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及其特点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9af461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2b.png)
《旅游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旅游的主体、媒介和客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认识,提高其对旅游市场的敏感度。
4. 引导学生了解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及其关联产业。
5. 使学生熟悉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旅游政策。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旅游的主体、媒介和客体3. 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及关联产业4.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5. 我国旅游政策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基本概念、特点、主体、媒介、客体、旅游业组成部分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旅游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政策。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旅游业的关联产业,培养学生对旅游市场的敏感度。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加深对旅游业的认识。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第二课时:旅游的主体、媒介和客体3. 第三课时: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及关联产业4. 第四课时:旅游业的发展趋势5. 第五课时:我国旅游政策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基本概念、特点、主体、媒介、客体等知识点的掌握。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旅游业关联产业的认识。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价学生对旅游业发展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我国旅游政策的理解和应用。
5.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旅游概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六、教学内容6. 旅游者的需求与行为7. 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8. 旅游市场营销策略9. 旅游服务与管理10.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者的需求与行为、旅游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策略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或失败的旅游市场营销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技巧。
3. 角色扮演法:模拟旅游服务与管理场景,培养学生对旅游服务的认识。
4. 小组讨论法:讨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整套教案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整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1eaf3b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0d.png)
旅游地理授课日期第周星期第节授课班级高二(3)班章节或课题第一章第一节旅游资源及其多样性目标与要求1、了解旅游资源的内涵。
2、认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3、加深对旅游资源的理解,能对所选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分析。
重点与难点重点: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难点:旅游资源的内涵。
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后记: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你去哪儿旅游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休闲活动。
例如,2004年“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0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7亿元。
除传统的观光旅游外,都市旅游、红色旅游、农业旅游等开始走俏,西部旅游持续升温。
思考最近的一个长假你去哪儿了?说一说你所去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
【学习新课】一、旅游资源的内涵1、概念: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2、旅游资源的内涵:(1)能够吸引旅游者并直接用于欣赏、消遣,一般不包括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设施;(2)能够被旅游者开发利用;(3)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变异性、观赏性等各种特性,其中多样性是旅游资源的主要特性。
1、在内容上:自然、人文;景观、文化;古代、现代;实物、体察。
2、在地域上:各有特色。
3、在季节上:季节不同,景观不同。
4、在组成上:多要素组合产生不同的旅游资源。
5、在价值上:艺术欣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
5、旅游资源的价值(1)美学价值: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2)科学价值:自然科学考察与研究(3)历史文化价值:社会、历史、文化、建筑方面的考古与研究(4)经济价值:合理开发利用经济效益所在地区的重要产业部门教学过程美丽的丹霞地貌丹霞是地理学上很重要的名词。
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课题:旅游资源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课题:旅游资源](https://img.taocdn.com/s3/m/ff497eb776eeaeaad0f3301d.png)
课题:旅游资源任昱红 (20001) 应昌期围棋学校一、课题选择的背景本文试就初中《中国地理》上册中的“旅游资源”一章的教学实践,借助以www为特征的国际互联网为地理课堂教学提供的无限免费资源以及FrontPage2000\PowerPoin t2000\word97构建的计算机教学平台所进行的一种学生演示教学模式提出个案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二、教学设计在此模式中,学生必须自主选题,通过上网浏览、查询、搜集来获取资料,并辅助以光盘、剪报、VCD,甚至走访旅行社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来获得资讯;通过结队合作来完成小组作业,并以多媒体演示工具PowerPoint2000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教师则以网页编辑工具F rontPage2000来组织实施备案、课堂教学、说课和教研,择优展示学生的学习成就。
在此期间,教师要视学生的需要给予技术支持,组织学生进行组内和小组间的交流共享,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
本模式的教学过程可由下图表示:三、主要教学环节及其实施案例本模式的实践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详见列表)(一)拟定课题第一阶段的项目宣讲犹如“盐进了油锅”。
