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文献综述
中国传统茶文化
中国传统茶文化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1、神农说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说道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述说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稀有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述,那时并且就存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说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
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舍中存有客。
提壶行及酤。
汲水并作哺。
涤杯整案。
园中忽蒜。
斫苏切脯。
筑城肉臛芋。
脍鱼炰鳌。
要烧尽具。
哺已砌藏。
舍后存有一棵。
当裁作船。
上至江州。
进到煎主。
为府椽谋一大笔钱。
推纺恶败。
蠢索绵亭。
中国茶道的参考文献
中国茶道的参考文献茶道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凝聚着中国人民对生活之美的追求和对自然之道的崇尚。
它通过泡茶和品茶的仪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邃和内涵。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中国茶道的参考文献,以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古老而优雅的艺术。
一、《茶经》《茶经》是茶道领域的经典之作,由陆羽所著。
它被誉为茶道的圣典,被视为中国古代茶文化总纲。
《茶经》共分三卷,主要介绍了茶的分类、制作、品尝技巧以及茶道的精神追求。
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茶道的基本原理和核心价值观,对于理解和学习茶道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茶文化大典》《中国茶文化大典》是一部权威的茶文化著作,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编。
这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品种特点、制作工艺、品味技巧以及茶具的鉴赏等内容。
它不仅具备学术性和专业性,还融入了丰富的人文情怀,是茶道爱好者不可错过的重要参考书。
三、《中国茶道史》《中国茶道史》是茶道历史的一部权威性研究著作,由史学家杨祖光撰写。
本书详细讲述了自茶的发现和使用开始,到茶文化的形成和茶道的兴起,再到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
它通过对茶道的历史演进和影响的分析,揭示了茶道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四、《茶文化与茶道》《茶文化与茶道》是一本由李敖撰写的茶道文化著作。
这本书采用独特的视角,结合作者自己的茶道体验和感悟,探讨了茶文化与茶道的内在关联和精神寄托。
它以流畅的笔触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将茶道与人生、自然、艺术等领域相互联系,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茶道与生活相融合的美丽图景。
五、《茶道世家》《茶道世家》是茶道宗师饶永生撰写的茶道传记,它生动地讲述了中国茶道大师们的故事和精神成长历程。
这本书通过对茶道世家的丰富经历和深刻理解的描摹,展现了茶道艺术的卓越魅力和独特智慧。
同时,它也为广大茶道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六、《中国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是一本由李骏庭撰写的茶文化著作。
它以富有洞察力的眼光,全面介绍了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和创新。
中国茶文化的概述
中国茶文化的概述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独特的象征之一。
茶,作为中国人的日常饮品,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便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书中详细介绍了茶叶的种类、制茶工艺、泡茶技巧以及茶具的使用等方面,为后人研究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文化逐渐发展壮大,与诗词、绘画、陶瓷等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茶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文人墨客以茶会友,以茶寄情,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和画作。
同时,茶文化也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交际、礼尚往来的重要媒介。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还有着独特的茶俗和茶礼,如潮汕功夫茶、客家擂茶等,这些习俗既体现了当地人的生活智慧,也丰富了中国的茶文化内涵。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茶文化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中国茶文化逐渐走向世界,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并喜爱中国茶文化,他们通过品茗、学习茶道,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中国茶文化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与现代科技、设计等领域相互融合,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总的来说,中国茶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现象。
它既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又展现了中国人高雅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
在未来,中国茶文化将继续传承创新,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茶文化现代价值研究的文献综述报告
茶文化现代价值研究的文献综述报告摘要: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容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哲学、社会学、文艺学、宗教学等多门类的学科。
茶文化在中国曾闪耀过耀眼的光芒,然而它在现代中国却似乎受到了冷遇,为常人所不了解。
但是茶文化的现代意义不容置疑,其基本精神更是饱含哲理。
