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依恋理论.ppt
合集下载
依恋理论详解 ppt课件
![依恋理论详解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be4f0babb68a98271fefacc.png)
人类天生有依附的需要
依恋具有 本能性
依恋具有 遗传性
婴儿需要被保护、养育才能生存
成年人类需要保护和养育婴儿 才能延续基因
可爱,亲近行为 爬向母亲,哭喊,搜寻
接触产生愉悦
接触
铁丝
软布
奶瓶
柔软提供 安全感
接触带来 愉悦
依恋差异分类
安全型 65%
回避型21%
焦虑矛盾型 14%
混乱型 4%
依恋行为系统
高:忧虑于伴侣是否可亲近、 及时响应、关注自己,忧虑分离
痴迷型:对有损亲密关系的
任何威胁都不安和警惕,感 情中“贪婪”“妒忌”。渴望亲密
接触但害怕被拒绝
低:更乐意与 别人亲密、 在依赖别人和 让别人依赖自 己时更有安全 感 亲密关系中感 到舒心和轻松
安全型:对亲密关 系和相互依赖安心 并且积极寻求,乐
对人际关系怀着混合的情感, 这就使人处于爱、恨、怀疑、 拿不起、放不下的冲突情感之 中,导致不稳定和矛盾的心理 状态。
担心恋人并不真正爱自己,或 者会离开自己。 一方面希望能与自己的恋人极 为亲近,另一方面又对恋人是 否可靠和可信满腹猜疑。
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是消极 的,
可能出于害怕被拒绝而极力避 免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虽然 他们希望有人喜欢自己,但更 担心自己因此离不开别人,而 一旦建立了亲密关系,又往往 会过度担心伴侣会离开自己, 整天提心吊胆。有时想到与伴 侣亲密相处时他们就会感到恐 惧。
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来作为保 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他们 拒绝和他人相互依赖,相信自 己能自力更生,不在乎他人是 否喜欢自己。关注替代选择, 会留心任何可能的其他爱情选 择,更容易被新结识的人所吸 引。
希望将来的伴侣不给他们提供 帮助,因为他们不打算反过来 做任何报答。
依恋理论详解课件
![依恋理论详解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be604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1d.png)
社会文化背景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可能塑造不同的 依恋模式,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 文化环境对其依恋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因素
社交互 动
个体在社交互动中获得的经验,如与同伴的关系、学校环境等,对依恋关系的 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生活事件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父母离异、搬家等,可能对个体依恋关系产生影响。
详细描述
通过将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行为主 义等其他心理学理论进行整合,深入 探讨依恋关系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机 制。
依恋理论在新的领域的应用研究
总结词
应用研究将依恋理论拓展到新的领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详细描述
例如,将依恋理论应用于教育、婚姻家庭、心理咨询等领域,探究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个体心理健 康等问题。
依恋与亲密关系的质量
总结词
研究表明,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和满意度与他们 在童年时期建立的依恋模式有关。
详细描述
依恋理论也适用于解释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和情感。 研究表明,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和满意度与他们在 童年时期建立的依恋模式有关。安全依恋的人在成年后 的亲密关系中更容易建立信任、沟通良好的关系,而焦 虑或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表现出过度依赖或疏离的行为, 这可能影响关系的稳定性和质量。了解个体的依恋模式 有助于理解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并提供有针对性 的支持和干预。
03 依恋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基因遗传
研究表明,遗传基因对依恋关系 有一定影响,基因编码的性格特 质和行为模式可能影响个体与他 人的互动方式。
生理机制
某些生理特征,如激素水平、神 经系统敏感性等,也可能影响依 恋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பைடு நூலகம்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可能塑造不同的 依恋模式,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 文化环境对其依恋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因素
社交互 动
个体在社交互动中获得的经验,如与同伴的关系、学校环境等,对依恋关系的 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生活事件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父母离异、搬家等,可能对个体依恋关系产生影响。
详细描述
通过将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行为主 义等其他心理学理论进行整合,深入 探讨依恋关系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机 制。
依恋理论在新的领域的应用研究
总结词
应用研究将依恋理论拓展到新的领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详细描述
例如,将依恋理论应用于教育、婚姻家庭、心理咨询等领域,探究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个体心理健 康等问题。
依恋与亲密关系的质量
总结词
研究表明,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和满意度与他们 在童年时期建立的依恋模式有关。
详细描述
依恋理论也适用于解释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和情感。 研究表明,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和满意度与他们在 童年时期建立的依恋模式有关。安全依恋的人在成年后 的亲密关系中更容易建立信任、沟通良好的关系,而焦 虑或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表现出过度依赖或疏离的行为, 这可能影响关系的稳定性和质量。了解个体的依恋模式 有助于理解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并提供有针对性 的支持和干预。
03 依恋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基因遗传
研究表明,遗传基因对依恋关系 有一定影响,基因编码的性格特 质和行为模式可能影响个体与他 人的互动方式。
生理机制
某些生理特征,如激素水平、神 经系统敏感性等,也可能影响依 恋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பைடு நூலகம்
依恋心理学PPT课件
![依恋心理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4dc5702af90242a895e5a4.png)
▪ 1960年代,生物精神医学兴起, 出现了通过药物减轻精神症状 的可能,而这引起了哈洛的极 大兴趣,他再次在恒河猴身上 进行实验。他建造了一个黑屋 子,把一只猴子头朝下在里面 吊了两年。哈洛把这叫做绝望 之井。那只猴子后来出现了严 重的、持久的、抑郁性的精神 病理学行为,即使在放出来9个 月之后,还是抱着胳膊呆呆坐 着,而不像一般的猴子东张西 望探索周遭。
哈洛的生平
▪ 1905年11月31日出生 ▪ 1924年转入斯坦福大
学,师从特曼(Lewis Terman) ▪ 1930年取得威斯康星 大学教职 ▪ 1958年获选美国心理 协会主席 ▪ 1981年12月6日脑癌 逝世
哈洛的婚姻
▪ 1932年:克拉拉(Clara Mears)——特曼 实验中的资优儿童,智商高达155
內在运作模式
我是值得爱 我是不值得爱 別人会来爱我 安全依恋型 焦虑矛盾型 別人不会爱我 焦虑矛盾型 回避型
依恋类型是否可以改变?
