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中国古典戏剧研究基础

合集下载

戏曲文献学

戏曲文献学

戏曲文献学
戏曲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戏曲文献的学科,主要包括戏曲作品的整理、研究和评价等内容。

这个学科涉及到对古代戏曲文本的编辑、校勘、注释、研究以及对戏曲创作、传播、演变等方面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研究。

以下是戏曲文献学的一些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文本整理与校勘:戏曲文献学首先需要对古代戏曲文本进行整理和校勘,包括搜集各种版本的戏曲剧本,比较不同版本之间的异同,重新整理出较为准确的文本。

文本注释与研究:对整理出的戏曲文本进行注释和研究,包括对生僻词汇、典故、历史背景等内容进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戏曲文本的含义和内涵。

戏曲创作与演变:研究戏曲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演变过程等,探讨戏曲艺术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轨迹,从而揭示古代文学艺术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文献史研究:研究古代戏曲文献的传世情况、保存状态、流传途径等,重建戏曲文献的传播历史,探讨古代戏曲的文献价值和影响力。

文化背景与社会意义:通过研究戏曲文献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社会风貌、价值观念等,揭示古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演变规律,探讨戏曲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跨学科研究:戏曲文献学常常与文学、音乐学、戏曲理论等学科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以丰富对戏曲文献的理解和解读。

戏曲文献学通过对古代戏曲文献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戏曲文化遗产,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学和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关于建构中国的戏剧理论的思考提纲

关于建构中国的戏剧理论的思考提纲

内容提要:中国需要建设系统化、学理化的戏剧理论。

由于戏曲是中国戏剧生存的主体,且面临现代化的问题,中国需要建构中西比较和融通的戏剧理论。

这一理论建构应该包括中国学者对戏剧规律的阐释的基础层面和中国戏剧发展道路研究的核心层面,应坚持学理性、中西二元基础和实践发展性三个原则。

关键词:戏剧理论现代化中西二元学理性建构中国的戏剧理论是当前戏剧理论界关注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大,论述很难成熟、周全。

所以,本文是清理思路,标题也名曰“思考提纲”。

一“建构中国的戏剧理论”的含义、必要性和可能性建构中国的戏剧理论是一个目标。

在讨论如何建构之前,先要弄清这一目标的含义,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笔者认为,建构中国的戏剧理论的意识,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到上个世纪90年代变得清晰起来。

1991年,《戏剧艺术》编辑部曾组织董健等南京大学的戏剧学者讨论过中国戏剧理论的基本建设问题。

这说明该编辑部,或者戏剧研究界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因为从1949年到文革,戏剧理论界处在官方的笼罩之下,没有自主性,官方意识只是要求戏剧理论统一到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论之下,那个时候建构中国的戏剧理论的问题是提不出来的。

文革结束以后,戏剧理论界的意识最初集中于恢复现实主义,后来戏剧形式革新开始,戏剧理论意识又集中于戏剧观念的解放。

只是到了1985年戏剧观讨论落幕以后,才发现中国的戏剧理论相当零散、混乱,学理性也很差,建构中国的戏剧理论的意识才生长起来。

从这种发生语境来看,“建构中国的戏剧理论”的含义是:中国要有系统性的、学理化的戏剧理论。

一旦谈到建立系统性的、学理化的戏剧理论,马上就有个建立关于建构中国的戏剧理论的思考提纲◆陆炜的基础在哪里的问题。

我们面对着两种戏剧理论的遗产。

一是西方的戏剧理论,它是系统性的,学理性也很强。

一是中国传统戏剧理论,也自成系统,学理性差一点,感受色彩较强。

于是,建立中国的戏剧理论就有了四种选择:1,西方的、中国的两种戏剧理论并举;2,以西方的为主体,以中国的为补充;3,以中国的为主体,以西方的为补充;4,建立一种中西比较和融通的戏剧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戏剧与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戏剧与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戏剧与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源远流长而著名于世。

其中,古代戏剧与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戏剧和文学的角度,探讨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古代戏剧古代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是通过表演形式来展现人类生活的艺术形式,深受古代人民喜爱。

古代戏剧形式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京剧、昆曲、豫剧等。

京剧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其独特的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以及精彩的音乐、舞蹈和服装,使得京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京剧的表演形式凝聚了中国文化的精髓,通过剧中角色的塑造和剧情的安排,向观众传递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昆曲是中国古代戏剧宝库中的明珠。