在查阅许多关于茶文化现代价值研究的文献后,本文就此对十余篇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献综合整理,并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总结评价。
一、茶文化的定义、体系及核心思想(一)茶文化的定义目前,许多有关茶文化的概念存在一些分歧,模糊甚至混乱的现象,如到底什么是茶文化问题,什么是茶道问题,什么是茶艺问题,茶道和茶艺的关系问题,都存在误区。
而王泽农先生认为,文化一词,汉文定义有三:一是以仁义礼教教育人民,这是精神领域的范畴,也是意识形态的范畴;二是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专指精神财富;三是指个人的一般知识和教养,特别指个人的教育文化程度。
这里根据第二个定义,茶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是茶技艺的发展。
其内涵应该是茶学有关的全部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也就是包括中国历史迄今的所有茶学论文和专著。
[1]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陈文华先生在《茶艺.茶道.茶文化》一文谈到,按文化学的定义,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因此,茶文化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
[2](二)茶文化的体系构成茶文化体系主要包括茶史学、茶文化社会学、饮茶民俗学、茶的美学、茶文化交流学、茶文化功能学等内容。
中国茶文化文献综述
中国茶文化文献综述茶的起源与发展悠久。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起源于中国的西南地区,据考古学家研究,茶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
茶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从最初的药用植物,到逐渐被人们作为饮品品味和享受。
茶的种类丰富多样,有绿茶、红茶、黑茶等等,每种茶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风味。
茶具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具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茶壶、茶杯、茶盘等都是茶具的代表。
茶具的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中国传统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茶具的造型多样,有古朴典雅的紫砂茶具,也有精美华丽的瓷器茶具。
茶艺师通过茶具的使用和修养,展示了茶的精髓和文化内涵。
文人墨客与茶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大亮点。
古代文人墨客非常喜爱品茶,他们以茶为良友,借茶来触发思考和灵感。
茶与文人的关系密切,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习惯,也影响了他们的艺术创作。
文人墨客们驻足茶馆观人、品茶、作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茶文化氛围。
茶道文化是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是一种将品茗、修身、修养、礼节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文化形态,通过茶的准备、煮制、品尝等环节,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茶道注重礼仪、忍耐、艺术,并反映了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
茶道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承,茶室、茶席、茶具等都是茶道文化的重要元素。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通过对茶的起源与发展、茶具文化、文人墨客与茶、茶道文化的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茶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对生活品味和文化修养的追求。
中国茶道文化分析
中国茶道文化分析茶道,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美学内涵。
它是一种通过烹茶、品茗的仪式和艺术表演来感受茶的美味和内涵的活动。
本文将对中国茶道文化进行深入分析,从其历史渊源、哲学思想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历史渊源中国茶道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据历史记载,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西南地区。
茶在中国的种植、加工和品饮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茶道文化。
尤其是在唐宋时期,茶道文化达到巅峰,成为了当时文人雅士争相追求和推崇的艺术形式。
二、茶道哲学思想茶道与自然、人文、道德等哲学思想紧密相连。
首先,茶道注重与自然的和谐。
其中,对茶叶的种植、收割和加工过程,强调自然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强调与大自然的合作与感悟。
其次,茶道强调平和与慢节奏的生活态度。
茶道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通过烹茶、品饮的过程,使人摆脱尘世烦忧,体验到慢节奏下的放松与安宁。
此外,茶道也教人以谦逊、尊重和品味的心态对待生活和人际关系。
三、茶道的仪式与艺术表演茶道仪式是茶道文化的精髓之一,它通过一系列的步骤和动作展现了茶的烹饪、饮用的过程。
茶道的仪式注重韵律、和谐和美学,每个动作都有特定的意义和象征,使得茶道仪式成为一种艺术表演。
例如,烹茶时的动作要求优雅、轻柔,品茗时的姿态要求端庄、慎重,这些动作和姿态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
四、茶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茶道不仅是一种文化活动,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茶道促进了社交与人际交往。
在中国古代,茶道成为了士人交友和举办文化活动的重要方式。
茶会成为了人们交流思想、艺术、文学等的平台,拉近了人们的距离。
其次,茶道对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茶叶自古就被人们视为一种养生饮品,它具有清热、解暑、提神等功效,有助于人们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
再次,茶道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重要作用。
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通过茶道文化的传承,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统和发展,使得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茶道文化的介绍
