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散文
林语堂作品简介
林语堂作品简介1京华烟云作者: 林语堂简介: 《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三⼤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战争30多年间的悲观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2风声鹤唳作者: 林语堂简介: 《风声鹤唳》是林语堂《京华烟云》续篇,与《京华烟云》《朱门》⼀起并称为“林语堂三部曲”,可说是他的⼩说代表作之⼀。
《纽约时报》将之誉为中国的《飘》。
抗⽇战争时期3⽣活的艺术作者: 叶⾈简介: ⽣活中,我们常常为诸多复杂的问题和难题烦恼不已,为找不到⾼效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式⾃责灰⼼。
⾯对⼀⼤堆接踵⽽⾄、新鲜奇异的⽣活难题,我们不是被动地应付,就是选择了逃避,有⼈感叹⽣活不易、⽣活维艰,有⼈抱怨⽣活处处在欺骗⾃⼰、为难⾃⼰…… 其实,并⾮⽣活处处和你为难,不是⽣活欺骗了你,也不是⼈际关系如何复杂,⽽是你没有去思考⽣活,还不懂得学会如何借助和运⽤思考⼯具去解决⽣活中的难题。
本书以显微镜般的观察聚焦⼈们⽣活的重⼤环节,从⼈性、情绪、⼼态、得失、说话、沟通、形象、交际、学习、爱情、婚姻、消费等⽅⾯,总结出了55个强⼤的⽣活思考⼯具,教你打破思考的局限,克服思考的障碍,学会创造性、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并有效地解决⽣活中的问题,创造美好如意的⽣活!4苏东坡传作者: 林语堂简介: 苏东坡虽⽂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融儒、释、道于⼀体,诗、⽂、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中国其他的诗⼈更具有天才的多⾯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
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花妙笔将⼀位⽂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娓娓道来,⼀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也清晰地浮现在⼈们的眼前。
林语堂经典散文《我的戒烟》
林语堂经典散文《我的戒烟》【作者简介】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京华烟云》《啼笑皆非》。
和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1966年定居台湾。
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我的戒烟凡吸烟的人,大部曾在一时糊涂,发过宏愿,立志戒烟,在相当期内与此烟决一雌雄,到了十天半个月之后,才自醒悟过来。
我有一次也走入歧途,忽然高兴戒烟起来,经过三星期之久,才受良心责备,悔悟前非。
我赌咒着,再不颓唐,再不失检,要老老实实做吸烟的信徒,一直到老为止。
到那时期,也许会听青年会俭德会三姑六婆的妖言,把它戒绝,因为一人到此时候,总是神经薄弱,身不由主,难代负责。
但是意志一日存在,是非一日明白时,决不会再受诱惑。
因为经过此次的教训,我已十分明白,无端戒烟断绝我们灵魂的清福,这是一件亏负自己而无益于人的不道德行为。
据英国生物化学名家夏尔登(Haldane)教授说,吸烟为人类有史以来最有影响于人类生活的四大发明之一。
其余三大发明之中,记得有一件是接猴腺青春不老之新术。
此是题外不提。
在那三星期中,我如何的昏迷,如何的懦弱,明知于自己的心身有益的一根小小香烟,就没有胆量取来享用,说来真是一段丑史。
此时事过境迁,回想起来,倒莫明何以那次昏迷一发发到三星期。
若把此三星期中之心理历程细细叙述起来,真是竹难书。
自然,第一样,这戒烟的念头,根本就有点糊涂。
为什么人生世上要戒烟呢?这问题我现在也答不出。
但是,我们人类的行为,总常是没有理由的,有时故意要做做不该做的事,有时处境太闲,无事可做,故意降大任于己身,苦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把自己的天性拂乱一下,预备做大丈夫罢?除去这个理由,我想不出当日何以想出这种下流的念头。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经典语录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经典语录导读:本文是关于林语堂《林语堂散文》经典语录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平淡而有奇思妙想足以应用之便可成天地间至文。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2、做人也是如此:总是看别人眼色行事会沦为庸俗,为了彰显个性而特立独行也好不到哪去。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3、大概英国式的陶养,性格越养越刚,中国式的陶养,越养越柔,到了优柔寡断的地步,已经德高望重了。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4、向来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所以来去出入,都有照例文章,严格地说,也不能算为真正的言志。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5、每个人都知道女人的美丽,是在她们予人一种莫名其妙遍寻不著的感觉,古老的城市如巴黎与维也纳所以耐人寻味,是因为你在那里住了十年以后,也不确知某一个小巷会有什么东西出现。
一个图书室也是同样的道理。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6、我是个极端摩登的人。
没有人可以说我守旧。