它以其细腻、典雅、高贵的表演特色而闻名于世。

昆曲注重音乐演唱和身体表演的结合,通过精湛的唱腔和独特的舞姿,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丰富的意境,使得观众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豫剧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

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民间文化元素。

豫剧以其深情款款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了大批观众。

豫剧中的剧情通常以历史题材为背景,通过精彩的演绎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命运,传达了深远的哲理和价值观。

二、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其优雅、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而闻名于世。

古代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它们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古代中国的诗歌被誉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代表作品如《诗经》、《唐诗三百首》等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简洁、抒情的语言形式表达了古代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展现了丰富的意象和美感。

古代散文是以散文体式进行表达的文学形式,它重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如《骆驼祥子》、《红楼梦》等,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命运,传递了深刻的哲理和价值观。

戏剧音乐美学建构逻辑基础

戏剧音乐美学建构逻辑基础

戏剧音乐美学建构逻辑基础一、戏剧音乐概述如果说剧本是戏剧的一切之本,那么戏剧音乐是戏剧中最重要的部分,生命之根。

俗话说“无曲不成戏,无戏没有曲”。

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音乐的成熟度大大高于戏剧的成熟度,在它们相结合的过程中,音乐一直在戏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综合艺术中的一部分,并成为戏剧表演的最主要手段。

我国民族音乐有很多形式,如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以及器乐,在戏剧音乐发展史上这些都是戏剧音乐的基础组成部分。

反过来说,戏剧音乐在这些基础上形成并综合吸收它们的成就而获得迅速发展后,又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指导了它们的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我国民族音乐所特有的音腔体系。

戏剧音乐将音乐美和戏剧艺术美在相同时间和空间里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多方面展示了综合艺术之美。

戏剧音乐之美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它要调动每一种艺术形式在实际运用中充分展示出其独特的美另一方面要将每一门艺术比如音乐、戏剧、文学、舞台等融于一体,成为综合性艺术美学。

本文研究的戏剧音乐,都是在声乐伴奏作品中,根据歌曲情节和艺术表演所实施的艺术性处理。

戏剧音乐不同于纯音乐的关键在于,它不像纯音乐一样可以独立存在和自由发展,它必须表现规定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戏剧气氛,将戏剧情节和人物需要作为中心任务。

所以可以说,戏剧音乐中所包含的各种美的因素都是要服从于统一的戏剧构思,这是对戏剧表演全面的、动态的综合体现。

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本文从声乐艺术指导的美学角度,分别梳理和陈述戏剧音乐艺术处理过程中应当努力确保的重要美学品格。

二、戏剧音乐的审美表征(一)流畅舒展之美所谓流畅舒展,在音乐进行中具体表现为一个中心事件或者人物在情绪变化的过程中迅速展开,其变化由音乐出发,以歌词作为载体,主要针对音乐结构、旋律的艺术处理问题。

从音乐结构原则上来说,中国传统戏剧音乐和欧洲戏剧音乐的差异在于,一个强调统一,一个强调对比。

我国戏剧音乐偏重于在统一基础上呈现对比的音乐效果,讲求水到渠成,以渐变的方式柔和变化。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研究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 2 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1.戏曲专题研究集中阐释戏曲文体的发展演变与作家作品的思想及艺术特征,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的基本特征、产生与流变及各发展时期的代表作家与作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通过课合作讨论,进一步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3.使学生结合听讲与读原著,撰写论文,初步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

4.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接受和传承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课程教学要求1.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分析戏曲史上纷繁复杂的现象,努力掌握其发展规律、审美特征,提高学生的分析和阐释能力。

3.为解决学时少而内容多的矛盾,部分容易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部分,采用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自学并提出问题,老师课后解答的方式。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形成(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1.教学内容(1)先秦时的戏曲胚胎期;(2)汉唐时的戏曲雏形期;(3)宋金时的戏曲成熟期。

2.重、难点提示(1)重点:宋金时的戏曲成熟;(2)难点:先秦时的戏曲胚胎。

第二章元杂剧的概述(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1.教学内容(1)元杂剧的繁荣;(2)元杂剧的形式;(3)元杂剧的分期和分类。