▪ 当进入一个安全的长期的成人人际关系时, 想要改变自己的依恋类型也是可能的。
▪ 在一项研究中,30%的年轻女性在两年的 时间内改变了她们的依恋类型,这表明依 恋类型并不是在童年生活早期固定后不能 不变的。
3陌生人进入房间和母亲说话
对陌生人的反应
4母亲离开房间陌生人抚慰
分离焦虑
5母亲返回进行抚慰陌生人开
分离焦虑
7陌生人回来提供抚慰
被陌生人抚慰的可能性
8母亲再次返回进行抚慰陌生人离开 对重聚的反应
安全型儿童
▪ 母亲在场时,通常以母亲作为探索外 在世界的基点(安全基地),在玩耍 时不时回到母亲身边寻求安慰。
▪ 最明显的变化是幼猴不再离开母猴去探索 和玩耍房间里的其他物品。
哈洛的生平
▪ 1905年11月31日出生 ▪ 1924年转入斯坦福大
学,师从特曼(Lewis Terman) ▪ 1930年取得威斯康星 大学教职 ▪ 1958年获选美国心理 协会主席 ▪ 1981年12月6日脑癌 逝世
哈洛的婚姻
▪ 1932年:克拉拉(Clara Mears)——特曼 实验中的资优儿童,智商高达155
內在运作模式
我是值得爱 我是不值得爱 別人会来爱我 安全依恋型 焦虑矛盾型 別人不会爱我 焦虑矛盾型 回避型
依恋类型是否可以改变?
▪ 当进入一个安全的长期的成人人际关系时, 想要改变自己的依恋类型也是可能的。
▪ 在一项研究中,30%的年轻女性在两年的 时间内改变了她们的依恋类型,这表明依 恋类型并不是在童年生活早期固定后不能 不变的。
3陌生人进入房间和母亲说话
对陌生人的反应
4母亲离开房间陌生人抚慰
分离焦虑
5母亲返回进行抚慰陌生人开
分离焦虑
7陌生人回来提供抚慰
被陌生人抚慰的可能性
8母亲再次返回进行抚慰陌生人离开 对重聚的反应
安全型儿童
▪ 母亲在场时,通常以母亲作为探索外 在世界的基点(安全基地),在玩耍 时不时回到母亲身边寻求安慰。
▪ 最明显的变化是幼猴不再离开母猴去探索 和玩耍房间里的其他物品。
学前儿童的依恋 ppt课件
![学前儿童的依恋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0b3dbfec281e53a5902ffc3.png)
6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2岁) 依恋关系确立期 开始对母亲依恋,出现分离焦虑 母亲离开时,开始通过哭喊表示抗议 母亲在时,则安心地玩,探索环境,将其作为安全基地 出现怯生现象,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警惕、戒备和退缩
7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从3岁开始) 依恋关系成熟期 能理解分离的原因,容忍与母亲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 越来越主动进行各种接触,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
8
依的类型
(1)回避型:约占20%,这个类型的宝宝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 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 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 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2)安全型:约占70%,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宝宝 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燥 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试图找到母 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回来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 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宝宝很容易被安慰。
19
(四)影响儿童个性的发展 1. 安全依恋的建立使儿童产生安全感,从而形成对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信任感。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2岁前是培养儿童信任感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 期儿童得到父母适当、稳定与不间断的关怀等,他们得到生理和心理的满足, 从而感到安全。这样的儿童会对父母产生信任感并由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 的影响 此推及对周围的信任。反之,儿童会对周围产生不信任感,形成多疑、 孤僻的性格。 2. 安全感的建立,会促进儿童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帮助建立自信心。如果儿童 缺乏安全感,他往往很少与大人进行情感交流,这样难以得到大人的理解和支 持,导致他缺少自我认同感,甚至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产生自卑的性格。 3. 安全依恋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性。儿童独立自主性的形成与 儿童对父母的安全依恋感是分不开的。只有当儿童感受到父母的爱护和感情从 而形成安全感,相信父母能在他们需要时出现在身边,提供帮助,这样他们才 能放心大胆地独立探索陌生的世界。反之,儿童会出现焦虑不安等状况,无法 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2岁) 依恋关系确立期 开始对母亲依恋,出现分离焦虑 母亲离开时,开始通过哭喊表示抗议 母亲在时,则安心地玩,探索环境,将其作为安全基地 出现怯生现象,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警惕、戒备和退缩
7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从3岁开始) 依恋关系成熟期 能理解分离的原因,容忍与母亲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 越来越主动进行各种接触,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
8
依的类型
(1)回避型:约占20%,这个类型的宝宝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 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 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 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2)安全型:约占70%,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宝宝 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燥 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试图找到母 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回来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 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宝宝很容易被安慰。
19
