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要求1.学科基础:学生应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西医临床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和技术。

2.临床技能: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临床技能,能够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并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3.科学研究能力: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有一定的学术交流和创新能力。

4.人文素养: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具备良好的医学伦理道德素质,尊重患者的权益,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5.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其他医疗团队成员共同工作,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1.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设置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西医临床知识、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技术、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技能等方面的课程。

其中,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经典著作解读、中医理论体系等;西医临床知识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学科知识;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技术包括针灸、推拿、中药治疗等;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技能包括临床操作、病例分析等。

2.实践教学:研究生实践教学包括临床实习和科研实践两个方面。

临床实习是学生在医院实际工作中进行的临床技能培训和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医疗团队的工作,掌握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技能;科研实践是学生在科研项目中进行的实际研究工作,通过开展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学位论文:学生在学期末需要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论文要求具有创新性和实践价值,并符合学术规范。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与中西医结合临床相关,可以是其中一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的研究,也可以是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的研究等。

4.学术交流和进修:学生被鼓励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和创新能力。

学生还可以有选择性地参加境内外的中西医结合培训班、进修班等,以获取更广泛的学术信息和专业知识。

四、评价标准1.学术成绩:学生在课程考核和学位论文评审中的学术表现将被综合评价。

浅谈中西医结合临床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浅谈中西医结合临床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摘要 :本文 就 中西 医结 合临 床型 研 究生 学位 教育 的培养 模式 问题 ,从培 养 目标 、培养 方 案等 方 面进行 探 讨 。认 为 中西医 结合 临床 型 研究 生
的 培养 不仅 要 掌握 中西 医基 础理 论知 识 ,更 要 熟练 掌握 临 床 诊疗 技 能和 临床 操 作技 能 。 关键 词 : 中西 医结合 专 业 ;临床 型研 究 生 ;培 养模 式 :医 学教 育
d l 03 6 /is.6 2 2 7 .0 0 1 .1 o :1 . 9j s 1 7 7 92 1 .2 0 9 .n 0 文 章编号 :1 7 .7 9 ( 0 0 1 —0 70 6 22 7 2 1 ).20 1 1
中西 医结合专业 已为 我国医疗卫 生领域培养 了大 批 医学研究 生,为 中西医 结合事 业 的发展 作 出了贡献 。但 我们也要清 醒的看到 ,由于以往 我们 以培养科研型人才 为主 ,忽视 了他 们临床 能力的培训 ,因此并非完全符 合 临床 工作 的需求 。如何根据 中西医结合 临床 型研究生 学
21 科 学的培养计划 一个科 学的培养计划 ,是保证整 . 个培养 方案顺 利进行 的基础 。我们充 分发挥导师在研 究
生培养 全过程 中的指 导作用 ,实施 导师全面 负责、导师 组集体指 导的培养模式 。我们 要求 导师从研究 生入 学起 就要对 学生有一个 明确 的培养方 向和 培养计划 ,因此 , 要求导师根据研 究生的学历背景 、自身基础 、知识结构、 临床 能力等具体条件制 定一套完整可 行的培养计划 ,包
括组织 导师组成员 、拟 定课程学 习、确定科研方 向和 选 题等 。在保证 培养质量 的基础 上 ,注 重研究生 的个性 发 展 ,发挥 其创造潜能 ,使研 究生对 自己的培养 目标有 一 个 明确 的认识 。在研究 生培养 过程 中,我们积极提倡 导 师组的集 体指 导 。我们认 为导师组应 由不 同知识结构 、 同一学科 的人 员组成 , 这样可 以形成一个 知识 结构合 理、 优 势互补 的指 导集体 , 以利 于创新人才 的培养 。 22 强 化 临床轮转 工作 广 州 中医药 大学 第一 临床 医 . 学院根据 中西医结合临床 型研 究生专业 设置特 点,制 定 了严格 的临床轮转制度 。将 临床轮转 分为 2个 阶段 :第 阶段是在 级学科轮转 l 个月 ,选 择相关专业科 室 二 7 ( 二级学科 )进 行临床轮训 ;第二阶段 是在三级学科轮 转 1 个 月,着重本专业 的强化训练 。 由于研 究生在 轮 0 科过 程 中真 正从事某一特定方 向专 门训 练的时 间太少 , 为 了加强这方 面的训练 ,我们 要求研 究生在第一阶段 临 床轮 转二级学科 中加强三级学科 训练 ,在 本专业训练 。这 样 ,在二级 学科 与三级学 科转换、三级学科 与专科 训练上有~个 完 整 学科 的衔接 ,既达 到 了培养 目标 中 的临床 训练 ,又 为

