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建筑设计-徐卫国
关于非线性建筑的思考

1 非线 性 建筑概 念 的产 生及 其特 征
自2 0世纪 中叶开始 , 非线性科学 理论 的不断发 展完善 , 突破 学分析等理论 的建立 , 建筑 物也像 其他 人造 物一 样 , 使 不可 避 免
设计 满足使用功能 的 , 不需要通过 室 内装修来 完善 。非线性 建筑 设计是 希望建筑形态既符合 自身性 能又适应于环境影响 。
斯应邀作为客座 主编 , 在文 中简述 了科 学界 新 的复杂科 学 ( 其 即 成 , 每个“ ” 树 内是 完全不 同 的展 览 内容 , 观者 可 以根据 不 同单 参
非线性科学 ) 已经取代 了发 源于 牛顿经 典理 论 的 旧的现代 线性 体 内的展览 内容 , , 个性化 的参 观路 线 , 树根进 入 , 从 沿旋转 楼梯一 科学 , 管科 学家们对 非线 性理 论仍 未形 成完 全一致 的共 识 , 尽 但 直通 向英式花 园的屋 顶 , 体现非线 性建筑仿生 、 柔美 的特征。 是, 非线性科 学所 揭示 出 的关 于宇宙 的事 实 , 让人类 更加 深 刻地 世博奥地利馆是 一栋 由红 白双 色马赛克贴 面的船 形建筑 , 远
了线性科 学对人类长期 以来 的束 缚 , 糊理论 、 模 混沌 学 、 非标 准数 2 非线 性建 筑分 析
非线性 建筑 尚处在 发展 研究 阶段 , 尚没有 统一 的认 识 , 目前
但 的受这些新科 学理论的影响 , 开始摆 脱规则标 准几何 形体 的 还很难 界定 哪一个建筑是公认 的纯粹 的非线性建筑 , 是在非 线 逐渐 枷锁 , 向非线性的发展道路 。 走 性科学 的引导下 , 计算 机参 数化 设计 的技术 支 持下 , 多具 有 在 许 19 9 7年 , 国 A 英 D杂志 19期序言 以“ 2 非线 性建筑 : 新科 学 = 非线性建筑 特征的代表作 , 如雨后春笋展现 了勃勃生机 。 上海世博会 英 国 国家 馆竞 赛 方案 , 由一组 树 形构 筑 单 体组 新建筑? 为标题 , 开 了非线性 建筑 概念 的序 幕 , ” 揭 查尔 斯 ・ 詹克
非线性建筑设计中的_找形_

1.2 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 esign) 建筑的外部影响及内部要求可以看作 一个复杂系统,众多外部及内在因素的综 合作用决定设计结果。我们可以把各种影 响因素看成参变量(Parameter),并在对场 地及建筑性能(Performance)研究的基础上, 找到联结各个参变量的规则,进而建立参 数模型(Parametric Model),运用计算机技 术生成建筑体量、 空间或结构, 且可以通过 改变参变量的数值,获得多解性及动态性 的设计方案[3][4]。 1.3 非线性体(Non -lin ear Volume) 设计过程中各个参数按某种规则的集 合是一个动态稳定结构,设计结果只不过 是过程某阶段的动态结构形态的定格记录。 这一动态稳定结构的形态是建筑的外部影 响及内部要求共同作用这一复杂系统的写 照,必然反映出各个参变量之间游牧状 (Nomadic)的相互关联,因而其形态也会呈 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存在状态[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578087)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收稿日期:2009 -06 -28
性, 从而保持三者之间的积极互动, 产生建 筑活力 。
[2]
建筑学报
等的客观规律, 寻找适当的数理方法, 在计 算机内建构描述各因素相互关系的数字图 解,并根据不同的设计条件生成形体。在 “找形”过程中,设计者的空间构思能力处 于辅助地位,而更为强调数字图解与建筑 设计需求在科学上和哲学上的联系,以及 整个设计过程的逻辑性;另一方面, 设计者 需要自行探索各因素关系的本质和特征, 并建立数字图解,生成多解结果。 3 建筑设计中的“找形” 在非线性建筑设计教学中, “找形”是 关键一步,也是教学的重点。2008 年清华 大学建筑学院三年级非线性设计 Studio 的 设计题目为 2008 北京奥运会信息亭,该信 息亭将被设置在奥运公园等场所,可四周 环行该信息亭,内部体积 200m3,信息提供 的方式包括人工咨询、电脑咨询、大屏幕 等。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软件或编写程序 “找形” 生成建筑雏形。 , 下面以此次非线性 设计 Studio 部分学生作品为例对 “找形” 过 程进行说明。 3.1 多代理生成 奥运赛场周围人员密集,处于过饱和 的状态,设计的目的便是如何在这种状态 下更高效的提供服务。整个找形过程是一 系列模拟和分析,通过 M E L 语言编程在 Maya 中实现。 找形过程由以下步骤组成: 1) 以拟建信息亭中心为圆心,设定半 径为20m的圆形场地作为建筑的影响范围, 并在此范围内使用随机函数生成点阵,以 代表在不同场地条件下人群的各种可能分 布 ; 2) 确定 3 个入口的方位,以使通过每 个入口的进入的人数相同,并由此确定大 屏幕位置; 3 ) 使用多代理系统( M u l t i - A g e n t System, M A S ) 的智能方法,以代理 ( Ag en t) 代表人和信息源,模拟人群的运 动。这里的多代理系统中借用了静电场中 电荷相互作用的模型来描述场地上的各种 力:广场上的人们如同正电荷, 互相排斥以 保持适当距离,与此同时他们又受到如负 电荷的信息源的吸引而向其运动。用 MEL 脚本语言编写的多代理系统程序模拟了人 们从四面走近信息亭,并进入其中获取信 息的过程; 4) 过程中发现单纯静电荷模型与人的
人、环境与建筑的互动——对徐卫国教授的访谈

人、环境与建筑的互动——对徐卫国教授的访谈
徐卫国;王韬;于雷
【期刊名称】《住区》
【年(卷),期】2013(000)006
【总页数】4页(P6-9)
【作者】徐卫国;王韬;于雷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住区》杂志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参数化设计在中国的建筑创作与思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徐丰先生访谈 [J], 《城市建筑》编辑部
2.漫谈“参数化设计”——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 [J],
3.“表述”问题:文学人类学的理论核心——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徐新建教授访谈 [J], 徐新建;唐启翠
4."公共知识分子"与中国当代艺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徐唯辛教授访谈录[J],
5.倾情演绎中国梦九龙湖上绘华章——“世界最大建筑环境陶艺青花群”设计大师何炳钦教授访谈 [J], 陈军;何炳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线性体_表现复杂性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收稿日期:2006-09-30摘要:文章试图从20世纪建筑理论系统演化的规律,说明非线性建筑探索代表了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这一新的建筑探索是复杂科学理论在建筑设计上的反映,并依靠计算机技术手段解决综合性复杂问题,建筑设计的结果表现为非线性形体,即具有动态趋向的流动性不规则体量。
