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性试验整理

合集下载

001_经口急性毒性试验方法_改良寇氏法

001_经口急性毒性试验方法_改良寇氏法

急 性 毒 性 试 验 方 法――改良寇氏法Kärber 法由Kärber 于1931提出,后经Finney 改进,顾汉颐作过改进,1963年孙瑞元教授对该法进一步改进,改进后的计算方法称为点斜法或孙氏法,增加了不含0%和100%死亡率的校正式,所得LD 50及全部有关参数与正规概率单位法相近。

改良寇氏法(Käber)试验设计的原则是:各组剂量按等比级数;各组动物数相等:大致有一半组数的动物死亡率在10%~50%之间,另一半在50%~100%之间,最好出现0 %和100 %的剂量组。

一、剂量选择及分组1、剂量选择剂量设计是否合理是急性毒性试验能否成功的关键。

探求外源化学物的急性毒性,测定其LD 50或LC 50时,应首先广泛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该化学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如结构式、分子量、溶解度、挥发度、纯度及杂质含量等,其次确定测定LD 50的计算方法,然后设计剂量。

2、预试验:总的原则是先用少量动物,以较大的剂量间距染毒,求出粗略的致死剂量范围,即确定受试动物全部致死的最小剂量(b )和全部不致死的最大剂量(a ),即求出待测化学物0 %~100 %的大致致死剂量范围,然后在这个剂量范围内按几何级数的间距设计5~7个剂量组,组间剂量呈等比级数(r ),其比值为1.2~1.5。

进行正式实验。

用于急性毒性试验时,动物的体重为:大鼠180~200g ,小鼠18~22g ,豚鼠200~250g,家兔2~2.5kg ,犬10~12 kg 。

用于实验的同一批动物体重变异范围不得超过所用动物平均体重的20%。

仍然遵守雌雄各半或雌雄兼取的原则。

当预试中发现化学物的毒性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时,则需要选用雌、雄两种性别的动物分别进行试验,求出各自的LD 50。

通过预试,找出受试化学物引起动物死亡的大致剂量范围,以此为依据设计正式试验的剂量和分组。

按下式设计剂量组:1n abr -= 式中:r —相邻两组剂量的比值,一般为1.2~1.5,b —最低全致死剂量量, a —最高不致死剂量, n —设计的组数。

细胞毒性实验总结

细胞毒性实验总结

细胞毒性实验总结一、抗HBV药物细胞毒性实验背景知识 (1)二、细胞毒性实验方案的确立 (3)三、细胞毒性实验方法稳定后的部分数据 (4)四、细胞毒性实验质量评价指标 (5)五、细胞毒性实验SOP (6)(一)目的 (6)(二)适用范围 (6)(三)责任人 (6)(四)规程 (6)1. 试验准备 (7)2. 试验操作 (8)3.数据处理和分析 (8)六、总结 (9)一、抗HBV药物细胞毒性实验背景知识细胞毒性是化学物质(药物)作用于细胞基本结构和/或生理过程,如细胞膜或细胞骨架结构,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细胞组分或产物的合成、降解或释放,离子调控及细胞分裂等过程,导致细胞存活、增殖和/或功能的紊乱,所引发的不良反应。

按作用机制可分3种类型:①基本细胞毒性,涉及一种或多种上述结构或功能的改变,作用于所有类型的细胞;②选择细胞毒性,存在于某些分化细胞上,主要通过化学物质的生物转化,与特殊受体结合或特殊的摄入机制所引发;③细胞特殊功能毒性,对细胞结构和功能损伤轻微,但对整个机体损伤非常严重。

类似毒性作用可通过细胞因子、激素和递质的合成、释放、结合和降解影响细胞与细胞间的交流或特殊的转运过程而实现。

毒性作用也可能来自化学物质对细胞外过程的干扰,任何一种非动物检测系统对多种因素都应加以考虑。

1983年Ekwall提出“基本细胞功能”的概念,即多数化学物质毒性作用是对细胞功能的非特异性损伤,却可引起器官功能的特异性改变甚至机体死亡。

有研究显示化学物质体外细胞毒性与其引起的动物死亡率及人体死亡的血药浓度之间都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化学物质产生的损伤和死亡,最终可表现为细胞水平上的改变,由此推测体外细胞毒性可以预测体内急性毒性。

体外方法有助于预测化学物质急性暴露引发的全身和局部影响,并评估体内毒性浓度。

目前较为理想的抗HBV药物有拉米夫定(3TC)、恩替卡韦(ETV)等。

3TC是核苷左旋对呋体,早期用于艾滋病的治疗。

毒理学毒性评价试验的原则

毒理学毒性评价试验的原则
动物间的比较个别组的比较t检验非均匀性单向方差分析与剂量相关的趋势线性回归分析动物内部比较个别组的比较配对t检验非均匀性双向方差分析与剂量相关的趋势线性回归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各组变量间相关性的变化pearson相关系数协方差的分析变量随时间而变化用方差分析评估第二个时间与第一个时间的差别ipcs专家组推荐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四实验和观法
统计学方法
数据类别和统计学要求 1.“有或无”数据: 动物间的比较 个别组的比较 非均匀性 与剂量相关的趋势 动物内部比较 个别组的比较 非均匀性 变量问的相关性 2.分级数据: 动物间的比较 个别组的比较 非均匀性 与剂量相关的趋势 动物内部的比较 个别组的比较 非均匀性 与剂量相关的趋势 变量间的相关性 3.连续数据: 动物间的比较 个别组的比较 非均匀性 与剂量相关的趋势 动物内部比较 个别组的比较 非均匀性 与剂量相关的趋势 变量间的相关性 各组变量间相关性的变化 变量随时间而变化
毒理学动物实验设计
外推
一、毒理学毒性评价试验的原则 毒理学实验通常是毒性评价或安全性评价试验, 通常由权威机构规定评价程序。 在描述毒理学的试验中,有三个基本的原则: 1.外来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 外推于人 基本假设为: ①人是最敏感的动物物种; ②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化学物的 代谢,与体重(或体表面积)相关。
Fisher精确分布检验(不分层的数据) 2×2校正的卡方检验(分层或不分层的数据) 2×K卡方检验(分层或不分层的数据) Armitage检验(分层或不分层的数据) McWemar检验或符号检验 Cochran检验 Fisher精确分布检验2X2校正的卡方检验
Mann Whitney u检验 Kruskal—Wallis单向方差检验 非参数趋势检验 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 Friedman双向方差分析 Page检验 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

