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4e497939b9d528ea81c779c5.png)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教研部唐水明整理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对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在进行的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国教育进入又一个新纪元。
课程改革的历程主要是:第一次:建国后,新中国实行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第一次制定了统一的课程政策,制定颁发了两套全国通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第二次:195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学大纲(草案,主要学习苏联经验,基本上是参照苏联大纲的模式。
第三次:1958年,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为标记,中小学课程改革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四次:196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对文化课、品德课、生产知识课,对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工作都作了统一安排,该计划一直沿用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第五次: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强调教学要为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打好基础;提出教材编写原则:精选基础知识,加强“双基”训练,注重智力培养。
1978年秋季,小学、初中、高中的起始年级用上了新教材,1980年这套(第五套教材全部编写完毕。
第六次: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经过简政放权,分级管理的改革探索,1988年,颁发《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包括六三制和五四制两种和24个学科的教学大纲,同时对小学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基本能力、良好习惯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改革了课程结构,调整了各学科比例,增加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成为当时编写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依据。
第七次:1992--1998年。
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
1994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d95892bd6bec0975f465e246.png)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
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 1986-19911986年《 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1998年。
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
1994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发。
在此期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
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结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还留有地方课程。
前七次改革的简评:1:注重课程内容量的增减,忽视课程自身结构的调整。
2: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论证和指导。
3:主要体现课本的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走进课堂,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过于集中的格局。
当然缺点也非常明显: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方式单一化,缺乏体现最新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有效评价方法与策略等。
第八次:始于1999年。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5b93720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27.png)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一直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重点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首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于1950年代末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教育部门开始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其目的是使课程更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强调实用性和现代化。
重点改革包括将语文、数学等科目内容进行修改,增加政治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0年代。
该时期的改革旨在排除“四旧”文化遗产对课程内容的负面影响,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进一步强调了共产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对科学、艺术等领域进行了全面的重新定义和调整。
第三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80年代末期,也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该次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上加入了更多的现代科技和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也得到革新,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和合作变得更加活跃。
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1990年代初期开始,重点是与国际接轨。
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为此教育部门推动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生开始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培养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
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在面临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和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教育部门将课程改革的方向定为“素质教育”。
教育部门试图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潜能。
这次改革也强调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实际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六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10年代中期。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教育部门开始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程改革中,加入了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于2015年,该次改革被称为“新高考改革”。
此次改革的目标是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历次课程改革
![历次课程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d8cf4cc5767f5acfa0c7cd60.png)
课件准备:第三组
曹明英,刘重秀,余海燕,程莹,杨元强,李海洋,龙仲坤
主要内容 •二、课程改革取得的突出进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改革
(一)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49—1952)
•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同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等学校暂行校历》。
你能回答吗?
• 1、把音乐课改为唱歌课的是第()次改革。
• A一
B二
• C三
D四
• 2、首次提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理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 二分流的文件是()。
• A 《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 B《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实行草案的修订意见》
• C《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二、课程建设取得突出的进展:
• 1、课程管理政策上改变了国家过于集中管理的方式,实行 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管理的方式;
• 2、初步改变了只有“学科课”“、必修课”的模式,增加 了“选修课”、“活动课”等;
• 3、推行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方针,初 步推动教材的多样化;
