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论雅俗共赏》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论雅俗共赏》教案

《论雅俗共赏》教案

《论雅俗共赏》教案[教学目的]一、筛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二、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三、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时安排]两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时一、导入“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

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割然开朗。

用他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会有所收获。

二、作者介绍2三、整体把握文,筛选有效信息(唐以前、唐、宋、宋以后)(“唐以前”和“宋以后”需老师点拨)2(唐以前的社会发展特点指导学生由唐推出)34(以上思考题设计,一是为了快速有效地读文,即长文短读;二是为了填写表格,了解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四、研读填表请整理你筛选出的信息,填写下表。

(在后练习一的表中加一栏“作品、文体的特点”)社会外因“士”、“民”等级分界严格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安史之乱,门第垮台,“士”“民”分化;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禅宗化俗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印刷术发达;道学家讲学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新时代”“新文化”“欧化的新艺术”“‘大众语’运动”“大众化”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五、作业2第二时[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分析上节的表那些认识?要点参考:(1)文学的雅俗共赏由社会和其自身两方面原因决定。

(2)雅俗共赏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广大的群众。

(3)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有宾主之分;“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

(4)要达到雅与俗“共赏”,贯彻“文艺是为大众”的原则,雅士需要理会迁就“俗”的趣味,而俗士也需要学习,享受,蜕变。

()《西厢记》和《水浒传》是雅俗共赏的典范作品。

2(1)我们以前只知道每个朝代的文学主流,而作者却能在复杂的社会变革中,纷繁芜杂的文学形态中,找到一个窗口,认识每一种文学样式诞生的共同点:争取群众,走大众化道路;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在共同的探求并为之努力,并一步步地在推进。

论雅俗共赏教案

论雅俗共赏教案
• “大丈夫能屈能升”是意气,是坚强的意志和气概。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 记》的评价。如果当初司马迁没有坚强的意志,豁达的 气概以受腐刑保存生命,我们就不可能到如今依旧轻哼 着这无韵的《离骚》了。
• 这意气我们真的不可以小瞧。
• 作为女性,武则天绝对是我们的骄傲。作为历史上唯一 的女皇帝,开创贞观启开元的辉煌盛世,何等的意气风发。 她的意气让人折服,历史掌权的女性不在少数,可没有谁像 她那般掀开那一道珠帘,穿上金灿灿的龙袍,君临天下。她 的意气不止在此,更在于她留下的无字碑,让后人去评述她 的功过。这个女人,真可谓将意气二字发挥到了极至。
音,让人热血澎湃。那些英雄人物,凭着一身意志和气概,点燃
了生命的火花,让生命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在棋盘拼杀,楚河汉界分明,我会一如既往想起楚王项羽
与汉王刘邦。虞姬的自刎,乌骓的投江让更多的人倒向项羽,鸿
门宴上的刘邦似乎只是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
扬”便热血沸腾,可历史的车轮证明了刘邦比项羽更能成就一番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辨识
(1)单音字
垮.台(kuǎ) 李翊.(yì) 诲.盗(huì) 绅.士(shēn)
蜕.变(tuì) 柳耆.卿(qí) 寒碜.(chen) 禅.宗(chán)
陈寅恪.(kè) 两橛.(jué) 迁.就(qiān) 虚妄.(wànɡ)
颐.和园(yí) 参.差.(cēn cī) (2)多音字
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这个 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 有总评价。
“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 频率很高的词。孰雅孰俗,以什 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 历来争论不休。读过朱自清先生 的《论雅俗共赏》,你会豁然开 朗。用他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 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会有所 收获。