(四)影响儿童个性的发展 1. 安全依恋的建立使儿童产生安全感,从而形成对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信任感。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2岁前是培养儿童信任感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 期儿童得到父母适当、稳定与不间断的关怀等,他们得到生理和心理的满足, 从而感到安全。这样的儿童会对父母产生信任感并由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 的影响 此推及对周围的信任。反之,儿童会对周围产生不信任感,形成多疑、 孤僻的性格。 2. 安全感的建立,会促进儿童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帮助建立自信心。如果儿童 缺乏安全感,他往往很少与大人进行情感交流,这样难以得到大人的理解和支 持,导致他缺少自我认同感,甚至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产生自卑的性格。 3. 安全依恋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性。儿童独立自主性的形成与 儿童对父母的安全依恋感是分不开的。只有当儿童感受到父母的爱护和感情从 而形成安全感,相信父母能在他们需要时出现在身边,提供帮助,这样他们才 能放心大胆地独立探索陌生的世界。反之,儿童会出现焦虑不安等状况,无法 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
第一讲 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 课件
![第一讲 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a5a96e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b6.png)
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认为 依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四阶段(2岁以后):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
第三阶段(6个月~2岁):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
第一阶段(0~3个月):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
(一)无差别的反应阶段(0-3月)
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 特点即是不加区别,无差别。 婴儿对所有人的声音,注视所 有人的脸,看到人的脸或听到 人的声音都会微笑、手舞足蹈。 同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 也是一样的,他们与婴儿的接 触,如抱他、对他说话,都能 使之高兴、兴奋,同时感到愉 快、满足。此时婴儿还未对任 何人——包括对母亲产生偏爱。
3.焦虑―反抗型依恋
这种类型的婴儿不论母亲是 否在他们身边,都经常表现出强 烈的不安情绪。他们对与母亲的 联系感到矛盾,时而想亲近母亲, 时而又抗拒母亲的靠近。如果母 亲要离开婴儿,他就会表现出极 度的反抗,但是母亲留下来时也 不能完全消除他们的不安全感。 这类婴儿的情感活动水平较低, 不善于跟母亲进行互动。占20%
《学前心理学》
第十三单元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讲 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
第一讲 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 一、依恋的含义
依恋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间的情感联系,体现儿童早期 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亲子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 的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后来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极 其重要的影响。
二、依恋的发展过程
2.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的婴儿极少对母亲不在身边 表现出不安,当母亲回到他们身边时, 他们也会避免与母亲的接触,漠视母亲 的存在。这类婴儿对成人没有依恋情结, 并且回避型婴儿的母亲对她们孩子的变 化也是不敏感的,她们很少与孩子有身 体接触,当他们离开或回到婴儿的身边 时,婴儿也很少有情绪变化。占10%15%
第四阶段(2岁以后):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
第三阶段(6个月~2岁):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
第一阶段(0~3个月):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
(一)无差别的反应阶段(0-3月)
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 特点即是不加区别,无差别。 婴儿对所有人的声音,注视所 有人的脸,看到人的脸或听到 人的声音都会微笑、手舞足蹈。 同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 也是一样的,他们与婴儿的接 触,如抱他、对他说话,都能 使之高兴、兴奋,同时感到愉 快、满足。此时婴儿还未对任 何人——包括对母亲产生偏爱。
3.焦虑―反抗型依恋
这种类型的婴儿不论母亲是 否在他们身边,都经常表现出强 烈的不安情绪。他们对与母亲的 联系感到矛盾,时而想亲近母亲, 时而又抗拒母亲的靠近。如果母 亲要离开婴儿,他就会表现出极 度的反抗,但是母亲留下来时也 不能完全消除他们的不安全感。 这类婴儿的情感活动水平较低, 不善于跟母亲进行互动。占20%
《学前心理学》
第十三单元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讲 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
第一讲 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 一、依恋的含义
依恋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间的情感联系,体现儿童早期 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亲子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 的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后来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极 其重要的影响。
二、依恋的发展过程
2.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的婴儿极少对母亲不在身边 表现出不安,当母亲回到他们身边时, 他们也会避免与母亲的接触,漠视母亲 的存在。这类婴儿对成人没有依恋情结, 并且回避型婴儿的母亲对她们孩子的变 化也是不敏感的,她们很少与孩子有身 体接触,当他们离开或回到婴儿的身边 时,婴儿也很少有情绪变化。占10%15%
依恋理论详解课件
![依恋理论详解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ada10876f1aff00bfd51e21.png)
并抱住它以获得安慰和保护。
思考
奶瓶
柔软提供 安全感
接触带来 愉悦
依恋差异分类
与母亲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 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 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安全型 65%
