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致因理论文献综述
事故致因理论简介
事故致因理论重要性
01
帮助企业和组织识别和评估潜在的事故风险,采取有
效的预防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02
提高人们对事故原因的认识,促进个体和组织在生产
生活中的安全意识和行为。
03
为制定安全政策和法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
事故致因理论通常将事故的发生归因于个体、组织、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并强调这些因素之 间的相互作用。
事故致因理论发展历程
01 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因素,如人的 行为、决策、生理或心理状态等。
02 随着工业发展和事故统计数据的积累,人们开始 关注组织因素,如管理、培训、工作设计等对事 故发生的影响。
加强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引入其他学科的先进 理论和技术,如系统工程、风险管理、人类行为 学等,以推动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注重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安全挑 战,分享经验和成果,以推动全球安全事业的进 步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设计安全培训和教育课程
根据员工安全素质需求,设计相应的安全培训和教 育课程,包括安全基础知识、安全操作规程、应急 处置等内容。
实施安全培训和教育计划
按照设计的课程和计划,组织员工参加安全 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 能水平。
事故致因理论未来发展与挑
04
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型工业安全管理的需求
工业4.0对安全管理的影 响
随着工业4.0的推进,智能化、网络化、自 动化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工业安全管理带来挑 战,需要研究适应新生产模式的预防措施和 管理方法。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世故机理和事故模型,利用它可以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出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为我们认清安全事故产生的本质根源和指导事故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现如今,最先进的事故致因理论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系统安全理论。
按照系统安全的观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安全的事物,任何人类活动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
能够造成事故的潜在的危险因素称作危险源,他们是一些物的故障、人失误、不良的环境因素等。
某种危险源造成人们伤害或物质损失的可能性称作危险性,它可以用危险度来度量。
在事故致因理论方面,系统安全强调通过改善物的系统的可靠性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从而改变了以按人们只重视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而忽略硬件故障在事故致因中作用的传统观念。
作为系统元素的人在发挥其功能时会发生失误,人失误不仅包括了工人的不安全行为,而且涉及设计人员、管理人员的各类人员的行为失误,因而对人的因素的研究也较之前更深入了。
按照事故致因理论,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描述为: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
从事物发展运动的角度,这样的过程可以被形容为事故致因因素导致事故的运动轨迹。
如果分别从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两个方面考虑,则人的因素的运动轨迹是:1)遗传、社会环境或管理缺陷。
2)由于1)造成的心理、生理上的弱点,安全意识低下,缺乏安全知识及技能等特点。
3)人的不安全行为。
而物的因素的运动轨迹是:1)设计、制造缺陷。
2)使用、维修保养过程中潜在的或显现的故障、毛病。
机械设备等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由于磨损、老化、腐蚀等原因容易发生故障;超负荷运转、维修保养不良等都会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
3)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因素的运动轨迹与物的因素的运动轨迹的交点,即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同地出现,则将发生事故。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情况下人与物又互为因果。
例如:有时物的不安全状态诱发了人的不安全行为,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促进了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发展,或者导致新的不安全状态出现。
论述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内容
论述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内容【1】一、事故频发倾向论1、事故频发倾向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2、事故遭遇倾向事故遭遇倾向是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
理解:事故频发倾向侧重于容易发生事故的个人;事故遭遇倾向在关注到个人在事故中的定位的同时,也认为事故与生产作业条件有关。
事故频发倾向的优点是在事故的预防中能从人出发,但同时这也是它的局限性,它忽略了人与生产环境的统一;事故遭遇倾向就注意到了这点,但是,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因此,事故频发倾向论事实上已被排除在事故致因理论当代论坛之外。
但是在生活中,有的人的性格品行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工作的责任心和细心程度,个别粗心乃至工作态度随便的人,还是容易在工作时发生事故。
所以,我觉得这一理论有一定的科学性。
二、事故因果论1、因果继承原则事故现象的发生与其原因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因”与“果”有继承性,因果是多层次相继发生。
事故原因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有物与人的原因。
间接原因有技术、教育、精神、管理、社会及历史原因。
2、事故因果类型(1)集中型:几个原因各自独立共同导致某一事故发生,即多种原因在同一时序共同造成一个事故后果(2)连锁型:某一原因要素促成下一个要素发生,下一要素再形成更下一要素发生,因果相继发生的事故(3)复合型:某些因果连锁,又有一系列原因集中、复合组成伤亡后果3、起因物和施害物起因物:造成事故现象起源的机械、装置、天然或人工物件、环境物等施害物:直接造成事故而加害于人的物质4、事故因果连锁论伤害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的发生可能发生的某个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在事故因果连锁论中,以事故为中心,事故的结果是伤害,事故的原因包括三个层次: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本原因。
海因里希把工业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即:①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②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③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④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事故致因理论现状研究
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现状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摘要:事故致因理论是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是一个时期人们安全理念的集中反映。
