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42民间文学概论学习提纲
民间文学概论讲义
民间文学概论授课大纲第一讲导论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二.民间文学的创作主体三.民间文学的范围四.民间文学的性质第二讲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一.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二.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三.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征四.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征第三讲民间文学的价值及其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一.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与多重价值1.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2.民间文学的多重价值二.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1.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哺养2.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第四讲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搜集、记录与整理一.田野作业的形式与规则二.田野作业中的全面搜集三.田野作业中的忠实记录四.田野作业资料的整理与科学写定第五讲神话一.神话界说与起源二.神话分类三.神话的基本特征四.神话的价值及其研究第六讲民间传说一.民间传说概说二.民间传说的分类三.民间传说的特征四.民间传说的价值及其研究第七讲民间故事一.民间故事的界定与分类二.民间故事的特征与价值三.故事家与民间故事的传承四.民间故事的研究问题与故事学研究方法第八讲民间歌谣一.民间歌谣的概说二.民间歌谣的分类三.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与功能四.歌俗、歌节与歌手第九讲民间叙事诗一.民间叙事诗的概念二.民间叙事诗的分类三.民间叙事诗的特征四.民间叙事诗的研究第十讲史诗一.史诗的定义与意义二.史诗的分类三.史诗艺人与史诗传承第十一讲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一.谚语二.谜语三.歇后语第十二讲民间说唱一.民间说唱概说二.评书与评话三.快书与快板四.相声第十三讲民间小戏一.民间小戏的概念、类型与源流二.民间小戏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三.民间道具戏第十四讲民间文学研究一.国际性的学术研究领域二.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流派及其方法三.民间文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一参考文献1.《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2.《民间文学作品选》(上、下),高等学校民间文学教材编写组,上海文艺出版,1980。
民间文学复习纲要
民间文学复习纲要各位同学,鉴于大家反映《民间文学教程》学习难度较大,且因为第一次网络课堂授课,大家学习缺乏必要的指导,因为制定本学习大纲。
课本为内容涉及广泛,其中许多是研究性质,并不在我们本科生掌握的范围之内,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主要是以了解体裁为主,特别是民间叙事文学的三大体裁—神话、传说和故事,此外,有关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即本提纲的第一至第四部分。
一绪论【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民间文学的四大基本特征及其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一、集体性含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传承,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融汇着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集体性的形式与内容:1 、集体性的创作形式(P19)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合一(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个人创作集体完善、个人创作集体流传)例:北大清华学生恶搞如梦令2 、集体性的思想内核集体记忆、集体情感、集体智慧、集体愿望、集体价值观、集体立场直接反映集体生活与集体愿望二、口头性含义:民众用口语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演模式和表现手段。
口头性的表现与影响:1、表现:民众以口语创作,随时随地将对生活最真切、最新鲜的感受表现出来,非常自由。
而作家创作相对受媒介材料的限制。
2、影响:艺术性:服从口头表述的法则,如重复(三叠式)、程式性、多用比兴、谐音、描述简洁、情节单线条等。
互动性:在生活场景中直接诉诸于视觉与听觉,包含着极大的情感因素,接受者自由地参与其间,分享这种创作的乐趣。
情感交流频繁,互相激发促进。
有时进行智力角逐,如对歌、掰人。
三、变异性含义:变异性又称“变易性”。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第三版)教学资源库 民间文学概论课程大纲
民间文学概论本课学习目的和要求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口头创作、口头传播的语言艺术,主要反映大众的生活、思想和感情,表现大众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
它是一种重要的文艺现象,同时又是富于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
民间文学作品大都经过长期流传、千锤百炼,是无数人智慧与才能的结晶,往往思想精粹、艺术高超,其优秀之作完全可以同第一流大作家的名著媲美,正如鲁迅所说:“乡民的本领并不亚于大文豪。
”中国民间文学历史悠久,出现了许多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经典文献。