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复习课程

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复习课程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00602 )一、培养目标1、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专业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能够从事本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2、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注重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掌握一门外语,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并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2.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研究3.中西医结合肿瘤病研究4.中西医结合老年病研究5.中西医结合妇科疾病研究6.中西医结合儿科疾病研究二、培养万式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方式。

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实行导师负责和导师组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指导小组由本专业及相关专业3-5名具有讲师以上职称人员组成。

鼓励“三种经历”,即社会实践经历、第二校园经历和海外经历。

研究生在第二校园经历和海外经历中取得的学分,与培养计划内必修课内容及要求基本相同的,经导师认定后,提交医学院学位分委员会讨论认定,可以作为必修课成绩,取得相应学分,培养计划以外的课程可作为选修课学分认定四、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

五、 应修总学与课程设置应修总学分:30,其中必修20学分(含培养环节学分)。

1. 必修课(学位课)思想政治理论,3学分;第一外国语,3学分。

专业外语,2学分。

(修读培养方案中1门及以上全英语教学必修课程并通过课程考 核的,可免修专业外语。

)学位基础课:(2-3门) 学位专业课:(2-3门) 2. 选修课(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至少修读不少于 2门的专业选修课。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中西医结合是指中医和西医相结合,共同应用于临床诊疗,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在医学界,中西医结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的相关问题。

一、中西医结合理论中医和西医在诊断和治疗上有着不同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中药治疗,而西医则更加重视病因学和药物治疗。

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就是将两种医学的优势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诊疗方案。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是指在研究生阶段,学习中医和西医知识,以便能够灵活运用两种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培养这类研究生的模式可以是联合培养、专业培训等形式。

三、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的培养内容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需要学习中医和西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治方法,同时还需要学习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和技术。

比如,学习中医诊断方法、中药治疗和针灸等;学习西医疾病诊断和药物治疗等。

此外,还需要学习临床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提升研究技能。

四、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的就业前景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能够灵活应用两种医学理论和方法,具备较高的就业竞争力。

他们可以选择在中医医院、西医医院、综合医院等医疗机构工作,也可以选择从事相关的临床研究工作。

五、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的发展趋势随着中西医结合理念的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

未来,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将承担更多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任务,推动中医和西医在临床领域的更深层次融合。

六、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的挑战与建议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需要同时掌握中医和西医的知识和技能,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学校和导师应该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同时,学生也要主动学习,持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是一个具备中医和西医知识的医学研究生,他们的培养模式和培养内容都与传统的中医或西医研究生有所不同。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00602)一、培养目标1、热爱祖国,品德优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队精神。

2、培养博学多才,在本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在本领域中做出创新性成果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3、精通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如果第一外语不是英语,则第二外语必须选英语。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研究。

2.中西医结合老年病研究。

3.中西医结合儿科疾病研究。

4.中西医结合妇科疾病研究。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的学制为5年。

四、培养方式硕博连续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成立硕博连读研究生指导小组,由3-5名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组成,其中应有一名校内跨学科的导师或校外导师,研究生导师任组长。

五、课程学习要求应修总学分:40,其中必修不少于26学分,选修不少于12学分。

(一)必修课: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硕士阶段)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学分(博士阶段)3.第一外国语3学分、专业外语2学分。

4.学位基础课(2-3门)5.学位专业课(2-3门):根据情况,学位专业课可采取以下三种形式之一:①经典著作或文献阅读:写出读书报告3篇,由导师或导师小组评定成绩,每篇为1学分。

②由本专业组织统一授课,采取课程考试方式③由本专业(未统一开课的)命题并组织考试,具体的考试方式由各专业自行决定。

6.前沿讲座6学分。

前沿讲座旨在使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成果,提高博士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和学术交流能力。

前沿讲座可采用讨论班、学术论坛、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内容包括国内外研究动态介绍、文献讲座、新技术与新成果介绍等。

鼓励博士研究生使用外国语进行前沿讲座。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健全的中西医结合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旨在培养能够通过综合运用中西医理论和技术,准确判断疾病并确定治疗方案的科研和临床应用人才。

