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荒漠化的概念,表现,及发展过程,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能力目标:从地理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相应的生态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德育目标: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三、教学难点:以一个地区为例,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四、教具准备:计算机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呈现:以“天堂”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展示两张图片——昔日的“天堂”,今日却变成了荒漠(1992 年和2002 年分别摄于额济纳旗同一个地点)。

提问:(1)请同学们欣赏景观图片,谈一谈感想与体会!(2)这两张图片有没有内在的联系?【讲授新课】1. 荒漠化的概念与分布教师:根据学案,回答荒漠化的发展过程、概念、表现。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归纳: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实质——土地退化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教师:展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并相应的讲解2. 以西北地区为例教师:描述一个地方的地理特征从哪些方面描述?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归纳西北地区的位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地图归纳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位置和地形思考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特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气候考虑植被和水文状况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自然环境特征学生活动:请同学归纳荒漠化形成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2)自然原因基本原因——气候干旱(多雨年份抑制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促进荒漠化)物质基础——地面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人为原因:过度樵采、(决定作用)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1、根据“图2.5 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思考:图中河流主要补给方式和水量变化特征?比较古今城镇在分布位置上的差异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古绿洲相继被放弃?2、阅读“掘井带来的负作用”思考:在干旱荒漠和草原地区掘井所带来的影响。

最新高三一轮复习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精品))

最新高三一轮复习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精品))
砾石荒漠,是古代堆积物经强劲风力作用,吹走较细 的物质,留下粗大砾石覆盖于地表、形成砾漠。
泥漠是粘土组成的荒漠。分布于荒漠中较低洼处。原为季节性的湖沼, 夏季河流注入低洼地时,受强烈蒸发,水量减少,搬运能力降低,夹带的泥 沙在低洼的湖沼中沉积,旱季时湖沼干涸,长期反复作用后即形成泥漠。地 表粘土常龟裂,表面平坦,植被稀少为其特征。
3.请分析人口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 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 扩大耕地面积以致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
人口增加 劳动力需求
草地变旱地 草地缩小 (弃耕后) 荒漠化加剧
牧场超载 转向脆弱地区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 化、土地荒漠化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 能办法。
易混易错3:沙漠类型
热带沙漠: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 带影响,终年干旱少雨。(风带、气压带影响下的地带性气候分布)
寒流、离岸风、和地形影响形成了没有分布在回归线 到30°附近的热带沙漠气候。(非地带性气候) 温带荒漠:深居北半球40°-60°大陆内部,常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冷夏热,终年干旱少雨。(海陆位置影响下的地带性气候分布)。
盐漠,又称"盐沼泥漠"。地表为大量盐分所覆盖的干燥泥漠地区。在地 下水位较浅的泥漠地区,含盐分的地下水沿毛细管孔隙上升达到地表时,水 分蒸发,盐分在地表积聚,即形成盐漠。
戈壁
泥漠
裸岩荒漠
盐漠
易混易错3、沙漠类型
热 带 沙 漠 气候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
成因: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或 信风带控制
44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43 荒漠化的防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43  荒漠化的防治

学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目标定位].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从而理解导致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及成因。

.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内容、原则、重点及综合治理措施。

一、荒漠化.概念:是指发生在①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②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实质是一种③。

.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④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西北地区的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⑤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干旱特征的成因:地处⑥腹地,加上山岭重重阻隔,水汽难以到达。

.西北地区以⑦为界,形成东、西两大区。

.干旱的自然特征: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⑧作用显著;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⑩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⑪和不合理利用。

.人为因素的表现:过度⑫、过度放牧、过度⑬、不合理的灌溉。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古代盲目垦耕,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近代北方⑭地带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现代由于⑮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荒漠化防治的内容()预防⑯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⑰。

