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针灸学基础(1至4节)

合集下载

第十章针灸学基础

第十章针灸学基础
22
二.腧穴的分类 1. 十四经穴
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361穴,其中:双穴309穴,单穴52穴。 2. 奇穴
十四经穴以外,有奇效的穴位,称“经外奇 穴”。 3. 阿是穴
以痛点为穴位,“以痛为腧”。有“天应穴”、 “不定穴”等之称。
23
三类腧穴的特点
18
1.督脉: 行于背脊,入脑,其分支贯心,络肾 —总督全身阳经(阳脉之海)。
2.任脉: 起于胞中,行于胸腹,总任一身阴经 (阴脉之海)与妊娠有关。
19
五、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1.经别
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其循行特点,可 用“离、合、出、入”来概括。 2.别络
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条别络,再 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
②面瘫 面肿 面痒 面肌瞤动 ③胆道蛔虫症 刺灸:斜刺或平刺0.3~0.5寸; 不宜疤痕灸
43
三、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 入目内眦;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 龈,环嘴唇,交颏唇沟→嘴角沿 耳前上行→前额角。→下颌角前 由大迎前下行→沿颈前外侧→入 缺盆→胸前正中线旁开4寸→腹 正中线旁开2寸→下肢外侧前缘 →止于第二趾外侧端。足背分出 至大趾内侧端交脾经 体内:属胃,络脾。入上齿龈。
9
3.指导疾病的诊断 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循行 走向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有些疾病在经络通路,或经气聚集的穴位有 明显压痛点结节,条索状物。
10
4.指导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针灸 循经取穴:如失眠—神门 邻近部位取穴:如失眠—风池
药物 前额—阳明—白芷 两侧—少阳—柴胡 头顶—厥阴—吴茱萸 后项—太阳—羌活

针灸学基础-中医课件

针灸学基础-中医课件

任脉 胸腹部正中
颏部
督脉 腰背部正中
头面部
第二节、腧穴
一、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 特殊
部位。 二、腧穴的分类:
十四经穴:361 经外奇穴 阿是穴
三、腧穴定位法
体表标志 骨度分寸 手指同身寸
人体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起止点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胸骨上窝)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中点)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脐中至横骨(耻骨联合)上廉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 穴)→下肢内侧前缘→腹部 →止于腋中线第六肋间,挟 咽喉,连舌本,散舌下。 分支:流注心中,交于手 少阴心经。
属脾,络胃。并与咽、舌、 心联系。
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 阴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 胫骨内侧缘后方
三阴交
主治:(1)腹胀 肠鸣 泄泻 (2)妇科疾病 (3)生殖泌尿系统疾病
属心包,络上、中、下焦。
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 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其他病症。
内关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 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 腱之间。
内关
主治:①心悸 心痛 心烦 胸闷 ②癫狂痫 癔病 失眠 眩晕 ③胃痛 呕吐 呃逆 ④肘臂痛 胸胁痛
擅长治疗胃心胸疾病 刺灸:直刺0·5~1寸。
主治:①急救:小儿惊风 昏厥 中暑
癫狂痫

②头痛 眩晕 失眠

③咽喉肿痛 失 音

④小便不利 便秘 足心热
“穴位贴敷可治疗高血压”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手厥阴心包经
The Pericardium Meridian of Hand Jueyin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掌握:掌握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以及“证”与“辨证论治”的概念。

了解:了解中医学的发展概况及发展与展望。

【主要内容】一、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以及人体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确立辨证论治的诊治原则。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目的要求】掌握:掌握阴阳学说用于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及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熟悉: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其他方面的应用以及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归属人体组织结构、概括生理功能、说明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治疗。

第二节五行学说(自学)【目的要求】了解:五行相生、相克和相乘侮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五行的生克乘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解释生理现象、解释病理传变、指导诊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第三章藏象学说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熟悉: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特点。

【主要内容】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脏腑【目的要求】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主要内容】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学)第三节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掌握:气与血的关系。

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作用,精与气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功能。

二、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四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目的要求】掌握: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痰饮和瘀血的证侯特点。