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试验步骤和操作要点
1
试验设计
2
确定试验物质的给药途径、剂量和
暴露时间,合理设计试验组和对照
组,以确保试验数据的可比性。
3
数据分析
4
收集和整理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 析和结果解读,评估化学物质的毒
性潜力和危害等级。
试验准备
准备动物和试验物质,并遵守试验 室安全和伦理规定,保证试验过程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试验操作
按照设定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严 格控制剂量和暴露时间,记录动物 的毒性反应和不良效应。
试验结果的解读和评价标准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一般以LD50值为指标进行解读,在国际上有一系列评价标准,用于评估化学物 质的毒性程度和危害等级。
试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
1 动物模型的局限性 2 测试方法的改进
动物模型不能完全代 表人类生物反应,因 此在试验结果的解读 和评估时需要谨慎考 虑。
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是一种评价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短期毒性潜力的试验方法,通 过暴露一定剂量的物质给实验动物,观察其对动物的毒性反应以及产生的不 良效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程度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 为了规范评估过程,国际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试验方法和评价标准。
常用的试验方法和原理
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改 进更精准、准确的试 验方法,以提高试验 结果的预测性和可比 性。
3 替代和替补模型
发展替代和替补模型, 例如体外细胞实验和 计算机模拟,以减少 对动物实验的依赖。
试验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急性毒性试验在化学品安全评估、药物研发、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为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LD50试验 通过确定半数致死剂量(LD50)来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以毫克/ 千克体重作为单位。 急性口服毒性试验 通过将一定剂量的物质通过口服给予 动物,观察其对动物的毒性反应,用于评估化学物质的毒害程度。 急性皮肤 毒性试验 通过将一定剂量的物质涂抹于动物皮肤上,观察皮肤反应和毒性症 状,用于评估化学物质的皮肤刺激和毒害作用。

新药毒性检验报告

新药毒性检验报告

新药毒性检验报告1. 引言本报告为对新药的毒性检验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毒性检验是新药研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旨在评估新药在生物体内产生的不良反应、毒性程度和毒性机制等。

本次检验旨在详细研究该新药的毒性作用,为进一步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方法2.1 实验设计采用动物实验模型进行新药的毒性检验。

本次实验使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构建以下不同剂量组的实验组:•高剂量组:每天口服新药100mg/kg•中剂量组:每天口服新药50mg/kg•低剂量组:每天口服新药25mg/kg•阴性对照组:给予等量的溶剂(如生理盐水)2.2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动物:选择健康、体重范围相近的小鼠,并随机分成不同组别。

2.预先观察:在给药前进行一周的预先观察,记录小鼠的一般行为、体重变化等。

3.给药:根据不同组别的剂量要求,使用适量的新药进行口服给药。

4.观察和记录:每天观察小鼠的一般行为、食物摄入、水摄入等,同时记录体重变化。

5.实验结束:在给药结束后,进行动物的解剖和组织取样,进行细胞学和组织学的分析。

3. 结果3.1 一般观察结果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以下情况: - 高剂量组小鼠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 - 中剂量组小鼠食欲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 低剂量组小鼠食欲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 阴性对照组小鼠食欲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3.2 体重变化通过每天记录小鼠体重,并绘制成曲线图,结果显示: - 高剂量组小鼠体重迅速下降,在给药后第三天开始出现体重下降,持续至给药结束; - 中剂量组小鼠体重变化较为平稳,无明显波动; - 低剂量组小鼠体重变化与阴性对照组小鼠无明显差异。

3.3 组织学分析对实验结束后的小鼠进行解剖和组织取样,进行了细胞学和组织学的分析,结果如下: - 高剂量组小鼠肝脏组织显示明显的损伤,出现坏死和炎症反应; - 中剂量组小鼠肝脏组织和阴性对照组小鼠无明显异常变化; - 低剂量组小鼠肝脏组织显示轻微的炎症反应,但未出现明显损伤。

药物毒理学长期毒性试验

药物毒理学长期毒性试验

这对于制定临床试验的剂量方案具有重
要意义
t
预测药物的生殖和发育毒性
某些药物可能对生殖和发育造成不良影
响,长期毒性试验可预测这些潜在毒性
4
方法
进行药物毒理学长期毒性试验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实验动物: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狗、灵长类等 给药方案: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实验目的,确定给药的剂量、频率和持续时间 观察指标:在试验期间,定期观察动物的生理指标(如体重、呼吸、体温等)、血液学 指标(如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等)、生化指标(如肝功能、肾功能等)以及其他可能 的毒性反应 病理学检查:在试验结束后,对动物进行病理学检查,以评估药物的毒性作用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评估药物的长期安全性和毒性反应
结果评估
根据上述评估结果,药物开发商可以制定相应的临床 试验方案,确保药物在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
x
同时,这些结果也为药物的上市许可提供了重要的参 考依据
-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THESIS DEFENSE POWERPOINT
XXXXXXXXXX
指导老师:XXX
答 辩 人 :XXX
2
概念
1
药物毒理学长期毒性试验是 指通过给予实验动物一定剂 量的药物,观察和分析药物
对动物的长期毒性作用
2
长期毒性试验通常采用啮齿类动 物或非啮齿类动物作为研究对象, 连续给药一段时间(如3个月至1 年),以评估药物的长期安全性
3
目的
药物毒理学长期 毒性试验的主要 目的是评估药物 的长期使用对动 物的毒性作用, 包括
5
结果评估
根据长期毒性试验的结果,可以进行如下评估 毒性反应类型与程度:确定药物引起的毒性反应类 型和程度,如轻度、中度或重度 安全剂量范围:根据不同剂量下的毒性反应,确定 药物的安全剂量范围 致癌性评估:根据药物的致癌性检查结果,评估药 物的致癌风险 生殖和发育毒性评估:根据药物的生殖和发育毒性 检查结果,评估药物对生殖和发育的影响2Βιβλιοθήκη XX药物毒理学长 期毒性试验

