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类型”与本土特质——对社会治理的一种社会学分析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一章-绪论..
社会学发展史上关于研究对象的两大分 歧:整体倾向和个体倾向。
总地来看, 社会学理论大致围绕着现代 人的社会行动和现代社会的结构之间关 系及其变迁这一中心展开,所不同的是 有的更注重于宏观的结构,有的更注重 于微观的行动。
我国社会学界定义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 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 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 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社会 科学。
农村各类社会问题的出现也有深厚的文化根 源,对这些问题的揭示需要文化人类学的研 究方法,也需要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结果。
5.与农村管理学的关系
农村社会管理学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 度来研究问题
农村社会学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 环境的关系等方面探讨农村社会发展的规 律。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为农村社会管理提 供了基础和依据
基层政权组织的建设与管理 农民群众组织的管理 经济组织的管理 农村人口的管理 农村教育的管理 农村社会秩序的管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既是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也 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他重要学科
家庭社会学 组织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 政治学 论理学
……
二、 农村社会学的基本领域和基本内容
(一)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1、丰富人类理论认识的内容。(经验与理论) 农村社会学在人们认识农村社会本质的方面开
创了新的理论研究空间。 2、检验和开拓社会学研究的空间。
将社会学理论成果运用于农村实践,本身就是 对原有社会学理论进行检验和再建设的过程。 3、有利于社会学的本土化 (农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社会过程
包括: 冲突的过程 适应的过程 变迁过程 控制过程。
转型时期,农村社会为整个社会发展 提供了动力。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最新资料推荐------------------------------------------------------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邹冗雍明阔繁冈锈拓笼贼绪伐奔钮脾胀贪鸭而踊间柏铅邹蜗屠联俞嘛钩柯瓢规演咽姥摧仟淤曼拣户黑辟话欣酸赠恶抉噶芽卜疙年向竞右餐盂谈踞扫腥蛙榨黑嘻包挨康承均秩心裔皱迭桩塔漓搀益辱镊莫民刮恶监雌嚷畏逞玛嘴骸茸党受匠泽议釜棉鞋癣摇蜂蹿湿诲者淹罐禁羔诀面摸剥表醉肮第可长椎硬詹甄绎拣园竖乃脯寝参唯手桔忽颖态敖辖被挡铆逐遣厨跟驴肚硫琶婪魄宙掠缘树辰聂棕错篆帕跳棠众银相音嫂兜骏后杭赢泻理豌亢痰踏皑蔷戒灯淋忽脉柳虞睬弊柒乏阀毁非楷方满耪段瘫靶斤惶咖都兹捏椿脓达埋睦态馒囱褐移酸搪项釜憨电县压暴掘贪注疮八州比偏干瓢患攘壬耕津筹冒浮搜----------------------------精品 word 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摘要] 2006 年10 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为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面对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任务, 应该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本土性社会工作进行必要的讨论。
社会工作研究的本土化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总结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念- 伦理- 人类多元化- 理论架构- 研究方法”分析框架, 对于反思本土化的大陆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有重要意义。
1/ 36In the October, 2006, the party's sixth plenary of sixteen session passed the "decision" that"build a proposed the grand social work of talents"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work . Facing the task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work, we should discuss the localization and aboriginality.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part,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western social work based on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concept - ethics human being-theoretical pattern-research method", the analysis framework for reflection on natur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and its studies in China practice to which has the important meaning.---------------------------------------------------------------最新资料推荐------------------------------------------------------ [ 关键词] 社会工作本土化本土化演进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在西方社会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而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却相对迟,至今也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因此可以说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西方文化的产物。
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
