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的专家共识(2020 年版)》要点

合集下载

《中国结直肠癌卵巢转移诊疗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

《中国结直肠癌卵巢转移诊疗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

《中国结直肠癌卵巢转移诊疗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结直肠癌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于2016年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数约37.6 万,死亡病例数约19.1万,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五位,且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逐年升高。

卵巢转移是女性结直肠癌患者中相对少见的转移器官,其临床治疗选择仍存在争议,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更新,既往的诊疗流程和理念已无法适应当前临床实践的进展。

多学科共同参与和制订临床诊疗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一、方法学二、分类及特点基于制订治疗决策的便利,可将卵巢转移分为同时性卵巢转移与异时性卵巢转移。

同时性卵巢转移,即在结直肠癌确诊前、确诊时或术中发现的卵巢转移;异时性卵巢转移,即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或其他初始治疗后发生的卵巢转移,常常发生在结直肠癌初次诊断后的2年内。

按照是否伴随其他部位的转移,分为单纯性卵巢转移和非单纯性卵巢转移。

三、诊断1. 临床表现专家认为任何发现卵巢肿物的患者,应当注意鉴别诊断其为原发或转移性肿瘤。

在结直肠癌卵巢转移患者中,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可有升高;专家组推荐对于 CA125明显增高,尤其是 CA125/CEA>25者,需要警惕卵巢原发肿瘤的诊断。

与原发卵巢恶性肿瘤一样,卵巢转移性肿瘤在体积达到一定程度前常无明显症状,难以早期发现。

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与卵巢原发恶性肿瘤类似,包括:腹痛、腹胀、腹围增大、腹盆腔肿块、排便困难、腹盆腔积液等。

患者可能以卵巢原发恶性肿瘤首诊于妇科。

2. 影像诊断所有专家一致推荐通过超声、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评估,鉴于卵巢转移癌在女性患者中整体较低的发病率,可考虑对局部 T3~T4 的绝经前或围绝经期女性患者完善妇科超声以排除卵巢转移,但不作常规推荐。

3. 病理诊断4. 分子病理结直肠癌卵巢转移常需借助免疫组化染色与原发性卵巢子宫内膜样或黏液性肿瘤相鉴别。

四、治疗原则专家组一致推荐治疗策略应当在多学科团队治疗模式下综合制定,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综合考虑年龄、一般情况、肿瘤分期、病理类型等,病理分子分型对预后和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指导价值。

2020版NCCN卵巢癌指南重要更新点全面解读!

2020版NCCN卵巢癌指南重要更新点全面解读!

2020版NCCN卵巢癌指南重要更新点全面解读!卵巢癌手术治疗、化疗和维持治疗方面有哪些重要更新?全在这里!在本次BOA/BOC线上大会上,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杨宏英教授为我们详解了2020 v1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卵巢癌临床诊疗指南的更新要点。

卵巢癌发病现状及管理策略解读指南之前,杨宏英教授首先为我们总结了目前的卵巢癌发病现状。

世界范围内,卵巢癌约占女性癌症的4%,每年新发病例295.4万例,死亡184.8万例。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种,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世界范围内卵巢癌发病情况因此,卵巢癌的全程管理非常重要。

卵巢癌全程管理有三大关键策略:•手术尽可能达到R0;•足疗程含铂化疗;•重视维持治疗。

卵巢癌2020 v1 NCCN指南更新——手术篇■一般手术原则•大部分情况下,卵巢癌手术首选开腹手术,足够长的腹部垂直正中切口;•临床早期且肿瘤体积小或评估新诊断晚期或复发的患者是否能达到最佳肿瘤细胞减灭术,可以由有经验的妇瘤医生进行微创手术,手术不理想者应中转开腹;•外科医生应在手术记录中描述以下内容:术前盆腔、腹部肿瘤的范围,以及减瘤术后残留病灶的部位、数量、大小和数目。

