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群文阅读: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月是故乡明》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掌握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朗诵能力•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二、教学重点•掌握《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整体内容•理解诗歌中的主题和意境•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三、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抒情情感•帮助学生领会诗歌中的意象和借景表达方式四、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节:导入1.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联想月亮和家乡的关系,引发学生兴趣第二节:学习诗歌1.讲解《月是故乡明》的背景故事和作者柳永的生平2.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要求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第三节:理解诗歌1.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2.分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发挥联想,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3.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借鉴诗歌中的意象描写自己家乡或亲人第四节:诗歌创作1.编排学生创作《我的故乡明月》的小诗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和美好祝愿2.学生赋诗后,进行同学欣赏和点评,激发学生对创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五、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让学生感受到家乡之美、月亮之明,激发学生对诗歌和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
希望同学们能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美好,热爱家乡,珍惜文学。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作者远离故乡,寄居他乡的亲身经历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文章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故乡的月亮,通过对比异乡的月亮,突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教材分析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感受故乡的美好。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感受作者的情感。
但部分学生对故乡的概念可能比较模糊,对远离故乡的感受可能不太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同时,学生可能对文中的某些词语不太理解,需要教师进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学会欣赏优美的文字,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自己对故乡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学会欣赏优美的文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故乡有什么印象?故乡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课文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操练(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作者的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月是故乡明》的背景和作者,了解宋词的特点和优美之处。
2.理解宋词《月是故乡明》的内容,并体会其中蕴含的家乡情感。
3.能够朗读《月是故乡明》并表达其中的情感。
4.通过学习和感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珍视。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宋词《月是故乡明》的内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2.学生能够领会家乡情感,感受亲情之深厚。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宋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表达内心感受。
2.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理解家乡情感和亲情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复印件。
2.多媒体设备。
3.黑板、粉笔。
4.图片或视频展示素材。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播放家乡风景图片或视频。
2.提出问题:“你们对家乡有什么独特的记忆?”Step 2:学习与讨论(20分钟)1.带领学生阅读《月是故乡明》,理解诗词内容。
2.解释生词、引导学生领悟诗词的意境。
Step 3:朗读与赏析(15分钟)1.组织学生朗读《月是故乡明》,体会其韵律和美感。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感悟和联想。
Step 4:情感联结(15分钟)1.通过和家乡、亲人有关的话题展开讨论。
2.引导学生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Step 5:展示与分享(10分钟)1.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家乡作文或图画。
2.鼓励学生分享对家乡和亲情的感悟。
Step 6:课堂小结(10分钟)1.回顾本堂课的知识要点和情感体验。
2.强调家乡情感和亲情的重要性。
六、课堂作业1.完成对《月是故乡明》的背诵。
2.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心中的家乡和亲情。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但在知识传递方面可能有所欠缺,需要加强后续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2.对于学习诗词和情感教育的结合,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强实践和引导。
3.鼓励学生多表达内心感受,培养其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以上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的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绘作者在异乡异地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月是故乡明”的主题。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学习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课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描绘情感的课文,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经验去感受和理解。
但同时,对于课文中的某些表达手法和生僻词语,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故乡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可以通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引发他们对故乡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和分析诗意语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学习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生字词卡片:准备生字词卡片,用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认读练习。
3.PPT:制作PPT,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故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对故乡的记忆,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及时纠正发音和语调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对远方故乡的思念和对月亮的赞美之情。