地理课堂将换成机房,地理老师要教授计算机技能,知识背记换成了网上浏览,学生作业可自由选题、自主命题,作业评价让学生参与、投票评奖小组出线,创新的教学模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动心”的效果显而易见。
即刻,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四人一组,组成十个小组,并确定组长。
组长按照个人特长分配组员任务,如:打字熟练者,负责文档整理;PowerPiont熟悉者负责小组作业的最后润色;另有两位负责上网查询和下载。
课内教师则对学生进行上网浏览、资料下载等技术辅导,组织学生组内交流,合作互助。
学生自学教材后,按照他们的兴趣拟定小组课题(如:游山玩水、天涯海角、上海风光、三大古都、民族风情等)。
(二)完成课题第二阶段教师进行网上浏览下载、PowerPoint等技术辅导。
【精选】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第二章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word教案-地理知识点总结
![【精选】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第二章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word教案-地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f9e78034693daef5ff73d21.png)
第一节旅行资源的分类与特征(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1.简述旅行资源的内涵,运用资料说明旅行资源的多样性。
2.比较人文旅行资源与自然旅行资源的差别。
● 课标解读1.运用图解法,认识旅行资源的观点和内涵。
2.运用表格归纳法,归纳并掌握旅行资源的种类,比较自然旅行资源与人文旅行资源的区别。
3.理解旅行资源的特征。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近几年来,大陆居民赴台旅行的人数不停增添,大陆不停扩大赴台旅行开放地区和组团旅行社的数目,台湾则将大陆组团人数从 10 人降至 5 人 (即可成行 ),在台湾逗留时间从 10 天延伸至 15 天,台湾旅行成了炙手可热的字眼。
台湾的旅行资源主要有阿里山、日月潭、花莲、西子湾等自然景观,还有中正纪念堂、 101 大楼、风俗风情等人文景观,台湾青山绿水,无穷风光,不愧为“祖国的宝岛”。
思虑:台湾日月谭属于哪一种类的旅行资源?它向我们展现了哪些主要美景?导入新课——旅行资源的分类与特征。
● 教课流程设计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旅行资源的内涵。
(要点 )1.认识旅行资源的内涵及其实质特点。
2.人文旅行资源与自然旅行资源的区2.经过事例剖析区分自然旅行资源和人文旅行资源。
别。
(重难点 )3.举例说明旅行资源的主要特点。
3.旅行资源的特点。
(要点 )旅行资源的内涵1.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行者产生吸引力,能够为旅行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样事物和因素。
2.形成条件3.核心:对旅行者的吸引力。
1.有人说“旅行资源是指凡能达到娱乐目的的全部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这类说法正确吗?为何?【提示】这类说法不全面。
“ 凡能达到娱乐目的的全部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只重申了旅行对旅行者拥有吸引力,而成为旅行资源还须拥有必定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
旅行资源的种类分类观点内容意义又称自然景观,是在自然对于探险好奇、游玩、疗自然旅界中经过自然过程而形成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养等性质的旅行拥有重要游资源的、拥有旅行吸引力的各物景观、天象与天气景观旅意义种自然因素和现象游又称人文景观,是在人类资社会中经过历史过程而形源更多地表此刻教育性 (知人文旅成的,拥有历史文化价旧址古迹、建筑与设备、识的、文化的 )旅行方面游资源值;或许是今世人建筑旅行商品、人文活动的意义的、拥有旅行价值的各样设备2.自然旅行资源和人文旅行资源有什么联系?【提示】好多旅行资源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
美丽的武夷山教案
![美丽的武夷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d85197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7c.png)
美丽的武夷山教案第一章:武夷山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武夷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及自然景观特点。
2. 掌握武夷山的基本信息,如面积、海拔、气候等。
3.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自然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武夷山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国福建省西部,毗邻江西省和浙江省。
2. 武夷山的历史文化:武夷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悬壶济世、朱子理学等。
3. 武夷山的自然景观:武夷山以其奇特的丹霞地貌、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
4. 武夷山的气候特点: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家长了解武夷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武夷山自然景观的了解和感受。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武夷山的气候特点对其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评估方式:1. 学生对武夷山的基本信息进行口头报告。
2. 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形式表达对武夷山自然景观的感受。
第二章:武夷山植被教学目标:1. 了解武夷山的植被类型及其特点。
2. 掌握武夷山的主要植物种类及其生态功能。
3. 培养学生的生物知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武夷山的植被类型:武夷山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包括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等。
2. 武夷山的主要植物种类:如银杏、水杉、红豆杉等珍稀植物。
3. 植物的生态功能:了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武夷山的植被类型及其特点。
2. 学生分组进行研究,了解武夷山的主要植物种类及其生态功能。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植物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评估方式:1. 学生对武夷山植被的考察结果进行口头报告。
2. 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形式表达对武夷山植被的感受。
第三章:武夷山动物教学目标:1. 了解武夷山的动物种类及其特点。
2. 掌握武夷山的特有动物及其保护意义。
中职旅游:旅游资源 教案
![中职旅游:旅游资源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81aca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50.png)
中职旅游——旅游资源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和开发方法。
3. 培养学生热爱旅游事业,提高他们对旅游资源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2. 旅游资源的重要性3. 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4. 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问题5.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类、重要性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旅游资源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开发过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职旅游》相关章节。