它对作家文学的发展与繁荣也起了重要作用:在体裁上,不管是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是词、曲、戏剧、小说,都起源于民间文学;历代的文学高潮都同民间文学有渊源关系;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大作家都受过民间文学的哺育,许多文学名著都取材或脱胎于民间文学。
所以,学好民间文学,不仅可以领略许多优美的民间文学作品的魅力,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而且能够大大有利于学习作家文学作品,更透彻地把握作家文学的发展规律。
同时,由于正在流行的生动活泼的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民众生存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学习民间文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民众生活和社会文化,从一个别致而深切的角度把握时代、社会的脉搏。
民间文学概论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它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阅读和熟悉民间文学的重要作品,认识民间文学的地位和价值,并初步掌握进行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方法,养成深入民间采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初步进行民间文学作品的科学研究,从而丰富和完善文学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一、切实掌握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独特规律,对民间文学有正确的认识,并注意学会研究民间文学的特有方法。
二、熟悉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代表作品,掌握鉴赏、分析民间文学作品的视角和方法。
三、具备到社会上调查、采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考察自己家乡和工作环境中的活态的民间文学,并能利用亲身调查的资料来领会、说明本课所学的理论问题。
《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各章的教学大纲
《民族民间文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一)课程性质《民族民间文学概论》是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学习和掌握民间文学采录、整理、研究的原则与方法,培养民间文学教学和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鉴赏和接受力。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论(理论讲授2学时)讲授内容:1.民间文学学科的由来:与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渊源关系、对其具有多学科价值的“特殊的文学”之说的理解。
2.民族民间文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范围:定义、我国55个少数民族人民自古以来所创造和流传的“口头文学创作”。
3.民族民间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其源头活水的地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和形式上、文学与文化内涵上的独特性。
4.学习民族民间文学的目的与意义:继承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建设和谐社会。
5.学习民族民间文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站在劳动人民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田野调查、增强学科的学术含量、建设系统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重点:民间文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与范围。
难点:民族民间文学的多学科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理论讲授2课时)讲授内容:1.直接人民性和民族性的理解:与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水乳交融的关系、从内容到形式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色与思想、语言风格。
2.集体性与口头性的理解:创作上与作家文学个人创作的区别、流传上与作家文学书面流传的区别、在七大基本特征中的主导地位。
3.传承性与变异性的理解:对民族口头文学与民俗文化传统的继承、在流传过程中内容与形式上发生变异的途径与原因。
4.立体性的理解:民族民间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因此具有的多学科研究价值、对七大基本特征的总结归纳和彼此间的联系。
民间文学复习提纲
民间文学复习提纲一、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1.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人民群众自己创作,并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它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丰富生活和思想情感,表现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民族传统特色。
2.民间文学的分类散文形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笑话、寓言)等;韵文形式—民间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长诗;散韵兼长(说唱表演)形式—民间曲艺、民间小戏等。
3.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众性、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立体性4.变异性是指一个民间文学作品在不同时间、地点被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讲述的时候,都会出现变化。
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
