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师说优秀情景式默写
《师说》最新情景默写
![《师说》最新情景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8dd6925a80eb6294dc886c4b.png)
18、.韩愈《师说》中,引用孔子的“———,————”,从而得出 “——————,——————。”这一以能者为师的观点。
19.文中韩愈阐述了师生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学习,其原因是:——— —-,——————。(文中用来论述懂得道理有早晚,学问和技艺各 有研究的名句是:————,————)(韩愈认为师生的差别仅仅在 于:——-,————)(韩愈在《师说》中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 比弟子强的原因的句子是:——,——)(在韩愈的《师说》中,作者 认为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所以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 不过是因为“————,—— ——”的缘故。)
,可见他
9、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 贤能”的原因是:“ ———— ,———————— 。”
10、《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 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地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
中“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师者 ,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 。”
14.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15.《师说》中明确提出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
。
16.文中体现韩愈平等、民主的师生观的句子是: 韩愈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和弟子才能的句子是:
《劝学》《师说》情景式默写
![《劝学》《师说》情景式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45ba9b36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9.png)
《劝学》《师说》情景式默写姓名:得分:《劝学》1、人们常用《劝学》中“,,”来表达学生的成就高于老师。
2、笔直的木料用火烤的办法做成圆形车轮,然后“,”意思是说再经过曝晒也不会变直,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3、“,”用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变直、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磨就会锋利作比,说明人经过学习才能成为有修养、有学问的人。
4、“,”是说人整天闭门苦思也比不上片刻学习的收获。
5、“,”是说踮起脚后跟不如登到高处看得更远,正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并不是擅长奔跑,最终“”,来说明人要善于借助外物。
7、《劝学》中用乘马致远、驾舟渡河为喻,来说明“,”,即君子擅长利用外物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8、从风雨的产生需要外部条件来证明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9、“,”用蛟龙产生条件作比喻,来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来自积累。
10、用风雨、蛟龙产生的条件作比,引出“,,”的论点,强调学习过程中积累的重要性。
11、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重视学习中积累的作用,荀子的“,”也表达同样的道理。
12、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是说大海不拒细小的河流才有了它的浩瀚深邃,荀子的“,”表达的也是这意思。
13、“,”用良马设喻,表明自身条件的优越也不一定成功。
14、“,”用劣马设喻,表明虽自身条件不好,但持之以恒也可成功。
15、“,”用雕刻设喻说明如果只雕刻几下就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的道理。
16、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壮的筋骨,但是却能够“,”,原因就在于它们能够“”,来说明学习必须要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17、用螃蟹反面设喻,它们有腿有钳,结果却“”原因是“”,来说明学习不专心就会一事无成。
《师说》1.韩愈开头郑重提出“”这个中心论题,隐含着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先声夺人。
2.在《师说》中,韩愈明确地指出了从师的标准的四句是“,,,”。
3.韩愈用“,”两句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
《师说》情景默写(含答案)
![《师说》情景默写(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1c5ffdbb4cf7ec4afed06c.png)
《师说》情景式默写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9、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______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劝学》《师说》《沁园春》情景式默写答案(高一)
![《劝学》《师说》《沁园春》情景式默写答案(高一)](https://img.taocdn.com/s3/m/27311a92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c7.png)
《劝学》【参考答案】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4.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虽有槁暴,不复挺者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7.学不可以已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0.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3.用心一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1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5.君子生非异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0.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师说》参考答案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6.择其善者而从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9.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10.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1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沁园春·长沙》答案1.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他对民族、对祖国的命运的灼热关注和苦心求索,体现了本篇的中心。
2.在《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表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劝学情景默写(含答案)
![劝学情景默写(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8cc49d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81.png)
劝学情景默写(含答案)
一、听从老师的建议
1.像水龙头一样保持知识流动不停!