二、培养要求1.具备扎实的中西医结合理论基础知识;2.具备深入理解临床医学的整体规律和临床诊疗的基本原理;3.具备运用中西医结合手段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能力;4.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5.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6.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意识。

三、培养内容1.必修课程:1.1中西医结合理论基础1.2中西医结合诊断学1.3中西医结合治疗学1.4中西医结合病案分析1.5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1.6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导2.选修课程:2.1中西医结合药物学2.2中西医结合针灸学2.3中西医结合康复学2.4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2.5中西医结合心理学2.6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四、培养方法1.理论学习: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独立学习,学习中西医结合理论和临床知识。

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实践训练:学生通过实习和临床实践,提升中西医结合临床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独立诊断和治疗能力。

3.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并有机会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学术会议。

五、学制与学位授予六、评估与考核1.课程考核:学生需完成所有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参加相应的考试或评估。

2.实习考核:学生的实习成绩将根据实习单位的评估进行考核。

3.论文评审:学生在完成研究课题后,需准备学术论文并进行答辩,通过评审后方可获得学位。

七、招生要求1.本科学历:具备医学、中医、药学等相关专业本科学历;2.语言能力:具备良好的中文和英文读写能力;3.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4.考试要求:根据学校的招生政策及规定进行口试、笔试等考核。

最新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最新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05709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概况: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在校、院领导的重视培植及老一辈中西医结合专家带领下,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和良好的学术积淀。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于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获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近三年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63项,获科研经费661万元,并获得多项省部级成果及专利。

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脾胃病科、神志病科、护理学科;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含建设项目及培育项目)6个:脾胃病科、神志病科、肾病科、肛肠科、护理学科、中医预防保健科;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3个:针灸学、脾胃学、中医预防医学(培育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2个: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势病种“胃缓(胃下垂)”牵头单位1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9个:脾胃病科、中医康复科、中西医结合肾病专科、中医脑血管病专科、中西医结合心力衰竭专病、中医妇科、呼吸科、中医肛肠科、乳腺科。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硕士生导师达120人,其中有多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同领域中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形成了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

依托福建中医药大学三所临床医学院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首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单位作为教学基地,临床及科研能力强。

二、培养目标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中西医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同时掌握必要的现代医疗技术,具有较强的传承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临床研究能力,身心健康,善于沟通,能够独立从事中西医临床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政治方面: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医药事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

具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

热爱中医药事业,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目标 技能实践

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目标 技能实践

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技能实践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技能实践一、引言在当今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有人认为,传统的中医学知识与西方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解决医学难题,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希望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然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具备哪些技能?本文将从培养目标和技能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1. 深刻理解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深刻理解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经典理论、中药学知识、中医诊疗技术,以及西方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临床医学知识等。

只有深入了解这些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2. 掌握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技能除了理论基础,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还需要掌握临床实践技能,包括中医诊断技术、中医治疗技术,以及西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等。

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灵活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式和技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3. 培养跨学科的综合素养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包括中医学、西医学、药学、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种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提高诊疗水平。

4.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医疗团队中,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与其他医护人员合作,开展多学科的诊疗工作。

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协作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三、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技能实践1. 临床实习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参与临床实习,通过实际操作来练习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技能,包括病史采集、辨证施治、中药配伍、西药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在临床实习中,学生需要与临床医师共同工作,接触各种疾病,积累临床经验。

2. 学术研究除了临床实习,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还需要进行学术研究,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热点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标准

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标准

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标准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质量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本文将对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培养标准进行探讨。

二、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标准概述1.培养目标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中西医结合理论、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他们应具备较强的临床诊疗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跨学科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2.培养要求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应系统掌握中医、西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的医学伦理素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法律法规。

3.培养内容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培养内容包括专业理论、临床技能、科研能力、公共卫生知识、跨学科交流等。

4.培养方式采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训练等多种方式,注重中西医结合、中西方医学优势互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

三、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培养1.中医技能培养通过系统的中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使研究生掌握中医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2.西医技能培养通过系统的西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使研究生掌握西医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3.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开展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培养研究生在多学科领域中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1.思想道德素质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研究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医学信仰。

2.专业素质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实践教学等途径,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素质。

3.创新素质加强科研训练,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人文素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研究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沟通协作能力。

五、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索1.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2.国际化培养模式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3.个性化培养模式根据研究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发挥其特长。