【2017年整理】急毒、亚急毒名词

【2017年整理】急毒、亚急毒名词

名词解释编辑急性毒性试验是指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的试验,是毒性研究的第一步。

要求采用啮齿类或非啮齿类两种动物。

通常为小鼠或大鼠采用经口、吸入或经皮染毒途径。

急性毒性试验主要测定半数致死量(浓度),观察急性中毒表现,经皮肤吸收能力以及对皮肤、粘膜和眼有无局部刺激作用等,以提供受试物质的急性毒性资料,确定毒作用方式、中毒反应,并为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及剂量分组提供参考。

2概述及染毒方法编辑一、概念和试验目的(一) 急性毒性概念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之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引起死亡。

但须指出化合物使实验动物发生中毒效应的快慢和剧烈的程度,可因所接触的化合物的质与量不同而异。

有的化合物在实验动物接触致死剂量的几分钟之内,就可发生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而有的化合物则在几天后才显现中毒症状和死亡,即迟发死亡。

此外,实验动物接触化合物的方式或途径不同,“一次”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凡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的注射接触,“一次”是指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

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接触,“一次”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所以“一次”含有时间因素。

(二) 实验目的1.求出受试化合物对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的致死剂量(通常以LD50为主要参数),以初步估计该化合物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

2.阐明受试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

3.利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化合物在机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及其动力学变化。

也可用于研究急救治疗措施。

二、实验动物和染毒方法(一) 实验动物选择在卫生毒理学领域中,体内试验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最终是为了阐明受试外来化合物对人的急性危害性质和危害强度。

所以选择实验动物时,要求在其接触化合物之后的毒性反应,应当与人接触该化合物的毒性反应基本一致,虽然利用任何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的急性毒性结果向人外推都必须十分慎重,但这一选择实验动物的原则仍非常重要。

(整理)经口毒性实验

(整理)经口毒性实验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Acute Oral Toxicity Test1 范围本方法规定了动物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的基本原则、技术和要求。

本方法适用于评价化学品的急性毒性作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OECD Guideline for Testing of Chemicals (No. 401. Feb. 1987 ) OECD Guideline for Testing of Chemicals (No. 425. Feb. 2001 ) USEPA OPPTIS Health Effects Guideline (Series 870.1100 June 1996)3 试验目的3.1 检测化学品对实验动物的急性毒性作用和强度。

3.2 为亚急(慢)性等毒性试验提供剂量选择的依据。

3.3 试验结果可作为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和标签标识。

4定义4.1 急性经口毒性(Acute Oral Toxicity): 一次或在24h内多次经口给予实验动物受试样品后,动物在短期内出现的健康损害效应。

4.2 经口半数致死剂量(Oral Median Lethal Dose): 经口一次或24h内多次经口给予受试样品后,引起实验动物总体中半数死亡的毒物的统计学剂量。

以单位体重接受受试样品的质量(mg/kg bw或g/kg bw)来表示。

4.3 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表示化学毒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5 试验基本原则以经口灌胃法给予各试验组动物不同剂量的受试样品,每组用一个剂量,染毒剂量的选择可通过预试验确定。

染毒后观察动物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

试验期间死亡的动物要进行尸检,试验结束时仍存活的动物要处死并进行大体解剖。

本方法主要适用于啮齿类动物的研究,但也可用于非啮齿类动物的研究。

6 试验方法6.1 受试样品的处理受试样品应溶解或悬浮于适宜的赋形剂中,(不溶性固体或颗粒状物质研磨、过100目筛)建议首选水或食用植物油(如玉米油)作溶剂,也可考虑使用其它赋形剂(如羧甲基纤维素、明胶、淀粉等)等配成混悬液;不能配制成混悬液时,可配制成其它形式(如糊状物等),但不能采用具有明显毒性的有机化学溶剂。

(整理)药物重复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整理)药物重复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3药物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是描述动物重复接受受试物后的毒性特征,它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可以:①预测受试物可能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包括不良反应的性质、程度、量效和时效关系、以及可逆性等;②判断受试物重复给药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③如果可能,确定未观察到临床不良反应的剂量水平(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④推测第一次临床试验(First in Human, FIH)的起始剂量,为后续临床试验提供安全剂量范围;⑤为临床不良反应监测及防治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

二、基本原则药物安全性评价试验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物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是药物研发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试验设计要重视与其他药理毒理试验设计和研究结果的关联性,要关注同类药物临床使用情况、临床适应症和用药人群、临床用药方案,还要结合受试物理化性质和作用特点,使得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结果与其他药理毒理试验研究互为说明、补充或/和印证。

三、基本内容(一)受试物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

应采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的工艺制备,一般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否则应有充分的理由。

应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有效期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质量检验报告。

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建议现用现配,否则应提供数据支持配制后受试物的质量稳定性及均匀性。

当给药时间较长时,应考察配制后体积是否存在随放置时间延长而膨胀造成终浓度不准的因素。

如果由于给药容量或给药方法限制,可采用原料药进行试验。

试验中所用溶媒和/或辅料应标明名称、标准、批号、有效期、规格及生产单位。

化学药物:受试物应采用工艺相对稳定、纯度和杂质含量能反映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

简述毒理学评价的程序。

简述毒理学评价的程序。

简述毒理学评价的程序。

毒理学评价是评估化学物质对人体或环境的毒性程度的过程,其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毒性数据搜索:收集与化学物质相关的毒性数据,包括实验室动物试验、体外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等。

这些数据可以来自于公开数据库、发布的科学文献或行业研究报告。

2. 毒性数据评估:对收集到的毒性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评估。

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计量毒性指标和效应阈值等。

3. 毒性剂量-效应关系建立:通过实验数据,建立毒性剂量-效
应关系,即确定不同剂量下产生的毒性效应。

这可以帮助确定毒性阈值,并评估剂量-反应关系的线性或非线性性质。

4. 风险评估:基于毒性数据和剂量-效应关系,对人体暴露于
化学物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