文章同时强调这一设计方法的起点应回到地段并从现象出发,以避免陷入新的形式主义的误区;并指出图解是这一设计方法的核心逻辑。
Abstract: The author tries to elaborate that the non-linear architectural exploration represents the importantdirection of world architecture based on the evolutionof architectural theory system in 20th century. The non-linear exploration is the reflection of Complex ScienceTheory on architecture. It depends on the computertechnology to solve complicated issues. Its results ofdesign would be non-linear volumes, which aredynamic, flowing, non-standard forms. At the sametime, author emphasizes that the non-linear designadvocates being back to the site and starting from thephenomena in order to avoid new formalism. And alsothe author points that diagram is the core logic in thewhole design process.关键词:非线性体,复杂性,流动性,设计的起点,图解Key words: Non-linear volume, Complexity, Fluidity,Starting point for design, Diagram一、20世纪建筑思想理论系统的演化如果我们把20世纪西方建筑思潮及理论看作一个系统,每一种建筑思潮及理论即为组成系统集合的元素,那么,我们就可以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待20世纪西方建筑思想理论系统的演化。
非线性建筑设计分析

非线性建筑设计分析摘要:非线性设计就是将偏向于感性的建筑设计思维转变为更加理性的设计思维,将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中更倾向于专注建筑形式的实现结果,转变为专注设计过程的逻辑推理,并大幅提高建筑设计的运算速度和运算量,使设计规则向更高效、科学的方向转变。
关键词:;建筑设计;非线性设计;特点非线性建筑设计突破传统建筑设计条框,主要体现在部分新型特征层面,如动态、自相似等,建筑内部空间为人们视觉提供新的流动性,与城市环境高度统一,成为城市的核心标志。
城市化建设脚步加快,为城市中添加多数非线性建筑,逐渐变更城市整体面容,但其仍处于探索阶段,带来优势的同时与各方冲突矛盾日渐凸显。
因此,建筑设计人员需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以创新性思维加强非线性建筑设计探索,实现建筑多元化目标,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本文对设计方法进行简要分析并探究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主要阐述的概念及其性质,介绍非线性建筑设计的概念及其特点,对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详细论述,并对建筑思维的常用设计方法进行分析。
1非线性参数化设计概念及其性质非线性设计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通过数据逻辑建立一种特定的关系,这套逻辑包含自变量、逻辑联系、因变量,形成一套完整的方程式。
如果其中某个自变量发生改变,将会对数据结果产生影响,进而产生一种全新的数据模型。
即可以通过不断地改变参变量的数据,从而快速生成多种建筑方案。
这种设计模式可以将设计师从烦琐反复的设计修改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使他们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设计过程本身。
2非线性建筑设计的概念及其特点2.1线性与非线性的区别线性是数学上的概念,指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直线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一阶导数为常量的函数,即f(x)=ax+b。
这样非线性的概念就很好区分,非线性的数学关系就可以理解为:一阶导数为非常量的函数。
非线性科学,其实就是复杂性科学。
在自然界中,很多事物都呈现复杂性的特征,如山脉、波浪、植物、细胞等,它们本身就是流动的、不规则的、自由的、随机的。
算法生形

要,并具有良好适用性的算法。但是可以预见,随着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未来很有可能会出现具 有较好通用性和成熟度的建筑专业算法集,可用于如模拟人流,组织功能体量,优化立面构造体系等 问题中。它们将成为建筑设计的常用工具,在推动建筑创新的同时,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和建筑质量。 另一方面,由于建筑创作的特点,设计不可能仪仅是用通用算法得到的。算法作为建筑师进行创 作的手段,必须是开放的、可拓展的,也是建筑师可控的,因为只有这样,计算机才能在更深的层次 上协助建筑师进行创作。因此,上述建筑专业算法集必须是灵活性和成熟度兼顾,能够适应多变的创 作意图的需要;与此同时,由建筑师按照设计需求编写和发展的算法也将作为建筑师最为灵活可控的 方式长期存在和发展下去。如果将这两者结合,那么未来的参数化建筑设计的软件工具可能是在建筑 学专业背景之下的一系列算法,这些算法可以针对不同的设计问题进行分析和生形,它们可以组合应 用,也能较方便的进行拓展,使之能够和建筑师的设计思维紧密结合,并辅助其创新。虽然对于建筑 设计这样综合性强和难于清晰定义的问题,使用计算机算法求解并非易事,但是信息技术和参数化建 筑设计领域的快速发展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正在逐步接近这一目标。 注:以上作品指导教师:徐卫国,徐丰,黄蔚欣。
一端输出结果。计算机软件便是由算法及其在计算机中的表示——程序组成的12】。