中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医学(含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中医学理论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专门知识、具备职业道德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培养具备扎实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专门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2.培养具备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教学科研与管理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3.培养具备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4.培养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内容1.中医学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医学理论方法论、中医学研究方法论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对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包括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病例分析与诊断、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和治疗方法的能力。

3.科研方法与实践:包括医学统计学、科研伦理学、医学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4.临床技能培训:包括中医学临床技能、西医学临床技能、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等课程和实习,重点培养学生临床技能和实践能力。

5.科研课程:包括中医学研究进展、中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现代中医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研究方法。

四、培养方式1.课堂教学:通过系统的理论课程,培养学生对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2.实践教学:通过临床技能培训、实习和科研课程,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和经验。

3.科研导师指导:每位学生将有一名科研导师进行学术指导和研究项目的指导。

五、培养过程1.前期课程学习:学生将在前期学习中系统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知识。

2.实践实习:学生将在临床医院进行实践课程和实习,通过临床技能培训和临床实习,提高自己的临床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中医学(含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学(含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学(含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中医学1057第一条培养目标与要求一、培养热爱中医药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中医临床医师。

二、掌握坚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的现代诊疗技术,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能独立、规范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疾病诊治工作。

三、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传承学习、临床研究能力,并有一定的临床教学能力。

四、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和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

第二条招生对象与入学方式一、招生对象。

为符合中医医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规定的专业要求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

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原则上不得报考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入学方式。

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并达到规定要求,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

第三条学习年限与培养原则一、学习年限。

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3年。

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培养要求者可以延期学习年限1年。

二、培养原则。

培养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

培养过程应涵盖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内容与要求,重视学位课程学习、临床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全面培养,同时注重中医学传统经典的学习传承。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和临床指导教师组共同负责制,临床指导教师组由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教师组成。

导师主要负责指导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临床指导教师组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

第四条课程学习与考核一、课程学分及设置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按照每18学时1学分计算。

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修满20个学分。

根据研究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开设课程,课程应满足学位授予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突出中医学传承、实用、创新的特点。

课程设置应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限选课。

二、教学方式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以面授和网络教学为主,自学为辅,每门课程集中授课的课时应不少于总课时的1/2。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理论学习:深入理解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了解中西医融合的理论和实践。

2.临床实践:通过实习和临床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和病例分析能力,为将来独立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科学研究:具备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方法和能力,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

二、培养计划硕士阶段培养时间为3年,博士阶段培养时间为4年。

1.前两年(硕士阶段):1.1.课程学习:研究生接受包括中西医结合临床理论、医学基础、中西药学、中医诊断、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同时加强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

1.2.实习实践:研究生在校内医院进行临床实习,掌握基本临床技能,参与病例讨论和诊疗方案制定。

1.3.学术研究: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展,学习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写作技巧,撰写科研论文。

2.后两年(博士阶段):2.1.专业课程学习:在硕士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中西医结合临床相关的课程学习,包括研究生课程和研讨会。

2.2.临床实践:进一步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的高级诊疗技术,独立承担一些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参与多学科团队的临床研究。

2.3.科学研究:开展独立的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并发表于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三、评估和考核1.学期评估:根据学生的课程成绩、实习情况、科研进展等进行学期评估。

2.毕业论文及答辩:研究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并开展答辩。

3.科研成果:研究生在培养期间需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并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

4.临床实践:通过临床实习和临床能力考核,评估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水平。

四、师资力量和资源1.专业导师:硕士和博士阶段均配备专业导师,具有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经验。

2.校内医院:学校配备带有临床医师执业资格的校内医院,为研究生提供临床实践和实习机会。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4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表
类别
学 位 公 共 课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开课 学期
思想政治理论(理
1 MP1209002
工医)
1
2 MP0891001 第一外国语
1-2
3 M08060002 专业外语
2-4
总学 时数 54
108
32