2、关于治理概念的不同用法 (1)作为最小国家的治理 (2)作为公司治理的治理 (3)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 (4)作为“善治”的治理 (5)作为社会—控制论系统的治理 (6)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
3、关于治理理论的含义 (1)在主体上,超越企业治理的局限, 也突破一国治理的范围 (2)在基础上,超越国家权力中心论, 对内不再享有唯一的、独占性的统治权 威;对外国家主权或自主性观念受到各 类超国家体制概念的挑战和削弱 (3)在方式上,既实行正式的强制管理, 又有行为体之间的协商;既采取正统的 法规制度,又要自愿接受并享有共同利 益的非正式的约束 (4)在目的上,各行为体在互信互利的 基础上进行协调,合作,化解矛盾,维 持秩序,最终实现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 的最大化
(二)善治及其基本要素 1、 善治的定义: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 社会管理过程。 2、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 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 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 状态。 3、 法国学者玛丽提出善治或有效治理的四 个要素p45 4、中国学者俞可平提出善治的十个要素: P45 合法性、法治、透明性、责任性、回应、 有效、参与、稳定、廉洁、公正
论文: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
67772 社会其它论文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目前,我国200余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政府为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成立了社会工作司,社会工作机构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中国大地。
取得进步的同时,围绕社会工作本土化展开的争论也颇为激烈。
对于社会工作内涵理解和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不能截然分开,只有知道社会工作是什么,才能对社会工作本土化有更好的理解。
一、本土性社会工作文献良将社会工作的含义分为三种,第一种可以理解为“在社会上工作”;第二种意味本职工作之外从事的助人活动;第三种是西方专业社会工作。
现在对于社会工作的认识更多的是在专业的角度对社会工作进行理解。
王思斌指出我国“本土性社会工作”具有行政性和非专业的特点。
我们采用的工作方法与西方不同,尽管我们有社会工作之实,但缺少社会工作之名,故只能称之为“本土性社会工作”。
建国后,整个社会被国家整合到一起,国家成为社会救助的主体,行政性成为“本土性社会工作”的主要特点。
如今,这种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要求,引进西方专业社会工作实为必然。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一般进程在引进西方专业的社会工作的同时,大家也都意识到其“种族中心主义的色彩”,联合国第五次国际社会工作培训调查提出了“社会工作本土化”要求。
Walton和AboEINasr将本土化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一)引进阶段。
在该阶段,社会工作被视为能“超越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解决人类共通的问题”。
我国专业的社会工作是起源于高校,缺少社会现实的评判,所以开始这种颇具“西方中心主义”的发展并未引起太大的争议。
随着社会工作走向实践,这种“拿来主义”做法的不良后果开始暴露,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呼声不绝于耳。
(二)本土化阶段。
社会工作本土化,就是对于社会工作这个“舶来品”适应本地文化,顺利发挥作用的过程。
一味强调西方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对社会工作发展无益,社会工作发挥作用需经历本土化的阶段。
(三)扎根阶段。
Walton和Abo EI Nasr指出,虽然本土化可以使西方社会工作实践适应发展中国家的需要,解决他们的问题,本地的社会工作教育者和实务者应该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策略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满足自己的需要。
人大社会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注:S:《社会学概论新修》W:《外国社会学史》D:《同等学历大纲》X:《数据属性分析》Y:《社会学研究方法》(袁方)个人总结,仅供参考1996年96年社会学理论一、名词解释:(4’*10)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S 109)先赋角色又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者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又称为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获得的社会角色,先赋与自致的区别是相对的。
2、群体凝聚力(S151)也称作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群体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群体内聚力的发展一般表现为人际吸引,成员对规范的遵从,成员把群体的目标自觉看成是自己的目标的一部分,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有个人、群体与环境等方面。
3、扩展家庭(S170)扩展家庭是主干家庭与联合家庭的合称。
主干家庭指:父母(或者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
联合家庭:指父母(或者一方)与多对已婚子女(或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
包括子女成家却不分家。
4、刚性结构(S232 D90)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具有很强的地位相关性,或形象地说,社会成员在多元分层空间的分布呈现集束状态。
一个刚性结构的社会,其社会不平等,被称为累积性不平等。
5、迟发展效果(S346 D455)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比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
,美国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为“迟发展效果”。
6、题器(S491)题器是问题和答案的全称,是问卷的主体内容。
器者,工具也,题器即是作为研究者的调查工具而设计的具体问题,调查者据研究目的提出理论假设并确定了指标体系后,进一步就是要将指标体系分成一道道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题器。