一种不同的讲法,就是该作品的一个异文,或者叫版本。
5.民间文学的价值实用价值、科学价值、文学价值二、神话1.神话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2.神话的分类按马克思“神话是人们在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的习惯分类法,把神话分为:自然神话和社会神话。
3.自然神话与社会神话的主要类型自然神话——开辟神话、日月星辰神话、雷电神话、季节神话社会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族群起源及部族战争神话、文化发明神话、逐日射日神话、盗火神话4.各种类型神话的代表作品开辟神话——盘古开天地、傣族《英叭》日月星辰神话——羲和生太阳、常羲生月亮、嫦娥奔月雷电神话——雷神神话、哈鲁木和哈尼亚季节神话——钟山之神、阿布凯恩都里始祖神话——拉祜族《牡帕米帕》、女娲抟土造人、云南阿昌族神话《遮帕麻与遮米麻》洪水神话——鲧禹治水、拉祜族《人是怎样传下来的》、大禹治水逐日射日神话——逐日神话:《夸父逐日》、《三女找太阳》(彝族)射日神话:后羿射日、蒙古族《乌恩射太阳》族群起源神话——商起源、周起源部落战争神话——炎黄之战、黄帝战蚩尤、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文化发明神话——苍颉造字、燧人氏钻木取火盗火神话——满族托亚拉哈盗火、汉族《商伯盗火》5.开辟神话的三种说法:天地分离说、肢体化生说、其他说始祖神话的三种形式:自然变化、神灵生育、神灵创造洪水再生神话的两种类型:自然的洪水再生神话、惩恶扬善式洪水再生神话6.神话思维的特点物我不分的互渗律;集体表象;直观的具象性;构思的幻想性;思维的神秘性。
民间文学教学大纲
民间文学教学大纲一、引言1.1 研究民间文学的重要性1.2 教学目标和内容1.3 教学方法和手段二、民间文学的概述2.1 定义和特点2.2 发展历程2.3 形式和体裁三、民间故事3.1 故事的分类和特点3.2 民间寓言3.3 民间神话3.4 民间传说4.1 诗歌的定义和特点4.2 民间歌谣4.3 民间节令歌4.4 民间工歌五、民间曲艺5.1 曲艺的定义和特点5.2 民间戏曲5.3 民间评书5.4 民间相声六、民间舞蹈6.1 舞蹈的定义和特点6.2 民间舞蹈的分类6.3 民间舞蹈的功能和意义7.1 美术的定义和特点7.2 民间绘画7.3 民间剪纸7.4 民间刺绣八、民间音乐8.1 音乐的定义和特点8.2 民间乐器及演奏技巧8.3 民间音乐的形式和表现方式九、民间文学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9.1 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保护9.2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9.3 民间文学的教育价值十、教学案例分析10.1 民间文学的教学案例及实施步骤10.2 教学案例的评价和分析十一、教学评估11.1 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11.2 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估11.3 学生参与度的评估十二、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目12.1 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12.2 网络资源和期刊文章结语本大纲旨在系统介绍民间文学的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希望能够为民间文学教学者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指导和参考,促进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学习和教授民间文学,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民间文化,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播与交流。
民间文学复习提纲
民间文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神话:是人类各共同体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
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2.神话的功能学派:20世纪,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运用文化学功能学派的观点研究深化,认为神话与原始时期的仪式、巫术密不可分,对原始人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因此神话的主要意义是它的实用功能3..AT分类法: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
国际上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
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分类编目的一种分类方法。
阿尔奈将他所掌握的故事分为三大类: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
4.英雄史诗:叙述与部族、民族和国家的形成于发展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传说的诗作。
主要特征是一个或几个英雄人物的历史活动为中心,展开广阔的社会生活。
5.民间歌谣:是从远古诗舞乐三位一体的原始文化形态中分化出来的,但仍保留有乐舞特征的一种韵文样式。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整体艺术,它同时兼有文学、音乐和表演三种形态。
6.时政歌: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7.仪式歌:伴随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婚丧礼仪等吟唱的歌谣。
有的论著把它分为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和祀典歌。
8.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简洁凝练的、具有一定认识和教育作用的定型化语句。
9.民间小戏:是由劳动民众集体创作并演出的一种有歌有舞、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的小型综合性艺术,属于代言体。
通常称为“二小”,即小旦、小丑,或“三小”,即小旦、小丑、小生戏。
10.道具戏系统:是不通过演员直接扮演,而是将戏曲内容借助人工制造的偶像、皮影或面具来表演的民间小戏。
主要有木偶戏、皮影戏、摊戏。