我不懂遵守旧历,而且还喜欢倡行十三个月的年历,每月只有四个星期或二十八天。
换句话说,我的观点很科学化,很逻辑化。
就是这点科学的骄傲,使我在过新年时大失所望。
每人都假装着庆祝,一点没有真感情。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7、在中国多一见识长进人时,便是世上少一做事人时;多一聪明同胞时,便是国事走入一步黑甜乡时,举国皆鼾鼾睡到晓,憨憨直到老,举国皆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之圣贤,而独无一失计之糊涂汉子。
举国皆不吃眼前亏之好汉,而独无一肯吃亏之弱者,是国家之幸乎?是国家之幸乎?——林语堂《林语堂散文》8、该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
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
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之文明。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9、搔痒是人生一大乐趣,搔痒会感觉到说不出的舒服,有时真是爽快极了,爽快得使你不自觉的搔个不休。
林语堂的散文两大特色
林语堂的散文两大特色:一、闲适林语堂的散文充满“闲适之乐”,即追求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和个人生活的雅致舒适。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时局动荡,政治环境异常,文学发展在整体上呈政治化的趋势,许多文人在此情形中为保全自我个性自由、不随波逐流而向往闲适之趣,其文学创作也就成了主流文学形态之外的另一种存在状态。
林语堂的闲适散文就是这种特殊政治环境和文化语境的产物,它们既是林语堂对自我“超政治、近人生”、注重“幽默”“性灵”“闲适”创作理论的具体实践,也是他对自我个性心理、人生态度的诗意阐释。
1、“逍遥自适、不委曲而累己”的精神追求强调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不委曲而累己”,这是历代闲适文人最为根本的精神追求,也是林语堂在闲适散文中最为强调的一个精神特点。
闲适文人,远自魏晋名士陶渊明始,一直到王维、白居易、苏轼、等人,近至周作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推崇个体之精神自由与人格尊严,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高蹈“我行我素”或隐居以求其志,不甘为物所驱、为物所役。
林语堂很崇尚这一点。
事实上,在保全生命的前提下,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为我所用”、无所顾忌是他为人为文的最大特点。
如三十年代中后期,当全国上下都进一步强调文学与文人的社会职能时,林语堂却公然说:“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生活,这是多么明显的事实,我们简直从没有想到过”。
而实现这一精神理想的行为方法则主要如他阐释浪漫主义特色时所言:是“放逸”“清高”“遁世”“欣赏自然”。
“放逸”“清高”,主要体现为对外在物质世界的凌驾和超越、对个体人格尊严的高扬和肯定。
林语堂推崇“保持其自由和个性”的“放浪者”,反对把“自我”变成“一个全然服从物质或经济规律的自动机”,也反对牺牲个体、把个人当作实现社会职责和群体幸福的工具。
林语堂曾说,“哲学以个人为开端,亦以个人为依归。
林语堂生活感悟短篇散文
林语堂生活感悟短篇散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林语堂生活感悟短篇散文:知足常乐每个人的客观条件和自身事物的不同,所以幸福的定义,只能限于个人主观,也就是只有心理感受的相关关系而已。
一般世俗的所谓幸福,也就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愿望,最基本的该是健康长寿,其次是子孙后代的繁荣发展,再其次便是属于自己的财富。
首先是属于本身的,不论穷富,人总希望能多活几年,世人所谓“好死不如歹活”,那就是要健康,要永保青春、延年益寿。
其次是属于自己死后的幸福,也就是人生终极目的的幸福。
因为传宗接代是人类的原始本能,不管自己终生荣辱,总喜欢能有出人头地的后代,庄稼是别人的好,孩子是是自己的好,死后有个理想的接棒人,也是人的幸福。
最后是财富,在物质欲望高昂的今天,没有人不以财富为最高幸福。
过去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古谚,为财富而情愿牺牲自己生命,可知财富本身带给人们多大的诱惑。
但事实并不如此,多少人却因为有多余的财富,而遭到无比的困扰和苦恼。
其实,任何欲望带来的幸福,都会是空虚没有自信的,只有满足才是最高的幸福享受。
世人所说的“知足者常乐。
”那才是真正的幸福,非常充实,也非常可靠,因为幸与不幸之间,只隔了一层薄纸,而你本身就是那层薄纸,你认为那是幸福便是幸福,你认为那是不幸,便是不幸。
林语堂生活感悟短篇散文:宁静之道内在的身心宁静由于日常的控制感情,这既无秘诀又无捷径之可言。
单凭看一两本书即想身心宁静亦属妄想。
获得宁静的惟一办法,行之若素,思之以恒,同时要有信心。
最简单的基本实践先求身体上的镇定,不要用力踏地板。
不要擦拳搓手。
不要拍案叫绝怒吼。
不要来回地踱方步。
不要往牛角尖里乱钻。
人在激动兴奋中,动作随之趋于急切。
为了避免言行急躁有一最简便的巧妙方法----站稳、坐下、躺了。
竭力设法把说话的声音压得低低的。
言行平和必先思想清朗,言行系诸心境,而心境影响言行。
林语堂精品散文
林语堂精品散文林语堂的经典散文是艺术的盛宴,给生活中怅然若失者以人生的况味,给奢侈得意者以更为上乘的情致,给麻木矫饰者以纯然的气度和真挚的滋味。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林语堂精品散文,供大家欣赏。
林语堂精品散文:读书的艺术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