2.重、难点提示(1)重点:元杂剧的形式;(2)难点:元杂剧的繁荣。

第三章杂剧班头关汉卿(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4)1.教学内容(1)关汉卿的生平与著作;(2)悲剧典范《窦娥冤》;(3)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2.重、难点提示(1)重点:悲剧典范《窦娥冤》;(2)难点: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第四章天下夺魁《西厢记》(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4)1.教学内容(1)《西厢记》的作者与故事源流;(2)《西厢记》的人物与主题;(3)《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中国古典戏曲知识总结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中国古典戏曲知识总结

中学语文基础学问:中国古典戏曲学问总结中学语文基础学问:中国古典戏曲学问总结导语:中学语文基础学问是学好中学语文学科最为基本的奠定,是为驾驭更多的语文学问做打算的工作。

所以在此为您收集了此文:"中学语文基础学问:中国古典戏曲学问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仿照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渐渐演化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进展,戏剧艺术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进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进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记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高一语文古典戏剧研究教案

高一语文古典戏剧研究教案

高一语文古典戏剧研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中国古典戏剧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

2.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析古典戏剧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

3.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理论对古典戏剧进行分析,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和研究能力。

2. 通过剧本表演、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演技能。

3. 通过比较分析、主题探讨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戏剧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对古典戏剧的研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传统文化,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其精华。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中国古典戏剧概述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典戏剧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类型。

2. 学生能够理解古典戏剧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古典戏剧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类型。

2. 互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及其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国古典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古典戏剧的主要类型:杂剧、传奇、京剧等。

3. 古典戏剧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曲辞、表演、布景等。

作业布置1. 学生课后阅读一部古典戏剧作品,了解其情节和人物。

2. 准备课堂分享: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古典戏剧,简要介绍其情节和艺术特点。

第二课时:古典戏剧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析古典戏剧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2.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理论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戏剧人物形象进行讲解。

2.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自阅读的古典戏剧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1. 古典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分类: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配角等。

2. 分析古典戏剧人物形象的方法:性格描写、行为举止、关系刻画等。

3.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戏剧人物形象进行案例分析。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_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_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_中国古典戏剧知识》摘要:《诗》里颂《楚辞》里九歌就是祭神歌舞唱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如《窦娥冤》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京戏和其他地方戏传统剧目它是国民族戏剧化通称○现代戏剧主要指是0世纪以从西方传入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般专指话剧国戏曲远流长它早是从模仿劳动歌舞产生()先秦──戏曲萌芽期《诗》里颂《楚辞》里九歌就是祭神歌舞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娱神歌舞逐渐演变出娱人歌舞从汉魏到唐又先出现了以竞技主角抵(即戏)、以问答方式表演参军戏和扮演生活故事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戏剧(二)唐代(期)──戏曲形成期唐以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三)宋金──戏曲发展期宋代杂剧金代院和讲唱形式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容都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四)元代──戏曲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原有基础上发展成种新型戏剧它具备了戏剧基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阶段元杂剧是民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学艺术成就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会人才共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综合性舞台艺术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四折楔通常格式(王实甫《西厢记》是元杂剧独有长共写了五二十折)每折用宫调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要曲牌填写也叫曲、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对话)、独白(角色独抒发人感情和愿望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人对观众说话)、带白(插曲词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人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称末正旦主唱称旦脚色末男角元杂剧正末是剧男性主角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剧女主角)、旦、搽旦净俗称花脸花面都扮演性格或像貌上有特异男性人物如《窦娥冤》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丑又称三花脸或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人物有丑和武丑分外元杂剧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杂又称杂当扮演老妇人角色名如蔡婆婆元杂剧作短短几十年创作剧至少五六种以上保留到现也还有五十多种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面貌其有许多优秀作品已成我国珍贵化遗产例如关汉卿《窦娥冤》通描写善良无辜童养媳窦娥悲惨遭遇反映了高利贷者残酷剥削、地痞流氓敲诈勒和贪官污吏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黑暗现实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坚强志和宁死不屈反抗精神马致远《汉宫秋》借助历史题材通描写王昭君国献身、毛延寿卖国救荣和王公臣腐败无能对元代民族压迫进行无情地揭露对当统治者给予辛辣嘲讽王实甫《西厢记》描写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主故事从惊艳、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渴望但她出身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熏陶和束缚因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她终走上了叛逆道路作品增添了浓厚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主与恪守父母命矛盾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误会和冲突副线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张弛动静喜悲聚散挥洒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都成了眷属主题思想和性鲜明、栩栩如生艺术形象都具有强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感染深广群众所喜爱○元曲四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五)明清──戏曲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了明代传奇前身是宋元代南戏(南戏是南曲戏简称它是宋代杂剧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种新兴戏剧形式温州是它发祥地)南戏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它不受四折限制也不受人唱到底限制有开场白交代情节多是团圆结局风格上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形式上比较由更便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子保留下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人加工和提高这种不够严整短戏曲终变成相当完整长剧作例如高明《琵琶记》就是部由南戏向传奇渡作品这部作品题材民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故事并且有定戏剧性曾被誉南戏兴祖明代叶传奇作和剧量涌现其成就是汤显祖他生写了许多传奇剧《牡丹亭》是他代表作作品通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幸福爱情要性放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束缚取得了胜利这当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社会里是有深远社会义这剧作问世三年直受到者和观众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戏曲表演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光辉清代传奇创作总说不如明代兴盛但清初由民族矛盾尖锐有几位优秀剧作创作了些反映社会现实作品取得了重要成就洪升《长生殿》和孔尚任《桃花扇》就是这些作品突出代表《长生殿》通描写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故事反映了统治阶级部矛盾和民族矛盾揭露了皇贵族荒淫奢侈生活以及加到人民身上苦难《桃花扇》则通描写李香君和侯朝宗悲欢离合故事反映明末动乱社会现实以及。