针灸学基础

针灸学基础

中线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后线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前线
足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下肢
中线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后线
3、脏腑属络关系 阴经与阳经在体内与脏腑之间有络属关系,即阴 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食指桡侧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无名指尺侧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小指尺侧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大趾内侧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大趾外侧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小趾外侧
针灸学
针灸学的起源和发展史
针灸是古代劳动人民及医药学家在长 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 的一种医疗方法。属于外治法。
针灸学是由“针”和“灸”两种治法 组成的。由于针和灸常配合使用,所以常 相提并论,合称为“针灸”。
针灸学的起源和发展史
针灸医学起源于我国远古时期的石器时代。 砭(bian)石是最原始的针刺工具,砭刺是针刺的 萌芽。
针灸的现状
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分析测算, 目前世界各地从事中医针灸服务的 各类针灸师至少有20多万人,每年 的针灸服务总产值100多亿美元。中 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数字 显示,2008年我国中药出口额达到 了13.1亿美元。
主要内容
经络 腧穴 十四经脉及其穴位 经外奇穴 针灸法 针灸治疗 常见病的针灸治疗
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 咬肌隆起处。
主治:①面瘫
②三叉神经痛、牙痛
操作:直刺0.3~0.5寸,或向
地仓横刺。可灸。
4、下关
位置:耳屏前约一横指,当
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凹 陷处
主治:①牙痛、面痛、面瘫
②耳鸣耳聋
操作:直刺0.8-1.2寸,或向

10.1.腧穴(3)

10.1.腧穴(3)

课时授课计划N0 29第十章针灸学第一节腧穴(三)二、十四经穴(九)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1.经脉循行胸中→心包络→横膈→胸→腹→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脉:胸中→胁部→腋下3寸→腋窝中→上臂内侧→肘窝→前臂两筋间→掌中→中指端。

掌中支脉:劳宫穴→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属心包,络上、中、下焦。

2.主要病症:①心痛、胸闷、心悸、心烦;②癫狂;③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常用腧穴(1)曲泽【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主治】①心悸、心痛;②胃痛、呕吐、泄泻;③肘臂挛痛;④热病。

【操作】直刺1~1.5寸,或点刺出血。

(2)内关【定位】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间。

【主治】①心悸、胸闷痛;②胃痛、呕吐、呃逆;③失眠、眩晕、癫狂;④上肢疼痛。

【操作】直刺0.5~1寸。

(3)中冲【定位】手中指尖端中央。

【主治】昏迷、中暑、昏厥;心痛;舌强肿痛;小儿夜啼。

①急救:昏迷、中暑;②心痛、心烦;③舌强肿痛、热病、小儿夜啼。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十)手少阳三焦经常用腧穴1.经脉循行无名指端→小指与无名指间→手背→前臂外侧桡、尺骨间→肘尖→上臂外侧→肩部→缺盆→胸中→心包→横膈→胸→腹→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胸→缺盆→项部→耳后→额角→面颊→眶下部。

耳部支脉:耳后→耳中→耳前→面颊→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属上、中、下三焦,络心包。

并与耳、眼有联系。

2.主要病症:①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②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③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

主治概要:侧头、耳、胸胁、咽喉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常用腧穴(1)关冲【定位】无名指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

【主治】①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②热病、昏厥。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2)外关【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尺骨之间。

针灸学基础篇001

针灸学基础篇001

第一节 经络
(2)其他经络命名
督脉→因其行于背部正中,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 总督作用而得名。
任脉→因其行胸腹正中,能总任全身阴经脉气;又能 主胞胎,为人之妊养之本而得名。
冲脉→因其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上下前后, 为一身要冲,且能通受十二经气血而得名。
带脉→因其运行环身一周,束腰如带而得名。
第二节 腧穴
1. 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
膝关节以下的五个腧穴,简称“五输”。 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用自然界的水流现象作比喻,对经气流注 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分别用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作为 说明经气运行过程中每穴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井——经气所出,如水的源头,故称“井” 荥——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故称“荥” 输——经气所灌注之处,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 经——经气所行经的部位,如水在流畅河中流过,故称“经” 合——经气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故称“合”
第二节 腧穴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1.远治作用
经 脉 所 通, 主 治 所 及
腧穴
手太阴肺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阴心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本经主治特点
肺、喉病 心、胃病 心病 前头、鼻、口、齿病 侧头、胁肋病 后头、肩胛病 脾胃病 肝病 肾病、肺病、咽喉病 前头、口、齿、咽喉 病、胃肠病 侧头、耳病、胁肋病 后头、背腰病(背俞 并治脏腑病)
第一节 经络
(3)脏腑属络关系
阴经与阳经在体内与脏腑之间有络属关系,即阴经 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肺与大肠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与小肠 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 胱相表里。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 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中相互为用。

