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干化学分析原理及影响要素
尿干化学结原理结果解读整理版
第一章尿液干化学分析原理1、空白块:尿在测试块上分布的状态以及尿本身的颜色都会给测定带来误差,设置空白块就是为了排除这些产生误差的因素。
各个项目使用同一个空白块。
2、白细胞:0 Cell/μL。
根据酯酶法的原理,粒细胞浆内含有酯酶,这种酶个水解一种3-羟基吲哚酚酯类底物,释放出酚从而与重氮剂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
3、酮体:0 mmol/L。
根据硝普酸钠法原理,硝普酸钠和酮体(乙酰乙酸)在碱性条件下相互作用,呈现紫色,特别是乙酰乙酸对此特别灵敏。
4、亚硝酸盐:0μ mol/L。
反应依赖于尿中革兰氏阴性菌把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砷酸反应生成重氮化合物,重氮化合物再与萘基乙二胺二盐酸结合,呈现桃红色。
5、尿胆原:3.2~16μ mol/L。
根据偶氮结合法的原理,尿胆原在强酸条件下和重氮盐偶联成胭脂红色素。
6、胆红素:0μ mmol/L。
根据偶氮结合法的原理,2,4-二氯苯胺重氮盐与胆红素进行特异性反应,并与胆红素浓度相对应产生不同的颜色。
7、蛋白质:<0.15g/L。
根据燃料结合的蛋白质误差原理,蛋白质与染料结合形成复合物产生色变,特别是对白蛋白的反应比对球蛋白、血红蛋白、本-周蛋白和黏蛋白更为灵敏。
8、葡萄糖:<2.8 mmol/L。
根据葡萄糖氧化酶法反应原理,葡萄糖氧化酶特异性氧化β-D葡萄糖,生成葡萄糖醛酸盒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作用下,使指示剂氧化产生红色。
9、尿比重:1.010~1.025。
利用多聚电解质法,尿中电解质与聚电解质发生离子交换的原理。
阳离子存在时,多聚物氢离子通过交换释出,使溴百里酚蓝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由蓝色经过蓝绿色最红变成黄色。
10、酸碱度:5.5~7.5。
通过PH指示剂测定5.0~9.0范围内的PH值11、隐血:根据血红蛋白接触活性法原理,通过血红蛋白的类过氧化物酶样作用催化分解过氧化氢,使四甲基联苯胺氧化呈色。
12、维生素C:0 mmol/L。
尿液干化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整理课件
1
尿液生成
整理课件
2
尿液检验目的
1.协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和疗效观察:泌尿系统炎症、结核、结石、 肿瘤、肾脏的移植排斥反应以及肾衰竭时,尿液成分会发生变化, 治疗后好转。因此,尿液检验是泌尿系统疾病最常用的不可替代的 首选项目。
2.安全用药监护:某些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常 可引起肾脏损害,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应经常观察尿液变化,以确 保用药安全。
10项尿液分析仪:在9项基础 上增加了尿比密测定。
11项尿液分析仪:在10项基础 上增加了尿维生素C测定。
12项尿液分析仪:在10项基础
上增加了尿色和浊度测定。整理课件
15
尿液干化学工作原理
尿液干化学试带是以滤纸为载体,将各种试剂成分浸渍后干 燥,作为试剂层,固定在塑料底层上,并在表面覆盖一层起 保护作用的尼龙膜,作为反射层。尿液浸入试带后与试剂发 生反应,产生颜色变化。
整理课件
21
尿胆红素检测原理:采用偶氮反应法。在强酸介质中,尿胆 红素与二氯苯胺重氮盐耦联成红色化合物。试剂模块发生由 黄色→红色的颜色变化。
尿胆红素检测干扰因素: ①当患者接受大剂量氯丙嗪治疗,或尿液中含有高浓度的维 生素C、亚硝酸盐,或含有盐酸苯偶氮吡啶代谢产物时,使胆 红素呈现假阴性; ②尿液中含有吩噻嗪或吩嗪类药物时,可使胆红素呈现假阳 性;
整理课件
5
(3)24h尿:患者上午8时排尿一次,将膀胱排空,弃去尿,此
后收集各次排出的尿,直至次日上午8时最后一次排尿的全部尿。
尿中某些成分24h不同时间内的排泄浓度不同,如肌酐、总蛋白
质、电解质等,为了较准确地定量分析这些成分,必须采集24h
尿液分析检测干化学法
尿液分析检测干化学法尿液分析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检查手段,可以通过检测尿液中的化学成分来判断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病理变化。
干化学法是尿液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
本文将介绍尿液分析检测干化学法的原理、操作流程和临床应用。
一、干化学法原理干化学法主要基于尿液化学成分与特定试剂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
尿液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会与试剂发生颜色反应、沉淀反应、气体反应等,从而通过观察反应结果得出有关尿液成分的信息。
不同的化学成分与试剂发生不同的反应,因此干化学法可以检测多种化学物质。
二、干化学法操作流程1.准备尿液样本:首先需要收集患者的新鲜尿液样本,并进行标本编号和提供必要的相关信息。
2.样本处理:将尿液样本进行预处理,如离心分离,去除不需要的物质(如颗粒物、细胞等)。
3.试剂添加:将预处理后的尿液样本与特定试剂按比例混合,使其反应达到最佳状态。
通常需要加入酸、碱、盐或其他试剂来改变尿液的酸碱度、浓度等参数。
4.反应观察:混合后的尿液样本与试剂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反应。
反应过程中,观察尿液的颜色、沉淀、气体等变化,并记录结果。
5.结果判读:根据反应结果,通过对比参考值或参考标准,判断尿液中的化学成分是否正常。
如其中一试剂颜色的变化可以表示尿液中是否存在其中一种物质,或者沉淀的形成可以指示尿液中的化学物质量的多少等等。
三、临床应用1.尿常规:通过干化学法可以检测尿液的颜色、浑浊度、PH值、比重等指标,进而判断患者的肾功能、水平衡状态和尿路感染状态等。
2.糖尿病诊断:干化学法可以检测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控。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含有葡萄糖,若检测结果呈阳性,可能表示患者糖尿病的存在。
3.蛋白尿检测:通过干化学法可以测定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用于肾功能损害和尿路感染的诊断。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只应有微量的蛋白质,若检测结果呈阳性,可能表示患者肾功能异常或尿路感染。
4.尿酮体检测:干化学法可以检测尿液中的酮体含量,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饥饿症等疾病的诊断。
尿液干化学分析原理及影响因素
尿液干化学分析原理及影响因素尿液是人体内代谢产物的主要排泄物之一,其化学成分可以反映人体的代谢状况和健康状况。