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
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
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
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
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
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
一个古代的作家使读者随一个久远的死者交通;当他读下去的时候,他开始想象那个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类的人。
孟子和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都表现过同样的观念。
一个人在十二小时之中,能够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生活二小时,完全忘怀眼前的现实环境:这当然是那些禁锢在他们的身体监狱里的人所妒羡的权利。
这么一种环境的改变,由心理上的影响说来,是和旅行一样的。
不但如此。
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
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
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
我认为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
《言志篇》是林语堂193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言志篇》是林语堂193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言志篇》是林语堂193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福建龙溪人。
早年留学美国和德国,20世纪30年代主编《论语》等流行刊物,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言志篇》便是此时的作品。
故林语堂的散文一篇有一篇的格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千姿百态。
结构大多很随便,也找不出起伏、勾色、呼应等的痕迹,只流动着自然的韵律,散发出粗朴的气息。
这是属于林语堂自己的气息。
它以真情和独见,构成了林语堂的“个人笔调”。
《言志篇》洋洋洒洒,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恰如一条蜿蜒的河流,遇风随风,遇险回流,一切自然,一切随意,一如他的人生,不矫揉,不做作,看似散漫却饱含禅意。
文章写作上,林语堂向来率性而为,写所当写,论所当论,绝不矫情造作。
言志篇从结构上就可以体现林语堂人生哲学的一斑。
“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得不止(苏东波)”,林语堂颇以为然。
文章名为《言志篇》但前半部分并非言志,而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以调侃的态度探讨何谓“志”,讥讽常人“言志”的虚伪、矫饰和现代人被物欲蒙蔽的矛盾心理。
从孔子言志之“近情”,批“方巾气”言志之“不近情”,发出今人虚假、天真丧失的感叹,追求自然率真生活观初显。
接着文章笔锋一转,引入古希腊圣人代阿今尼思的故事,转入议论,道出现代人言行矛盾、心灵不安的尴尬。
但文章接下来却又明确了阿氏的做法在今天的不可取,即繁复的“欲愿”在今天已是人生中普遍的问题,现代人已经不可能摆脱现代物质文明的牵绊。
这似乎就像他从家里的后花园走到前厅一路的经历:路过树木停一停,看见鲜花闻一闻,发现又新出芽的嫩苗侍弄一下,发现过道不规整则停下整理一番,路遇孩子吵闹劝阻一番欣赏一番,再继续前行,惬意而又自在。
文章下半部分则变含蓄、曲折的文势为娓娓而谈的直抒胸臆,分八点阐发了“个人理想”。
文章所言之“志”一反严肃正经,贴近物态人情,把日常人生和情感乃至是琐碎的细枝末节提高到“志”的位置,呈现的是一个亲近自然、无拘无束、自由不拘、认真工作、潜心读书而又注重人情美好和感官享受的“言志”主体,沉淀千百年来文人陶冶心性、生活艺术化的文化内涵。
林语堂散文精选三篇
林语堂散文精选三篇林语堂,正是他使用的文字幽默、轻松和自然流畅,使得他的散文独具一格,让人喜爱。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林语堂散文精选三篇,供大家欣赏。
林语堂散文精选一:来台后二十四快事金圣叹批《西厢》,拷红一折,有三十三个“不亦快哉”。
这是他与朋友斫山赌说人生快意之事,二十年后想起这事,写成这段妙文。
此三十三“不亦快哉”我曾译成英文,列入《生活的艺术》书中,引起多少西方人士的来信,特别嘉许。
也有一位老太婆写出她三十三个人生快事,寄给我看。
金圣叹的才气文章,在今日看来,是抒情派,浪漫派。
目所见,耳所闻,心所思,才气横溢,尽可入文。
我想他所做的《西厢记》序文“恸哭古人”及“留赠后人”,诙谐中有至理,又含有人生之隐痛,可与庄生《齐物论》媲美。
兹举一二例,以概其余。
其一、朝眠初觉,似闻家人叹息之声,言某人夜来已死。
急呼而讯之,正是城中第一绝有心计人。
不亦快哉!其一、久欲为比邱,苦不得公然吃肉。
苦许为比邱,又得公然吃肉,则夏日以热汤快刀,净割头发,不亦快哉!其一、夏日早起,看人于松棚下锯大竹作筒用。
不亦快哉!仿此,我也来写来台以后的快事廿四条:一、华氏表九十五度,赤膊赤脚,关起门来,学顾千里裸体读经,不亦快哉!二、初回祖国,赁居山上,听见隔壁妇人以不干不净的闽南语骂小孩,北方人不懂,我却懂。
不亦快哉!三、到电影院坐下,听见隔座女郎说起乡音,如回故乡。
不亦快哉!四、无意中伤及思凡的尼姑。
看见一群和尚起来替尼姑打抱不平,声泪俱下。
不亦快哉!五、黄昏时候,工作完,饭罢,既吃西瓜,一人坐在阳台上独自乘凉,口衔烟斗,若吃烟,若不吃烟。