本课文情感真挚,引人深思,适合开展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知识目标1.了解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掌握课文中生字生词的意思。
3.学习赏析古诗《静夜思》。
能力目标1.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能够欣赏古诗《静夜思》,感悟其中的情感。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懂得珍惜家庭和家乡的幸福。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1.理解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内容。
2.赏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3.学习古诗《静夜思》。
难点1.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感悟能力。
2.对一些抽象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自己小时候的家乡,呼吸家乡的空气,感受家乡的气息,然后请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学习课文(1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辅导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文中的某段话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1. 学习古诗《静夜思》(15分钟)讲解古诗《静夜思》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
让学生品味诗词中的情感,并尝试朗读。
2. 情感表达(15分钟)让学生结合课文和古诗,表达自己对家乡和月亮的情感之情,可以写成小段落。
第三课时1. 情感演练(15分钟)请几名学生上台表演他们写的关于家乡和月亮的情感表达段落,让全班同学一起感受同学们的表达。
2. 总结复习(10分钟)老师对这堂课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家乡的思念和感悟,鼓励他们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学生不仅对课文《月是故乡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以月亮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读。
但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课文,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朗读感悟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思乡之情,感悟诗歌的意境,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辅助教学。
2.相关资料:收集有关故乡的图片和诗歌,用于教学展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亮和故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与故乡之间的关系。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语气。
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故乡”、“思念”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作者的情感。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评价其朗读效果,给予鼓励。
4.巩固(10分钟)学生默读课文,填写课文内容填空。
教师出示填空题,学生独立完成,检查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收集到的相关诗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诗歌中的故乡情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3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3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3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作者远离故乡,客居他乡的亲身经历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眷恋之情。
教材通过描写故乡的三月,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了故乡的美好,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适合学生朗读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描述,如作者的思乡之情,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帮助。
学生对故乡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刻的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景象,激发他们的思乡之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故乡的美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感悟课文中的美好景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的世界,激发他们的情感;通过提问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3月是故乡明》2.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朗读录音机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故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的故乡是什么样子?让学生分享对故乡的美好回忆,激发他们的思乡之情。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教师及时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课文描绘了故乡的三月有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本课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字词的学习,句子的理解,文章的分析和欣赏。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但对于一些生字词的掌握尚有困难。
同时,学生对抒情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读写“藉、凳、相应的”等生字词,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句子和段落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理解,培养学生对抒情散文的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正确读写和理解。
2.对抒情散文的分析和欣赏。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生字词卡片。
4.分组学习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中的景色给你什么感受?你能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音韵美。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字词,并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和掌握。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抒情散文的欣赏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本课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情感和意境可能还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文章的美感。
同时,学生对于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途径,感受文章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3.教学挂图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录音带,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对故乡的印象,为后面学习课文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教学挂图,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故乡的美丽。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月亮的描绘,提示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通过对月亮的描绘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优秀3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优秀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优秀3篇1教学目标:1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间播放《彩云追月》)(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这让我们想起了?谁能告诉我主题是什么?很好,思乡之情。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