尿液干化学分析是通过将尿液样品置于高温和低湿的条件下,使其干燥并形成固体,再进行化学分析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可靠等优点,在临床医学、生化学以及毒理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1.蒸发干燥:尿液样品首先被置于高温下,其中的水分被蒸发去除,从而使尿液干燥。
在高温下,水分子的热运动增强,使得水分子逃逸,从而使尿液中的水分蒸发。
2.化学反应:尿液中的化学成分在干化过程中与加热器壁或其他样品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或固体物质。
例如,尿液中的蛋白质可在高温下与加热器壁反应生成氨气。
3.冷凝:尿液中的气体或固体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后,在低湿的条件下,被冷凝成为可测量的物质。
冷凝是在高温干燥的基础上通过降低温度将气体或固体物质从气态转化为液态。
4.分离和测量:冷凝后的物质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分离和测量来确定尿液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
常用的方法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
尿液干化化学分析的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尿液的保存、温度、pH值、样品制备等。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1.尿液保存:尿液样品应尽快进行干化分析,长时间的保存容易导致化学成分的降解和挥发,使分析结果不准确。
2.温度:尿液样品在高温下进行干燥,温度的选择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
如果温度过高,可能会导致样品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分解或失去活性。
3.pH值:尿液的pH值是影响化学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pH值偏低或偏高都可能影响尿液中一些化学物质的稳定性和反应性,从而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
4.样品制备:尿液样品的制备过程中,如沉淀与过滤的时间、溶液稀释等因素都会对尿液中的化学成分含量产生影响。
总之,尿液干化化学分析作为一种快速、简便、可靠的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和生化学领域。
在进行尿液干化化学分析时,需要注意尿液的保存、温度、pH值和样品制备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从而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尿液干化学分析原理及影响因素
尿液干化学分析原理及影响因素尿液的干化学分析在各级医院甚至诊所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各品牌的尿分析仪及其配套试纸虽略有差异,项目代码也略有不同,但检测原理基本相同:一、葡萄糖(GLU)[反应原理]:采用酶法测试,用两种酶,分别是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
主要反应过程如下:现在几乎所有的试纸都是采用酶法,因为酶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反应时间短等优点。
不同型号的试纸所选用的指示剂有所不同。
[临床意义]:1. 生理性糖尿为一过性糖尿,是暂时性的,排除生理因素后恢复正常。
主要有三种:①饮食性糖尿,即在短时间内服用大量糖类,引起血糖浓度过大;②应急性糖尿,在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周期性四肢麻痹等情况下,延脑糖中枢受刺激,使肾上腺激素或胰岛素分泌异常,可出现暂时性的糖尿;③妊娠中后期多可见糖尿。
2. 病理性糖尿也可分为三种:①真性糖尿,既胰岛素的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使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尿糖检查不仅可以诊断糖尿病,还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决定胰岛素的用量、判断疗效;②肾性糖尿,即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新生儿的近曲小管功能未完善也能出现糖尿;③其他糖尿,如生长激素过多(肢端肥大症)、甲状腺激素过多(甲亢)、肾上腺激素过多(嗜铬细胞瘤)、皮质醇(Cμshing综合症)、胰高血糖素等都可使血糖浓度高过肾糖阈而出现糖尿;另外,肥胖病、高血压也可能出现糖尿。
[注意事项]:1. 因为尿糖分析试纸的后一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当尿液中含有比色素还原能力更强的物质时,可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
如尿液中含有维生素C时就能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假阴性。
2. 抗生素对班氏法糖定性、糖定量测定结果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对干化学法的测试结果无影响。
尿液存放时间过长也能使尿糖被细菌分解使浓度下降,但含有抗生素时几乎不下降。
3. 高浓度的酮体尿可引起假阴性;尿液比重增高,可降低试剂带对尿糖的敏感性;服用大量左旋多巴时,该药物的代谢产物会对测试反应产生抑制作用,使测试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尿液被过氧化物或次氯酸盐等强氧化性物质污染的时候能出现假阳性。
尿干化学分析原理
尿干化学分析原理尿干化学分析指的是通过化学方法对尿液样本进行分析,检测其中的化学成分、代谢产物以及异常物质。
尿干化学分析是一项简单而且可靠的检测方法,广泛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其原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硝酸还原反应硝酸还原反应是尿液中检测亚硝酸盐的一种方法,通过简单的反应可以将亚硝酸盐转化为氨。
在一定条件下,亚硝酸盐和酸性的尿液会产生反应,生成游离的亚硝酸,再和吡唑啉染色剂产生复合物,使尿液变成红色。
硝酸还原法通过改变尿液的酸碱性,使亚硝酸盐转化为氨,在尿液中达到了极高的灵敏度。
二、尿素酶法尿素酶法是一种测定尿素浓度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酶促反应来测定尿液中尿素的含量。
将尿液与酶催化液混合,酶可将尿液中的尿素水解为氨和二氧化碳。