论雅俗共赏教案

论雅俗共赏教案

探讨雅俗共赏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以及 如何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实现雅俗共赏。
教学方法与手段
01
02
03
04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 雅俗共赏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 雅俗共赏的相关话题,提高学 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案例分析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 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深入 理解雅俗共赏的内涵和特点。
感表达方式。
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既有简单易懂的歌词和 旋律,也通过不同的音乐风格和 元素展现了音乐艺术的多样性。
电影电视
影视作品既有高质量的剧本和演 员表演,也通过特效制作和故事 情节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喜
爱。
06
提高学生雅俗共赏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培养正确审美观
开设美学课程
通过系统的美学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美的本质、形态和规律,增 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雅俗共赏现象
现代诗歌与散文中的雅俗共赏
现代诗歌和散文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往往追求语言的简练与意境的深远。如舒 婷的《致橡树》、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作品,既具有文学价值,又能引起读 者的共鸣。
小说与影视剧本中的雅俗共赏
现代小说和影视剧本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故事情节的紧凑和人物形象的鲜明。例 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电视剧《亮剑》等作品,既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水 平,又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案例一
案例二
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中 国特色的文化盛宴,既有高雅的艺术 表演,如舞蹈、戏曲等,也有通俗的 娱乐节目,如相声、小品等,实现了 雅俗共赏。
电影《霸王别姬》:该电影以京剧为 背景,通过讲述两位京剧演员之间的 爱恨情仇,展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和 人生哲理。它既吸引了京剧爱好者的 关注,也赢得了普通观众的喜爱。

语文版必修五《论雅俗共赏》教学设计

语文版必修五《论雅俗共赏》教学设计
语文版必修五《论雅俗共赏》 教学设计
目 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课堂互动与讨论环节 • 作业布置与评价标准 • 拓展延伸与资源推荐 • 反思总结与改进方向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论雅俗共赏》简介及作者介绍
01
《论雅俗共赏》是朱自清先生的一 篇经典散文,主要探讨了雅俗文化 的差异与共融。
文学常识
归纳总结本文涉及的文 学常识,如作者信息、
文体特征等。
重点词汇
梳理文章中的重点词汇, 包括生字词、成语、短 语等,帮助学生积累语
言素材。
句式结构
分析文章中的复杂句式 结构,提高学生语言理
解和运用能力。
文化内涵
挖掘文章中的文化内涵, 如传统文化、审美观念 等,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
反馈内容
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具体的反馈意见,指出优点和 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提 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反馈形式
可以采用书面反馈、口头反馈、集体反馈等多种形式,确保反 馈及时、有效。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交流,促进共 同进步。
05
拓展延伸与资源推荐
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类似文本阅读推荐
1 2 3
《论雅俗共赏》原文及赏析 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原文,并辅以专业的赏析 文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观点。
同类题材散文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作家的同类题材散文,如梁实 秋的《雅舍小品》等,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 高阅读兴趣。
文化评论类文章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文化评论类文章,了解不同学 者对雅俗文化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 思维。
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写作背景,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论雅俗共赏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2篇

论雅俗共赏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2篇

论雅俗共赏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论雅俗共赏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2篇(一)参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主要观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

教学难点:1. 分析和讨论《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否符合现实情况。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可以通过简要介绍《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文学和美学问题的兴趣。

导读: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雅俗之辨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审美有什么影响?雅俗之辨存在客观标准吗?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阅读:学生阅读《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

学生可以标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讨论:学生在阅读完文章后,可以展开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文章中的雅俗之辨对于现实生活有何影响?文章中的观点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符?学生认为什么样的审美标准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总结: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同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启示,如在审美问题上,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人的审美观点,不局限于传统的观念。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针对《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的观点,进行写作或演讲。

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和探讨雅俗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社会中的审美问题。

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作业,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评价学生对文学和美学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参考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论雅俗共赏》的背景和作者,并分析文章主旨和主要观点。

2.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语言运用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 1.1《论雅俗共赏》学案 语文版必修5

高中语文 1.1《论雅俗共赏》学案 语文版必修5

高中语文 1.1《论雅俗共赏》学案语文版必修5一. 教学内容:《论雅俗共赏》——解读文化现象的视角: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整理分析阅读理解的题型,明确解题思路。

二. 学习目标:积累文章中的词语;领略文章风味,感受文章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解读内涵;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有效信息。

三. 知识归纳总结:演讲: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大众场合的宣传形式,特别讲究现实针对性。

它要求演讲者根据听众的特点设置演讲内容,回答听众关心的问题。

试根据课文内容,揣摩作者对听众的定位(作者认为听众是怎样一群美国人),并梳理出听众关心的问题。

比较文学: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它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形式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典主义: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崇尚理性和自然的文艺思潮。