这包括确定暴露剂量、暴露途径、接触频率和暴露持续时间等。

5. 不确定性和变异性分析:对毒性数据的不确定性和变异性进行分析。

这有助于确定评估的可靠性和代表性,并识别并处理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6. 风险管理: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和实施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

这可能包括法规监管、替代性物质选择、工作场所安全措施和公众健康保护政策等。

7. 毒性评估更新:定期对已评估的化学物质进行回顾和更新,以反映新的毒性数据和科学进展。

这有助于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总之,毒理学评价的程序涉及数据搜索、评估、剂量-效应关系建立、风险评估、不确定性和变异性分析、风险管理和评估更新。

这一过程旨在了解和评估化学物质对人体和环境的潜在风险,以指导相关决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整理)MTS 细胞增殖及毒性试验

整理)MTS 细胞增殖及毒性试验

竹密岂妨流水过蛮鬼2018.3山高哪碍野云飞MTS 或CCK8细胞增殖及毒性试验一、所需试剂1、CellTiter 96® AQueous One Solution Cell Proliferation Assay试剂盒(-20℃避光保存,4℃保存6周,黄色)(1)MTS:新一代四氮唑蓝盐化合物,即被活细胞线粒体中的多种脱氢酶还原成有色的甲瓒产物,其颜色深浅与某些敏感细胞株的活细胞数在一定范围内呈高度相关。

(2)PES:吩嗪硫酸乙酯,一种电子偶联剂,具有增强的化学稳定性,这使它可与MTS混合形成稳定的溶液2、Cell Counting Kit-8(简称CCK-8)(保存条件同上,紫色)(1)WST-8:2-(2-甲氧基-4-硝基苯基)-3-(4-硝基苯基)-5-(2,4-二磺酸苯)-2H-四唑单钠盐(2)1-Methoxy PMS:1-甲氧基-5-甲基吩嗪鎓硫酸二甲酯3、药物或毒素(药物IC50等用到)4、96孔板二、实验步骤每种处理设置3个副孔(空白组可1个),加入100μl培养基:(1)细胞增殖实验:设置NC组,处理组,空白组,6天时间,平均每孔1000-2000个细胞(2)毒性或药物或放疗IC50:设置梯度给药组(包括不给药组),空白组,平均每孔5000-8000个细胞2、在37°C,5% CO2的环境下培养(1)增殖:8h或24h(细胞贴壁时间),也可种板后直接测第一次,作为基准线,之后每隔24小时检测下一天的细胞量(MTS 每孔加20μl,CCK8加10μl)(2)毒性和药物:培养24h后加入药物培养48小时及以上3、增殖实验每天测量一次,以100全培养基:20MTS比例配制总管(CCK8以100:10)4、吸掉96孔板内待测孔内培养基,每孔加入120μl稀释后的MTS试剂(CCK8加入110μl)4、在37°C,5% CO2的环境下孵育1-4个小时(一般选2h)5、选取波长,MTS选492nm,CCK8选450nm,读取吸光度值,记录结果,以时间为横坐标,每日吸光值/基准值为纵坐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急性毒性试验设计

急性毒性试验设计
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实验动物安全
确保实验动物在实验过程中得 到妥善照顾,避免不必要的痛 苦和伤害。
实验室安全
确保实验室安全,采取必要的 安全措施,如防火、防爆、防 毒等。
废弃物处理
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实验废弃物 ,确保环境安全。
数据分析与解释
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计算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以 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推断性统计分析
根据实验目的和假设,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推断性统计分析, 如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解释与推论
基于统计分析的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推论,探讨可能的机制 和原因。
结果表达与报告
摄食量
记录动物每日摄食量,分析摄食量与药物摄入量 的关系。
观察指标与记录
血液学指标
检测红细胞、白细胞等 指标,评估药物对血液
系统的影响。
生化指标
检测肝功能、肾功能等 指标,评估药物对内脏
器官的影响。
病理学检查
对动物进行尸检,观察 内脏器官的病理变化。
死亡情况
记录动物的死亡时间和 数量,分析药物的毒性
急性毒性试验设计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急性毒性试验概述 • 实验动物与操作规范 • 急性毒性试验设计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急性毒性试验的注意事项与伦理考虑
01 急性毒性试验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急性毒性试验是在短时间内对实验动物给予一定剂量的受试物,观察受试物对 实验动物产生的毒性作用和死亡情况,以评价受试物的毒性作用和安全性的试 验。

02 实验动物与操作规范
实验动物选择
实验动物种类

动物急性毒性实验报告

动物急性毒性实验报告

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动物急性毒性实验实验报告集班级生工1411学号姓名苏州科技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工程学院2017年实验室学生守则一、严格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服从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

二、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做好实验预习,实验之前5分钟进入实验室,及时、准确地完成实验任务,实事求是地完成实验报告,杜绝弄虚作假。

三、严格执行操作规定,爱护仪器设备及工具。

凡不按教师的指导擅自操作引起仪器、设备损坏者,应予赔偿。

四、爱护实验室公共财物,节约水电、材料和试剂。

未经允许不得随便挪动非实验需用的其他仪器,不得随便拆装仪器或将仪器、工具带至室外。

五、持实验室的严肃安静,不得大声喧哗、嘻闹,严禁在实验室内抽烟和吃东西。

六、严防事故,确保实验室安全,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有关教师和管理人员报告。

七、每次实验结束后,主动整理好仪器设备,归还所借器材,关闭电源、水源,按指导老师的要求做好实验结束工作及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工作,经指导老师许可后,方可离开。

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动物急性毒性实验一、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毒理学研究中动物实验的常规操作方法和技术;了解和掌握为了测定一种未知的环境化学物对有机体是否是安全的,必须进行哪些试验,获得哪些必要的数据;这些试验的基本步骤是什么,试验数据应该如何处理。

二、实验原理滤纸接触法毒性实验简单易行,实验时间短,实验成本较低,可对受试物毒性进行初筛。

将蚯蚓与湿润的滤纸上的受试物接触,可测定土壤中受试物对蚯蚓的潜在影响。

动物机体中有一套有效的抗氧化防御系统(Antioxidant defense),包括过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等,它们可分解进入生物体有伤害作用的异源氧化物。