其产生的氨被吸附在酶素中,酶素的颜色逐渐变深,所以测定尿素含量的多数方法都是在酶素颜色变深时停止反应。
三、琼脂糖电泳分析琼脂糖电泳分析用于检测尿蛋白质和肌酐的含量,基于蛋白、肌酐在电场中迁移速率不同的原理。
尿液样品含有多个不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因为分子量的不同在琼脂糖凝胶中的溶解度也不同,通过电泳技术可以实现分离。
通过分析分离出来的样品中蛋白质条带的形状、强度等特征,可以推断蛋白质的类型以及可能存在的异常状况。
四、尿常规分析尿常规分析是尿液检测的基础方法,一般包括检测尿的颜色、透明度、杂质、酸碱性、比重等物理特性,以及蛋白质、红、白细胞、管型和糖等化学成分。
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尿常规检测器分析尿液,将尿液样品放入专门的薄膜或者试管中,根据它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测定。
总之,尿干化学分析是一种用于分析尿液成分的常用方法,其原理基于化学反应和生物分析学原理,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测欧液中的代谢产物及异常物质,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尿干化学分析
尿干化学分析尿液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对尿液进行化学分析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尿液干化学分析是指通过将尿液进行脱水处理,将其转化为干燥的固态尿样,再进行化学分析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尿液干化学分析的原理、方法以及在临床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尿液干化学分析的原理主要基于尿液中各种成分的化学性质。
尿液中的成分可以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盐两大类。
有机物包括尿素、尿酸、胆固醇等,而无机盐主要有钠、钾、钙、氯等。
通过将尿液转化为固态样品,可以消除尿液中的水分对分析的干扰,使得分析结果更加准确。
尿液干化学分析的方法包括样品准备、样品处理和分析结果的计算与解释。
在样品准备过程中,首先需要收集新鲜的尿液样品,然后将其通过脱水或冷冻干燥的方法将其转化为固态样品。
样品处理的过程主要是使用化学试剂对样品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
分析结果的计算与解释是根据化学试剂与尿液中成分之间的反应关系,通过比色法、光度法、比重计等方法得出。
尿液干化学分析在临床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尿液中的某些成分和指标可以作为一些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
例如,尿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蛋白质等的检测可以帮助鉴定尿路感染、肾脏疾病等。
尿液中的葡萄糖、酮体等的检测可以提示糖尿病的存在。
此外,尿液中的尿酸浓度可以评估痛风患者的病情。
尿液干化学分析在科学研究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分析尿液中的代谢产物,了解人体代谢的变化规律。
尿液中的成分与人体健康状况、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分析尿液样品,科学家们可以发现一些与疾病相关的标志物,如癌症标志物、心血管疾病标志物等,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
尿液干化学分析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样品的采集和处理对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
尿液的采集需要注意保持尽量新鲜,不受外界污染的情况下进行。
其次,分析方法和仪器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
科学家们需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选择适合的分析方法和仪器。
此外,尿液干化学分析对于研究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一定的化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
尿液干化学分析的SOP7
尿液干化学分析一、检验目的:尿液干化学分析,包括尿蛋白(PRO)、酸碱度(PH)、比重(SG)、隐血(BLD)、亚硝酸盐(NIT)、胆红素(BIL)、尿胆原(URO)、酮体(KET)、白细胞(LEU)、尿糖(GLU)、维生素C(VitC)11项,用于解尿液中上述化学成份的变化。
二、原理:1.各项目原理(1)尿蛋白(PRO):蛋白误差法,蛋白质与指示剂的离子(溴甲酚蓝、四溴酚蓝二脂)结合生成复合物,引起指示剂进一步电离,超过尿液的缓冲能力,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
颜色深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2)酸碱度(PH):干化学试带测试模块区含有甲基红(PH4.6-6.2)和溴射香草酚蓝(PH60.-7.6),两种碱指示剂适量配合可测定尿液酸碱度。
(3)比重(SG):干化学试带上载有预先处理过的甲乙烯酸/马来酐和指示剂溴射香草酚蓝,前者系一高分子电解质,其电离常数的负对数(pKa)与尿中离子成分的浓度按一定比例变化,在低比密尿液中此高分子电解质的COOH--基与尿内电解质离子发生反应,置换出的H+浓度低,PH增高,指示剂溴射香草酚蓝呈深蓝绿色。
随离子浓度增高指示剂颜色从绿色到黄绿色。
(4)隐血(BLD):血红蛋白类过氧化物酶催化过氧化氢烯钴和色素原,后者脱氢氧化而呈色,颜色深浅与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成正比。
(5)亚硝酸盐(NIT):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砷酸反应生成重氮化合物,重氮化合物与萘基乙二胺二盐酸结合呈现出桃红色。
(6)胆红素(BIL):在强酸介质中结合胆红素与2,4-二氯苯胺重氮盐起偶联反应,生成红色复合物,膜块发生黄色到红色的颜色变化。
(7)尿胆原(URO):尿胆原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发生醛化反应,生成樱红色缩合物,试带膜块发生黄色到红色的颜色变化。
(8)酮体(KET):亚硝基铁氰化钠与乙酰乙酸的丙酮反应,合膜块发生由黄到紫的颜色变化。
(9)白细胞(LEU):粒细胞中的脂酶作用于吲哚酚酯产生吲哚酚,后者与重氮盐发生反应形成紫色缩合物,膜块发生黄到紫的颜色变化,颜色深浅与白细胞含量成正比。
尿液干化学检查分析
六、胆红素BIL