初治局限于卵巢或盆腔的浸润性上皮性卵巢癌手术,应尽最大努力切除盆腔、腹部或腹膜后所有病灶:•抽取腹水或腹腔冲洗液行细胞学检查,对腹膜表面进行全面视诊,切除大网膜;•切除子宫和双附件,尽力完整切除肿瘤并避免肿瘤破裂;•期望并符合保留生育功能指征的患者,可考虑行单侧附件切除术或切除双侧附件保留子宫;•切除腹膜后淋巴结至少达到肠系膜下动脉水平,最好达到肾血管水平。

早期全面分期手术,必须切除淋巴结!初治累及盆腔和上腹部的浸润性上皮性卵巢癌手术步骤:•尽最大努力切除所有盆腔、腹部和腹膜后肿瘤病灶,满意减瘤术标准为残余肿瘤病灶直径<1cm,尽量达到无肉眼残留病灶(R0);•切除能够切除的肿大或可疑淋巴结,临床阴性的淋巴结不需要切除(基于LION研究结果);•盆腔外肿瘤病灶≤2cm者(即IIIB期)必须行双侧盆腔和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为达到满意的减瘤术,可根据需要切除肠管、阑尾、脾脏、胆囊、部分肝脏、部分胃、部分膀胱、胰尾、输尿管及剥除膈肌和其他腹膜;•减瘤术后残余小病灶的卵巢上皮性癌或腹膜癌的患者,是腹腔化疗的适应症,可以考虑在初次手术时放置腹腔化疗导管。

2024《卵巢恶性肿瘤多学科团队协作诊治的专家共识》要点解读(全文)

2024《卵巢恶性肿瘤多学科团队协作诊治的专家共识》要点解读(全文)

2024《卵巢恶性肿瘤多学科团队协作诊治的专家共识》要点解读(全文)全面阐释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多学科诊疗(MDT)实施方法。

目前,在全球卵巢癌致死率居妇科恶性肿瘤第二位,仅次于宫颈癌。

2020年,卵巢癌造成全球约有20万女性死亡,1990年至2019年的流行病学趋势研究表明,高度发达地区的负荷和死亡率最高[1]。

因其发病隐匿性高,缺少有效筛查手段,70%的患者来医院就诊时已是晚期[2]。

同时卵巢癌患者易复发,尽管标准地经过R0手术和6个疗程以上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约70%的患者仍会在2年左右复发[2]。

这些都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正是由于卵巢恶性肿瘤治疗的复杂性、长期性,传统的“一医一患”,或者“专科医师治疗专科病”的模式越来越难以提供全面优质的诊治方案,因而患者无法获得满意的治疗结局。

多学科团队(MDT)协作诊治模式,通常由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影像科、病理科、放疗科、心理治疗科、营养科等多个学科共同诊断、共同制定诊治计划,从而保证高质量的诊治方案,避免误诊、误治,使患者生存受益。

2021年12月,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妇科肿瘤学组专门编撰发布《卵巢恶性肿瘤多学科团队协作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3],以期为临床实践中MDT诊疗理念实施提供最新指导,本章将对该专家共识核心内容进行解读。

卵巢恶性肿瘤MDT协作诊治的目的和意义首先,MDT模式提供了全流程的诊治决策和管理方案,其最终目标定位于改善患者生存和提高生命质量。

第二,避免单一专科治疗的局限性,节省多个学科分次诊治的时间,从而降低医疗费用,提高诊治效率。

其三,促进各学科专业人员的交流与协作。

其四,有助于医院、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卵巢恶性肿瘤诊治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最后,有利于卵巢恶性肿瘤诊治领域高水平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实施,并促进卵巢恶性肿瘤诊治相关基础研究的开展和研究成果的转化。

卵巢恶性肿瘤MDT协作诊治的执行与实施(一)MDT会议的标准流程●病历汇报及信息汇总:由提请讨论病例的主管医师详细汇报准确的临床病历信息。

《女性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时卵巢损伤的防治策略专家共识》(2020)要点

《女性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时卵巢损伤的防治策略专家共识》(2020)要点

《女性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时卵巢损伤的防治策略专家共识》(2020)要点在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及年轻化的趋势。

近年来,得益于肿瘤普查及诊疗方法的改进,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升。

化疗是恶性肿瘤普遍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使许多肿瘤患者预后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起卵巢功能损伤,具体表现为发育迟滞、生育力下降甚至丧失、激素分泌减少或早绝经等问题。