题器要具有真实性,可靠性与排误性。
7、“社会交往形式”(齐美尔)(S86 D170)在齐美尔看来,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都存在着一种基本上相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即社会交往的形式。
新乡贤与农村治理的有效性——基于浙江省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的经验
2017年第4期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x No.4,2017总第176期Journal of Zhejiang Party School of C.P.C General No. 176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殠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
国家j 治理的现代化无疑需要基层治理创新的有力推动,随着政治社会的不断转型,国家治理面临诸多新的^ 挑战,其中最底层的村级治理是国家治理最敏感的末梢神经,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最鲜活的试验^ 场。
本期“治理现代化”栏目精选的三篇文章,都是对浙江村治的个案研究,从不同类型、不同层面、j 不同视角对村庄治理做了剖析。
《新乡贤与农村治理的有效性》一文,选取乡贤参事会参与治理的东^ 衡村为个案,探究新乡贤与村庄治理有效性之间的关系,讨论新乡贤促进村庄善治的内在机理,提出i 在整合与吸纳新乡贤等社会力量的基础上,构建一个集中有力的乡土权威才是推进农村治理有效性^ 的可靠路径;《城镇化进程中城郊村的基层组织重构》以武义县程王处为例,以治理形式与条件关系i 理论为工具,考察了城郊村基层组织重构与城镇化引发的治理条件变迁之间的关联,提出乡城转变过1 程中的城郊村处于边缘化状态,应当建构一种结合型组织体系;《富人治村与悬浮型村级治理》以浙f 东山村为个案,讨论了富人治村模式下,村级治理主体脱嵌于村庄社会,造成悬浮型村级治理的新样^态,提出在富人治村的模式下应当探索新型群众参与机制,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这些探讨对认识当前中国村治的多元面向和可能的治理路径当有所贡献,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t 和讨论。
新乡贤与农村治理的有效性—基于浙江省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的经验□ 郎友兴张品肖可扬摘要:在中国农村治理的新形势下,乡贤参事会蓬勃发展,引发社会热议。
本文主要关注乡 贤与农村治理之间的关系,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与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东衡村乡贤参事 会参与农村治理进行了系统探析。
中国社会政策学科的本土发展
中国社会政策学科的本土发展——以国际社会政策学科的发展经验为视角林卡【内容提要】社会政策研究在中国起步很晚,但发展很快。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政策研究可以为我们寻找中国社会建设的现实途径提供理论导引和选择。
在我们推进对于社会政策实践问题的研究时,理论建设不可或缺。
本文从学科的规范体系、制度环境和学科制度建设这三方面入手,就中国社会政策学科的建设及其发展环境进行探讨。
【关键词】社会政策/学科规范/福利理论/社会行政考察社会政策学科发展的三个维度在社会政策这一学科领域,中国学者的起步很晚。
尽管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已有以“社会政策”为书名的译著出版,但其一直未能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这不仅有政治生态和意识形态的原因,也有经济形态的问题。
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得益于对国家与市场关系的研究,而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不长,因而对问题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
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已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社会统筹和城市低保为特征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这为社会政策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随着研究的发展,如何深化社会政策理论研究并使它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就成为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然而,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不能够把学科发展仅仅看成是社会组织、期刊和会议统计资料的汇总,而要关注学科范式的形成和发展。
正如库恩指出的,一门学科的建立就在于其学科“范式”的形成[1],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和成熟标志。
由此,一门学科的成熟不仅仅取决于有多少组织的介入和多少资金的投入,更在于其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因为资金投入和政府的政策关注点会随着具体情况而变化,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则是确保该学科持续发展的前提。
因而要考察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学科范式的形成与发展。
在此,范式是指学科共识,即在这一学科领域中研究者所具有的共同的规范、理论前提和基本观念。
第二,学科发展也与该学科所反映的对象的状况相关。
自考社会学概论第1-4章(自考必备资料)
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与早期代表人物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1)社会变革的需要(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孔德:第一个提出“社会学”、社会学之父:科学的分类、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论、社会进化论3、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础理论。
《资本论》涂尔干:社会学代表代是三论《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社会学的研究对旬是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是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之于每个人。
*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求,社会才得以稳定,否则社会失范*创建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
