理方面,还是病理及其它方面,都与成人有着显著的不同。
(一)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概括地说明小儿处在生长发育时期,机体脏腑皆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对病邪侵袭、药物攻伐的抵抗和耐受力都较低。
脏腑娇嫩虽是指小儿五脏六腑的形与气局限性,但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最为突出,因小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对肾气生发、脾气运化、肺气宣发的规定更高。
形气未充,表现为五脏六腑的功能状况不够稳定、未曾完善。
所以小儿较成年人容易患病。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的机体,生机特别旺盛,无论是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生理功能方面,都在不断迅速地发育成长。
如小儿的身长、头围、胸围和思维、语言、动作能力等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增长。
小儿这种蓬勃生机、迅速发育的生理特点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中被称为“纯阳”,“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纯”指小儿的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如同旭日之初生。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针刺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针刺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针刺相关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及禁忌。
本规范适用于对各级各类医院及保健机构针刺法治未病技术临床操作的规范管理,指导相关医师及保健人员正确使用中医针刺方法防治疾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2024 针灸针GB 15982 医院卫生消毒标准GB/T 12346 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6751.3-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GB/T 21709.20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GB/T 21709.21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1部分毫针基本手法GB/T 30232-2013 针灸学通用术语WS 310.2-2009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ZYYXH/T157-2009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0号《医疗废物管理条例》3 术语和定义GB/T 21709.20中确立的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T 21709.20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刺手针刺治疗时,执针进行操作的手,一般为右手。
[GB/T 21709.20,术语和定义3.2]3.2押手针刺治疗时,配合刺手按压穴位局部、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手,一般为左手。
[GB/T 21709.20,术语和定义3.3]3.3行针毫针进针后,为了使受术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GB/T 21709.20,术语和定义3.4]3.4得气毫针进针后在腧穴部位所产生的痠、麻、胀、重等感觉,称为得气,又称针感或针刺感应,表示经气已至针下。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针刺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针刺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针刺相关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及禁忌。
本规范适用于对各级各类医院及保健机构针刺法治未病技术临床操作的规范管理,指导相关医师及保健人员正确使用中医针刺方法防治疾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2024 针灸针GB 15982 医院卫生消毒标准GB/T 12346 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6751.3-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GB/T 21709.20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GB/T 21709.21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1部分毫针基本手法GB/T 30232-2013 针灸学通用术语WS 310.2-2009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ZYYXH/T157-2009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0号《医疗废物管理条例》3 术语和定义GB/T 21709.20中确立的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T 21709.20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刺手针刺治疗时,执针进行操作的手,一般为右手。
[GB/T 21709.20,术语和定义3.2]3.2押手针刺治疗时,配合刺手按压穴位局部、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手,一般为左手。