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

诗心: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诗体”(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四. 课文分析:(一)作者与作品1.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

人教版必修五语文《论雅俗共赏》教案

人教版必修五语文《论雅俗共赏》教案

阿呆语文网() 阿呆语文网阿呆物理网登陆注册版本分类专题推荐教案试题课件素材复习实用文体分类教学资源上传有求必应在线新华字典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语文版鲁教版鲁人版沪教版鄂教版北师大版北京课改实验版201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201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初中朗读音频大全高中朗读音频大全名师教学视频录像各地公开课资源各地优质课资源站内搜索:首页语文版高中必修五部分教案类型:高二教案加入时间:2008年2月26日21:52201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201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初中朗读音频大全高中朗读音频大全免费下载新华字典《论雅俗共赏》[教学目的]一、筛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二、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三、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

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割然开朗。

用他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会有所收获。

二、作者介绍1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2 老师做补充。

三、整体把握课文,筛选有效信息1 找出标注社会发展的词语。

(唐以前、唐、宋、宋以后)(“唐以前”和“宋以后”需老师点拨)2 找出简述每个朝代社会发展特点的句子。

(唐以前的社会发展特点指导学生由唐推出)3 找出文中出现的每个人物及他们生活的时代的特点。

4 找出每部作品、每种文体出现的时代及特点头句子。

(以上思考题设计,一是为了快速有效地读课文,即长文短读;二是为了填写表格,了解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四、研读填表请整理你筛选出的信息,填写下表。

(在课后练习一的表中加一栏“作品、文体的特点”)社会外因“士”、“民”等级分界严格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安史之乱,门第垮台,“士”“民”分化;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禅宗化俗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印刷术发达;道学家讲学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新时代”“新文化”“欧化的新艺术”“‘大众语’运动”“大众化”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五、作业1 熟读课文,思考表格内容。

论雅俗共赏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论雅俗共赏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论雅俗共赏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是朱自清先生抗战胜利后所作部分文章的结集。

共收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除三篇外都是去年下半年作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雅俗共赏高三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论雅俗共赏》教案认知·探索课文探索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及文学研究家。

其主要著作有《背影》、《雪朝》、《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诗言志辩》、《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论雅俗共赏》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一篇文章的名字;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编定的最后一本杂文集,内容主要涉及文学评论、诗歌创作与欣赏、人物评论三个主要方面,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说话。

《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用意也在此。

各篇论文的排列按性质的异同不按写作的先后;最后的写作是《论老实话》。

朱自清先生曾说:“《鲁迅先生的杂感》一篇,是给《燕京新闻》作的鲁迅先生逝世十一周年纪念论文,太简单了,本来打算不收入本书的,一位朋友却说鲁迅先生好比大海,大海是不拒绝细流的,他劝我留着;我就敝帚自珍的留着了。

”本书是朱自清先生的重要作品之一,主要讨论了文学欣赏标准与差异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精辟令人深思的看法,对我们了解文学与人情世象、开展思考与批评、认识诸多文学现象都有帮助,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

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1948年上半年出版的,书中共收文章十四篇分别是:序1.论雅俗共赏2.论百读不厌3.论逼真与如画4.论书生的酸气5.论朗诵诗6.美国的朗诵诗7.常识的诗8.诗与话9.歌谣里的重叠10.中国文的三种类型11.禅家的语言12.论老实话13.鲁迅先生的杂感14.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十四篇中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的。