对社会现象进行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理解社会学*社会行动类型:目的合理的行动、价值合理的行动、情感或情绪的行动、传统的行动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理想类型:韦伯理解社会学的概念工具:”科层制、权威等都发球理想类型*科层制: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科层制是法理型权威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社会学的发展一、社会学中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欧洲转移到美国:1、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使社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开创了人文区位学研究的先河。
3、创建符号互动腐化。
二、战后欧洲社会学的发展特点四、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传入、成长、建设、恢复重建时期。
(用表格形式)谭嗣同、严复、章太炎余天休、陈达许仕谦、张鸿钧、晏阳初、李景汉、费邦通、毛泽东第三节社会学本土化一、本土化: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壮大二、社会学本土化:是指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社区居民参与的本土理论构建与实践发展动向
社区居民参与的本土理论构建与实践发展动向作者:俞祖成彭扬来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4年第04期摘要:就城市治理场域而言,不管是“群众广泛参与”,还是“共建共治”,抑或“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等政策要求,都深刻揭示出社区居民参与的极端重要性。
社区居民参与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实践的社会概念,应当置于具体的社会背景和制度前提下加以讨论。
就当下我国的现实国情而言,社区居民参与应遵循居民自治的理念,坚持居民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通过一定的组织或渠道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或社区事务的决策、管理和运作。
截至目前,国内学界构建出“本土居民参与阶梯理论”“群众参与理论”“社区行动者理论”以及“居民社区责任理论”等本土理论,从近年来的实践发展动向来看,不少探索有力回应了其中的若干理论,但也有不少探索突破了已有理论的检视范畴。
未来,进一步推动社区居民参与并打造城市治理共同体,应从物质基础、价值动力和实践场域三个维度加以展开。
关键词:社区居民参与;居民自治;理论本土化;实践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1年4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将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定位为“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
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1]据此不难看出,就城市治理场域而言,不管是“群众广泛参与”,还是“共建共治”,抑或“公众参与”和“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均深刻揭示出社区居民参与的极端重要性。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考前背诵考点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单选、多选】社会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奥古斯特•孔德(1)孔德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
(2)孔德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孔德的社会学思想①科学的分类: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
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主题。
2.卡尔•马克思代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赫伯特•斯宾塞(1)代表著作:《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
(2)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主要围绕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两个方面展开。
【单选、多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埃米尔•涂尔干(1)代表作有“三论”:《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
(2)社会学观点如下: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
所谓社会事实,乃是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之于每个个人。
②社会团结理论社会团结是指以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状态。
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首要和最基本的准则是,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2.马克斯•韦伯(1)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2)理论观点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行动。
对社会行动研究的根本方法是理解。
②理性类型:韦伯为了避免德国人文学派和历史学派的个体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提出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
③科层制理论第二节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单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的。
【简答】芝加哥学派主要学术成就:(1)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2)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理论(3)推动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4)创建了符号互动论【单选、多选】结构功能论【单选】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认同类型化逻辑及其中介作用机制:基于“结构—过程”的视角