授课单位

3 马列部
3 大外部
2 导师组
考核 方式 考试
在省级以上学会做综述或报告
0.6 学分/次
6、临床实践 2 学分。
临床实践阶段按课程形式进行设置,由导师组负责安排在内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及
相关科室轮转,轮转时间不少于 6 个月,其中包括门诊、病房二部分。要求在上级医师的
指导下书写各种医疗文件。参加疑难危重、死亡病例讨论。
临床实践安排(时间、科室)确定后需提交各培养单位教育处备案。临床实践由轮转
1
1.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3 学分
2. 第一外国语 3 学分、专业外语 2 学分。
3. 学位基础课 1 门以上
4. 学位专业课 1 门以上
硕士生在第一学期集中上课,第二学期起跟随导师组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
导师组开设的专业课和相关专业基础课,可采取多种形式:①经典著作或文献阅读 :写出
读书报告 2 篇,由导师或导师小组评定成绩,每篇为 1 学分。②由本专业组织统一授课,
附: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著作
1、 中医四部经典著作 2、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3、 《中医内科学》 4、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5、 《中医儿科学》 6、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 7、 《中医妇科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保证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依据我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校发【2011】3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敬业精神,科学严谨,团结协作,身体健康,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发展而奋斗。

(二)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临床实践能力强并具有进行临床应用研究和一定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层次医疗人才。

(三)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与知识;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先进方法和手段;了解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临床综合分析和思维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领域的科技资料与文献;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二、学制与培养阶段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

其中,基础理论课学习时间半年,中西医结合临床相关临床专业理论及诊疗技能训练为一年半,培养方向专门研修(含论文工作)为一年。

三、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西医结合妇科四、课程设置:(一)公共必修课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1.自然辩证法 18 1.5 社会科学部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3 社会科学部3.英语 144 12 外国语言学系4.统计学及SPSS软件应用 70 5 公共卫生学系(二)核心课程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1.中西医结合导论 30 2 第一临床学院2.神经病学 30 2 第一临床学院3.中医经方研究 24 2 第一临床学院(三)专门课程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1.中医内科 20 2 第一临床学院2.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学 20 2 第一临床学院(四)选修课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1.科研方法 15 1 公共卫生学系2.文献检索 15 1 图书馆3.医学行为学 15 1 心理学系五、培养要求(一)临床专业理论与诊疗技能训练(一年半)1.核心课程、专业英语学习及要求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核心课程中西医结合导论,由本培养单位统一组织实施。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临床医学知识和理论基础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人才。

学生在系统学习中医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西医学知识,掌握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方法,具备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能力,能够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

二、培养内容和课程设置1.公共课程(1)必修课程1)医学统计学2)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3)医学伦理学(2)选修课程1)基础医学相关课程2)医学影像学3)流行病学2.专业课程(1)必修课程1)中医学基础理论2)中医诊断学3)中西医结合临床4)中西医结合治疗学(2)选修课程1)中医内科学2)中医外科学3)中医妇科学4)中医儿科学5)中医针灸学6)药物学3.临床实践(1)实习岗位将学生分配到临床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实习,通过与临床医生合作,深入了解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的实际操作,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4.学位论文学生需要选择一个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课题,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并撰写一篇学位论文。

三、培养模式和要求1.全日制学习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指导教师制度每个学生设置一名专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和学位论文等。

4.考核制度学生需通过课程考试、临床实习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术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四、培养效果评估1.掌握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掌握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3.具备独立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的能力;4.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参与医学科研工作;5.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以上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和要求,该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中西医结合临床能力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于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的需求,推动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2024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4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4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中医和西医综合知识与技能的临床专业人才,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熟悉中西医结合理论和方法,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与治疗技术,具备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中进行医学研究和开展临床教学的能力,为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做出贡献。

二、培养内容1.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医学英语、医学科研方法学、医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等,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等,提供中医和西医结合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

3.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研究方向,提供相关领域的选修课程,如中医药学、中医针灸学、中医推拿学、中医养生等。

4.临床实践:通过在医院实习,学生将参与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并实际操作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技术,提升临床实践能力。

5.科研与创新:培养学生具备进行中西医结合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论文撰写、学术报告等,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三、培养模式1.课堂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座、小组讨论、病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导师制度:为每个学生分配一位具有丰富临床和研究经验的导师,指导学生在临床实践和科研活动中的发展。

3.实践教学:通过在临床教学医院的实践,学生将结合理论与实践,加强临床技能与创新能力。

4.学术活动:学院将定期组织各类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学生可以参与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等,扩展学术视野。

5.评估与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研究成果进行定期考核,包括课程考试、临床实践评价、学术论文评审等。

四、培养要求1.基本技能:学生需掌握基本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如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辨证施治等。

2.独立思考:学生应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并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中医学(含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学(含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学(含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第一条培养目标与要求一、培养热爱中医药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中医临床医师。