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
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
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
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
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有了多种多样的美称,(提问:列举对故乡的美称)如故土、家园、故园、故里、桑梓、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精神家园。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歌。
诗人借物抒怀,以月代指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这首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情感的体会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悟诗人对故乡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讨论教学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文字和图片。
2.教学音频:准备诗歌的朗读音频,用于引导学生朗读。
3.分组讨论材料:准备相关的话题和问题,用于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诗歌的文字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播放诗歌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随音频朗读诗歌。
朗读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把握诗歌的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讨论材料中的话题和问题,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优秀教学设计5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诗歌《3月是故乡明》的意境和情感。
2.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诗歌。
3.能够体会古人对春天、故乡的深情。
4.能够通过阅读理解的方式准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主要围绕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中的诗歌《3月是故乡明》展开,包括课文的理解分析、情感体验、朗读训练和思考问题讨论等。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3月是故乡明》的理解和朗读。
2.难点:表达故乡情感并体会古人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诗歌理解与情感体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解释生字生词。
2.分组讨论诗歌中隽永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3.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向往与眷恋,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
第二课时:朗读训练与表达思考1.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训练,注意语音语调的细节。
2.分享学生对故乡的想象,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3.联系现实生活,讨论当代人的乡愁之情。
五、教学手段1.图片呈现2.诗歌朗读3.分组讨论4.课堂互动六、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分2.诗歌朗读评价3.情感表达作品评定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对《3月是故乡明》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体验也更加丰富。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八、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对春天、故乡的情感。
2.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散文或诗歌,体验更多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配合音乐、声音等元素,进一步加深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九、课后作业1.诗歌朗读练习2.用一段文字或图片表达对故乡的向往和思念3.阅读相关散文或诗歌,写出自己的感想十、教学资源推荐1.《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视频2.相关地方特产或风土人情的图片与资料十一、教学体会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我深刻认识到教与学的过程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情感的引领者,帮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体会。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3-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作者远离故乡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本课的生字词较多,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富有诗意。
教学本课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生字词,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大意。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诗意方面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较为敏感,容易产生共鸣。
在生字词学习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仍需教师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课文诗意的理解与体会。
3.将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写作等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生字词卡片。
3.PPT课件。
4.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乡的美景,引导学生谈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引入课文《3-月是故乡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作者是谁吗?他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理解诗歌《月是故乡明》的意境和人生哲理•掌握诗歌的内容要点和基本情感•能够理解并领会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体会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家乡情感的表达•增强学生对家乡美好回忆的珍惜和感悟二、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月是故乡明》的意境和基本情感•领会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家乡情感和人生哲理三、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含蓄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诗句中的抽象意义和抒情表达四、教学方法•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归纳总结、情感体会的教学方式•图画教学与联想激发的教学方法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情境•通过和学生互动谈论“家乡”的议题,调动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之情第二步:学习诗歌•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月是故乡明》,分段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所要传达的观念第三步:理解抽象意象•引导学生对诗句中的抽象意象进行理解和诠释•分享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第四步:情感体会•让学生通过诗歌对家乡的赞美进行情感体验•聆听学生分享家乡美好回忆并进行交流第五步: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就诗中的主题和情感展开讨论与思考•鼓励学生表达对家乡的情感和感悟六、课堂作业•写一篇作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感悟•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体会诗歌意境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也有所提升。