2.学业是一道难关,没有实力和毅力很难跨过去。
3.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下好好预习,定期复习。
4.看书使用方法:带着问题去读、留意重点词和句子。
5.学会用全称和缩写交替命名、让记忆更深刻。
6.交作业前,检查自己的作业有没有经过“拔草”工作。
答案:
1.像水龙头一样保持不断学习
2.学业是一道难关
3.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下好好预习,定期复习
4.看书使用方法:带着问题去读、留意重点词和句子。
5.学会用全称和缩写交替命名、让记忆更深刻
6.交作业前,检查自己的作业有没有经过修改和完善工作
二、远离网络游戏
1.你会沉溺于游戏中,错失珍贵学习时间。
2.鼓励你远离网络游戏,多关注学业和兴趣爱好。
3.不要让游戏成为你生活的全部,学习是自己的责任。
答案:
1.你会沉溺于游戏中,错失珍贵学习时间
2.鼓励你远离网络游戏,多关注学业和兴趣爱好
3.不要让游戏成为你生活的全部,学习是自己的责任
三、规划未来
1.真正的自由是选择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2.对未来的规划有助于激发你的学习热情。
3.明确职业方向,选择与之匹配的学科和课程,尽早准备。
4.相信自己,用勤奋和聪慧迎接未来的挑战。
答案:
1.真正的自由是选择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2.对未来的规划有助于激发你的学习热情
3.明确职业方向,选择与之匹配的学科和课程,尽早准备
4.相信自己,用勤奋和聪慧迎接未来的挑战。
师说劝学情景默写与答案
![师说劝学情景默写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84137c376baf1ffc4fad88.png)
第一组第三组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证了这句话。
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的观点。
《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
对学习的认识。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后面又阐明了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劝学》中的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句:,。
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劝学》(选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自《荀子》)5、“,”,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第二组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7、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
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8、“”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
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5、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教版高中语文14篇默写练习:劝学师说情景默写(附答案)
![教版高中语文14篇默写练习:劝学师说情景默写(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2be00c0066f5335b812113.png)
《劝学》情景默写《劝学》1、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劝学》中的“,,”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2、,,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4、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5、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6、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7、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8、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9、,,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师说》情景默写1.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
3.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5.《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6、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劝学》情景默写答案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师说》情景默写答案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3.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劝学》《师说》情境默写
![《劝学》《师说》情境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f52e05f2cc22bcd127ff0c44.png)
”,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 14.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
荀子《劝学》篇中的
这
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
• 15.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 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 学》中的“ , , ”观点相同。
• 1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 因:
,,
,
。
17.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
•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的
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 2.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 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
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
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
是:
,
,
。
• 3.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
做,最终导致的结果
是:
,
。
• 20.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
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
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
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
是:
,
,
?
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
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
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
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
是: ,
;,
。
•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
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
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
• 5. “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
情境默写·劝学+师说(精选含答案)
![情境默写·劝学+师说(精选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e88937b9d528ea80c77953.png)
劝学1.《劝学》中,写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
2.《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3.荀子《劝学》中的“,”两句以行路为喻,说明了学习重在积累的道理。
4.荀子在《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5.荀子在《劝学》中用劣马的事例强调人生贵在坚持的两句是“,”。
6.《劝学》中,“,”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7.《荀子·劝学》中“,,”三句运用类比手法,从反面强调学习必须专一。
【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驽马十驾功在不舍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师说1.《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2.《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3.韩愈在《师说》中阐述老师职责的句子是“,”。
4.《师说》中,韩愈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原因是“,”。
5.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6.《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7.韩愈在《师说》中援引孔子的言论“,”,旨在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愚妄。
【答案】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7.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高中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劝学》《师说》情景性默写(超全含答案)
![高中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劝学》《师说》情景性默写(超全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29eab080eb6294dd886c9a.png)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古代“劝学”诗句立志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勤学类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惜时类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钱泳《明日歌》)三、《劝学》《师说》情境默写当堂练自查自纠第一组1、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学不可以已。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第二组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劝学情景式默写带答案
![劝学情景式默写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908b40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37.png)
8-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9.-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 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10.-有时作 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 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11.《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 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
17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的思想一致。-18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 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19、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 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2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 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4.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5.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通过“木”于“金” 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7.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干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17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I-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18苟子 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 过矣-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19、-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 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20、古代诗文 ,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师说劝学情景式默写
![师说劝学情景式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918b3de57f1922791688e8c8.png)