二、掌握坚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的现代诊疗技术,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能独立、规范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疾病诊治工作。

三、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传承学习、临床研究能力,并有一定的临床教学能力。

四、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和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

第二条招生对象与入学方式一、招生对象。

为符合中医医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规定的专业要求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

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原则上不得报考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入学方式。

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并达到规定要求,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

第三条学习年限与培养原则一、学习年限。

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3年。

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培养要求者可以延期学习年限1年。

二、培养原则。

培养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

培养过程应涵盖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内容与要求,重视学位课程学习、临床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全面培养,同时注重中医学传统经典的传承。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和临床指导教师组共同负责制,临床指导教师组由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教师组成。

导师主要负责指导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临床指导教师组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

第四条课程学习与考核一、课程学分及设置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按照每18学时1学分计算。

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修满20个学分。

根据研究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开设课程,课程应满足学位授予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突出中医学传承、实用、创新的特点。

课程设置应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限选课。

二、教学方式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以面授和网络教学为主,自学为辅,每门课程集中授课的课时应不少于总课时的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代码:105709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概况: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在校、院领导的重视培植及老一辈中西医结合专家带领下,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和良好的学术积淀。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于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获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近三年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63项,获科研经费661万元,并获得多项省部级成果及专利。

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脾胃病科、神志病科、护理学科;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含建设项目及培育项目)6个:脾胃病科、神志病科、肾病科、肛肠科、护理学科、中医预防保健科;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3个:针灸学、脾胃学、中医预防医学(培育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2个: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势病种“胃缓(胃下垂)”牵头单位1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9个:脾胃病科、中医康复科、中西医结合肾病专科、中医脑血管病专科、中西医结合心力衰竭专病、中医妇科、呼吸科、中医肛肠科、乳腺科。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硕士生导师达120人,其中有多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同领域中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形成了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

依托福建中医药大学三所临床医学院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首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单位作为教学基地,临床及科研能力强。

二、培养目标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中西医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同时掌握必要的现代医疗技术,具有较强的传承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临床研究能力,身心健康,善于沟通,能够独立从事中西医临床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政治方面: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医药事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

具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

热爱中医药事业,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二)业务方面:1、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临床技能,具有较强的传承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能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具备独立从事中西医临床医疗、康复保健等工作。

2、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不少于6个三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危重病、疑难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相当于高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

3、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临床科研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

4、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

5、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

(三)身体素质方面: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妥善处理好医患关系。

三、研究方向1.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肾脏病系统的临床研究、呼吸疾病的临床研究、神经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肿瘤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老年疾病的临床研究、风湿免疫疾病的临床研究、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2.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普通外科疾病的临床研究、肝胆外科疾病的临床研究、泌尿外科疾病的临床研究、神经外科疾病的临床研究、肿瘤外科疾病的临床研究、麻醉及疼痛治疗的临床研究;3.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妇产科疾病的临床研究;4.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儿科疾病的临床研究;5. 中西医结合五官科学:眼科疾病的临床研究、耳鼻喉疾病的临床研究;6.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骨伤科学疾病的临床研究;7. 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急诊危重病研究;8. 中西医结合影像科学:脑功能MRI成像、肛瘘影像MRI成像、消化系统影像MRI成像。

四、学习年限和时间分配脱产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3-5年,最长不超过6年。

临床轮训时间33个月。

轮训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24个月,在中医各专科轮转培训,培养中医临床工作能力,掌握相关的西医基本技能。

第二阶段培训时间为9个月,通过以轮转为主的强化培训,进一步提高中医专科疾病的诊疗能力,掌握相关学科西医的基本技能,熟悉相关辅助科室的检查检验内容和诊断方法。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中医临床医师毕业后教育有机衔接,实行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根据《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在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临床轮转,完成整个培训并通过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获得合格证书和医师资格证书,同时按本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完成相关培养环节,考核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经学位委员会评定,审核通过者授予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硕士生在二级学科范围内临床轮转的同时,必须在规定学习期限内完成国家对中医临床专业硕士生研究生的课程修读要求,学位论文水平的标准按照学位授予标准进行。

研究生培养方式灵活多样,实行导师负责制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应强调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研究生必修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加强研究生的自觉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指定选修课三部分组成,要求修满21学分。

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专题讲座、案例研讨、社会实践、跟师学习、专业训练和科研实践等多种形式。

重视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总结与传承,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临床与科研相结合。