• 4、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 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经验,倡导了新的教育观念,激活 了教育实践的改革。
• 195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实行中小学教学大纲(草案)》, 9月22日颁发《实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初小四 年、高小二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4年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1956
• 1955年教育部根据1953年9月颁发《小学(四二制)教学计 划(草案)》两年来实行的结果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同年9月 2日颁发同时发出《关于执行<小学教学计划>的指示》。
中国的八次课改历程
![中国的八次课改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81c0df6c8d376eeaeaa3130.png)
中国特色的的八次课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前前后后已经经历了八次课改,每一次课改的进行都使得我们离民族的复兴越来越近了!课改历程一、改造和引进期(1949—1957)第一次课改:1952年选用当时认为使用得较好的教材加以修订或重编——第一套中小学教材。
第二次课改:1956年颁布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学各科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完全自编的第一套 12年制中小学教材,首次使我国的课程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第二套中小学教材。
强调“双基”,注重课程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加强劳动教育;模仿性,结构单一,全国统一,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学校不同需求。
二、曲折探索期(1958—1965)第三次课改:“大跃进”时期缩短学制,精简课程。
人教社编写出版了一套10年制中小学实验教材——第三套中小学教材。
第四次课改:1961年后,开始“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重新强调“双基” 。
1963年颁布《关于实行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的通知》,加强了政治课教学,提高了语文、数学、外语课程教学要求,首次允许地方在使用统一教学计划、通用教材的同时自编教材和教科书,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规定高三开设选修课,根据教育的水平发展实行多元化学制,人教社编写出版了新的12年制教材——第四套中小学教材。
三、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原有课程全部废止,各省市自治区自行编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处于严重无政府状态,所有课程都突出阶级斗争为纲,教材片面突出政治,开设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严重破坏了学科科学体系,削弱了基础知识,教学质量低劣。
四、拨乱反正恢复期(1977—1985)第五次课改:1978年1月《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颁布,秋季,编订了各科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了以基础知识为主的学科中心式教材,首次将外语列为小学科目——第五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第六次课改:1981年《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正方案)》颁布,以思想品德课取代了原来的政治课,恢复历史课、地理课,增设劳动课。
新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8eddde43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c4.png)
新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
近年来,新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备受关注。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
这次改革主要关注课程的免费、普及和学科设置的合理性。
通过对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学科设置的优化,基础教育开始步入规范发展的轨道。
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改革开放的初期。
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育机构开始引入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如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践所学。
第三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1世纪初。
这次改革强调个性化教育和素质教育。
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课程设置也更加灵活多样。
此外,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01年。
这次改革主要针对初中阶段,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科水平。
将重点放在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科能力和特长。
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09年。
这次改革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新增了许多实践性的课程,例如手工课、音乐课、体育课等,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修养。
第六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14年。
这是一次全面的课程改革,旨在推动学校自主办学和因材施教。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自主选择和开发课程。
此外,还引入了主题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17年。
与第六次改革相辅相成,这次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课程体系。
优化了课程结构和学科内容,加强了学生的学科基础和能力培养。
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21年。
这是一次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6a820ed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4.png)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第一次:(1949——1952)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生物、化学、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
第二次:(1953——1957)削减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发行了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对理论性有所加强,注意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1958——1965)“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第四次:(1966——1976)文革,学校课程和教学历经了一场灾难。
第五次:(1977——1985)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1986——1991)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2000)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
第八次课程改革:根本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三大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条件,改变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b1fa91bd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0b.png)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人才。
本文将探讨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介绍每次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51年至1952年间。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期,基础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统一的标准,使全国各地的学生接受相同的教育内容。
改革的重点在于推动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61年至1965年间。
这次改革的背景是迎接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重点是加强劳动教育和生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精神。
同时也加强了科学、文化和技术的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三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85年至1993年间。
这次改革是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我国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改革的重点在于调整课程结构,减轻课业负担,推动素质教育。
此外,改革还加强了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99年至2001年间。