2. 课件:旅游资源图片、案例等。
3.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报道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美丽的旅游图片,引发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旅游资源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开发过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旅游资源的资料,加深对旅游资源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重要性的理解,以及对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同。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
3. 评价标准:能准确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积极、作业完成质量高者为优秀。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增强学生对旅游资源的直观认识。
2. 开展旅游资源保护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邀请旅游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成功经验。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关注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中职旅游:旅游资源 教案
![中职旅游:旅游资源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b125b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8a.png)
中职旅游——旅游资源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旅游资源的基本分类,掌握各类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分布情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意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旅游事业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2. 自然旅游资源3. 人文旅游资源4. 旅游资源的评价5. 旅游资源的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旅游资源的基本分类、各类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分布情况。
2. 教学难点:旅游资源的评价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旅游资源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旅游资源的相关知识。
2.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各类旅游资源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段旅游宣传片引起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课堂讲解:(1)讲解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引导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基本知识。
(2)讲解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资源,让学生掌握各类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
(3)讲解人文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艺术、民俗、宗教等资源,让学生了解各类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
3. 案例分析:以我国著名的旅游资源为例,分析其特点、评价和保护措施,让学生深入了解旅游资源的具体情况。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资源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检验他们对旅游资源评价与保护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检验他们对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实践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旅游资源的基本分类,掌握各类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分布情况,培养他们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21656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be.png)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著名旅游地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色;3.培养学生对中国旅游地的知识和兴趣。
教学重点:1.中国著名旅游地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色。
教学难点:1.对中国旅游地地理位置的理解和记忆;2.对中国旅游资源特色的理解和领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自己去过的旅游地,介绍这些地方的特点和自然景观。
2.提问:你知道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旅游地吗?大家都听说过哪些?二、知识讲授(10分钟)1.讲解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中国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分布在全国各地;2.介绍中国旅游资源的特色:山水之美、历史古迹、民俗文化等。
三、探究互动(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中国著名旅游地,进行研究和介绍;2.每组介绍旅游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特点;3.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论。
四、总结归纳(10分钟)1.总结中国著名旅游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归纳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色。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请学生自主查询一些未涉及到的中国著名旅游地,并进行简要介绍;2.学生自由发挥,讲述自己对旅游地的印象和心得体会。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请学生回家整理自己查询的旅游地信息,写一份旅游攻略并提交;2.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图片等形式,丰富自己的作品。
板书设计:注意事项:1.教学过程中可适量添加小游戏、图片展示等互动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度;2.为方便学生记忆,可以准备一些中国旅游地的图片和地理位置标注图;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提问,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旅游资源教案
![旅游资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1d3cd74b73f242326c5f5a.png)