中国茶道文化的介绍中国茶道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茶道是一种通过茶叶的烹饪、品饮和欣赏茶具的方式来体验和传达情感、修身养性的艺术形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中国茶道文化进行介绍,探讨其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
一、茶道的历史背景中国茶道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最早可追溯到中国西周时期。
茶叶最初被用作草药,以治病、保健。
而到了唐宋时期,茶叶的种植和饮用逐渐兴盛起来。
在宋代,茶叶的制作工艺逐渐成熟,并开始在宫廷和文人墨客的圈子中流行。
二、茶道的特点1. 尊重自然:中国茶道注重尊重自然,尊重茶叶的生态环境,追求茶叶的自然原味。
2. 心境修养:茶道强调修身养性,通过饮茶的过程来平静心神、陶冶情操。
3. 茶具的重要性:中国茶道文化中,茶具被视为艺术品,并且与茶叶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茶道文化。
4. 礼仪规范:茶道强调礼仪规范,包括沏茶、斟茶和品茶等环节,体现了对待茶叶和他人的尊重和谦逊。
三、茶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 提升生活品质:通过参与茶道活动,人们可以培养情操,提高审美水平,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平静。
2. 增进人际关系:在茶道活动中,人们可以和他人一起共享茶叶的美妙,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和友谊。
3. 促进健康:茶叶富含多种有益物质,饮茶有助于保护心脏、降低血压、消除疲劳等。
茶道文化的强调和传播,对促进人们的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茶道不仅仅是饮茶的一种方式,更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尊重自然、追求心灵和谐的一种文化表达。
它既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生活哲学和审美追求。
通过茶道,人们可以品味茶叶的香气、感受茶具的美感,从而提升生活的品质和幸福感。
总结起来,中国茶道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影响着无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它通过茶叶的烹饪、品饮和欣赏茶具的方式,让人们感受到茶叶的魅力、尊重自然,同时也培养了人们的审美情操和修身养性的追求。
茶道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仅为人类文化多元化作贡献,也将持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心灵世界。
中国茶文化文献内容
中国茶文化文献内容起源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
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
“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
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
中国茶文化文献综述
中国茶文化文献综述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悠久,所以有着很多有关于茶文化的文献,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文献综述,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文献综述自从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经》问世以来,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2知的古代茶书有124种,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其中既有内容艰深的理论专著,又有通俗易懂的普及读物;既有严谨实用的科技书籍,又有引入入胜的文化读物;既有系统全面的综合著作,又有某一事项的专题论述。
而更为大量的茶文化典籍文献,散见于各种总集、别集、单行文献,散见于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各种文体,其数量之大,连茶书也难以望其项背。
就我们编撰《中国茶文化经典》时搜罗所及,言及茶事者其数量在600万字以上,更何况还有相当的典籍我们尚未翻阅。
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兴起与发展,有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
其契机则有三个方面:一是饮茶事项的出现与饮茶风尚的演进,二是饮茶在社会中地位的确立和提高,三是茶文化意识的自觉和深化。
我在拙著《研书》(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中,对于中国茶书的历程依照时代顺序作过阐述,而从整个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来看,大体而言,其经历了滥觞、定型和发展三个时期。
这三个时期,大致又是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进程同步的。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滥觞期。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叶的故乡。
虽然地球上拥有茶树植物已达七八千万年的漫长历史,但茶被人类所发现和利用却仅有四五千年,至多不过上万年的历史。
而这标志着社会文明进程和影响着人类生活质量的历史性发现,却是处于原始社会农业初期阶段的中华民族的先辈们所完成的。
茶树从野生到人工栽培,茶叶种类从单一到多项,茶区从传统的巴蜀等地到江南一带的异军突起,这些都是茶叶科技史上具有革命性的创造,也是中国茶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物质基础。
虽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有茶的记载,西汉末年已有"武阳买茶"的初级茶叶贸易形态,但先秦到魏晋南北朝对饮茶的认识,主要还限于药用、解渴、解酒、佐餐、祭祀、养生等功用性的方面,而将饮茶看成某种精神旨趣的倾向则逐步萌芽。
信息检索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综述 - 副本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综述摘要:文章对我国有关茶文化的研究进行综述。
通过对丈献分析发现,当前我国茶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茶文化的渊源、定义、内涵、功能以及茶叶市场走向、茶具、茶的养生药效等方面。