当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
激活
次级依恋策略
未激活 思考
得到安慰,获得帮助
内部工作模式
婴儿会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
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 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 而且相信自己不被任何人欢迎
婴儿每天与养护者的相互作用中形 成了对成人的预期,这种预期渐渐
发展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式
母子关系 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 人际关系 婚恋关系
接触产生愉悦
依恋策略:个体在寻求依恋关系时,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
遭遇问题或者 需要有协助
更加猛烈地强化接近依恋
企图,直到获得依恋对象 的关心或回应为止
放弃寻求依恋的企图,并
以转移注意力等消极防御 来逃避依恋对象
初级依恋策略
过激依恋方式
不激活依恋方式
寻找安全基地:妈妈 内化为父亲,朋友,老 师,恋人, 或者一个环境,如看书, 独处
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 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 密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 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 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思考
安全—自主型
痴迷型
恐惧型
疏离型
思考
奶瓶
柔软提供 安全感
接触带来 愉悦
依恋差异分类
与母亲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 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 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安全型 65%
当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
激活
次级依恋策略
未激活 思考
得到安慰,获得帮助
内部工作模式
婴儿会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
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 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 而且相信自己不被任何人欢迎
婴儿每天与养护者的相互作用中形 成了对成人的预期,这种预期渐渐
发展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式
母子关系 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 人际关系 婚恋关系
接触产生愉悦
依恋策略:个体在寻求依恋关系时,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
遭遇问题或者 需要有协助
更加猛烈地强化接近依恋
企图,直到获得依恋对象 的关心或回应为止
放弃寻求依恋的企图,并
以转移注意力等消极防御 来逃避依恋对象
初级依恋策略
过激依恋方式
不激活依恋方式
寻找安全基地:妈妈 内化为父亲,朋友,老 师,恋人, 或者一个环境,如看书, 独处
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 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 密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 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 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思考
安全—自主型
痴迷型
恐惧型
疏离型
儿童依恋理论(课堂PPT)
![儿童依恋理论(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76b1e65d84254b35effd344e.png)
16
鲍尔比-依恋理论之父
▪ 依恋理论是一个关于正常发展过程和精神病理学 的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动机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社会——心理相互作用的关系理
论 ▪ 依恋理论是不同记忆系统对经验的编码和表征的
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关于焦虑的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防御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解释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理论
3
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
➢ 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
依恋就其实质而言,是儿 童对能够满足其生理需要的 抚养者的一种情感联结,也 就是说,依恋是以需要的满 足为中介的。 在依恋发展的整个进程中, 喂养方式、大小便训练以及 自居作用是影响依恋形成的 主要因素。
4
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
➢新精神分析
强调人的社会存在性,认为婴幼儿与身边重 要他人的关系决定着依恋的质量,如果缺乏 这种与其他人的情感联系,儿童将不能顺利、 有效地进行社会化。但与早期精神分析一样, 他们也认为父母对儿童生理需要的满足是依 恋的起源和基础。
临近学科的影响
-达尔文进化论、
-Lorenz 在 1935 年发现,小鹅即使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也会跟随母 亲(或者母亲的替代物)——印刻现象
-Harlow 于 1958 年的恒河猴实验也证实了猴子同“温暖的母亲”建 立联系
13
1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5
鲍尔比-依恋理论之父
▪他视依恋行为为一种使婴儿免受伤害的进化意义上 的生存策略。依恋行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被激活:大 的噪音,突然出现的陌生的客体和其它与潜在威胁相 联系的现象。此外在疲劳、生病、痛苦以及需要额外 照顾期间,依恋行为会增加。婴儿的焦虑经验也是为 了维持同依恋人物的联系,以避免未来可能的分离或 丧失所产生的哀悼情绪。鲍尔比关于依恋联系、焦虑 和哀悼的观点对当时精神分析学者所持守的规律提出 了挑战。
鲍尔比-依恋理论之父
▪ 依恋理论是一个关于正常发展过程和精神病理学 的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动机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社会——心理相互作用的关系理
论 ▪ 依恋理论是不同记忆系统对经验的编码和表征的
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关于焦虑的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防御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解释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理论
