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主义
西方意象主义发展现状
西方意象主义发展现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西方意象主义是一种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艺术运动,它强调对象征和隐喻的运用,通过寓意和象征来揭示深层思想和感情。
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在当时的欧洲艺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影响,促使了许多艺术家的创作风格转变。
西方意象主义的发展现状,可以说是在当代艺术中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虽然它的兴盛时期已经过去,但是许多艺术家仍然受到意象主义的启发,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在当代文化和艺术领域,意象主义的影响可以在许多领域中看到。
在绘画领域,西方意象主义的影响依然不可忽视。
许多画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运用象征和隐喻,以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
英国画家弗朗西斯·贝肯德(Francis Bacon)的作品就充满了象征主义的元素,他的油画揭示了人类的黑暗面和虚无感。
荷兰画家安东尼·帕拉克(Antonie Palamedesz)的作品也常常通过隐喻和符号来探讨人类的情感和存在。
在电影和戏剧领域,西方意象主义的影响也可以看到。
许多导演和编剧在他们的作品中运用象征和隐喻,以深化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奥斯卡·怀尔德(Oscar Wilde)的舞台剧《逃离苦海》就充满了象征主义的意味,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导演大卫·林奇(David Lynch)的电影也常常通过象征和隐喻来表现他对现实世界的怀疑和探索。
西方意象主义在当代艺术中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艺术家受到其启发,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通过象征和隐喻,他们可以更深刻地表达人类内心的复杂感情和思想,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内涵。
可以预见,西方意象主义的影响将继续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激发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触动和启迪。
【文章达到2000字要求】第二篇示例:西方意象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诞生于19世纪末的法国,主要代表是莫泊桑、马勒梅和卡莱尔等人。
该流派主张凭借多重意象来表现生活的内在意义和情感,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和情绪表达。
“意象主义”对中国“五四”时期诗人的不同影响
“意象主义”对中国“五四”时期诗人的不同影响摘要:20世纪初期的英美“意象主义”诗潮对中国“五四”时期新诗的孕育与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
胡适和闻一多均曾置身于美国新诗运动现场并受到“意象主义”直接影响的两位代表诗人,但耐人寻味的是,两位诗人所受影响的内涵和特色却有着显著的个性差异:在诗歌语言观上,胡适强调运用日常通俗的白话,闻一多则重视磨砺精确凝炼的诗语;在诗歌意象观上,胡适关注意象的视觉感性特征,闻一多则追求意象的象征性隐喻功效;在诗歌传统观上,胡适钟情“意象主义”勇于革新的反叛精神,闻一多则偏爱“意象主义”尊崇传统的诗性情怀。
关键词:胡适;闻一多;意象主义;影响;差异西方“意象主义”诗潮最早萌发于20世纪初期的英国,不久即流入美国诗坛。
1912年蒙罗(Harriet Monroe)在芝加哥创办《诗刊》(Poetry:A Magazine of Verse),并委任当时在英国的庞德(Ezra Pound)为该杂志的国外代表,不久便陆续发表了由庞德推荐的阿尔丁顿(Richard Aldington)和杜丽特尔(Hilda Doolittle)等早期意象派诗人的诗歌,以及弗林特(F. S. Flint)的《意象主义》(“Imagisme”)和庞德的《意象主义者的几“不”》(“A Few Don’ts”)等早期“意象主义”诗学论文,逐步汇成了“意象主义”诗潮,兴起了美国新诗运动。
1914—1917年期间,庞德、罗厄尔(Amy Lowell)先后编辑出版了《意象主义者》(Des Imagistes)、《意象主义诗人》(Some Imagist Poets)等诗集,将“意象主义”诗潮逐渐推向高潮,进而推动了美国新诗运动的发展。
1917年以后,虽然作为团体的意象派开始渐渐分化与星散,但在一段时间里作为个体的意象主义诗人仍有许多人坚守着自己的诗学观点并在各自的创作中努力表现出独特的个性风格。
“意象主义”的“幼芽和原子”还在继续散布与扩展,客观上延续着“意象主义”诗潮的余波。
庞德‘意象主义
庞德与意象主义“一个人与其在一生中写浩瀚的著作,还不如在一生中呈现一个意象。
”这是庞德对“意象”这个概念的阐释。
这句话,虽然偏激,但却可以理解。
因为其实他本人也无法做到。
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
我的理解是,当“我”面对一个客体时,会产生“像什么”的冲动,然后跳出来一个词,构成一个比喻。
但比喻是有区分的,例如“美女像花”,那是通例的比喻,已经在语言体系里约定。
但大多数,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的比喻,它在应用中是有独特针对性的。
例如,“美丽的西施,就像是一朵盛开的鲜花”,这里“西施”是个别的,相异于“美女”的泛指。
所以后面的比喻,不能简单地写“像花”,而需要修饰和限定,是“盛开的”,是“鲜花”。
但这也只是个别化的比喻,它不是“意象”。
“意象”是“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所以,还得加入说出这句话的人的“理智和情感”。
虽然说,他可能已经表达了他的欣赏和赞美,但我觉得,这句话情感不够强烈,不够鲜明。
一般人也许没有问题,但是作为诗人来讲,显然就欠缺了,因为缺乏诗人的创造性,没有表现出诗人高于普通人感受的情感。
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他们是人群中最敏感最具激情的,所以,诗人应该会说“美丽的西施,就像是刚从枝头摘下的一朵鲜花”,那么这里“刚摘下的鲜花”,显然和西施的命运连结了起来,诗句就充满了一种穿透性,同时也将言外之意释放了出来。
这里的“鲜花”已经不同于前面充满欣赏和赞美的意思,更多的是借鲜花的美丽反衬出红颜薄命的悲情故事,以及诗人道德情感的抒发。
这种涵盖更广大更复杂的比喻,就有点接近庞德所说的“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
但是,庞德并没有把“意象”概念说死,他从来没有指出过哪个是意象是哪个不是,他只是指出了隐藏在我们文字世界里的一条不是很清楚的道路,他认为诗人寻找和经过这样一条道路或者捷径,就能直接抵达文学世界或者诗歌的核心。
正由于他的不确定,或者说,他把“意象”刻意地提高到一个神圣的位置,以强调“意象”对于诗歌的重要性,所以,他才会感叹“还不如在一生中呈现一个意象”。