从参数化设计的角度来看,算法叮以看作是“抽象机器”或参数化模型在计算机中的对应物。在 参数化设计中,我们通过参数化模型将场地上的现象因子联系在一起,并通过特定的找形规则进行发 展,生成建筑设计的雏形I引,其输入端是描述各种设汁条件的数据,输出的则是可以作为设计雏形的空 间形态或空间关系。这里的找形是构筑参数化模型的过程,也是对算法的选择和发展过程,正是在其 中,建筑师对设计问题的理解和其设计构思得以表达。 由于参数化设计中算法是设计构思和发展的途径,因此对于算法的理解和构筑能力成为建筑师能 否恰当运用并发挥其方法所长的重要因素。在这里工具和其使用者之间挈现出一种相互影响和制约的 关系,而这种关系也将在设计成果中被体现出来。并且,由于在参数化设计中建筑师往往不是直接对 形式进行操作,而需要通过算法的逻辑生成设计,这种制约关系就更为明显。或者从另一个方嘶来说, 算法所代表的计算机智能成为设计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在设计过程中,计算机不仅仅是建 筑师的工具,也是工作伙伴,建筑师和计算机协同工作,共同完成设计。 最后,参数化生形过程中的参数化模型对应的可以是单个算法,也可以是一系列算法,例如用于 分析场地数据,模拟人流、日照,生成建筑形体锥形,优化结构体系,以及深化表皮设计的算法等等, 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设计流程巾的序列。一些成熟和完善的算法被编写成软件,方便各行业人员使用。 但是由于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由建筑师自主编写或发展的算法由于其灵活性在参数化设计中 具有难以替代的意义。 2.算法生成的途径 近年来参数化设计实践巾使用的算法往往从一些经典算法发展而来,或者li{建筑师根据设计意图 自行编写。以下按照不同类型介绍一些算法生成的途径,并通过教学中的设计案例进行说明。 2.1空间几何关系算法 建筑设计中的许多问题,如视线、同照、空间构成、功能组织、结构体系、构造等都有町能用几 何关系来进行描述。冈此从这些问题中抽取特定的儿何关系,对空间中的元素进行组织,生成形体, 是常见的算法生成途径。 把高维窄问中小可见的形体向j维空间中投影,可以得到新的窄间形态和系统。例如,介于有序 与尤序之间的准晶体结构就是通过将高维空间中的超格子(hypergrid)向三维空间投影得到的。在这 个过程中,高维空间中的投影方向成为生形的参数,通过改变投影方向,可以得到多种空间网格。而
参数化和生成式风景园林设计以清华建筑学院研究生设计课程作业为例

069/1 概念近代科学以分析和还原为特点,试图以简单、线性的规律描述世界的运动。
然而,它们并不能完全解释我们身边的复杂世界。
20世纪60年代以来,复杂系统和非线性科学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让人们看到了世界中存在着的各种相互关联的系统,以及其中非线性的、不规则的、不可逆的、动态的现象。
科学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1997年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 )在AD 杂志中以“非线性建筑:新科学=新建筑?”为题的序言中指出,非线性科学所揭示出的关于宇宙的事实让人类认识到宇宙其实要比牛顿、达尔文及其他人设想的更具活力、更自由、更开放、更具自组织性。
并预言,通过计算机方法生成出来的“非线性建筑”将在复杂科学的引导下,成为下一个千年一场重要的建筑运动[1]。
十多年来,复杂系统和非线性科学的思想通过计算机工具被引入建筑设计中,引发设计方法的变革,而其本质则是建筑设计与当代新科学世界观的结合。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参数化和生成式设计方法最早被建筑师引入,而其影响必然波及到相关领域,包括城市规划,以及风景园林设计等。
风景园林如同建筑一样,是人工环境的组成部分,而其介于人工与自然之间的位置,也使得这类方法在与之的结合方面,具备了独特的合理性和意义。
参数化和生成式设计方法不仅仅是造型的手段,更能够从本质上开拓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提高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并且,在实际建造时也并不困难。
以下分4个方面进行阐述。
(1)使用数字技术将拓展自然有机形态的创作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为了创造更为自然和宜人的环境,并与自然在形态上更好的连接,引入有机形态成为一种常用的手法。
当代计算机建模软件和算法工具的发展,极大的拓展了自然有机形态创作的可能性。
例如,基于Nurbs 、subdiv 等数学模型建模方法,使得复杂曲线、曲面形态的设计和调整变得方便可行;而自然界中存在的更为丰富,又难于用欧几里德几何描述的形态,如山脉、云雾、波浪、树木等,则可以借助计算机内的分形、粒子系统等方法生成。
徐卫国非线性建筑设计

徐卫国
摘要 / 基于对非线性建筑及理论的认识,以及对现象学 建筑设计思想的理解,文章以清华学生作业为例阐述了 非线性建筑设计方法。 关键词 / 非线性建筑 现象学设计思想 非线性建筑设 计方法
ABSTRACT/ Based on understanding of non-linear archi-
兹对 “褶子” 、 “平滑” 、 “图解” 、 “生成” 等 概念的哲学解释,更是直接给非线性建筑 提供了形体创造的途径。正如荷兰建筑师 Ben van Berkel(UN Studio)所说: “建筑 学与科学有了令人惊喜的结合点,这完全 归功于德勒兹及他的注释在我们职业内部 转换所产生的巨大吸引力” 。甚至可以说, 德勒兹理论是当今非线性建筑的 “圣经” 。 有人认为,现代建筑是工业社会的标 志,统治了 20 世纪建筑世界, 而非线性建 筑将作为信息社会的标志, 引领 21世纪世 界建筑新潮流。 二、 现象学的建筑设计思想 非线性建筑的设计建立在现象学的建 筑设计思想及过程之上。现代主义建筑思 想的均质化及普适性导致建筑象工业产品 一样成为批量生产的 “房屋产品” 因而虽 , 然房屋被坚固地树立在地段上,但它无视 所在场所的种种现象而自我孤立地飘浮在
建筑教育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
在教学场所方面, 改变原先 “一人一
桌” 的固定教室布局, 改变为方便不同组合 的灵活格局,为团队合作和讲评活动创造 便利条件。 6. 国际联合课程设计的推进
●
非线性建筑设计
充分利用上海、 学校和学院的优势,
建立起国际联合建筑设计教学体系。通过 教学计划的修改和完善、 教师培养和引进、 相应管理体制的建构、教学设施的加强和 更新, 将国际合作教学日常化、 制度化。 中 外教师共同授课、 讨论、 讲评, 中外学生混 合编组、共同设计。
非物质与物质过程:数字技术引发的建筑形体生成及实物建造新途径

非物质与物质过程:数字技术引发的建筑形体生成及实物建造新途径徐卫国宋刚一条建筑设计及建造一体化的新途径正在越来越多参与者的开拓探索中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条道路的出现主要取决于计算机技术在建筑领域的运用,脚本、编程及参数化模型软件可以用来生成建筑设计的形体,这一非物质性过程创造了与传统迥异的建筑新形象,而数控切削、三维打印、激光切割等一系列数控制造工具为新形象的建造奠定了物质性基础。
在非物质性及物质性过程中的“数字建构”正在改变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受到质疑以来的建筑紊乱,并重建建筑设计新的伦理系统。
2008年10月24至29日,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了“数字建构”——国际青年建筑师及学生作品展。
展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57个极具潜力的建筑师事务所的作品及26所世界一流的建筑学院的学生作品,通过数字技术在上述非物质性及物质性过程中产生,展示了数字建构新途径的世界最新图景。
