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地理环境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地理一般分为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五种。

自然地理只有有了人类的活动之后,才会开始自然的人化。

本节四个内容:一、中国文化产生的自然和历史地理环境1、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华民族生息的地理环境十分独特,由此也孕育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首先来看一看华夏祖先的发祥地黄河中下游(即通常所说的古代中原)一带和海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图片中国中原地形图):这里六面环山,地势险峻(图片秦岭和华山全景、华山1、华山2、华山苍龙岭、华山长空栈道、华山下棋亭),唯一的一个缺口河西走廊被人为的长城所阻隔。

在晋代以前,“中国”指的就是这一地区。

在古代,这一带湿润多雨,肥沃的泾渭冲积平原地带正好可以关起门来搞农业生产。

具有千余年帝都史的古代长安城就坐落在这个天然包围圈里的泾渭冲积平原上。

秦始皇统一六国,又征服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南至今越南北部和两广,西至陇山、川西和云贵高原,东到大海,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规模。

西汉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标志着控制漠北广大领域的匈奴已成为汉朝藩属。

张骞通使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西部疆域扩展到今天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又争取乌桓(今天辽宁一带)归汉,设立乌桓校尉;还开发西南夷,闽、粤、黔、滇都设置了郡县。

此后,中国历代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唐宋元明清的版图比现在要大得多,图片唐朝前期形势图),但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不断巩固。

元代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版图。

明代时,经郑成功收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至清朝时,除了鸦片战争后被俄帝国攫取的北部和西北部大片领土外,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确定。

2、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图片中国地形图)中国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是:地域辽阔,地势地形复杂,古今地貌稳中有变,气候南北差异明显,四周天然障碍大,环境恶劣。

(1)四周环境:周边四至,东面是浩瀚大洋,北面是漫漫戈壁沙漠,西面是雪山高原,南面是崇山峻岭。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 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 所以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 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 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 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 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 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张川201463124616
中原文化基本信息 名称:中原文化 地域:以河南为中心的黄 河中下游地区 意义:中原文化的源头和 核心组成部分
基本信息
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 腹地,影响延及海外。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 中原在古代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 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0 多个朝代定都于中原,中国八大古都河南省占据 一半,包括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中原地区 以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 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
豫剧
经典曲目:朝阳沟,花木兰,春秋配 起源时间:明末清初 发源地:河南开封 遗产级别:国家一级文化遗产 代表人物:豫剧六大名旦 :陈素真,常香玉、崔兰 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

泥塑,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 间手工艺。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汉族民 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 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发源于宝鸡市 凤翔县。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 等地。2006年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类别:民间美术

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其所涵盖的范围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周围的山区和高原。

古代的舜、禹、商、周等王朝都曾在中原地区建立,为中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中原文化的形成中原文化的形成与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和早期定居行为密不可分。

早期的中原居民多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区,通过农耕谋生。

随着时代的演变,中原文化逐渐形成。

在文化元素上,中原文化十分丰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原文化对于成语、诗歌等语言文化的贡献。

2. 中原文化的特征中原文化的最大特征便是其深厚的儒家文化基础,同时还包括了道家、释家、墨家等多元文化。

中原文化的发展还包括了中外交流,如隋唐时期的多族融合、宋代的宋辽金等。

在文化元素上,中原文化具有民族自豪感、精神内部完整性、文化民族性、艺术美化表现,独具一格,并且对后世力量产生了显著的吸引和影响。

3. 中原文化的发展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原文化从北部地区逐渐向南扩展,随之也逐渐接受了南方文化的影响。

南方文化对于中原文化的影响在衣食住行、文艺、文学等方面十分深刻。

在桥梁、茶道、建筑、山水画等方面,南方文化影响了中原文化的发展,使其更加丰富多彩,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大厦。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中原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石作用,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浓厚的人文精神。

历史上中原地区相对富裕,交通便利,社会发展较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的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中,中原文化通过历史人物、哲学思想、文艺创作等多渠道综合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原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无论是对于国民心理的影响,还是对于艺术和文学的审美及创作,或是对于整个世界文化的意义和影响,中原文化都有着深远而重要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中原文化

中国古代的中原文化

中国古代的中原文化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所在。

中原地区的古代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古代的中原文化,包括其起源、发展以及代表性特点。

一、中原地区的背景与起源中原地区指的是中国北方地区,主要涵盖了现今的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

这片广袤的土地,得益于丰沛的水源和肥沃的黄土,成为了古代华夏人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

中原地区的原始人群在早期就开始了农耕生活,并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古代农业文明。

这种农业文明的兴起,为中原地区的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原文化的发展过程古代中原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夏商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

1.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个朝代,也是中原文化最早的发展阶段。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建立者夏启被认为是中国文明的奠基者。