3
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
➢ 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
依恋就其实质而言,是儿 童对能够满足其生理需要的 抚养者的一种情感联结,也 就是说,依恋是以需要的满 足为中介的。 在依恋发展的整个进程中, 喂养方式、大小便训练以及 自居作用是影响依恋形成的 主要因素。
4
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
➢新精神分析
强调人的社会存在性,认为婴幼儿与身边重 要他人的关系决定着依恋的质量,如果缺乏 这种与其他人的情感联系,儿童将不能顺利、 有效地进行社会化。但与早期精神分析一样, 他们也认为父母对儿童生理需要的满足是依 恋的起源和基础。
临近学科的影响
-达尔文进化论、
-Lorenz 在 1935 年发现,小鹅即使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也会跟随母 亲(或者母亲的替代物)——印刻现象
-Harlow 于 1958 年的恒河猴实验也证实了猴子同“温暖的母亲”建 立联系
13
1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5
鲍尔比-依恋理论之父
▪他视依恋行为为一种使婴儿免受伤害的进化意义上 的生存策略。依恋行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被激活:大 的噪音,突然出现的陌生的客体和其它与潜在威胁相 联系的现象。此外在疲劳、生病、痛苦以及需要额外 照顾期间,依恋行为会增加。婴儿的焦虑经验也是为 了维持同依恋人物的联系,以避免未来可能的分离或 丧失所产生的哀悼情绪。鲍尔比关于依恋联系、焦虑 和哀悼的观点对当时精神分析学者所持守的规律提出 了挑战。
第9章儿童依恋问题最新青少年社会工作课件
![第9章儿童依恋问题最新青少年社会工作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61492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3e.png)
的,这不仅包括儿童需要有较好的区分熟悉与不熟 悉人物的能力,而且有与依恋物体保持亲近的能力, 如观看、发声、笑、哭、依偎等,婴儿的这些行为 被认为是吸引母亲关心的信号,只有在此基础上, 选择性依恋才能发展。
2.婴儿气质是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之一。已经得 到证实,反映性负性情绪的气质维度与不安全依恋 有关。吵闹、不安宁、不易安抚的儿童易遭到成人 的冷落,形成不安全依恋的可能性更大。
三、依恋的四个阶段
依恋关系的出现不是突然的,其发展可分为四个阶 段:
第一阶段:(出生到第8-12周)
此期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不能加以区 别,见到任何人都会微笑或发声。
第二阶段:(3-6月)
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选择性,能认识其父母并开始 优先对他们予以反应,在这些熟悉的人面前婴儿的 微笑、大声笑或发声更多一些。
二、养育的特征:
Ainsworth将敏感性定义为一种准确感知及解释婴儿依 恋信号并予以迅速适当反应的能力。Ainsworth等关于 头三个月里母亲喂食婴儿情况的研究显示,安全婴儿的 母亲是敏感的、接受的、合作的、易接近的。
研究表明安全依恋儿童的母亲比不安全依恋儿童的母亲 对儿童的需要更敏感、更多反应、更亲切、更易接近、 言语更积极。如果儿童接受的照料是敏感的,他就会对 自己有信心,认为自己有能力,即使在不利于条件下也 能成功,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主动积极地探索外界环 境。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1.依恋。
一般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 情感联系。在发展心理学中, 依恋特指儿童 与他的抚养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 特殊感情关系,产生于儿童与抚养者的相互 作用过程中, 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一般在儿童2岁左右形成 。
2.依恋行为。
2.婴儿气质是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之一。已经得 到证实,反映性负性情绪的气质维度与不安全依恋 有关。吵闹、不安宁、不易安抚的儿童易遭到成人 的冷落,形成不安全依恋的可能性更大。
三、依恋的四个阶段
依恋关系的出现不是突然的,其发展可分为四个阶 段:
第一阶段:(出生到第8-12周)
此期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不能加以区 别,见到任何人都会微笑或发声。
第二阶段:(3-6月)
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选择性,能认识其父母并开始 优先对他们予以反应,在这些熟悉的人面前婴儿的 微笑、大声笑或发声更多一些。
二、养育的特征:
Ainsworth将敏感性定义为一种准确感知及解释婴儿依 恋信号并予以迅速适当反应的能力。Ainsworth等关于 头三个月里母亲喂食婴儿情况的研究显示,安全婴儿的 母亲是敏感的、接受的、合作的、易接近的。
研究表明安全依恋儿童的母亲比不安全依恋儿童的母亲 对儿童的需要更敏感、更多反应、更亲切、更易接近、 言语更积极。如果儿童接受的照料是敏感的,他就会对 自己有信心,认为自己有能力,即使在不利于条件下也 能成功,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主动积极地探索外界环 境。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1.依恋。
一般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 情感联系。在发展心理学中, 依恋特指儿童 与他的抚养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 特殊感情关系,产生于儿童与抚养者的相互 作用过程中, 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一般在儿童2岁左右形成 。
2.依恋行为。
依恋理论(心理学)共40页PPT文档42页
![依恋理论(心理学)共40页PPT文档42页](https://img.taocdn.com/s3/m/6e0aa3179b89680202d82581.png)
依恋理论(心理学)共40页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儿童依恋理论
![儿童依恋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9f8a45ab7360b4c2e3f6457.png)
❖ 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母爱剥夺实验和依恋理论的 创始人,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学家
❖ 理论来源 自身经历及培训经历
精神分析学的影响
A.战前在 Priory Gate 工作对 适应不良儿童的观察和研究 B.《一个两岁儿童到医院》 C.在精神分析培训中
临近学科的影响
-达尔文进化论、
-Lorenz 在 1935 年发现,小鹅即使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也会跟随母 亲(或者母亲的替代物)——印刻现象
▪ 以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反应为基础,安斯沃斯将婴 儿 分 成 了 三 大 类 和 八 个 亚类:A 型:焦虑 - 回避型依恋。B 型:安全型依恋。大约占 70%。C 型:焦虑 - 反抗型依恋。
Thank you!