10月25日至26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办并“2008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暨国际数字建筑设计学术研讨会”。
来自不同地区的主题发言人及40所国内、30所国外建筑院校的与会代表在会上表达了非物质及物质过程中的技术思想,以及对这一新途径的不同观点。
“数字建构”建筑展作为2008中国建筑艺术双年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从规模、展期、资金、内容等方面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没有可比性,但是作为名副其实的有明确主题的建筑展,从参展建筑事务所数量,对数字建筑在世界各地的覆盖程度,以及对这一领域最新思想及作品的展示等方面来说,却比威尼斯建筑展有过之而无不及。
威尼斯建筑展更像一个满载礼物的圣诞老人,给建筑界带来与前几年差不多的礼物,而以“数字建构”为代表的北京双年展却更像一个年轻的攀岩者,给人带来不畏风险、探索进取的精神以及一次又一次登高的喜悦。
“数字建构”参展的57个建筑事务所来自美国西海岸、美国东海岸、欧洲、拉丁美洲、澳洲、亚洲等这一领域的9个热点地区,每个区域有一分策展人,他们均是最具潜力的数字建筑师,分别负责选择本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师或事务所参展,这样有效地保证了参展作品的质量、覆盖面及代表性。
非线性建筑设计2009

URBAN FLUX 105建筑教育EducationX: 徐卫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R: Raymond Lau 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北京主持建筑师F: 徐丰 XWG 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曾工作于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H: 黄蔚欣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N: Nikolaus Wabnitz(德) XWG 建筑工作室建筑师,毕业于英国AA 学院S: 学生R: 我认为这次数字化设计对大家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我们不仅通过软件将我们的想法可视化,而且数字化设计还影响到我们的思维过程。
我想更重要的还是思维本身。
比如,在设计中从一点推进到另一——清华建筑学院实验性教学作品及学生与职业建筑师的对话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Works of Architecture Schoo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the Dialogue of Students Talking with Professional Architects非线性建筑设计2009Non-linear Architectural Design, 2009点,你如何收集到需要的资料?如何运用计算机将你的概念生成出来?而且我认为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你如何做决定,如何使某些形式在计算机中“涌现”出来,而不是通过设计或者是画草图得到。
我想遗憾的是时间的限制,只有8周;如果你们能够得到更多设计中的反馈,并且将最初的设计结果进行检验,这对设计的发展过程和“进化”过程是很有好处的。
同时,这也是思维过程的一个方面,是我们如何落实想法的一个方法,而不只是针对一个建筑。
S: 但是我觉得光靠思考是不够作品名称:Evolution Forest 张立恒、郑传生地段近邻五道口地铁站,是五道口地铁站庞大人流疏散向周边的枢纽。
本方案以解决好交通枢纽功能需求为首要目标,通过fluent 流体软件,研究人流的行为特征,从而得出地段内动与静的功能分区。
参数化设计在中国的建筑创作与思考_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_徐丰先生访谈

参数化设计在中国的建筑创作与思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徐丰先生访谈Architectural Creation and Thinking of the Parametric Design in China: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Xu Weiguo & Xu Feng of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受访嘉宾徐卫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XWG建筑工作室(x-w-g. net)主持建筑师。
他曾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曾在日本留学,获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工作于日本村野藤吾建筑事务所。
徐丰,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英国建筑联盟建筑学院,曾工作于伦敦Zaha Hadid建筑事务所,现为北京XWG Archi-Studio合伙人。
■ 访谈主持:《城市建筑》编辑部当前数字化设计潮流的强劲涤荡,常使建筑师兴奋地想起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的蓬勃兴起。
此时,正值建筑师告别“现代”转向“后现代”以及“解构主义建筑”的历程中,而数字技术以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推进设计领域的迅速扩容,使其跃迁到新的技术时代,向世人展示出其自身的无限张力及其支撑下建筑创作的发展无限。
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后屡创建筑“奇迹”,但在这种繁荣的背后,依然铭刻有发展中国家、世界建筑实验场、无差别城市、巨构尺度和中国速度等一系列的典型特征。
同样,中国也面临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全球性的问题。
这就是当代建筑师的存在环境和创作背景。
而在这诸多现象背后正悄然兴起一股先锋性的革新力量—数字化设计。
我们知道数字化设计将改变世界建筑的面貌、推进建筑师的创作,但我们更想知道,数字技术主导下的中国建筑师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策略,这对于中国建筑发展而言具有特殊且重要的意义。
结识徐卫国教授是在2004年《城市建筑》创刊伊始,从他的文章《自由形体及其建筑化伦理—阐述存在主义的造型观念》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精彩的内容,而与徐丰先生的结识要感谢台湾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刘育东先生。