卵巢功能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尊严,并且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及代谢紊乱等相关疾病的风险。

近年来,女性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时卵巢功能保护的意识日益受到重视,并有诸多措施应用于临床实践。

1 化疗损伤卵巢功能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化疗损伤卵巢功能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括肿瘤患者年龄、化疗药物种类、剂量及化疗方案等。

化疗药物损伤卵巢功能的机制较复杂,至今尚未被充分揭示。

2 肿瘤患者行卵巢功能保护的初筛2.1 综合评估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肿瘤情况(病理类型、分期、转移、复发风险、预后及遗传风险)、生育需求、卵巢功能,以及患者的家庭和心理状况,与患者充分沟通,综合评估后再决定化疗方案及卵巢功能保存和保护策略。

2.2 卵巢储备功能评估化疗前需对肿瘤患者的卵巢储备功能进行评估,目前临床上常用基础卵泡刺激素(FSH)、抗苗勒管激素(AMH)、窦卵泡计数(AFC) 等内分泌学和影像学检测指标结合年龄、月经状况来评价卵巢功能状态。

本共识推荐一般情况可、年龄≤40岁( 可根据卵巢储备和个人情况适当放宽)、卵巢储备功能可(AMH>1.09ng/ml,AFC>6个)、有生育需求、低~中度复发风险且疾病预后较好的患者可考虑行卵巢功能保存及保护措施。

3 制定合理的化疗方案化疗方案和剂量是决定化疗对卵巢功能损伤程度的重要因素,选择化疗方案时要做到规范合理,临床医生既要考虑肿瘤的病理类型、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以及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还要考虑药物的毒副反应及配伍原则等。

2020年妊娠期卵巢肿瘤诊治专家共识(全文)

2020年妊娠期卵巢肿瘤诊治专家共识(全文)

2020年妊娠期卵巢肿瘤诊治专家共识(全文)卵巢肿瘤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可发生在包括育龄期的任何年龄段女性。

随着女性生育年龄延后、辅助生殖技术的广泛应用,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发生率逐渐增加。

关于非妊娠期卵巢肿瘤的诊治,国内外均有不少指南、规范和共识;而妊娠期卵巢肿瘤与非孕期不同,需要考虑到妊娠与肿瘤的相互影响,亟需一个规范化、人性化、个体化的专家共识。

有鉴于此,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学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专委会组织有关专家制订本共识,以期为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规范化治疗提供有益的借鉴。

1 妊娠期卵巢肿瘤的发生率妊娠期卵巢肿瘤的发生率从0.05%~2.4%不等,其中大部分为生理性卵巢囊肿和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约占妊娠期卵巢肿瘤的1%~6%。

妊娠期卵巢肿瘤主要发生在妊娠早期,为21.4%~75.7%,随着孕周增加,发生率逐渐下降,妊娠中期为10.9%~44.4%,妊娠晚期为4.0%~22.2%,产后为0~7.1%。

约70%在妊娠早期发现的卵巢肿瘤,随着孕周增加而自行消失;持续存在的卵巢肿瘤中约有3.6%~6.8%最终病理诊断为恶性。

妊娠期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是1/32 000~1/15 000次妊娠。

与非妊娠期卵巢恶性肿瘤相比,妊娠期卵巢恶性肿瘤的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为72%~90%,与卵巢恶性肿瘤相关的病死率约为4.7%。

2 妊娠期卵巢肿瘤的临床表现妊娠期卵巢肿瘤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偶有妊娠早期合并巨大卵巢肿瘤可见腹部膨隆。

鉴于妊娠期的特殊性,常规妇科双合诊检查常被产科医生忽略,加之增大的子宫影响检查结果,所以妊娠期卵巢肿瘤多在常规超声检查或者剖宫产手术时意外发现。

妊娠期卵巢肿瘤也可表现为其他非特异性症状,包括腹部或背部疼痛,便秘,腹胀和泌尿系统等症状,这些非特异性症状在正常妊娠中普遍存在,因而常被忽略,致使少数患者发生肿瘤扭转或者破裂引发剧烈疼痛时方被重视。