《旅游资源》教案授课时间:2008年9月23日授课班级: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2011级秋季班计划课时:1课时授课题目:《旅游概论》第三章、第二节旅游资源课的类型:理论课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旅游概论》第三章第二节旅游资源。
它承上启下,与前后两节关联构成旅游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是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以本课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大量收集相关材料作补充,从实际现象入手,采取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模式,结合案例,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模式展开教学。
学生特征分析:学生通过对前面章节的学习,对旅游及旅游活动的基本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对旅游资源也有一些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
对图文声像并貌的直观教学感兴趣,好动爱表现,喜欢参与课堂,自主学习较弱,对偏难的复杂的教学目标缺乏学习积极性,但如果“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他们则会跃跃欲试、热情高涨,曾经在初中阶段备受冷落的职校生心理敏感脆弱,在达到目标后又极其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
根据学生和专业特点,运用多媒体和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1.旅游资源的概念。
2.旅游资源的类型。
教学目标:1.理解旅游资源在旅游活动三要素中的地位,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
2.能够识记出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含义。
3.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旅游资源概念的类型。
4.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包括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旅游资源的类型。
2.难点:旅游资源概念的含义及旅游资源的类型。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提问法、多媒体演示法、举例讨论法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二节旅游资源一、旅游资源的概念关键词:吸引、亲临其境、自然、人文含义:(1)吸引性(2)可进入性(3)价值性(4)变化性二、旅游资源的类型1.自然旅游资源:地貌、水体、气候、生物历史遗存2.人文旅游资源时代建设风貌非物质的内容⎪⎩⎪⎨⎧。
旅游学概论第二版邵世刚版完整教案
![旅游学概论第二版邵世刚版完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6d22c3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58.png)
旅游学概论第二版邵世刚版完整教案第一章旅游概述第四节旅游的特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旅游的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旅游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旅游的季节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件展示1:第一章旅游概述)【复习导入】(课件展示2:复习导入)1 简述旅游的本质属性。
2 如何理解旅游的社会属性?3 如何理解旅游的文化属性?(教师提问,学生通过思考巩固上节内容)ㅤㅤ:【学习新课】(课件展示3:第四节旅游的特点)旅游具有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经济属性和消费属性。
那么,当今社会的旅游又具有什么特点呢?(通过教师分析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做出总结,在探讨中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师讲解:一、广泛性(课件展示4:广泛性)旅游的广泛性有三层含义:1 旅游者构成的广泛性2、旅游地域的广阔性和活动领域的多面性3、旅游内容的丰富性及其所属性质的多样性二、综合性(课件展示5:综合性)1、含义:旅游的综合性是指旅游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社会活动。
2、旅游的综合性特点越来越显著。
三、参与性(课件展示6:参与性)1、含义:ㅤㅤ:旅游的参与性是指旅游者在旅游全过程中必须亲临其境、身体力行的不可替代性。
2 旅游的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主动参与→要义)四、季节性(课件展示7:季节性)1、含义所谓季节性,是指旅游活动因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呈现出淡季、旺季的差异性。
2、影响因素(课件展示8:季节性:自然条件的影响)(1)自然条件的影响,主要指那些以自然风光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因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制约,其旅游观赏功能的发挥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如钱塘江观潮农历八月十五最为壮观,泰山观日出须在秋冬为宜。
(课件展示9:季节性: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2)社会文化因素的主要影响,一指因某些人文旅游资源诸如传统的民族、民间的节庆活动和某些宗教纪念日都有一定的时间(季节)性。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教案)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019cbe0b1c59eef9c7b40f.png)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概念,学会分析并掌握旅游活动的性质,熟悉旅游活动的特点及意义,了解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和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常常利用指标。
教学重点:1.旅游的概念;2.旅游活动的类型和特点。
教学难点:旅游的概念。
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的概念一、旅游概念的类型一、概念性概念或理论性概念(Conceptual Definitions)二、技术性概念或实践性概念(Technical Definitions)本章偏重讨论关于旅游的概念性概念。
二、旅游的概念一、“艾斯特”(AIEST)概念:旅游是非居住者的旅行和暂时停留而引发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致使长期居住,而且不会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瑞士汉泽克尔、克普拉夫于1942年提出,后来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为该组织对旅游的标准概念,简称“艾斯特”概念。
二、“旅游是人们离开其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时间暂时前去某地旅行和在该地停留期间的各类活动。
”3、美国:旅游是人们出于日常上班工作之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居家所在的地域,到某个或某些其他地方去旅行的行动和活动。
4、英国:旅游是人的活动,即市场的活动,而非一项产业的活动,总之,是流动人口对接待地域及其居民的影响。
五、WTO马尼拉会议以后:旅游取代人员往来,是指人们出于非移民及和平的目的,或出于能够致使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及精神等方面的个人发展及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合作等目的而进行的旅行活动。