[GB/T 21709.20,术语和定义3.3]3.3行针毫针进针后,为了使受术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GB/T 21709.20,术语和定义3.4]3.4得气毫针进针后在腧穴部位所产生的痠、麻、胀、重等感觉,称为得气,又称针感或针刺感应,表示经气已至针下。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针灸、拔火罐、刮痧)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针灸2018年01月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图1-1)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图10-69)2.进针角度和深度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治未病科相关技术操作标准
治未病科相关技术操作标准
1. 引言
该文档旨在制定治未病科相关技术操作标准,以确保科技人员
能够正确地进行相关操作,并提高工作效率和结果准确性。
2. 相关技术操作标准
以下是治未病科相关技术操作的标准:
2.1. 实验设备使用
确保实验室设备的正常运行并进行定期维护。
在使用设备之前,检查其状况是否良好,且没有损坏或故障。
2.2. 样本处理
处理样本时,遵循以下步骤:
1. 严格按照实验室操作规范进行样本采集,并确保采用合适的和标识;
2. 在对样本进行任何处理之前,检查样本的完整性和质量;
3. 遵循正确的样本处理方法,以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2.3. 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治未病科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遵循以下准则:
1. 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确保使用公认的软件和工具;
2. 记录所有的数据和分析结果,以备将来参考;
3. 在对数据进行解释和表达结果时,要清晰明了,不夸大或歪曲实际情况;
2.4. 结果报告
在准备治未病科相关研究结果报告时,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研究目的和背景;
2. 实验方法和材料;
3. 数据分析和结果;
4. 结论和讨论;
5. 引用参考文献和资料来源。
3. 总结
通过制定治未病科相关技术操作标准,我们能够确保科技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准确无误,提高工作效率和结果准确性。
同时,这也有助于保证实验室工作的可重复性和科学性。
希望本标准能得到认真遵守,以提升治未病科研究的质量和可信度。
治未病操作规范
咸宁市中医医院中医治未病操作规范治未病科二零一零年目录一、推拿 (1)1、推法 (1)2、擦法 (2)3、揉法 (3)4、揉捏法 (4)5、搓法 (4)6、按法 (5)7、摩法 (6)8、拍击法 (6)9、抖法 (7)10、运拉法 (8)11、拿法 (10)12、滚法 (10)13、刮法 (11)14、掐法 (12)15、弹筋法 (13)16、拨法 (13)17、理筋法 (14)18、捏法 (14)19、扳法 (15)20、拉法 (15)二、足疗 (17)三、火罐 (18)四、刮痧 (20)五、熏蒸 (22)六、药浴 (24)七、冬病夏治敷贴 (25)八、针刺得操作规范 (29)九、灸法基本操作技术 (37)一、推拿1、推法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于被按摩得部位上,进行单方向得直线推动为推法。
轻推法具有镇静止痛,缓与不适感等作用,用于按摩得开始与结束时,以及插用其她手法之间。
重推法具有疏通经络,理筋整复,活血散瘀,缓解痉挛,加速静脉血与淋巴液回流等作用,可用于按摩得不同阶段。
(一)方法与步骤1、用指或掌等部位着力于被按摩得部位上。
2、根据推法用力得大小,可分为轻推法与重推法。
选定力度后进行单方向得直线推动。
一般推3~5次。
(二)动作要领1、轻推法时用得压力较轻;重推法时用得压力较重。
作全掌重推法时,四指并拢,拇指分开,要求掌根着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时可用另一手掌重叠按压于手背上,双手同时向下加压,沿着淋巴流动得方向向前推动。
2、指、掌等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用力要稳,推进得速度要缓慢而均匀,但不要硬用压力,以免损伤皮肤。
2、擦法用手得不同部位着力,紧贴在皮肤上,作来回直线得摩动为擦法。
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镇静止痛,能提高皮肤温度,增强关节韧带得柔韧性等作用。
轻擦法多用于按摩开始与结束时,以减轻疼痛或不适感。
重擦法多插用于其她手法之间。
(一)方法与步骤1、用手掌、大鱼际、小鱼际或掌根部位着力于皮肤上。
中医七项护理操作技术及流程图
一、水针法水针又称穴位注射,是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的一种技术操作。
将针刺及药物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穴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2、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证(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慎用。
(2)局部皮肤有感染、瘢痕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4、告知注射部位出现疼痛、酸胀的感觉,避免着水,以免感染。
5、物品准备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无菌注射器及针头、砂轮、皮肤消毒液、镊子、棉签等。
6、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协助松解衣着,暴露局部皮肤,注意保暖。
(3)遵医嘱确定注射穴位,测试患者局部感觉及反应,消毒局部皮肤。
(4)术者手持注射器(排除空气),另一手绷紧皮肤,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用针刺手法将针身刺至一定深度,并上下提插,得气后若回抽无血,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如所用药量较多,可于推入部分药液后,将针头稍微提起后再注入余药。
(5)药液注射完毕后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签轻按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并注意观察用药反映。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1)执行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规程,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2)按医嘱处方进行操作,熟练掌握穴位的部位和注射的深度。