在妊娠期卵巢肿瘤患者中,卵巢囊肿扭转的发生率在1%~22%不等。

交界性卵巢肿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交界性卵巢肿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交界性卵巢肿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要点交界性卵巢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是一类介于良性和恶性卵巢肿瘤之间的肿瘤。

与恶性卵巢癌相比,交界性卵巢肿瘤的生长缓慢,侵袭力较弱,预后相对较好。

然而,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恶变潜力,对于交界性卵巢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仍需采取相应的策略。

以下是中国专家共识中关于交界性卵巢肿瘤诊治的要点:1.定义和分类:交界性卵巢肿瘤是指介于良性和恶性卵巢肿瘤之间的肿瘤,与恶性卵巢癌相比,其细胞学和组织学特点更接近于良性卵巢肿瘤。

根据其终末病理结果分为典型型、微浸润型和浸润性型。

2.临床表现和筛查:交界性卵巢肿瘤的临床表现常常与其他卵巢肿瘤相似,包括腹部不适、腹胀、腹痛和月经异常等。

目前尚无特异的筛查方法,常规妇科检查和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手段。

3.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检查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评估肿瘤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等信息。

对于高度怀疑恶性变性的病例,可行MRI、CT等检查来评估病灶的侵袭性和淋巴结情况。

4.术前评估:在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评估和病理评估等,以确定肿瘤的病理特征和分期情况。

5. 手术治疗:手术是交界性卵巢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术中需要进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TAH-BSO),同时应尽量保留对生育有需求的患者的子宫和卵巢。

对于有病灶浸润的患者,需进行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

6.化学治疗:对于交界性卵巢肿瘤,术后化学治疗尚存在争议。

一般来说,对于低度浸润性伴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可以考虑术后化学治疗。

化疗方案多采用铂类药物和紫杉醇的联合,疗程为6个周期。

7.随访和预后:交界性卵巢肿瘤的预后良好,多数患者长期生存。

术后的随访非常重要,建议每3个月复查一次CA125,同时进行体格检查和盆腹部超声检查。

对于有复发的患者,可以考虑再次手术或化疗。

总结起来,交界性卵巢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术后化学治疗可根据病情考虑。

卵巢非良性肿瘤生育力保护及保存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卵巢非良性肿瘤生育力保护及保存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卵巢非良性肿瘤生育力保护及保存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针对卵巢非良性肿瘤生育力保护及保存的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如下:
1.术前评估:对于已婚女性,应该在手术之前进行详细的婚育史询问,了解其是否有生育意愿。

针对年龄较轻的患者,应该积极询问其生育意愿
并提供相应的保育建议。

2.术中措施:在卵巢非良性肿瘤手术中,应该尽量保护和保存正常的
卵巢组织。

对于卵巢良性肿瘤,可以进行肿瘤切除,保留正常卵巢组织。

对于肿瘤位于一个卵巢的患者,可以尽量保留另一个卵巢的功能。

3.辅助保育手段:对于需要进行单侧卵巢切除的患者,可以考虑术后
进行辅助保育手段,如供卵子冷冻、胚胎冷冻等。

这样患者在治疗完成后,仍有机会通过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实现生育。

4.术后随访:卵巢非良性肿瘤患者在手术之后应该定期进行随访,观
察卵巢功能的恢复情况。

对于有生育意愿的患者,应该在卵巢功能恢复后
尽快采取相应的保育措施。

5.密切合作:卵巢非良性肿瘤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妇产科、生殖医学科、肿瘤科等。

医生应该密切合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治疗方案,既保证患者的生育能力,又控制肿瘤的生长。

卵巢非良性肿瘤生育力保护及保存的专家共识要点主要包括术前评估、术中措施、辅助保育手段、术后随访以及密切合作。

这些要点旨在保护和
保存女性患者的生育能力,让她们在治疗完成后仍有机会实现生育。

同时,这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专家共识的制定和实施,
可以为卵巢非良性肿瘤患者提供更好的生育保育服务。

《卵巢癌PARP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2020)要点

《卵巢癌PARP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2020)要点

《卵巢癌PARP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2020 )要点卵巢癌是病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70%的卵巢癌患者就诊时已是临床晩期。