夏朝的统治者奉行着祭祀和礼仪的传统,奠定了中原文化重视祖先崇拜、宗族关系以及礼仪制度的基石。

商朝是夏朝的继任者,它继承了夏朝的文化传统,并追求更大的中央集权。

商朝时期,中原文化进一步发展,书写系统的出现和青铜器的制作与流通,都为中原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基础。

周朝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以儒家文化的兴起和礼制的确立而闻名于世。

周朝时期,中原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典范。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分裂剧烈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变革。

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中原地区开始盛行,儒家提出的"仁者爱人"的伦理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也在中原地区兴起,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和繁荣的时期。

秦朝的统一带来了中原文化的一体化,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

中原的地理概念

中原的地理概念

中原的地理概念中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理概念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的重要中心。

中原地区位于中国北方,是黄河流域的核心地带,涵盖了今天的河南、山东、河北以及陕西的一部分地区。

中原地区是中国境内人口最密集、文明最早形成的地区之一,历史上多次成为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

首先,中原地区的地理特点是黄河的母亲河区,黄河自西向东穿越中原地区流经多个省份,形成了肥沃的河谷平原。

黄河的泥沙带来了丰沛的水源和沃土,使得中原地区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

同时,黄河的河水也带来了洪水和水患的威胁,中原地区的农民需要经常修建堤坝和排水系统来应对洪水的袭击。

其次,中原地区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中原地区位于华北平原中部,周围环绕着太行山、秦岭和黄山等山脉,形成了自然屏障。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中原地区在军事防御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历史上多次成为抵御外族入侵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防线。

再次,中原地区的地理特点也促进了区域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国人的先祖繁衍生息于此。

在中原地区,曾经有许多重要的政权和朝代的崛起和灭亡,例如夏、商、周等各个朝代的王朝都在中原地区建立。

这些政权的兴衰使得中原地区形成了庞大而复杂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富了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此外,中原地区也是中国统一大一统的重要基地。

中国历史上的多次统一,如秦朝、汉朝、唐朝等,都源于中原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的集中。

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一度迁移到其它地区,如唐朝的长安和明朝的南京,但中原地区一直保持着作为统一中央的特殊地位。

中原地区的连续性和历史文化的保存,为中国政权的更替提供了稳定的基石。

总之,中原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地理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的重要中心。

黄河的母亲河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文化交流的中心和统一中央的地位,使得中原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发展

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发展

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发展首先,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发展受到了中原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原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处农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黄河带来了丰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非常繁荣,如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耕作方法、种植作物等都得到了相对完善的发展。

这些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中原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发展得益于其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积淀。

中原地区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名人,如中原地区的首府开封,是中国古代的六朝古都,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开封府署、开封府衙、大相国寺、岳飞庙等历史建筑均是独具特色的中原文化的代表。

另外,在中原经济区还有众多的文化名人,如文化名城古代大儒孔子的故乡曲阜、中国的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等,都为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内涵。

再次,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发展得益于其多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中原地区地处中国的中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与南方交流的重要区域。

不仅有汉族的居民,还有回族、满族、藏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人口聚居于此。

这种多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中原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例如,河南的曲艺、山西的晋剧、安徽的皖剧等都是典型的文化艺术形式,展示了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才华。

最后,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发展也得益于现代化进程的推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原地区的文化发展也逐渐走向多元化和现代化。

农村的手工艺制作逐渐被工厂化代替,传统的农耕文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现代化的文化形式。

音乐、电影、电视等媒体的普及,使得中原地区的文化发展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新性。

同时,中原地区还大力发展旅游业,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利益,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繁荣。

总之,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发展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环境、历史遗产、多民族交流和现代化进程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中原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发展。

河南郑州中原文化的发源地

河南郑州中原文化的发源地

河南郑州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河南郑州作为中国中原地区的重要城市,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

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河南郑州的历史背景、文化遗产和对中原文化的贡献等方面,探讨郑州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

一、历史背景河南郑州地处中国中部地区,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郑州周边地区就有人类的活动痕迹。

随着历史的演变,郑州逐渐成为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是中原地区的重要诸侯国,这为中原文化的形成和传承奠定了基础。

二、文化遗产1. 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而郑州的龙山文化遗址是开展龙山文化研究的主要地点之一。

这里的遗址保留了大量的文物和出土物,包括陶器、玉器、石器等,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2. 北京洛阳古代运河郑州位于中国古代运河的交汇处,这一运河系统是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干线,也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沿线的文化遗迹众多,其中包括许多历史悠久的村落、古老的码头和运河桥梁等,这些都见证了中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 郑州古城郑州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内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二七纪念馆、黄河风情园、郑州博物馆等都是重要的文化景点。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原文化的魅力。

三、对中原文化的贡献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河南郑州对中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巨大的贡献。