六、旅游是人们离开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暂时前去目的地的旅行和在该地停留期间所从事的活动,和(旅游目的地)为知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创建的各类设施。
7、旅游可以概念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者的其他来访游客进程中,由于旅游者、旅游企业、东道地政府和东道地社会的彼此作用而引发的各类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艾斯特”概念的特点:在这个概念中,旅行和停留“引发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的表述不仅包括了旅游者的活动,而且涉及了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所致使的众多现象和关系,从而反映了旅游的内涵的综合性。
小学三年级地方上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地方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a72875168884868762d6cf.png)
小学三年级地方上册教案1、旅游资源大省教学目标和要求:1、认识云南省的地理环境与资源。
2、培养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云南地理特点介绍云南以其美丽、丰饶、神奇的云南旅游风景而著称于世,一向被外界称为“秘境”。
云南简称“滇”。
云南,意即“彩云之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
古语云“一日长一丈,云南在天上”,她确实离天很近。
300万年前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地处海洋深处的谷地突兀而起,造出了一片峰谷纵横、川流回旋的奇异高原。
“岭峦涌作千倾海,峰簇栽成万仞葱”。
从海拔仅76米的镇南河口溯向高达6,740米的德钦梅里雪山卡格博峰,云贵高原以平均每公里6米的节律抬升着,恰是一座绿葱葱的九百里天梯。
闻名于世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几乎并排地经这里流向远方,险峰峡谷纵横交错,江河溪流源远流长,湖泊温泉星罗棋布,造就了这块神奇美丽的乐土。
二、云南的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云南独特的气候条件。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一省兼有寒、温、热三带气候,实为世间罕见。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云南动、植物种类异常丰富,有高等植物15,000多种,动物250多种类,鸟类总数达766种,“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名成了云南的代称。
三、云南的文化在这块神奇、美丽的红土地的怀抱中,聚居着26个民族,各族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能歌善舞、朴实热情。
各民族因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创造出无数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并以其独特、奇异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流下了形态各异、灿烂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云南的旅游资源从99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的省城昆明,到“风花雪月”的大理名胜;从高原水城丽江、神奇的“香格里拉”—中甸,到孔雀曼舞的西双版纳;从“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千姿百态的元谋土林,到世所罕见的“三江”并流,江狭水凶的虎跳峡,这些迥然相异的山川景色,如一个天然的自然博物馆,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块博大而充满激情、深邃而富有魅力的神奇之地。
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教案1
![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3f75600702020740be1e9b58.png)
模块一旅游资源及鉴赏讲解概述现代旅游活动是由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和介体(旅游业)三大要素构成的综合体。
其中,旅游者的作用对象——旅游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
旅游活动内容丰富,但从本质上说,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它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与生活美之大成,融山川、河流、文物、古迹、建筑、园林、绘画、书法、雕塑、音乐、服饰、民俗风情于一体,有益于满足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
因此,旅游活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而旅游审美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分析、评价旅游资源的特色,以求获得旅游美感,最大程度实现旅游的价值,即我们所说的旅游资源鉴赏,它是决定旅游者旅游品质的关键因素。
旅游资源讲解可以借助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将丰富的信息传达给旅游者,激发旅游者的想象思维,并使其保持最佳状态,引导和帮助旅游者完成鉴赏活动。
课题一旅游资源认知一、旅游资源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多年来许多学者作了诸多建设性的探讨。
而对有关旅游资源的一切认识、研究和实践活动,都有赖于一个相对科学的旅游资源概念的建立。
旅游资源的概念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评价及开发等诸多方面。
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个为学界公认的旅游资源概念。
由于认识角度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旅游资源的定义。
这里介绍6种:(一)对旅游资源认识的分歧1、黄辉实认为,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来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物的事物。
(1985)这一定义注意到了非物质性的旅游吸引物。
2、郭来喜认为,凡是能为人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休闲、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1985)这一定义提出劳务作为旅游资源,是值得重视的。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43ec5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48.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中国旅游地理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旅游资源。
2. 培养学生对旅游地理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旅游景点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理特点。
2. 中国的旅游资源。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中国旅游地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中国地图,引起学生对我国地理特点和旅游资源的兴趣。
可以提出问题,如“你们知道中国的哪些旅游胜地?”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35分钟)教师根据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地理特点和旅游资源,包括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