• 原理:以偶氮反应为基本原理。在强酸介质 中胆红素与重氮盐发生偶联反应,生成红色 偶氮化合物。 • 方法学评价:过量的维c和亚硝酸盐可抑制 偶氮反应而呈假阴性,而大量的氯丙嗪和高 浓度的盐酸苯偶氮吡啶的代谢产物在酸性 条件下会呈假阳性反应。尿标本保存不当, 尿胆红素遇光分解。
七、尿胆原URO
九、血红蛋白BLD
• 原理:采用红细胞类过氧化物酶法。血红蛋白中的 亚铁血红素具有过氧化物酶样作用,可以催化过氧 化氢放出新生态氧,进一步氧化指示剂而产生颜色 变化。 • 方法学评价:高浓度维c对试验有抑制作用,导致结 果偏低或假阴性;浓缩尿或高蛋白尿也可减低反应 的敏感性。清洗剂如次氯酸盐和尿道中细菌产生 的过氧化氢酶可能引起假阳性结果。试纸法可检 出微量血红蛋白和破坏的红细胞,而镜检法可能为 “阴性”。结果配合显微镜检查结果,并结合临床 资料进行分析,更有价值。
白细胞、红细胞、亚硝酸盐
• 主要涉及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当白细胞 或红细胞出现阳性结果,或者亚硝酸出现阳 性时,一般与泌尿系统感染及邻近器官疾病 有关。比如膀胱炎、肾盂肾炎、尿路结石、 前列腺炎、尿道炎、盆腔炎、创伤等。
比重、葡萄糖、酮体
• 这三项结果出现阳性,可能与内泌系统疾病 有关,如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糖尿病酮症、 妊娠呕吐、腹泻、脑血管意外等。
四、葡萄糖 GLU
• 原理:采用葡萄糖-过氧化酶法。尿中葡萄糖在试纸上的葡萄 糖氧化酶催化下,与O2生成葡萄糖酸内脂和过氧化氢,试纸上 的过氧化物酶进一步将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并放出新生态氧使 色素原氧化产生颜色的变化,颜色深浅与葡萄糖浓度成正比。 • 方法学评价:葡萄糖氧化酶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1.67~2.78mmol/L)。适用于常规及过筛检查尿中的葡萄糖。而对乳 糖、半乳糖、果糖等其他还原糖不发生反应。高比重尿液可 使尿葡萄糖反应性减低。低糖高维C时,维C与试剂发生竞 争性抑制反应,造成假阴性,如果使用了大剂量维生素治疗,5h 内最好不要做尿糖检查。尿酮体过高>500ml/L,尿液搁置时 间过长,细菌分解也会引起假阴性。一些强氧化性物质(漂 白粉、次亚氯酸等)或尿比重过低时,会导致假阳性。
尿液干化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尿液干化学工作原理
尿液干化学试带是以滤纸为载体,将各种试剂成分浸渍后干 燥,作为试剂层,固定在塑料底层上,并在表面覆盖一层起 保护作用的尼龙膜,作为反射层。尿液浸入试带后与试剂发 生反应,产生颜色变化。
尿液中相应的化学成分使尿试带上各种试剂的模块发生颜色 变化,颜色深浅与尿液中相应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将试带置 于尿液分析仪的比色进样槽,各模块依次受到仪器光源照射 并产生不同的发射光,仪器接收不同强度的光信号后将其转 换为相应的电讯号,电讯号传送至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成 数值。
(3)24h尿:患者上午8时排尿一次,将膀胱排空,弃去尿,此 后收集各次排出的尿,直至次日上午8时最后一次排尿的全部尿。 尿中某些成分24h不同时间内的排泄浓度不同,如肌酐、总蛋白 质、电解质等,为了较准确地定量分析这些成分,必须采集24h 尿。 (4)特殊试验尿: ①尿三杯试验:多用于男性下尿路及生殖系统疾病定位初步判断。 ②耐受性试验尿:如经前列腺按摩后排尿收集尿标本。 4.无菌尿: 常用的方法有: (1)中段尿:留尿前先清洗外阴,在不间断排尿过程中,弃取 前、后时段的尿,以无菌容器只接留中间时段的尿。 (2)导管尿、耻骨上穿刺尿:患者发生尿潴留或排尿困难时采 用。
尿液干化学检测方法学评价
众多因素干扰尿液干化学检验结果,使 得日常干化学尿液检验假阳性与假阴性 不可避免。 因此尿液干化学检验只能作为尿液常规 检验的过筛试验。
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检测原理:
(1)影像式:与人工显微镜检查 原理基本相似。必须经过严格的定 时、定速离心,然后留取定量的尿 沉渣,通过医学图像信息扫描技术 应用于全自动相差显微镜镜检,机 器视觉智能分析,识别并计数。
尿胆原检测原理:采用醛反应法或重氮反应法。在强酸条 件下,尿胆原与试带条中的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试剂 模块发生由黄色→红色的颜色变化。
尿液干化学测定的影响因素
尿液干化学测定的影响因素尿液分析是最古老、临床应用价值最高、使用范围最广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之一。
尿液分析仪在我国已经相当普及,但由于尿液干化学法的局限性和众多影响因素,以及检测人员的操作误差,会造成假阳性和假阴性,为临床医生诊治带来困难。
因此检测人员应掌握影响尿液干化学测定结果的多种因素及解决办法,才能实现测定结果准确。
1影响因素分析1.1pH测定首先要做到标本必须新鲜,尿液久置后细菌会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呈碱性,也有少数细菌能分解尿液其他成分使尿液呈酸性。
pH还会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这是由于不同温度下氢离子活度不同所引起,有研究表明,在室温20℃时pH结果接近靶值,故测定时实验室的温度最好控制在20℃[1]。
1.2尿糖测定因为尿糖试纸带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当尿液中含有比色素原还原能力更强的物质时,可使尿糖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
当尿液维生素C 浓度大于1 000 mg/L时尿糖测定结果极低,也会出现假阴性,和血糖值明显不符。
如尿液中含有高浓度酮体、阿司匹林也可出现假阴性。
当尿液久置后由于细菌分解糖使浓度下降会造成结果偏低。
1.3尿蛋白的测定多种物质对尿蛋白的测定都有影响,当尿液pH<4.0蛋白质变性出现假阴性,pH>9.0时超过试纸缓冲能力,可使蛋白出现阳性结果。
药物对蛋白也有影响,如青霉素使测定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季胺盐、喹啉等可使测定结果出现假阳性,某些洗涤液污染尿液时会使测定结果偏低。
1.4比重测定尿液的酸碱度和蛋白含量变化会影响比重测定。
蛋白含量高,比重则偏高,碱性尿比重偏低,酸性尿比重偏高。
由于试纸带测的是尿中的离子强度,因此尿中的非离子化合物(如糖、造影剂)对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同时尿试纸带对过低或过高尿比重均不敏感,如对新生儿尿液只能起到过筛作用。
1.5潜血测定成年女性经血常引起测定结果假阳性。
pH过低会破坏红细胞出现潜血强阳性,而镜检红细胞减少,故应结合临床分析。
当尿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肌红蛋白或菌尿时,会引起干化学结果假阳性。