四 意象派
发展与结束
1914年,庞德与美国女诗人艾米·洛威尔 (Amy Lowell,1874-1925) 、英国诗人阿尔 丁顿共同编辑出版了《意象派诗集》(Des Imagistes)。 此后,庞德兴趣索然,艾米·洛 威尔接替他成为意象派的领导者。1915年至 1917年,意象派诗人每年编一本年度诗集。第 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意象派诗人逐渐分道扬 镳,这个流派也就逐渐瓦解了。1930年,原 意象派诗人出版第5本意象派诗集。 这一流派的理论和轮廓都不甚清楚,至今仍 不能给它一个确切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休:《秋》
秋夜一丝寒意—— 我在田野中漫步, 遥望赤色的月亮俯身在藩篱上 像一个红脸庞的农夫。 我没有停步招呼,只是点点头, 周遭尽是深深沉思的星星,脸色苍白, 像城市中的儿童。
“Oread”(1913)
by H.D. Whirl up, sea— Whirl your pointed pines. Splash your great pines On our rocks. Hurl your green over us— Cover us with your pools of fir.
“Liu Ch'e”
The rustling of the silk is 落叶哀蝉曲 [伪]西汉·刘彻 discontinued, 罗袂兮无声, Dust drifts over the court-yard, 玉墀兮尘生。 There is no sound of foot-fall, and the leaves 虚房冷而寂寞, Scurry into heaps and lie still, 落叶依于重扃。 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望彼美之女兮, heart is beneath them: 安得感余心之 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未宁? threshold.
西方文论笔记(五)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西方文论笔记(五)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
认为自然界万物互为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而人的诸感官之间亦相互应和沟通,最重要的是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也是互为应合、交流的,诗就是这种象征、应和的产物。
故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前期象征主义随着1898年马拉美的逝世而告终。
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保尔·瓦莱里(1871-1945),法国人,1912年出版《旧诗集存》,1912年发表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1922年出版诗集《幻美集》,其中《海滨墓园》标志着其诗歌创作的顶点。
主要理论著作有《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和三本续集。
象征主义的现实存在第一,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象征主义诗人视现实世界为可鄙的、不真实的,他们力图超越现实而进入超验的心灵世界和“内在生命的实体”,他们感到真切存在的只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某些面貌以及人类的某些作品”所赋予的激情,使人能从中汲取“珍贵的感觉、无限丰富的思想以及思想、情感、严谨的幻想的奇妙组合,还有与神秘相连的快感和活力”,并孕育出“应合”的象征主义诗作。
第二,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
象征主义诗歌要选择趣味高雅的读者作为对话人,同时要通过形式的探索和实验,打破读者旧的审美习俗和惰性,培养和“创造”出有创造性的新读者。
第三,象征主义诗人虽有文笔、手法、见解、感觉和写作方式及美学理想等许多方面的差异,但他们之间在精神上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强大的凝聚力,即他们反对只写人类的共相与普遍性,而高度重视个性、个体的内心活动与反应,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力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
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首先,音乐化是指诗的语词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也即语词与人的整体感觉情绪领域的某种和谐合拍的关系。
浅析意象主义对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的研究
研 究成果。
关键词:意象主义; 中国现代派诗歌 ;比较文 学
关于意象主义对 中国现代派影响 的研究 , 始于 2 O世 纪 9 0年 代中期 ,1 9 9 5年陈希发表 《 意象派与现代派——二 十世 纪中外 诗歌关系研究札记》( 载 《 鄂州 大学学报 》 ,1 9 9 5年第 2期 )一 文,这可 以说是研 究意象主义 与现代派诗歌 的发 轫之作 。我 国学 术 界 和 诗 歌 界 一 般 认 为 以戴 望 舒 , 施 蛰 存 为 代表 的现 代 派 诗 歌 主 要 是 受 法 国象 征 派 诗 歌 的影 响 , 而 陈 希 在 这 篇 文 章 中 对 西 方 意 象 派诗歌与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关系进行 了清理和剖析 , 认为中国现 代 派接受外来诗歌影响多元格局 中意象派 的地位是主要 的。 文章 对意 象派和现代诗派诗歌的主要特点进行 了整体的概括和 比较 。 文章中提 到了徐迟的 《 意象派 的七个诗人 》并着重对戴望舒的诗 论进 行了分析 , 认为戴望 舒的重诗情轻韵律 的理论和 象征主义主 张差异较大 , 戴望舒诗歌艺术变异较大程度 上是受了意象主义的 启迪 ,《 望 舒 诗 论 》中 的艺 术 主 张 和 意 象 派 1 9 1 5年 宣 言 颇 多 相 似 之处 。这些观点是有新意的 。 2 0 0 3年 四川大学的曹万生博士论文 《 现 代 派 诗 学与 中 西 诗 学》 ,文章第一节 讲述了对西方意象派诗学 的引入与变异 ,作 者 分别介 绍了 3 O年代 之前对西方意象派理论的引入与变异;现 代 派对 西方 意象 派诗学的引入 ; 对西方意象理论之研 究与中西之 比 较 ;徐迟和邵洵美一项理论 的诗学 史意义 。第二节讲述了现代派 对中 国意象理念的引入与改造 。 作者从意象 的内涵 , 意象 的形态 , 意象 的 功 能 三 个 方 面 阐 释 了意 象 对 中 国现 代 诗 派 的 影 响 。 紧接着 ,2 0 0 5年耿纪永发表了 《 英美意象派诗歌在 2 0世纪 3 0 年 代 中 国 的译 介 》 ( 载 《 同济 大 学 学报 》 ( 社 会 科 学版 )2 0 0 5 年卷 第 1 期) ,以译 介 学 为 理 论 基 础 , 对英美意象派诗歌在 3 0年 代 中 国 的 译 介 进 行 梳 理 , 以 揭 示 它 与 中 国现 代 派 诗 歌 的紧 密 联 系。 文章重 点介 绍了施蛰 存对 意象 派诗歌的翻译 成果对现 代派诗 人的影响 ,这 在意象主义对现代派的影响方面是一个新 的视角 ,