朱自清先生早年创作新诗,晚年多写旧体诗,是宋诗一派。

但他一直关注新诗的发展前景,故晚年常写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章。

《论雅俗共赏》教案

《论雅俗共赏》教案
雅俗语言的平衡
在保持语言优美的同时,适当运用通俗易懂的词 汇和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
情感传递和读者共鸣建立
情感传递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引 发读者的共鸣。
读者共鸣建立
关注读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通过作品表达普遍的情感和价值观, 使读者产生共鸣。
情感与理性的结合
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论雅俗共赏》及相关文学作品选 读。
参考资料
文学史、文学评论、文化研究等方 面的学术著作和期刊文章。
雅俗共赏概念解析
雅俗共赏是指高雅文化与通俗文 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共同构 成一种具有广泛吸引力的文化现
象。
雅俗共赏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 包容性,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之一。
雅俗共赏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 还广泛涉及音乐、绘画、电影等
知识掌握情况
评估自己对雅俗共赏相关概念、 理论及历史发展的理解程度。
思考深度与广度
反思自己在课程讨论、案例分析 等环节中的思考深度和广度,是 否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
学习方法与效率
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 策略及时间安排,分析学习效果 的优劣。
后续学习计划
针对自身不足之处,制定后续学 习计划,明确提升目标和行动方
钱钟书《围城》、《人兽鬼》等,欣 赏钱钟书独特的讽刺幽默与深刻的社 会洞察。
老舍《茶馆》、《四世同堂》等,感 受老舍对北京市民生活的细腻描绘。
不同类型作品风格比较
古代诗词与现代小说的比较
01
从语言、形式、内容等方面分析古代诗词与现代小说的差异。
不同作家作品风格的比较
02
选取几位代表性作家,如李白、杜甫、苏轼、鲁迅、老舍等,

论雅俗共赏教案

论雅俗共赏教案

论雅俗共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雅俗共赏”的内涵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雅俗文化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尊重和包容不同层次的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深入剖析“雅俗共赏”的概念,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其本质。

(2)通过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实例,让学生感受雅俗共赏的魅力。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摆脱对雅俗文化的刻板印象,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

(2)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雅俗共赏的理念进行文化欣赏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雅俗共赏”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特定的文化作品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雅俗文化作品作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雅俗兼具的音乐作品,如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融合曲目,或者展示一幅既有高雅艺术元素又包含通俗表现手法的绘画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问学生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雅俗共赏的初步印象。

2、知识讲解(约 20 分钟)(1)解释“雅”与“俗”的概念“雅”通常指高雅、优美、精致的文化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标准,如古典文学、交响乐、芭蕾舞等。

“俗”则指通俗、大众、贴近生活的文化形式,如民间故事、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等。

(2)阐述“雅俗共赏”的含义强调“雅俗共赏”并非简单地将雅和俗相加,而是指一种能够跨越文化层次和审美差异,使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和文化满足的状态。

(3)分析“雅俗共赏”的意义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高雅文化能够普及,通俗文化得以提升。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

3、案例分析(约 20 分钟)(1)文学作品选取经典名著如《红楼梦》,分析其中既有高雅的诗词歌赋,又有生动的世俗生活描写,如何实现了雅俗共赏。

对比流行小说如《平凡的世界》,探讨其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如何展现出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深度。

中考:《论雅俗共赏》教案及练习

中考:《论雅俗共赏》教案及练习

《论雅俗共赏》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论雅俗共赏》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王国维的生平及学术成就。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雅俗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论雅俗共赏》的基本内容。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雅俗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哲理。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国维及其学术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论雅俗共赏》,激发学生对雅俗现象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的和主旨。

3.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并欣赏其语言特点。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雅俗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观点和审美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雅俗共赏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到位,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雅俗共赏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雅俗共赏的魅力。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论雅俗共赏》教案

《论雅俗共赏》教案

《论雅俗共赏》教案讲课人:[三维目标]知识技能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过程方法筛选有效信息,从而发现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思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对雅俗进行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教学难点]作者思路的把握[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筛选有效信息,了解作者观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及文学研究家。

其主要著作有《背影》、《雪朝》、《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诗言志辩》、《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1948年6月抗议美国扶日,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因严重的营养不良,是年8月6日,胃病复发,12日病逝北平。

死前,还嘱咐家人不要购买美援面粉。

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毛泽东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知识延伸《论雅俗共赏》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一篇文章的名字;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编定的最后一本杂文集,内容主要涉及文学评论、诗歌创作与欣赏、人物评论三个主要方面,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说话。

《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用意也在此。

各篇论文的排列按性质的异同不按写作的先后;最后的写作是《论老实话》。

本书是朱自清先生的重要作品之一,主要讨论了文学欣赏标准与差异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精辟令人深思的看法,对我们了解文学与人情世象、开展思考与批评、认识诸多文学现象都有帮助,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

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1948年上半年出版的,书中共收文章十四篇。

《论雅俗共赏》一本书的力作自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两篇具有创见的学术文章,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论雅俗共赏》一文。