11.田野作业:又称野外作业,或田野调查,它作为一种可操作的科学调查研究方法,是与案头作业相对应的到被调查对象所在地搜集实际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直接进入自然生态环境或社会文化环境进行观察、了解、记录、调查的方法。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一、文学概论的概念和研究对象1.文学概论的定义和意义2.文学的定义和特点3.文学概论的研究对象二、文学起源和发展1.文学起源的理论2.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关系和发展3.文学的历史演进和主要流派三、文学批评与文学评价1.文学批评的定义和分类2.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指标3.文学评价的标准和形式四、文学形式与文学体裁1.文学形式的概念和分类2.文学体裁的定义和特点3.不同文学体裁的研究与分析五、文学与社会1.文学与思想、文化之关系2.文学与社会政治之关系3.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六、文学与心理1.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2.文学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和作用3.文学创作与心理表现的关系七、文学与语言1.文学与语言之关系2.文学语言的特点和表现方式3.文学语言的变革与发展八、文学与艺术1.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2.文学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手法3.文学的创新和实验性表达九、文学与个人1.文学与个人体验和情感表达的关系2.文学对个人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影响3.个人创作体验与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十、文学的意义与传统1.文学的传统与当代价值2.文学的文化传承和创新3.文学对人类认识的贡献和影响十一、文学的全球视野1.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创作与传播2.文学的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3.文学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发展以上是文学概论复习的提纲,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删减或拓展。
每个部分可以结合具体的文学理论和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以加深对文学概论的理解和掌握。
大学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免费完整版)
民间文学复习绪论关键概念1、民间文学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
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2、民间文艺学答:从文艺属性着眼研究民间文学,就是一种文艺学的研究。
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就是民间文艺学。
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这个说法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民间文学作品,另一种含义就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也就是“民间文学学”或“民间文学之学”。
所谓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第二种含义,即“民间文学之学”,也就是民间文艺学。
3、民俗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
4、语言民俗答: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
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
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
5、民间答:什么是“民间”,也就是什么是民俗学之“民”的问题,是近年来被中外民俗学者普遍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
在西方民俗学史上,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的“民”的概念在外延上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广的演变过程。
大致经历了一下一段演变轨迹:民是以承载着“大众古俗”的乡民为主的民众——乡民和野蛮人——乡下人和流入城里的乡下人和他们的后代——任何人组成的任何群体,只要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点并有自己的传统。
在我国,民“民”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大体上可总结为是这样一个过程: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或“民众”,重点指下层平民——“人民”或“劳动人民”,是与“反动统治者”、“剥削阶级”相对的一个群体,是以农民、工人等直接生产者为主的并富于革命性的阶级群体——打破很长时期以来关于“民”的阶级论,重要的民俗,在一个民族里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它不仅仅限于哪一个阶级。
民间文学(大纲版)G
民间文学概论:概念、特征、功能、价值。
第一节民间文学的界定与分类一、定义:在西方国家,一般称它为Folk(民众)-lore(知识),“民众的知识学问”;前苏联专家称之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日本称之为“口承文学”。
民间文学即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二、学科定位:民俗、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民俗(Folklore),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例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待人接物、年节岁时的传统行为方式。
民俗学,即研究民俗的学问。