第三讲 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再次,瓦莱里强调诗应追求超越个人的无限、普遍的 价值。
瓦莱里认为诗不能满足于追求个人的价值,哪怕是对 个人具有‚无限价值‛的东西。他心目中的文学的
‚铁的规律‛乃是追求人类的普遍价值。而诗歌要表
瓦莱里的文学理论、批评活动主要活跃在20—30年
代,主要著作有《灵魂与舞蹈》(1923)、《文学杂
集》(1924)等,他的诗歌评论文章死后被收入《瓦 莱里选集》第7卷《诗的艺术》中。
瓦莱里是法国后期象征主义诗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1.象征主义的现实存在
象征主义诗歌在法国活跃了半个多世纪。
象征派内部在美学观点上并不一致,而且有人还否认
波德莱尔十四行诗《应和》
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 和”论,认为自然界万物互为 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 人的感官之间亦相互应和沟通,
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也是互
为应和、交流的,诗就是这种
象征、应和的产物。故该诗被
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象征主义”概念的提出是希腊诗人让· 莫雷亚斯。他
于1886年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正式用“象征主
度的一致性和凝聚力。 象征主义诗人虽有文笔、手法、见解、感觉和写作方 式及美学理想等许多方面的差异,但他们之间在精神 上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强大的凝聚力,即他们反对 只写人性的共相与普遍性,而高度重视个性、个体的
内心活动与反应,人之为人的独特性,重建个体的精
神历史。
2.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
对于象征主义诗歌的界定,瓦莱里同其前辈及同时代
再次,音乐化还包含诗的语言的音乐化,“要做到
论意象主义的诗学主张
论意象主义的诗学主张意象主义是一种浓缩性极强的诗歌形式,其在节奏、选材、语言、意象的提出和处理方面的艺术主张和审美意识都体现出意象主义对传统诗歌诗学的反叛,而这种革新又很好地配合了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主题表达。
标签:意象主义;诗学;革新一意象主义是指发生在1912年至1917年间反对盛行于19世纪的诗歌创作技巧和价值取向的一场诗歌创作革新运动,是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开端,其目的是要把英美诗歌从讲究修辞和机械呆板的节奏中解放出来,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作为一个在新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下发展起来的诗歌运动,意象主义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912年至1914年间为前期,1914年至1917年间为后期。
前期主要是由埃兹拉·庞德主导,而后期则主要由埃米·罗威尔组织。
作为这一诗歌运动的倡导者和理论家,庞德提出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并明确地提出意象主义诗歌创作的几个“禁忌”,在理论和实践上促使意象主义诗歌创作能够最终形成一种运动[1]。
从持续时间上来看,意象主义是一个寿命较短的诗歌运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后期,由于由罗威尔领导的新意象主义与庞德领导的旧意象主义之间在创作理念上有一定差异的存在,庞德离开了他所领导的意象主义运动而另创旋涡主义。
本质上来说,意象主义诗歌存在着某种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在创作中刻意追求意象的呈现,过分强调简洁、紧凑、精确、硬朗和不加修饰,从而将自己陷在预设的圈子内而难有所为。
同时,意象诗过于短小精悍,片面强调所谓客观和意象的绝对清晰和明确,气魄不够宏大,难以表现博大精深的社会和人生内容。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意象主义运动没有得到充分、健康发展便走向消亡的一个社会原因。
但是,意象主义运动的文学价值和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足以改变而且也确实改变了20世纪的英美诗歌创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象主义诗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奏响了英美现代诗的新乐章,掀开了英美诗歌崭新的一页。
名词解释
1. Imagism(意象主义)it was a poetic vogue that flourished in England, and even more vigorously in America, between the years 1912 and 1917. It was planned and exemplified by a group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writers in London, part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oetic theory of T. E. Hulme, as a revolt against the sentimental and mannerish poetry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he typical Imagist poetry is written in free verse and undertakes to be as precisely and tersely as possible. Meanwhile, the Imagist poetry l ikes to express the writers’ momentary impression of a visual object or scene and often the impression is rendered by means of metaphor without indicating a relation. Most famous Imagist poem,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was written by Ezra Pound. Imagism was too restrictive to endure long as a concerted movement, but it influenced almost all modern poets of Britain and America2.Local Colorism(地方色彩)was a literary trend belonging to Realism. It refers to the detailed representation in prose fiction of the setting, dialect, customs, dress and ways of thinking and feeling which are distinctive of a particular