四、整体把握课文,筛选有效信息。

1 什么是“雅俗共赏”?答:“雅人跟俗人或俗人跟雅人在一同欣赏”。

高中语文论雅俗共赏教案语文版必修5(2024)

高中语文论雅俗共赏教案语文版必修5(2024)
18
2024/1/26
05
CHAPTER
跨文化视角下的雅俗共赏
19
2024/1/26
中方注重意境深远、含蓄内敛;西方强调直观形象、情感表达。
审美观念
中方以诗、书、画、乐为代表,注重表现内在精神;西方以戏剧、雕塑、建筑等为代表,强调外在形式。
艺术形式
中方雅文化多服务于精英阶层,体现身份地位;西方雅文化则更广泛普及,成为公共精神食粮。
CHAPTER
文本解读与赏析
7
2024/1/26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处于转型期,雅俗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成为时代话题。
社会文化背景
作者背景
创作背景
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其散文风格独特,关注社会现实与人生问题。
本文是朱自清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对雅俗文化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
举办校园文化节和艺术展演活动
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节和艺术展演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舞蹈比赛、美术展览等,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同时也让学生通过欣赏他人的表演和作品,拓宽视野,提升审美素养。
26
2024/1/26
07
CHAPTER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27
2024/1/26
28
2024/1/26
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推荐适合高中生的阅读书目
通过讲解阅读方法、技巧等,如略读、精读、批注等,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
给予阅读方法指导
25
2024/1/26
组织文学社团活动
成立文学社团,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朗诵、戏剧表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艺术修养。
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论雅俗共赏高三下册语文教案(1篇)

论雅俗共赏高三下册语文教案(1篇)

论雅俗共赏高三下册语文教案(1篇)论雅俗共赏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1一、学习课文《论雅俗共赏》――解读文化现象的视角: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整理分析阅读理解的题型,明确解题思路。

二、学习目标:积累文章中的词语;领略文章风味,感受文章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解读内涵;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有效信息。

三、知识归纳总结:演讲: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大众场合的宣传形式,特别讲究现实针对性。

它要求演讲者根据听众的特点设置演讲内容,回答听众关心的问题。

试根据课文内容,揣摩作者对听众的定位(作者认为听众是怎样一群美国人),并梳理出听众关心的问题。

比较文学: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它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形式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典主义: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崇尚理性和自然的文艺__。

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

诗心: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诗体”(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四、课文分析:(一)作者与作品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

他是__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__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__动。

《论雅俗共赏》教案

《论雅俗共赏》教案

《论雅俗共赏》教案[教学目的]一、筛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二、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三、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时安排]两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时一、导入“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

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割然开朗。

用他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会有所收获。

二、作者介绍2三、整体把握文,筛选有效信息(唐以前、唐、宋、宋以后)(“唐以前”和“宋以后”需老师点拨)2(唐以前的社会发展特点指导学生由唐推出)34(以上思考题设计,一是为了快速有效地读文,即长文短读;二是为了填写表格,了解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四、研读填表请整理你筛选出的信息,填写下表。

(在后练习一的表中加一栏“作品、文体的特点”)社会外因“士”、“民”等级分界严格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安史之乱,门第垮台,“士”“民”分化;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禅宗化俗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印刷术发达;道学家讲学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新时代”“新文化”“欧化的新艺术”“‘大众语’运动”“大众化”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五、作业2第二时[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分析上节的表那些认识?要点参考:(1)文学的雅俗共赏由社会和其自身两方面原因决定。

(2)雅俗共赏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广大的群众。

(3)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有宾主之分;“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

(4)要达到雅与俗“共赏”,贯彻“文艺是为大众”的原则,雅士需要理会迁就“俗”的趣味,而俗士也需要学习,享受,蜕变。

()《西厢记》和《水浒传》是雅俗共赏的典范作品。

2(1)我们以前只知道每个朝代的文学主流,而作者却能在复杂的社会变革中,纷繁芜杂的文学形态中,找到一个窗口,认识每一种文学样式诞生的共同点:争取群众,走大众化道路;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在共同的探求并为之努力,并一步步地在推进。