民俗之“民”的学科对象:民俗之“俗”:William Thoms最初提出的关于“民俗”的概念是风俗、习惯、迷信、仪式、歌谣、寓言。
它包括了三个方面: 1、语言方面:歌谣、寓言;2、行为方面:风俗、仪式、习惯;3、精神信仰方面:迷信、仪式但主要仍以精神方面为主,强调精神动因而忽视形式方面。
当代民俗学中的民俗分类1、物质民俗: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易、交通、科技;2、社会民俗(社会结构方面);3、精神民俗;4、口承语言民俗(中国称广义的民间文学):主要依靠口语作为传承、创造的媒介:a、民俗语言 b、民间文学(狭义)三、民间文学的分类(体裁)(一)散文作品:1、神话2、传说3、民间故事(二)韵文作品:1、歌谣 2、长诗 3、谚语4、歇后语5、民间谜语。
(三)民间讲唱和曲艺:1、评话类 2、相声类 3、快板类 4、鼓曲类(四)地方戏曲(民间小戏)第二节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与作家书面创作相比较而言,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1、集体性的含义及表现: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
作家文学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都由作家独立完成,创作成果有版权的保护。
民间文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者,它是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
民间文学教学大纲【说明】本门课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系统地
民间文学教学大纲【说明】本门课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的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具备分析研究各种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会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民俗资料的方法技巧,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了解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本文】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在于从基本理论上说明什么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范围包括哪些内容(体裁)。
同时掌握民间文学的诸种特征,了解其社会功能.为以后的全面学习打下基础.内容要点:一、民间文学研究的国际性二、民间文学广阔的研究领域三、从影视人类学看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手段:讲授、讨论、思考授课时数:2作业与思考民间文学的国际性及其研究价值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学科属性与基本特征教学目的:通过了解民间文学学科属性的独特性,掌握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这样对民间文学在文学艺术中的价值和意义都能够有深刻地认识。
内容要点:一、民间文学的概念二、民间文学的范围首先,应弄清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界限。
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是各自独立的人文学科,但两者又互相依存、交融,有密切的联系。
其次,应划清民间文学和非民间文学的界限。
不能将民间通俗文学和所有的群众创作都看成是民间文学,同时,对作家取材于民间文学的创作成果,应作具体分析。
民间文学作品体裁的范围,大致可分三大类:散文类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等;韵文类作品,包括史诗、叙事诗,民歌、谚语、谜语等;散韵相间类作品,主要是民间说唱和民间戏剧。
三、民间文学的特征1、集体性民间文学集体性是指民间文学作品是由集体创作、集体流传,为集体服务,并为集体所共有。
2、口头性口头性是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的本质特征,它在民间文学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3、变异性变异性也叫“变易性”,或“变动性”。
它是由口头性、集体性派生出来的,它的内涵是指口头文学在流传过程中,允许传播者对原作加以变动,继续参与创作加工.因此这种口头创作处在不断变化状态中。
自考《民间文学概论11342》考前练习资料(仅供参考)
一.题型及复习指导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一、考核形式:闭卷,集中考试。
二、考试时间:统一为120分钟。
三、试卷结构:本课程考试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述题和论述题。
各种题型的题量及所占分数的分配为:单项选择题为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多项选择题为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名词解释题为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简答题为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论述题为1题,20分。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答题技巧单项选择题备选答案是4个,但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
此类题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分辨正确和错误的能力,检查考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分类、代表作品等内容的掌握程度。
本课试题的单项选择题比多项选择题要容易得多。
因为,一是正确选项只有一个,没有少选多选的问题;二是内容确定,选项之间在内容上的相似性小,如果对该知识点熟悉,能很快地确定正确选项;三是选项字数少,理解得快。
单项选择题选项的内容主要是确定性的内容,如作品名称、体裁分类名称、作者名、阶段等。
如果对重要知识理解了并记忆准确,单项选择题会做得快而准;如果对它不熟悉或没印象,就根本没法做。
单项选择题的选项中也有一小部分分析性的内容,字数较多,难度稍大。