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胧里,下面天母灯光闪烁,清风徐来,若有所思,若无所思。
不亦快哉!六、赶酒席,座上都是贵要,冷气机不灵,大家热昏昏受罪,却都彬彬有礼,不敢随便。
忽闻主人呼宽衣。
我问领带呢?主人说不必拘礼,如蒙大赦。
不亦快哉!七、看电视儿童合唱。
见一小孩特别起劲,张口大唱,又伸手挖鼻子,逍遥自在。
论梦想林语堂读后感
论梦想林语堂读后感林语堂的《论梦想》是一篇探讨梦想与现实、欲望与失望的散文。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感作者对于梦想的理解和阐述非常独到,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的反思。
首先,林语堂明确指出,梦想并不等于理想。
理想是一种理性的、可行的、可实现的目标,而梦想则是一种非理性的、超越现实的、难以实现的目标。
这种区分非常精准,让我意识到梦想并不是简单的愿望或期望,而是与个体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和人生观紧密相连的。
其次,林语堂强调了梦想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梦想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乐趣和安慰的一种方式。
同时,梦想也是人们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和力量的源泉。
这种观点让我认识到,拥有梦想并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然而,林语堂也指出了梦想的负面影响。
过度的梦想往往会导致欲望的膨胀和失望的痛苦。
当人们过于追求那些难以实现的目标时,往往会陷入无尽的痛苦和失望之中。
这种痛苦和失望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会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反思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时,我深感自己有时候也会陷入过度的梦想之中。
我会对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抱有过高的期望,当这些期望无法实现时,我会感到非常失落和沮丧。
这种经历让我意识到,拥有梦想是好的,但过度的梦想只会带来痛苦和失望。
总之,读完林语堂的《论梦想》之后,我对于梦想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我认识到梦想并不是简单的愿望或期望,而是与个体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和人生观紧密相连的。
同时,我也意识到拥有梦想并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然而,过度的梦想只会带来痛苦和失望。
因此,我会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不让过度的梦想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林语堂的散文
林语堂的散⽂林语堂:《论语》、《⼈间世》、《宇宙风》他认为:⼈要做“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幽默只是⼀种从容不迫的达观态度”“⽂章者,个⼈性灵之体现”。
林语堂的散⽂创作体现出⾮常突出的幽默特征,(这种观念来源于西⽅⽂化背景,尤其是英国⽂化)也可在中国散⽂发展史上找到深刻的⽂化历史原因。
林语堂散⽂不仅受到中、外⼩品⽂的双重影响,还与其政治信仰、⽂学主张相投合。
这种幽默散⽂观,不仅包含了他⼈格与⽂格、⽣活与艺术相融合⽽形成的带有中庸⽂化⾊彩的本质,对⾔志派散⽂批评理论的构建,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林语堂从1924年5⽉23⽇和6⽉9 ⽇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征译散⽂并提倡“幽默”》和《幽默杂话》,到30年代的《论幽默》、《会⼼的微笑》、《答青崖论幽默译名》等,⾮常突出、系统地宣传了他的“幽默”理论。
在林语堂看来:(⼀)“幽默“是⼈的天性,是⼈⽣的⼀部分,甚⽽是⼀种⼈⽣观;(⼆)幽默是作家在评论和表现⼈⽣时,带着温和同情的笑,带着“我佛慈悲”、“悲天悯⼈”、旁观超然淡远的态度;(三)有⼴义和狭义的“幽默”,最⾼的“幽默”是“笑中有泪,泪中有笑”,是“⼼灵的光辉和智慧的丰富”,是“会⼼的微笑”;(四)“幽默”与“讽刺”相近,“讽刺”“去其酸辣,⽽达到冲淡⼼境,便成幽默”,“愈是空泛的,笼统的社会讽刺及⼈⽣讽刺,其情调⾃然愈深远,⽽愈近于幽默本⾊”。
郁达夫《中国新⽂学⼤系·散⽂⼆集》“导⾔”:“在现代的中国散⽂⾥,加上⼀点幽默味,使散⽂可以免去板滞的⽑病,使读者可以得⼀个发泄的机会,原是很可欣喜的事情,不过这幽默要使它同时含有破坏⽽兼建设的意味,要使它有左右社会的⼒量,才有将来的希望;否则,空空洞洞,毫⽆⽬的,同⼩丑的登台,结果使观众于⼀笑之后,难免得不感到⼀种⽆聊(Nonsense)的回味,那才是绝路。
”林语堂这⼀时期的创作,既有表现出“闲适”、“性灵”的幽默⼩品。
如《⾔志篇》、《我怎样买⽛刷》、《论西装》、《论避暑之益》、《我的戒烟》等,也不乏寄“愤怒”、“沉痛”于幽默的杂⽂⼩品,如《奉旨不哭不笑》、《论政治病》、《民国廿⼆年吊国庆》、《如何救国⽰威》、《诵经却倭寇》、《等因抵抗歌》、《梳、篦、剃、剥及其他》等。
林语堂散文名篇原文
林语堂散文名篇原文一去年秋天,我在一个月华如梦的日子里,在高等学校里,偶然碰着一位老教授,一位设计师的老教授,我知道她的故事,她那的学生达到了一种高度,面容显得疲倦而勇敢,那样,她为了设计所做的努力与工作,是那样的高尚与高贵的。
我常常被她的言谈吸引,被她的幽默与高尚吸引,被她的那样独特而强大的艺术能力吸引!我在高等学校所得的是成绩,所失的是艺术的灵魂,我正声声铿锵的唤起,责问这些大学,终究能让我们的根缘何在,端的己大真的能得艺术所微的而赏余乎?从以学校,到联棌行会,从到联师,到自力之个人,我反思过得有很高尚的敬意与敬礼。