它涉及事故发生的规律性问题,以此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本文通过对已有事故致因理论的综述,总结它的应用与实践领域,并对其以后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事故致因人-机-环境事故预防安全系统The Research Status of Accident Causing TheoryClass:Name:Instructor:Abstract:The accident causing theory is the basic theory of Safety Science, and it’s the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a people in the period of safety concept. It involves the regularity of accidents, and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prevent accidents.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existing accident cause theory to summary of its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fields, prospected for its future applications last.Key words:accident causing human-things-surroundingsaccident prevention Safety system目录1. 引言 (4)2. 事故致因理论概述 (4)3.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现状 (6)3.1国外事故致因理论研究 (6)3.2 国内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现状 (8)4.事故致因理论的实践应用 (9)4.1事故致因理论与产品安全 (9)4.2 预防火灾中的应用 (10)4.3 电力生产中的应用 (10)4.4 特种设备领域的应用 (11)5 结论与展望 (12)1. 引言当前,随着实际安全生产管理问题的复杂性不断提高和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大环境复杂性不断被人们所认识,关于科学的研究方法论体系也在不断拓展。
事故的致因理论概述
事故的致因理论概述人为因素主要指的是人员的操作行为和决策所导致的事故。
这包括了对安全规程的违反、操作失误、疲劳、情绪不稳定等个人因素。
人为因素的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人员的不当行为或决策所引发的,因此需要通过培训和教育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水平。
技术因素主要指的是设备、工具或材料的缺陷或失效所导致的事故。
这包括了设备过期、设计缺陷、维护不当等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的理论认为,事故的原因往往是由于设备或材料的性能问题所导致的,因此需要通过技术改进和升级来提高设备的安全性能。
管理因素主要指的是组织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所导致的事故。
这包括了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力、责任不明等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的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的缺陷所引发的,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总的来说,事故的致因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用以解释事故的发生和原因。
通过综合考虑人为因素、技术因素和管理因素,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预防事故的发生。
很多事故都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没有单一的原因可以解释一个事件的发生。
因此,事故的致因理论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事故的发生机制。
人为因素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的行为和决策往往会影响事故的发生。
例如,疲劳驾驶、违反安全规程、操作失误等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为了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需要通过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加强培训和教育,建立完善的操作流程和规范,以及减少工作强度和时间压力等方式来改善。
技术因素也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设备、工具或材料的缺陷或失效往往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例如,设备设计不合理、维护不当、使用寿命过期等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为了减少技术因素导致的事故,组织需要加强设备的维护和检修工作,落实好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开展技术改进和提升设备的安全性能。
管理因素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力,责任不明等管理因素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Accident Causation Theory)是一个在安全管理和风险评估领域被广泛应用的概念。
事故往往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其内在的原因和逻辑。
理解事故致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潜在的危险情况。
1. 事故的本质事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
事故不仅会给个体和组织带来损失,还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
因此,深入理解事故的本质和致因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2. 事故的分类事故可以根据其性质和影响程度进行分类。
常见的事故包括机械事故、交通事故、化学事故等。
而事故的分类也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
3. 事故的致因事故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常见的事故致因包括人为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等。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事故的本质。
4. 事故防范措施为了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和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这包括事前的风险评估、事中的应急处置和事后的事故调查与总结。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措施,才能有效地避免事故的发生。
5. 事故的管理与监控事故管理是一个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
建立健全的事故管理体系和监控机制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事故防范的根本目标。
综上所述,事故致因理论是一个涉及安全管理和风险评估领域的重要概念。
理解事故的致因机制、完善事故管理体系以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提高社会安全水平和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不懈努力,我们能够减少事故的发生,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以上是关于事故致因理论的一些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事故致因理论浅述
事故致因理论浅述事故致因理论浅述事故致因理论是研究事故发生原因的学说,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浅述事故致因理论的主要方面,包括事故因果论、事故频发倾向论、随机故障模型、疲劳故障模型、能量意外释放论、轨迹交叉论、事故多米诺骨牌理论以及综合因素作用论。
1.事故因果论事故因果论认为事故是由一系列因果关系导致的。
这种理论强调对事故原因的深入挖掘,通过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源,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在事故因果论中,因果关系通常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诱因,如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等;间接原因则是引发直接原因的因素,如管理制度缺陷、人员培训不足等。