鲍尔比-依的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动机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社会——心理相互作用的关系理
论 ▪ 依恋理论是不同记忆系统对经验的编码和表征的
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关于焦虑的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防御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解释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理论
习性学的依恋理论
❖依恋具有生物学的基础,是一套 生物学上的本能反应,它是人类长 期进化的结果,其作用在于保护幼 小后代,为他们提供一种心理安全 感。 ❖人类进化过程中使婴儿产生了一 种先天的倾向,即婴儿具有在无力 照顾自己时发出信号(哭、笑、依附 等) 以吸引成人接近,从而满足自 己各种需要的倾向,同时成人也具 有对这些信号做出适当反应的倾向, 这两种倾向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依 恋。
安斯沃斯-依恋理论之母
▪ 为了能在自然背景下进一步检验正常母婴关系的发展,她计 划在乌干达进行一项对母婴互动的纵向自然研究。她的研究 结果表明了母亲和婴儿之间互动的类型与母亲对婴儿的反应 性水平有关 。
少年儿童依恋理论.ppt
![少年儿童依恋理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78fc66e3ddccda38366baf67.png)
社会学习的依恋理论
强调早期经验和喂养方式在依恋 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儿童的依恋实质上是母亲满足其 基本需要而获得的二级强化行为。 母亲反复与儿童的生理需要满足 (如喂食、换尿布等) 相联系,减 少了儿童的基本内驱力,于是母 亲的在场、微笑和声音获得了二 级强化的性质,母亲就成了儿童 依恋的对象。
社会学习的依恋理论
-Harlow 于 1958 年的恒河猴实验也证实了猴子同“温暖的母亲”建 立联系
鲍尔比-依恋理论之父
▪他视依恋行为为一种使婴儿免受伤害的进化意义上 的生存策略。依恋行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被激活:大 的噪音,突然出现的陌生的客体和其它与潜在威胁相 联系的现象。此外在疲劳、生病、痛苦以及需要额外 照顾期间,依恋行为会增加。婴儿的焦虑经验也是为 了维持同依恋人物的联系,以避免未来可能的分离或 丧失所产生的哀悼情绪。鲍尔比关于依恋联系、焦虑 和哀悼的观点对当时精神分析学者所持守的规律提出 了挑战。
安斯沃斯-依恋理论之母
▪ 为了能在自然背景下进一步检验正常母婴关系的发展,她计 划在乌干达进行一项对母婴互动的纵向自然研究。她的研究 结果表明了母亲和婴儿之间互动的类型与母亲对婴儿的反应 性水平有关 。
▪ 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评估婴儿与他们母亲的分离与重聚后 的反应个体差异,她与同事一起提出了“ 陌 生 情 境 ” 测 验法——为这些儿童创造一些熟悉和不熟悉的场景,当抚 养者与陌生人进入、离开测试场地后,主试对婴儿进行长达 20 分钟的观察,对婴儿在不同的压力情境下的反应进行观察。
鲍尔比-依恋理论之父
▪ 依恋理论是一个关于正常发展过程和精神病理学 的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动机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社会——心理相互作用的关系理
论 ▪ 依恋理论是不同记忆系统对经验的编码和表征的
青少年依恋风格的相关研究概要1幻灯片PPT
![青少年依恋风格的相关研究概要1幻灯片PPT](https://img.taocdn.com/s3/m/64486dcfe2bd960591c67783.png)
青少年依恋风格的相关研究概要1幻灯片 PPT
本PPT课件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请学习完及时删除处理 谢谢!