region. After the Civil War a number of American writers exploited the literary possibilities of local color in various parts of America. The most famous representative of local colorism should be Mark Twain who took his hometown near the Mississippi as the typical setting of nearly all his novels.3.Lost Generation(迷惘的一代)is a term coined by author and poet Gertrude Stein which characterizes disillusionment, a general motif of American literary notables who lived in Paris and other parts of Europe, some after military service in the First World War. Figures identified with the "Lost Generation" include authors and poets Ernest Hemingway, F. Scott Fitzgerald, Ezra Pound, Sherwood Anderson, Waldo Peirce, John Dos Passos and John Steinbeck.4.Free verse(自由体诗):Like traditional verse, it is printed in short lines instead of with the continuity of prose, but it differs from such verse by the fact that its rhythmic pattern is not organized into a regular metrical form – that is, into feet, or recurrent units of weak and strong stressed syllables. Most free verse also has irregular line lengths, and either lacks rhyme or else uses it only occasionally. Walt Whitman is a representative who employed this poem form successfully5.Irony(反讽):This term derives from a character in a Greek comedy. In most of the modern critical uses of the term “irony”, there remains the root sense of dissembling or hiding what is actually the case; not, however, in order to deceive, but to achieve rhetorical or artistic effects6. American Dreaman American ideal of a happy and successful life to which all may aspire.American dream takes the phrase “rise from rags to riches”for its slogan. It means if one has worked hard enough, he may achieve material success and, consequently, social status.All seemed possible through hard work and faith.7. Point of view(视点,叙述角度)The perspective from which the story is told. The most obvious point of view is probably the first person or “I”. The omniscient narrator knows everything, may reveal the motivations,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the characters, and gives the reader information. With a limited omniscient narrator, the material ispresent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 character, in the third person. The objective point of view presents the action and the characters’ speech, without comment or emotion. The eader has to interpret them and uncover their meanings. A narrator may be trustworthy or untrustworthy, involved or uninvolved.8. Beat Generationit refers to a loose-knit group of poets and novelists, writing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50s and early 1960s, who shared a set of social attitudes –antiestablishment, antipolitical, anti-intellectual, opposed to the prevailing cultural, literary, and moral values, and in favor of unfettered self-realization and self-expression. Representatives of the group include Allen Ginsberg, Jack Kerouac and William Burroughs. And most famous literary creations produced by this group should be Allen Ginsberg’s long poem Howl and Jack Kerouac’s On the Road.9. Transcendentalism(超验主义)appeared in 1830s in US;emphasis on spirit or oversoul and stressing importance of the individual;regarding nature as symbols of the spirit or God and emphasis on brotherhood of man;representatives: Ralph Waldo Emerson and Henry David Thoreau.10.NaturalismNaturalism was a new and harsher realism. Naturalists dismissed the validity of comforting moral truths. They attempted to achieve extreme objectivity and frankness, presenting characters