针灸学基本知识

针灸学基本知识
调节气血:经络系统能够调节气血的运行,使气血畅通,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 抗病祛邪:经络系统的正常运行能够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祛除病邪,保持身体健康。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诊断疾病:通过观察经络系统的变化,可以诊断出许多 疾病,如针灸科医生常通过观察腧穴的压痛点来诊断疾
病。
养生保健:通过刺激经络系统和腧穴,可以调和气血、 调节阴阳,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现状
目前,针灸学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全球通用的医学方法之一。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针灸治疗,并 建立了相应的学术机构和法规制度,进一步促进了针灸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针灸学也 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02
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定义:经络系统是人体内的重要生理系 统,它是由经脉、络脉和腧穴三个部分 组成。
针灸学的现代化发展与挑战
总结词
针灸学的现代化发展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 ,包括理论创新、技术更新、临床实践规范 化等。
详细描述
针灸学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和技术更新 ,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同时,针灸临床 实践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针灸 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针灸学还需 要加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以更好地服务于
腧穴:腧穴是经络系统的关键部分,它 们是经脉和络脉的交会点,也是针灸治 疗的主要刺激点。
络脉: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它们连接经 脉和腧穴,使经络系统更加丰富和复杂 。
组成
经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们连接全身各个部位,形成一个完 整的循环系统。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功能
沟通内外:经络系统是人体内外沟通的桥梁,它通过经脉和络脉的连接,使体内各 个组织和器官相互联系,保持内外平衡。

第十章针灸学基础

第十章针灸学基础

(一)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流注,是人身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的意思。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至足厥阴肝经,再流至手 太阴肺经。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的十二经脉整体循行系统。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脉、阳维脉、 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 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 作用: ①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②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特点 (1)奇经八脉不隶属于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 (2)奇经八脉除任、督二脉有自己的独立腧穴外,其他 六条经脉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正经与任、督脉之中。 (3)奇经八脉的循行错综于十二经脉之间,而且与正经 在人体多处相互交会。




一、针法 (四)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1、晕针 原因 :精神紧张、针刺手法过重。 表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 处理:出针,平卧。 预防: 做好解释,手法轻,卧位。
刺法与灸法
二者之间既存在异同又常配合应用相 互补充,正如:《灵枢· 官能》篇所云: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其共性:都是在人体的特定部位施术; 给予一定的刺激。区别:刺法属于机械 性刺激,而灸法属于温热和化学刺激。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体表 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 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以确 定腧穴位置的方法,骨度法、折 骨定穴法。




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是以患者本人手指的某些部位折作 一定分寸用以比量腧穴位置的方法,又 称手指比量法。 1、中指同身寸 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 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 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 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 又称“一夫”法。四 横指为一夫,即四横指相并,以中指第 二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

针灸学基本知识

针灸学基本知识

针灸学基本知识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治疗方法,针灸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被认为是一门能够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气血,促进健康的学问。

针灸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针刺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流通,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学说和针灸学说等。

其中,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它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的气血流通,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健康。

针灸学的穴位是指人体上具有特殊功能的点位。

根据经络的走向和分布,人体上有365个常用穴位,每个穴位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的康复。

针灸学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插针、捻转、提插、扣按等。

插针是将细针插入穴位,通过调节针的进深和角度,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捻转是在插针后,通过旋转针身,增加刺激的力度和效果。

提插是在插针后,将针缓慢上提或下压,以增强刺激的效果。

扣按是用手指按压穴位,以调节气血的流动。

针灸学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男科疾病、骨科疾病等。

针灸学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也可以与中药、推拿、气功等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取得更好的效果。

针灸学的疗效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它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等,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