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改革还强调了信息技术的教育,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
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04年至2008年间。
这次改革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改革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改革还注重了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六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10年至2013年间。
这次改革的背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
改革的目标是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改革还加强了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
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14年至2017年间。
新中国的八次课改
![新中国的八次课改](https://img.taocdn.com/s3/m/e9a47d5e581b6bd97f19eaa3.png)
新中国八次课程改革“第一次课程改革”:1949年启动,1952年结束。
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对旧教育实行“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指出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这次“课程改革”,初步建立起了新中国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制度和传统,内容包括:(1)规定了中小学的课程门类,统一了课程安排和课时安排,优化了中小学课程的比例结构和衔接;中学新的教材。
1952,这“有计划年颁发了建国以来全国第一套比较齐全的教学大纲—《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在这次课程改革期间,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计划每年都有调整,课程设置变动频繁。
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各学科专家编辑出版了第二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各科教材。
第二次课程改革因为课程变动频繁,教材难以满足需要,致使教学工作不能完全按照教学计划执行;部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不够紧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第二套教材只使用了一年,因为以苏联教材为蓝本,内容偏深过难,被教育部要求精简。
“第三次课程改革”: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58—1965),前一阶段是1958—1960年的“大跃进”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据此,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
在基础教育课程领域进行如下改革:下放课程管理权力;缩短学制,自编教材,自请教师;组织参加生产劳动,建设生产劳动课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对教师的思想改造。
后一阶段是1961—1965年的课程调整时期。
在1961年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党中央确立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以纠正“教育革命”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基础教育课程作如下调整。
(1)统一管理基础教育课程。
1963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对中小学课程实施统一管理,首次提出了“国定制”与“审定制”相结合的教科书制度。
8次课程改革
![8次课程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938b27ad647d27284b735180.png)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前前后后已经经历了八次课改,每一次课改的进行都使得我们离民族的复兴越来越近了!课改历程一、改造和引进期(1949—1957)第一次课改:1952年选用当时认为使用得较好的教材加以修订或重编——第一套中小学教材。
第二次课改:1956年颁布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学各科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完全自编的第一套12年制中小学教材,首次使我国的课程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第二套中小学教材。
强调“双基”,注重课程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加强劳动教育;模仿性,结构单一,全国统一,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学校不同需求。
二、曲折探索期(1958—1965)第三次课改:“大跃进”时期缩短学制,精简课程。
人教社编写出版了一套10年制中小学实验教材——第三套中小学教材。
第四次课改:1961年后,开始“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重新强调“双基”。
1963年颁布《关于实行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的通知》,加强了政治课教学,提高了语文、数学、外语课程教学要求,首次允许地方在使用统一教学计划、通用教材的同时自编教材和教科书,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规定高三开设选修课,根据教育的水平发展实行多元化学制,人教社编写出版了新的12年制教材——第四套中小学教材。
三、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原有课程全部废止,各省市自治区自行编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处于严重无政府状态,所有课程都突出阶级斗争为纲,教材片面突出政治,开设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严重破坏了学科科学体系,削弱了基础知识,教学质量低劣。
四、拨乱反正恢复期(1977—1985)第五次课改:1978年1月《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颁布,秋季,编订了各科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了以基础知识为主的学科中心式教材,首次将外语列为小学科目——第五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第六次课改:1981年《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正方案)》颁布,以思想品德课取代了原来的政治课,恢复历史课、地理课,增设劳动课。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285ed01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cb.png)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 1949年至1952年:新中国课程改革的初创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课程改革主要集中在解放战争胜利后的教育重建上。
1949年,中央教育部正式成立,开始调查全国教育资源的分布和状况。
1950年底,中央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基础教育规划纲要(修订草案)》。
这个规划纲要是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奠基性文件,主要包括普及义务教育、教育内容和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内容。
2. 1953年至1957年: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确立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方向。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劳动者,同时注重发展合作、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1952年到1953年,中央教育部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会议,明确了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
3. 1958年至1960年:大跃进时期的全面改革这个时期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在大跃进政策的背景下进行的。
教育体制改革、课程内容和教材改革成为主要议题,在实施中农学习社训(农村教育合作社)和大规模农村学校建设,以满足农村基础教育需要。
此外,也注重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培养农村干部教师。
4. 1962年至1965年: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完善和实施在这个时期,中国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
重点在于加强科学教育,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水平。
1962年,中央教育部发布了《中等教育改革纲要》和《普通高级中学总目程序》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5. 1978年至1985年:改革开放时期的课程变革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教育体制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决定全面深化中等教育改革的决议》和《普通高中培养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加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