of low social and economic classes who were determined by their environment and heredity. In presenting the extremes of life, the naturalists sometimes displayed an affinity to the sensationalism of early romanticism, but unlike their romantic predecessors, the naturalists emphasized that the world was amoral, that men and women had no free will, that lives were controlled by heredity and environment, that the destiny of humanity was misery in life and oblivion in death. In American literature, Theodore Dreiser is a representative of naturalism.。
“意象主义”对中国“五四”时期诗人的不同影响——以胡适和闻一多所受影响为例
西方“ 意象主义” 诗潮最早萌发于 2 0世纪初期 的英 国 , 不久 即流人 美 国诗 坛 。1 9 1 2年 蒙 罗 ( H a r r i . e t M o n r o e ) 在芝加哥创办《 诗刊》 ( P o e t r y : A M a g a z i n e o f V e r s e ) , 并 委 任 当时 在 英 国 的庞 德 ( E z r a P o u n d )
— —
以胡 适 和 闻一 多所 受 影 响为 例
芦 惠 余 摘源自要: 2 0世纪初期的英美“ 意象主义” 诗潮对 中国“ 五 四” 时期新诗 的孕育 与发展 产生过 较大影响。胡适和 闻一
多均 曾置身于美 国新诗运动现场并受到“ 意象主义” 直接影 响的两位代表诗人 , 但耐人寻 味的是 , 两位诗人所 受影 响的内涵和特色却有着显著 的个性差异 : 在诗歌语言观上 , 胡适 强调运用 日常通俗 的 白话 , 闻一 多则 重视 磨砺精确 凝炼 的诗语 ; 在诗歌 意象观上 , 胡适关注意象的视 觉感性特征 , 闻一多则追求 意象的象征 性隐喻功 效; 在诗歌传 统
意象主义关于诗歌语言的观点 , 是其诗学理论
观 上, 胡适钟情“ 意象主义” 勇于革新 的反叛精神 , 闻一多则偏爱“ 意象主义” 尊崇传统 的诗性情怀。 关键词 : 胡适; 闻一多; 意象主义 ; 影响 ; 差异
中 图分 类 号 : 1 2 0 7 . 2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 - 0 7 5 1 ( 加l 3 ) 0 4 —0 1 5 0 —0 7
响 。然而 耐人 寻 味 的是 : 胡适 和 闻一 多 所 受 “ 意 象
( F . S . F l i n t ) 的《 意象主义》 ( “ I m a g i s m e ” ) 和庞德 的 《 意象主义者的几“ 不” 》 ( “ A F e w D o n ’ t s ” ) 等早期 “ 意象 主义 ” 诗学论文 , 逐步汇成 了“ 意象主义 ” 诗 潮, 兴起 了美 国新诗运动。l 9 1 4 —1 9 1 7年期 间, 庞 德、 罗厄尔( A m y L o w e l 1 ) 先后编辑出版了《 意象主义 者》 ( D e s I m a g i s t e s ) 、 《 意象主义诗人》 ( S o m e I m a g i s t P o e t s ) 等 诗集 , 将“ 意 象主义 ” 诗 潮逐 渐推 向高潮 , 进
意象派和意象派诗歌
意象和意象派诗歌一、意象的解读意象,是客观的“象”映入诗人的大脑,再渗透诗人主观的“意”的色彩作出能动的反馈,是创造诗歌意境与构成诗歌形象的基本要素。
它大体上可分为六大类:实体意象、虚幻意象、事态意象、自然力意象、时间意象和空间意象。
但是,在具体的诗作创作过程中,诗人们会根据诗歌的选题、构思、立意、表达等创作意图,对一连串的意象进行筛选、拼接与组合,总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诗歌形象,形成风格迥异的诗歌意境。
其中,意象叠加“super position”就是由意象派的领袖庞德创造出的一个术语,他在《漩涡主义》一文中提到:“这种单意诗(指日本俳句)是一种意象叠加形式。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思想放在另一个思想之上。
”具体而言,意象叠加是指两个意象之间,在以重叠交加的方式、相辅相成地结合在一起之后,再创造出一个不同于未叠加之前的两个原有意象的新的意象或意境。
因此。
意象叠加是诗歌创造新的意象或意境的一种重要方法,是诗歌形象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庞德的《地铁车站》即是意象叠加的佳作。
此外,像诗人H·D·的《花园》(其一)“你多清晰,噢玫瑰,刻在岩石中的玫瑰”,这里诗人就将玫瑰设置在岩石之上,使得玫瑰和岩石叠加在一起,似乎很容易就让人想起悬崖峭壁上野百合或者是从石头中迸出来的小草形象,这就给美丽的玫瑰增添了一种坚硬之美、一种力量之美,同时,也使岩石赋予了柔和的姿态。
这也许就是意象叠加之下创造出的新的意象的含义。
如果说,意象的叠加间接上增强了诗中意象的密度,丰富了诗的意境,那么,意象的密聚则是更为直接的将一连串互相密切关联的事象或物象以紧缩复句的形式压缩在简洁的诗行里,从而使诗句更为凝练丰富、表现力更强。
在这意象派者的创作中也是可以详见的,诗人H·D·的《道路神》(其二)“这条白色的溪流/虽然细小/从杨树荫影覆盖的山岭/流下了田野……小树上的苹果/因为太阳绝望地/从海雾中挣扎了出来/粗大的树枝/长着小叶的树枝……”在这里,诗人并列描写了溪流、苹果、树枝等意象这些自然意象整合在一起并不需要过多的粉饰就可以自然的呈现出一幅画面,因为它整首诗就是意象,在一条流动着溪水的道路上,长满了苹果树和其他树木,微风吹拂下摇曳的树枝向着路人招手。
现代诗歌主要的五种表现手法
现代诗歌主要的五种表现手法导语: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现代诗歌主要的五种表现手法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古典诗歌更加丰富更加复杂,但关键手法或基本手法也不多,主要有象征、意象、反讽、冷抒情、小说化等。
象征想象和象征是诗的最基本特征。
诗与文、古诗与新诗修辞手法的最大区别是象征,遗憾的是传统或以往的修辞学基本上不提象征或几句话一代而过。
象征是个外来语,源出希腊语,意为接合,即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在西方文学史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中世纪,泛神论者爱留根纳认为艺术即象征,因而一切艺术作品都具有表层意义和象征意义两个层次:另一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象征主义,波特莱尔、兰波、马拉美、魏尔伦、叶芝、艾略特是其代表人物。
马拉美认为,诗就是启示,就是梦幻,就是神秘,就是通过象征去展示心灵的状态,艺术品是用象征体镌刻出来的思想。
波特莱尔认为,外部世界是虚假而不真实的,只是彼岸世界的反光,在“我们的世界”后面存在着更为真实的“另一个世界”,只有人的内心才有“最高真实”,只有诗人才能运用象征去体悟这最高的真实。
因此,通过象征去表现内心真实,揭示外界事物与内心世界的感应契合,深入到“混沌而深邃的统一体中”,达到物我一致的境界成为象征主义自觉的艺术追求。
立普斯把艺术中的移情现象称之为美的象征。
象征相近于汉语中的兴、暗喻、借喻、隐喻、暗示等。