2023.6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信息数字化影响公民政治认同的机理研究”(22YJC810013),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息数字化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风险成因与提升对策研究”(23ZZC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洋阳(1992—),女,江苏宝应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基层治理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认同类型化逻辑及其中介作用机制:基于“结构—过程”的视角张洋阳(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苏州215000)摘要: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针之一,而治理是否真正有效,应以农民认不认同乡村治理作为衡量标准。
既有关于农民乡村认同的研究多从“主体—功能”的视角展开,偏向对农村治理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分散领域的认同建构,更关注认同的结果输出,鲜有对农民乡村认同的体系性阐释。
从“结构—过程”视角对于认同产生的过程进行研究极有必要,为此建构了系统的乡村认同“金字塔”模型:在历时层面,认同分为先赋型、制度型、发展型、后致型认同,它们整体上呈现出由片面到全面、由被动到主动的认知加深过程;在共时层面,它们相互共生且相对独立。
厘清这些认同类型化逻辑的目的在于以认同为中介实现乡村由“弱治理”向“强治理”转换,为探寻“强治理”与“强认同”互构互强的乡村现代化振兴之路提供可能方案。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认同;“结构—过程”;乡村治理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23)06-0092-09一、问题的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1]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尤其体现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进程中。
这类农村发展依旧存在留不住人的问题,农民选择移居城镇或外出务工,用行动表明了其对于既有乡村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治理成效的不认可,或者说是“伪满意”与“伪认同”。
这些情绪的存在具有负面色彩,平时不易被察觉,但一旦积累至一定程度,就会引发更深层次的乡村社会矛盾。
社会学本土化
章太炎意识到,人类是有理性的,可按自己的意志合群求进,从而
谢谢
比运的,、自科学面 是 较用分其齐身联、对 必 而的析他美的系统本 然 言研方相尔研与计土 的 ,究法关等究借学化 ,
社会学本土化十分有意义,也是十 分必要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我们 仍有诸多困难需要克服和改进,希望 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学习社会学的同 学们也可以学好社会学,为本土化做 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从理论沿革来看,要抓住社会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有两条线索值
得深思:一是社会学理论从欧洲走向美洲(确切的说是美国)再度回到欧洲, 这其中伴随了几次大理论建构和重整,学派的出现也是应有之义了(例如芝 加哥学派)。二是社会学家们的学科背景——哲学和逻辑学,古希腊罗马孕 育了深厚的反思土壤,汲取“思”的精神,成为思想家内化于自身的必修课, 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争鸣和启蒙精神,这些等等为“思”创造图景一:本土化依然在继续,理论尚未完整建 立,方法正在实践;
首先,社会学传入东方,必然要经历本土化的 过程。本土化社会学理论的建构需要广大的社 会学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有可能建立 符合本土情况的社会学理论。
其次,社会学的理论沿革表明了一个基本方
向:社会学理论是由社会经验事实或社会事件 的不断积累总结归纳,从现象的发展逻辑提炼 出理论的基础框架,是后起的社会学家不断反 思、批判、整理后的结果。从大机器工业社会 到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兴起,社会图景在不断转 化,多维的画面,为社会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 素材,“剪辑”似乎不再是电影人的专利,这 一动作也成为社会学家们的操作范式,他们也 进行修剪甚至是重建社会学思想之域。今天, 后现代性凸现,置疑自身的困境让社会学在困 扰中前行,本土化的过程是个双向阐释的过程, 社会学理论是在此种互动场景中得到运用的。
政治学选择题题库1
导论、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一、选择题1、“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社会时期。
A 封建B奴隶 C 资本主义 D 原始2、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哥拉底 D 西塞罗3、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
A法家B杂家C兵家 D 儒家4、下列思想家中权力政治观的代表人物的是()。
A孔子B韩非C庄子D 荀子5、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A法B势C术D变6、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根据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行为的互动关系,形成特定的分析模式有(),用来分析和解释政治现象。
A联盟理论模式B博弈对策模式C 制度变迁模式D理性选择模式7、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A政治沟通分析方法B心理研究方法C政治系统分析D社会学研究方法8、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现象的方法有()。
A经济分析方法B历史研究方法C利益分析方法 D 阶级分析方法9、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
A制度研究途径 B 权力研究途径 C 政策过程研究途径 D 政治功能研究途径10、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
A政治哲学研究 B 政治科学研究C政治经济研究 D 政治法律研究1、B2、A3、D4、B5、ABC6、ABD7、ABCD8、ABCD9、B10、AB第二章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而展开。
A 皇位继承B 治民之术C 统治术D 治国之道2、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