论雅俗共赏-语文版第五册教案

论雅俗共赏-语文版第五册教案

论雅俗共赏-语文版第五册教案一、教材及教学目标教材《语文》第五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的表层意思以及深层含义。

2.改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细节分析能力,加深理解。

4.通过分析、比较、总结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王指导演的“红楼梦”》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表层含义及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及文艺欣赏能力。

教学安排1.导入:介绍电影《红楼梦》及主创人员。

2.阅读课文:教师进行逐段解释,引导学生深层理解。

3.分组讨论:以小组形式讨论电影与原著之间的异同点。

4.总结讨论:回顾讨论内容和学到的知识点。

第二课:《草虫的生命》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表层含义及深层含义。

2.学会分析文学细节,提高文艺鉴赏能力。

教学安排1.导入:介绍作者背景及作品风格。

2.阅读课文:教师进行逐段解释,引导学生深层理解。

3.感悟与探究:编写一篇短文,归纳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4.同桌互评:交换文章,进行同桌互评。

第三课:《通过鸡蛋看人性》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表层含义及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安排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2.阅读课文:教师进行逐段解释,引导学生深层理解。

3.观点辨析:分组讨论鸡蛋的不同寓意,进行观点辨析。

4.总结讨论:回顾讨论内容和学到的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包括:1.导读法2.教师讲解法3.讨论法4.观察分析法5.思维导图法6.同桌互评法四、教学评价考核方式1.作业评分2.课堂表现评估3.期末考核评价标准1.语言表达能力2.阅读理解和文艺欣赏能力3.思维能力4.合作与参与能力五、教学总结通过对《语文》第五册的教学,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正确阅读的方法,还深入理解了文章的表层和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多样化,让学生们在多样的学习环境下不断创新思考,提高了综合素质和知识面。

评价方法与标准的设定贴近课程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论雅俗共赏》优质教案
雅俗共赏是朱自清的一种文章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所写的高三语文课文《论雅俗共赏》作品之中,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论雅俗共赏》优质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的]
一、筛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二、了解作者 __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三、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

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割然开朗。

用他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会有所收获。

二、作者介绍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2?老师做补充。

三、整体把握课文,筛选有效信息
1?找出标注社会发展的词语。

(唐以前、唐、宋、宋以后)
(“唐以前”和“宋以后”需老师点拨)
2?找出简述每个朝代社会发展特点的句子。

(唐以前的社会发展特点指导学生由唐推出)
3?找出文中出现的每个人物及他们生活的时代的特点。

4?找出每部作品、每种文体出现的时代及特点头句子。

(以上思考题设计,一是为了快速有效地读课文,即长文短读;二是为了填写表格,了解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
四、研读填表
请你筛选出的信息,填写下表。

(在课后练习一的表中加一栏“作品、文体的特点”)
社会外因“士”、“民”等级分界严格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
点社会外因安史之乱,门第垮台,“士”“民”分化;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禅宗化俗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
点社会外因印刷术发达;道学家讲学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
点社会外因“新时代”“新文化”“欧化的新艺术”“‘大众语’运动”“大众化”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
五、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表格内容。

2?看看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雅俗之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雅俗共赏历史发展的实质
2?雅俗共赏在今天文艺发展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分析上节课的表
1?从上节课填写表格的过程中,你能得出那些认识?
要点参考:
(1)文学的雅俗共赏由社会和其自身两方面原因决定。

(2)雅俗共赏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广大的群众。

(3)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有宾主之分;“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

(4)要达到雅与俗“共赏”,贯彻“文艺是为大众”的原则,雅士需要理会迁就“俗”的趣味,而俗士也需要学习,享受,蜕变。

(5)《西厢记》和《水浒传》是雅俗共赏的典范作品。

2?你还有些什么感受和发现?
(1)我们以前只知道每个朝代的文学主流,而作者却能在复杂的社会变革中,纷繁芜杂的文学形态中,找到一个窗口,认识每一种文学样式诞生的共同点:争取群众,走大众化道路;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在共同的探求并为之努力,并一步步地在推进。