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情感的体会,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感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
本课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故乡的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
但对于文章深层次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故乡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难点:对文章深层次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讨论法。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运用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介绍、相关图片等。
2.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等。
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月亮的美丽。
然后提问:“你们对故乡有什么印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故乡,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进行检查。
部编版《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精选5篇)
部编版《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部编版《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怀。
4、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认识到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月亮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景物。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意。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释题:大家知道“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哪里吗?2、聊作者。
三、赏读课文,理清思路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水,进而过渡到故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情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2、作者的故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3、作者明明写故乡的月,为什么还要写童年的趣事呢,是不是多余?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五、总结聚焦,深化主题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六、拓展练习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背景《月是故乡明》是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家乡的美好回忆。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从而培养他们的乡情乡愁情怀,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因此,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内容和主题;–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家乡的美好和对故乡的思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及重点1.教学内容:课文《月是故乡明》2.重点:理解课文的主题及主要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与故乡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好场景,并提出问题:“你对家乡有什么美好的回忆?”第二步: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1.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课文,重点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生词意义。
2.教师解释课文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主题。
第三步:词语理解与运用(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合作,针对课文中的生词,组织学生进行词语解释和造句练习。
第四步:情感体验(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与家乡相关的情感体验活动,比如写一封家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者画出家乡的风景等。
第五步:课文赏析(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意境及情感表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文章中的句子为什么感人?”第六步:课文复述(10分钟)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课文的简要复述,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教学反馈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总结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比赛或画家乡风景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3 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作者远离故乡,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渴望回归故乡的心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设计将围绕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学生在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字词不熟悉,需要教师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僻字词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对故乡的热爱和珍惜。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理解和掌握。
2.对作者思乡之情的理解和感受。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讨论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僻字词的解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录音的语音语调,体会课文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课文中作者的思乡之情,分享自己的故乡故事,培养对故乡的热爱和珍惜。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作者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珍惜故乡。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内容,与家长分享自己的思乡故事。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月是家乡明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其次单元的四篇课文,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的运用。