二那位老教授说:"你知道吗,在我的学习过程中,艺术成为了我的酒,我的面包,我的水,我的果实!这并不是因为我曾经是用它做了数十年的设计师,而是因为我发现了,人的青春年华,无论怎样的深刻与严肃,它的神圣与美丽总不能与艺术无关。
"她说完这些话气息沉着,言语中正直的透出了圣洁的味道,她仿佛在诉说着一部自己亲身经历的精神境界。
我听了心中的波澜仿佛歌者的束腰,她说我便是不得不道,您是否从他一位税?从他自己身上我们可以焕发足以踏上前程的阳光。
我带着兴奋的心情向着教室而去,手中握着笔记本,便开始了对敏感性所激发的课程柔草。
可课程中是看一些学术论文,语气有点儿冷冽和孤傲,满纸光阴言和墨迹,最叫人满意的话,却不奇怪地在不适应的一席里,被一朵可能碎裂的望花气息给蜷休。
不禁陷入深深的反思。
三我其实以是相信艺术的力量,和教授的话却像是浇灌我内心的盛开的花朵。
我开始留心起来,观摩有关艺术与设计的综合性节目,看美术片,寻资讯拓展知识。
从一条错杂的水网上,走到了一片接佗的灵秀,那脚迹扎扎实实。
从那时起,我意识到自己是爱生活并爱艺术的,而付着如百千年的似阳欢而多象。
艺术家是一个有造诣的思维,艺术家是一个新时代的尝试者,不会因为一个宇宙口来加年,他的厚望永远圆满下。
当我想到这些,我觉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在心中激荡,我觉得自己不仅是一个青年小青年,而且是一个追求技术、追求美感、追求艺术、追求文化的"青年小青年"。
林语堂经典散文集选阅读
林语堂经典散文集选阅读----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林语堂经典散文集选阅读:秋天的况味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
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
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
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露,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
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
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
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
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
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
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
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
烟也有和烈之辨。
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
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
林语堂散文
林语堂散文聪明系与糊涂相对面言。
郑板桥曰:“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为尤难”,此绝对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
俗语曰:“聪明反为聪明误”,亦同此意。
陈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晓,惟有偷闲人,憨憨直到老”,亦绝顶聪明语也。
故在中国,聪明与糊涂复合为一,而聪明之用处,除装糊涂外,别无足取。
中国人为世界最聪明之一民族,似不必多方引证。
能发明麻将牌戏及九龙圈者,大概可称为聪明的民族。
中国留学生每在欧美大学考试,名列前茅,是一明证。
或谓此系由于天择,实非确论,盖留学者未必皆出类拔萃之辈,出洋多由家庭关系而已。
以中国农工与西方同级者相比,亦不见弱于西方民族。
此尚系题外问题。
惟中国人之聪明有西方所绝不可及而最足称异者,即以聪明抹杀聪明之聪明。
聪明糊涂合一之论,极聪明之论也。
仅见之吾国,而未见之西方。
此种崇拜糊涂主义,即道家思想,发源于老庄。
老庄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聪明人,道德经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聪明哲学。
然聪明至此,已近老猾巨奸之哲学,不为天下先,则永远打不倒,盖老猾巨奸之哲学无疑。
盖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
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
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之文明。
此种道理,自亦有其佳处。
世上进化,诚不易言。
熙熙攘攘,果何为者。
何若“退一步想”知足常乐以求一心之安。
此种观念贯入常人脑中时,则和让成为社会之美德。
若“有福莫享尽,有势莫使尽”,亦极精微之道也。
惟吾恐中国人虽聪明,善装糊涂,而终反为此种聪明所误。
中国之积弱,即系聪明太过所致。
世上究系糊涂者占便宜,抑系聪明者占便宜,抑系由聪明转人糊涂者占便宜,实未易言。
热河之败,败于糊涂也。
惟以聪明的糊涂观法,热河之失,何足重轻?此拾得和尚所谓“且过几年,你再看他”之观法。
锦州之退。
千载有余情——林语堂散文赏析
田园 囫国
鲁 迅 之 死
◎ 林 语 堂
民 五十十u迅于海时在约 二见e—日 信上。我纽, 国 年月九鲁死愕 之 下 , 与 告友 , 天 rTn 廿Hlre 惊 a i电 db 第 相 友
,