探讨了茶文化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指出了今后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茶叶市场;茶具;茶文化旅游分类号:TS971翻开中华民族辉煌的茶文化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茶俗的运行轨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出自唐代,源自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中国茶文化也在不断地提高与发展.文章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搜索到相关文献118;以“茶文化”为主题词搜索到相关文献137篇;仪“中国茶文化发展”为主题词搜索到57篇。
剔除重复的文献和关联性不大的文献,剩下关于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研究的文献近80篇作为样本,对其进行了分析。
一、茶文化的形成的研究(一)茶文化的整体概况研究姜天喜(2006)说道:翻开中华民族辉煌的茶文化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茶俗的运行轨迹。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出自唐代,源自唐代。
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煎茶、点茶、斗茶、泡茶等不同特点、风格各异的饮茶习俗。
总之。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中国茶文化也在不断地提高与发展。
(二)茶文化的根源研究何哲群(2008)指出唐代茶文化的兴盛是对历史上茶文化吸收和发展的结果。
茶文化在唐代的最终形成,决定着唐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饮茶风气的普遍、陆羽《茶经》的问世、大宗茶市的出现、茶税制度的建立、饮茶习俗的外传等都说明了唐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郑永球(2001)指出进入唐代,随着茶生产技术和品饮技艺的提高,茶的品质风格的充分发挥,人们对茶真味的追求,由传统的合成进入到艺术品茶,人们饮茶既在乎茶的解渴、保健、提神,但更在乎对茶精神意境的追寻,这是查文化形成的关键。
关于茶文化的文献综述
关于茶文化的文献综述茶,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饮品,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范围内广受喜爱的。
茶文化涵盖了茶叶的历史、种类、制作工艺、品茗礼仪等方面,每个细节都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本文将通过综述已有的相关文献,对茶文化进行一个全面的介绍。
一、茶的历史与传播茶起源于中国,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夏朝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种植和饮用茶叶。
宋代的茶文化达到了巅峰,从中国传播至世界各地。
随着茶叶的传播,各个地方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如日本的茶道、韩国的釜煮茶等。
二、茶叶的种类与特点茶叶根据发酵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等。
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特点。
例如,绿茶口感清淡爽口,带有丰富的植物香气;红茶则醇厚浓香,适合与牛奶、糖等调料混合饮用。
三、制茶工艺的演进茶叶的制作过程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环节,每一步都需要讲究技术和工艺。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制茶工艺逐渐被机械化和自动化所取代,但仍有许多地方坚持传统手工制茶,以保留其独特风味和文化价值。
四、茶文化中的品茗礼仪茶文化强调的不仅仅是茶叶本身,还包括品茶的过程和礼仪。
例如,在中国传统茶道中,品茶需要遵循一定的仪式和规矩,如洗茶具、倒水、注茶、观色、闻香、品味等,每一步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讲究。
这些礼仪使茶的品饮过程变得更加庄重和有品味。
五、茶文化的影响与传承茶文化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的影响力已经延伸至世界各个角落。
茶叶的传播不仅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也推动了茶叶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茶文化已经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力,并一直传承至今。
六、茶文化的现代创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茶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茶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媒体等领域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茶文化形式和产品,如茶礼表演、茶具设计、茶文化节等。
这些创新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结: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茶文化综述
茶圣: 兴于唐朝 茶圣:陆羽 陆羽的身世: 陆羽的身世: 陆羽的爱好特长: 陆羽与《茶经》:
白居易
: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为太原 今属山西),后来迁居陕西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其祖籍为太原(今属山西 , 其祖籍为太原 今属山西 今陕西渭南东北)。 境内 (今陕西渭南东北 。 他对自己的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他 今陕西渭南东北 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 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这在他所作的其他诗作 中也可得到印证。 诗中还多处提到茶与酒、琴的关系。如"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 是蒙山"、"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 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等等。 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两年任内,他迷恋 西子湖的香茶甘泉,留下了一段与灵隐韬光禅师汲泉烹茗的佳话。白 居易以茶邀禅师入城"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而韬光禅师则不肯 屈从,以诗签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飞 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诗中婉然带讽,白居易则豁然大度,亲自 上山与禅师一起品茗。杭州灵隐韬光寺的烹茗井,相传就是白居易与 韬光的烹茗处。