2.事故频发倾向论事故频发倾向论认为某些个体或组织具有事故频发的倾向性。
该理论强调对事故发生规律的研究,通过对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个体或组织进行重点防范,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事故频发倾向论在安全管理中具有指导意义,但需要注意避免将个体或组织的特征与事故发生划等号。
3.随机故障模型随机故障模型认为事故是由随机因素导致的,具有不可预测性。
该模型认为事故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因为许多因素如设备老化、环境变化等都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在这种理论下,人们需要加强对事故的监测和预警,以便在事故发生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4.疲劳故障模型疲劳故障模型认为事故是由于设备或零部件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疲劳损伤导致的。
该模型认为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可以通过对设备或零部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来预防。
疲劳故障模型对于机械、电子等领域的事故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5.能量意外释放论能量意外释放论认为事故是由于能量意外释放导致的。
该理论强调对能量的管理和控制,采取措施将能量限制在安全范围内,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能量意外释放论对于能源、化工等领域的事故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6.轨迹交叉论轨迹交叉论认为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空相遇导致的。
该理论强调对人和物的安全管理,通过控制两者的时空轨迹,避免它们在同一时空相遇,从而预防事故的发生。
事故致因理论
关于事故致因理论的概述一、事故致因理论简介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利用它可以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出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为们认清安全事故产生的本质根源和指导事故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伴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事故产生的本质规律也在不断的呈现变化。
从20世纪初至今,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单因素理论)阶段,二战时期的事故致因理论(双因素理论)阶段和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故致因理论(三因素理论)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中,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事故的发生并不一定是随机的,有事故倾向性的工人更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到了此双因素理论阶段,主要观点认为人与其工作环境密切相连,事故的发生是人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再到三因素理论阶段,事故致因理论逐渐完善,并且越来越来的研究者都认为事故的发生是人、物和环境3者综合导致的结果,并且诞生出以瑟利提出的人类工程方法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事故致因模型。
1、因果论事故具有随机性,构成“机”的多个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或制约的关系,其中之一就是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有继承性,即前一过程的结果往往是引发后一过程的原因。
例如某一事故的发生,最初是由于发生了事件N,,这是“因”;然后导致了事件NZ,这便是“果”。
N:包含着N,,它又作为“因”引发了下一过程及结果N3。
如此传递下去,导致了最后的“果”—该事故及其损失。
属于这种因果论的事故模型有线性多因素连锁性,非线性多因素连锁性,线性一非线性复合型,海因里希的多米诺(domino)骨牌理论等等。
其中,日本的北川彻三等人将此理论归纳到了日本的《安全工学便览》中。
2、轨迹交叉论一个生产系统系统一般是由人、机、物构成的,它们共处于一种环境中。
轨迹交叉的事故致因理论认为,该系统内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机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空相遇(或逆流能量轨迹交叉)所造成的,有时环境也是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机的)不安全状态及它们相遇的条件。
【2019年整理】事故致因理论
第二节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折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
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事故发生的本质规律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事故原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因此先后出现了十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模型。
一、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飞速发展,美国福特公司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得到广泛应用。
这种生产方式利用机械的自动化迫使工人适应机器,包括操作要求和工作节奏,一切以机器为中心,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和奴隶。
与这种情况相对应,人们往往将生产中的事故原因推到操作者的头上。
1919年,由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Woods)提出了“事故倾向性格”论,后来又由纽伯尔德(Newboid)在1926年以及法默(Farmer)在1939年分别对其进行了补充。
该理论认为,从事同样的工作和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这些人是事故倾向者,他们的存在会使生产中的事故增多;如果通过人的性格特点区分出这部分人而不予雇佣,则可以减少工业生产的事故。
这种理论把事故致因归咎于人的天性,至今仍有某些人赞成这一理论,但是后来的许多研究结果并没有证实此理论的正确性。
1936年由美国人海因里希(W.H.Heinrich)所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的事件,按一定因果关系依次发生的结果。
他用五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说明这种因果关系,即第一块牌倒下后会引起后面的牌连锁反应而倒下,最后一块牌即为伤害。
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多米诺骨牌”理论。
多米诺骨牌理论建立了事故致因的事件链这一重要概念,并为后来者研究事故机理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海因里希曾经调查了75 000件工伤事故,发现其中有98%是可以预防的。
某安全工程技术公司事故致因理论简介
某安全工程技术公司事故致因理论简介1. 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为了更好地防范和应对安全事故,某安全工程技术公司开展了一系列事故致因理论研究,以期能够准确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制定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
本文将对该公司事故致因理论进行简要介绍,以期增加对安全事故防范的认识和理解。
2. 事故致因理论概述某安全工程技术公司的事故致因理论是基于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通过对事故案例的分析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事故致因理论体系。
该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2.1. 事故链条理论事故链条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一系列环节、因素和事件组成的,通常以一种连锁反应的方式发展。