卵巢癌首选治疗模式为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以钳类为基础的化疗。

虽然大多数患者经过初始治疗可获得临床缓解,但仍有70%的患者在3 年内复发,5年生存率不足50%。

近年来多腺苜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 ) 抑制剂的问世为卵巢癌的治疗带来了重大变革,一系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在初始治疗或钳敏感复发治疗获得完全缓解(CR )和部分缓解(PR ) 后应用PARP抑制剂可显著延长卵巢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 )时间,维持治疗已成为卵巢癌治疗的新模式。

1 PARP抑制剂及其作用机制1963年Chambon等首先发现了PARP,后经证实其参与单链DNA损伤后的修复过程。

1.1作用机制BRCA1/2基因是抑癌基因,在DNA损伤修复、细胞正常生长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1.2药理学特性1.2.1 奥拉帕利(olaparib )1.2.2 尼拉帕利(niraparib )1.2.3 卢卡帕利(rucaparib )1.2.4 氟哩帕利(fluzoparib ) 1.3获批情况目前美国FDA批准3种PARP 抑制剂、中国NMPA批准2种PARP抑制剂应用于临床,其适应证见表2。

1.4应用PARP抑制剂的生物标志物1.4.1 BRCA基因检测BRCA基因突变是首选的PARP抑制剂敏感生物标志物[16]。

国内外指南均建议卵巢癌患者在初次病理确诊时即进行BRCA 基因检测。

1.4.2 HRD检测目前国内HRD检测产品尚不成熟,大多是从基因水平利用NGS平台对同源重组通路相关基因进行检测。

2卵巢癌的一线维持治疗近年来,PARP抑制剂作为一线维持治疗药物完成了多项期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疗效显著,已成为卵巢癌患者一线维持治疗的最佳选择。

基于上述研究证据,推荐PARP抑制剂用于一线维持治疗(表4 )。

3复发性卵巢癌的维持治疗近年来,PARP抑制剂用于钳敏感复发维持治疗的硏究取得较大突破,已被公认为钳敏感复发后维持治疗的标准方案。

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的起源与临床管理完整版

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的起源与临床管理完整版

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的起源与临床管理完整版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是上皮性卵巢癌(卵巢癌)中一种少见的病理亚型,因其发病率低,病例数少,很少引起研究人员及科学界的关注。

对于I期患者,建议进行全面分期手术,以获取准确的病理分期和评估预后。

对于II~IV期患者,肿瘤细胞减灭术(CRS)是标准的初始治疗选择,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减少肿瘤负荷,提高治疗效果。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宋坤教授就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的起源与临床管理等内容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LGSOC)较为少见,约占全部卵巢癌的3%~9%。

中位发病年龄在55岁,而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GSOC)中位发病年龄在62岁,LGSOC总发病率约在每年0.11-0.86/100000人。

LGSOC常携带KRAS(19%~55%)、NRAS(4%~26%)和BRAF(2%~33%)突变,与交界性肿瘤(KRAS 17%~40%和BRAF 23%-48%)更为相似(LGSOC:KRAS、NRAS和BRAF<1%)。

与HGSOC相比,病情进展相对缓慢,对化疗不敏感,中位OS达99个月,显著高于HGSOC(57个月)。

一、卵巢癌“二元论”模型上皮性卵巢癌传统分型主要为WHO组织学分型,依据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将上皮性卵巢癌主要分成5种组织学亚型,包括高级别浆液性腺癌(70%)、子宫内膜样腺癌(10%)、透明细胞腺癌(10%)、黏液性腺癌(3%)以及低级别浆液性腺癌(<5%)。

2004年,病理学家Dr.Kurman和Dr.Shih,基于大量卵巢肿瘤的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分析,将上皮性卵巢癌(EOC)分为两类:Ⅰ型和Ⅱ型。

二元分型与传统的组织学分型有一定相关性。

目前认为,Ⅰ型包括低级别浆液性癌、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透明细胞癌、黏液性癌、Brenner瘤;Ⅱ型主要包括高级别浆液性癌、高级别子宫内膜样癌、癌肉瘤、未分化癌。