盛在宋代 欧阳修 苏东坡
欧阳修:唐宋八大家, 双井茶》 欧阳修:唐宋八大家,《双井茶》诗,详尽述及了双井茶的品质特点和 茶与人品的关系: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茶与人品的关系: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群不见,建溪龙凤团, 群不见,建溪龙凤团, 不改旧时香味色。 不改旧时香味色。 《大明水记》是欧阳修论烹茶之水的专文。他在文中对唐代陆羽《茶经》和张又 大明水记》是欧阳修论烹茶之水的专文。他在文中对唐代陆羽《茶经》 之水的专文 煎茶水记》 新《煎茶水记》的比较和批判
茶文化文献综述论文
茶⽂化⽂献综述论⽂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每个中国⼈都熟知的东西,茶⽂化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底蕴,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茶⽂化⽂献综述论⽂,希望对您有⽤。
茶⽂化⽂献综述论⽂1 摘要:⽂章对我国有关茶⽂化的研究进⾏综述。
通过对丈献分析发现,当前我国茶⽂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茶⽂化的渊源、定义、内涵、功能以及茶叶市场⾛向、茶具、茶的养⽣药效等⽅⾯。
探讨了茶⽂化对社会经济、⽂化发展的现实意义,指出了今后我国茶⽂化的发展⽅向。
关键词:中国茶⽂化;茶叶市场;茶具;茶⽂化旅游 翻开中华民族辉煌的茶⽂化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茶俗的运⾏轨迹.中国茶⽂化的形成,出⾃唐代,源⾃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得到了深⼊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明的发展,中国茶⽂化也在不断地提⾼与发展.⽂章从中国期刊全⽂数据库中以“中国茶⽂化”为主题词进⾏检索,搜索到相关⽂献118;以“茶⽂化”为主题词搜索到相关⽂献137篇;以“中国茶⽂化发展”为主题词搜索到57篇。
剔除重复的⽂献和关联性不⼤的⽂献,对剩下关于中国茶⽂化发展的研究的⽂献近作为样本,进⾏了分析。
⼀、茶⽂化的形成的研究 (⼀)茶⽂化的整体概况研究 翻开中华民族辉煌的茶⽂化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茶俗的运⾏轨迹。
中国茶⽂化的形成,出⾃唐代,源⾃唐代。
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得到了深⼊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煎 茶、点茶、⽃茶、泡茶等不同特点、风格各异的饮茶习俗。
总之。
随着社会的进步、⽂明的发展,中国茶⽂化也在不断地提⾼与发展。
(⼆)茶⽂化的根源研究 唐代茶⽂化的兴盛是对历史上茶⽂化吸收和发展的结果。
茶⽂化在唐代的最终形成,决定着唐代在中国茶⽂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饮茶风⽓的普遍、陆⽻《茶经》的问世、⼤宗茶市的出现、茶税制度的建⽴、饮茶习俗的外传等都说明了唐代在中国茶⽂化史上的⾥程碑意义。
进⼊唐代,随着茶⽣产技术和品饮技艺的提⾼,茶的品质风格的充分发挥,⼈们对茶真味的追求,由传统的合成进⼊到艺术品茶,⼈们饮茶既在乎茶的解渴、保健、提神,但更在乎对茶精神意境的追寻,这是查⽂化形成的关键。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述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述虽然中国茶文化酝酿于两晋南北朝,形成于唐代,但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研究仅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述,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述成立了研究社团和机构虽然中国茶文化酝酿于两晋南北朝,形成于唐代,但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研究仅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受当时兴起的“文化热”大气候的影响,中国茶文化研究也得到迅速发展,并很快建立起茶文化研究机构、学会、团体等。
1982年,台湾率先成立中华茶艺协会;1988年,台湾成立中华茶文化学会;1990年,中华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中国茶叶博物馆于1991年4月在杭州正式落成开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开始筹备,1993年正式成立,每两年举行一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致力于茶文化研讨与交流,不久前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了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2001年,在浙江上虞成立了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江西省社科院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于1998年成立,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2000年成立,这是茶文化学术研究的专门机构,前者将茶文化作为江西省社科院的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后者是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唯一一个研究基地。
此外,香港、澳门和全国许多省区市纷纷成立了茶文化社团。
目前,大陆已有湖北、四川、浙江、河北、辽宁、福建、山东、新疆、云南、宁夏、贵州等省级茶文化学会或协会成立,还有湖州、广州、昆明、思茅、桂林、宁波、绍兴、抚顺、汕头等市级茶文化学会和协会的成立。
这些研究机构和学会、协会、团体的建立,对开展茶文化研究和交流,推动茶文化研究不断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出版和发表研究论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陆续创办了一批茶文化杂志,为茶文化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了条件。
《茶人之家》杂志1983年创办,1993年改名《茶博览》,2004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出版发行;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自1983年开始编辑《陆羽研究集刊》,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自1990年起也编辑《陆羽茶文化研究》;《农业考古》杂志自1981年创刊后,先辟有茶史专栏,1991年开始推出《中国茶文化专号》;北京的《中华茶人》和《茶世界》、上海的《上海茶业》、广州的《茶文化》、昆明的《民族茶文化》、四川的《茶界》、河北的《河北茶文化》等也先后创办;此外,《茶叶科学》、《中国茶叶》、《中国茶叶加工》、《茶业通报》、《福建茶业》、《广东茶叶》、《茶叶》、《茶叶通讯》、《茶苑》等茶学杂志也刊发一定数量的茶文化论文。