.防治原则:坚持维护⑱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防治措施()合理利用⑲资源。

()利用⑳措施和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

【问题思考】.议一议: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想一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
2.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讨论、探究,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并评价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作业小结:教师布置的作业紧贴实际,让学生调查所在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了解荒漠化现象,并提出防治措施。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片美丽的地方会出现荒漠化现象呢?”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学生分享自己对荒漠化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荒漠化的概念,为后续讲授新知做铺垫。
(二)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荒漠化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过度开发、乱砍滥伐等,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2.学生互相评价,发现他人优点,提高自身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教师设计评价量表,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荒漠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美景,如大漠孤烟、黄河落日等,引起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兴趣。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分析荒漠化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教师设计具有实践性的任务,如让学生设计一份荒漠化防治方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2.1 荒漠化的防治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2.1 荒漠化的防治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二)【课前预习】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为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其对荒漠化进程的影响是非常缓慢的,只是产生荒漠化的必要因素。

原因具体内容气候气候干旱,风力强劲,风化、风蚀作用强烈地形高山环绕盆地,加剧干旱程度水文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植被植被稀少,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土壤土壤发育差,地表覆盖着厚厚的沙质沉积物2、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社会经济存在密切联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荒漠化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人为因素所占比例主要分布地区危害过度樵采32.7%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过度放牧30.1%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26.9%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加快土地退化沙化水资源利用不当9.6%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水源减少,河流萎缩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0.7%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破坏地表植被3、荒漠化的防治项目内容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防治内容地的生产力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防治原则合防治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合理利用水资源;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解决农牧防治措施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恢复地表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但荒漠形成的原因不同,治理的措施也不同。

如在气候干旱条件下形成的荒漠,必须依靠设置人工沙障;在半干旱地区的荒漠草原地带,经济活动要有利于草本植被的保护;在半湿润地带要加强林木保护,提高土地肥力,防止土地质量退化、沙化。

所以防治荒漠化要因地制宜,这也是国土整治工作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训练案】一、单项选择题1.由于形成荒漠化的原因不同,图4—2一l甲图中A、B、C、D多形成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的是()图4一2—l2.乙图说明了()A.我国荒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面积缩小B.自然原因对荒漠化的形成起决定作用C.人为原因对荒漠化的形成起决定作用D.荒漠化土地都有由扩大到缩小的过程3.内蒙古哲里木盟草原土地沙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目前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26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生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26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生版)

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点细化预测】【构建知识体系】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归纳梳理知识】——学生课前填写落实基础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1.概念:发生在及一些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石质荒漠化和。

【注意提示】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雨量非常少的地区或自然景观,它包括沙漠、沙地、戈壁等。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是一个变化过程,其结果可能出现荒漠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1)植被景观:图中①为温带草原,②为荒漠草原,③为荒漠。

(2)年降水量:图中A为400 mm,B为200 mm,C为50 mm。

(3)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降水递减,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也随之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气候,地表水贫乏,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分布着大片。

【注意提示】我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荒漠分布纬度的不同中国的荒漠位于35°N~50°N之间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比世界上其他荒漠带的范围(南北纬15°~35°之间)偏北l5°~20°左右,这主要是由西北地区所处的特殊位置和地形所造成的。

中国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水汽主要来自由东南太平洋、南海、盂加拉湾和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的夏季风。

广大西北地区因探居内陆,距海遥远,夏季风到达那堕已是强弩之末,加之南部和东南边缘又有昆仑山。

秦岭、吕梁山、大兴安岭等高大山系和巨大的青藏高原为屏障,湿润的海洋气流(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难以进入;西部和西北部的天山和阿尔泰山对大西洋水汽和北冰洋水汽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因此夏季水汽非常贫乏,降水稀少。

冬季,由于北方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山屏障,来自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区的强大干冷气流直泻南下,导致气候异常寒冷干燥。

这样,西北地区终年处于极端干燥的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原生荒漠:指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荒漠。

学案1:4.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案1:4.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命题分析】近三年高考命题呈现以下特点:1.结合某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某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及成因是近年命题的热点,如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西南地区的水土流失等。

2.联系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或时事热点,作为命题的切入点是该部分高考命题的主要形式,如宁夏的草方格沙障、2010年我国西南的大旱、2011年上半年我国南方的旱涝灾害等。

3.考查内容上主要侧重于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地区,往往在分析生态问题的基础上,考查生态的保护、治理措施。