同伴依恋是青少年时期的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 目前测量青少年同伴 依恋的工具主要包含 IPPA,以及近年来才出现的 AFAS 量表等。在同伴 依恋的影响因素中,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以及青少年自身的性 别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同伴依恋的发展状况。
IPPA( Armsden & Greenberg, 1987, 1989; Greenberg, Siegel, & Leitch, 1984 ),评估青 少年与父母、同伴关系的问卷,是一种有效的测量工具,在大量国际研究( Baiocco, Laghi, & Paola, 2009;Wilkinson & Walford, 2001 )中被频繁使用。
1.Introduction
Adolescence is a peculiar period in the life cycle: on the one hand, developments and changes in IWMs distance adolescents from their parental figures and allow them to form an adult identity,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se changes will depend on the adolescent’s personal history of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Allen & Land, 2008). In fact, during adolescence, peer group and friend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nd there is an overlap between new relationships with friends and previous relations with parents.
本PPT课件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请学习完及时删除处理 谢谢!
同伴依恋是青少年时期的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 目前测量青少年同伴 依恋的工具主要包含 IPPA,以及近年来才出现的 AFAS 量表等。在同伴 依恋的影响因素中,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以及青少年自身的性 别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同伴依恋的发展状况。
IPPA( Armsden & Greenberg, 1987, 1989; Greenberg, Siegel, & Leitch, 1984 ),评估青 少年与父母、同伴关系的问卷,是一种有效的测量工具,在大量国际研究( Baiocco, Laghi, & Paola, 2009;Wilkinson & Walford, 2001 )中被频繁使用。
1.Introduction
Adolescence is a peculiar period in the life cycle: on the one hand, developments and changes in IWMs distance adolescents from their parental figures and allow them to form an adult identity,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se changes will depend on the adolescent’s personal history of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Allen & Land, 2008). In fact, during adolescence, peer group and friend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nd there is an overlap between new relationships with friends and previous relations with parent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性学的依恋理论
❖ “内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 儿童对自我、重要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一种稳定
认知,主要以无意识方式运行,并且一旦建立起来就 倾向于永久,它决定着儿童的行为方式,并成为未来 人际关系的参照系。 ❖ 鲍尔比 安斯沃斯
认知的依恋理论
❖ 强调一些认知能力(如观察力、辨别力、记忆 力等)对依恋发展的影响
母亲的善意照料是使母 亲成为二级强化物的一个 因素,与母亲的分离则是 儿童焦虑的一个源泉; 依恋方式 最初儿童可能 采取依附、追随的方式来 表现依恋,稍大一些,儿 童则采取更为成熟的方式, 如寻求注意和赞许来表现 依恋。
•依恋对象 从最初指向母亲, 到后来指向其他成人(如老师) , 再逐渐发展到指向同伴。
片面强调了外在强化对依恋 形成的作用,但它并不能合 理解释所有的依恋现象,比 如一些被严重虐待的儿童身 上也会表现出依恋行为 忽略了依恋形成过程中的社 会性因素,并且过于强调母 亲在依恋形成中的地位,而 忽视了其他抚养者的作用
看到了认知能力在依恋形成 中的作用,但忽略了依恋的 情感内涵
鲍尔比-依恋理论之父
习性学的依恋理论
❖依恋具有生物学的基础,是一套 生物学上的本能反应,它是人类长 期进化的结果,其作用在于保护幼 小后代,为他们提供一种心理安全 感。 ❖人类进化过程中使婴儿产生了一 种先天的倾向,即婴儿具有在无力 照顾自己时发出信号(哭、笑、依附 等) 以吸引成人接近,从而满足自 己各种需要的倾向,同时成人也具 有对这些信号做出适当反应的倾向, 这两种倾向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依 恋。
习性学理论 认知理论
揭示了依恋的生物进化根源,强调 了依恋作用的双向性,并运用“内 部工作模型”的概念来解释依恋的 心理机制(最为系统和完整,其整 合性也是最强的)
关注认知能力在依恋中的作用,强 调儿童具备两种基本的认知能力是 依恋产生的前提
不足 精神分析只停留在对依恋现 象的粗略描述水平,未能进 行深入的实证研究;
鲍尔比-依恋理论之父