(课程学习参见下表)备注:原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不再开设。

根据《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外国语课程学习考试规定》(校办〔2014〕5号)文件精神,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达426分及以上者,可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经审核同意后免修外国语课程, 免修者课程成绩按80分计。

七、临床实践及科研、教学能力训练(一)临床(生产)实践:硕士生通过临床能力的训练,学会急诊处理、危重病人抢救、病历书写等临床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治疗技术,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培养正确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严谨的科学作风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1、第一阶段:中医内科:培训时间为12个月。

研究生主要在呼吸(肺病)、心血管、消化(脾胃病)、急诊、内分泌、肿瘤、血液、肾病、神经(脑病)、风湿等专科的门诊和病房及辅助科室轮转学习。

其中急诊为必须轮转的科室,其余科室至少选择3个科室轮转。

中医外科:培训时间为2个月。

研究生主要在门诊、病房轮转学习。

可以在中医外科(疮疡、乳腺或其他专病专科)、中医肛肠科、中医皮肤科中选择科室轮转。

中医妇科:培训时间为2个月。

研究生主要在门诊、病房轮转学习。

中医儿科:培训时间为1个月,研究生主要在儿科门诊和病房轮转学习。

针灸科、推拿科、中医康复科:培训时间为3月,研究生主要在针灸科、推拿科、中医康复科门诊选择轮转学习。

中医骨伤科:培训时间为2个月。

研究生主要在急诊、门诊、病房轮转学习。

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眼科:培训时间为1个月,研究生主要在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眼科门诊、检查室、治疗室选择轮转学习。

辅助科室:培训时间为1个月,研究生主要在心电图、放射科、中药房轮转学习。

2、第二阶段:培训时间为9个月。

研究生根据预期从事的专业选择在相应的二级学科病房、门诊以及密切相关科室轮训。

(二)科研工作:研究生跟随其导师从事本专业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进行科研训练;选题应密切结合临床实践,开展科研试验工作,学习文献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撰写学位论文。

(三)教学实践:应加强对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至少安排4学时的教学工作,并撰写教案、讲稿,制作课件,由教研室主任安排教学活动,并由专家组(含导师)对研究生的教学能力进行评定。

八、考核与评定1、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生生将每天完成的培训内容如实填入《福建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手册》,指导医师和导师定期审核后签字,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及参加结业综合考核的依据。

2、课程学习考核:公共必修课、指定选修课、临床科研思路与方法和中医经典医籍课程在校1个月完成,由福建中医药大学统一组织考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与进展、研究方向课由规培医院组织学习和考核;研究方向课采取导师或研究团队讲授、辅导和研究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方式可采用试卷、文献阅读记录、导师经验总结等形式,考试成绩按照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由学科学位委员会于开题前统一报送研究生院。

3、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均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考核要求进行。

考核结束后,将成绩报送至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九、开题与学位论文要求(一)开题要求:硕士生在完成课程学习,修满学分后应按《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开题工作规定》等有关要求,在第3学期,最迟不超过第4学期初完成文献综述及学位论文开题工作。

(二)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论文应结合中西医临床实际选题,突出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运用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是研究报告、临证经验总结、专业文献研究、医案医话解析等。

论文撰写应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同步进行,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和《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论文基本要求和答辩工作的规定》等有关要求,组织论文评阅、答辩等工作。

(三)论文答辩:1、硕士生按规定修满课程学分,完成其它实践要求,完成论文工作,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2、论文答辩申请程序:由研究生填写“毕业答辩材料”,导师审查研究生是否按培养方案完成课程学习及其它实践要求,学位论文是否符合要求,在学位申请书上写上对该生论文的评语及提出是否同意论文答辩的意见。

提交答辩材料和论文至中西医结合学科学位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科学位委员会组织论文预答辩。

预答辩通过后,研究生修改论文,并提交论文至中西医结合学科学位委员会。

研究生院进行论文抽查送审,中西医结合学科学位委员会负责送审未被抽查的论文。

研究生针对评阅意见修改论文,中西医结合学科学位委员会审核“答辩委员会审批表”,审核同意后组织论文答辩。

3、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和答辩规则按《福建中医药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要求执行。

十、学位授予研究生完成学位课程考试、临床能力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具备《福建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实施细则》中规定的学位申请资格以及有关申请材料,可依照福建中医药大学规定的申请流程向学校提交学位申请,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可授予其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