尿液干化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尿液干化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尿液干化学检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人体肾功能和一些代谢状况。
尿液在患者体内常常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从而形成各种化学物质或化学反应产物。
因此,尿液在干化学检验过程中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尿液干化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尿量:尿液的产生量往往与人体的血容量、水分摄入量以及肾脏排泄功能有关。
健康人每天尿液的产出量通常在1000-2000毫升之间。
尿液的产生量的变化会影响尿液中各种化学物质的稀释程度,从而影响干化学检验的结果。
水分摄入量:人体的水分摄入量与尿液的稀释度有直接关系。
水分摄入量增加会导致尿液的稀释度增加,相应地导致尿液中各种物质的浓度减少。
因此,水分摄入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尿液干化学检验结果。
饮食因素:人体对于不同食物会有不同的代谢过程,不同的食物也会影响尿液中的化学成分。
例如,大量摄入肉类食物可能导致尿液中尿酸、尿素氮等物质的增加;大量摄入水果蔬菜可能导致尿液中酸碱度的变化。
因此,饮食因素也会对尿液干化学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药物因素:部分药物会通过肾脏代谢或排泄,从而影响尿液中的化学成分。
例如,一些抗生素类药物会导致尿液中的白细胞酯酶阳性;一些利尿剂则会导致尿液中尿酸、尿素氮等物质的排除增加。
因此,患者是否使用药物在尿液干化学检验结果的解读中也需要考虑。
体力活动:剧烈的体力活动会导致人体代谢的加快,从而影响尿液中的化学成分。
例如,剧烈运动会导致尿液中肌酐等物质的增加;剧烈运动还会导致人体内水分的流失,从而使尿液浓度增加。
因此,体力活动也会对尿液干化学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他因素:尿液收集过程中的一些因素也可能对尿液干化学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尿液收集容器的材质、清洗情况等,以及尿液收集的时间、保存温度等都可能对尿液中各种物质的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尿液干化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包括尿量、水分摄入量、饮食因素、药物因素、体力活动以及其他与尿液收集过程相关的因素。
尿液干化学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尿液干化学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使用的是迪瑞公司生产的H-100尿分析仪和尿11项试剂带,应掌握影响尿液干化学测定结果的多种因素及解决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测定结果准确,从而发挥仪器应有的效能。
1.尿糖测定:因为尿糖试带后一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当尿液中含有比色素还原能力更强的物质时,可使尿糖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
当尿液中维生素C浓度大于1000mg/L时,尿糖测定结果会极低,也会出现假陰性。
这和血糖值明显不符合,在这种情况下,应在克服以上影响因素的前提下,重新留取尿标本,再次测定尿糖,避免误报。
2.尿蛋白的测定:多种物质(大多药物)对尿蛋白的测定都有影响,如青霉素可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季胺盐、喹啉等可使测试结果出现假阳性,某些洗涤液污染尿液时,测试结果会偏低。
目前所用的试带以测定尿中白蛋白为主,球蛋白的灵敏度仅为白蛋白的1%~2%,因此对于肾病患者特别是肾病发展过程中需要检测尿蛋白含量的病人,对蛋白出现异常结果或其他项检测结果异常,应使用10%磺基水杨酸法或加热乙酸法来确认该份标本蛋白的结果。
3.比重的测定:尿标本必须新鲜,尿液中酸碱度及蛋白的变化直接影响比重的测定,尿蛋白浓度增高时,病人比重偏高。
尿试带实际上测的是尿中离子强度,尿液中的非离子化合物(如葡萄糖、造影剂)对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应引起注意。
4.酮体测定:酮体是由乙酰乙酸、丙酮β-羟丁酸组成,干化学试带对乙酰乙酸、丙酮的敏感性较高,但不与β-羟丁酸作用。
因乙酰乙酸、丙酮具有挥发性,乙酰乙酸更易受热分解成丙酮,同时细菌繁殖导致丙酮消失,所以尿液要新鲜,留取后及时送检,否则易出现假阴性结果。
丙酮出现的阳性因素有糖尿病时的酮症酸中毒、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全身麻醉后都可出现酮体阳性,所以对酮体测出的结果要考虑以上的影响因素。
5.尿胆红素、尿胆原的测定:标本必须新鲜,以免胆红素被氧化成胆绿素,强烈的阳光会加速此反应,尿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可使尿胆原氧化成尿胆素。
尿液干化学仪器检测原理
尿液干化学仪器检测原理尿液干化学仪器是一种用于测定尿液中各种成分含量的仪器。
其原理主要基于尿液中各种成分的化学性质,通过干化处理和化学反应等方法,将尿液中的目标物转化为易于测定的形式,并利用光谱、电化学等技术手段进行测定。
一般来说,尿液干燥化学仪器的检测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干燥处理:尿液中的大部分成分是水溶性的,因此需要将尿液中不含目标物的成分去除,使得目标物浓缩在一定的范围内,便于后续的检测。
常用的干燥方法有冷冻干燥、真空干燥等。
2.预处理:尿液中含有大量的无机盐、蛋白质等干扰物,需要进行预处理,除去干扰物的影响。
预处理方法包括沉淀法、滤过法、离心法等。
通过预处理,可以明显提高目标物的测定灵敏度和准确性。
3.化学反应: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将目标物转化为易于测定的形式。
常见的化学反应包括:酶促反应、酶促水解反应、加热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化学反应的选择主要基于目标物的特性和测定的要求。
4.光谱检测:干化后的尿液样品,在进行化学反应后,通常会产生一种可见光或紫外光的吸收或发射。
通过光谱仪器的测定,可以获得吸光度或发射强度的数据,进而得到目标物的浓度或含量。
5.电化学检测:某些目标物可以通过电化学方法进行测定。
常见的电化学技术包括电化学传感器、电化学分析、电化学发光等。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测量电流或电势的变化,来确定目标物的浓度或含量。
尿液干化化学仪器的检测原理是基于以上的主要原理和技术。