1、荀子《劝学》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是,。
3、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师生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学习,其原因是,。
4、《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5、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职能是,。
6、《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指出了从师的标准是,,,。
7、韩愈在《师说》中,否定孔子“生而知之”的观点的句子是,?8、《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
”的错误态度。
9、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0、《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11. 在《荀子•劝学》中用“致千里”者却非“利足”、“绝江河”者却非“能水来证明”:“,。
的观点。
12. 荀子《劝学》中,“,。
”两句强调只要不停地雕刻,即使是金属和玉石也能在上面刻出图案。
13.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
”。
14.荀子《劝学》中“,。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
16.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17.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观点相同。
18.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19.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劝学》《师说》《赤壁赋》精选情景默写题
![《劝学》《师说》《赤壁赋》精选情景默写题](https://img.taocdn.com/s3/m/3647a6cc76c66137ef061972.png)
• 10. 苏东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 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羡 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指出我们 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 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指出 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则万物都是无尽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 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当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 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这一段关于历史人物人物的凭吊, 写得画面鲜明、内容集中,读起来音调铿锵,气势磅礴,再现了 曹操当年沿江而下时“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盛大场面和“酾 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可是象曹操这样的英雄“而今 安在哉”?真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更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9 .本文中苏轼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 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 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的语句是:
• 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木” 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 原来的状况。
• 19.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 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 《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劝学、屈原列传、谏太宗、师说情景默写练习题附答案
![劝学、屈原列传、谏太宗、师说情景默写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929259551810a6f4248655.png)
劝学、屈原列传、谏太宗、师说情景默写练习题附答案《劝学》情境式默写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够发展提高,实现超越的句子是:(),();(),()。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变化后,即使再被风吹日晒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变化过程,可改变原来的状态的是:(),(),()。
4.《劝学》中,作者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6.()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10.(),(),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13.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正如《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4.《劝学》中强调君子天资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
《劝学》《屈原列传》《谏太宗》《师说》情景默写练习题附答案
![《劝学》《屈原列传》《谏太宗》《师说》情景默写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31af89195f312b3169a588.png)
《劝学》《屈原列传》《谏太宗》《师说》情景默写练习题附答案《劝学》情境式默写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够发展提高,实现超越的句子是:(),();(),()。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变化后,即使再被风吹日晒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变化过程,可改变原来的状态的是:(),(),()。
4.《劝学》中,作者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6.()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10.(),(),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13.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正如《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师说情景式名句默写
![师说情景式名句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264e271a7cd184254b353568.png)
朝阳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必修5《师说》导学案编写人:马晓东审核人:孙淑静使用日期:2015年11月编号:第 15 号姓名:班级: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是------------------------------------------,-------------------------------------,-------------------------------------,-----------------------------------。
5、文中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7、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
《师说》(情境式默写训练)
![《师说》(情境式默写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50285f5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3.png)
《师说》(情境式默写训练)《师说》(情境式默写训练)1.《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2.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
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
3.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4.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5.《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那种“,”的态度。
6.韩愈《师说》中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7.《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的观点是相同的。
8.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9.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10.《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1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12.《师说》在第3段开头先提出“”的论断,与文章开篇“”遥相呼应,并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13.韩愈在《师说》中援引孔子的言论“,”,旨在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愚妄。
[答案自诊]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5.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7.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0.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2.圣人无常师古之学者必有师13.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师说》情景默写(含答案)
![《师说》情景默写(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1c5ffdbb4cf7ec4afed06c.png)
《师说》情景式默写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9、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______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周测1 必修上《劝学》、《师说》情境默写(解析版)
![周测1 必修上《劝学》、《师说》情境默写(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e0737367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05.png)
新河中学高三语文周测教材文言文复习《劝学》《师说》【情境默写一】1.荀子在《劝学》中开头连用几个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2.荀子在《劝学》中用系列比喻论述学习重在积累,以“,”两句阐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
3.荀子在《劝学》中以“,”两句,论证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的事也可以做到。
4.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贵在专心致志,其中“,”两句说明蚯蚓自身的不足之处。
5.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与之相反的是螃蟹用心浮躁,以致造成“,”的后果。
【参考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情境默写二】1.[课标全国2019]《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2.[课标全国I 2018]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全国大纲2014]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4.韩愈在《师说》中指出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既可以是“”,也可以是“弟子不必不如师”。
5. 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
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师说》中韩愈的评价来说可谓“,”。
【参考答案】1.小学而大遺,吾未见其明也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3.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4.师不必贤于弟子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情境默写三】1.《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两句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
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
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
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 , ?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劝学》中的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4、“,”,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
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螃蟹虽有六跪而
二螯,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