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批判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批判研究

上世纪90年代初,一部以长城内外普通人的追踪、采访、记录为线索的纪录片给中国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不仅标志着“视觉语言”的到来,而且片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画面语言的彻底运用,给中国纪录片沿袭以久的“画面配解说”的创作形态划上了一个有力的句号。可以说,中国的老百姓,是从《望长城》开始真正认知并开始接纳纪录片的。时间转眼间过去了十几个年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生产、创作和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相当大的提高,05年一部《故宫》赢得了观众的赞誉,在艺术创作和市场开发上都做得比较成功,给时下有些萎靡的国产纪录片带来一线生机。然而,如此凤毛麟角的作品,并不能从根本上使纪录片生产走出低谷。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上,纪录片动态影像和声色并茂的优势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术等传统手段所难以比拟的,一部拥有真实画面语言的纪录片,对人心灵深处的震撼是超过同样分量的报告文学或其他纪实文学体裁的,“真实”是纪录片的标签,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黄金岁月”,在纪录片如火如荼的80年代,《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纪录片播放时的收视率都曾达到30%与同时播出的《四世同堂》、《红楼梦》等热门电视剧不相上下,而纪录片《望长城》则创造出震惊电视界的崭新视听语言,可以说,在80年代电视纪录片不仅是电视界的宠儿,也曾是观众的宠儿,那麽,对比当今电视界日趋边缘化的电视纪录片,问题当然不是出在观众身上。再来看05年这部“叫好又叫座”的的《故宫》,典型的大题材、大手笔、内容详尽、画面恢宏大气,制作方将纪录片技术和艺术的表现手法发挥到了极致,但中国只有一个故宫,我们不能期望每一部纪录片都能有这样的大手笔、大题材等着我们去诠释,电视纪录片要完成向普通人物个体的回归。明确了上述两方面内容,我们也许就看到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未来发展之路,简而言之可归纳为:以人为本、内容为王、深入生活、真实再现。

以人為本,与其他电视节目相比,电视记录片题材来源于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它的主题始终是人,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积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维。电视纪录片题材或有不同但相通的都是通过大环境下个体人物的情节变迁反映主题,达到一种蕴含着人类具有通感的生存意识和生命感悟,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同情与反感、生存与抗争、美的追求等等。拿1991年热播的《望长城》来说,作为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望长城》始终关注的是人文主题,将镜头对准普通的中国人,讲述长城上普通人的故事,给观众印象最深也是与长城有关的普通人。带着孩子逛土龙岗却不知道脚下就是长城的李秀云;民间歌手王向荣和他的母亲;统万城惟一的住户马老汉一家等等,关注的是长城脚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其后的优秀纪录片莫不如是地以个体人物的生活经历、情感波澜为线索折射大背景下的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因此,电视纪录片的中心线索是人,要以人为本。

内容为王,电视纪录片画面再唯美、特技再逼真、手法再独特,内容缺位也会导致观众缺席,所谓内容为王,首先纪录片题材应是百姓关注、贴近生活、关

系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话题,此外,表现手法上应最大程度的还原人物真实生活,让纪录片有故事,观众有共鸣。如纪录片《德兴坊》以从未有过的姿态,真实地记录着上海一条老式弄堂中人的生活,他们的窘迫,他们的愿望,他们相互间的争吵与互相的关怀,给人们带来多重的生活感受。与时代背景很好契合的纪录片题材加上人物生活的真实纪录已经成为了纪录片被观众认可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内容为王则是其中的应有之意。

深入生活,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在其拍摄过程中有个预定模式:住在拍摄地点,亲身体会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然后与当地人交往、建立友谊,此时才开始拍摄;而以36年时间记录了高尔佐的孩子们的德国纪录片工作者认为其日常琐碎的记录的意义在于:人们可在时光流转之间获得对生命的体验与解释;日本的小川绅介认为“时间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以至于每部纪录片拍摄的时间都要长达三至五年,拍摄《古屋敷村》时,他在山村一住就是几年,租了房子和稻田,和农民一起种稻;了解了上述文字你也许会开始重新理解深入生活的真正内涵。

真实再現,电视纪录片首先必须具备真实性。所谓真实性,即电视纪录片要拒绝虚构,客观真实是纪录片创作的基本原则。尽管电视纪录片不排除拍摄前的策划,拍摄中的选取,也允许创作者的主观态度和感情的渗透,但必须以客观的视点拍摄,看待生活中的人与事。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纪录片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职能,纪录片的真实是对历史的负责,因此容不得丝毫的虚假在里面。在《俏老》、《沙与海》、《达比亚》等电视纪录片中,拍摄者大量的运用了客观镜头来纪录人物和事件,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觉。在表现禁毒工作的大型纪录片《中华之剑》中,记者也多次采用了夜视设备拍摄毒贩交易的场面,并且跟随缉毒干警参加缉毒任务,拍摄了大量宝贵的现场镜头。真实性就像纪录片的标签也是纪录片的根本,电视纪录片通过逼真的记录和再现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还原新闻事件的真实空间和时间,通过真实再现消解了观众与新闻事件之间的距离感,为观众揭示了现实世界的真实面目。

进入21世纪,电视娱乐化风起云涌,电视纪录片在全民娱乐的大环境下被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一方面,综艺和真人秀节目大量的收视份额;另一方面纪录片生产周期长、受众面相对较窄的一些特点也限制了它的收视前景。从诞生那天起,纪录片就被赋予纪录时代进程的宏大使命,即使是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等栏目,也有一种书写“小人物历史”的强烈愿望,所以不免带上了一种正襟危坐的严肃意味,而这与大众文化时代轻松戏说的风格正好相违背,这不由得使纪录片创作者日益陷入一个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但纪录片注定要成为孤家寡人吗?回答是: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一百年多以来,纪录片的形式已经变换了若干模样,面对当今这个变革的年代,它同样也不能更不应该无动于衷,无所作为。依托中国深厚的五千年文化积淀,立足现实的社会土壤,直面当代中国人最真切的需求,秉承以人为本、内容为王、深入生活、真实再现的创作理念,中国的纪录片人一定能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本土风味的国产纪录片,让更多优秀纪录片成为中国电视观众的收视首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