象征能最充分表现诗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即诗的含蓄美、朦胧感、神秘性、陌生化。
象征的对象是观念、感情与看不见的事物,象征的媒介是某种意象,象征的方法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这就打破了诗歌直抒胸臆的单一与浅显,使诗充满了多义与歧义。
庞德与意象主义的形成——以《在地铁站》为例4600字 周五给我~
庞德与意象主义的形成——以《在地铁站》为例摘要埃兹拉·庞德,有着现代诗歌之父的称号,他所提倡的意象主义诗歌在世界文学领域有很重要的影响。
本文对庞德及其作品《在地铁站》中的意象主义进行了分析,包括从庞德意象派思想、诗歌本身的文本意象主义,以及文本之外的前景化、原型批评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
关键词:庞德;意象主义;诗歌引言作为意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埃兹拉·庞德是上世纪初期的英美诗歌文学的中心人物。
他与理查德·阿尔丁顿等人于1912年发起的意象派诗歌运动,在文学界内刮起了一场不容小觑的旋风。
庞德的《在地铁站》可谓意象派诗歌的经典之作,短短的两行诗句,经历了百年的文学风雨锤炼,至今仍让人感叹不已。
一、庞德与意象主义埃兹拉·庞德是美国诗人,文学评论家,1885年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庞德的学生时期在美国度过,1906年于哈密尔顿大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庞德选择了欧洲。
庞德自1898年首次前往欧洲后,到1908年共赴欧五次,最后定局伦敦。
在伦敦,庞德成为了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1912年,庞德与理查德·阿尔丁顿等好友一起建立了沙龙,并提出了意象派诗歌三原则,即对事物的主观或客观的描绘要直接,而不掩饰作者的情感或事物自身的“情感”;对没有帮助诗歌表达的词汇,一律不使用,不借助浮华的辞藻做无用的修饰描绘;诗歌节奏感更富音乐节奏感,使用更多的音乐性词汇,而不再去借助“节奏器”来硬化诗歌的曲调起伏。
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吸收了很多日本俳句试的的写作形式和诗歌特点,并在自己的诗歌作品中有大量的中国诗歌元素的加入,他在自己的《诗章》中就阐述了孔子学说。
意象主义的诗歌,严格说来,是中国诗句所特有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中关于意象的记载。
而庞德在接触到中国的诗句,特别是李白、王维等人的诗歌后,发现这些诗歌的意象感十足,是严格的意象主义诗句。
庞德提出的意象派,更像是当时的现代主义、浪漫主义和直觉主义的结合体,这与当时的丁尼生式诗歌的陈词滥调截然不同。
Ezra_Pound
5.A pact 《合同 》
Cantos《诗章》
a long, incomplete poem in 120 sections, each of which is a canto. Most of it was written between 1915 and 1962, although much of the early work was abandoned and the early cantos, as finally published, date from 1922 onwards. The Cantos can appear on first reading to be chaotic or structureless because it lacks plot or a definite ending. The substructure of the cantos is homeric
比亚).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宾夕法尼亚大学
•
1908年庞德的第一部诗集《灯火熄灭之时》(A Lume Spento)在意大利威尼 斯自费出版。1909年,他的诗集《人物》(Personae)在伦敦出版。1910年 他的文集《罗曼斯精神》(The Spirit of Romance)出版。文集内容主要是 他的早期译作及他历年来学术研究的成果和见解。庞德在他早期诗作中就显 示出独创精神和渊博的学识1902年庞德确定了意象派(imagism)这一名称, 1913年3月归纳了意象派的几点禁例。庞德曾主编意象派刊物《自我中心者》 (The Egoist),并于1913年编选了第一本意象派诗选。象本世纪初许多喧 嚣一时的西方文艺界流派一样,意象派没有盛行多久就被抛弃了。代之而起 的是漩涡派(Vorticism),但漩涡派作为一种主张,和者甚寡,其影响很微 弱。漩涡派的创作重点在于表现力量而不再是展现图象
意象主义
意象主义imagism ['imidʒizəm] n.意象派,意象主义:在20世纪早期由英美诗人发起的反对维多利亚式伤感主义的一场文学运动,主张使用自由体、普通的语言模式和清晰具体的影象。
中文名意象主义外文名imagism创始人埃兹拉·庞德等实质内容反维多利亚式伤感主义别称意象派A literary movement launched by British and American poets early in the 20th century in reaction against Victorian sentimentalism that advocated the use of free verse, common speech patterns, and clear concrete images.简介意象主义:1912年在伦敦由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amy lowell等人创始,这些诗人不喜欢上层社会的雅诗,无论主观些还是客观些,他们都主张运用朴实精确的视觉意象来清晰明澈地表达诗歌内涵,他们相信在自由诗而非传统诗中诗歌的个性可以得到更佳的表现,诗歌的新韵意味着新思,主题选择也绝对自由。
这些英美诗人的思想灵感有t.e. hulme之文学批评的影响,同时他们又是法国象征主义(symbolism)的继承人,意象主义与象征主义对现代主义诗歌皆影响至深,二者都强调诗歌用词要精确,诗人要勇于求新求变。
不过象征主义与音乐、绘画关系密切,意象主义则倾心于雕塑。
以charles baudelaire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者倡导间接迂回的表达、幻想和灵感,即艺术是现实的逃避。
ezra pound则说象征表述有其固定的结果,就像1、2、7这些数字,意象却似代数里的a、b、x那样具有可变性。
”代表作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女孩》(Girl)杜利特尔(Hilda Doolittle)《不倒的墙》(The Walls Do Not Fall)威廉姆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佩特森》(Paterson)。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只是分享
008填空题(1)前期象征主义主要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应和”论,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2)保尔·瓦莱里的象征主义诗论以“音乐化”为核心。
主要著作:《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3)亚瑟·西蒙斯是法国象征主义在英国的主要传播者,其《象征主义文学运动》一书是英国第一部较全面介绍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论著。