中国茶文化研究综述
中国茶文化研究综述摘要: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
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当前我国茶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茶文化的渊源、内涵、功能以及茶叶市场走向、茶德、茶艺、茶具、茶的养生药效方面。
探讨了茶文化在当今时代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社会和谐的现实意义,指出了今后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方向。
文章对我国有关茶文化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茶文化、中国、历史悠久、传承、未来走向引言:茶在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有着颇具魅力的神奇功效,为世人所喜爱,茶作为一种饮品,发扬于宋唐时期,推广于明清,它的地位由一种生活实用食物进化为人们拿它品赏并体会意境,到现在为止,有三千年的历史。
茶及茶文化的开启与兴盛是中华文明的一项载体,它不但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而且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植根于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物质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畴。
(一)对茶与茶文化历史的研究1.追溯茶的起源据植物学家分析,茶树起源于至今已有约四千多万年。
大量考证确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
山茶目植物起源一般推测大约距今6至7千万年之间的若第三纪和古新世之间,而山茶属植物则可能距今4千万年的渐新世。
起初为药用,随后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丰富了认识,从药用、食用到饮用,用途日广。
然而,中国茶业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1】2.茶文化的渊源中国发现茶的用途,已经很早很早,可远溯到我们传说的祖先神农氏之时。
中国茶文化的摘要
中国茶文化的摘要《中国茶文化)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摘要,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的摘要《中国茶文化》一书写作于20世纪80年代末,于1992年由中国书店正式出版。
此后,在三四年中连续印刷了五次。
承蒙广大读者抬爱,给了我许多鼓励。
然而,越是得到鼓励,越感到诚惶诚恐。
这并非是故作谦词,实在是发自心底的感觉。
因为,我的本行本来是进行北京史的研究,那时我们正在编写十卷本的大型学术专著《北京通史》,我除了自己分工的卷次外,还要协助主编做些组织和学术构架方面的事务。
这样,便要把历史从头到尾的学习、思考。
于是便激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其中一点便是“以物载道”,而并非像西方那样,把物质与精神严格分开或对立。
比如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园林文化等,皆是如此。
于是,.便想选一种来探讨,做一种尝试。
恰好单位的工作完成得早一些,便抽空“反串”,开始研究茶文化。
说实在话,那时我还很少喝茶,既不懂茶叶的制作、品质,更不懂经营销售,说我是“茶人”实在惭愧。
但搜集资料,进行考察,一年下来居然被这茶文化所震撼,脑海中总是挥之不去。
于是决定写一本小书,厘清它的脉络,找到它的核心。
就这样,书写出来了,但总感觉不满意。
假如让我再写一遍,我想,我会用更为通俗的语言和更加简洁的结构,写得更生动一些,更符合大众的口味。
用通俗语言表达深刻的內容其实是最难的。
正因为这种功力不够,加上当时的材料有限,所以留下了不少遗憾。
此后总想修改,但事务缠身,无暇去做,只好与出版社商量,暂时先不再印刷了。
这样一来,便几次发现在南方出现盗版,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此次九州出版社希望再版,本来是一次弥补缺憾的机会。
但事隔十八年,当时是天命之年,如今已是古稀之人,况且时间又很紧迫,难以逐章修改。
于是想了个懒办法,将增补內容全部放于原书之后,原来的内容基本未动。
……茶文化的文献综述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姓名:刘卓宇课程论文题目茶文化的文献综述课程名称:中国饮食文化评阅成绩:评阅意见:班级:11级园林三班学号:201141737320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茶文化的文献综述学生:刘卓宇(园艺园林学院11级园林三班。
学号201141737320前言:中国文章对我国有关茶文化的研究进行综述。
通过的文献的分析,我国茶文化研究集中在对茶文化的渊源,定义,内涵,功能以及茶叶市场走向,差距,茶的养生药效等方面。
探讨了茶文化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显示意义,指出了我国今后茶文化发展得方向。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差距;茶叶市场一、中国茶文化的介绍与概述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民众生活中可谓是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无论是产茶区还是非产茶区,茶文化的创造与传承都经久不衰。
《中国茶叶大辞典》把“茶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属‘中介文化’。
茶文化内容包括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千姿百态的茶类和茶具、饮茶习俗和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茶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茶道精神与茶德、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
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这是首次载入辞书的权威性的释义。
二、茶文化形成的研究(一)茶文化的整体概况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
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
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二)茶文化根源研究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茶文化研究综述