针灸学是一门重要而独特的学问,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针灸学可以对多种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然而,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专业的医师操作,严格控制针刺深度和角度,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课件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课件
针灸治疗的有效性:针灸已被证明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包括疼痛、肌肉骨骼疾病、神经系 统疾病等。
针灸治疗的安全性:总体来说,针灸治疗是安全的。然而,像其他任何医疗程序一样,也存在一些潜在 的风险和并发症,如感染、出血、过敏反应等。
针灸治疗的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短暂的疼痛、疲劳、恶心等,但这些症状通常比较轻微,并且很 快就会消失。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经络系统的应用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治疗疾病 推拿按摩:利用经络理论,进行穴位按摩,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 养生保健: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诊断疾病:通过观察经络气血的变化,辅助诊断疾病
穴位的分类和作用
针刺深度:根据穴 位和病情确定针刺 深度
针刺技巧:提插法 ,捻转法,循法
针刺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针刺前注意事项:确保患者身体状况稳定,无严重疾病或感染,避免空腹或过度疲劳时 接受针刺治疗。
针刺中注意事项:保持环境清洁卫生,严格消毒针具和施术部位,施针过程中询问患者 感受,如有不适及时调整。
针刺后注意事项:避免剧烈运动和接触水,注意保暖避免受寒,保持施针部位干燥清洁, 避免感染。
剂或中成药。
针灸与中药结 合的优势:针 灸与中药结合, 可以相互补充, 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副作用。
针灸与中药结合 的注意事项:在 针灸与中药结合 治疗过程中,应 注意药物的配伍 禁忌和不良反应
的监测。
针灸与推拿的结合
针灸与推拿在 中医理论中具 有相似的原理
和作用机制
针灸可以调节 气血,推拿则 可以舒缓肌肉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标 题 02. 中 医 学 针 灸 学 概 述 03. 经 络 系 统 04. 穴 位 05. 针 灸 技 术 06. 针 灸 治 疗

针灸学习基础知识

针灸学习基础知识

针灸学习基础知识针针刺练习1意义针刺练习,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

由于毫针针身细软,如果没有一定的指力,就很难力贯针尖,减少刺痛,对各种手法的操作,也不能运用自如,影响治疗效果,因此针刺练习,是初学针刺者的重要基本技能训练。

2 练习方法纸垫练针法用松软的纸张,折迭成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厚约2~3厘米的纸块,用线如"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

练针时,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如持笔状地持1.0~1.5寸毫针,使针尖垂直地抵在纸块上,然后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前后交替地捻动针柄,并渐加一定的压力,待针穿透纸垫另换一处,反复练习。

纸垫练习主要是锻炼指力和捻转的基本手法。

棉团练针法用棉花作衬,外用布将棉花包裹,尽量包紧包实,用线封口扎紧,做成直径约6~7厘米的棉团。

练针方法同纸垫练针法,所不同的是棉团松软,可以做提插、捻转等多种基本手法的练习。

在进行练针时,要做到捻转的角度大小,可以随意掌握,来去的角度力求一致,快慢均匀。

在这一过程中也可配合提插的练习,同时锻炼捻转的速度,一般总的要求是提插幅度,上下一致,捻转角度来去一致,频率的快慢一致,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自身练针法通过练针有了一定的指力和掌握了一些行针手法后,可在身上按要求消毒后进行试针(学员之间也可相互试针)。

自身试针时,要仔细体会手法与针感的关系、针尖刺达不同组织结构以及得气时持针手指的感觉。

并要求做到进针无痛、针身不弯、刺入顺利、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指感敏税、针感出现快。

自身练习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使医者能体验刺针的痛苦,从而不断提高针刺手法操作技术。

一根针刺入体内,并在体内进行各种操作,是有一定痛苦的,有时这种疼痛令人难以忍受,有如刀割、火烧,最轻也有如蚊虫叮咬的感觉。

当针尖突然刺到针感层,或是加强针感时,也会产生难以忍受的感觉,即使是缓和的针感,也不是正常人所喜欢的感觉,可以说,如果不是为了治病,任何人都会拒绝施针的。

针灸学基础1

针灸学基础1

依据阴阳、手足、脏腑三方面确定

手太阴 手厥阴 手少阴 足太阴 足厥阴 足少阴

肺经 心包经 心经 脾经 肝经 肾经

手阳明 手太阳 手少阳 足阳明 足太阳 足少阳

大肠经 小肠经 三焦经
胃经 膀胱经
胆经
第一节 经络学说
2、奇经八脉的命名
十二正经之外的八条经脉,既不直属 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 行”,故称“奇经”。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 总称。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经”,路径;“络”,网络。
经为主干 络为分支
经少 络多
经深 络浅
经粗 络细
经多直行 络多纵横交错
第一节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 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 学说。 ▲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侧上行,经腹、胁,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会合后,复上 行挟咽与任脉相并。
阳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外侧外踝的下方,沿下肢外侧上
行,经躯干部的外侧,上腋、颈、面颊部而达额与督脉相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1 .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 .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作
第二节 腧穴
(二)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它为后 世新发现有肯定疗效,但尚未归属十 四经系统的穴位。可作为经穴的补充。
特点:1、有名称 2、有固定位置。 3、无经属 4、对某些病有奇 特疗效
第二节 腧穴
(三)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 痛点,《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腧”。