▪ 依恋理论是一个关于正常发展过程和精神病理学 的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动机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社会——心理相互作用的关系理
论 ▪ 依恋理论是不同记忆系统对经验的编码和表征的
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关于焦虑的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防御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解释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理论
安斯沃斯-依恋理论之母
▪ 为了能在自然背景下进一步检验正常母婴关系的发展,她计 划在乌干达进行一项对母婴互动的纵向自然研究。她的研究 结果表明了母亲和婴儿之间互动的类型与母亲对婴儿的反应 性水平有关 。
▪ 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评估婴儿与他们母亲的分离与重聚后 的反应的个体差异,她与同事一起提出了“ 陌 生 情 境 ” 测 验法——为这些儿童创造一些熟悉和不熟悉的场景,当抚 养者与陌生人进入、离开测试场地后,主试对婴儿进行长达 20 分钟的观察,对婴儿在不同的压力情境下的反应进行观察。
❖ 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母爱剥夺实验和依恋理论的 创始人,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学家
❖ 理论来源 自身经历及培训经历
精神分析学的影响
A.战前在 Priory Gate 工作对 适应不良儿童的观察和研究 B.《一个两岁儿童到医院》 C.在精神分析培训中
临近学科的影响
-达尔文进化论、
-Lorenz 在 1935 年发现,小鹅即使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也会跟随母 亲(或者母亲的替代物)——印刻现象
❖ 形成依恋必须具备: ①必须学会区分环境中不同人,若缺乏这种能力,
儿童既不会发展对特定对象的依恋,也不会产 生怯生心理; ②必须具备认知永久客体的能力。
认知的依恋理论
❖图式——卡根 卡根设想,婴儿在交往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些人和物
体的图式。当与图式相似的刺激物出现时,婴儿会表现 出愉快的情绪;当与原先图式略有不同的刺激物出现时, 会引起婴儿的兴奋、好奇和探索行为;当刺激物与原先 图式差别过大时,则引起婴儿的害怕。婴儿在 6~9 个 月时已形成对抚养者的专门图式,因此产生了特定的依 恋。
-Harlow 于 1958 年的恒河猴实验也证实了猴子同“温暖的母亲”建 立联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鲍尔比-依恋理论之父
▪他视依恋行为为一种使婴儿免受伤害的进化意义上 的生存策略。依恋行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被激活:大 的噪音,突然出现的陌生的客体和其它与潜在威胁相 联系的现象。此外在疲劳、生病、痛苦以及需要额外 照顾期间,依恋行为会增加。婴儿的焦虑经验也是为 了维持同依恋人物的联系,以避免未来可能的分离或 丧失所产生的哀悼情绪。鲍尔比关于依恋联系、焦虑 和哀悼的观点对当时精神分析学者所持守的规律提出 了挑战。
社会学习的依恋理论
强调早期经验和喂养方式在依恋 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儿童的依恋实质上是母亲满足其 基本需要而获得的二级强化行为。 母亲反复与儿童的生理需要满足 (如喂食、换尿布等) 相联系,减 少了儿童的基本内驱力,于是母 亲的在场、微笑和声音获得了二 级强化的性质,母亲就成了儿童 依恋的对象。
社会学习的依恋理论
安斯沃斯-依恋理论之母
▪ 安斯沃斯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格 伦代尔(1913.12——1999.03), 逝于弗吉尼亚州夏洛特维尔市。 获得过很多奖项,发表了很多著 作,其中产生重大影响的有1965 年与鲍尔比一起合编的《儿童照 顾和爱的发展》,1967 年编撰的 《乌干达的婴儿》和 1978年的 《依恋的类型》。她对心理学领 域尤其是发展心理学的早期情感 依恋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几种依恋理论的比较与评价
理论
评价
揭示了依恋的情感内涵,探讨了依 精神分析理论 恋的起源和本质,认为儿童早期的
依恋性质将影响其成人后的各种人
际关系,这些思想为依恋的后继研 究奠定了基础
强调了依恋的强化机制,认为依恋 本质上是与需要满足相联系的二级 社会学习理论 强化为,并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对 依恋进行了更为精确的研究
依恋 attachment
依恋理论
❖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 ❖社会学习的依恋理论 ❖习性学的依恋理论 ❖认知的依恋理论
依恋的概念
广义的理解
广义的依恋不局限于亲子之间,也不局限于婴幼儿期。 恋人、挚友之间都存在依恋,但亲子间的依恋是其主要形 式。
狭义的理解
狭义的依恋指婴儿与第一照看人(往往是母亲)之间建立 的情感联结状态,表现为分离时的紧张和寻找,重逢时的 愉悦和轻松,并对陌生人形成一种排斥倾向,如恐惧感, 可见依恋对象能给婴儿提供一种安全感,它是亲子关系稳 固的标志。
▪ 以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反应为基础,安斯沃斯将婴 儿 分 成 了 三 大 类 和 八 个 亚类:A 型:焦虑 - 回避型依恋。B 型:安全型依恋。大约占 70%。C 型:焦虑 - 反抗型依恋。
Thank you!
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
➢ 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
依恋就其实质而言,是儿 童对能够满足其生理需要的 抚养者的一种情感联结,也 就是说,依恋是以需要的满 足为中介的。 在依恋发展的整个进程中, 喂养方式、大小便训练以及 自居作用是影响依恋形成的 主要因素。
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
➢新精神分析
强调人的社会存在性,认为婴幼儿与身边重 要他人的关系决定着依恋的质量,如果缺乏 这种与其他人的情感联系,儿童将不能顺利、 有效地进行社会化。但与早期精神分析一样, 他们也认为父母对儿童生理需要的满足是依 恋的起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