跨学科视阈下的“中国传统戏剧研究”课程内容体系建构

跨学科视阈下的“中国传统戏剧研究”课程内容体系建构

[基金项目]2014年河套学院教研项目“中国传统戏剧研究课程体系的多维立体建构”。

[作者简介]闫敏,女,内蒙古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跨学科视阈下的“中国传统戏剧研究”课程内容体系建构○闫敏(内蒙古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摘 要] “中国传统戏剧研究”课程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学、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在跨学科的视阈下,从戏剧形态、戏剧构成要素、戏剧艺术特征、戏剧文本鉴赏、戏剧的文化价值等五个方面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合理建构,是圆满完成本课程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 中国传统戏剧; 课程; 教学内容[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3-0117-02 中国传统戏剧是指融文学、音乐、舞蹈、说唱、美术、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和技艺于一体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中国传统戏剧具有跨越文学、艺术学、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特点,因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专题课“中国传统戏剧研究”的讲授范围异常宽泛。

要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圆满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实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课程内容的精挑细选和合理构建。

笔者认为,基于“中国传统戏剧研究”课程的跨学科特性,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一、梳理中国传统戏剧形态的演变历程形态,即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戏剧形态,即戏剧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存在形式和发展状态。

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戏剧形态的发展历程,有利于探寻中国戏剧的起源,把握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戏剧艺术的特点,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宏观的、系统的把握。

本课程的第一章即为“中国传统戏剧形态演变”,教学内容如下:第一章中国传统戏剧形态演变(9课时)第一节古剧(1.5课时)第二节诸宫调(0.5课时)第三节院本(1课时)第四节南戏(1课时)第五节杂剧(2课时)第六节传奇(2课时)第七节地方戏(1课时)第一节“古剧”包含“原始歌舞”、“先秦优戏”、“汉代百戏”、“魏晋南北朝的小型歌舞戏”、“唐代参军戏和歌舞戏”五个方面的内容,旨在探寻中国传统戏剧的源起。