6. 1993年至1999年:加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这个时期的课程改革主要围绕素质教育展开。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振兴中等教育的决定》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外语教学大纲》等文件,并进一步完善了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5d3b5a1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1.png)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 8 次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多次改革,每一次改革都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促进教育公平。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 8 次课程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第一次课程改革(1949 1952 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整顿和重建。
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造旧教育,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
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同时,对旧教材进行了修订和改编,删除了封建、买办、法西斯等内容,增加了反映新中国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新内容。
第二次课程改革(1953 1957 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教育也需要适应新的形势。
这一时期的课程改革学习了苏联的教育经验,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和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的比重,加强了基础知识的教学。
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生搬硬套的问题。
第三次课程改革(1958 1965 年)“大跃进”时期,教育也受到了影响。
这次课程改革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缩短学制,精简课程。
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实践,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导致教育质量有所下降。
1961 年以后,进行了调整,重新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第四次课程改革(1966 1976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受到了严重破坏,课程改革陷入混乱。
学校停课,教材被废弃,教学秩序被打乱,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第五次课程改革(1978 1980 年)“文革”结束后,教育开始拨乱反正。
这次课程改革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增加了外语、计算机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六次课程改革(1981 1985 年)这一时期,课程改革强调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求。
历次课程改革
![历次课程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f49b4a164431b90d6c85c78c.png)
• • •
•பைடு நூலகம்
4、音乐课改为唱歌课。
2、
• 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77-1984)
• 教育部在1981年颁发了《全日制六年 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计划规定, 从高中二年级开设选修课,幵把劳动 技术教育列入正式课程。计划首次提 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理 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二分流。
•谢谢大家
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简要回顾
课件准备:第三组
曹明英,刘重秀,余海燕,程莹,杨元强,李海洋,龙仲坤
我们将要了解:
•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 改革的时间、相关文件、及其 主要内容
• 二、课程改革取得的突出进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改革
•
(一)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49—1952)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 案)》,同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等学校暂行校 历》。 1951年8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觃定中小学学制,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中学修业年 限为六年,取消初高两阶段分段制。 1952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 学计划》。
(五)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77 -1984)
•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 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觃定中小学实行十年 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 二年),其中小学阶段开设政治、语文、数 学、外语、自然常识、体育、音乐和美术等。 新教材于1977年开始编写,1978年秋开始使 用。 • 198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五年制中学 教学计划实行草案的修订意见》:将自然常 识易名为自然;增设劳劢课,在四、五年级 开设;政治课取代思想品德课;恢复地理课
答案不解读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7a3254a9f524ccbff121843c.png)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建国八次课程改革简述第一次1949-1952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
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第二次1953-1957这四年时间中,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1956年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比较齐全的中学各科教学大纲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1958-1965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期。
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小学五年一贯制,中学五年一贯制,中小学十年贯制,中小学九年一贯制,高中文理分科的初步实验)第四次1966-1976“文革”十年,整个教育领域受到重大影响,学校课程与教学经历了一场灾难。
停吵闹革命全国只有一种教材,就是毛泽东著作和报刊社论。
68年复课之后,搞工农兵教育,严重破坏了学科体系和教材结构。
第五次1977-1985“文革”结束,拨乱反正。
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1986-1991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中国八次课改历程
![中国八次课改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0b7253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a.png)
主要内容的变化
学科内容
从学科内容上பைடு நூலகம்,更加强调跨学科的学习,融入了语文、道法、 数学、科学和综合实践等课程中,同时在每一段中都设计了跨学 科的主题,这项内容的添加更加印证了STEM学科的引领地位, 更加说明了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
主要内容的变化
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施上更加强调关注数字化学习的特点,利用真实情景开 展学习,更加强调运用线上实验、模拟仿真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 学习合作学习,指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形成个性化学习。
中国八次课改历程
2022年12月13日
目录
CONTENTS
01 四阶段八课改 02 2022课程改革方案
四阶段八课改
四阶段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第三阶段
● 第四阶段
经济恢复与发 展阶段的课程 改革(1949 年~1966年 )
“文革”时期 课程改革 (1966年~ 1976年 )
改革开放后的 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 (1977年 一1996年 )
➢ 课程管理方面 • 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 强教育的针对性。
2022课程改革方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 课程标准(2022版) 具体内容
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大概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对一个学科育人价值的高度提炼,是通过学科学习,学 习者不断建构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01
02
“文革”爆发 ,课程改革 停止。
“文革”前期继续深化课程 改革 ,改变教材内过深 、 过难问题
改革开放后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
第五次课改 (1977-1980)
建国后八次教育改革
![建国后八次教育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4306e7fb700abb68a982fb09.png)