注射药量遵医嘱而定。
(3)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部位,避免药物注入血管内。
患者有触电感时针体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
(4)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操作前检查注射器情况。
注射器的处理按消毒隔离规范要求执行。
水针法操作流程图二、艾条灸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仅供参考)分册1:中医“治未病”服务技术操作规范
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指导手册分册1中医“治未病”服务技术操作规范广东省中医药局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2015年7月目录第一章艾灸 (3)第二章拔火罐 (7)第三章推拿按摩技术操作规范 (10)第四章针灸 (12)第五章刮痧技术操作规范 (14)第六章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16)第七章热熨 (17)第八章耳穴压豆 (19)第九章熏蒸 (20)第十章药浴 (22)第一章艾灸1.作用和适应范围1.1作用(1)温经通络、祛湿散寒(2)升阳举陷、回阳固脱(3)消瘀散结、拔毒泄热(4)预防疾病、保健强身1.2适应范围艾灸对于内科疾病,骨伤科疾病,妇科及儿科疾病,以及各种痛证,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都有很好的预防保健效果。
艾灸还可强身保健,可常灸命门、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等穴。
2.注意事项(1)实施艾灸前要全面了解受术者整体状况明确诊断,做到有针对性;准备好施术时所需要的器材、用品等;指导受术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加强与受术者之间的交流,使其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2)治疗过程中施术者要全神贯注艾灸操作要保持合适的温度,以受术者感觉舒适为佳,并且认真观察受术者的反应情况,必要时调整艾灸的角度及距离。
(3)治疗后受术者宜卧床休息5-10min,不宜马上进行剧烈运动。
3.操作方法3.1基本操作顺序(1)体位选择常用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2)施灸顺序施灸的顺序,临床上常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施灸壮数先少后多,施灸艾灶先小后大。
(3)施灸手法施灸手法有补有泻,需根据辨证而定,虚者宜补,实者宜泻。
3.2常见操作方法3.2.1温和灸(1)操作步骤将艾条燃着一端,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灸。
对于局部知觉减退的受术者或小儿,施术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施术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受术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导引八法(附动作图解)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导引八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导引八法的术语和定义、准备工作、操作方法与要求、练习时间、注意事项、禁忌、可能的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应急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的机构,包括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科室和中医养生保健机构。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ZY/T001.1-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版)》《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导引八法 Eight approaches for daoyin treatment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八个动作练习,锻炼全身肩、颈、腰、膝等多处关节,达到减轻和改善各种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症情,增强肢体运动功能、感觉认知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提高生活质量等目的的一套传统康复功法。
4 准备工作4.1 场地准备场地面积应保证人员之间相对宽松,做动作时不会发生相互碰撞。
室内需空气通畅,可安置一面镜子,纠正自身的动作。
室外需地面平整的空场地,同时避免大风、雨雪、雷鸣等恶劣天气。
4.2 练习人员准备4.2.1 衣着应宽松舒适,防寒保暖,穿平底鞋。
4.2.2 锻炼前做深呼吸及3-5分钟热身运动,充分活动四肢关节肌肉,避免运动过程中受伤。
4.2.3 饥饱适度,不可过饥或过饱状态下练习,不可在醉酒后、过度疲劳状态下练4.2.4 功法练习中需排除杂念、全神贯注。
4.2.5练习初期需培训人员指导,经培训合格且无不良反应者,在条件许可的环境下可自行开展练习。
4.3 培训人员准备4.3.1 培训人员需具有相关资质,掌握功法练习的适应症、诊断标准与临床表现。