首先,郑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通过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使中原文化得以延续。

其次,郑州积极开展中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中原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外,郑州还相继建成了许多文化设施,如郑州图书馆、艺术中心等,为中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总结:河南郑州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中原文化包括哪些文化中原文化介绍

中原文化包括哪些文化中原文化介绍

中原文化包括哪些文化中原文化介绍中原文化是以中原地区河南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

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

中原地区在古代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定都于中原地区,河南省占据中国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

中原地区以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原文化的文明起源在中原地区的考古中,史前文明在这里的连续性表现强烈。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自东向西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在中原崛起,它们之间联系紧密,已经形成一个较大的文化区域,与周边文化同一时期的孤立发展相比,已表现出明显的发展优势。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半坡文化是由老官台文化发展而来,向北发展到陕北地区,沿黄河扩展至洛阳,经汉水流域影响到南阳盆地。

而中原地区的仰韶后冈文化则扩张至晋南、鲁东北等地。

仰韶半坡文化和仰韶后冈文化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仰韶庙底沟文化迅速向四方扩展,北至河套地区,南达汉水中游,东抵华北平原北部,西伸甘肃湟水流域。

与周边相比,这一时期的中原文化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强势文化,起主导作用。

裴李岗文化时期人们开始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经济以农业为主,出现家畜饲养,并伴有采集及狩猎等生产方式。

仰韶文化继承了裴李岗文化的内涵,当时开始形成大规模建房而居的聚落,彩陶的使用证明了烧制技术的出现。

从龙山文化开始出现较多的城址,属于万邦时期,青铜容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占卜等巫术活动当时较为盛行。

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原地区在这一时期开始进入全新的文明时代。

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中国迄今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碧龙形器的发现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作者:杨波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年第09期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传统习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原文化传承不衰,不断发展壮大。

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从历史和当代的视角来探讨中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程和路径,旨在促进中原文化发挥时代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原文化概述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它以河南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原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中原文化蘊含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成为中国各地文化的基石;另一方面,中原文化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将其核心价值传播到全国各地。

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如秦、汉、唐、宋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传播,为各地区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中原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原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深厚的历史积淀、崇尚礼仪和道德伦理、多元性。

首先,中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这一特征使其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原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7000~5000年前,长期的历史积淀使中原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撑。

其次,中原文化具有崇尚礼仪和道德伦理的内涵。

儒家思想是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中国人的行为规范,赋予了中原文化深刻的人文内涵。

最后,中原文化具有多元性。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经历了多次不同文化的汇聚与交融过程,吸收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体系,这种多元性在语言、宗教、饮食和民俗等方面均有所体现。

中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原文明的核心区域。

中原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这一地区的原始居民开始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生产转变。

这标志着中原文明走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中原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黄河的冲积作用在这片沃土上形成了广袤的平原,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的发展。

同时,湖泊和河流的分布也为人类提供了足够的水资源,保证了农田的灌溉需求。

这种丰饶的自然环境为中原文明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原地区的原始居民逐渐形成了聚居点,最初是小的村落,后来逐渐发展成城市。

这些城市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为中原文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象牙、玉石和陶器等丰富的文化遗产证明了当时的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中原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当时的农民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适应当地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农耕技术,实现了丰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纺织、陶瓷、铜器等手工艺制品成为中原地区的特色产品,远销各地,使中原地区成为商贾云集之地。

此外,中原地区还涌现出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这些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创造为中原文明的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

孔子是中原文明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提出了仁、礼、道德的理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文化。

同时,其他诸如老子、庄子等思想家的思想也对中原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原文明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发展。

例如,在政治制度上,中原文明形成了封建社会的基本模式,延续了几千年。

而在艺术领域,中原文明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技巧成为传统绘画、音乐和舞蹈的重要元素。

中原文明的哲学思想也一直是中国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总而言之,中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丰富的历程。

在这片古老而繁荣的土地上,原始居民的智慧和努力不断推动着文明的进步。

中原文明的起源与传承

中原文明的起源与传承

中原文明的起源与传承中原地区位于中国的中心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传承地。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留下了许多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化遗产。

中原文明的起源和传承是值得人们探究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中原文明的起源中原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氏族部落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随着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各氏族之间的交往和互通也逐渐增多,成就了中原文明的形成。

中原文明的成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原始时期和历史时期。

原始时期是中原文明的雏形,主要表现为原始的生产力和文化形态;历史时期则是中原文明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其代表性特征是青铜文化和出现文字。

青铜文化是中原文明的代表性文化。

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中原出现了青铜器,其制造水平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青铜文化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上,还表现在社会制度和文化习俗等多个方面。

青铜器的出现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启示了中原人民洋溢着艺术气息。

另外,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原文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早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中原地区出现了甲骨文,标志着中原文明有了最早的文字。