由于能反映多种污染物的毒性,而且其变化可定量检测,因此抗氧化酶常被用作指示环境污染的早期预警,是分子生态毒理学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热点之一。

最新毒理学实验报告

最新毒理学实验报告

最新毒理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评估新型化合物X的潜在毒性,通过一系列体内和体外实验,确定其对哺乳动物细胞的影响,并为其安全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方法:1. 体外细胞毒性测试:- 使用人类肝癌细胞株HepG2和非洲绿猴肾细胞株Vero进行体外细胞毒性测试。

- 将细胞分为不同浓度的化合物X处理组和对照组。

- 通过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评估化合物X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

2. 体内急性毒性测试:- 选择SPF级小鼠进行实验,分为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

- 通过灌胃给药,观察7天内的动物生存率、体重变化和行为反应。

- 在实验结束后,对小鼠进行解剖,观察主要器官的宏观病理变化。

3. 遗传毒性测试:- 采用Ames试验评估化合物X对沙门氏菌的致突变性。

- 进行染色体畸变试验和骨髓微核试验,评估其对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的影响。

实验结果:1. 体外细胞毒性测试显示,化合物X对HepG2细胞的LC50大于1000μg/mL,对Vero细胞的LC50大于800μg/mL,表明其在测试浓度范围内对这两种细胞株的毒性较低。

2. 体内急性毒性测试中,小鼠在给药后7天内未观察到明显毒性反应,生存率100%。

解剖结果显示,各剂量组小鼠的主要器官未见明显病理变化。

3. 遗传毒性测试中,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表明化合物X不具备致突变性。

染色体畸变试验和骨髓微核试验也未发现显著的遗传毒性效应。

结论: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化合物X在测试的剂量范围内显示出较低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

然而,为了全面评估其安全性,建议进行更长期的慢性毒性和致癌性研究。

此外,应考虑进行生态毒性评估,以了解其对环境生物的潜在影响。

整理)MTS细胞增殖与毒性试验

整理)MTS细胞增殖与毒性试验

WORD格式竹密岂妨流水过蛮鬼2018.3山高哪碍野云飞MTS或CCK8细胞增殖及毒性试验一、所需试剂1、CellTiter96?AQueousOneSolutionCellProliferationAssay试剂盒(-20℃避光保存,4℃保存6周,黄色)(1)MTS:新一代四氮唑蓝盐化合物,即被活细胞线粒体中的多种脱氢酶还原成有色的甲瓒产物,其颜色深浅与某些敏感细胞株的活细胞数在一定X围内呈高度相关。

(2)PES:吩嗪硫酸乙酯,一种电子偶联剂,具有增强的化学稳定性,这使它可与MTS混合形成稳定的溶液2、CellCountingKit-8(简称CCK-8)(保存条件同上,紫色)(1)WST-8:2-(2-甲氧基-4-硝基苯基)-3-(4-硝基苯基)-5-(2,4-二磺酸苯)-2H-四唑单钠盐(2)1-MethoxyPMS:1-甲氧基-5-甲基吩嗪鎓硫酸二甲酯3、药物或毒素(药物IC50等用到)4、96孔板二、实验步骤1、种板(96孔板)(个/孔),先配总管再加样(多算5孔的量来配总管,以免不够用)细胞种类DU145PC3LNCaP22RV1RWPE1种板数1000150020004000每种处理设置3个副孔(空白组可1个),加入100μl培养基:(1)细胞增殖实验:设置NC组,处理组,空白组,6天时间,平均每孔1000-2000个细胞(2)毒性或药物或放疗IC50:设置梯度给药组(包括不给药组),空白组,平均每孔5000-8000 个细胞2、在37°C,5%CO2的环境下培养(1)增殖:8h或24h(细胞贴壁时间),也可种板后直接测第一次,作为基准线,之后每隔24小时检测下一天的细胞量(MTS每孔加20μl,CCK8加10μl)(2)毒性和药物:培养24h后加入药物培养48小时及以上3、增殖实验每天测量一次,以100全培养基:20MTS比例配制总管(CCK8以100:10)4、吸掉96孔板内待测孔内培养基,每孔加入120μl稀释后的MTS试剂(CCK8加入110μl)4、在37°C,5%CO2的环境下孵育1-4个小时(一般选2h)5、选取波长,MTS选492nm,CCK8选450nm,读取吸光度值,记录结果,以时间为横坐标,每日吸光值/基准值为纵坐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毒理学(表格整理)

毒理学(表格整理)

1 / 3毒理学LD50(半数致死剂量):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L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急性毒性越强。

LOAEL(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底剂量):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某种物质引起机体出现某种损害作用的最底剂量或浓度。

NOAEL(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某种物质不引起机体出现可检测到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LOEL、NOEL(观察到作用的最低剂量和未观察到作用剂量):以非损害作用作为观察指标。

急性毒作用带(Zac):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从产生急性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大。

(Limac为急性阈剂量)慢性毒作用带(Zch):Zch=Limac/Limch;Zch值大,说明化学物从产生轻微的慢性毒效应到急性中毒之间剂量范围宽,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大。

一级速率:○1化学毒物的生物半衰期恒定;○2单位时间内消除化学毒物的量与其体存量成正比;○3其半对数时-量曲线为一条直线。

零级速率:○1生物半衰期随剂量增加而延长;○2单位时间内消除化学毒物的量恒定,与其体存量无关;○3其半对数时-量曲线为一条曲线。

烷烃类的氢被卤素取代后毒性增强,取代越多,毒性越大:CCl4>CHCl3>CH2Cl2>CH3Cl带有两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的毒性:一般邻位>对位,分子对称的>不对称的直链饱和烃多具有麻醉作用:从丙烷起随着碳原子数增多,麻醉作用增强;但9个碳原子之后,则相反;同系物中直链烃毒性>支链烃;成环>不成环分子饱和度低的比高的毒性大:乙炔>乙烯>乙烷静脉注射>腹腔注射>=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经口>经皮2 / 3毒理学化学毒物联合作用1.相加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毒物作用于同一毒作用靶,其对机体产生的总效应等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产生的效用之和。

