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湿地公园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言

现代城市环境已经面临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市民对于户外活动空间的追求,亲近绿色环境的渴求,追求宜人空间的梦想使得现代城市公共绿地的形式日益丰富。

城市湿地生态公园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园类型,兴起于国际社会对全球生态危机高度关注的背景之下,是城市公园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梅瑶炯,2006)

一、苏州文昌公园的开发背景

(一)城市概况

1、位置:

地处江苏省东南部的长江三角洲或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靠上海,南界浙江,西濒太湖,北临长江,中有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378平方公里。

2、人口:

全市总人口600万,其中市区人口200余万。

3、区划:

辖8区5市:平江、沧浪、金阊、吴中、虎丘、相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以及吴江、昆山、太仓、常熟和张家港五个县级市。

4、历史:

公元前514年,吴大夫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为吴王建造阖闾大城。四周城墙开有八座陆门,以象天之八风,八座水门,以法地之八卦。古城遗址至今依稀可寻。城内府衙、兵营、库房、作坊、市场、民居、和娱乐地布置井然。古城面积约为14平方公里,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整体呈长方形双棋盘式。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景色宜人。

苏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历史可上溯到七千年前。苏州现有69座古典园林,其中网师园、拙政园、留园和环秀山庄最著名。苏州园林藏而不露,为退避尘嚣的场所。它们揉合了道、释、孔三教的思想,以山石、水流、花木、和建筑等基本要素再造了大自然的缩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苏州园林艺术充分代表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其造诣之高,世无伦比。

(二)气候条件

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苏州市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二、规划设计依据及原则

(一)设计依据

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

苏州市总体规划(2002—2020)

(二)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使之成为城市形象的构成元素及生态涵养地。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本项目规划将遵循如下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

城市的湿地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湿地公园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尊重城市自然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湿地的多种功能。因此,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连贯性、环境的完整性和资源的稳定性,是本湿地公园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2、合理利用原则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合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和游憩资源,适当开展休闲旅游及科普研究活动,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综合协调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涉及到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环境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包涵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这就要求多学科的相互协作和合理配置,将各种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促使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更科学,更合理,更生态。

4、文脉传承原则

湿地公园,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城市的文脉。当一座城市、一个地区重视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整合,就能深刻地体现历史演绎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并通过其独有的景观、气质和特色,铸就成社会文明一脉相承、渐进延续的精神根基。

5、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人类不能通过强制的手段企图改变生态演替,只能在设计和营建过程中加以引导,以保持整个系统的自然性和持续性。(涂芳,2008)

(三)苏州市文昌湿地生态公园用地分析

1、区位

苏州市文昌湿地生态公园位于苏州城西北部高新区浒关镇,占地约44公顷。西毗邻著名的京杭大运河,东近沪宁铁路,西近312国道,东、南、北三面环长和路,西南方向可眺望真山山景。

2、与周边地块的关系

根据2002-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苏州市文昌湿地生态公园东面隔城市道路与农业用地相邻,西面隔运河、南面隔城市道路与居住用地相邻,北侧隔城市道路与工业用地相邻。

3、地形地貌

原基地环境地势平坦,原为造纸厂用地。现造纸厂建筑全部拆毁,内有多处房屋建筑,为临时建筑。

基地内有河流一条,有多处农田、村庄。

基地内原有路网多纵横交错。

三、规划设计构思与理念

(一)设计构思

流淌的精神,重现的清漪。

三个色彩——墨、白、绿

(二)设计理念

1、城市湿地公园的文化归属

湿地公园的自然景观往往可以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使人在生态的自然中归复人性的自然,自然美和人性美通过湿地景观的艺术美而交融契合……其精神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是互补共生、相与融和在一起。因此,这种“自然”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最佳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归复。

2、基于生态文化景观的美学视野

创造一处从美学上讲富于变化的环境,使人们渴望接触自然的感觉最大化。同时,对生态美的认同,不仅改变了都市人的生活方式,而且提高了都市人的生活质量(王浩,2003)。以湿地公园的生态文化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为城市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一种审美原理,也可以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一种实现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生存的新型景观模式。当人们开始反思城市发展的单一化、标准化、机械化,拒绝钢筋混凝土的“森林”的同时,对景观的认识程度以及当代景观设计的功能体现更多的集中在“人性化”的景观设计观即人文主义的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设计理念,已经融入今天所倡导的城市生态文化设计之中。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要使公共景观更好的为人服务,更好的体现出人性化的关怀,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景观的大小和美观,应当更多的去追求景观的适度设计,我们应充分研究人的本性,了解人体活动的各种功能尺度、了解人的行为心理、了解设计受众的审美情趣。(Jolande W,1998)

3、“公众参与”性

随着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趋势和方向不断发展变化,以设计师决策为主导的设计过程己经在削弱,趋向于注重使用者的需求。本湿地公园的设计项目丰富,利用各种形式和功能的引导性使群众体会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乐趣,比如注重追求创造宜人的、富有情趣的绿色城市空间,保护与再现湿地景观特色,设置游乐场、露天广场、植物园、戏水池、展览馆等等有利于市民交往的情感场所。特别在交通组织方面,湿地公园的游览路线一方面本着保护湿地景观与物种的原则,固定线路,控制游人的活动区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自然生态的影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湿地资源,组织公园的游览路线或引导性参与,使游人在湿地栈桥中行走、游览,从而贴近自然到体会水生植物根据季节的不同而变换着色彩和群体的组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