参数化设计在中国的建筑创作与思考_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_徐丰先生访谈

参数化设计在中国的建筑创作与思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徐丰先生访谈Architectural Creation and Thinking of the Parametric Design in China: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Xu Weiguo & Xu Feng of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受访嘉宾徐卫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XWG建筑工作室(x-w-g. net)主持建筑师。
他曾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曾在日本留学,获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工作于日本村野藤吾建筑事务所。
徐丰,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英国建筑联盟建筑学院,曾工作于伦敦Zaha Hadid建筑事务所,现为北京XWG Archi-Studio合伙人。
■ 访谈主持:《城市建筑》编辑部当前数字化设计潮流的强劲涤荡,常使建筑师兴奋地想起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的蓬勃兴起。
此时,正值建筑师告别“现代”转向“后现代”以及“解构主义建筑”的历程中,而数字技术以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推进设计领域的迅速扩容,使其跃迁到新的技术时代,向世人展示出其自身的无限张力及其支撑下建筑创作的发展无限。
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后屡创建筑“奇迹”,但在这种繁荣的背后,依然铭刻有发展中国家、世界建筑实验场、无差别城市、巨构尺度和中国速度等一系列的典型特征。
同样,中国也面临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全球性的问题。
这就是当代建筑师的存在环境和创作背景。
而在这诸多现象背后正悄然兴起一股先锋性的革新力量—数字化设计。
我们知道数字化设计将改变世界建筑的面貌、推进建筑师的创作,但我们更想知道,数字技术主导下的中国建筑师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策略,这对于中国建筑发展而言具有特殊且重要的意义。
结识徐卫国教授是在2004年《城市建筑》创刊伊始,从他的文章《自由形体及其建筑化伦理—阐述存在主义的造型观念》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精彩的内容,而与徐丰先生的结识要感谢台湾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刘育东先生。
基于Grasshopper的参数化方法r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Grasshopper的参数化方法r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岂凡【摘要】参数化设计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复杂超限项目的设计中,结构工程师需要与建筑师密切配合,借助参数化工具来完成结构建模分析.犀牛软件(Rhino)和Grasshopper插件作为当前主流的参数化平台,不仅为建筑设计开拓了新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结构设计扩展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介绍了参数化设计的概念和发展以及其在可编译性、可视性和可扩展性方面的优势,通过算例介绍了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结构分析建模的基本方法及其在多方案对比和应对颠覆性条件修改时的优势,并对Grasshopper在超高层、大跨度和非线性曲面等复杂结构中的应用案例进行分析,为结构工程师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期刊名称】《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年(卷),期】2018(010)001【总页数】6页(P105-110)【关键词】参数化;Grasshopper;复杂结构设计【作者】岂凡【作者单位】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分院,北京 10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3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借助现代数字化设计工具构建复杂几何的建筑结构形式。
在工程设计领域,结构经常被要求实现复杂的三维形体,或者根据不同参数对比建筑方案。
相比于传统结构设计方法,Rhino和Grasshopper所提供的参数化平台可以大大地提高设计建模和分析的效率,正在成为结构师和建筑师配合设计重要的工具。
本文通过介绍参数化结构设计方法的概念,分析参数化在超高层、大跨度和非线性曲面等复杂结构中的应用的案例,并举例基于Grasshopper的结构分析模型的建模步骤,为结构工程师提供了新的思路来解决当前和未来结构设计中遇到的超常规问题。
1 参数化设计方法的概念和应用1.1 参数化设计的概念在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esign)过程中,通过控制变量和编程的算法,快速实现设计意图,表达复杂的几何形状和结构体系。
非线性思维下当代建筑界面场地景观适应策略

1 非线性 思维 以及非线 性思维 下建筑界 面 的内涵
通过控制建筑界 面组 成构件的材料景象 反射性 非线 性 以及 非 线性 科 学 、 杂性 以及 复 杂 系 统 是 在 对 自然 界 形态的拟态策略 , 复 自身 的大小 、 反射 角度 、 凹凸程度等参 数控 制 , 建筑界 面具 使 新 的认 识 的 基 础 上 发 展 出来 的 。 非 线 性 科 学 中研 究 体 现 了 非 线 能 、
现 的新 的概 念 。19 9 7年 , 尔 斯 ・ 克 斯 在 英 国 A 杂 志 第 19 查 詹 D 2
期上提出 :非线性建 筑 : “ 新科 学 =新建筑 ? ; 现代哲学 家吉 形成镜面反射 , ” 后 周围环境 为塑造场 景的主要 因素 。不是线 性关 系 尔 ・ 德勒兹( ie e ue 的去 中心学说 、 崇即刻性 与偶 然性 的直接反射 , Gl sD l z ) l e 推 而是通过 与外界 场景建立 相应 的关 联性 , 通过反 射
系统 的整体行为不能 由其 组分的行为 ( 功能或特征) 来获得 。 。
“ 线 性 建筑 ” 非 也是 当 代 建 筑 学 界 在 此 相 应 的 科 学 基 础 上 出
2 1 建 筑界 面的组 成构 件差 异 化反 射 与 场景 的融合 及 .