不同的检测原理适用于不同的目标物和测定要求。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尿液中各种成分的测定。
需要提醒的是,尿液干化化学仪器的检测原理非常复杂,还有很多的细节和具体操作步骤需要考虑。
此处仅作为一个简要的概述,不能详尽地涵盖所有相关内容。
对于具体的实验操作和仪器选择,应参考相关的专业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
尿液干化学分析原理及影响因素(二)
尿液干化学分析原理及影响因素(二)引言概述:尿液干化学分析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对尿液样本进行干化处理,可以得到各种生化成分的定量结果,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本文将介绍尿液干化学分析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以便读者对该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正文:一、尿液干化学分析的原理1. 挥发性成分的测定:尿液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挥发性,可以通过干化处理将其蒸发并测定其质量变化。
2. 水溶性成分的测定:尿液中的水溶性成分可以通过蒸发尿液并定量测定残留物的质量来进行分析。
3. 气体成分的测定:尿液中的一些气体成分可以通过蒸发尿液并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
4. 光学方法测定:尿液样本经干化处理后,可以通过光密度、发光强度等光学方法来测定其中某些特定成分的含量。
5. 电化学方法测定:尿液样本经干化处理后,可以利用电化学方法如电流、电压等测定其中某些成分的含量。
二、尿液干化学分析的影响因素1. 尿液样本的收集与保存:不恰当的样本收集和保存会导致尿液中某些成分的降解或失活,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 干化处理的方法和条件:不同的干化方法和条件会对尿液中各种成分的干化效果及分析结果产生影响。
3. 分析仪器的性能和精度:分析仪器的性能和精度将直接影响到尿液干化分析的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检测方法的选择和标准化: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和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是确保尿液干化分析结果准确的关键。
5. 患者的生理状态和疾病情况:患者的生理状态和疾病情况会对尿液中的成分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分析结果的解读和判断。
总结:尿液干化化学分析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验方法,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尿液干化化学分析的原理涉及挥发性成分的测定、水溶性成分的测定、气体成分的测定、光学方法测定和电化学方法测定等。
同时,尿液干化化学分析的准确性还会受到尿液样本的收集与保存、干化处理的方法和条件、分析仪器的性能和精度、检测方法的选择和标准化、患者的生理状态和疾病情况等影响因素的影响。
尿液干化学分析原理及影响要素
尿液干化学分析原理及影响要素尿液干化学分析原理及影响因素尿液的干化学分析在各级医院甚至诊所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各品牌的尿分析仪及其配套试纸虽略有差异,项目代码也略有不同,但检测原理基本相同:一、葡萄糖(GLU)[反应原理]:采用酶法测试,用两种酶,分别是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
主要反应过程如下:现在几乎所有的试纸都是采用酶法,因为酶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反应时间短等优点。
不同型号的试纸所选用的指示剂有所不同。
[临床意义]:1. 生理性糖尿为一过性糖尿,是暂时性的,排除生理因素后恢复正常。
主要有三种:①饮食性糖尿,即在短时间内服用大量糖类,引起血糖浓度过大;②应急性糖尿,在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周期性四肢麻痹等情况下,延脑糖中枢受刺激,使肾上腺激素或胰岛素分泌异常,可出现暂时性的糖尿;③妊娠中后期多可见糖尿。
2. 病理性糖尿也可分为三种:①真性糖尿,既胰岛素的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使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尿糖检查不仅可以诊断糖尿病,还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决定胰岛素的用量、判断疗效;②肾性糖尿,即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新生儿的近曲小管功能未完善也能出现糖尿;③其他糖尿,如生长激素过多(肢端肥大症)、甲状腺激素过多(甲亢)、肾上腺激素过多(嗜铬细胞瘤)、皮质醇(Cμshing综合症)、胰高血糖素等都可使血糖浓度高过肾糖阈而出现糖尿;另外,肥胖病、高血压也可能出现糖尿。
[注意事项]:1. 因为尿糖分析试纸的后一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当尿液中含有比色素还原能力更强的物质时,可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
如尿液中含有维生素C时就能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假阴性。
2. 抗生素对班氏法糖定性、糖定量测定结果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对干化学法的测试结果无影响。
尿液存放时间过长也能使尿糖被细菌分解使浓度下降,但含有抗生素时几乎不下降。
3. 高浓度的酮体尿可引起假阴性;尿液比重增高,可降低试剂带对尿糖的敏感性;服用大量左旋多巴时,该药物的代谢产物会对测试反应产生抑制作用,使测试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尿液被过氧化物或次氯酸盐等强氧化性物质污染的时候能出现假阳性。
尿液干化学检查中常见影响因素的分析
4 干化学测定与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的关系
4.1 干化学测定与白细胞显微镜检查的关系 干化学法白细胞检查的原理是依赖于白细胞浆内粒细胞酯酶的存在。该酶作用于试纸膜块上的吲哚酚酯游离出吲哚酚,吲哚酚与重氮盐反应形成紫色缩合物。粒细胞酯酶主要存在于粒细胞质内,单核细胞含有少量,淋巴细胞中无此酶。因此,干化学法主要测定粒细胞。甲醛防腐尿液及应用某些药物(如呋喃坦啶)时,可使尿白细胞呈假阳性。而陈旧性尿液中的脓细胞,尿中含有大量先锋Ⅳ和庆大霉素,尿蛋白大于5 g/L,乳糜尿及深棕色尿均可导致尿白细胞阳性减弱或呈假阴性。由于干化学测定的原理与显微镜计数的形态学检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所以有时出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