4.图文资料并重往往是该部分高考命题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对图文的信息分析一方面考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另一方面考查学生的图表信息解读能力。

鉴于此,今后的考查比重将会加大。

【备考策略】1.复习该部分内容,应首先学会从分析区域环境特征入手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方法,其次学会对区域环境问题相关内容的规范描述策略,从而保证复习的高效性。

进行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是我们复习的着力点,复习时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按区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这个因果链条去把握该部分知识。

2.案例分析是该部分内容的呈现方式,复习时我们应多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尤其是要结合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建设的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进行针对性的题目训练,以帮助提升能力。

3.由于该部分内容与区域地理知识联系密切,因此复习时应加强对区域地图的定位解读和图中环境要素的解读,尤其要对生态问题典型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了然于胸。

另外还要重点关注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的热点地区。

一、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因此荒漠化并不仅仅是出现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也有发生和发展。

这种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在我国的分布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名师点拨】荒漠化不同于沙漠化,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

高三一轮复习 荒漠化的防治

高三一轮复习 荒漠化的防治
过度和利用不合理。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节水 ①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__________ 农业。
减少 水井数量。 ②牧区草原:__________ ③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问题 地 区 生态问 形成原因 题 整治措施 ①对坡面、沟壑的 治理,植树造林,土 壤的培肥;②停止 对沼泽地的开垦; ③合理采伐,营造 人工林,木材的综 合利用,建设自然 保护区
东 北 地 区
黑土侵 蚀、湿 地萎 缩、森 林破坏
①黑土被开垦后,自 然平衡遭到破坏, 引起土壤冲刷;② 沼泽开垦导致湿地 萎缩;③林木超采, 毁林开荒,居民烧 柴等导致森林资源 减少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所占比例 主要分布地区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 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 地区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 发区
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矿交通建设中 不注意环保
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使用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漠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石漠化是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 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 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贵州、广西河池,石缝中的“耕地”,
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世界荒漠化的分布
4.荒漠化问题的分析方法 (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 ①土地沙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②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20: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20: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重点展示1.荒漠化的含义、成因与表现。

2.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突出的原因分析。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预读教材一、荒漠化的概述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半湿润地区的。

2.原因是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3.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石质荒漠化和。

4.现状(1)世界:约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2)中国: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地区最为突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位置范围以西,—阿尔金山—一线以北,大致包括、宁夏、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西部山脉和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了以草原、为主的景观特色。

4.分异以为界,以东属半干旱的草原地带,以西属干旱和极端干旱区。

5.干旱特征的形成(1)海陆位置:,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地势:高原面积广大,,青藏高原阻挡。

6.荒漠化的自然因素(1)干旱的气候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

(2)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原因(1)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对、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表现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到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3.原则(1)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治山、治水、治碱(盐碱)、相结合。

4.防治重点对已遭沙丘入侵、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5.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

(2)利用和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问题。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一、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区域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土壤水分含量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地退化、沙漠化加剧而导致的一种土地退化过程。

二、荒漠化的发生原因1.气候因素:荒漠化的形成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密切相关,降水量减少、蒸发增大、气温升高等气候因素会使土地逐渐呈干旱化趋势。

2.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过度放牧、过度勘探水资源、对土地的过度使用等会导致土地干旱、沙漠化和荒漠化同时加剧。

3.大气污染:气候恶化以及酸雨等污染对于土地生态的破坏也是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表现1.温带荒漠:罗布泊、贺兰山南麓、塔里木盆地、阿尔金山2.生产型荒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饮马河沙漠3.人类活动造成的退化: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道路建设、采矿、沙漠旅游等旅游项目对于荒漠化形成有极大的帮助。

四、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适度放牧:降低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适度放牧可以使得草地得到保护和更新,从而减缓一定的荒漠化进程。

2.发展防风林:发展适宜分布的防风林种,可以起到保水、固土、防风、防沙、减少风沙对于至极城市的污染等等功能。

3.合理利用水资源:降低对于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实行合理的水利工程,以及提升人类对于水资源的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能力。