文字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它为后来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原文明的传承中原文明在史前时代开始形成,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接下来的历史时期中,中原文明的传承主要是指对前人经验的继承和发扬。

中原文明的传承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二是对文化艺术的传承。

文化遗产是中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原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青铜器、甲骨文、楚汉简、唐三彩等。

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体现在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上。

历史上,中原地区的考古工作非常发达,但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社会背景,许多重要遗址和文物未被完全发掘和保护。

随着现代考古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元素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展现出来的是多年来失落和沉寂的文化花园。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对文化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类社会初期,它的影响甚至是具有决定性的,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如此。

一、典型的大河文明文化是人的社会属性,具有超自然的特征,人及其活动以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不属于人的文化。

但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文化也就离不开自然,并以自然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自然在提供人生存条件的同时,也在磨炼人的意志,给予人重重压力。

人类只有不断克服这些压力,才能繁衍生存和继续发展。

因此,在人类产生之初,认识自然、改造环境便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一要义,并将成为终身使命。

改造环境的手段是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等等。

在劳动过程中,人创造了文化,并以文化观指导自己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必须对环境产生能动作用;相反,环境也通过自然法则的永恒作用,制约着人类。

主客二体,相参相依,共居于循环、变化的生存时态之中。

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关系。

在人类的原始阶段,生存动态的重心偏向自然环境一方,人只能被动地受制于环境,而无法自主地选择自然,人基本上是环境的奴隶。

当人类开始学会种植、蓄养家禽和建造房舍时,对自然环境的完全依赖开始有了改变,这意味着人类开始拥有生存的主动权。

从这一刻起,地球上相继出现人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

后者泛指地表的自然景色,可以按照地貌特征划分区域,如森林景观、草原景观等等。

前者则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文化景观的出现对于人类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使人迹罕至的地方充满生机,使人在原来无生存条件的地方落脚谋生,如在沙漠中开辟绿洲,在「旱魃为虐」之地修建灌溉网……。

人类的生存空间得以大大地拓展,因此也有了较大的生存自由。

由于自然规律的制约作用,决定了创建文化景观的非随意性,其必须是在一定的自然基础上的创造。

浅谈家乡地理环境与文化

浅谈家乡地理环境与文化

浅谈家乡地理环境与文化----中原地理环境与文化特征[摘要]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自然地理环境不仅是文化形成的基础,也是文化的加工对象.中国农耕文化的形成及其地域差异与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差异在农耕文化上的反映.[关键词]地理环境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人类的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生存和开始的前提条件, 然而物质生产在一开始不可避免地受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 而这种制约的结果必将导致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经济的和文化的形态。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首先造成了自然产品的差异, 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

例如, 有江河灌溉的暖温带和亚热带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充分的热能和水分, 所以农业最早得到发展, 草原荒漠提供了畜牧的广阔场所, 成为游牧经济的温床滨海地区的鱼盐资源和交通之便则为工商业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中原文化的地理环境, 如果以最简练的语言概括起来, 可以这样讲一种封闭的、适宜于农耕的、广裹而肥沃的平原或丘陵。

中原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原人对农耕文明的选择。

农业生产尽管是比较艰辛的,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都必须付出极为艰苦的劳动, 但在中原农民心中, 相比手工业和商业而言, 农业依然是最稳定的生命依靠,尤其在动荡多发的中原, 在统治阶级不胜其烦的教化中,农民的这种认识也得到不断深化、固化, 并最终走向僵化。