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理论基础述要

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理论基础述要
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代戏曲创作理论所强调的意境和神 韵等戏剧理念,为世界戏剧文化的发 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古代戏曲创作理论所倡导的表现力和 情感表达等艺术手法,对世界戏剧文 化的创新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世界戏剧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
的贡献。
06
研究古代戏曲创作理论的 现实意义
后世的戏曲家们深受古代戏曲创作理论的影响,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古代戏曲的 元素和风格,使得古代戏曲创作理论得以传承和发扬。
古代戏曲创作理论所倡导的戏剧理念和艺术手法,为后世戏曲创作提供了丰富的 素材和灵感,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对当代戏曲发展的启示
古代戏曲创作理论对于当代戏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为当代戏曲 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戏曲的特点
戏曲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特点包括强烈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时 代特色;剧本结构严谨,唱、念、做、打等表演技巧丰富;音乐旋律优美, 表演艺术高超。
戏曲的历史沿革
戏曲的起源
戏曲起源于先秦时期的乐舞和 百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综合
性的艺术形式。
戏曲的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戏曲经历 了宋元杂剧、明清传奇等重要发 展阶段,逐渐形成了现今的戏曲 形式。
03
戏曲剧本的结构与构思
戏曲剧本的结构特点
01
02
03
线性结构
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为 串联,注重情节的连贯性 和完整性。
三一律
遵循时间、地点、情节三 者的统一,使剧情紧凑、 集中。
人物塑造
强调人物性格的塑造,通 过情节的展开,揭示人物 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戏曲情节的构思技巧
悬念
通过设置悬念,使观众产 生强烈的期待感,引导观 众关注剧情发展。

戏之为戏:中国古典戏曲的本体与源流

戏之为戏:中国古典戏曲的本体与源流

目录分析
第三章“元曲新篇:元代杂剧的兴起与繁荣”着重分析了元代杂剧的兴起和 繁荣,展现了元曲在中国戏曲史上的独特魅力。第四章“百戏集大成:明清传奇 的辉煌与传承”全面介绍了明清传奇的辉煌历程和传承,凸显了传奇在中国戏曲 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五章“跨界的艺术:地方戏的发展与影响”则了地方戏的发 展和影响,揭示了地方戏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阅读感受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中国古典戏曲的深厚历史底蕴。从远古的祭祀仪式,到宋 元时期的杂剧,再到明清时期的传奇,戏曲的发展历程漫长而曲折。在这个过程 中,戏曲艺术不断吸收各种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体系和艺术风 格。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戏曲的起源和演变,更明白了它在中国历史和文 化中的重要地位。
精彩摘录
这些摘录只是《戏之为戏:中国古典戏曲的本体与源流》中的一部分精彩内 容。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典戏曲的起源、演变及其本 体特征,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欣赏中国古典戏曲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戏之为戏:中国古典戏曲的本体与源流》读后感 《戏之为戏:中国古典戏曲的本体与源流》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古典戏曲艺 术的书,它不仅揭示了戏曲的起源和发展,还对其本体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这 本书的读后感,让我对中国古典戏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对中华文化有了 更深的敬仰。
目录分析
《戏之为戏:中国古典戏曲的本体与源流》这本书的目录分析显示了其全面、 深入、独到的研究特点。通过对其目录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 典戏曲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进一步认识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戏之为戏:中国古典戏曲的本体与源流》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古代戏曲与表演艺术研究技巧(6)

古代戏曲与表演艺术研究技巧(6)

02
表演艺术基础
唱念做打四功
唱功
念功
戏曲表演中的歌唱艺术,要求演员掌握各 种唱腔和板式,运用气息、声音和情感的 表达来塑造人物形象。
戏曲中的朗诵艺术,要求演员清晰、准确 地表达台词,掌握语调、停顿等技巧,以 呈现角色的内心世界。
做功
打功
戏曲中的表演艺术,包括身段、动作、表 情等,要求演员通过细腻的表演展现角色 的性格、情感和故事情节。
净行
扮演性格刚烈或粗犷的男性角色,表演风格豪放、夸张, 要求演员具备洪亮的嗓音和强烈的表演力度。
旦行
扮演女性角色,包括青衣、花旦、武旦等,表演风格注重 柔美、细腻,要求演员掌握女性特有的身段和表演技巧。
丑行
扮演滑稽幽默或相貌丑陋的角色,表演风格诙谐、风趣, 要求演员具备敏捷的思维和独特的表演技巧。
03
发展历程
古代戏曲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祭祀仪式 和民间歌舞,经过汉唐时期的发展, 至宋元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丰 富多彩的戏曲剧种和经典剧目。
主要剧种及特点
主要剧种
京剧、昆曲、豫剧、越剧、黄梅戏等。
特点
各剧种在唱腔、表演、服饰、道具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 ,如京剧的唱念做打、昆曲的婉约柔美、豫剧的高亢激越等。
《西厢记》中张生形象塑造
角色定位
张生是《西厢记》中的男主角,塑造了一个忠贞于爱情、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青年形象 。
表演技巧
演员在塑造张生形象时,需通过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手段,展现其英俊潇洒、文 武双全的特点,同时刻画其内心世界的矛盾与挣扎。
情感表达
张生在剧中经历了对爱情的追求、与封建势力的斗争以及最终的爱情胜利等情感变化, 演员需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这些情感变化传递给观众,引发共鸣。