4.恢复生态环境:加强对于荒漠化防治的专项研究和实际工作,实施植被恢复、沟壑稳定、风沙防控、水土保持等各种技术防治措施,以增强生态环境的韧性和恢复力。

五、结语荒漠化的防治工作是全球性的重要任务,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

我国的西北地区作为世界上最大面积干旱荒漠化区域之一,也承受着很大的生态压力。

我们应该加强科学前沿技术的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把荒漠化的防治工作做得更加出色,让生态环境更加优美,让生命之花永争盛放!。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需明确两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考点一
考点二
第2步
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河套 干旱半干旱
降水量
答案
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沙地: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
考点一
耕地
考点二
和牧草地。
旱地:水土保持。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维模板 问题表现—危害—产生原因—治理措施—产生效益
考点一
考点二
命题角度二
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
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2)(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一
考点二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激增 不合理
放牧
考点一
考点二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过度开垦 ,破坏固沙植被, (1) 古代: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 __________ 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
大规模移民开垦 ,人口剧增,迫于 (2)北方农牧过渡地带_________________ 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
(3)现代: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趋于严重。
考点一
考点二
什么是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提示
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
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蒸发旺盛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 区,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考点一
考点二
[深 度 解 读 ]
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
风,而图示地区盛行西风经过湖面,摩擦力小,湖东北部 地区为河谷,由于狭管效应,故风大沙多 答案 冬春季气候干燥 (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26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生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26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生版)

201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专题26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生版)【细化考纲预测】考纲细化高考命题预测1.掌握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2.了解区域发展过程中影响区域发展几种常见的环境问题3.可通过图表、资料分析各种环境问题发生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造成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2.森林的生态效益,现存的原始森林的主要分布地区3.理解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生态脆弱性的表现4.雨林破坏的原因、表现及采取的保护措施1.以某区域荒漠化现象为背景,考查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2.结合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考查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开发、保护措施3.结合农业生产如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利用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考查热带雨林生态脆弱性、破坏原因及保护的意义4.以热点地区、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运用区域地图、联系图及表格、文字材料,考查某一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

【构建知识体系】【自主梳理归纳】——课前填写落实梳理归纳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1.概念:发生在及一些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石质荒漠化和。

【注意提示】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雨量非常少的地区或自然景观,它包括沙漠、沙地、戈壁等。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是一个变化过程,其结果可能出现荒漠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1)植被景观:图中①为温带草原,②为荒漠草原,③为荒漠。

(2)年降水量:图中A为400 mm,B为200 mm,C为50 mm。

(3)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降水递减,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也随之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气候,地表水贫乏,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分布着大片。

【注意提示】我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荒漠分布纬度的不同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1) 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四)反思与评价
1.设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开展荒漠化防治知识竞赛,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我开展荒漠化防治知识竞赛,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我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为实例,让学生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实践经验。
3.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4.设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荒漠化防治的知识。同时,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此外,我还布置了具有实际意义的课后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小组讨论任务,如“讨论荒漠化防治的有效措施”,让学生在讨论中锻炼思维,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设计讨论任务,如“讨论荒漠化防治的有效措施”,让学生在讨论中锻炼思维,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我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3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
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学习重点、难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
,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自学探究】
一、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二、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
人为因素典型地区危害
【答案】
二、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
人为因素典型地区危害
过度樵采缺乏能源的地区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干旱的绿洲
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能力提升】
农业特色绿洲农牧业草原畜牧业、灌溉农业。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案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第30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案 新人教版

第30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以文字材料、区域图、统计图等呈现信息,考查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考查形式多样,频率较高一、认识荒漠化读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图,回答问题。

【深度思考1】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提示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而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次生盐渍化也是荒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由于干旱地区灌溉不当造成的,石质荒漠化也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读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问题。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植被景观 荒漠荒漠草原温带草原年降水量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温馨提示 荒漠是一种现象和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

荒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读下面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形成的景观图,回答问题。

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3.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深度思考2】宁夏沙坡头的草方格沙障,你知道它的生态作用吗?提示①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考点一荒漠化的成因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以文字材料、区域图、统计图等呈现信息,考查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考查形式多样,频率较高一、认识荒漠化读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图,回答问题。