2、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化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同学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3、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化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同学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教学难点: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预备:同学每人一份“群文阅读”资料、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妙的情感。
2、回顾其次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借景抒情;《秋思》叙事抒情;《长相思》借景叙事抒情。
《梅花魂》:借物抒情。
《桂花雨》:借物抒情、叙事抒情。
《小桥流水人家》:借景抒情、叙事抒情。
3、在这些文章中,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某些客观的事物中,如:景、物、事,借以表达自己思乡的情感,这种包含着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连续观赏几首思乡的歌词,来感受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的。
二、学习“群文阅读”材料(1)自由朗读歌词,想一想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用“——”画出来。
(2)拓展想象:孩子们在桃园里怎么游玩?姑娘们在桃园里又会干些什么?2、老师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1969年寒冬,珍宝岛防卫反击战不久,沈阳前进歌舞团的创作员邬大为与魏珍贵到中苏边疆珍宝岛前线体验生活。
在采访战士时突发灵感,可是当时由于文艺专制,无法创作此类抒情歌曲。
直至1980年,铁源和邬大为等人到辽宁丹东的一支边防部队采风,正赶河口地区桃花盛开,铁源与边防战士一起巡逻在桃林旁,不禁被这满树桃花给沉醉了,他们很快就写出了歌词,创作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词。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质课 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是五年级下册部编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月是故乡明》,是一篇词章类文学作品。
通过学习本课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人思乡之情,感受乡愁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读通课文《月是故乡明》,理解课文中的诗情画意。
2.理解和掌握《月是故乡明》中诗句的意境。
### 能力目标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对乡愁的理解。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欣赏古代诗人的诗意情怀。
### 情感态度价值观5.引导学生感受乡愁情怀,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6.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读通课文《月是故乡明》,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的文学意境及情感表达。
### 教学难点3.领会课文中的意境,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
4.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乡愁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唤起学生对“乡愁”这一主题的感悟,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学习(30分钟)1.老师朗读课文《月是故乡明》,学生跟读。
2.分析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和情感。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乡愁”的理解和感悟,展示学生对乡愁的思考。
3. 拓展(10分钟)以小组相互展示的方式,拓展学生对乡愁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有创新。
4. 总结(5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强化学生对乡愁情感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乡愁的理解,用具体的事例和情节描述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月是故乡明》引发学生对乡愁情怀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感悟人生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阅读——《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领悟一方面和多方面的表达方法。
2、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细节描写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教学内容:《中秋月圆》《我的故乡在蓬莱》《祖母的芒果树1》《祖母的芒果树2》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领悟一方面和多方面的表达方法。
2、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细节描写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课件课前谈话:(3分钟)1、课前,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
(课件播放)2、刚才你都看到了什么?(生说)这些美景、美食都是咱们蓬莱的。
其实所有这些,老师最感兴趣的就是海市蜃楼了。
咱们同学有谁亲眼见过海市的吗?(3生说)3、除了海市,咱们蓬莱还有一处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闻名的旅游景点——蓬莱阁。
说起蓬莱阁呀,就使人不由得想起八仙过海的美丽传说。
都有哪八仙啊。
(生说)4、后来就有了一个歇后语,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今天这节课,咱们同学就来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诗歌导入(2分钟)1、“露从今夜,月是故乡明”。
思乡,是所有游子共同的情怀。
通过第六单元的学习,同学们不断感受着款款思乡情,浓浓恋乡意。
那,思乡是什么呢?2、大屏幕出示:(一行一行出示)思乡,是外祖父慢慢地抹净墨梅图;(指名读)思乡,是回忆童年时代美丽的桂花雨;(指名读)思乡,是怀念家乡可爱的小桥;(指名读)思乡,是眷恋村旁潺潺的流水;(指名读)思乡,是热爱美好和睦的人家。
(指名读)3、真好。
联系着这一单元学过的课文,你能从这些诗句中想到哪些表达方法?(指名说)[第1句与《梅花魂》有关,是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思乡之情的;第2句与《桂花雨》有关,是通过一方面来表达思乡情的;第3-5句与《小桥流水人家》有关,是通过多方面来表达思乡情的。
(板书:细节、一方面、多方面)]4、师:今天这节课,咱们将学习4篇思乡方面的文章,进一步领悟这两种表达方法。
二、对比阅读《中秋月圆》《我的故乡在蓬莱》(一)(出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中秋月圆》《我的故乡在蓬莱》两篇文章。
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思乡之情的?学生快速默读,独立思考。
(7分钟)(二)集体交流《中秋月圆》(6分钟)师:咱们先来交流《中秋月圆》,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思乡之情的?预设:1、生:作者写了中秋节前,他每天都偷吃一个月饼,结果过节的时候月饼都叫他吃光了。
通过这件事的回忆来表达他的思乡之情。
师:真简练。
你结合着具体的事情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这就叫有理有据。
咱们就这样交流。
2、生:我发现作者除了写事以外,还对中秋节夜晚的景色进行了描写。
(生读景物描写的句子)。
作者想到童年时代的中秋节是那么美好,而现在只能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月亮,不能和亲人团聚,所以他非常地思念家乡。
师:你读懂了作者的心啊。
作者正是通过优美的景物描写来表达他的思乡之苦。
(若学生未能交流这段话,则问:作者还写了家乡中秋节美丽的夜色,发现了吗?生找出来读。
师问:为什么要写夜色?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交流)3、生:作者还写了一家人在枇杷树下过中秋节温馨愉快的情景。