认识的这种演化过程, 甚至影响到农业本身的扩展。

在先秦和秦代, 我们尚能够看到农牧业的发展还是比较均衡的, 但到了汉代, 畜牧业则降为第三位, 以后历朝更偏重谷物生产, 忽视畜牧。

这种畸重于种植业、畸轻于畜牧业的经济结构, 极大地决定了华夏人及后来的汉人的饮食结构特点。

人们的日常饮食不外乎禾、麻、黍、翟、豆、葵、霍、黎, 而以素食为主的饮食结构必将对中原人民的生活习惯乃至民族体质、民族性格造成深远影响。

中原人身体较灵活,性格较温顺平和, 而强健不足, 竞争意识差便与此有关。

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们习惯上称明朝或清朝 为“中华帝国”,简称“中国”。从此,“中 国”才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
中国也被称为华夏。为什么称中国为华夏呢?
孔颖达《左传注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 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夏即大的意思,指 高大壮观。中国是礼仪大国,可称为夏国。华, 指丝绸服装颜色艳丽,华彩美观。在夏前面加上 一个华字,称华夏,是古代黄河流域的祖先因其 华美丝绸服装独步天下,与周边四夷迥然有异并 引以为自豪,非得要突出这一个特点不可,于是 以“华夏”自居。由于中原地区是华夏人居住活 动的地区,处在周边四夷之中,于是又称中原或 中国为中华。
要打上地理环境因素的深刻烙印。
3、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 自己的发源地,文化源地 的自然特征与生态环境, 往往构成不同空间文化现 象的重大差别。地理空间 上的文化分异,源于自然 环境所形成的地域分隔; 特定的地理环境不仅导致 特殊文化的产生,而且对 于文化的发展演变具有极 为重要的制约作用。
庐山日出景观
4、优越的农耕地理环境,形成凸现农耕文明的 传统主体文化
中华文明最为重要 的发源地黄河流域, 土地肥沃而疏松, 加上温带气候条件, 成为中国农耕文化 发源地之一,黄河 因此被称为中华民 族的“母亲河”
黄河壶口瀑布(摄于07年4月)
陕北老农
长江流域温暖湿润,雨量 充沛,土地肥沃,湖泊众 多,为水田农耕文化的形 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 然条件,长江成为中华民 族的第二条“母亲河”。 除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外,其它如淮河流域、珠 江流域、四川盆地、关中 平原等大面积地区以至于 整个长城以南的中华大地, 都是以农耕经济为主的重 要经济生产区域。
候带由北向南可分为亚寒带、
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

地理环境对中原文化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原文化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原⽂化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原⽂化起源与发展的深刻影响(⼀)优越的地理位置中原位居天下之中,北有燕赵,南接荆楚,东邻齐鲁,西傍秦晋,历来是四⽅经济、⽂化交流必经之地,也是周边地区⽂化交融汇聚的场所。

远古时期,东边的海岱⽂化、南边的荆楚⽂化、北边的燕赵⽂化和西边的秦晋⽂化都曾在中原地区渗透、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七雄逐⿅中原,加速社会变⾰的同时也带来了⽂化交融。

北魏拓跋⽒统⼀北⽅⼊居河南,带来北⽅粗犷的草原⽂化。

从战国⾄隋唐以来,河南为全国的交通中⼼,战国时期以开封为中⼼沟通江淮的鸿沟⽔系,隋唐时期以洛阳、开封为中⼼开凿的南北⼤运河,对当时沟通我国东西南北地区的物质⽂化交流起到了⾮常巨⼤的作⽤,同时也给位居运河航运中⼼地区的中原⽂化发展提供了与周边⽂化⼴泛接触的便利。

通过与四⾯⼋⽅的交流,中原⽂化内涵更加丰富,⼈们的视野更⼴⼤,胸怀更宽阔,发现新事物、接受新事物的能⼒相对越强,使中原地区率先步⼊⽂明社会,且处于⽂化的主导地位。

(⼆)适宜的⾃然环境中原地区处于黄河中下游。

这⾥⽓候宜⼈,四季分明,年均温度8-12℃,亚热带和温带半湿润地区,年降⾬量为500-1000mm。

据考古学家和古地理学家研究,距今8000-3000年的相当长的⼀段时间⾥,中原地区的年均温度⽐现在⾼3-4℃,这⾥⼤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候,并且具有⼭地、平原、盆地、沼泽等多种地形,为⼈类的⽣息繁衍、农作物的⽣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这⾥的地表覆盖着厚厚的黄⼟,肥沃的黄⼟含有丰富的腐殖质和氮、磷、钾等植物⽣长所需的矿物质,并具有质地均匀、结构疏松、易于耕种等特点,是种植稻、粟、⿉等粮⾷作物,养殖⽜⽺等牲畜的良好⼟壤,这为中原先民开发农业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

(三)贯穿中原地区的黄河黄河携带着黄⼟⾼原的肥沃泥⼟顺流东下,先在豫西的黄河⾕地中形成⼀级宽⼴的台地,这些台地⼟壤肥沃,靠近⽔源,为中原地区早期的先民们提供了理想的⽣活场所,他们创造了形成中华⽂明基础的仰韶⽂化和龙⼭⽂化。

中原文化的起源

中原文化的起源

以种植农业为标志划分,从裴李岗文化开始算起,中原地区的文化起源距今至少已有八千年之久。

在裴李岗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农业已经告别刀耕火种时代,进入锄耕阶段,当时的粮食产量相当可观。

后经仰韶文化时代进一步发展,农业工具的种类、数量和大型农具增多,并且制作更精良,储藏用的窖穴比过去更大,家畜饲养量增多。

更重要的是长期积累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经验,为中原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文字的出现作为划分标志,中原文明的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距今6000-5000年,属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时期为文明因素起源、积累期,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发展水平大体相同,处于并行发展的时期。