论文题目: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综述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综述摘要:茶文化旅游在现今社会已不足为奇,本文主要通过对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发展现状和茶文化旅游在不同地域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茶文化,跟随时代脚步探索新型茶文化旅游模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发展引言: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茶文化始于汉,盛于唐。
历经千年茶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并与时俱进。
文章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以“茶文化”为题名进行检索,搜索到相关文献752篇;以“茶文化旅游”为题名搜索到相关文献46篇;以“茶文化旅游发展”为题名搜索到8篇。
通过剔除重复的文献和关联性不大的文献,对剩下关于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的文献重点抽样选取作为样本,进行了分析。
一、茶文化的形成的研究(一)茶文化整体概况研究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
1翻开中华民族辉煌的茶文化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茶俗的运行轨迹。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出自唐代,源自唐代。
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煎茶、点茶、斗茶、泡茶等不同特点、风格各异的饮茶习俗。
2它的发展反映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古代劳动人民探索1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2伍国强试论中国古代茶与茶文化的研究(九江职业大学)自然,解自然界,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举。
茶文化也是中国灿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份,茶的利用经历过食用、祭祀、药用、宫廷贵族专用及广大劳动人民饮用的发展过程,从茶到茶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社会文明的结晶。
道、佛、儒教在茶文化发展中也起到极其重要有传承作用。
(二)茶文化的根源研究近年来,关于茶文化的研究是一个热点,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其中陈文华先生在茶文化方面研究着力最多,影响最大,他的《长江流域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学》等代表性成果,是茶文化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茶文化文献综述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滥觞期。
中国茶文化的漫长足迹,印进了中国先秦典籍的字里行间。
虽然对于这些零星记载,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词的变更,认识的不同,也在学术界引起争议。
但专家学者们一致推崇,并在世界茶史上具有不可动摇地位的唐代陆羽《茶经》,对先秦的茶事则是首肯的。
南北朝之后,关于茶事的记载逐渐增多,特别是有关南北饮茶习俗的不同,时人饮茶追求的轶事,有了更多的文化意味和价值。
气度恢弘、舞台壮阔的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定型期。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唐诗,也融汇了更多的茶文化内容,反映了更广阔的生活画面。
不仅陆羽、皎然、卢仝等终身许茶者有颇多茶诗,连文坛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皮日休等也有茶诗名篇传世。
这种流风遗韵,影响到其后。
宋辽金元和明、清时代,都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发展期。
在这跨越几个朝代的950来年中,茶文化典籍文献的进展和风貌又是各不相同的。
宋代近30种茶书,记载了这一时代茶业生产的兴盛和品饮艺术的探索。
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宋代斗茶;丁谓的《i匕苑茶录》,记载北苑园焙之数和图绘器具,以及叙述采制入贡法式;蔡襄的《茶录》记载斗茶时色香味的不同要求,提出斗茶胜负的评判标准,追求整合技巧和审美内涵的统一,都是当时有影响的茶书。
明代50多部茶书相继问世,成为中国古代茶书数量最多的时期。
朱权《茶谱》论"清饮之说",把品茗作为表达志向和修身养性的方式,贯穿着求真、求美、求自然的追求,其所持之说,被称为"朱权茶道",并予日本茶道以影响。
明代茶书关于茶具艺术和烹茶技艺的载录,更多地表现出创新精神。
而清代虽然饮茶更为平民化、更为普及,200多年间仅有茶书10多种,与明代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这一时期最有光采、最有个性的,除了少数茶书外,更为集中地体现在各种杂著上。
这些杂著透露出更有风采的文化信息,举其要者有三方面:一是几乎每个朝代文坛领袖、盟主或名流,大多都与茶文化结下了姻缘。
如宋代的欧阳修、晏殊、王安石、苏东坡、曾巩、范仲淹、黄庭坚、秦观、陆游、杨万里、朱熹、吴文英等,辽金元的元好问、虞集、杨维贞、周德清等,明代的朱权、高启、郎瑛、于谦、汤显祖、文徵明、杨慎、徐渭、王世贞、袁宏道、袁中道、张岱、高濂等,清代的全祖望、顾炎武、王士祯、钱谦益、李笠翁、施闰章、工夫之、纳兰性德、曹寅、金农、厉鹗、郑板桥、丘逢甲、纪昀、俞樾等。
二是匡正了对辽金元茶文化的误解。
这一时期的茶诗文和茶史,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到:宋辽、宋金的交往,使茶文化正式传播到北方牧猎民族当中,奠定了此后上千年间北方民族饮茶的习俗和文化风尚。
如《辽史》有关辽朝朝仪"行茶"的记载,比《宋史》还要多。
南宋与金对峙,宋朝饮茶礼仪、风俗同样影响到女真人,女真人又影响到夏朝的党项人,从此北朝茶礼大为流行。
蒙古人主中原,由于秉性质朴,不好繁礼缛节,大多数人爱直接喝茶叶,于是散茶大为流行。
虽然,元代茶文化总体上走向简约,却也不乏爱茶之人。
金末元初的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其中写道:"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年。
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雪芽。
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劝;赊。
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
"耶律楚材是契丹贵族后裔,由金人元,很受蒙古统治者器重,是元初的重要谋士。
他得茶时的欢欣,不从一个侧面透露出当时少数民族对茶和文化的渴求吗?三是茶文化向两头的延伸,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
宫廷茶文化虽然唐代就已出现,虽然由于陆羽《茶经》不载曾使后人茫然,但1987年法门寺唐代皇宫金银茶具的出土提供了实物佐证。
而宋徽宗《茶论》和清乾隆的茶诗,更充满着宫廷茶文化的韵味。
诸如关于民间点茶和斗茶之风,关于明清茶馆的描述和记叙,关于茶进一步贯穿于各阶层日常生活和礼仪之中,都把茶文化扩展到广泛的社会层面。