蓄积毒性试验

蓄积毒性试验

三、蓄积毒性实验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研究重点:观察有毒物质在实验红鲫体内蓄积对红鲫产 生的影响, 测定蓄积系数及评价
研究难点,LD50对某些化学物的评价不是一个良好的指标, 因为分次染毒时,在染毒的前期甚至整个过程都可能存在 降解。
四、设计论文的进度安排
• 2019年10月中旬-2019年11月 查阅相关文献 和资料,设计实验方案。
• 2019年12月 准备实验器,药品试剂及实验材 料,训练实验基本技能,展开研究的预实验。
• 2019年1月-2019年4月底 开展实验研究,翻 译外文文献,撰写相关综述论文。 其中:
• 2019年1月-2019年2月 • 2019年3月-2019年4月 • 2019年5月 • 2019年6月 整理实验资料,查阅文献,撰写
蓄积毒性试验是评价外来化合物蓄积毒性 的实验方法。对实验动物给予低于中毒阈剂量 的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的与机体进行接触, 经一定时间后使机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称 为蓄积毒性作用。这是由于受试物进入机体的 速度大于消除的速度。使受试物不断蓄积,达 到了使机体发生毒性反应的阈剂量所致。
生物半衰期长的化学毒物,其蓄积性较大 化学毒物的蓄积包括两个内涵:物质蓄积和功 能蓄积两个相对的概念,同时存在、互为基础, 因为物质蓄积的情况下,肯定存在机体一定结 构和功能的改变,而功能改变的积累也必须以 物质积累为基础。
蓄积系数 K=
LD50(n) LD50(1)
化学物蓄积作用分级
剂量递增染毒法
先测得半数致死剂量LD50
定期递增染毒剂量
试验鱼40尾,随机分成2组(1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20尾,试 验组每天染毒1次,以4 d为1期,在同一周期中,每天剂量相同,下 一周期为上一周期剂量的1.5倍,第一周期为0.1LD50,直至半数死亡, 计算总剂量即为LD50(n)。如果到28d,死亡动物任未足半数,可停止 试验此时的K=12.8,可认为无蓄积性。 可以用于化妆品、消毒剂的评价。

长期毒性试验

长期毒性试验
或临床治疗量的2~3倍)
▪ 中剂量组(1-n个)--产生轻微或中等度毒性反应 按 低剂量X高剂量 计算
▪ 高剂量组--产生明显或严重的毒性反应,或个 别动物死亡(但死亡率应控制在 20% 以内);
▪ 空白对照--溶媒或其它赋形剂,若溶媒或赋形剂有毒性时则增加 正常对照组
<3月,大鼠♂♀各20只/组 ≥3月,大鼠♂♀各30只/组 大动物6-8只/组(♂♀各半)
2.饲养管理
主要因素
温度(℃ ) 湿度 换气次数 气流速度 压力 洁净度 落下细菌 照明 噪声 臭气
小鼠、大鼠 20-26 40-60% 10-15次/h 13-18cm/s 正压 100000级 <=3个/皿
150-300 Lux
<60 db
氨浓度<20 ppm
动物类别 豚鼠、家兔 18-28 40-60% 10-15次/h 13-18cm/s 正压 100000级 <=3个/皿
5.剂量及分组
可供参考的具体方法 ➢(1)半数致死量法(LD50法) ➢(2)短期蓄积试验过渡法
大鼠3个月:采用约LD50的1/10、 1/50和1/100剂量,狗各剂量组 可采用一半剂量。
根据药代动力学最大有效安全浓 度(MCD)
➢(3)药代动力学法(MBS法)
大鼠3个月:采用大鼠的1.0 、 3.3~6.6 和10~20 MCD;
非啮齿类动物
2周
2周
1月
1月
3月
3月
6月
6月
6月
9月
7.观察及测定指标
➢ 试验前,啮齿类动物至少应进行5天的适应性观察,非啮齿类动物 至少应驯养观察1~2周,应对动物进行一般观察及血液生化学指标的 检测。
➢ 试验期间,至少应每天或每两天作一次详细的观察。

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

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

整理为 word 格式
整理为 word 格式
4.结论 5.参考文献
钟子期听懂了俞伯牙的琴音——“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俞伯牙视其为知音。钟子期死后,面对江边一抔黄土,俞伯牙发出“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的感慨,摔琴而去, 从此,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红楼里,宝钗与黛玉皆爱宝玉,宝钗看重功名,常拿一些伦理纲常来压制他的不羁与顽劣,黛玉却从未提及这些,因她懂得他的心性,她说“ 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是你之知己”, 造化弄人,木石前缘虽是虚空一场,却怀金悼玉,梦萦千古,今日读来依然荡气回肠!
2结果不分析21单一农药对小鼠急性毒性211中毒症状212实验结果不分析表4单一急性毒性实验前后小鼠体重变化农药浓度设置mgl实验前体重g实验h后体重g百草枯精品感谢下载载乐果敌敌畏单一急性毒性实验中小鼠死亡情况农药浓度设置mgl死亡数量死亡概率x百草枯乐果精品感谢下载载敌敌畏22五种农药对小鼠癿联合急性毒性221中毒症状222实验结果不分析联合急性毒性实验中小鼠死亡情况农药组合浓度组合mgl02080406050506040802甲氰菊酯乐果甲氰菊酯敌敌畏百草枯乐果百草枯敌敌畏精品感谢下载载乐果敌敌畏乐果草甘膦敌敌畏草甘膦联合急性毒性实验前小鼠体重农药组合小鼠体重g浓度组合mgl02080406050506040802甲氰菊酯乐果甲氰菊酯敌敌畏百草枯乐果百草枯敌敌畏乐果敌敌畏乐果草甘膦敌敌畏草甘膦联合急性毒性实验后小鼠体重农药组合小鼠体重g浓度组合mgl02080406050506040802精品感谢下载载甲氰菊酯乐果甲氰菊酯敌敌畏百草枯乐果百草枯敌敌畏乐果敌敌畏乐果草甘膦敌敌畏草甘膦3
整理为 word 格式
杏花疏影小楼边,一腔笛韵委婉悠扬;山亭古寺四月间,深涧桃花兀自娇娆;暗香疏影黄昏后,东篱素菊暗香盈袖;柴门冬雪夜归人,红泥火炉绿蚁新醅……若懂得,景与物,也相宜。 彷徨失意时,一句懂得,是严冬的一场花开春暖,茫然无助时,一句懂得, 是酷暑的一阵清凉细雨,心与心的贴近,皆因一个“懂得”而欣慰,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评价试验一、实验器材1.菌株明亮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2.培养基酵母膏0.5%,胰蛋白胨或多聚蛋白胨(Polypetone)0.5%,甘油0.3%,NaCl 3%,Na2HPO4 0.5%, KH2PO4 0.1%,pH6.5。

