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项七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项七针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项七针”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与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项七针”疗法的技术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献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凡是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

GB 15982-201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医疗垃圾管理办法卫生部

3 术语和定义

《GB/T 20348-2006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 16751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和《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项七针,是“项七针疗法”的简称,指采用一定针刺手法针刺项部4个腧穴(风府及双侧的天柱、风池、完骨),共7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

4 操作步骤与要求

4.1 施术前准备

4.1.1 针具准备

选择1寸(0.25×25mm)或1.5寸(0.30×40mm)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毫针,建议使用一次性针具。

4.1.2 针具检查

针具检查符合《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4.1.3及附录B的规定。

4.1.3 腧穴定位

腧穴定位符合《GB/T 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的规定。

天柱:在颈后区,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风池: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注:项部枕骨下两侧,横平风府,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两肌之间凹陷中。)

完骨: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

风府:在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注:正坐,头稍仰,使项部斜方肌松弛,从项后发际正中上推至枕骨而止即是本穴。)4.1.4 体位选择

受术者取俯卧位,额头部位可垫一高5cm左右的小棉垫,充分暴露后枕部、项部(建议选择有头洞的床具);亦可取俯伏坐位。为避免受试者出现疲劳或晕针,建议采取俯卧位。

4.1.5 环境要求

操作室光线充足、温度保持在25℃左右、空气流通(但要避免受术者直接吹风),避免噪音干扰,注意环境清洁卫生。

4.1.6 消毒要求

针具器械消毒、接触物品消毒、术者手指的消毒、针刺部位消毒以及对治疗室及备品的要求均应符合《GB 15982-2012 医院卫生消毒标准》的规定。引用《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附录D。

4.2 施术方法

4.2.1 未病先防(一般人群)操作方法

4.2.1.1 针刺顺序

施术者站于受术者左侧,依次针刺天柱、风池、完骨、风府。

4.2.1.2 针刺操作方法

天柱穴:针刺前受术者项肌放松,头微前倾,施术者用押手拇指在天柱穴处按揉片刻,以令气散。针刺时采用单手进针,直刺,不可向内上方深刺;缓慢刺入0.5~0.8寸(针刺深度由受术者颈围决定,深度与颈围之比不可超过0.13),小幅度、低频率捻转使其得气,不可提插。进针过程中随时与受术者交流,一旦受术者痛感明显或有触电感停止进针并将针上提少许后留针。

风池穴:针刺前受术者项肌放松,头微前倾,施术者用押手拇指在风池穴处按揉片刻,以令气散。针刺时采用单手进针,向鼻尖方向缓慢刺入;针刺0.8~1.2寸(针刺深度由受术者颈围决定,深度与颈围之比不可超过0.14),小幅度、低频率捻转使其得气,不可提插。进针过程中随时与受术者交流,一旦受术者痛感明显或有触电感停止进针并将针上提少许后留针。

完骨穴:针刺前受术者项肌放松,头微前倾,施术者用押手拇指在完骨穴处按揉片刻,

以令气散。针刺时采用单手进针,直刺;缓慢刺入0.5~0.8寸(针刺深度由受术者颈围决定,深度与颈围之比不可超过0.13),小幅度、低频率捻转使其得气,不可提插。进针过程中随时与受术者交流,一旦受术者痛感明显或有触电感停止进针并将针上提少许后留针。

风府穴:针刺前受术者项肌放松,头微前倾,施术者用押手拇指在风府穴处按揉片刻,以令气散。针刺时采用单手进针,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均匀平和用力,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针刺0.5~1.0寸(针刺深度由受术者颈围决定,深度与颈围之比不可超过0.14),小幅度、低频率捻转使其得气,不可提插。进针过程中密切观察受术者的反应,若受术者有触电感或上下走窜针感立即停止进针,并提针少许后留针。

4.2.1.3 留针方法

留针20min;留针期间非热症者可用TDP局部照射,留针过程中受术者出现困意需提前起针,儿童不宜留针。

4.2.1.4 起针方法

起针时押手持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刺部位,刺手拇、食指持针柄,缓慢平和地将针徐徐退出,迅速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4.2.1.5 疗程

每周针刺2次,10次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1周。

4.2.2 已病防变(疾病人群)操作方法

每个穴位针刺得气后行轻微捻转补泻手法,不可提插,得气感以酸胀扩散至颈项部为度;留针期间每隔10min左右行针1次,行针时缓慢平和,小幅度捻转针柄,不可提插;留针期间,受试者针感明显者可不行针。

针刺隔天1次,10次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1周。医师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针刺疗程。

其余操作方法同4.2.1未病先防(一般人群)操作方法。

5 施术过程中异常情况及处理,见附录A。

6 注意事项[1][2]

根据项七针的功效及适用范围选择本方法,见附录B。

6.1 干预前

充分与受术者(尤其是初次接受针刺受术者)沟通,消除其不必要的思想顾虑,如焦虑、紧张情绪;全面了解受术者的病史及现况。

准备好操作时所需物品、器材等;指导受术者采取合适体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