维生素C是最常用的维生素类药物。本药水溶性好,口服或滴注后体内代谢快,尿中浓度迅速升高。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对尿液成分测定的影响机制可理解为竞争性抑制反应,使结果减弱或出现假阴性。一般认为,常规剂量口服维生素C对实验结果无影响,而大剂量口服特别是静脉滴注时,30 min内尿中浓度即迅速升高,随着尿液的浓缩其浓度不断上升。高浓度的维生素C可影响尿中葡萄糖、隐血、胆红素和亚硝酸盐的测定。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对尿液检查的影响不同,同样浓度的维生素C对尿液中不同成分的影响也不相同,不同批号的试纸抗维生素C的干扰不同。从事尿液分析的检验人员,应参照本实验室的仪器和试纸,建立健全维生素C在多大浓度范围内才对以上实验产生影响及影响程度如何,选择维生素C滴注后的最短取尿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液干化学分析原理及影响因素尿液的干化学分析在各级医院甚至诊所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各品牌的尿分析仪及其配套试纸虽略有差异,项目代码也略有不同,但检测原理基本相同:一、葡萄糖(GLU)[反应原理]:采用酶法测试,用两种酶,分别是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
主要反应过程如下:现在几乎所有的试纸都是采用酶法,因为酶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反应时间短等优点。
不同型号的试纸所选用的指示剂有所不同。
[临床意义]:1. 生理性糖尿为一过性糖尿,是暂时性的,排除生理因素后恢复正常。
主要有三种:①饮食性糖尿,即在短时间内服用大量糖类,引起血糖浓度过大;②应急性糖尿,在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周期性四肢麻痹等情况下,延脑糖中枢受刺激,使肾上腺激素或胰岛素分泌异常,可出现暂时性的糖尿;③妊娠中后期多可见糖尿。
2. 病理性糖尿也可分为三种:①真性糖尿,既胰岛素的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使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尿糖检查不仅可以诊断糖尿病,还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决定胰岛素的用量、判断疗效;②肾性糖尿,即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新生儿的近曲小管功能未完善也能出现糖尿;③其他糖尿,如生长激素过多(肢端肥大症)、甲状腺激素过多(甲亢)、肾上腺激素过多(嗜铬细胞瘤)、皮质醇(Cμshing综合症)、胰高血糖素等都可使血糖浓度高过肾糖阈而出现糖尿;另外,肥胖病、高血压也可能出现糖尿。
[注意事项]:1. 因为尿糖分析试纸的后一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当尿液中含有比色素还原能力更强的物质时,可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
如尿液中含有维生素C时就能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假阴性。
2. 抗生素对班氏法糖定性、糖定量测定结果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对干化学法的测试结果无影响。
尿液存放时间过长也能使尿糖被细菌分解使浓度下降,但含有抗生素时几乎不下降。
3. 高浓度的酮体尿可引起假阴性;尿液比重增高,可降低试剂带对尿糖的敏感性;服用大量左旋多巴时,该药物的代谢产物会对测试反应产生抑制作用,使测试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尿液被过氧化物或次氯酸盐等强氧化性物质污染的时候能出现假阳性。
4. 试剂带采用的使酶促反应,测定的结果和温度及时间有关,因此应在规定的温度和时间内测定。
二、胆红素(BIL)、尿胆原(URO)[胆红素反应原理]:在酸性条件下,重氮盐作用于胆红素的中央,使其断开并与重氮盐偶合形成2分子的偶氮胆红素,从而产生颜色变化。
[尿胆原反应原理]:尿胆原分析试纸的反应原理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尿胆原在酸性条件下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发生醛化反应(即尿胆原与醛缩合生成红色的缩醛化合物,既常见的欧氏试剂)。
另一种是重氮盐法,即尿胆原在酸性条件下,与重氮盐偶联生成紫红色的偶氮化合物。
[临床意义]:1. 胆红素的检测对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尿胆原更加灵敏的反映肝功能。
2. 胆红素的检测有助于诊断黄疸。
在败血症、蚕豆病、异型输血等情况下使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溶血性黄疸,此时虽然胆红素大量增加,但大部分是间接胆红素,因此,尿中的胆红素还是阴性。
3. 胆素原族的检测可以敏感的反映肝细胞功能,临床经验表明,在病毒性肝炎早期未出现黄疸前,尿中的胆素原族就已经明显增加。
与胆红素结合可以为诊断黄疸的类型提供依据。
黄疸大致可分为三类:①肝前性黄疸,或称溶血性黄疸,②肝原性黄疸,或称肝细胞性黄疸,是在感染(如病毒性肝炎)、中毒及肝硬化等情况下,肝细胞或肝内毛细胆管大量病变,使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结合、转运及排泄障碍所致;③肝后性黄疸,或称梗阻性黄疸,由于结石、肿瘤或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原因造成总胆管梗阻所致。
[注意事项]:1. 标本必须新鲜,以免胆红素被氧化成胆绿素,强烈的阳光会加速此反应。
放置时间长可使尿胆原氧化成尿胆素。
2. 尿液中含有高浓度的维生素C或亚硝酸盐时,会抑制重氮偶合反应,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当病人接受大剂量氯丙嗪治疗或尿中含有盐酸苯偶氮吡啶的代谢产物时,可呈假阴性。
3. 由于分析试纸无尿胆原阴性的梯度,因此,分析试纸不能用来检测尿胆原的减少或消失。
4. 尿液中的一些内源性物质如胆色素原、吲哚、胆红素等,可是测试结果出现假阳性;一些药物如吩噻嗪等可产生颜色干扰。
另外,尿液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或亚硝酸盐时,可抑制重氮偶合反应,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
三、酮体(KET)[反应原理]:尿酮体包括乙酰乙酸、丙酮、β-羟丁酸,后者虽不属于酮类,但经常与前两者伴随出现,因而统称为酮体。