通过对事故链条的切断,可以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
该理论强调了事故的连续性和因果关系,为事故的防范提供了一种思路。
2.2. 人因与技术因素的相互作用事故致因理论还探讨了人因与技术因素在事故发生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该公司认为,在事故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技术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影响,相互配合才能形成事故的发生。
因此,在事故防范中,必须全面考虑人机关系,注重人因与技术因素的协调。
2.3. 综合风险评估模型综合风险评估模型是该公司事故致因理论中的核心内容。
该模型综合考虑了人、技术、环境和管理等方面的因素,通过综合评估和分析,确定各个因素对事故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影响程度,以及相应的风险等级。
通过该模型,可以有效评估和管理事故风险,为安全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3. 案例分析为了验证事故致因理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该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案例分析研究。
以下是其中一个具体案例的分析结果:某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爆炸事故,造成多人死亡和巨大经济损失。
通过对该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该公司发现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层对安全问题的忽视和技术设备的缺陷。
具体而言,管理层在生产安全管理上存在严重缺陷,培训不到位,对事故隐患的发现和整改不够重视;而技术设备的设计和维护不当,存在安全隐患和设计缺陷。
事故致因理论综述
事实表明,生产事故既是偶然现象,也有必然的
规律性,运用事故致因理论可以揭示导致生产事故 发生的多种因素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透过现象 看本质,从表面原因可以追踪到深层次的原因,直至 本质原因。 3事故致因理论研究在国内的拓展 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说明其产生于特定的社会 背景,并依据现实的需要不断完善。借鉴国外企业 生产事故致因理论的成果,中国研究人员对事故致因 理论进行了广泛的拓展研究。如提出了综合论事故 模型,将事故的发生归因于各因素的综合作用;1995 年钱新明、陈宝智分别提出了事故致因的突变模型和 两类危险源理论旧1;2000年何学秋提出安全流变与突 变理论,用以解释系统连续变化过程中系统状态出现 的突然变化;2006年,田水承提出了3类危险源理 论【9j。这些研究成果虽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 较之国外事故致因理论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00470183)前期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万方数据
・46・
管理的基本特征。而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必须 具有及时性、有效性、动态博弈性,根据环境的不稳 定和资源的不充分状况,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快速 控制事态,及时解救危机。依此而言,人本安全理 论、事故防控理论和安全评价理论,因流于大而全的 泛化应对,不能切实有效地达到应急救援的目的。 相比而言,事故致因理论在指导企业突发事件应急 救援方面无处不在,发挥着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 一则,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难以预测、难以有效预 防、难以彻底根除)决定了其他理论不能从根本上解 决问题【31;二则,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特征(从大量 典型事故本质原因分析提炼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 反映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决定了它是按照事故发生 的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应急管理指导的[4|。 2事故致因理论的演进历程 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始于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 生产,到20世纪末,大致经历了3个大的阶段bJ。 (1)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初具规 模,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广泛应用,事故致因理论 初露端倪,主要表现为事故频发倾向论和后来修正 的事故遭遇倾向论,两者都把事故原因归咎于人,认 为事故的发生与从事工作的“人”密不可分。1936 年,海因里希(w.H.Heinrich)提出事故因果连锁论, 指出事故的发生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 全状态有关,在事故过程中实施干预具有重要的作 用,但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依然是从“人”的角度对事 故成因进行分析的∞J。 (2)--战时期,随着许多新式、复杂武器装备的
事故致因理论综述
第8卷 第3期1999年7月火 灾 科 学FIRE SAFETY SCIENCEVol.8,No.3Jul.1999事故致因理论综述X钟茂华 魏玉东* 范维澄 王清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肥 230026 *山东利津县化工厂 利津 257400)摘要对系统安全科学的基本原理-事故致因理论进行了回顾,介绍了当前国际上在事故致因理论上的主要观点,对他们的见解进行了评价,并对事故致因理论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 事故致因理论 综述 系统安全原理 人类既期望继续领受技术带来的利益,同时又憎恨由其导致的恶果[1]。
随着现代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技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越来越变得大规模化、普及化和复杂化,这种状况使得技术带来的益处与恶果之间矛盾越来越激烈和尖锐[1,4]。
为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人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并逐步积累了安全生产经验,应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等的研究成果,发展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系统安全科学[7]。
系统安全科学是多种学科的横断学科,应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去研究系统的事故过程,分析事故致因和机理,研究事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事故时的缓救措施等[8,9,12,13]。
事故致因理论是系统安全科学的基石,支撑了系统安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本文对目前主要的事故致因理论进行评述,并对事故致因理论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1 事故频发倾向论1919年英国的M.Greenwood和H.H.Woods对许多工厂里的伤亡事故数据中的事故发生次数按不同的分布进行了统计。
结果发现,工人中的某些人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
从这种现象出发,1939年Farmer等人提出事故频发倾向概念。
所谓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根据这种观点,事故频发倾向是由个人内在因素决定的,并且长时间不会变化的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即有些人的本性就是容易发生事故。
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人被称为事故频发者,他们的存在被认为是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
《2024年道路交通事故致因分析方法研究》范文