亦惊 愕 。若 说 悲悼 , 又不 必 , 恐 盖非 所 以悼鲁 迅也 。鲁迅 不怕 死 , 何为 以死 悼之 ?夫人 生 在世 。 为何 事 ?碌 碌终 日, 一旦 暝 目 , 所 而 所 可传 者 极渺 。 投石 击水 , 起 一池春 水 , 其波 静浪 过 , 若 皱 及 复平 如镜 , 了无痕 迹 。唯圣 贤传 言 , 杰传 事 , 究 其可 传 之事 之 言 , 豪 然 亦 不 过圣 贤豪 杰所 言所 为 之万 一 。 子喋 喋千 万言 . 传亦 不过 孔 所
年获 文学 硕 士学 位 。同 年 , 赴 德 国 入莱 比 锡 大学 专 攻 语 言 学 转
年 , 语堂 入上 林 毕 林语 堂散文赏析 海 圣 约翰 大学 , 业 后 在 清 华 大 学 任 教 。
◎ 陈
军
林 语堂 一 ∞ _ l
年 一 _ 年 出 生 于 福 建 一 基 督教 家 庭 , ,∞ 个 父
灯 下 而 兴 叹 。 此 一 叹 也 , 以 名 无
迹” 个 比喻 暗 示 了鲁 迅之 死 经 这
过 时 空 的 过 滤 后 必 然 遭 遇 的 结
局 ,饱含 了作 者 多少无奈 之 情 。
然 后 列 举 “ 圣 贤 传 言 . 杰 传 唯 豪
所见 相左 相 同 ,而 为离 合之 迹 , 绝 无私 人意 气存 焉 。 我请 鲁迅 至 厦门 大学 ,遭 同事摆 布追逐 , 至
家犬 剑一 砍 , 挥 提狗 头 归 , 而饮 绍兴 . 为下 酒 。此又鲁 迅之 一 名 副 活形也 然鲁 迅亦 有一 副大 心肠 。 狗 头煮熟 . 饮酒 烂 醉 , 迅 乃 独 坐 鲁
[林语堂散文]《林语堂散文》经典语录(一)
[林语堂散文]《林语堂散文》经典语录(一) 《林语堂散文》经典语录(一):林语堂《林语堂散文》经典句子 1.平淡而有奇思妙想足以应用之便可成天地间至文。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2.做人也是如此:总是看别人眼色行事会沦为庸俗,为了彰显个性而特立独行也好不到哪去。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3.搔痒是人生一大乐趣,搔痒会感觉到说不出的舒服,有时真是爽快极了,爽快得使你不自觉的搔个不休。
那犹如最好的幽默之特性。
它像是星星火花般的闪耀,然而却又遍布弥漫着舒爽的气息,使你无法将你的指头按住某一行文字上指出那是它的所在,你只觉得舒爽,但却不知道舒爽在哪里以及为什么舒服,而知希望作者一直继续下去。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4.既然有了足够的闲暇,中国人有什么不能做呢?他们食蟹、品茗、尝泉、唱戏、放风筝、踢毽子、比草的长势、糊纸盒、猜谜、搓麻将、赌博、典当衣物、煨人参、看斗鸡、逗小孩、浇花、种菜、嫁接果树、下棋、沐浴、闲聊、养鸟、午睡、大吃二喝、猜拳、看手相、谈狐狸精、看戏、敲锣打鼓、吹笛、练书法、嚼鸭肫、腌萝卜、捏胡桃、放鹰、喂鸽子、与裁缝吵架、去朝圣、拜访寺庙、登山、看赛舟、斗牛、服chunyao、抽鸦片、闲荡街头、看飞机、骂日本人、围观白人、感到纳闷儿、批评政治家、念佛、练深呼吸、举行佛教聚会、请教算命先生、捉蟋蟀、嗑瓜子、赌月饼、办灯会、焚净香、吃面条、射文虎、养瓶花、送礼祝寿、互相磕头、生孩子、睡大觉。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5.我是个极端摩登的人。
没有人可以说我守旧。
我不懂遵守旧历,而且还喜欢倡行十三个月的年历,每月只有四个星期或二十八天。
换句话说,我的观点很科学化,很逻辑化。
就是这点科学的骄傲,使我在过新年时大失所望。
每人都假装着庆祝,一点没有真感情。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6.向来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所以来去出入,都有照例文章,严格地说,也不能算为真正的言志。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7.每个人都知道女人的美丽,是在她们予人一种莫名其妙遍寻不著的感觉,古老的城市如巴黎与维也纳所以耐人寻味,是因为你在那里住了十年以后,也不确知某一个小巷会有什么东西出现。
【名家散文】林语堂做文与做人
(第503期)【名家散⽂】向来在中国⽂⼈之地位很⾼,但是⾼的都是死后,在⽣前并不⾼到怎样。
我们有句⽼话,叫我反对这⽂⼈应穷的遗说。
第⼀,⽂⼈穷了,每好卖弄其穷,⼀如其穷已极,故其⽂亦已⼯,接着来的就是⼀些什么浪漫派、名⼠派、号啕派、怨天派;第⼆,为什么别⼈可以⽣活舒适,⽂⼈便不可⽣活舒适?颜渊在陋巷固然不改其忧,然⽽颜渊居富第也未必便成坏蛋;第三,⽂⼈穷了,于他⾃⼰实在没有什么好处。
在他⼈看来很美,死后读其传略,很有诗意,在⽣前断炊是没有什么诗意的,这犹如我不主张红颜薄命,与其红颜⽽薄命,不如厚福⽽不红颜。
在故事中讲来⾮常缠绵凄恻,⾝历其境,却不甚妙。
我主张⽂⼈也应跟常⼈⼀样,故不主张⽂⼈应特别穷之说。
这⽂⼈与常⼈两样的基本观念是错误的,其流祸甚⼴,这是应当纠正的。
我们想起⽂⼈,总是⼀副穷形极相。
为什么这样呢?这可分出好与不好两⾯来说。
第⼀,⽂⼈不⼤安分守⼰,好评是⾮,⼈⽣在世,应当马马虎虎,糊糊涂涂,才会腾达,才有福⽓,⽂⼈每每是⾮辨得太明,泾渭分得太清。
黛⽟最⼤的罪过,就是她太聪明。
所以红颜每多薄命,⽂⼈亦多薄命。
⽂⼈遇有不合,则远引⾼蹈,扬袂⽽去,不能同流合污下去,这是聪明所致;⼆则,⽂⼈多半是书呆,不治⽣产,不通世故,尤不肯屈⾝事仇,卖友求荣,所以偃蹇是⽂⼈⾃招的。
然⽽这都还是⽂⼈之好处。
尚有不⼤好处,就是⽂⼈似⼥⼈。
第⼀,⽂⼈薄命与红颜薄命相同,我已说过;第⼆,⽂⼈好相轻,与⼥⼈互相评头品⾜相同。
世上没有在⼥⼈⽬中⼗全的美⼈,⼀个美⼈⾛出来,⼥性总是评她,不是⿐⼦太扁,便是嘴太宽,否则⽛齿不齐,再不然便是或太长或太短,或太活泼,或太沉默。
⽂⼈相轻也是此种⼥⼦⼊宫见妒的⼼理。
军阀不来骂⽂⼈,早有⽂⼈⾃相骂。
⼀个⽂⼈出⼀本书,便有另⼀⽂⼈处⼼积虑来指责。
你想他为什么出来指责,就是要献媚,说你⽪肤不嫩,我姓张的⽐你嫩⽩;你眉⽑太粗,我姓李的眉⽑⽐你秀丽。
于是⼤家争营对垒,成群结党,⼀枪⼀⽭,街头巷尾,报上屁股,互相臭骂,叫武⼈见了开⼼,等于妓院打出全武⾏,叫路⼈看热闹。
林语堂的论语派小品散文-精品文案范文
精品文案资料范文分享
林语堂的论语派小品散文
林语堂的论语派小品散文
30年代前期,文坛上曾风行过幽默小品与闲适小品,活跃了散文创作,拓宽了散文文体探索的路子,是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引入注目的现象。