《中国古代舞台戏曲的剧本构建与表演艺术》

《中国古代舞台戏曲的剧本构建与表演艺术》

中国古代舞台戏曲的剧本构建与表演艺术1. 引言中国古代舞台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通过剧本构建和表演艺术,传达着深刻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舞台戏曲剧本构建过程及其背后的艺术意义。

2. 古代舞台戏曲剧本构建2.1 叙事结构中国古代舞台戏曲通常采用编排成四大部分:开场、增中、夹子和尾声。

开场是引起观众兴趣,介绍故事背景;增中是发展故事情节,展示人物形象;夹子是推动高潮发展,产生冲突;尾声则呈现冲突解决和故事结局。

2.2 人物设定与角色刻画在古代舞台戏曲剧本中,人物设定非常重要。

每个角色都具备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在剧情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古代舞台戏曲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和举止的描写,展示了各种社会类型和人性特点。

2.3 对白与唱词古代舞台戏曲剧本中的对白与唱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对白通常使用韵文形式,既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华丽的语言艺术,又能够传达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而唱词则采用腔调独特的曲调演唱,更加突出了舞台戏曲的表演艺术。

3. 舞台戏曲表演艺术3.1 动作舞蹈中国古代舞台戏曲强调表演者的动作和舞蹈技巧。

动作要求柔美、灵活,并根据剧情需要进行变化。

从身段、步伐到手势、眼神,都深刻地展示了角色内心情感和个性。

3.2 化妆与服装在古代舞台戏曲中,角色化妆和服装设计非常重要。

不同角色通过化妆和服装来突出其特点,在舞台上更加生动形象。

丰富多彩的服饰和精致的化妆,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身份和故事情节。

3.3 音乐伴奏音乐是古代舞台戏曲表演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古代舞台戏曲配有背景音乐和歌唱,通过音律、音色、节奏等元素,增强了观众对剧情的感受和理解。

4. 舞台戏曲的艺术意义与影响中国古代舞台戏曲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剧本构建和表演艺术,舞台戏曲能够传递历史、人性、社会等多重主题,并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中国古代戏曲基础知识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元素综合而成的。

它的起源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

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13日/第012版
艺术学
建构中国古典戏剧研究基础
康保成中山大学中文系
“五四”前后,被人视为“小道”的戏曲、小说开始登堂入室,受到学者和全社会的关注,戏曲理论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也随即展开。

1917年,由董康编辑刊刻的《诵芬室读曲丛刊》问世,堪称第一部戏曲理论史料汇编。

其后,陈乃乾编辑的’《曲苑》、《重订曲苑》,上海圣湖正音学会编辑的《增补曲苑》,任二北编辑的《新曲苑》先后出版,逐步扩大收录范围。

1959年,中国戏曲研究院编辑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此外,张次溪的《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及《续编》,王芷章的《清升平署志略》、《清代伶官传》,周明泰的《几礼居戏曲》丛书四种等,集中了清代的戏剧史料。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种《戏曲序跋汇编》相继出版。

在此基础上,俞为民、孙蓉蓉编辑的《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以下简称《汇编》),2010年3月由黄山书社出齐。