反应原理是在碱性条件下,尿中的乙酰乙酸、丙酮与亚硝基铁氰化钠反应,生成紫红色的复合物。
这种测试方法对乙酰乙酸的敏感度为5~10mg/dl,对丙酮的敏感度为40~70mg/dl,并且不与β-羟丁酸反应。
[临床意义]: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利用减少,脂肪分解产生过量酮体,尿酮体的检查对未控制或治疗不当的糖尿病出现酸中毒或昏迷的诊断很有价值,可以与低血糖、心脑疾病酸中毒或高血糖渗透性糖尿病昏迷相区别。
2. 感染性疾病(如肺炎、伤寒、败血症、结核等发热期),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全身麻醉后等都可能出现酮尿。
另外妇女孕期因妊娠反应呕吐多、进食少,体脂肪代谢明显增多,也能出现酮尿。
3. 氯仿、乙醚麻醉后、磷中毒等情况也能出现酮尿。
4. 服用双胍类降糖药如降糖灵后,由于药物抑制细胞呼吸,也可能出现酮尿。
[注意事项]:1. 由于尿酮体中的丙酮和乙酰乙酸都是挥发性物质;乙酰乙酸受热易分解成丙酮;尿液被细菌污染后,酮体消失,因此,尿样必须新鲜,检测应该及时,以免测试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
2. 干化学法测定酮体时对乙酰乙酸的敏感度约是丙酮的7~10倍,因此,与其他的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别。
四、比重(SG)[反应原理]:尿液比重试纸的反应原理是离子交换法,高分子电解质—甲基乙烯基醚和顺丁烯二酸的共聚体是弱酸性(—COOH基)离子交换体,而尿液中以盐的形式存在的电解质(M+X-),在尿液中离解释放出M+阳离子(以Na+为主),与离子交换体中的氢离子置换释放出H+离子,而H+离子使pH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产生颜色变化。
(颜色由绿到黄的变化)[临床意义]:尿液比重的测定可以估计肾脏浓缩功能。
由于尿液比重还受年龄、饮水量、出汗等因素的影响,故多次测定比单次测定更能反映肾脏浓缩功能。
[注意事项]:1. 尿液标本必须新鲜,不能含有强碱、强酸等物质(如奎宁、嘧啶等药物),这些物质的存在都会影响尿液比重的测定。
当尿液pH大于7时,应在测定结果上加上0.005作为强碱尿的校正。
在尿液分析仪上一般都有自动校正功能。
2. 尿液分析试纸实际上测定是尿液中的离子浓度,尿液中的非离子化合物(如葡萄糖、造影剂等)对测定结果必然有一定的影响。
五、潜血(BLD)[反应原理]:尿液潜血分析试纸的反应原理是利用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的假过氧化物酶活性催化分解过氧化物,产生新生态的氧,氧化指示剂,使指示剂显色,从显色的强度可以得知尿液中血的浓度。
[临床意义]:1. 尿液中混有0.1%以上的血液时,便呈肉眼血尿的特征,血量在此以下便只能用潜血反应或尿沉渣镜检才能证明。
血尿常见于尿路炎症(急性肾炎、肾结核、尿道炎等)、结核、肿瘤,有白细胞时则表示有炎症;蛋白阳性、尿沉渣中有肾上皮细胞、管型等时,应考虑肾炎;特别是有红细胞管型时,是肾实质出血的佐证。
2. 血红蛋白尿见于发作性血红蛋白尿症,还见于各种中毒、感染、链球菌败血症、疟疾(黑水热)、灼伤、溶血性输血反应等情况。
[注意事项]:1. 成年女性的经血常可引起测试结果出现假阳性,因此应采取必要的采尿措施以减少污染。
2. 分析试纸不仅可以测试红细胞,还能测试血红蛋白,因此,当血红蛋白破裂时,可引起试纸测试结果与镜检结果的不一致,应加以区别。
3. 尿液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肌红蛋白或菌尿,可引起假阳性;尿液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 时,可以抑制后一步反应的进行,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因此,测试时应使用具有抗维生素C干扰能力的分析试纸。
六、酸碱度(pH)[反应原理]:pH试纸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pH的反应原理是基于pH指示剂法,目前,一般的尿液pH分析试纸中含有甲基红[pH4.2(红)~6.2(黄)],溴甲酚绿[pH3.6(黄)~5.4(绿)]溴百里香酚蓝[pH6.7(黄)~7.5(蓝)],这些混合的酸碱指示剂适量配合可以反映尿液pH4.5~9.0的变异范围。
[临床意义]:正常尿液呈弱酸性,约为6.0,因食物的不同,pH的变化范围为4.5~8.0。
pH测定结果的判断比其他实验结果的判断要难一些,因为尿液pH的波动幅度大而快,而正常尿和病人的尿的pH没有明显的差别,所以pH单独使用的意义不大。
但与其他临床资料配合起来分析,则可成为重要的资料。
[注意事项]:1. 检测时尿标本必须新鲜,放置过久细菌分解尿液成分可导致尿液pH改变。
大多数情况下,细菌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呈碱性;少数情况下,细菌也分解尿液成分产生酸性物质,使尿液pH偏酸。
2. 当肾脏分泌的尿液含有过多的碳酸氢盐和碳酸缓冲对时,放置时间过长,使尿液中的二氧化碳自然扩散到空气中,使尿液pH增高。
3. 在测定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将试剂带浸泡尿液标本中,浸泡时间过长,尿pH呈减低趋势。
七、蛋白质(PRO)[反应原理]:蛋白误差法,某种特定的pH指示剂阴离子受蛋白质阳离子吸引,进一步电离,使指示剂的变色点发生改变,这种方法称为蛋白误差法。
尿试纸中含有四溴酚蓝(TBPH)指示剂和pH为3的缓冲体系,TBPH的变色点在pH3~4之间,它在尿中解离成阴离子,与蛋白质阳离子结合后呈黄色。
[临床意义]:检验尿液蛋白是临床尿液常规化学检查之一,尿液蛋白试制主要检测的是尿液中的白蛋白。
正常情况下,健康成人每日排出的蛋白质含量极少(约为30~120mg),一般的常规定性方法都不能检测出来。
一旦尿液蛋白含量>100mg/L 或>150mg/24h尿,尿液蛋白质定性实验便呈阳性反应而称为蛋白尿。
蛋白尿主要反映肾小球(管)损害及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加。
[注意事项]:1. 尿液标本必须新鲜,变质的尿液会使尿液的pH值产生变化。
尿液本身过酸会出现假阴性、过碱会出现假阳性,缓冲体系适合检测的pH范围为3~7.5。
例如含有奎宁、奎宁丁和嘧啶等药物时,尿液呈碱性(pH>8.0),超过了试纸本身的缓冲能力,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
2. 尿液分析试纸中的TBPH对于白蛋白的敏感性远远超过其他蛋白,因此,在尿液中仅含有其他种类的蛋白时,该方法的测试结果可能为阴性。
3. 试纸条不能长时间浸泡于尿液中,否则由于试剂溶于尿液中导致失效而出现假阴性。
4. 多种物质(大多为药物)对尿蛋白的测定结果都有影响,如青霉素可以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季胺盐、PVP(聚乙烯吡咯烷酮)、喹啉等可使试纸出现假阳性;某些洗涤液污染尿液时,测试结果会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