虽然我们把茶文化典籍文献划分为三个时期,却又不是截然分开的,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互为因果,互为依托的。
前者是历史的必然,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正是由于这些不同时期文献的存在,才构成了中国茶文化久远的存在,才构成了中国茶文化丰富的形态。
中国茶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中介文化",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在物质生活中渗透着明显的精神内容。
而作为这种特性载体的茶文化典籍文献,在文体的形式方面也是多种多样。
除茶书外,大略可分为三种类型:散文类、韵文类和小说戏剧类。
与茶诗相关联的还有茶歌,现当代仍然大量传唱在人们口头。
而在明末清初谈迁所著《枣林杂俎》,就记录过《富阳江谣》(亦称《富阳茶鱼歌》)。
这首歌谣控诉了官府胡作非为给茶农和渔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当时浙江按察佥事韩邦奇将歌谣附在奏章呈报,被革职为民。
有关茶事的小说和小说写有茶事,也是常见的。
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就有"赵伯升茶肆遇仁宗",虽然仅以茶肆作为场景,但从侧面反映了宋代茶事之盛。
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有"吴月娘扫雪烹茶"一回,清人张竹坡旁批为"是市井人吃茶"。
清代小说更是大量描写茶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汝珍的《镜花缘》、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刘鹗的《老残游记》、李绿园的《歧路灯》、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等著名作品,无一例外地写到"以茶待客"、"以茶祭祀"、"以茶为聘"、"以茶赠友"等茶风俗。
尤其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谈及茶事的就有近300处,描写的细腻、生动和审美价值的丰富,都是其他作品无法企及的。
如果说茶事小说还只是平面地绘声绘色,那么,茶事戏剧则是立体地栩栩如生。
宋元南戏《寻亲记》中有一出"茶访",元代王实甫有《苏小卿月夜贩茶船》,无名氏的《鸣凤记》有一出《吃茶》,明代计自昌《水浒记》中有一出《借茶》,高廉《玉簪记》中有一出《茶叙》。
而宋代词人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记述她与其夫赵明诚饮茶的趣事,清代洪昇则将其富有文化艺术情趣的家庭生活写进杂剧《四婵娟》,成为其中的第三折《斗茗》。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虽然没有专门写茶的剧作,但其《牡丹亭》中的《劝农》一出,艺术地再现了雨前采旗枪、雪水烹香茗,以及春天斗茶等茶事活动。
至于古代的茶书,自然是中国茶文化典籍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我曾经说过一段话:"中国也是茶书的发祥地,是雄踞世界茶史的陆羽《茶经》产生的国度。
任何事物的演变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往往因循着由初级到高级的层累阶梯而上。
但是,陆羽《茶经》却石破天惊,一出现就把茶书推向了高高的宝座。
这种奇异现象,常常使后继者叹为观止。
后续的历代茶书,都为这座宝库增添了新的风采。
不过,其间也有过艰难曲折,有过低潮落差。
当代,特别是新时期的茶书,才真正实现了再创伟绩,再造辉煌。
中国茶文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无比的凝聚力,把祖国的大陆、香港和台湾紧紧地连结在一起。
中国茶书是世界文化宝藏中的珍品、精品,曾经极大地推动了茶在世界的传播和普及。
"(《研书》,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这些论述虽然是几年前说的,但今天我想依然是适用的。
宏阔广大的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是一个多棱面的文化体,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由于出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员,所以既涵容着一个民族久远的传统,又潜藏着"一种人的心理","一个时代的心理"以及"一种种族的心理"的交流汇聚。
但是,这种复合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内容,却大多没有逃离出六大领域,即:关于茶叶历史,关于品茗艺术,关于科技文化,关于茶叶法规,关于相关文化,关于茶艺思想。
品茗艺术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也是典籍文献中载录最多的。
晶茗艺术,实际上是包括制茶、烹茶、品茶等在内的。
精茶是品茗的第一要素,无论是产地、采集、制作都需得地、得时、得法。
宋代蔡襄撰《茶录》(1049~1053年)、熊蕃撰《宣和北苑贡茶录》(1121~1125年)所叙的宋代贡茶龙团、凤饼,历朝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一铸茶饼值数十万。
而许多文人饮茶,有的临时采集,有的以半成品重新研磨、烤炙,从中体验自制自食的妙趣。
水晶是品茗的又一要素,清人张大复甚至把水晶放在茶品之上,认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梅花草堂笔记》)但历代品茗专家对水的判第很不一致,不过,归纳起来都强调源清、水甘、品活、质轻。
品茗还要择器,讲究壶或杯的古朴雅致,壶要有美韵,杯要小巧。
品茗还要讲与人品、环境的协调:"煎茶非漫浪,要须人品与茶相得。
往传于高流隐逸,有烟霞泉石磊块胸次者。
"(明陆树声《茶寮记》)明徐渭的《煎茶七类》、冯可宾的《齐茶笺》,均有类似看法。
同时,还要领略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
至于饮茶方法,自汉唐以来多次变化,主要有煮茶法、点茶法、毛茶法、点花茶法、泡茶法等。
但不论何种方法,柴炭、锅釜或器具、火候、色、香、味,都需要处处留神。
这些品茗艺术虽觉烦琐,却极有意趣。
只要按照典籍文献的说法去做,就可以体验到古典之韵。
当然,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内容和内涵是一个多社会结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在历史的显示屏上曾呈现出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人同人员、不同风貌的价值和影响。
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辨析和剥离。
只有从宏观的整体把握,到微观的仔细探究,才能既抓住核心和本质,又了解枝末和个性。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
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
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
吴觉农先生和湖南刘先和,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
看了中国茶文化文献综述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