《针灸的基础知识》课件

《针灸的基础知识》课件
《针灸的基础知识》 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针灸简介 • 针灸工具与穴位 • 针灸的操作方法 • 针灸的治疗范围与注意事项 • 针灸的实践与应用
01
针灸简介
针灸的定义
总结词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从而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针灸是一种利用针具和艾灸等手段刺激人体穴位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穴位, 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通,平衡人体的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的科研进展与前景
近年来,针灸的科研成果不断 涌现,证实了针灸在多种疾病
治疗中的有效性。
针灸科研涉及临床研究、机制 研究、标准化研究等多个方面 ,为针灸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科
学依据。
随着科技的发展,针灸与其他 医学技术的结合应用成为研究 热点,如针灸与药物治疗、物 理治疗等结合。
未来,针灸将在国际交流与合 作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人类健 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穴位的分类
穴位可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等, 每种穴位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常用穴位与功效
常用穴位
如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等,这些穴 位具有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等作用。
功效
针灸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和阴 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从而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03
针灸的操作方法
针刺方法
01
02
03
04
毫针刺法
针灸配穴原则
局部取穴
选取病变部位附近的穴 位进行治疗,以调整局
部气血流通。
远端取穴
选取距离病变部位较远 的穴位进行治疗,通过 经络传导来调整整体的
气血平衡。
辨证取穴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选 取与疾病性质相符的穴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