此时,中原占有地理位置上的中心地位,尚未取得政治和文化上的中心地位。

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文明因素陆续出现,社会也在发生悄然改变。

人们用模仿外界事物形状的简单符号纪录事件、表达感受,已出土的该时期的许多器物上的刻画符号正是后世文字的萌芽;一些大型聚落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组织发展、管理权威增强的证明;婚姻关系、社会组织、财产贫富等方面的变化,在许多墓葬中开始反应。

郑州西山发现的仰韶时代古城址,不只是建筑艺术上的巨大进步,同时标志着中原地区城市文明的开始。

第二阶段,初级文明逐渐形成,中原文明的中心地位开始明朗。

从仰韶文化经龙山文化发展到二里头文化,中原地区的文明因素在这一时段有一种急速增长的趋势。

这与周边地区的同期文化形成明显的反差。

由地区考古学的发掘看,仰韶文化时期,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和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等,都曾由东向西或由南向北扩展到豫东和豫南,甚至深入到豫中地区。

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原来占据河南商丘、周口、许昌、郑州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或退回山东,或融合于当地,完全被河南龙山文化所取代。

这种现象反映中原文化在不断汲取周边文明因素的基础上,走在了其他文化的前面。

城市的出现与发展,是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中原仰韶文化时期仅发现一座郑州西山古城。

中原文化的起源

中原文化的起源

中原文化的重要地位一、中原文化的起源中原地区由于黄河泥沙的淤积和气候等诸多便利的自然条件,使这里较早的形成了发达的农业文明和精神文明。

中原文化的起源亦即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原文化具有原刨、唯一的性质和巨大辐射力,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一直到北宋,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仍高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原文化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然,中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只有创新,中原文化才能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翼,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中原文化之汉字文化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

说汉字,不能不提及甲骨文。

甲骨文是古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用以占卜用的文字,其时代为商代后期,发现地主要在我省安阳的小屯村,即盘庚迁殷的商代晚期都城殷墟。

在汉字发展史上,李斯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人。

李斯,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上蔡西南)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散文家、文字改革家和书法家。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秦统一后,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制定标准文字,李斯大胆地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画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李斯小篆,被秦始皇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是为秦篆,也称小篆。

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成为我国汉字由古体变为今体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上蔡县至今还有李斯故里和李斯墓。

河南不仅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字史,在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领域,河南人也做出了重大贡献,王永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王永民,河南南召县人,教授级高工、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他在1978~1983年间,以五年之功研究发明了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其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的“五笔字型(即王码)。

为什么中华文化起源于中原

为什么中华文化起源于中原

为什么中华传统文化起源于中原?1.古代中原地区环境条件良好,景观明显,土地肥美,适合居住,因此容易开展中华文明。

虽然现在的中原地区的环境看起来可能不是很好,但是在古代中原地区却是最适合人们生存的。

远古时期,中原地区气候条件优越,而且满足人们生存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当人们有了舒适的环境以后,就会有心情与兴趣去研究发扬传统文化。

例如新石器时期前期出现了以母系社会为主的仰韶文化与河姆渡文化,新石器后期出现的以父系社会为主的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

2.中原地区战争相对较少,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发展其实从历史故事我们就可以多多少少的了解到,其他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会因战乱而出现战争,在这样一个充满硝烟的地方,基本上是无法发展文化的。

这些偏远地区的居民连自己的温饱都解决不了,还有谁会去想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呢?虽然现在的沿海地区发展较好,这都是基于社会安定以及中外传统文化的融合而产生的影响。

可是在当时的社会里这些地方都是容易发生战乱的,所以中化文明在这些地方又怎么会出现呢?3.中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以及影响范围之广中华文明它是一个概括了所有关于文化的总称,它并不是其中一个地方就可以代表的。

不过中华文化的源头却不止一个,它其中所包含的中原文化、巴蜀文化以及江南文化是最重要的三个源头之一。

在这三个源头中无疑是中华文化对巴蜀文化以及江南文化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也就是说,无论是巴蜀文化还是江南文化都是在中华文化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

例如黄帝和嫘祖的儿子昌意,娶了蜀山氏,然后就把桑蚕带到了巴蜀,最终孕育了蚕丛氏,孕育了古巴蜀国。

这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中华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不同地区文化强有力的冲击下,中华文化始终屹立不倒。

它就像大海里的一块巨大海绵,具有强有力的吸水能力。

异域的文化不但没有把中华文化击垮,反而是在它们进入中华文化的时候,被中华文化给消化了,其原先的文明就留下了一星半点,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强大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地理环境分析22101030 缪海洋摘要:中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原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河南省居中的地理位置、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和黄河的影响,使中原文化表现出创造性与根源性、历史延续性、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差异性等特点。

关键词:中原文化;地理环境;文化特点一、中原文化及其特点中原文化是河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中原文化泛指以河南为中心,包括其周边地区在内的地域文化;狭义的中原文化仅指河南省域内的文化。