推动这一风气的是后来被称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1895—1976年)。
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了《论语》半月刊,1932年和1934年,又先后创办了《人间世》与《宇宙风》商刊,都以发
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
几种刊物都根畅销,并一度吸引过众多作家写稿。
经常为《论语》撰稿的就有林语堂、周作人、俞平伯、老舍、郁达夫、丰子恺、简又文、老向、陶亢德、邵洵美,等等。
鲁迅、茅盾也曾在该刊发表文章。
在《论语》、《人间世》的影响下,还出现过《逸经》、《谈风》、《西风》以及《文饭小品》、《天地人》等同类性质的一批杂志,更助长了幽默闲适小品的创作风气。
一时间幽默之风盛行文坛。
小品文创作还寻根问祖,经周作人、林语堂的提倡介绍,明末公安竟陵派所谓“独抒性灵”的小品尺牍,纷纷标点出版,历来为正统古文家所轻视的“信腕信口”的晚明小品,成了争相模仿的范文。
希望本文林语堂的论语派小品散文能帮到你。
精品文案资料范文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他认为:人要做“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幽默只是一种从容不迫的达观态度”“文章者,个人性灵之体现”。
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这种观念来源于西方文化背景,尤其是英国文化)也可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找到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
林语堂散文不仅受到中、外小品文的双重影响,还与其政治信仰、文学主张相投合。
这种幽默散文观,不仅包含了他人格与文格、生活与艺术相融合而形成的带有中庸文化色彩的本质,对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的构建,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林语堂从1924年5月23日和6月9 日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和《幽默杂话》,到30年代的《论幽默》、《会心的微笑》、《答青崖论幽默译名》等,非常突出、系统地宣传了他的“幽默”理论。
在林语堂看来:(一)“幽默“是人的天性,是人生的一部分,甚而是一种人生观;(二)幽默是作家在评论和表现人生时,带着温和同情的笑,带着“我佛慈悲”、“悲天悯人”、旁观超然淡远的态度;(三)有广义和狭义的“幽默”,最高的“幽默”是“笑中有泪,泪中有笑”,是“心灵的光辉和智慧的丰富”,是“会心的微笑”;(四)“幽默”与“讽刺”相近,“讽刺”“去其酸辣,而达到冲淡心境,便成幽默”,“愈是空泛的,笼统的社会讽刺及人生讽刺,其情调自然愈深远,而愈近于幽默本色”。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在现代的中国散文里,加上一点幽默味,使散文可以免去板滞的毛病,使读者可以得一个发泄的机会,原是很可欣喜的事情,不过这幽默要使它同时含有破坏而兼建设的意味,要使它有左右社会的力量,才有将来的希望;否则,空空洞洞,毫无目的,同小丑的登台,结果使观众于一笑之后,难免得不感到一种无聊(Nonsense)的回味,那才是绝路。
”林语堂这一时期的创作,既有表现出“闲适”、“性灵”的幽默小品。
如《言志篇》、《我怎样买牙刷》、《论西装》、《论避暑之益》、《我的戒烟》等,也不乏寄“愤怒”、“沉痛”于幽默的杂文小品,如《奉旨不哭不笑》、《论政治病》、《民国廿二年吊国庆》、《如何救国示威》、《诵经却倭寇》、《等因抵抗歌》、《梳、篦、剃、剥及其他》等。
这些文章信笔写来,娓娓而谈,各有特色。
《言志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林语堂从容达观、闲适超脱的人生态度:我要一间自己的书房,可以安心工作。
我要几套不是名士派但亦不甚时髦的长褂及两双称脚的旧鞋子。
居家时,我要能随便闲散的自由。
我冬天要一个暖炉,夏天一个浇水浴房。
我要一个可以依然故我不必拘奉的家庭。
我要在楼下工作时,听见楼上妻子言笑的声音。
我要未失赤子之心儿女,能同我在雨中追跑,能像我一样喜欢浇水浴。
……我要院中几棵竹树,几棵梅花。
我要夏天多雨冬天爽亮的天气,可以看见极蓝的青天。
我要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在这里,不需要名利,只要温暖舒适的家庭,可口的饭菜,合于自己口味的书,几棵竹树梅花,在明月高悬时欣赏。
多么闲适的心境,不亚于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
《梳、篦、剃、剥及其他》一文则不乏尖锐严正的讽刺态度:近日报载四川通行童谣,描写军匪官僚搜括百姓之惨酷,可为民国治绩之写照。
童谣云:“匪是梳子梳,兵是篦子篦,军阀就如剃刀剃,官府抽筋又剥皮。
”据此可知搜括本领,匪不如兵,兵不如将,将又不如官。
孤崖一枝花行山道上,看见崖上一枝红花,艳丽夺目,向路人迎笑。
详细一看,原来根生于石罅中,不禁叹异。
想宇宙万类,应时生灭,然必尽其性。
花树开花,乃花之性,率性之谓道,有人看见与否,皆与花无涉。
故置花热闹场中花亦开,使生万山丛里花亦开,甚至使生于孤崖顶上,无人过问花亦开。
香为兰之性,有蝴蝶过香亦传,无蝴蝶过香亦传,皆率其本性,有欲罢不能之势。
拂其性禁之开花,则花死。
有话要说必说之,乃人之本性,即使王庭庙庑,人类已免开尊口,无话可说,仍会有人跑到山野去向天高啸一声。
屈原明明要投汨罗,仍然要哀号太息。
老子骑青牛上明明要过函谷关,避绝尘世,却仍要留下五千字孽障,岂真关尹子所能相强哉?古人著书立说,皆率性之作。
经济文章,无补于世,也会不甘寂寞,去著小说。
虽然古时著成小说,一则无名,二则无利,甚至有杀身之祸可以临头,然自有不说不快之势。
中国文学可传者类皆此种隐名小说作品,并非一篇千金的墓志铭。
这也是属于孤崖一枝花之类。
故说话为文美术图画及一切表现亦人之本性。