《道路交通事故致因分析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道路交通事故是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不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深入研究和准确分析事故的致因成为必要之举。
本文旨在探讨道路交通事故致因的分析方法,以期为交通安全事业提供科学依据。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道路交通事故的致因进行了探讨。
一方面,事故发生的客观原因包括车辆性能、道路状况、天气环境等;另一方面,主观原因包括驾驶员的驾驶行为、驾驶状态以及交通安全意识等。
综合来看,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分析、案例分析以及模拟实验等方面,但仍存在诸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道路交通事故的致因进行分析。
首先,运用数据分析法对交通事故的历史数据和现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中找出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其次,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典型事故进行深入剖析,找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此外,还运用模拟实验法模拟不同交通环境下的驾驶行为,以更直观地了解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四、具体分析方法1. 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近几年的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包括事故时间、地点、人员伤亡情况、车辆信息等。
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分析,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2. 数据分析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事故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例如,通过分析事故发生的时间段和地点,找出高发时间段和地点;通过分析事故中的驾驶员行为特征,找出常见的违法行为等。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道路交通事故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事故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等。
通过案例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4. 模拟实验法:通过模拟不同交通环境下的驾驶行为,观察驾驶员的决策过程和反应时间等指标,以评估不同因素对驾驶安全的影响。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赫伯特·西蒙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认为人类的决策能力是有限的。
这一思想对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指出,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人们在面对复杂情况时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詹姆斯·理查德森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人类失误模型(Human Error Model),并且构建了经典的“瑞士起搏器事故”案例,这一模型成为了事故分析领域的里程碑之一。
理查德森的研究揭示了许多事故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他提出了“积累效应”及“积累效应链”相关理论,说明了许多看似无关的事件在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后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
埃里克·霍珀是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和比利时鲁汶大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主管。
他是现代事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提出的“规则破坏模式”、“安全控制系统失效模式”等理论在现代事故发生机理和防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霍珀的研究强调了系统性、复杂性和非线性对事故造成的影响,为事故和灾难的防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事故致因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拓展了事故调查和防范的视野。
它提醒我们,事故不是偶然事件,而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结果。
通过深入分析事故背后的原因和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事故的本质,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
由于现代社会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不断面临着各种类型的事故风险。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管理这些风险,事故致因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除了以上提到的赫伯特·西蒙、詹姆斯·理查德森和埃里克·霍珀,还有其他许多学者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达夫·希尔顿(Dav H. Hickson)等人将组织文化视角引入事故研究,提出了组织学习与风险管理等理论。
同时,人因工程学家不断加强在利用人类特性以提高安全性等方面的工作。
在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事故不是由单一的原因导致的,而是由多种互相关联的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结果。
事故致因理论发展史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主要是在发生事故后凭主管推断事故的原因,即根据事故发生的残留的关于事故的信息来分析、推论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其过程。
由于事故发生的随机性以及人们只是、经验的局限性,使得对事故发生激励的认识变得十分困难。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工业事故频繁发生,人们在与各种工业事故斗争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事故发生的规律,相继提出了阐明事故为什么会发生、事故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如何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
这些理论着重届时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针对事故致因因素如何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所以被称为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知道事故预防工作的基本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有所不同,特别是随着生产发誓的变化,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变化,引起人们安全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反映安全观念变化的不同的事故致因理论。
一、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一般认为事故的发生仅与一个原因或几个原因因素有关。
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工业飞速发展,使得蒸汽动力与电力驱动的机械取代了手工作坊中的手工工具,这些机械的使用大大提供了劳动生产率,但也增加了事故发生率。
因为当时设计的机械很少或者根本不考虑操作的安全和方便,几乎没有什么安全防护装置,工人没有受过培训,操作不熟练,加上长时间的疲劳作业,伤亡事故自然频繁发生。
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H.Woods)对许多工厂里的伤亡事故数据中的事故发生次数按不同的统计分布进行了统计检验。
结果发现,工人中的某些人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