(2)文学发展的目的是一致的,探求一条道路,让文学走一条健康发展,永保青春的道路,但提法在变:求真与化俗——为了争取群众——获得广大的群众——做诗如说话——提倡“大众语”运动——“通俗化”运动——大众化就是要达到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应该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我们的文艺是为大众的”。

(3)提起朱自清,就会想起《背影》中那父爱子、子爱父的真挚深情,还会想到《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郁闷和月色下荷塘静谧的美,一直就以为他是一个抑郁气质的文人,但没想到,他还有这么冷静理性的思考和独特的认识。

(设计本思考题一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揣摩品味并学会理性的分析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新旧知识相连,做到融会贯通。

)
二、拓展思维
1?从课文中找出集中论述“雅俗共赏”的段落,并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2?从现实生活中找一种文化现象,谈谈你对雅俗共赏的见解。

三、作业
读下面一段新闻采访,想想白庚胜先生的认识与朱自清先生认识的异同。

新浪观察:关于“二人转风波”的争论,大多集中在“雅俗”二字上,在您眼中,什么是雅,什么又是俗?雅和俗谁说了算数?
白庚胜:关于文艺的“雅”和“俗”,我们中国一直都存在着争论。

古代就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说,现在又有“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之说。

所谓“阳春白雪”和“精英文化”被认为是雅的,所谓的“下里巴人”和“民间文化”被认为是比较俗的。

其实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里面,都有优秀的和糟粕的东西。

所以一种文化的生命力,主要由人民来选择,由生活来选择。

生活在不断的淘汰很多不应该存在的文化,又在产生新的文化,所以新的文化和旧的
文化里,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里,都有优秀的东西,也有不健康的东西。

所以人民选择了什么样的艺术,我们就应该弘扬什么样的艺术。

但是人民是个很泛的概念,所以我们应该在民间文化里去扶持具有优秀性的、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的人和团体,来对民间文艺做一些相对的导引。

一个是按文学艺术本身的规律在走,一个是按生活的逻辑本来的选择,还要有民间艺术的管理部门积极主动参与到民间活动当中去,对一些导向性的引导我们不能放弃。

新浪观察:您说这种引导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引导?
白庚胜:很多民间文艺进入到城市,有的没有 __性,只有艺术性,比如泥人、剪纸。

但是二人转有情节,有思想内容,这样有 __性的作品,它跟我们主流文化是融合的关系,还是对抗的关系,这个问题就会更突出。

我们尽量的还是要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宣传健康的、让人们高尚的、纯洁的,有力于我们道德的东西为主。

一家三代坐在那儿看“黄色”的东西,毕竟这个“饭”还吃不下。

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讲性开放、性自由,开放得无度,自由得无度,很多东西违反了中华民族传统。

所以民间的一些黄的、过分的东西需要引导,但不是用强制的方式。

而是我们从民间艺术团体中选择“雅”的人、“雅”的团体、“雅”的节目,进行宣传和扶持,本身就起到了对次的、不健康的节目的抵制作用。

并不是说我们下个文件说这个节目不能演,那个团不行。

对文艺问题要有文艺的特殊的方法:自由的、
民主的、讨论的和引导的方式去做。

这几年,我们党的文艺政策非常成功,不是用强迫的、行政命令的取消的方式,是在讨论和引导当中来使我们的民间文艺和我们的主流文化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起来。

……
新浪观察:那么大家都在讨论的民间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这个“大雅之堂”,您觉得央视的晚会称得上吗?
白庚胜:雅不到哪里去,无非是广告多,投资多,名人多,我们民间文化势力弱,农民的东西嘛。

民间文艺不仅应该登大雅之堂,而且完全可以登大雅之堂。

京剧就是从民间的戏曲开始的,还有相声、曲艺全是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不只是二人转,二人转也不只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几个“坏”的作品。

二人转里面好的作品多得很,歌颂人民生产生活的作品很多,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尊重这些艺术家,我们用什么样的手段去规范和引导这些艺术家。

问题出在这里面。

高三语文《论雅俗共赏》优质教案相关文章:
1.高三语文课文《论民本》优秀教案
2.高三语文《逍遥游》优秀教案
3.高三语文课文《论民本》优秀教案(2)
4.高三语文《逍遥游》优秀教案(2)
5.沪教版高中语文《说数》优秀教案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