固体培养基再加琼脂2%。

3.溶液、试剂及待测物质酵母粉,蛋白胨,NaCl(AR),Na2HPO4(AR),KH2PO4(AR),甘油(AR),二甲基亚砜(AR),乙酸乙酯(AR),HCl(1M),去离子水。

4.仪器及其他用品生物毒性测试仪;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振荡培养箱;DELTA 320pH计;氮吹仪;镊子,移液枪,三角锥形瓶等。

二、目的要求1.学习了解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原理。

2.掌握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评价试验的操作要领和评价方法。

三、基本原理发光细菌是指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能够发射肉眼可见的蓝绿色荧光的细菌,这种可见荧光波长在450-490 nm之间,在黑暗处肉眼可见。

不同种类发光细菌的发光机理是相同的,都是由特异性的荧光酶(LE),还原性的黄素(FMNH2),八碳以上长链脂肪醛(RCHO),氧分子(O2)所参与的复杂反应,大致历程如下:FMNH2+LE→FMNH2·LE+O2→LE·FMNH2·O2+RCH→LE·FMNH2·O2·RCHO→LE+FMN+ H2O+RCOOH+光具体来说,生物发光反应由分子氧作用,胞内荧光酶催化,将还原态的黄素单核苷酸(FMNH2)及长链脂肪醛氧化为FMN及长链脂肪酸,同时释放出最大发光强度在波长为407-409 nm处的蓝绿光。

发光细菌法是利用灵敏的光电测量系统测定毒物对发光细菌发光强度的影响。

发光细菌含有荧光素、荧光酶、ATP等发光要素,在有氧条件下通过细胞内生化反应而产生微弱荧光。

当细胞活性升高,处于积极分裂状态时,其ATP含量高,发光强度增强。

发光细菌在毒物作用下,细胞活性下降,ATP含量水平下降,导致发光细菌发光强度的降低。

实验显示,毒物浓度与菌体发光强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因而,可以根据发光细菌发光强度判断毒物毒性大小,用发光度表征毒物所在环境的急性毒性。

四、操作步骤1. 待测样品处理1) 萃取将降解后的培养液组(样品,30 mL)用等体积的乙酸乙酯萃取四次,前两次不酸化,后两次需用HCl酸化(浓盐酸,一滴,约0.2 mL)。

步骤如下:先加一滴浓盐酸(如需酸化),再加入30 mL乙酸乙酯,将锥形瓶用封口膜及报纸封口,放入摇床摇30分钟,取出,将上清液与下层液体分离,继续进行下一次,上清液即我们所需样品。

2)氮吹四次萃取液合并后,摇匀,并取10 mL的萃取液于试管内在40℃下氮吹至乙酸乙酯挥发干净,并放入-20℃冰箱待用。

2.培养基的配置以及发光细菌的培养配置培养基所需试剂及剂量如下表所示:培养基成分培养基含量(g/L)酵母粉 5蛋白胨 5NaCl 30Na2HPO4 5KH2PO4 1甘油 3培养基为100 mL,按上表加入各成分后,需将pH调整至7.2,发光细菌的接种量为10%,培养温度为18℃,需放置在150 rpm的暗摇床中,培养18-20个小时后达到发光细菌的稳定生长期,即可以进行毒性评价使用。

接种:接种前,配置好的培养基应放入灭菌锅内灭菌,灭菌结束后,取出放入无菌操作台内冷却至室温,同时无菌操作台用紫外灯消毒15分钟,消毒完成后打开通风,点燃酒精灯(一切操作要在酒精灯边完成),将培养基封口膜打开约三分之二,然后将原本保存在冰箱内的装在EP管内的发光细菌用移液枪移入培养基内,即可,随后放入暗摇床内培养。

3.利用发光细菌进行毒性评价在冷藏的样品中加入2.5 mL配置好的2%DMSO和98%的3%NaCl混合溶液进行溶解,由于样品是放在-20℃的冰箱内保存,氮吹后的样品较难以溶解,故可以在60℃的水浴锅内进行水浴10分钟。

用配置好的DMSO和NaCl混合溶液(98%的3%NaCl和2%的DMSO)调节发光细菌溶液浓度,使其(空白样)发光度在800-1200范围内,然后即可测定样品的发光度:在溶解了的2.5mL样品中取0.2 mL于小试管中,并加入1.8 mL的DMSO和NaCl混合溶液,再加入200 μL可供检测的菌液,摇匀,静置5 min后测定并记录结果。

每个样品做3组平行样,得出的结果取平均值,作图,得到结果。

4.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相对发光率(%)=样品发光强度*100%/对照发光强度实验二蚕豆微核率检测实验一、实验器材4.实验对象松滋蚕豆(Vicia faba)5.溶液、试剂及待测物质5mol/L HCl溶液;卡然诺氏溶液:无水乙醇(或95%乙醇):冰醋酸3:1,需现配现用;Shiff试剂:0.5g碱性品红加100ml蒸馏水于三角烧瓶中煮沸5min,并不断搅拌使之溶解。

冷却到58℃时,过滤于棕色试剂瓶中,待滤液冷却至25℃时再加入10ml 1mol/L HCl 和1g Na2S2O5(或K2S2O5)充分振荡使其溶解。

塞紧瓶塞用黑纸包好,置暗处24h后,检查染色液,若透明无色即可使用。

可将其置于4℃冰箱保存,若出现沉淀则不能继续使用;SO2洗涤液:现配现用,取10% Na2S2O5(或10%K2S2O5)溶液5ml,加1mol/L HCl溶液5ml,再加100ml蒸馏水配置而成。