复习重点和难点绪论: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的范围。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第二章:中国古代民间文学资料的记录与保存、中国现代民间文学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第三章:神话的含义、历史上的主要神话学派及其对神话的解释、神话的种类及其代表作品第四章:传说界说、传说的种类与思想内容、四大传说第五章:民间故事的界定、故事的特点、提出AT分类法的人物及其著作、故事的价值、童话、生活故事、寓言、笑话第六章:民间歌谣的含义、民间歌谣的起源与演进、民歌的思想内容与分类、六类民歌的名称与定义、民歌的形式与分类第七章:本章重点掌握史诗的特征与三大英雄史诗第八章:民间叙事长诗的概念、特点与类别、中国民间叙事长诗概况、《哭嫁歌》作品分析第九章:谚语、谜语、歇后语第十章:民间说唱概说、评书、快书与快板、相声第十一章:什么是民间小戏、民间小戏的类型、民间小戏的源流。
《民间文学概论》教学提要全
《民间文学概论》教学提要全第一篇:《民间文学概论》教学提要全《民间文学概论》教学提要关于本课程的教学民间文学,是由广大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和传播的一种语言艺术。
文艺理论(文艺学)是研究各种文艺现象并阐明其基本原理的学科。
民间文艺理论(民间文艺学)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就文学领域而言,有作家文学理论和民间文学理论两大体系,这两个体系,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
前者主要是研究作家书面文学的创作规律,以具体的作家作品为对象;后者主要是研究民间口头文学的创作规律,以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及其有关诸种事象为对象。
由于属“选修课”,成绩是“考查”。
除平时了解到课、听课、讨论发言、提问回答等情况外,就课堂讲授的内容做一次作业;学期末交一篇搜集整理自己家乡的传说故事或民俗风情,或一篇评论指定的民间作品,篇幅2千字左右。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民间文学?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和传播,反映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语言艺术。
高尔基指出:民间文学“主要是劳动群众的口头创作”(《给莫琳娜的信》)。
是“从他们自己的劳动经验中抽取出来的知识的总汇。
”(《高尔基文献集》)过去前苏联一直称民间文学为“人民口头创作”。
鲁迅也说:“既有消费者,必有生产者,所以一面有消费者的艺术,一面也有生产者的艺术。
”(《且介亭杂文。
论‚旧形式的采用‛》)民间文学具备一般文学的重要特质,固然是文学,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
其特殊在于,它以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而存在,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民族民众传承的生活文化之一。
国际上,对民间文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纳入民俗学的范畴。
威廉。
汤姆斯:民俗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包括了“古时候的举止、风俗、仪式、迷信、民曲、谚语等等。
”(《人类学辞典》,台湾版)这显然是统指所有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民众文化现象,民间文学自然也不例外。
11342民间文学概论整理
说明:部分资料参考是参考其他版本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版)刘守化陈建宪主编复习整理笔记第一章结论()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三章神话()第四章民间传说()第五章民间故事()第六章史诗()第七章民间长诗()第八章民间歌谣()第九章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第十章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第十一章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第十二章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整合()第十三章民间文学的语境()第十四章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第十五章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第十六章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第十七章中国民间文学史略()第十八章世界民间文学泛述()第一章绪论1、识记:民间文学的含义、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2、领会: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发展(试述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这个多元文化大比拼的时代,每个民族都在努力高扬自己的文化旗帜。
于是,民间文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鲜明的符号,受到了来自政府和民间的共同重视。
民间文学可以分成原生态、再生态、和新生态三种类型。
原生态民间文学指现在仍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传统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正在逐渐衰亡。
再生态民间文学指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学样式的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转变形态后,重新走向千家万户,比以前传播更加广泛。
新生态民间文学指从当代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反映人民某些意愿与时代风尚的新的故事、笑话、歌谣、谚语等,它们将不断涌现,恐怕永无枯竭之意。