塑 造 具 有 一 定 反 射性 能 的 材 料 构 件 形 成 的建 筑 界 面 对 环 境 场 景
非 线 性思 维 下 当代建 筑 界 面场 地景 观适 应策 略
王 班
摘 要 : 非线性 、 从 非线性科 学、 复杂科 学的基本思路 以及现有对非线性 建筑的概念 出发 , 以建 筑界 面组 成构件 的组合方
式为研 究对 象, 以适应场地景观环境 为 目标 , 图对现有建筑界 面的 实验策略进行 了总结 , 试 进而探 索建筑界 面能 够形成
过程逻辑——“非线性建筑设计”的技术路线探索 xwg

过程逻辑—“非线性建筑设计”的技术路线探索■ 徐卫国 黄蔚欣 靳铭宇 ■ Xu Weiguo Huang Weixin Jin Mingyu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 · 100084)收稿日期:2010-05-01Process Logic: Technical Route of Non-Linear Architectural Design[摘 要] 本文通过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5位学生“非线性建筑设计”技术路线的解析,试图说明过程设计是设计结果产生的关键。
[关键词] 过程 生成 非线性建筑设计[Abstract] In the recent twenty years,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 has changed from emphasis on result to emphasis on process, and this change is resulted from two philosophical thoughts: process and gener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process concept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 considers architectural design as an organic evolving process of life, and gener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s an exploration of dynamics, which display the emerging and changing of things along time. This paper introduces 5 student works of non-linear architectural design studio of Tsinghua University in order to show that process design is the key of generation of design results.[Key words] Process, Generation, Non-linear architectural design对于建筑设计方法的研究,几十年来似乎处于停滞状态,但是,建筑设计方法本身却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变化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由重视结果的设计转变为重视过程的设计”。
关于非线性建筑的思考

关于非线性建筑的思考倪韬【摘要】简单介绍了非线性建筑概念的产生及其特征,结合国内外具体建筑实例,针对非线性建筑的风格和理念进行了探讨,总结出非线性建筑具有不规则、动态的、随机的、流动的、非标准等特征,以期促进非线性建筑的研究发展.【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1(037)022【总页数】2页(P17-18)【关键词】非线性建筑;特征;空间;界面【作者】倪韬【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2420世纪初产生的现代建筑体系统治世界近半个世纪,历史进入了一个多元共存、共发展的崭新时代,各种学科的交叉融会,为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设计的创新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各种各样的建筑理论与形式不断涌现。
在可持续发展、回归自然理念成为人类实践主题的当今世界,建筑师们总是渴望能为建筑学的发展找到正确的方向。
符合当代人们精神与心理诉求的建筑,必定是运用最新的科学理论与建筑技术,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体现时代精神特色的。
1 非线性建筑概念的产生及其特征自20世纪中叶开始,非线性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突破了线性科学对人类长期以来的束缚,模糊理论、混沌学、非标准数学分析等理论的建立,使建筑物也像其他人造物一样,不可避免的受这些新科学理论的影响,逐渐开始摆脱规则标准几何形体的枷锁,走向非线性的发展道路。
1997年,英国AD杂志129期序言以“非线性建筑:新科学=新建筑?”为标题,揭开了非线性建筑概念的序幕,查尔斯·詹克斯应邀作为客座主编,其在文中简述了科学界新的复杂科学(即非线性科学),已经取代了发源于牛顿经典理论的旧的现代线性科学,尽管科学家们对非线性理论仍未形成完全一致的共识,但是,非线性科学所揭示出的关于宇宙的事实,让人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宇宙其实要比我们设想的更具活力、更自由、更开放、更具自组织性。