【深度思考1】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提示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而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次生盐渍化也是荒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由于干旱地区灌溉不当造成的,石质荒漠化也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读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问题。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植被景观荒漠荒漠草原温带草原年降水量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温馨提示荒漠是一种现象和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

荒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读下面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形成的景观图,回答问题。

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3.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深度思考2】 宁夏沙坡头的草方格沙障,你知道它的生态作用吗? 提示 ①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考点一 荒漠化的成因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

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下图所示:(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其他重要条件——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具体如下表所示:因素分布地区破坏原因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地区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次生盐渍化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链接·拓展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1)水土流失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

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如下表所示: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

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2)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①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

②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③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工程等开发建设不当。

(2018·青海联考)黑河中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是甘肃省最重要的商品粮和瓜果蔬菜基地,集中了全流域90%以上的耕地和人口,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读图回答(1)~(2)题。

(1)目前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水资源短缺②水土流失③植被退化④沙漠化、盐碱化⑤旱涝灾害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⑤(2)该河下游弱水河段,近几十年来逐渐由常年性水流变为季节性水流,下游的湖沼湿地日渐干涸,向荒漠转变,其主要原因是()A.雪线上升,冰雪融水减少B.降水减少,气候变干C.植被减少,蒸发下渗增加D.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解析』第(1)题,由于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发展,使得生产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加,水资源短缺;河流下游绿洲植被退化,出现沙漠化和盐碱化现象。

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多发生在地势坡度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的东部季风区。

第(2)题,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湖沼湿地日渐干涸并且向荒漠转变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全球变暖、气候变干、蒸发增强等),也有人为原因(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并且人为原因为主要原因。

『答案』(1)B(2)D1.判断一个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荒漠化的方法一看位置,经纬度位置在四个沙漠带中。

二看年降水量,年降水小于400 mm的地区易发生荒漠化。

三看土地覆被和利用类型,土地覆被类型以沙地为主的地区,土地利用中草地减少,耕地增多等可引起荒漠化。

四看地形,地形崎岖,若植被破坏,易造成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自然原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考法一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分析1.(2016·海南地理,16~18)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量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深度越深,土壤含水量越高,故浅层土壤含水量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图中显示6~8月土壤含水量低。

第(2)题,该沙丘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冬季风力大,夏季风力小,但夏季气温高,蒸发蒸腾量大,导致表层水分被蒸发,故6~8月土壤含水量低。

第(3)题,材料显示沙丘所在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故为维护生态安全,应该保持自然演化的过程,减少人为扰动。

『答案』(1)C(2)B(3)D考法二风沙活动状况及成因分析2.[2014·课标Ⅰ,36(2),5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 m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 cm高度范围内。

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5分)『解析』认真分析图文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

『答案』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考点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地区措施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砍柴伐薪、破坏植被←能源缺乏←能源问题→解决措施→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5.控制人口增长链接·拓展水土流失的主要治理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建梯田、打坝淤地、开展土地复垦等生物措施主要包括植树种草、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间作轮作、套种耕作和提高复种指数等(经典高考题)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

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

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

据此完成(1)~(2)题。

土地覆被类型面积/万hm2沙地468.7草地58.8盐碱地32.1耕地16.6沼泽地10.7建设用地 1.4(1)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A.治理盐碱地B.退耕还草C.保护沼泽地D.植树造林(2)该区域可能位于()A.云贵高原东部B.松嫩平原中部C.黄土高原中部D.内蒙古高原西部『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荒漠化防治及对图表的分析能力。

由上表可知,该地沙地、草地面积比例较大,应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由上图可知,1999~2007年,该地毁草开荒,导致沙化面积增大,故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退耕还草,B项正确。

第(2)题,本题考查区域环境特征。

云贵高原东部、黄土高原中部和松嫩平原中部均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内蒙古高原西部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严重,故D项正确。

『答案』(1)B(2)D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维模板问题表现—危害—产生原因—治理措施—产生效益考法一荒漠化的防治1.(2015·山东文综,5~6)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