从这种现象出发,后来法默(Farmer)等人提出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
所谓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根据这种理论,工厂中少数工人具有事故频发倾向,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如果企业里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工业事故。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世故机理和事故模型,利用它可以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出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为我们认清安全事故产生的本质根源和指导事故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现如今,最先进的事故致因理论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系统安全理论。
按照系统安全的观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安全的事物,任何人类活动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
能够造成事故的潜在的危险因素称作危险源,他们是一些物的故障、人失误、不良的环境因素等。
某种危险源造成人们伤害或物质损失的可能性称作危险性,它可以用危险度来度量。
在事故致因理论方面,系统安全强调通过改善物的系统的可靠性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从而改变了以按人们只重视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而忽略硬件故障在事故致因中作用的传统观念。
作为系统元素的人在发挥其功能时会发生失误,人失误不仅包括了工人的不安全行为,而且涉及设计人员、管理人员的各类人员的行为失误,因而对人的因素的研究也较之前更深入了。
按照事故致因理论,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描述为: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
从事物发展运动的角度,这样的过程可以被形容为事故致因因素导致事故的运动轨迹。
如果分别从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两个方面考虑,则人的因素的运动轨迹是:1)遗传、社会环境或管理缺陷。
2)由于1)造成的心理、生理上的弱点,安全意识低下,缺乏安全知识及技能等特点。
3)人的不安全行为。
而物的因素的运动轨迹是:1)设计、制造缺陷。
2)使用、维修保养过程中潜在的或显现的故障、毛病。
机械设备等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由于磨损、老化、腐蚀等原因容易发生故障;超负荷运转、维修保养不良等都会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
3)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因素的运动轨迹与物的因素的运动轨迹的交点,即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同地出现,则将发生事故。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情况下人与物又互为因果。
例如:有时物的不安全状态诱发了人的不安全行为,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促进了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发展,或者导致新的不安全状态出现。
(推荐)事故致因理论浅述
事故致因理论浅述引言(1)事故致因理论是安全原理的主要内容之一,用于揭示事故的成因、过程与结果,所以有时又叫事故机理或事故模型。
它暂时避开了危险源的具体特点和事故的具体内容与形式,而只是抽象概括地考虑构成系统的人、机、物、环境,因此它更本质、更具普遍意义。
当它和具体的危险源,具体的事故结合时,就可以更科学、更实际、更生动地把可能的事故成因、过程、结果展现在人们面前。
故而它是进行危险性的分析、安全性评价、对策制定、监控管理,以及事故调查分析有力武器。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提出了十多种事故致因理论,这里我们介绍其中常用的几种。
因果论(2)事故具有随机性,构成“机”的多个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或制约的关系,其中之一就是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有继承性,即前一过程的结果往往是引发后一过程的原因。
例如某一事故的发生,最初是由于发生了事件N1,这是“因”;然后导致了事件N2,这便是“果”。
N2包含着N1,它又作为“因”引发了下一过程及结果N3。
如此传递下去,导致了最后的“果”——该事故及其损失。
属于这种因果论的事故模型有线性多因素连锁性,非线性多因素连锁性,线性-非线性复合型,海因里希的多米诺(domino)骨牌理论等等。
其中,日本的北川彻三等人将此理论归纳到了日本的《安全工学便览》中。
北川彻三的模型基于这样的事实和认识,即事故和事故是否造成损失与损失大小是偶然性,而事故的发生则必有原因,这是必然性。
这些原因中可以分为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从间接原因到损失构成了一个反映因果关系的事故链,如图1所示。
损失←事故(火灾)←一次原因(直接原因)←二次原因(间接原因)←基础原因(间接原因)图1因果关系的事故链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也叫一次原因,它出现在事故的当时和现场,包括人的原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失误或误操作)和物的原因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失误或误操作)和物的原因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含机械设备的缺陷、故障、失效和环境的不良条件)。
事故致因理论论文
事故致因理论论文
【摘要】江苏昆山8.2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刚刚过去,事故造成的严重生命财产损失让人心惊,了解学习事故致因理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避免类似事故发生,维护好我们自身的安全,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事故致因理论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有所不同,特别是随着生产发誓的变化,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变化,引起人们安全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反映安全观念变化的不同的事故致因理论。
1.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是最早提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他的思想为后世新的理论的提出起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在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史上就有开创性作用。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即伤害与各原因相互之间具有连锁关系。
海因里希明确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含如下五种因素:
第一,遗传及社会环境(m)。
遗传及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的缺点的原因。
遗传因素可能使人具有鲁莽、固执、粗心等对于安全来说属于不良的性格;社会环境可能妨碍人的安全素质培养,助长不良性格的发展。
这种因素是因果链上最基本的因素。
第二,人的缺点(p)。
即为由于遗传和社会环境因素所导致的人的缺点。
人的缺点就是并使人产生不安全犯罪行为或导致物的不能安全状态的原。
事故致因理论文献综述
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作业矿井事故致因理论文献综述矿井事故致因理论文献综述摘要:关键字:矿井事故致因理论综述阐述事故发生机理的理论被称为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能够为事故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
然而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大都不是针对于煤炭生产领域,难以将其直接运用于煤矿事故的致因分析。