文章还指出了新的非线性科学在建筑界已有相对等的新的建筑形式,如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辛辛纳提阿罗诺夫中心,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扩建;并预言,非线性建筑将在复杂科学的引导下,成为下一个千年的一场重要的建筑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现象学的建筑设计思想 非线性建筑的设计建立在现象学的建 筑设计思想及过程之上。现代主义建筑思 想的均质化及普适性导致建筑象工业产品 一样成为批量生产的“房屋产品”,因而虽 然房屋被坚固地树立在地段上,但它无视 所在场所的种种现象而自我孤立地飘浮在
非线性建筑不仅在理论上遵循非线性 复杂科学理论,并且在思想上以非线性哲 学思想为基础。伟大的后现代哲学家吉尔· 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去中心学说、非 整体化思想、推崇即刻性与偶然性的观念 为非线性建筑找到思想依据,特别是德勒
万方数据
兹对“褶子”、“平滑”、“图解”、“生成”等 概念的哲学解释,更是直接给非线性建筑 提供了形体创造的途径。正如荷兰建筑师 Ben van Berkel(UN Studio)所说:“建筑 学与科学有了令人惊喜的结合点,这完全 归功于德勒兹及他的注释在我们职业内部 转换所产生的巨大吸引力”。甚至可以说, 德勒兹理论是当今非线性建筑的“圣经”。
^RcMrEc丁uR^L J0uR ̄^L 20晒T2建筑学报
————1建筑敦青ARcHlTEcTuRAL EDuc卢ITIoN
学生活动吧设非线性建筑设计过程
序号
设计内容
1
生活调研
2
场地选择
3
设计目标确定(设计任务书)
4
环境现象因素分析及内部性能研究
5
生成逻辑图形的确定
“早餐亭”由一位同学独立完成,该同 学通过调查发现每天早餐时段学生食堂内 总是拥挤不堪,因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只 好不吃早餐;为让更多同学吃上早餐,通过 问卷调查确认,在上课途经的路边设置不 用下自行车便可买早点的早餐亭,可以有 效解决吃早餐的问题。因而早餐亭成为该 学生的设计对象。早餐亭选址于清华校园 14号楼东侧一块三角形地段上,位于校园 主干道西侧,建筑体积约130.2m3。
(2)环境现象分析及生成逻辑的转化 “学生活动吧”通过现场观察统计及对 建筑内部活动的认识,抓住了以下5个因素 进行分析: ①经过地段的人流及车流流向及流 量;②地段两侧宿舍出入口处人们的视线 及心理感受;③地段上三处重要的视线关 系;④地段两侧宿舍楼之间必要的联系通 道;⑤建筑内部人流的活动轨迹。通过对以 上5个因子进行分析研究,把结果画成分析 图,并进而获得计算机软件可识别的逻辑 图形,这样便为形态的生成奠定了基础。 早餐亭从地段形状,地段内的行道树, 地段内的嗅觉特征,地段及周边的交通特 性,地段由内向外及由外向内的视线关系 等因素入手,将环境因素图示化,并转化成 计算机可识别的逻辑图形。 (3)建筑形态的生成过程及建筑形体的 确立 在决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建筑设计之 初,设计者应该首先熟悉一种或几种计算 机软件,并根据对该软件的认识,进行上 述逻辑图形的研究和确定。一但确定了计 算机可识别的内在逻辑,便可以将逻辑图 形导入选定的软件,并通过不同的指令或 计算法则,以及不同的逻辑图形的组合,进 行建筑形态的生成工作。这一过程是一个 探索性的发展过程,就象常规设计的意向 草图推敲过程,需要设计者自主的评价标 准及决策行为,从而推动设计发展。与常 规设计相对照,在这里,计算机软件只是 代替了设计者形象想像及形态创造思维的 工作,事实上,并没有代替设计者对设计 发展的取舍判断。经过这一生成过程,设 计者将获得多个建筑的形态雏形,这时设 计者需要选择其中一个形态,作为设计发 展的基础。 “学生活动吧形态生成过程”为形态生 成过程中若干设计雏形,粉红色的形体为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84) 收稿日期:2005—11一05
一.非线-I生建筑 人们往往忽视最普通的自然现象,比 如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非规则的形状便是 一例。无论植物、生物还是动物,包括人本 身在内,其形状没有一个是规则状的。但 是,在人类世界中,人造物大部分却都是规 则规范的几何形体,建筑更是如此。原因之 一可能与人类坚信欧几里德几何理论有关, 原因之二也许因为人类生产能力有限,技 术条件不够,因而,依靠仅有的生产技术能 力只能制造出简单标准的人造物体。 20世纪中叶开始,非线性科学理论的 不断发明,突破了线性科学对人类的束缚, 人们对欧几里德几何体系产生了怀疑,影 响到人类产品制造业,则表现为产品形态 的非标准化。模糊理论、混沌学、耗散结构 理论、涌现理论、非标准数学分析等理论的 建立,给人们展现了远离平衡态下的动态 的稳定化有序结构;揭示了自然界丰富的 复杂性潜力;清除了时间与空间的二元对 立,表现了时空统一共呈的状态;歌颂了高 度的连续性与流动性。建筑物也象其它人 造物一样受这些新的科学理论的影响,开 始摆脱规则标准几何形体的枷锁,走向非 线性的发展道路,可以推测,其目标将是向 着接近自然万物的方向。 非线性建筑已经诞生,并在世界各地 蔓延,它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展现了人类 更自由和睦的未来。正象建筑评论家查尔 斯·詹克斯上世纪末所预言的那样,“非线 性建筑将在复杂科学的引导下,成为下一 个千年一场重要的建筑运动。” 非线性建筑是一种连续流动状的形体, 这种形体作为结果来自于对建筑性能及周 边环境因素的分析,建筑的设计过程即是 对各种影响建筑因素的研究,并通过提练 和综合,将各种影响因子从概念发展到形 象,作为建筑的最终形体,由于影响的因素 是复杂的,建筑的形体也必然是不规则的。 因而建筑的形体是设计研究过程的结果,