4.仪器及其他用品显微镜,解剖盘,培养皿,尼龙纱布等。

二、目的要求1.学习了解蚕豆微核率检测实验的基本原理。

2.掌握蚕豆微核率检测实验的操作要领和评价方法。

三、基本原理蚕豆根尖细胞在分裂时,染色体要进行复制,在染色体的复制过程中常发生断裂,断裂下来的断片在正常情况下能自行复位愈合,这样细胞可以维持正常生活。

如果在细胞分裂是受到外界诱变因子的作用,不仅会阻碍染色体片段的愈合,而且有随因子作用使断裂程度加重的趋势,于是在细胞分裂中会出现一些染色体片段,这些片段由于不具有着丝点而不受纺锤丝牵引,游离在细胞质中。

当新的细胞核形成时,这些片段就独自形成大小不等的小核,即微核。

由于产生的微核数量与外界诱变因子的强弱成正比,所以可以利用微核率来表观环境中毒性物质的毒理情况,如:多环芳烃的影响程度。

四、操作步骤1.浸种松滋青皮豆种子于自来水(或蒸馏水)25℃温箱26 h-30 h,期间至少换水2次(水事先置于25℃中)2.催芽待种子吸胀后,用纱布包裹与解剖盘内,保持湿度,25℃催芽12h-24h。

待初生根露出2-3mm,再选取发芽良好的种子放入尼龙纱网中并将其放入盛有自来水(蒸馏水)的解剖盘中,使根尖与水接触,仍置于25℃温箱继续催芽,每天换水,经36h-48h初生根至2-3cm 时,选择粗细,长短一致且发育良好的种子用于检测。

3.染毒每组6-8粒,放入盛有被测液的培养皿中,根据文献报道,可设置待检液的浓度梯度及对照组。

用被测液浸泡根尖4-6h即可。

4.恢复将处理的种子用自来水(蒸馏水)浸洗3次,每次2-3min。

洗净后的种子再放入铺好脱脂棉的培养皿中25℃温箱恢复22-24h。

5.固定将恢复后的种子从根尖顶端切下1cm的幼根放入烧杯中,加卡诺氏固定液固定24h(固定后的幼根若不及时制片可换入70%乙醇中4℃冰箱保存)。

6.染色1)固定好的幼根用蒸馏水浸洗2次,每次5min。

吸净蒸馏水后,再加5mol/L HCl浸泡,连瓶放入28℃水浴锅中水解幼根10min至幼根软化。

7.脱色用蒸馏水浸洗幼根2次,每次5min。

吸净蒸馏水后,在暗室或遮光条件下加shiff试剂,用量掩住幼根高出2mm为宜,4-6h。

随后,再用SO2洗涤液浸洗幼根2次,每次5min,再用蒸馏水浸洗5min后将幼根放入新换的蒸馏水中4℃冰箱保存,供随时制片。

8.制片将幼根放在干净的载玻片上,用解剖针截下1mm左右根尖,滴上少许45%的醋酸溶液,用解剖针将根尖捣碎后加上盖玻片,并在盖玻片上加一小块滤纸后轻轻敲打压片。

9.镜检先置低倍镜下找到分生组织区且细胞分散均匀,膨大,分裂相较多的的视野,再换高倍镜(物镜40×)下观察。

实验三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实验)实验一、实验器材1.细胞K562细胞,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37 ℃、5%CO2培养箱中培养,取对数期细胞进行实验。

2.培养基培养基:10%新生牛血清,90%RPMI-1640培养液;双抗(青、链霉素,100 UI/ml);Triton X-100(Genview分装);二甲基亚砜、肌苷酸钠(Sigma分装);低熔点琼脂糖(FMC分装);常熔点琼脂糖(Spanish分装)。

3.溶液、试剂及待测物质Tris-HCl (pH7.5) 缓冲液或双蒸水,溴化乙锭,生化试剂均为分析纯。

4.仪器及其他用品电泳仪;电泳槽;显微镜;彗星图象分析软件:CASP软件(casp-1.2.2,/index.php下载)二、目的要求1.学习了解彗星实验的基本原理。

2.掌握彗星实验的操作要领和评价方法。

三、基本原理彗星实验(Comet assay),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各种理化因子作用细胞后引起的DNA链的断裂可在单细胞水平灵敏、快速地检测DNA 损伤。

可用该方法检测,并在统计学基础上对损伤程度做出评估。

本实验对受类重金属,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的实际场地的提取水样进行细胞培养,诱导K562细胞DNA损伤,用彗星实验检测损伤程度,同时筛选并评价DNA损伤的分析指标来评价污染样的毒理特征。

四、操作步骤1. 各种培养的K562细胞用冰冷的PBS 洗1~2次,离心收集,用PBS 0.3 ml重悬,密度为1×105-6个/ml。

2. 铺胶下述各浓度琼脂糖凝胶均用PBS 配制:第1层凝胶的制备:用微波炉加热溶解正常熔点琼脂糖(NMA),再冷至45~60℃,取适量(100μL~1ml)铺于载玻片上,立即盖上干净盖玻片,再置4℃下至少30min 使NMA 凝固。

也可以先铺胶,晾干后无尘存放,1周内使用。

第2层凝胶的制备: 低熔点琼脂糖LMA在微波炉中加热使之完全溶化,冷至37℃(可以放置于细胞培养箱中或水浴箱冷却至37℃,低熔点琼脂糖LMA在37℃可维持3小时)。

移去盖玻片,将20μL 细胞悬液和75μL的LMA 混合均匀,然后,迅速将适量含细胞的LMA 滴到第1 层琼脂糖上,立即盖上干净盖玻片,置4℃30min 使第2 层LMA 凝固。

注意,使用盖玻片的目的是使琼脂糖平整,显微镜下方便观察。

3. 细胞裂解移去盖玻片,将载玻片置于平皿中,轻轻加入预冷的新鲜配置的细胞裂解混合液(PH 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