4.3.2 培训人员需在初学者练习过程时提供指导与观察,准备意外情况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导引八法(附动作图解)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导引八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导引八法的术语和定义、准备工作、操作方法与要求、练习时间、注意事项、禁忌、可能的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应急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的机构,包括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科室和中医养生保健机构。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ZY/T001.1-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版)》《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导引八法 Eight approaches for daoyin treatment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八个动作练习,锻炼全身肩、颈、腰、膝等多处关节,达到减轻和改善各种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症情,增强肢体运动功能、感觉认知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提高生活质量等目的的一套传统康复功法。
4 准备工作4.1 场地准备场地面积应保证人员之间相对宽松,做动作时不会发生相互碰撞。
室内需空气通畅,可安置一面镜子,纠正自身的动作。
室外需地面平整的空场地,同时避免大风、雨雪、雷鸣等恶劣天气。
4.2 练习人员准备4.2.1 衣着应宽松舒适,防寒保暖,穿平底鞋。
4.2.2 锻炼前做深呼吸及3-5分钟热身运动,充分活动四肢关节肌肉,避免运动过程中受伤。
4.2.3 饥饱适度,不可过饥或过饱状态下练习,不可在醉酒后、过度疲劳状态下练4.2.4 功法练习中需排除杂念、全神贯注。
4.2.5练习初期需培训人员指导,经培训合格且无不良反应者,在条件许可的环境下可自行开展练习。
4.3 培训人员准备4.3.1 培训人员需具有相关资质,掌握功法练习的适应症、诊断标准与临床表现。
4.3.2 培训人员需在初学者练习过程时提供指导与观察,准备意外情况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中医治未病特色诊疗项目简介
治未病中心中医特色诊疗项目简介一、针灸(毫针针刺)针灸作为我国古老的保健疗法,已有两千多年运用经验,因其显著的疗效,已经在世界各地广为人们所接受。
它是根据中医理论,采用毫针对人体的俞穴进行直接的刺激,对增强身体机能、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防病治病具有相当不错的医疗保健作用。
作用:疏经通络、调和气血、行气散结、消炎镇痛。
适应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肌腱炎、肌肉劳损等各类痛症;中风偏瘫、面瘫、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神经痛等神经科病症;头痛、眩晕、鼻炎、呃逆、失眠、肥胖症等常见病症。
二、针灸(电针)电针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利用针和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其优点是能代替人作较长时间的持续运针,能比较客观地控制刺激量。
作用:同毫针针:刺疏经通络、调和气血、行气散结、消炎镇痛。
适应症:同毫针针刺: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肌腱炎、肌肉劳损等各类痛症;中风偏瘫、面瘫、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神经痛等神经科病症;头痛、眩晕、鼻炎、呃逆、失眠、肥胖症等常见病症。
推拿是一种中医自然疗法、物理疗法。
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俞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目的。
作用:舒经通络、调和气血、缓解疲劳、扶伤镇痛。
适应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肌腱炎、肌肉劳损等各类痛症;中风后遗症、创伤肢体恢复、慢性疲劳、健康人群防病保健等。
四、拔罐拔罐是一种以杯罐作为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它能够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引导营卫之气运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机能得以振奋,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增加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疗疾的目的。
作用:舒经通络、行气活血、缓解疲劳、增强体质。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经络点穴推拿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经络点穴推拿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经络点穴推拿的术语和定义、具体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与禁忌等。
本规范适用于经络点穴推拿治未病技术操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经络点穴推拿疗法用点、按、推、揉等手法在人体经络腧穴部位进行操作,以解除人体疲劳,改善睡眠质量,放松肌体紧张状态为目的,起到预防保健的作用,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4 准备工作4.1 受术者受术者在接受推拿前应注意清洁皮肤,若沐浴后,宜穿宽松的专用衣裤,同时还应排空二便,并保持身心安静。
4.2 推拿室4.2.1 基本要求以单间为宜,既安静舒适,又以利于保护受术者隐私。
除一张推拿床外,可放置治疗车,内置推拿所需相关材料,如介质、推拿巾等。
4.2.2 环境要求推拿应用固定的场所、安静的环境。
每个推拿室应保持良好的空气流通,光线充足柔和,无直接对风吹,室内温度适宜在22-26℃。
4.2.3 卫生要求每位受术者应做到一巾一人,推拿巾、洞巾等需统一洗涤、消毒或使用一次性材料。
4.3 施术者施术者操作前应去除戒指、手链、手表等硬物,并清洁双手、修剪指甲。
4.4 推拿介质根据受术者及及其身体状态的需求,选用合适的推拿介质(见附录A)。
5 经络点穴推拿操作术式及要求5.1 经络点穴推拿操作顺序先上后下、先内侧后外侧、先背侧后面侧。
根据受术者需要,经络点穴推拿分全身保健推拿和局部保健推拿二种形式。
5.2 操作体位:推拿体位有仰卧位、俯卧位、坐位,具体根据推拿部位、经络取穴、术者施术方便、受术者舒适等为主要依据进行选择。
5.2.1 全身保健按俯卧位→仰卧位→坐位次序操作。