(4)叶芝把象征分为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两大类。
主要著作:《诗歌的象征主义》《论文与序言》《探索集》《评论选》(5)意象主义诗论于20世纪初叶提出,标志是庞德提出“意象主义宣言”的诗歌创作三原则。
主要著作:《严肃的艺术家》《罗曼司精神》《怎样阅读》《阅读ABC》等。
(6)意象主义诗论家休姆的主要著作:《沉思录》、《沉思续集》;他还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先驱人物。
其1915年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一文宣告了浪漫主义时代的终结和新古典主义时代的来临,透露了新批评反对浪漫主义的信息,同时也为新批评派奠定下了理论基调。
009保尔·瓦莱里的象征主义诗论是什么?(1)“象征主义精神”:①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②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
③象征主义高度重视个性,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力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
(2)瓦莱里的“音乐化”理论:①象征主义诗歌的本质就在于使诗歌这种语言艺术“音乐化”。
②音乐化是指诗歌的语词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
③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还包括诗歌语言的音乐化。
(3)瓦莱里十分重视抽象思维和理性:①瓦莱里强调诗人应有抽象思维能力。
②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抽象思维作为诗人的哲学在创作活动中起作用,这是诗歌的象征意味和哲理内涵的来源;二是诗歌的构思过程需要抽象思维的介入和冷静的理性思考。
意象主义写作
意象主义写作1993年北大教授郑敏发表文章,对中国现代诗歌进行了反思,这位九月派诗人在今世的留存者以为,中国现代诗歌之因此没有显现世界级大师,是因为五四一代文学革命者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进行了完全的否定,中国诗歌语言没有接续自己的传统,显现了断裂。
郑敏的观点的确是有道理的,汉语文学,它活着界文学格局中,如何安置自己呢?汉语文学的“现代性”在哪里?以前咱们此是没有疑问的,咱们以为“五四”一代作家所选择的道路是唯一的道路。
可是,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实绩,使咱们对此有了反思的可能。
一、古老的中国文学如何跨越现代化的门坎,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问题作出回应,与世界文学的现代化格局对话?20世纪初,“五四”一代作家为此盗来了西方启蒙主义圣火,他门以为只有西方启蒙主义文学语式能够让沉睡中的中国文学取得新生。
鲁迅是这种语式的代表。
在这种语式的阻碍下,鲁迅用西方式因果叙事传统(小说)代替中国传统文言文学意象抒情传统(诗词传统),鲁迅作为一个现代启蒙主义者追求的是对世界的因果说明,而不是中国古代文人那种感性抒情,他写《阿Q正传》的目的是批判阿Q身上的国民劣根性。
鲁迅用了一个因果结构,阿Q的悲剧命运是结果,而缘故那么是他的愚昧、掉队。
什么缘故鲁迅那么迷恋于事件的因果说明呢?因为鲁迅是一个进化论者,“五四”一代作家,最重要的思想支柱是“进化论”,他们对“传统”极端恐惧,在他们眼里任何传统的都是不行的,任何创新的、革命的都是好的,这是他们的二元论。
在鲁迅,这种心态表现为一种“中间物”、“过客”意识,“一切事物在转变中是总有多少中间物的,动植物之间、无脊椎和脊椎动物之间,都有中间物。
或能够说,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
”所谓“中间物”,事实上是承载“前因”,接续“后果”的中间环节,世界正在由坏变好的进程中,在那个进程中,每一个人都是中间物,都要做好他那个环节上的工作,接续好那个必然的“因果”。
显然,在这一点上,苏童和鲁迅是完全相反的,《妻妾成群》和《另一种妇女生活》三描述的生活在时刻纬度上相差近一个世纪,可是,《妻妾成群》中的三个妾,与《另一种妇女生活》中的三个女店员之间,似乎全然没有“进化”的痕迹,她们彼此猜疑、倾轧、自我折磨、无谓消耗的品性如出一辙。
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
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在当代文坛上,苏童以其独特的意象主义写作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展现了出色的艺术手法。
本文将探讨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的特点,以期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作品。
意象主义是20世纪初期兴起于西方文学领域的一个流派,强调以客观的物象来呈现主观情感,追求感官的直接刺激和瞬间的审美体验。
在苏童的笔下,意象主义的表现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构建了一个个独特而丰富的文学世界。
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鲜活的意象。
在他的作品中,每一个描写都饱含情感,每一个意象都富有深意。
例如,在《红粉》中,他通过对小巷、水池、花窗等物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一个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生活场景,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还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表现主题。
他常常通过具象的意象来隐喻或暗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在《米》中,苏童用“米”这一具体的事物象征着权力、欲望和信仰的多重意义,展现了主人公对尊严、爱情和生命的执着追求。
在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人性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洞察。
他通过鲜活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哲理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的作品既是对个体生命的,也是对人类普遍命运的思考。
总的来说,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风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现实、感悟人生的独特视角。
他的作品将现实的残酷与诗歌的优美完美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试图在每一个故事中寻找现实和诗歌相遇的那一刻,那是我认为的生活和艺术的最佳结合点。