借助电脑网络、手机、电视宽带等新的传媒技术,服务于民众生活的各种民间文学创作,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3.领会:民间文艺学的性质(谈谈对民间文艺学性质的认识)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民间文艺学则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一门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文学概论学习提纲一、文学常识11、(仪式歌)是用于节日礼俗和祭祀等的歌谣。
2、(谜目)指的是谜语中要猜的范围和格式。
3、(二人转)是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
4、“民俗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提出的。
5、《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彝族的一个分支)人的作品。
6、陈琳以(《长城谣》)为基础写出了《饮马长城窟行》。
7、民间文学整理方法有两种,即(综合整理)与单项整理。
8、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9、芬兰学派以(库伦父子)为代表。
10、追悼会奏的哀乐,开运动会奏的《体育进行曲》,可被视为新的(仪式)歌谣。
11、东汉崔实编的(《农家谚》)是世界上最早的谚语集。
12、《伏波井》、《日月潭》属于(山川风物)传说。
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模拟(竹枝词)创作而成的。
14、(谣)是不能唱的“徒歌”。
15、唐人传奇《李娃传》是根据民间故事(《一枝花》)写成的。
16、灯谜又叫(灯虎),突出它的疑难性。
17、阿凡提的故事是从(土耳其)传入的。
18、沙湾灯笼——何府(苦)是(歇后语)体裁。
19、说书艺人王少堂的《武松》用的是(评话)体裁。
20、《中国歌谣》是(朱自清)研究民间歌谣的专著,他将歌谣按用法分为(15)种。
21、《召树屯》是(傣)族的作品。
22、《柳毅传》是在传说(《龙女牧羊》)上加工创作的。
23、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部队要搜集民歌。
24、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作品的集体所有权,但同时也带来了(匿名性)的特征。
25、(诸葛亮)被称为西南文明的传播者,知识和技术的偶像,甚至说他与火把节的来历也有联系。
26、在中国,“民间文学”一词是由(瞿秋白)在1921年最早提出来的。
27、《王贵与李香香》是用(信天游)体裁写成的。
28、清朝李调元的(《粤风》),选录了不少壮瑶民歌。
29、关汉卿的《窦娥冤》可以从(《东海孝妇》)找到它的影子。
30、李白的《静夜思》是从(《子夜秋歌》)脱胎而来的。
31、汉族流传的(梁祝)故事,传播到云南白族称为《读书歌》,在贵州布依族称为(英台姑娘和山伯相公)32、(郭沫若)说过“民间文艺是一面镜子,照出政治面貌来”,“民间文艺给历史学家提供了最正确的社会史料。
”33、我国第一部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引用了三十多条谚语来证明其主要观点。
34、“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是(鲜卑族)的民歌。
35、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被称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36、我国民俗学发轫时期,(《民俗周刊》)是中山大学主办的最有影响的刊物。
37、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包括《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和《江格尔》。
38、谜语:月巴(打一城市:合肥),这则谜语主要犯了(谜面不成文)的毛病。
39、(花儿会)指的是甘肃莲花山下一年一度的民间歌唱盛会。
40、“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是(谚语)体裁。
41动物故事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渔猎)时代。
42、植物故事的产生,最早要推移到(农耕)时代。
43、在各类巧匠故事中,最著名数量最多的是(鲁班)的故事。
44、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歌谣》中将歌谣分为(15)种。
45、冯梦龙编著的(《广笑府》),是一部著名的民间笑话集。
46、丁乃通先生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是以(AT分类法)为依据的。
47、“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是(政治)歌谣。
48、一般说来,(歌)是和乐唱的。
二、文学常识21、(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传说。
2、谜语包括(谜面、谜目、谜底)等几个构成部分。
3、(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山川风物传说、地方风情传说、动植物传说)属于传说的类型。
4、《狼外婆》故事在不同地方有(《猪哥精》、《老虎外婆》、《熊人婆》)等不同的叫法。
5、(中国、印度、希腊)是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
6、下列论文中(《德国民间故事书》、《爱尔兰歌谣札记》)是恩格斯著名的民间文学论文。
7、(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构成民间文学的特征。
8、(口传心记、没有著作权、流传环境不同、因人因地因民族而异、时代发展)导致了民间文学变异性的产生。
9、(内容通俗化、形态大众化、流传俗行化)是俗文学的特点。
10、(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大力推广)是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指导方针。
11、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刊物是(中大《民俗周刊》、北大《歌谣周刊》)。
12、原始人的思维缺乏(一贯性、统一性)。
13、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手段的喜剧性很强的一种民间曲艺。
14、传统评书内容多为(历史故事、侠义故事)。
15、快板又叫(顺口溜、数来宝)。
16、民间小戏大体分为(花灯系统、花鼓系统、采茶系统、秧歌系统),北方多为(秧歌戏),南方多为(花鼓戏)。
三、文学常识31、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传统的思想内容,传统的艺术形式和传统的故事情节。
(×传统的表现手法)2、仪式歌是人类最早的歌谣。
(×劳动歌)3、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是用汉中民歌茅山歌体写成的。