本文中的中原文化是就狭义而言的。

中原文化是几千年来人们改造该地区的环境所形成的,它具有自己的时空特点和文化特质,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点。

(一)根源性就是说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

无论是人类记载的史前文明,还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明肇造,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传说,到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学文化,都发生在河南。

夏、商、周三代,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根源,同样发端于河南。

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标志的儒道墨法等诸子思想,也正是在研究总结三代文明的基础上而生成于河南的。

(二)创造性就是说中原文化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发挥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作用。

无论是经典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建构,还是汉文字和商业文明的肇造,乃至重大科技的发明与中医药的重大发现,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胎记。

《易经》、《道德经》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独特发现,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

李斯提出的郡县制,确立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模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张衡的浑天仪,都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兼容性就是说中原文化具有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特点。

中原文化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众多渠道,吸纳了周边多种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

考古人员发现,20万年前南北文化就交汇在中原一带。

进入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更为频繁,文化融合更为深化。

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与周边地域文化具有许多共同点。

胡服、胡乐、胡舞、胡人食品在汉唐间传入中原,都融入中原文化之中。

世界其他地区的宗教基本都具有排他性,但是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传入中原,却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纳,成为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开放性就是说中原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集中表现在:一是辐射各地。

如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

二是化民成俗。

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礼仪规范常常被统治者编成统一的范本,推广到社会及家庭教育的逐个环节,从而实现了“万里同风”的社会效果。

三是远播异域。

秦汉以来,中原文化主要是通过陆路交通向东向西广泛传播,不仅影响了朝鲜、日本的古代文明,而且开辟了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

从北宋开始,中原文化凭借当时最发达的航海技术,远播南亚、非洲各国,也开辟了世界文明海路传播的新纪元。

(五)历史延续性中原文化如果从河南裴李岗文化算起,已绵延八千年之久。

从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再到河南龙山文化,三代的夏、商、周文化,以至秦汉及其以后,各朝代文化始终延续发展。

历史上像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王朝、蒙古族的大元帝国在中原建立政权,不仅没有使中原文化中断,反而使少数民族自身受到汉化。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只有中原文化始终自成体系,向来不曾被异化、被中断。

这一点,在中国所有地域文化中是最为突出的。

(六)地区差异性由于中原地区位置居中,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具有过渡性,中原文化在吸收周边地区文化精髓的过程中所受影响程度不同,使中原文化表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主要通过方言特点、风俗习惯、建筑风格和耕作方式表现出来。

例如,根据方言特点和风俗习惯,中原文化可以分为具有楚文化特点的淮上文化(豫南文化),具有燕赵文化特点的郑卫文化(豫北文化),豫西的伊洛文化,豫东的宛颍文化,以及位于黄淮中间带的淮汝文化等。

二、中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一)中原文化的起源以种植农业为标志划分,从裴李岗文化开始算起,中原地区的文化起源距今至少已有八千年之久。

在裴李岗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农业已经告别刀耕火种时代,进入锄耕阶段,当时的粮食产量相当可观。

后经仰韶文化时代进一步发展,农业工具的种类、数量和大型农具增多,并且制作更精良,储藏用的窖穴比过去更大,家畜饲养量增多。

更重要的是长期积累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经验,为中原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文字的出现作为划分标志,中原文明的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距今6000-5000年,属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时期为文明因素起源、积累期,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发展水平大体相同,处于并行发展的时期。

此时,中原占有地理位置上的中心地位,尚未取得政治和文化上的中心地位。

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文明因素陆续出现,社会也在发生悄然改变。

人们用模仿外界事物形状的简单符号纪录事件、表达感受,已出土的该时期的许多器物上的刻画符号正是后世文字的萌芽;一些大型聚落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组织发展、管理权威增强的证明;婚姻关系、社会组织、财产贫富等方面的变化,在许多墓葬中开始反应。

郑州西山发现的仰韶时代古城址,不只是建筑艺术上的巨大进步,同时标志着中原地区城市文明的开始。

第二阶段,初级文明逐渐形成,中原文明的中心地位开始明朗。

从仰韶文化经龙山文化发展到二里头文化,中原地区的文明因素在这一时段有一种急速增长的趋势。

这与周边地区的同期文化形成明显的反差。

由地区考古学的发掘看,仰韶文化时期,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和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等,都曾由东向西或由南向北扩展到豫东和豫南,甚至深入到豫中地区。

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原来占据河南商丘、周口、许昌、郑州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或退回山东,或融合于当地,完全被河南龙山文化所取代。

这种现象反映中原文化在不断汲取周边文明因素的基础上,走在了其他文化的前面。

城市的出现与发展,是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中原仰韶文化时期仅发现一座郑州西山古城。