”这种追求不仅使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也使他在创作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超越。
从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与诗意之间寻找平衡,如何将客观世界与主观情感融为一体。
同时,他的作品也启示我们要个体生命和人类普遍命运,以实现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苏童的意象主义手法,注重描绘生动的意象、运用象征手法来表现主题。
意象主义名词解释
意象主义名词解释意象主义是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文学艺术流派,主要表现为在作品中强调意象的生动形象和情感冲击力。
意象主义追求通过独特的意象和隐晦的符号来传达作家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世界,以达到印象深刻、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意象主义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诗人梅拉美提出,后来被推广和发展,成为二十世纪初的一种重要文学流派。
意象主义文学的特点是意象的生动和独特性,以及对词句的强调。
它拒绝传统诗歌中的明喻和直接描写,追求意象的新颖、个性和隐晦。
意象主义注重作品的意象,意象是指通过独特的、象征性的描写和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意象常常是想象力的产物,具有鲜明而复杂的形象、声音和感觉。
它们可以包括自然景物、物体、颜色、气味、声音等各种感官的体验。
通过对这些意象的独特组合和变异,作家可以在读者心中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意象主义文学还注重词句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意象主义诗歌强调韵律、韵脚和重音,通过这些声韵形式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
此外,意象主义还强调视觉效果和符号的运用。
它常常使用各种符号来表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符号可以是物体、动作、颜色等,读者需要通过对这些符号的理解来解读作品的意义。
意象主义对诗歌、散文和戏剧都有影响。
在诗歌中,意象主义诗人追求诗意和情感的结合,通过意象的生动描写来传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在散文中,意象主义强调意象的生动描述和联想,以及对景物和情感的深入感受。
在戏剧中,意象主义则强调舞台效果和象征符号的运用,通过视觉和声音的冲击来传达戏剧中的情感和思想。
意象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梅拉美、巴勃罗·内鲁达、乔纳森·克利斯等,美国的艾米丽·狄金森等。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意象和神秘主义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意象主义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后逐渐没落,但它对于后来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开创了将诗意融入到现代文学中的新的创作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庞德的“意象”定义: (庞德的意象主义诗论超出了西方的传统, 接受了许多东方的审美原则,他编译了李白 的诗,叫《神州集》。诗表面是一种形象, 没有说理,但实际上却包含着深刻的意蕴。)
(1)“意象”是意象主义独创的核心范畴。 (2) 庞德认为:“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 出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按: 亦释“情结”)。 (3) 这个定义包含着意象结构的内外两 个层面,内层是“意”,是诗人主体理性与 感情的复合或“情结”。外层则是“象”, 是一种形象的“呈现”,两者缺一不可。
意象主义
庞德、 庞德、休姆的意象主义诗论
兹拉·庞德(1885-1972),美国人,出版了 诗集《垂死之光》、《诗章》,主要理论批 评著作有《严肃的艺术家》、《罗曼司精 神》、《怎样阅读》、《阅读ABC》、《庞 德文学随笔集》等。
“意象主义”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初叶。庞德将道 利特尔和奥尔丁顿的是以“意象主义者”的名义发 表在他编辑的《诗刊》1913年第4期上,并在第6期 上发表《回顾》一文,提出他与两人一致奉行的诗 歌创作三原则:“1.对于所写之‘物’,不论是主 观的或客观的,要用直接处理的方法。2.决不使用 任何对表达没有作用的字。3.关于韵律:按照富有 音乐性的词句的先后关联,而不是按照一家节拍器 的节拍来写诗。”这“三原则”后来被称为“意象 主义宣言”。
其次,休姆也强调意象描绘的精确性。他说, 诗歌“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正确的、精细的和 明确的描写”。提出要与日常语言作斗争, 要克服日常语言的局限性,须运用新鲜的隐 喻、幻想的手法。 此外,也对强调类比、暗示、感应等的象征 主义观点有所呼应,要求诗人“必须找出那 些对每一类比加以补充并产生奇迹感,产生 同另一神秘世界相联系的感觉的东西。”
据此,他对诗歌的形式、技巧也有严格要求。 具体来说,在语言运用上要尽量精炼,“不 要用多余的字句和不能说明任何东西的形容 词”;在韵律安排上,“韵律结构不应当损 害语言的形成,或其自然声响、或涵义,庞德对未来诗歌 的展望是:“它一定会反对废话连篇,…… 它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和阐释的力量(历来 诗的魅力就在于此)。……它质朴、直率、 没有感情上的摇曳不定。”
庞德接受了表现主义的某些观点,把诗看成 主要是思想感情的表现,特别是感情的表现。 “诗歌是极大感情价值的表述”,同时, “情感是形式的组织者”,诗的韵律、节奏 等形式是靠感情组织起来的。可见,他强调 的是主体思想或理性与感情的交融、结合的 “情结”或“复合体”,这也可以说是意象 之“意”。
例:庞德的诗《地铁站台》中写道: “人群中的那些面孔/湿漉漉、黝黑枝头的花 瓣” 外层用比喻写出人群中面孔的形象,内层 却表现城市生活的易逝感。
休姆的意象主义诗论 托马斯·欧内斯特·休姆(1883-1917),主要论文收 入《沉思录》和《沉思集》中。 首先,追求诗歌意象,主张通过形象(主要是视觉 形象)来表达诗人的细微复杂的思想感情。他认为 有生命的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与散文的区别就在 意象上。认为“意象诞生于诗歌”,在散文中逐渐 死去。提出诗人的“真诚程度,可以以它的意象的 数量来衡量”的标准。他把意象主要看成精确的视 觉形象,提供给的这“形象与色彩的精美图式”。
庞德还对意象的创造和接受作了心理分析, 精辟地指出,正是意象“这种‘复合体’的 突然呈现给人以突然解放的感觉;不受时空 限制的自由的感觉,一种我们在面对最伟大 的艺术品时经受到的突然长大了的感觉。” 所以他认为“一生中能描述一个意象,要比 写出连篇累牍的作品好。” 与此相关,庞德对诗歌的象征也很重视,这 也许多少受到叶芝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