全书共四编十五巨册,700多万字,囊括了唐、宋、元、明、清、近代有关古典戏剧理论的专著、笔记、曲话、剧话、评点、序跋、诗词、杂文、尺牍、日记等各类著作。

《汇编》虽名曰“曲话”,其实却企图囊括古代、近代与戏剧戏曲理论相关的各类著作。

在这样的视野之下,一些被散见于各处、以往未被同类著作收录的具有理论色彩的戏剧史料首先成为《汇编》收录的对象。

诸如周密的《癸辛杂识》“祖杰”条,刘埙的《水云村稿》“词人吴用章传”,张炎的【蝶恋花】《题末色褚仲良写真》词,杜仁杰的【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散套;乔吉的【越调,斗鹌鹑】《歌姬》散套,汤式的【北般涉调・哨遍】《新建勾栏教坊求赞》散套,汤显祖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以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宋人笔记五种、胡侍《真珠船》、祝允明《猥谈》、潘之恒《亘史》、《鸾啸小品》和顾起元《客座赘语》等笔记中的相关记载,均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与史料价值,但由于散见于宋、金、元、明、清各代的笔记、词曲中,较难寻觅。

《汇编》将它们“一网打尽”,使研究者免于翻检之苦。

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的作者,往往在“副末开场”中宣示自己的创作主张。

例如,高明《琵琶记》第一出中的【水调歌头】、丘濬《五伦全备记》第一出中的【鹧鸪天】、【临江仙】、【西江月】词,提出了戏曲创作应有关风化、宣传传统道德的主张,《汇编》也一律予以收录。

近代以来重要的单篇戏剧论文,或以乾嘉考据法治戏曲,或受到西方戏剧文化的影响强调戏剧的社会功能,二者呈现出不同的学术价值。

前者如姚华的《说戏剧》一文,从训诂学入手,分别讨论了“戲”与“劇”二字的原始意义。

1949年以后,此文仅收录于陈多、叶长海编选的《中国历代剧论选注》一书,原文颇不易见。

后者如欧榘甲的《观戏记》,将中国、日本、欧洲的戏剧进行比较,认为“中国不欲振兴则已,欲振兴可不于演戏加之意乎”?这一看法,代表了清末民初维新派的戏剧改良主张。

持相同或相近看法的还有王钟麒的《剧场之教育》、陈独秀的《论戏曲》、蒋智由的《中国之演剧界》、柳亚子的《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无名氏的《春柳社演艺专章》等。

这些散见于各处的戏剧论文,因发表于百年前,想一睹真容要耗费不少力气。

现在,一部《汇编》在手,便可“阅尽人间春色”。

此外,渊实的《中国诗乐之迁变与戏曲发展之关系》一文洋洋万言,从音乐的角度考察戏曲的由来与演变,提出元杂剧及传奇乃我国文学史上“放陆离之光彩者”。

此文发表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新民丛报》,比《宋元戏曲史》早8年问世,价值很高。

然而对于许多研究者来说,以往多惟闻其名,难见其实,《汇编》的出版,满足了学界的需求。

和以往的同类著作相比,《汇编》的另一特点是收录了近代以来戏剧戏曲的研究专著。

如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戏曲考原》等十四种,吴梅的《中国戏曲概论》、《顾曲麈谈》、《曲学通论》、《元剧
研究》四种,齐如山的《中国戏之组织》、《京剧之变迁》、《戏剧脚色名词考》等七种。

此外,王季烈的《螾庐曲谈》、凌廷堪的《燕乐考原》、许之衡的《曲律易知》等也都予以收录。

而王国维、吴梅以外的学者的著作,在大陆不易见到。

《汇编》尽可能吸收前人和同辈学人的研究成果,使其愈发趋于完备。

例如,徐复祚《南北词广韵选批语》中的曲论部分,由中山大学黄仕忠先生汇辑而成。

《汇编》所收录的文献,一般都选择最早最好的版本。

例如,朱有墩的《诚斋乐府引》等十五种均用明宣德周藩刻本,王九思的《碧山新稿》用嘉靖刻本,等等,不烦备举。

对著作权有争议者,《汇编》有时还用简短的文字予以说明。

例如李开先的《词谑》,因书中未题作者,容易引发著作权争议。

《汇编》以书中有“市井艳词百余,予所编之”之语,指出《市井艳词》为李开先所编,故“《词谑》当是李开先所作”。

当然,任何资料搜集整理工作都难以毕其功于一役,《汇编》也同样存在瑕疵。

例如,史书中的“乐志”部分(如马端临《文献通考》中的“乐考”)似为编者所忽略。

此外关于《南词叙录》的作者,曾有人提出质疑,似应予以回应。

但总的来看,《汇编》将古代戏剧戏曲理论资料汇集一处,捧读之后,只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