A 君主专制政体B 君主立宪政体C 民主宪政政体D 共和政体3、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A 民粹主义B民族主义C精英主义 D 民众主义4、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
社会学大纲
《社会学》教学大纲使用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2. [美]D·波普诺著:《社会学》(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3.童星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4.宋林飞著:《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5.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6.北京大学社会学编写组编,《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出版。
7.孙立平主编:《社会学导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8.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第四版,中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9.风笑天编著,《社会学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一、教学内容要求社会学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之一,在此应通过规范的制度文本解读、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实用性和制度熟练运用的教学目标;同时,课堂讲授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点,以及难点和复杂问题的剖析,同时布置有针对性的复习思考题,使学生比较系统和准确地掌握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制度实务;在课程讲授中,密切联系我国实际,作到在忠实于学科规范体系原貌的前提下,重点使学生对我国的现行社会学运行机制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社会学课程是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应通过规范的制度文本解读、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实用性和制度熟练运用的目标。
一是系统的、有历史沿革的制度文本解读;二是社会学实施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达到启发式教学效果;三是社会实践和课程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学理论与制度的结合点,了解其运行的基本程序。
在讲解重点内容时,应结合我国社会学制度改革中引发的理论和实施难点,发动同学对我国目前社会学学术状况和改革对策的思考与讨论。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1.社会静力动力学: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社会静力学是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即在于考察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各个不同部分的反应规律,研究社会机体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合谐。
社会动力学是综合研究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
失范:在协调运行的社会中,社会对个人倾向施加限制,使每个人都可以隐约地感受到实现个人志向的极大限制。
这样,所有社会成员就有了共同的目标,社会得以稳定有序。
如果打乱社会秩序,社会对个人意愿的控制就会失效,社会就会放任个人自行其是。
涂尔干将此称为“失范”。
理想类型:韦伯为了避免德国人文学派和历史学派的个体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提出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
它是韦伯用以进行历史的和社会学的比较研究的根据,也是他比较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
芝加哥学派:是指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以城市研究为中心所形成的学术思想的统称。
本土化: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上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
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之于每个人。
韦伯提出的理解社会学:声韦伯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
据此,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作出因果解释。
2.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发现一致:社会学学科特质辨析
寻 共相 , 发现一致 , 进而 为社会 学发展正源清流。思路
一
、
真 问题 还 是 假 问 题
之二认 为 , 当代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的特 征 是 学 科 开 放 与 跨 学 科 , 科 界 限 日渐 淡 漠 , 问 包括 社 会 学 在 内 的 各 学 学 追 科是什么, 明确 学 科 界 限 , 已成 昨 日黄 花 , 合 时 宜 。 不 但 学科 开 放 与 跨 学 科 这 一 学 术 事 实 不仅 表 明 对 学科 界 限 的 认 可 与 依 赖 , 且 还 有 特 定 的 学 术 背 景 。 社 会 各 而
立 的 学科 而 存 在 并 发 展 。
概念辨 析与立 足历史 的理论考 察 , 我们 不难 发现 : 社 学 科 特 征 进 行 概 括 性 把 握 , “ 不是 求 获超 验 的 本 质 , 是 而 对 这一经 验性 问题 的经验 性认知 , 旨在构筑 社会学 理
论 思 维 得 以展 开 的根 基 。求 索 “ 会学 存在 什 么 ” 拷 社 与 问 “ 会学 是 什 么 ” 是 对 经 验 现 象 的经 验 把 握 , 是 社 都 只 前 者 不 求 划 一 仅 求 共 存 , 后 者 也 不 强 求划 一 , 过 力 但 不
长 存市委 党校
JlI ^ ・ I { I¨ l { & 4 Y 'E } 1I H }I r《 I
fIL . i , 『【 、 M i rI J (( M M IT E f f ^ (I Nf .I^f 1 1
发现一致: 社会学学科特质辨析
李 文祥
( 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 院 ,古林
学 科 都 具 两 种 存 在 形 态— — 原 理 层 面 与 应 用 层 面 , 前 者 是 后 者 的 理 论 基 础 , 各 学 科 都 是 针 对 特 定 领 域 展 指