通过这件事的回忆,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师: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当作者想到这一幕,怎能不加倍地思念亲人,思念家乡?4、师:大家看,作者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事,始终是围绕着——中秋节来写的。
这和咱们学过的一篇课文有点相似——《桂花雨》。
它们都是围绕着一个方面来写的。
5、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你觉得思乡还是什么呢?(大屏幕出示)思乡,是回忆童年时代美丽的桂花雨;思乡,是(1)生说,师指导、修改。
(3-5人)(2)请一生写在黑板上。
(三)集体交流《我的故乡在蓬莱》(6分钟)过渡:《中秋月圆》是通过回忆中秋节的美景和乐事来表达思乡情的。
那么,《我的故乡在蓬莱》一文,作者又是怎样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呢?预设:1、生:作者通过回忆蓬莱阁壮观的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读有关句子)师:是啊,这饱含深情的文字是对蓬莱阁的赞美,更是对故乡的思念。
2、生:作者还通过对海市蜃楼的描写,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生读有关句子)师:说得好。
如此神奇的景象,怎能不引起作者的思乡之情?3、生:作者通过写渔民捕鱼的热闹情景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生读有关句子)师:你有一双慧眼啊,读懂了文字背后所隐含的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
4、生:我发现这篇文章和《小桥流水人家》很相似,《小桥流水人家》写了小桥、流水、人家;这篇文章写了蓬莱阁、海市、海上捕捞,它们都是通过多个方面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师:你太了不起了,你能联系着以前学过的课文来比较着读,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若学生未能交流出这一点,则引导学生与《小桥流水人家》进行对比,从而发现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点)5、师:现在,你认为思乡还是什么?(大屏幕出示)思乡,是怀念家乡可爱的小桥;思乡,是眷恋村旁潺潺的流水;思乡,是热爱美好和睦的人家。
思乡,是生将所说的句子板书在黑板上(3人写)(四)小结师:刚才咱们读了两篇文章。
《中秋月圆》通过一个方面、《我的故乡在蓬莱》通过多个方面来表达思乡情的。
因此,我们在习作的时候根据需要,既可以从一个方面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三个方面、四个方面写。
三、对比阅读《祖母的芒果树1》和《祖母的芒果树2》过渡:思乡使人感到甜蜜和温暖,也能使人感到痛苦和悲伤。
咱们将要读的第三篇文章写的就是一位泰国老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不过,这篇文章很奇怪。
有人说它写得太简单,既不具体也不生动;有人说它语言简洁,非常精彩。
想读这篇文章吗?1、打开第1个信封,快速默读,想一想这篇文章到底写得怎么样?(2分钟)2、老师想听到你最真实的回答,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2分钟)预设(1):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师引导他们争论,使学生认识到细节描写的作用。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好。
师:你觉得哪写得好?(生说)有不同观点吗?生: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好。
师:你觉得哪写得不好,如果让你改,你打算怎么改?…………师: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的同学请举手。
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够好的请举手。
师:到底谁说的对呢?答案就在第二个信封里。
打开第2个信封,快速默读。
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到底哪一篇更好?预设(2):学生都认为这篇文章好。
师问:这篇文章好在哪?(2-3人回答)。
师适当反驳:你觉得这样写,能表达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吗?师:看来大家都是“简约派”。
这篇文章真的足够好吗?请打开第2个信封,快速默读。
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到底哪一篇更好?预设(3):学生都认为这篇文章不好。
师:老师觉得这篇文章很好。
这篇文章多么简练啊;事情写得多么明白啊。
(生会反驳)师:你觉得哪写得不好?如果让你改,你打算怎么改?引导学生说出细节描写的好处。
师:到底谁说的对呢?答案就在第二个信封里。
打开第2个信封,快速默读。
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到底哪一篇更好?3、生默读(3分钟)4、师:有的同学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我想你的心中一定有答案了。
这两篇文章到底哪一篇更好呢?(多生回答)认为第四篇文章更好的请举手。
大家都认为第四篇更好一些是吗?那第四篇文章到底好在哪呢?请你结合具体的句子,有理有据地谈。
[如果仍然有同学认为第三篇更好,则师说:你现在是孤军奋战,你不打算改变自己的观点吗?老师对你由衷的钦佩,坚持自己的观点比盲目地听从别人更可贵。
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为什么你仍然认为第三篇文章更好一些呢?生说。
师:你觉得这句话能表达出浓浓的思乡情吗?谁来说服他?(生说)来看大屏幕上的这个句子。
(出示一组句子对比。
)师: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生动,更感人?引导学生分析。
再问生:你现在觉得哪篇文章更好?师: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哪些?再继续交流。
]5、交流。
(6分钟)(1)学生交流有关句子。
预设:祖母弯下腰,慢慢地从地上、泥土中捡起一颗颗小芒果,盛在一个竹篮里,拿回家来。
生:我认为这句话写得好。
(生读)我通过“慢慢地”,体会到祖母非常失望和伤心的心情,这株芒果树是她从故乡带来的,表达出她对故乡的思念。
而第三篇中与它对应的那句话,就体会不到这种感情。
师:你仿佛走进了祖母的内心。
你抓住了祖母细微的动作,体会到祖母对故乡的思念。
像这样细微的动作,咱们在《梅花魂》里学到过,属于——细节描写。
像这样的细节描写还有哪些?(2)重点品析(大屏幕出示)祖母走回家来,把芒果洗干净,放在一个盘子里。
祖母的脚步走得极慢,好像不愿意离开这株芒果树。
她一步一回头地走回家来,用清水把每一颗小芒果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把这些小芒果整齐地排列在一个盘子里。
她一句话也不说,凝视着这盘小芒果,呆呆地坐在那里。
生交流。
预设:生1:“一步一回头”这个动作描写非常生动,表现出祖母非常失望的心理。
因为这株芒果树是祖母从泰国带回来的,寄托着祖母对祖国的思念,现在小芒果全掉在地上了,所以祖母非常失望和伤心。
师:这也是细节描写。
第一句话能体会到这种感情吗?(不能)。
师:这句话中,像这样细节描写还有很多。
生2:“用清水把每一颗小芒果洗得干干净净”“把这些小芒果整齐地排列在一个盘子里”从这些动作描写中,体会到祖母非常伤心。
师:这伤心的背后是祖母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这又是细节描写,看似平淡的几个动作,却使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一句话能体会到这样浓的感情吗?生3:“她一句话也不说,凝视着这盘小芒果,呆呆地坐在那里”这几个动作和神态描写中体会到祖母的伤心和思乡之情。
师:这还是细节描写。
细致入微地神态描写把祖母的伤心刻画得入木三分。
第一句话能体会到这样浓的感情吗?(交流一次追问一次)6、总结师:听了大家的交流,老师终于知道了是什么原因使这篇文章比第三篇文章更生动、更感人。
你知道吗?(细节描写)(请多生起来回答)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细节描写,才把祖母失望、伤心和思念家乡的感情表达得这样充分。
看来,在咱们的习作中,一定要重视——细节描写。
咱们集体读一读这段话。
7、师:思乡还是什么?(体现出细节描写)。
(大屏幕出示)(3分)思乡,是外祖父用细绸子慢慢地抹净墨梅图;思乡,是。
生将所说的句子板书在黑板上(3人写)8、同学们请看黑板,这一行行饱含深情的诗句,是咱们同学集体创作的,真了不起呀。
在优美的《思乡曲》中,咱们深情地齐读这首诗。
四、总结收获,指向习作(2分钟)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引导学生围绕板书,结合自己的习作来谈)2、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作文主题是“二十年后回故乡”。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这次习作已经有了很多的思考。
希望大家灵活运用学过的方法,在习作课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板书:月是故乡明思乡,一方面学生板书的第一篇文章的诗句多方面学生板书的第二篇文章的诗句1 学生板书的第二篇文章的诗句2学生板书的第二篇文章的诗句3学生板书的第四篇文章的诗句1 学生板书的第四篇文章的诗句2细节描写学生板书的第四篇文章的诗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