而龙山时代河南已发现了安阳后岗、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辉县孟庄、新密古城寨等五处古城。

龙山时代大批城堡的出现,标志着一个邦国林立的初级文明社会在中原大地已经出现。

(二)中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夏、商、周三代是中原文化的奠基时期。

文字的产生使文化的传播与继承有了强有力的武器,故天文历法、礼乐制度,以及其他种种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得以逐渐纪录下来。

文化的兴旺,促进了农、工、商业的发展和政权的完整化,社会秩序也得以安定下来。

春秋战国是中原文化的第一个繁荣时期。

以儒学为首的诸子百家之学群起争鸣,使中原文化高度高度繁荣。

这一时期中原文化的重心在以河南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两汉时期,中原文化进入第二个繁荣时期。

当时文化界的代表人物有:贾谊(洛阳人)、晁错(颍川人)、张衡(南阳人)、张仲景(南阳人)。

由此可见,中原文化的第二个繁荣时期,文化人分布的范围虽有所扩大,但其重点仍在黄河中下游一带。

隋唐时期,中原文化进入第三个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生活在河南的文化名人有: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等。

他们对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建都东京(今河南开封),中原文化凭借政治中心的推动得到了高度发展。

籍隶中原的第一流文化人物有:邵雍,程颐、程颢兄弟。

另外像苏轼、王安石等虽非河南人,但是他们长期在河南做官,在河南的土地上创造了光耀千秋的北宋文化。

三、地理环境对中原文化起源与发展的深刻影响(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中原位居天下之中,北有燕赵,南接荆楚,东邻齐鲁,西傍秦晋,历来是四方经济、文化交流必经之地,也是周边地区文化交融汇聚的场所。

远古时期,东边的海岱文化、南边的荆楚文化、北边的燕赵文化和西边的秦晋文化都曾在中原地区渗透、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七雄逐鹿中原,加速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交融。

北魏拓跋氏统一北方入居河南,带来北方粗犷的草原文化。

从战国至隋唐以来,河南为全国的交通中心,战国时期以开封为中心沟通江淮的鸿沟水系,隋唐时期以洛阳、开封为中心开凿的南北大运河,对当时沟通我国东西南北地区的物质文化交流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同时也给位居运河航运中心地区的中原文化发展提供了与周边文化广泛接触的便利。

通过与四面八方的交流,中原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人们的视野更广大,胸怀更宽阔,发现新事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越强,使中原地区率先步入文明社会,且处于文化的主导地位。

(二)适宜的自然环境中原地区处于黄河中下游。

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年均温度8-12℃,属亚热带和温带半湿润地区,年降雨量为500-1000mm。

据考古学家和古地理学家研究,距今8000-3000年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原地区的年均温度比现在高3-4℃,这里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并且具有山地、平原、盆地、沼泽等多种地形,为人类的生息繁衍、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这里的地表覆盖着厚厚的黄土,肥沃的黄土含有丰富的腐殖质和氮、磷、钾等植物生长所需的矿物质,并具有质地均匀、结构疏松、易于耕种等特点,是种植稻、粟、黍等粮食作物,养殖牛羊等牲畜的良好土壤,这为中原先民开发农业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

(三)贯穿中原地区的黄河黄河携带着黄土高原的肥沃泥土顺流东下,先在豫西的黄河谷地中形成一级宽广的台地,这些台地土壤肥沃,靠近水源,为中原地区早期的先民们提供了理想的生活场所,他们创造了形成中华文明基础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后在孟津以下,黄河散漫流动,形成宽广的黄河冲积平原,纵横交错的支流水系和数量众多的湖泊洼地为中原地区原始农业的形成和发展准备了物质基础。

黄河水流分选精良的细粒黏土,构成了烧制陶器的理想材料。

但是在距今四千年前的气候演进的不规则颤动,导致黄河河水暴涨,引发了中原地区的大洪水,以大禹为首的中原先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洪水治理活动。

洪水的治理对中原文明的进步及中原文明中心地位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它不仅解决了当时人们面临的水灾问题,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更重要的是加速了各部族及各酋邦王国间的联盟与融合,强化了中原王权的领导权威。

这次洪水治理,给中原集团或中原权贵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权力的机会。

以禹为首的权贵们利用地理和文化上的优势,紧紧抓住了这次机遇,当仁不让地占据了领导地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使中原文明走在了前列。

参考文献:[1] 李永华,马建华. 新编河南地理[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2] 杨肇清. 略论中原地区文明的起源及形成[J]. 华夏考古,2002年02期[3] 张传玺. 简明中国古代史[M]. 第二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4] 张锴生. 略论中原古代文明的中心地位[J]. 中原文物,2001年06期[5] 王育民. 中国历史地理(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