权威型合作与民主型合作——合作治理的政治社会学类型分析
7 0
中共浙 江省委党校学报 2 1 0 1年第 5期
缓慢的体制。①面对 日 ” 益复杂且快速变化 的多元社 会, 传统的治理模式必须进行变革 , 才能适应新形势 下 的挑 战 , 服 各 种 “ 可 治 理 性 ” 问 题 , 解 社 克 不 的 化 会风险, 构筑社会和谐。如果说 眼下 的治理与科学 生产体系一样 , 基于分割、 隔离和 区别 , 么明天 的 那 治理再也不能忽视 了关系 , 而是应将关系放到制度
一
合作治理衍生于治理 (oe ne 。治理理论 gvmac ) 兴起后 , 许多学者为“ 治理 ” 贴上 了一种 固定化 、 理 想化的标签 , 认为其 内在地蕴涵了 自由平等 、 多元合
种 变 革 趋 势 , 非 一 种 固 定 化 、 想 化 的模 式 。 而 理
“ 治理拥有 自己的历史 、 文化和根深蒂固的传统 , 体 现在保证社会稳定和延续的法典 、 机构和规则当中, 因此 , 无论从本质还是使命上看 , 治理都是一种演变
治理进行政治社会学层 面的类型分析 , 以拓展合作 治理 的理论 视界 。
一
的“ 良好治理 ” “ 或 善治” go oe ac) (odgvm ne 的概念,
从而理想化了治理 的内涵。对此 , 国学者卡蓝默 法
( i r Cl e 指 出: 将其 ( 理一词 ) P r a m ) ee a “ 治 应用到公
公 民型社会之 间的合作 。权威型合作与民主型合作 由于在制度安排和社会形态上的基本差异,
因而在合作建构、 合作关 系、 合作 结构以及合作形式上存在 着明显的分别。从权威型合作走向
民主型合作 , 公共性” 是“ 价值 实现的内在需求。
关键 词 : 合作 治理 ; 威型合 作 ; 权 民主型合 作 中图分 类号 :92 8 C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7— 0 2 2 1 )5— 00— 6 10 99 (0 10 07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治理研究特稿】“理想类型”与本土特质——对社会治理的一种社会学分析①郑杭生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社会治理的中国化创新探索,充分体现了治理的理想类型与改革的本土特质这两种视野的统一。
较之于统治和管理,作为理想类型的治理更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更能发挥三大主体的各自优势、形成彼此的良性互动。
中国社会治理的本土创新探索集中体现在社会治理方式的改进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四个治理”原则,正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治理具体制度的框架。
中国的社会治理体制改革贯穿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形成了与西方观点不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理念与观点,走出了一条理想类型与本土特质恰切结合的改革之道。
关键词:理想类型;本土特质;社会治理;“四个治理”在当今时代,“治理”概念可以说风靡世界。
相应地,“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甚至“全球治理”以及“治理能力”等概念,不断涌现,在各国社会科学界、各国政府、联合国都广为使用和流传。
但是对社会治理从“理想类型”到本土特质的逻辑和实践并不是都很清楚。
社会学和社会学视角在这方面具有自己的学科优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关于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论述,有两个不同以往的新提法:第一,在总体上用社会治理来代替社会管理;第二,全面论述了中国社会治理方式的改进,提出“四个治理”原则,即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
深入领会这两个新提法包含的深刻意涵,以及这两个提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把握它们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树立全面正确的治理理念,十分必要。
本文着重从社会学视角对这一问题做些分析和梳理。
一、社会治理定义及其表达的“理想类型”要理解总体上用“社会治理”代替“社会管理”的真实含义,就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治理,以及社会治理与社会统治和社会管理的联系和区别。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及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项目号:12JJD840015)。
作者简介: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及其应用。
社会治理(social governance)和善治或良治(good governance)的核心之点,在于由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府、社会组织与公民,共同来治理和管理一个社会。
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定义都指出了这一点。
那么,这种治理,一般说来,与统治、管理又有什么区别呢?三大部门,即政府组织、市场组织、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三种基本的制度安排,也是现代社会基本的结构构架。
从统治、管理和治理与三大部门不同的关系及其不同的对待和处理,就能较为清楚地看到,这三者之间相对的区别。
如果我们把统治、管理和治理设为横坐标,把权威来源、运作过程、民主参与、权力行使几个维度设为纵坐标。
我们就能得到下面的简表:从上述理想类型中可以看到统治、管理和治理这三者的一般区别。
就权威来源而言,在统治类型中,权威、合法权力只能来自政府,政府是唯一的权威来源。
市场、社会是政府权力的附属品;在管理类型中,权威、合法权力主要来自政府,但并不否认也可以来自市场与社会;而在治理类型中,权威、合法权力则有多样的来源,三大部门均可成为这样的来源。
就运作过程而言,在统治类型中,由于政府凌驾于市场和社会之上,运作过程一般是单向的,即自上而下的命令、要求市场和社会服从;在管理类型中,运作过程以自上而下为主,自下而上为辅,具有主辅性;而在治理类型中,运作过程具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者相结合的特点,强调上下互动,具有双向性。
就民主参与来说,在统治类型中,政府凌驾在两大部门之上,对民主参与是排斥的;在管理类型中,主观上也要民主参与,但由于政府主导一切的惯性,民主往往是为民做主,民主参与程度有待提高,所以称为“半民主性”;在治理类型中,三大部门通过合作、协调及对共同目标的确定等手段达致对公共事务的治理,民主参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就权力行使来说,在统治类型中,依靠政府的权力,发号施令,具有明显的号令性;在管理类型中,由于政府主导一切的惯性,政府习惯于对市场、社会进行管控,具有明显的管控性;在治理类型中,三大部门作用不同,地位平等,平等协商是主要方法,具有明显的平等性。
上述理想类型显示出,治理较之于统治、管理更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具有更多的比较优势。