二、浆液性卵巢癌2014年,WHO第4版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根据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将浆液性卵巢癌分为两类:高级别浆液性癌(HGSC)和低级别浆液性癌(LGS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的专家共识(2020 年版)》要点
上皮性卵巢癌(EOC)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90%,浆液性卵巢癌(SOC)约占EOC 的75%,根据普通显微镜下组织学所见及生物学行为的不同,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SOC分为型和型:型即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LGSOC),型为高
级别SOC(HGSOC)。

HGSOC和LGSOC的分子通路、生物学行为、临床特征不同。

LGSOC 往往发生于年轻女性,临床预后较好,但不同于HGSOC,LGSOC可能具有对初始化疗耐药的特点。

LGSOC 通常继发于浆液性交界性肿瘤(SBOT),存在较高的BRAF(0~33%,平均5%)和KRAS(19%~55%)基因突变。

初步研究表明,KRAS 基因突变可能是LGSOC 进展的致癌驱动因素。

1 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
【专家共识】:LGSOC是一种少见的卵巢癌类型,多见于年轻女性,诊断时的年龄、BMI和吸烟状况、肿瘤减灭术是否满意及FIGO分期与预后相关,5年生存率高于HGSOC。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专家共识】:LGSOC常继发于SBOT,其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性与HGSOC不同,前驱病变为PTH,分子生物学特征为KRAS、BRAF、ERBB2、NRAS基因突变。

3 组织学诊断原则和标准
【专家共识】:LGSOC主要通过对活检或手术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明确诊断,SOC组织学分级采用二级系统,LGSOC的组织学与分子生物学一致。

4 影像学检查
【专家共识】:CT成像下附件肿块伴钙化或腹膜存在结节转移钙化时,应高度警惕LGSOC的可能。

常规超声扫描联合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以辅助鉴别LGSOC和HGSOC。

5 治疗
5.1 手术治疗
手术是LGSOC的主要治疗手段。

【专家共识】:CRS后残留病灶大小是影响LGSOC生存的最重要因素,晚期患者达到R0时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可能提高中位OS。

对于期LGSOC 患者,淋巴结清扫术无益于提高PFS或OS。

是否实施SCRS应慎重决策。

5.2 化疗
【专家共识】:LGSOC具有对初始化疗耐药的可能性,鉴于缺乏其他可选择化疗方案的有力证据,目前铂类联合紫杉醇作为CRS后的首选化疗方案。

复发性LGSOC也可选择化疗,方案选择需要个体化。

不推荐晚期LGSOC 行新辅助化疗。

5.3 内分泌治疗
【专家共识】: A 期和B期LGSOC患者术后可以选择观察和随访;C 期术后可以选择的内分泌治疗包括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亮丙瑞林和他莫昔芬;~期术后也可以选择上述的内分泌治疗,必须确认患者知情同意。

5.4 靶向治疗与抗血管治疗
【专家共识】:MEKi、BRAFi、贝伐珠单抗治疗LGSOC的有效性尚缺乏临床获益证据;曲美替尼推荐用于复发性LGSOC的治疗。

6 早期LGSOC 保留生育功能手术
【专家共识】:年龄<40岁、手术病理证实为A/C期的LGSOC患者,可以考虑采用全面分期基础上的保留生育功能为目标的保守性治疗。

7 随访与预后判断
【专家共识】:CA-125水平与PFS和OS呈负相关,可能有助于判定LGSOC 预后。

若LGSOC患者在4个化疗周期内CA-125水平降至正常,预示具有较好的PFS;若CA-125在2个化疗周期内降至正常,预示有更好的OS。

综上,本专家团队形成本共识,旨在提醒国内妇科肿瘤医师重视LGSOC 的诊治。

在共识制订过程中,专家团队虽已广泛检索文献,集思广益,唯恐挂一漏万,但仍难达面面俱到。

故专家共识团队希冀妇科肿瘤医师在LGSOC诊治过程中,紧密跟踪LGSOC的最新研究进展,综合兼顾肿瘤病情(分期、分级)和患者意愿,结合多学科团队的意向,尽量做到规范化和个体化诊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