“猫叫春兮春叫猫”,而老僧不敢人前叫一声,是受人类文明之束缚,拂其本性,实际上老僧虽不叫春,仍会偷女人也。
知此而后知要人不说话,不完全可能。
花只要有—点元气,在孤崖上也是要开的。
论西装许多朋友问我为何不穿西装。
这问题虽小,却已经可以看出一人的贤愚与雅俗了。
倘是一人不是俗人,又能用点天赋的聪明,兼又不染季常癖,总没有肯穿西装的。
我想,在一般青年,穿西装是可以原谅的,尤其是在追逐异性之时期,因为穿西装虽有种种不便,却能处处受女子之青睐,风俗所趋,佳人所好,才子也未能免俗。
至于已成婚而子女成群的人,尚穿西装,那必定是他仍旧屈服于异性的徽记了。
人非昏愦,又非惧内,决不肯整日价挂那条狗领而自豪。
在要人中,惧内者好穿西装,这是很鲜明彰著的事实。
也不是女子尽喜欢作弄男子,令其受苦。
不过多半的女子似乎觉得西装的确较为摩登一等。
况且即使有点不便,为伊受苦,也是爱之表记。
古代英雄豪杰,为着女子赴汤蹈火,杀妖斩蛇,历尽苦辛以表示心迹者正复不少。
这种女子的心理的遗留,多少还是存在于今日,所以也不必见怪。
西装只可当为男子变相的献殷勤罢了。
不过平心而论,西装之所以成为一时风气而为摩登士女所乐从者,惟一的理由是,一般人士震于西洋文物之名而好为效颦;在论理上、美感上、卫生上是决无立足根据的。
不知怎样,中装中服,暗中是与中国人之性格相合的,有时也从此可以看出一人中文之进步。
满口英语,中文说得不通的人必西装。
或是外国骗得洋博士,羽毛未丰,念了三两本文学批评,到处横冲直撞,谈文学,盯女人者,亦必西装。
然一人的年事渐长,素养渐深,事理渐达,心气渐平,也必断然弃其洋装,还我初服无疑。
或是社会上已经取得相当身分,事业上已经有相当成就的人,不必再服洋装而掩饰其不通英语及其童 之气时,也必断然卸了他的一身洋服。
所有例外,除有季常癖者,也就容易数得出来。
洋行职员、青年会服务员及西崽为一类,这本不足深责,因为他们不但中文不会好,并且名字就是取了约翰、保罗、彼得、Jimmy等,让西洋大班叫起来方便。
再一类便是月薪百元的书记,未得差事的留学生,不得志之小政客等。
华侨子弟,党部青年,寓公子侄,暴富商贾及剃头师父等又为一类,其穿西装心理虽各有不同,总不外趋俗两字而已,如乡下妇女好镶金齿一般见识,但决说不上什么理由。
在这一种俗人中,我们可以举溥仪为最明显的例子。
我猜疑着,像溥仪或其妻妾一辈人必有镶过金齿,虽然在照片上看不出来。
你看那一对蓝(黑)眼镜、厚嘴唇及他的英文名字“亨利”,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溥仪在日本天皇羽翼之下,尽可称皇称帝。
到了中国关内想要复辟,就有点困难。
单那一套洋服及那英文名字就叫人灰心,你想“亨利亨利”,还像个中国天子之称吗?秋天的况味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
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
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而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垆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
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依翠温香在抱情调。
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黯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这时才忆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
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人于枯槁凋零。
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
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
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明媚妖艳,夏日的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
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
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
烟也有和烈之辨。
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意味较和。
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
看那红光炙光,有无穷的意味。
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哔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
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
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使我感到同看别人烧大烟一样的兴味。
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涂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浑的笔迹,都令人有同样的快乐。
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不及者。
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
须如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
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
”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