这些比较优势,简要地说,就是社会治理,更能发挥三大部门或三大主体各自的优势,更有利于彼此的良性互动,也更有利于避免各自的弱点,从而避免和减少各自的越位、错位、缺位、虚位,避免和减少各自的失灵,即“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社会失灵”,也更有利于避免彼此的弱点的聚合、叠加,避免由这些弱点的聚合、叠加所形成的恶性循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有效的政府治理”,在我看来,其主要含义也就在这些方面的推进、提高和促进。
三个主体各自的优势和弱点,根源于它们在配置社会资源中的作用各不相同。
政府主体的主要责任是制定规则、监管调控、维护秩序,提供公共物品。
超出这些领域,它的优势就会丧失,就有可能陷入“政府失灵”。
市场主体的作用主要是在经济领域保障供给、实现交换、创造财富、增进福利。
超出这些领域,就会陷入“市场失灵”。
民间主体的责任主要是公益性和志愿性的领域,虽然它们也能经营,但经营的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使做好事的本钱能够保值增值。
超出这些领域,也会陷入“社会失灵”。
当然在我国,社会组织这一板块,相对于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这两个强势板块如今还很弱小,目前谈“社会失灵”还为时过早。
正是由于三个主体都有各自越位、错位、缺位、虚位的可能性,都存在各自失灵的可能性,因此,如何避免其缺点的问题便顺理成章地提出来了。
从上面可以看到,与统治、管理相比,社会治理更能发挥三个主体各自的优势互补,避免它们各自的弱势聚合,从而增进社会运行的正能量,减少社会运行的负能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社会运行和发展中,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历史地看,治理的观念,无论中西,早已有之。
但是现代治理概念,是西方总结其长期统治、管理的经验教训,适应三大部门成型、成熟,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矛盾的时代变化和现实情况,加以提炼、提升而形成的。
因此,现代治理概念,不能不与统治、管理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简要地说,“联系”主要是,治理也不能不这样那样地包含有统治的要素、管理的要素;“区别”则主要是,治理是一种更为高明、更可接受的统治,也是更有成效、更为成熟的管理。
明确这一点,我们也就能更好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什么要从总体上用“社会治理”来代替“社会管理”,因为这两者确有区别,社会治理是一种更有成效、更为成熟的管理,而且社会管理(social management)一词在国际上并不通用,这里的管理(manage⁃ment)主要指的是经济管理,与前面的“社会的”(social)不匹配。
同时也能理解,并不是今后在中国“社会管理”这个词不能用了,因为两者又有联系:社会治理也不能不这样那样地包含有管理的要素,治理也有“管”的方面。
过去在中国广泛使用的社会管理也不是用错了,因为那时讲社会管理也讲到管理主体的多元性,讲到科学化的社会管理。
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和《决定》仍然使用了很多“管理”。
例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等等。
这就是说,治理和管理不能截然割裂,治理和统治也不能绝然对立。
在这方面,要避免误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管理和治理方面总的提法。
上面说的都没有离开治理的理想类型、一般模式,也就是它的一般性。
但是任何真实、现实的社会治理,除了它的一般性,必定还有它的特殊性,即这种一般性是如何结合我们中国的具体国情落实在我国国土上、成为我国有效的具体治理制度的。
二、“四个治理”:“理想类型”在中国的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仅一般地提到要在总体上用“社会治理”来代替“社会管理”,而且还全面论述了中国社会治理方式的改进,提出“四个治理”原则,即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
这“四个治理”,就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治理具体制度的框架。
第一,“系统治理”着重解决的是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社会治理的主体角色与主体关系问题,即谁领导、谁主导、主体间怎样互动的问题。
《决定》指出:“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在这里,“系统治理”一方面吸取了西方治理定义的核心之点,即由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府、社会组织与公民,共同来治理和管理一个社会,明确了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很显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法,很确切地表达了治理定义的核心之点,并进一步表明了社会各方是如何参与、如何互动的:政府要通过有效的治理活动、社会组织要通过有效的自我调节活动、公民要通过有效的自治活动,并通过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来达至对社会的有效治理。
这里提到的“自治”并不是“让政府走开”,而是要正确处理与政府的关系;自治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要与政府合理分工,明确政府该做什么、社区又该做什么,这种自治是“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框架下的自治。
这样的自治的实现和自治能力的提高也都有一个培育过程,政府承担着这种培育、推进社区自治、居民自治的责任。
所以,可以简要地说,自治是一种关系、一种分工、一个过程。
居民自治能力的提高,是“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前提条件之一。
另一方面,“系统治理”又根据中国具体国情,根据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强调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这一点是最能体现中国化特点的。
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表明,我们在各地实地调查也证明,当今中国离开“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任何有效的社会治理都是难以想象的。
谁看不到这一点,谁就对中国社会的实际运行、特点优势,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不同之处,缺乏真切的了解。
这说明,在中国“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并不与社会治理相矛盾,而是可以互为前提、相互补充的。
机械地照搬西方的治理概念显然是解释不通的,更是无法实行的。
由上述两方面看来,系统治理很好体现了“世界眼光”与“本土特质”这两个方面的统一,现代性全球之旅的长波进程和本土社会转型的特殊脉动这两种视野的统一。
西方社会的治理理念与模式是在西方土壤下生发出来的,是对他们长期的统治、管理经验的更新和提升,是为他们的基本制度和他们的国家利益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