建国后八次教育改革(一)1949—1952年的第一次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教育主权,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前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这一方针具体规定了教育改革的步骤和方向,对这一时期的课程母锲鸬搅酥苯拥闹傅甲饔茫哟丝剂宋夜谝淮慰纬谈母铩?br> 这次改革是教育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的,实行对旧课程的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具体过程如下: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同年9月,在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
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通过了《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和中学规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必须全国统一,课程科目和每科教学内容必须定出统一的标准。
同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
根据学制的要求,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发的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
这一时期的课改呈现的特点是: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致使课程结构单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注意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来考虑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方面,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模仿前苏联的痕迹明显,某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实际。
(二)1953—1957年的第二次课程改革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一五”计划,教育势必紧跟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变动。
建国以来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8次课程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6b589d52804d2b160b4ec078.png)
改革时间
第一次 1949-1952
第二次 1953-1957
第三次 1958-1965
第四次 1966-1976
相关举措
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 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 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 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 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封面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建国后八次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目录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1.八次课程改革的时间脉络及关键词
2.前七次课程改革的主要举措 3.关于新课改(重点) 4.从不同视角看课程改革 5.新课改问题何在
1.内容 提要
目录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2.时间 脉络及 关键词
价值取向 入手 “文革”时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应试而教育、
为专业而教育、 为发展而教育的整合的价值取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
历次课程改革
![历次课程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6e63635510a6f524ccbf85d3.png)
(四)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63—1965)
• 1963年,教育部重新制定了《全日制中小 学教学计划(草案)》,对文化课、政治课 和生产知识课,对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做 了安排。确定以“双基”为重点的课程模式。 各学科根据编写的教学计划,制定了教学大 纲,编写新教材。
• 1963年7月31日,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 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其基本特点有: 片面强调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语 文和算术;各科授课时间变动大。
• 195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实行中小学教学大纲 (草案)》,9月22日颁发《实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 (草案)》(初小四年、高小二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4年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 1956年,新教材终于出炉并于秋季在12年制的中小学 中使用。1957年又对这套教材内容进行了精简。
• 1955年教育部根据1953年9月颁发《小学(四二制) 教学计划(草案)》两年来实行的结果制定新的教学 计划,同年9月2日颁发同时发出《关于执行<小学教学 计划>的指示》。
(五)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77
-1984)
•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 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中小学实行十年 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 二年),其中小学阶段开设政治、语文、数 学、外语、自然常识、体育、音乐和美术等。 新教材于1977年开始编写,1978年秋开始使 用。
• 1988年9月颁布《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 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小学开设思想品德、 语文、数学、自然、社会、体育、音乐、美术、劳动 科目,分科为主,综合课为辅。
• 1989年7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 程教材试验工作的通知》。12月经过努力全国共组织 编写八套半特点不同的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高考新教育2013-09-01 18105cc149a20102e7ha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兰州一中教研处根据有关资料摘编新课程改革决不是在全盘否定旧课程以后重新建立一套同以往的课程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新体系,而是在旧课程基础上的调整和改进,新课程是对旧课程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旧课程的辨证否定。
我们既要看到旧课程的不足,也要看到旧课程的优点,不能把旧课程看得一无是处。
同时也要注意到新课程的缺陷,在课改中避免矫枉过正,使我们少走弯路。
一、前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至今,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共经历了八次革新。
前七次的时间分别为1949-1952年、1953-1957年、1958-1965年、1966-1976年、1977-1985年、1986-1991年、1992-2000年。
七次改革的简介见下表。
改革时间改革情况简介第一次1949-1952 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
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第二次1953-1957 这四年时间中,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1958-1965 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期。
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第四次1966-1976 “文革”十年,整个教育领域受到重大影响,学校课程与教学经历了一场灾难。
第五次1977-1985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
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1986-1991 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2000 19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
1993年秋,新的计划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
后来又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
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专门关于课程管理的规范。
这一次课程改革,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
前七次课程改革,虽然均有成就,但课程教材体系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依然存在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内容偏难偏繁、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结构单一、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和人文学科比重过低等问题。