————W建筑教’『ARcHITEcTuRAL EDucATIoN
·在教学场所方面,改变原先“一人一 桌”的固定教室布局,改变为方便不同组合 的灵活格局,为团队合作和讲评活动创造 便利条件。
6.国际联合课程设计的推进 ·充分利用上海、学校和学院的优势, 建立起国际联合建筑设计教学体系。通过 教学计划的修改和完善、教师培养和引进、 相应管理体制的建构、教学设施的加强和 更新,将国际合作教学日常化、制度化。中 外教师共同授课、讨论、讲评,中外学生混 合编组、共同设计。 ·对“专业外语”的教学内容进行分 解,调整后的教学框架减少了专业外语中 外国文献阅读的份量,将1/3的教学时间 用于“专业口语”教学,引进国外资深建筑 师讲授专业交流沟通的口语表达技巧,增 强了国际联合课程设计教学的互动效果。
6
选用合适的计算机软件
万方数据
建筑学报2∞£俚^RcMT∞n』融L Jo佣M‘
序号 7 8 9 iO ll
设计内容 生成建筑形态雏形 建筑形体确定 建筑形体的结构体系研究 基本单元的节点构造研究 设计成果的表达
经过多次的反馈修正,得到建筑设计方案。 这一设计方法不再把建筑的视觉形象
作为设计的核心,并不在意形式风格,其设 计的结果往往产生一种不可再生的特殊形 式,它是陌生的,不规则的,非标准的形体, 但它属于某一特定的场址,其形象与自身 及周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视线特性:
儿地段周边的5个岔口 可看到地段中央的建 筑,从建筑也可看到岔 口,这种相互间的对视 关系可以右图表示.从 而获得形体生成的控制 界面。此外,西侧六层 高的十四号楼可俯瞰该 建筑,也对形体的生成 起到控制作用。
是分析发展的生成物,从而也最符合建筑 的性能,并也能最好地适应场地。
流动状的非线性形体不仅在形体的生 成上依赖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并且在形体 的建造上依靠于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 (CAM)。借助于编程或已有软件,影响建 筑的各种因子首先转化成计算机内在逻辑 语言,而后可通过计算机生成建筑形体,经 过不断地修正与反馈,确立最终建筑形体。 而借助于计算机数控机床(CNC机床),非 标准的建筑形体可以拆分成不规则的部件, 由计算机数控机床自动制造出来,并组装 成型。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为非线性建 筑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筑学报 万2D方∞f2数^Rc据HJTEc删L JouRML
非线性建筑设计
徐卫国
摘妥/基于对非线性建筑及理论的认识.以及对现象学 建筑设计愚想的理解t文章以清华学生作监为铡阐述了 非线性建筑设诗方法, 关嚣坷/非线照建_筠现象学设计思想非线戆建筑设 计方法 月且9m埘C∥丑dJPd Dn“n如坩缸H硪愕矿non-ffn阳r口陀^I_ 把cm腰腩eo秒口材p^硎D小蹦ofp∥口,曲妇cm阳f拙劬,肪括 p印盯B印口妇解彻f^P me腑od加r"佣-砌阳r d,幽f把cm眦f 抛切砂以4坤如D,snfd翻捃’wD施 桎y朋粥吼∥Jvjn-砌卵口阳^ffec加E P^PnDJ,lenof9∥如- s初腑D哪‘肘jmDdJ白r nDn-如er口比^f船cf“胛胁锄
注释 1)Nec(1et Teymur,A『cnnectur-a』11ducan∞,is—
sues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policy,1992.
38
.
2)常青.同济建筑教育的新动向.时代建筑,2004(6)
3)吴志强.同济建筑规划设计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时
代建筑,2004(6)
这一设计思想的设计过程可归纳为: r——————————]r——————————] l将要发生在该建| 1场址环境现象观l
i筑中的生活研究f’ 【察调查
反馈
直观现象因子的筛选提取
巴+篷 反馈 阿丽网阿丽i面阚
反馈
生成建筑方案并调整方案
三.非线性建筑设计方法 基于对非线性建筑及理论的认识,以 及对现象学建筑设计思想的理解,我们设 置了清华三年级建筑设计课题之一“非线 性建筑设计”,下面以该设计课题为例介绍 非线性建筑设计方法。 1.课程设计要求 该设计作业要求在8周内完成,具体 要求有: (1)社会生活调查:从调查观察中确定 某种公共性质的活动作为设计对象; (2)通过调查,选择该种活动实际发生 的场所作为设计地段; (3)该空间的体积小于2000m3; (4)从对公共活动及物质环境的分析研 究中找到影响设计的重要因素,并作为建 筑方案生成的基础; (5)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造形设计或生 成建筑形体。 2.课程设计实例解析 ——“学生活动吧”及“早餐亭” (1)生活调研、场地选择、及设计目标 的确定 “学生活动吧”由两位同学合作完成, 通过对身边同学的校园生活调研,他们发 现校园环境中缺少供个人独处或供2~3人 相互交流的空间;于是,他们决定在紫荆学 生公寓楼间的空地上建设一个活动酒吧, 专门提供各种小范围交流所需要的空间。 该酒吧占地约2000m2,建筑面积约800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