本文对目前国内主要的矿井事故致因理论进行了总结,同时对事故致因理论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研究煤矿事故致因机理是当前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致因展开了研究和探讨,如从安全管理、瓦斯抽采、瓦斯监测监控、人的行为失误等角度,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和措施,用以控制和防范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反复发生。
这些有益的研究和探讨为本文分析和构建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致因IS M模型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指导。
基于此,本文尝试对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致因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致因I SM 模型,并把该模型运用于典型的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分析和瓦斯事故风险模糊综合评判中,进而总结出预防和控制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发生的对策和措施。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1.2.1国外事故致因理论研究事故致因理论包括以事故频发倾向论和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为代表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以能量意外释放论为主要代表的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和现代的系统安全理论3个阶段。
(1)事故频发倾向论①事故频发倾向英国的格林伍德和伍兹对许多工厂里事故发生次数等资料按泊松分布、偏倚分和非均等分布3种统计分布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工厂中存在着事故频发倾向者。
法默和查姆勃明确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5]。
②事故遭遇倾向明兹和布卢姆建议用事故遭遇倾向取代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作业矿井事故致因理论文献综述矿井事故致因理论文献综述摘要:关键字:矿井事故致因理论综述阐述事故发生机理的理论被称为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能够为事故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
然而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大都不是针对于煤炭生产领域,难以将其直接运用于煤矿事故的致因分析。
本文对目前国内主要的矿井事故致因理论进行了总结,同时对事故致因理论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研究煤矿事故致因机理是当前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致因展开了研究和探讨,如从安全管理、瓦斯抽采、瓦斯监测监控、人的行为失误等角度,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和措施,用以控制和防范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反复发生。
这些有益的研究和探讨为本文分析和构建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致因IS M模型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指导。
基于此,本文尝试对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致因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致因I SM 模型,并把该模型运用于典型的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分析和瓦斯事故风险模糊综合评判中,进而总结出预防和控制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发生的对策和措施。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1.2.1国外事故致因理论研究事故致因理论包括以事故频发倾向论和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为代表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以能量意外释放论为主要代表的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和现代的系统安全理论3个阶段。
(1)事故频发倾向论①事故频发倾向英国的格林伍德和伍兹对许多工厂里事故发生次数等资料按泊松分布、偏倚分和非均等分布3种统计分布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工厂中存在着事故频发倾向者。
法默和查姆勃明确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5]。
②事故遭遇倾向明兹和布卢姆建议用事故遭遇倾向取代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6]。
该理论没有对事故的成因、发生和发展进行明确的逻辑分析,因此不能在理论上对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分析和预防进行有效指导。
然而该理论提出的“应该根据职业的性质对从业者进行筛选,从中寻找最适合该职业的人员[6]”的观点在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工作中是值得借鉴的[7]。
(2)事故因果连锁理论①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首先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8],用以阐明导致事故的各种原因之间及与事故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发生这一结论与煤矿事故的研究结果比较吻合。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煤矿事故中的70 -8 0%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
可以认为该理论关于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本原因的分析是符合煤矿事故发生规律的。
然而,对于如何消除导致事故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该理论没有给出具体的措施和对策。
同时,在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中,一些环境因素也常常是造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按照海因里希的理论,所有直接原因的上层原因皆为人的缺点,单纯以人的缺点来解释所有物的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进而主要针对人采取预防措施,不符合现代安全管理的系统论思想,难以实现对煤矿瓦斯事故的全面控制[7]。
②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博德(F.Bi r d)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映现代安全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论[9],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但只是背后原因的征兆,是一种表面现象。
托普斯(T op v es )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改进,在事故之后引入初始损失和最终损失。
认为如果在事故与初始损失之间可设置屏障,则可在初始损失后通过应急行动防止或减少最终损失[7,10 ]。
该理论认为事故的本质原因在于管理的缺陷。
这与当前我国煤矿生产瓦斯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践基本一致,对于发展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致因理论具有借鉴意义。
③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约翰·亚当斯教授提出一种与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相类似的因果连锁模型[1 1]。
该理论对现场失误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及生产作业中的不安全状态等现场失误,是由于企业领导者及事故预防工作人员的管理失误造成的。