02
CATALOGUE
针灸操作方法与技巧
针具选择与消毒处理
针具选择
根据治疗需要选择不同规格、材质的 针具,如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
消毒处理
采用高压蒸汽、煮沸或化学消毒等方 法对针具进行严格消毒,以防交叉感 染。
进针法、行针法及出针法
0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2
03
进针法
掌握快速进针、缓慢进针 等不同进针方法,减轻患 者疼痛感。
VS
儿童
儿童针灸时应注意针具的选择,尽量使用 细短针,以减少疼痛。同时,应根据儿童 年龄和体质调整针刺深度和刺激强度,避 免过度刺激。
禁忌情况下避免使用或慎用针灸治疗
疲劳、饥饿、过饱、酒后等情 况下不宜针灸,以免引起晕针 等不良反应。
皮肤感染、溃疡、瘢痕等部位 不宜针灸,以免加重病情。
出血性疾病、恶性肿瘤等严重 疾病患者慎用针灸治疗,应在 医生指导下进行。
历史发展
针灸学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形 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发展于唐 宋元明清历代,近现代针灸学得 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经络系统与穴位分布
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 控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
穴位分布
穴位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具有反映病症、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的作 用。穴位分布广泛,包括头面部、颈项部、胸腹部、腰背部、四肢部等。
感谢观看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针 灸疗效,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提高普及率和认知度,推广至基层医疗机构
加强针灸知识宣传
通过媒体、讲座等形式,普及针 灸基本知识和疗效,提高公众认
知度。
培训基层医务人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一、经络学说概论
1.经络含义 经络含义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 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 通路。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一、经络学说概论
2.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十 二 经 脉 手太阴肺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阴心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十四经含义
二十二经脉(正经)+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合 称为十四经。 (说明: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 经之中,惟有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 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刘义海、 广州医学院 刘义海、潘俊辉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来自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第一节 经 络 第二节 腧 穴 第三节 十四经穴 第四节 经外奇穴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 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二节 腧穴
四、特定穴的意义
1.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 关节以下的五个腧穴,简称“五输”。 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用自然界的水流现象作比喻,对经气流注 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分别用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作为 说明经气运行过程中每穴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井——经气所出,如水的源头,故称“井”; 荥——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故称“荥”; 输——经气所灌注之处,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 经——经气所行经的部位,如水在流畅河中流过,故称“经”; 合——经气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故称“合”。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一、经络学说概论
(3)脏腑属络关系 阴经与阳经在体内与脏腑之间有络属关系,即阴经 阴经与阳经在体内与脏腑之间有络属关系 即阴经 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阳经属腑络脏。 属脏络腑 阳经属腑络脏。 如手太阴肺经脉属肺络大肠, 如手太阴肺经脉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脉属 大肠络肺。 大肠络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2.奇经八脉分布 奇经八脉分布 任脉 → 行胸腹正中, 诸阴经之会,称“阴经 之海”。 督脉 → 行腰背正中,诸阳经之会,称“阳经之 海”。
“背为阳,腹为阴” 背为阳,腹为阴” 背为阳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二节 腧穴
四、特定穴的意义
2.原穴---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因为脏腑的病变,往往反应于十 二原穴,原穴又是人体原气作用汇聚的部位,故称“原”。 如心经的原穴——神门。 3. 络穴——“络”有联络的意思。由于络穴大多分布于表里两经的 联络处,故称“络”。 如肺经络穴——列缺。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带脉→起于胁下,束腰而前垂,统束纵行诸经,故有“诸脉皆属于 带脉”之说。 阴跷脉→左右成对,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 与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左右成对,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 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于足少阳经。 阴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 行,经腹、胁,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会合后,复上行挟咽与 任脉相并。 阳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外侧外踝的下方,沿下肢外侧上行, 经躯干部的外侧,上腋、颈、面颊部而达额与督脉相并。
返回本节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二节 腧穴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1.远治作用
经脉所通, 经脉所通, 主治所及
腧穴 手太阴肺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阴心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本经主治特点 肺、喉病 心、胃病 心病 前头、鼻、口、齿病 侧头、胁肋病 后头、肩胛病 脾胃病 肝病 肾病、肺病、咽喉病 前头、口、齿、咽喉 病、胃肠病 侧头、耳病、胁肋病 后头、背腰病(背俞 并治脏腑病) 眼病 神志病、热病 前阴病、妇科病 耳病 眼病、咽喉病、 热病 神志病 胸部病 二经相同 主治 三经相同主治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1.十二经脉分布 十二经脉分布 (1) 手三阴→行上肢内侧 手三阳→行上肢外侧 足三阴→行下肢内侧 足三阳→行下肢外侧 (2)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阳明→前 少阳→中 太阳→后 (3) 手三阴:胸→手 手三阳:手→头 足三阳:头→足 足三阴:足→腹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二节 腧穴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它是分布于十四经循行路 线上的腧穴,共有361穴名。其中双穴,即左右对称 的穴位309对,单穴52个。 2.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它为后世新发现有肯定疗 效,但尚未归属十四经系统的穴位。可作为经穴的 补充。 3.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灵 枢·经筋篇》:“以痛为腧”。
百会穴→头痛 中脘穴→胃痛 肾俞穴→腰痛 阿是穴→以痛为输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二节 腧穴
四、特定穴的意义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称号的一类腧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称号的一类腧 穴。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为: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为 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 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 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 足三里→腹痛、腹泻、胃、肠疾病。 委中→ 腰痛、背痛、腰、背部疾病。 列缺→ 项痛、落枕、颈项部疾病。 合谷→ 牙痛、口病、面部疾病。 四总歌诀: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颈项求列缺, 口面合谷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
手食指端 鼻翼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心中 手少阴心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手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指端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手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肺中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2)阐释病理 (3)指导诊断 在发生病变时, 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 在临床上, 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 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 症状出现的部位, 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 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 •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 络的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 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 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 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 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 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 脏腑, •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 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 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 据。 胁肋,故肝气郁结, 胁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 • 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病 如两胁痛, 胁及小腹胀痛等。 胁及小腹胀痛等。 前额部疼痛, 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 明经病有关等。 明经病有关等。 • 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 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 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 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 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3.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分布 经别、别络、经筋、 经别 • 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循行特点—“离、 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循行特点— 离 合、出、入” • 别络:为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 别络:为经脉分出的支脉, •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 络于筋肉、 关节的体系 • 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 皮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4.经络的作用 . (1)生理功能 )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沟通表里上下, 沟通表里上下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通行气血, 通行气血 •调节机能平衡 调节机能平衡 •感应传导作用 感应传导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一、经络学说概论
(2)其他经络命名
因其行于背部正中,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 督脉→因其行于背部正中,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总督 作用而得名。 作用而得名。 因其行胸腹正中,能总任全身阴经脉气; 任脉→因其行胸腹正中,能总任全身阴经脉气;又能主胞 为人之妊养之本而得名。 胎,为人之妊养之本而得名。 因其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上下前后, 冲脉→因其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上下前后,为一 身要冲,且能通受十二经气血而得名。 身要冲,且能通受十二经气血而得名。 因其运行环身一周,束腰如带而得名。 带脉→因其运行环身一周,束腰如带而得名
经脉 经 络 系 统 络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