针对旧课程中一系列的问题,国家于2001年正式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相关介绍及取得的成就1.新课程改革有关政策文件2001年至2003年,教育部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有关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国家政策和文件,构建了本轮课程改革的总体政策框架。
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时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和语文等21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2年印发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2003年,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行)》和语文等15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以及《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
从2001年9月起,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国家实验区(以县区为单位)开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2002年秋季,除上海、西藏外,全国范围内有530个省级实验区(以县区为单位)开始新课程的实验,参加实验的学生数达870余万人。
到2003年秋季,全国共有1642个县(区)、3500万中小学生使用新课程。
2004年秋季,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首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进行实验,2005年增加了江苏,2006年又增加了天津、浙江、福建、安徽和辽宁。
目前,全国已经有1/3的省份参与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
近日,针对2004年首次实验的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四省的高中学生,出台了新课程标准高考大纲,对于进一步推动新课改有重大意义。
2.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取得的成就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在于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的重点是转变课程的功能,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制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课程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改变了过去以应试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更合理、更科学、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的倾向。
倡导建构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观念。
新课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
突破了学科中心的束缚,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打破了单纯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
改善了学习方式,要求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
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强调学习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效。
经过几年的实验,新课程改革在实验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题组对部分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调查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在对新课程与教材的适应、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新课程改革实验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课堂的变化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再不是以往的“闷课”,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它把学生从诸多的限制中解放出来,赋予他们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质问、怀疑等的自由和权利。
学生的解放,教材、教学过程、时空的开放,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
教师的变化教师的观念、角色以及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
本次新课程是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启蒙运动”,新课程的理念通过学习和培训、实践与反思,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接纳,教师逐步树立起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的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观等都发生了变化。
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的开发者。
学生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化较大,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质疑和创新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都有较大提高。
经过几年的实验,新课程改革在实验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新课程改革进行中存在的问题1.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方面第一,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迟迟没有出台,严重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进展。
评价改革滞后并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深化,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国家依然沿用以前的中、高考考试评价制度,使实验区的家长、教师和学生都有种担心,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以原来的一套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情况,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
第二,国家经费投入依然不足,且各地区投入不平衡。
新课程改革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不论是在新课程资源开发、学校场地建设、教学硬件设备、师资培训等众多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仅仅依靠学校自身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实际的,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和社会各部门的协调。
第三,对农村教育重视不足。
主要表现在对农村教师培训不足、经费支持不够、课程编制较少考虑农村教育的需求、选择的实验地区和学校农村比率远远少于城市的等等。
另外,对每次组织的教师新课程培训缺乏必要的评价,使得一些培训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还存在对实验区的检查与评估不足,服务于新课程的资源建设力度不够等问题。
2.学校方面第一,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有不少学校依然是形式主义至上,缺少真抓实干,部分原因是评价制度的滞后,关键问题则是学校领导的观念有问题。
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学校新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
第二,新课程需要大量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支持,由于多数学校经济上的不足,有心无力,使课改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对教师均有较高要求,具有一定的难度,各地区因经济等各因素制约,课程开发的能力与校本课程质量发展不平衡。
第三,选修课的增加使教学管理难度增大,部分学校无所适从。
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有的学校出现教学管理混乱的情况,学生选修课的指导与管理工作一团糟。
第四,各学校大班教学的现状短时间内无法得到解决,使得“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只能是一句口号。
第五,各学校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不足。
尽管一直在提校际合作、资源共享,但大部分学校依然是独来独往,而且惟恐自己的经验被其他学校获得。
这种关起门来搞课改的想法影响了课改效果。
3.教师方面第一,观念转变慢。
受以往教学经验的约束,许多教师虽然已经接受并认同了新课程改革,但在观念上依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走的还是传统教学的老路。
第二,曲解新课程改革相关理念。
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要么不够,要么理解不准,导致课堂教学失控,一些好的教学方式形式化极为严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的角色把握不准,对学生们的学习指导不知如何下手,有的依然是以前的手把手教,有的则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更多的是不知道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学习。
这使得实施新课程后,教学效果反而没有过去的好,这一问题是制约新课程改革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