该理论对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分析、预防有较好的借鉴作用,然而该理论对人的因素、工作条件和环境的因素较少涉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④北川彻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日本学者北川彻三从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原因和精神原因四个方面探讨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认为事故的基本原因包括管理原因、学校教育原因和社会与历史原因三个方面[12 ]。
⑤多原因理论多原因理论认为一个单一的事故可能存在多个促成因素、原因和次原因,这些因素的某种组合导致事故的发生[13 ]。
该理论有助于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调查、分析和预防。
从大量的煤矿瓦斯事故报告的分析可知,绝大多数的事故既存在行为要素,又存在环境要素。
然而,该理论未对行为要素和环境要素的背后原因作更细致的分析,对于事故的预防缺少理论的指导。
⑥事故统计分析因果连锁模型该模型着重于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失误方面进行分析。
我国现行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就是基于事故因果连锁模型制定的。
(3)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吉布森、哈登等人提出了能量意外释放论[1 4]。
该理论阐明了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指出防止事故就是防止能量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接触过量能量。
运用该理论,能够从能量释放的角度对煤矿瓦斯事故的原因进行解释,并对煤矿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可能意外释放的能量如瓦斯爆炸、瓦斯突出等,采取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但是该理论无法对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深层次原因做出完整的解释,难以独立地用于全面分析和预防煤矿瓦斯爆炸事故。
(4)瑟利模型该模型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分析事故致因,把事故的发生过程分危险出现和危险释放两个阶段,两阶段各包括一组类似的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即感觉、认识和行为响应[15 ]。
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通常是由于局部瓦斯积聚导致瓦斯浓度超标,达到爆炸极限后遇上引爆火源引起的,事故中瓦斯检查员专门负责矿井瓦斯浓度检测防止瓦斯积聚,避免因瓦斯浓度超标而导致瓦斯爆炸。
因此,对瓦斯检查员的感觉、认识和行为响应(对井下瓦斯浓度信息的处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煤矿生产过程的安全)要求较高[7]。
(5)轨迹交叉论轨迹交叉论(O rb i t I nt e r se c t in g Th eo r y )将事故定位为人、物两大系列时空运动轨迹的交叉,通过控制人、物两大系列运动轨迹,避免它们的交叉,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16 ]。
该理论为认识煤矿瓦斯事故的发展过程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对于如何做好煤矿瓦斯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然而,该理论对于事故致因中的管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信息因素缺乏明确的认识,未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探讨,难以对煤矿瓦斯事故的致因做出全面、系统的分析,难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
上述事故致因理论都不是从煤矿瓦斯事故中提炼出来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因而难以直接运用于煤矿重大瓦斯爆炸事故的分析和预防。
故此需借鉴这些事故致因理论并紧密结合我国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发生的规律,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事故致因理论,实现对煤矿瓦斯事故的有效控制。
1.2.2国内事故致因理论研究陈宝智教授提出了事故致因的两类危险源理论[17 ]。
在系统安全研究中,认为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防止事故就是消除、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
危险源为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失的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按此定义,生产、生活中的许多不安全因素都是危险源。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的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是造成人员伤害的直接原因。
于是,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一般的,能量被解释为物体做功的本领。
做功的本领是无形的,只有在做功时才显现出来。
因此,实际工作中往往把产生能量的能力源或拥有能量的能力载体看做第一类危险源来处理。
第二类危险源:在生产和生活中,为了利用能量,让能量按照人们的意图在系统中流动、转换和做功,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即必须控制危险源。
约束、限制能量的屏蔽应该可靠地控制能量,防止能量以外释放。
实际上,绝对可靠的控制措施并不存在。
在许多因素的复杂作用下,约束、限制能量的控制措施可能失效,能量屏蔽可能被破坏而发生事故。
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为第二类危险源。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时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以外释放的直接原因。
从系统安全的观点来考察,使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限制措施失效、破坏的原因,即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二类危险源往往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它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类危险源出现得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该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并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 8]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一些文献已对两类危险源理论的量化方法进行探讨。
何学秋教授提出了事故致因中的“安全流变-突变理论”,分析了安全流变论的哲学基础和事故“安全流变理论”的基本特征,描述了煤矿事故的安全流变特征,即事故的孕育、发生、发展、损失、后效反馈过程中的不安全度的流变性[19 -20 ]。
该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始终贯穿着安全和不安全这一对矛盾,一个事物从诞生到消亡就是一个“安全流变”过程。
所谓的“安全流变”就是事物在发展中的安全与不安全的矛盾运动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安全状态和故障状态,甚至消亡状态。
事物安全与不安全的矛盾运动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事物的内在因素,称为本质不安全因素,二是事物的外部因素,称为外部不安全因素。
内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本质不安全因素决定事物流变的性质和程序,外部不安全因素决定事物“安全流变”的速度和形式。
如下图:安全流变规律曲线该图中,事物“安全流变”的全过程可表达为:在某一新事物诞生的初期(OA段),其不安全度随时间呈减速递增,新秩序在此期间逐渐形成和完善,当新秩序发展到成熟阶段时(AB段),完善的新秩序使不安全度值开始匀速缓慢地增加。
经过一个稳定增加的时期后,原秩序继续向无序方向发展,进而使不安全度值开始加速增大(BC段),任何事物都具有其固定的不安全度承受能力或界限,超出此界限后,事物将在安全状态方面发生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