5.2.2 局部保健仰卧位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手法、下肢前側手法操作;俯卧位适用于腰背部手法、臀部及下肢后側手法操作;坐位适于颈肩上肢部位手法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项七针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项七针”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与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项七针”疗法的技术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献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凡是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GB 15982-201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医疗垃圾管理办法卫生部3 术语和定义《GB/T 20348-2006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 16751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和《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项七针,是“项七针疗法”的简称,指采用一定针刺手法针刺项部4个腧穴(风府及双侧的天柱、风池、完骨),共7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
4 操作步骤与要求4.1 施术前准备4.1.1 针具准备选择1寸(0.25×25mm)或1.5寸(0.30×40mm)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毫针,建议使用一次性针具。
4.1.2 针具检查针具检查符合《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4.1.3及附录B的规定。
4.1.3 腧穴定位腧穴定位符合《GB/T 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的规定。
天柱:在颈后区,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风池: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注:项部枕骨下两侧,横平风府,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两肌之间凹陷中。
)完骨: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
风府:在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注:正坐,头稍仰,使项部斜方肌松弛,从项后发际正中上推至枕骨而止即是本穴。
)4.1.4 体位选择受术者取俯卧位,额头部位可垫一高5cm左右的小棉垫,充分暴露后枕部、项部(建议选择有头洞的床具);亦可取俯伏坐位。
为避免受试者出现疲劳或晕针,建议采取俯卧位。
4.1.5 环境要求操作室光线充足、温度保持在25℃左右、空气流通(但要避免受术者直接吹风),避免噪音干扰,注意环境清洁卫生。
4.1.6 消毒要求针具器械消毒、接触物品消毒、术者手指的消毒、针刺部位消毒以及对治疗室及备品的要求均应符合《GB 15982-2012 医院卫生消毒标准》的规定。
引用《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附录D。
4.2 施术方法4.2.1 未病先防(一般人群)操作方法4.2.1.1 针刺顺序施术者站于受术者左侧,依次针刺天柱、风池、完骨、风府。
4.2.1.2 针刺操作方法天柱穴:针刺前受术者项肌放松,头微前倾,施术者用押手拇指在天柱穴处按揉片刻,以令气散。
针刺时采用单手进针,直刺,不可向内上方深刺;缓慢刺入0.5~0.8寸(针刺深度由受术者颈围决定,深度与颈围之比不可超过0.13),小幅度、低频率捻转使其得气,不可提插。
进针过程中随时与受术者交流,一旦受术者痛感明显或有触电感停止进针并将针上提少许后留针。
风池穴:针刺前受术者项肌放松,头微前倾,施术者用押手拇指在风池穴处按揉片刻,以令气散。
针刺时采用单手进针,向鼻尖方向缓慢刺入;针刺0.8~1.2寸(针刺深度由受术者颈围决定,深度与颈围之比不可超过0.14),小幅度、低频率捻转使其得气,不可提插。
进针过程中随时与受术者交流,一旦受术者痛感明显或有触电感停止进针并将针上提少许后留针。
完骨穴:针刺前受术者项肌放松,头微前倾,施术者用押手拇指在完骨穴处按揉片刻,以令气散。
针刺时采用单手进针,直刺;缓慢刺入0.5~0.8寸(针刺深度由受术者颈围决定,深度与颈围之比不可超过0.13),小幅度、低频率捻转使其得气,不可提插。
进针过程中随时与受术者交流,一旦受术者痛感明显或有触电感停止进针并将针上提少许后留针。
风府穴:针刺前受术者项肌放松,头微前倾,施术者用押手拇指在风府穴处按揉片刻,以令气散。
针刺时采用单手进针,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均匀平和用力,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针刺0.5~1.0寸(针刺深度由受术者颈围决定,深度与颈围之比不可超过0.14),小幅度、低频率捻转使其得气,不可提插。
进针过程中密切观察受术者的反应,若受术者有触电感或上下走窜针感立即停止进针,并提针少许后留针。
4.2.1.3 留针方法留针20min;留针期间非热症者可用TDP局部照射,留针过程中受术者出现困意需提前起针,儿童不宜留针。
4.2.1.4 起针方法起针时押手持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刺部位,刺手拇、食指持针柄,缓慢平和地将针徐徐退出,迅速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4.2.1.5 疗程每周针刺2次,10次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1周。
4.2.2 已病防变(疾病人群)操作方法每个穴位针刺得气后行轻微捻转补泻手法,不可提插,得气感以酸胀扩散至颈项部为度;留针期间每隔10min左右行针1次,行针时缓慢平和,小幅度捻转针柄,不可提插;留针期间,受试者针感明显者可不行针。
针刺隔天1次,10次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1周。
医师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针刺疗程。
其余操作方法同4.2.1未病先防(一般人群)操作方法。
5 施术过程中异常情况及处理,见附录A。