(×陕北民歌信天游)4、民间传说中,一般主人公的姓名、活动时间、地点都是泛指的。
(×民间故事)5、故事一般通过行动来刻画人物,很少静止的描写,物别是心理描写。
(√)6、芬兰学者阿尔奈把民间故事分为动物故事、普通故事和神话三大类。
(×笑话)7、我国第一部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引用了三十多则民间歌谣来证实它的观点。
(×民间谚语)8、《一幅壮锦》是一则生活故事。
(×童话故事)9、鲁迅说:昔者初氏,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之上。
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传说。
(×神话)10、民间文学是研究劳动群众的口头创作的一门学科。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11、美国的大百科全书中,folklore和folkways两个条目并存,前者专指民间创作,后者专指民间文艺学。
(×民俗学)12、对于民间文学来说,作家的记录整理使它们得以长期保存,作家的创作又使它得以发扬光大。
(√)13、高尔基曾经指出:“最深刻,最鲜明,在艺术上十分完美的英雄典型,乃是英雄史诗所创造的。
”(×民间文学)四、知识延伸与应用A:(一)民间文学的四性特征: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A、集体性A1从创作和流传的方式上,理解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1、民间文学在创作方式上是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和修改;在流传方式上是集体流传、集体传播、集体保存。
2、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去理解:(1)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思想、集体的心理和愿望。
(2)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加工、集体传播、集体保存的。
(3)民间文学表现的是集体的智慧、集体的艺术才能。
A2民间文学的匿名性?民间文学的匿名性是民间文学集体性的表现方式。
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文学作品的集体所有权,在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播中,可以进行集体创作、集体加工、集体修改、集体保存等。
因为民众没有著作权观念,所以就产生了民间文学匿名性的特点。
A3民间文学的流传性?(1)流传性是民间文学集体性的一种表现,个人作品得到了群众的承认,为群众喜闻乐见,才能在群众中流传,通过流传又不断得到群众加工、修改,实际上也民间文学集体创作的继续。
(2)流传性是群众创作能否成为公认民间文学的一个关键,民间文学口头性的要求使得民间文学流传得更快、更广。
如有人在电台朗诵《红楼梦》,但听众和知音甚少;而关于《三国》、《水浒》、《西游记》、《杨家将》的传统故事却流传甚广,听众众多。
(3)流传性使得民间文学的优秀之作流布广远,有的甚至超越国界,流传千秋。
如“天鹅侠女的故事”、“灰姑娘的故事”、“狼外婆的故事”等,它们的传播都远远超越了本来的国界,成为了流传千古的故事。
B、口头性B1从创作和流传的方式上,理解民间文学的口头性:(1)民间文学运用口头语进行口头创作,并且在传播方式上以口头流传为主。
(2)口头语形象、鲜明、生动,富于表现力,使得民间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B2民间文学的语言特点(口语化语言,进行口头创作)(1)民间文学语言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
(2)朴素自然,清新刚健。
(3)民间文学语言高度凝练,幽默风趣。
C变异性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民间作品出由于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因而处于变化的状态之中而产生不同异文的现象,称为“变异性”。
(一)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如何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地域和民族的不同,是形成变异性的外在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1)口传心记,靠记忆保存,容易产生变异。
这是因为它的文词没有用物质形式(文字)固定下来,接受者再传开去时,就随时可能发生变动。
2)民间文学作品没有著作权观念,传播者同时也是创作者,有权加工修改。
包括许多著名的作品,其原始作者也无从查考;;一些新产生的作品,虽可查出作者姓名,但从不为读者所注意,作者本人对别人传播基至修改他的作品也并不关心。
这种情况,使得民间文学作品的变化愈演愈烈,不但同类作品可变,不同类型的作品也在交叉渗透。
3)流传环境不同,因人因地因民族而异。
如大家熟悉的“老虎外婆型”故事,河北叫“狼外婆”,山西叫“老狐精”,山东叫“马郎精”,潮汕叫“猪哥精”,广州叫“熊人婆”,四邑一带叫“老狨婆”,云南叫“老变婆”,讲的都是各种动物精灵假扮外婆的故事。
汉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流传到贵州罗甸布依族地区,大家闺女祝英台变成了美丽的山寨姑娘,她打柴挑水,样样能干。
在白族《读书歌》中,她还和梁山伯一起劳动建校,勤工俭学呢!(4)时代发展,社会生活内容和人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变化,因而使作品内容产生了变异。
这种变化,使作品换上了崭新的内容和艺术风格,更受群众欢迎。
D、传承性它是民间文学中相对稳定的因素,传承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传统的思想内容(2)传统的艺术形式(3)传统的表现手法(二)综合整理方法(A·托尔斯泰的整理方法):A·托尔斯泰的整理方法民间故事整理方法之一。
是俄国作家A.托尔斯泰所倡导的,故名。
他主张从无数主题相同而讲法不同的故事中,挑选最有趣的一种为基础,再用别的语言和情节都生动的故事来丰富它。
实际上也是综合整理法,但加工的尺度更宽松一些。
(三)民间文学的故事性(新故事、生活故事的故事性)民间文学的故事性,是指民间故事要有趣可读,情节引人入胜,语言富于生活味,通俗易懂,即利于听讲者接受,也要利于传播者讲述。
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在情节布局上,要有情节,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出人意外,意化无穷,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