6 注意事项[1][2]根据项七针的功效及适用范围选择本方法,见附录B。
6.1 干预前充分与受术者(尤其是初次接受针刺受术者)沟通,消除其不必要的思想顾虑,如焦虑、紧张情绪;全面了解受术者的病史及现况。
准备好操作时所需物品、器材等;指导受术者采取合适体位。
6.2 干预中操作过程中,施术者需谨守神气,仔细体会针下感觉,全神贯注于针刺操作,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受术者需安静放松,意念集中,有不适感及时与施术者沟通。
起针时对针灸针计数(共7针),防止漏针。
起针后施术者注意观察和询问受术者有无不适感,根据不适程度给予适当休息与调理。
6.3 干预后操作结束后,受术者宜卧位或坐位安静休息5-10min,不宜马上进行剧烈运动,不宜暴饮暴食、饮酒及过分喜怒。
6.4 其他废针处理参照《医疗垃圾管理办法》。
施术过程中,如某些刺法需要触及针体时,应当用消毒棉球作为隔物,术者手指不宜直接接触针体。
7 针刺禁忌[1][2]7.1 颈部存在严重畸形和严重病变的受术者禁止针刺。
7.2 合并有严重传染性疾病受术者禁止针刺。
7.3 有凝血机制障碍的受术者禁止针刺。
7.4 合并有较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的受术者慎用。
7.5 饥饿、饱食、醉酒、大怒、大惊、过度疲劳、精神紧张者,不宜立即进行针刺;体质虚弱,气血亏损者,其针感不宜过重。
7.6 畏惧针刺者做好解释、宽慰工作,若仍过分紧张者,可放弃针刺;对初次接受针刺干预者,手法要轻、刺激量要小。
附录 A(规范性附录)施术过程中异常情况及处理(参照《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附录F)A.1 晕针A.1.1 症状在针刺过程中,患者突感头晕、目眩、心慌、恶心欲吐;重者出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心慌气短,脉细弱而数,甚者出现晕厥。
A.1.2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或停止留针,将已刺之针迅速起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
轻者给予热水饮之,静卧片刻即可恢复。
重者可选取水沟、合谷、足三里等穴点刺或指压。
出现晕厥现象时,应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处理。
A.1.3 原因多见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可因情绪紧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或大汗之后均可引起晕针;患者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也能出现晕针。
A.1.4 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
对初次就诊者,尽量采取卧位,取穴不宜过多,刺激切勿过重。
对于饥饿、过度疲劳者,应待其进食、体力恢复后再进行针刺。
在行针时医生要密切注意患者,见稍有晕针征兆,如面色有变化、额角微见汗、语言应对蹇涩等,应立即点刺水沟,令其平卧,则可解除晕针于前兆之中。
A.2 滞针A.2.1 症状行针或留针后,术者感觉针下涩滞,提插、捻转、出针均感困难,有时病人感觉剧痛。
A.2.2 处理滞针时切忌强力捻转、提插和出针。
若因患者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而引起的滞针,可安抚患者令其放松,术者在滞针之邻近部位予以循按,或弹动针柄,或在附近再刺1针,即可缓解。
A.2.3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或捻针不当使肌肉缠针,或进针后患者体位挪动,局部肌肉挛缩,以致滞针。
A.2.4 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顾虑。
注意患者的体位和针刺的强度。
A.3 弯针A.3.1 症状弯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针体在穴内发生弯曲。
轻者形成钝角弯曲,重者形成直角弯曲。
A.3.2 处理出现弯针后,不可再行提插、捻转。
如系轻度弯曲,可按一般拔针法,将针慢慢地退出。
若针体弯曲较大,则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
如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退出,切勿急拔猛抽,以防断针。
A.3.3 原因多由于术者进针方法不熟练,用力不均匀或用力过猛所致,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或在留针时改变体位,或针柄受外力碰击,或滞针处理不当均可导致弯针。
A.3.4 预防术者进针手法要熟练,运针要轻巧。
患者的体位要选择恰当,并嘱其在留针时不要随意变动体位。
A.4 折针A.4.1 症状折针,即断针,可在进针、行针或出针时出现,或部分针体浮露于皮肤之外,或全部没于皮肤里。
A.4.2 处理术者应沉着,安抚患者不要恐惧,一定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残端隐陷。
如皮肤外尚露有残端,可用镊子钳出。
若残端与皮肤相平,折面仍可看见,可用押手拇、食两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之下陷,以使残端露出皮肤,再用镊子将针拔出。
如残端没于皮内,可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取出。
A.4.3 原因多由于针的质量不佳,或针体、针根有剥蚀损伤,术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体全部刺入,或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所致。
A.4.4 预防针前应仔细检查针具,特别是针根部分,更应认真刮拭。
凡接过脉冲电针仪的毫针,应定期更换淘汰。
因针根部是最易折针的地方,针刺时不应将针体全部刺入腧穴,体外应留一定的长度。
行针和退针时,如果发现有弯针、滞针等异常情况,应按规定方法处理,不可强力硬拔。
A.5 出血和皮下血肿A.5.1 症状出血是指出针后针刺部位出血;皮下血肿是指出针后针刺部位出现肿胀,继之皮肤呈现青紫色。
A.5.2 处理出针时出血者,可用干棉球按压出血部位,切忌揉动。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出现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
若局部肿胀较重,青紫面积较大者,可先作冷敷以止血,24h后再做热敷,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