可以采用讲解、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国的旅游之美。
在介绍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了解的旅游景点,增加互动性。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如“为什么九寨沟被誉为‘童话世界’?”“西安兵马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3. 实践与应用(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实践性任务,如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条旅游线路,包括景点选择、交通方式、住宿安排等。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地图等工具,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考察。
4.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如中国的地理特点、旅游资源等。
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他们对旅游地理的看法,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旅游资源。
三、作业布置1. 让学生绘制一幅中国旅游地图,标注出他们最感兴趣的旅游景点。
2. 写一篇关于中国某个旅游景点的介绍文章,包括景点的历史背景、地理特点、旅游价值等。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如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运用等,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实践成果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北京市旅游教案
![北京市旅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8ec56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88.png)
北京市旅游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北京市旅游资源教学目标:1. 了解北京市的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2. 掌握北京市的著名旅游景点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3. 培养学生对北京市旅游资源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了解北京市的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2. 了解北京市著名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北京市旅游资源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北京市旅游景点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教学活动:活动一:引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北京市的宣传片,激发学生对北京市旅游资源的兴趣。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北京市的旅游资源有哪些,以及北京市的特点是什么。
活动二:了解北京市的旅游资源1. 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资源,调查和收集北京市的旅游资源信息。
2. 学生展示他们所收集到的信息,共同整理出北京市的旅游资源列表,并进行讨论。
活动三:探索著名旅游景点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著名的北京市旅游景点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资源,收集该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特色等相关信息。
3. 学生小组进行展示,分享他们所研究的景点的信息,并与其他同学互动交流。
活动四:欣赏和保护意识培养1. 引导学生思考旅游对北京市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讨论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如何在旅游中做到文明游览、爱护环境等。
3. 学生撰写小结,表达自己对北京市旅游资源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北京市的旅游资源。
2. 组织学生编写旅游攻略,分享给其他同学或游客。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展示和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的小结和旅游攻略的撰写质量。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旅游资源》中职类公开课
![《旅游资源》中职类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7090d96e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b3.png)
《旅游资源》中职类公开课一、课程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则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学习《旅游资源》课程对于中职类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类、评价方法,了解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原理,熟悉旅游资源管理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旅游行业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与标准3、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与模式4、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与管理实践5、旅游资源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掌握评价方法、熟悉开发与保护原理,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资源本课程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库、实践操作平台等。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则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
七、教师队伍本课程的教师队伍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
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职高中职语文《雨霖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宋词的基本知识和《雨霖铃》的作者背景。
2、理解《雨霖铃》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1、导入:介绍宋词的基本知识和《雨霖铃》的作者柳永的背景。
2、文本解读: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地理一轮复习选修3旅游地理教学案
![地理一轮复习选修3旅游地理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a0d0ed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6b.png)
旅游地理考点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1.旅游资源的特点2.旅游资源的类型(1)自然旅游资源的比较种类举例产生时间空间分布表现特点地文景观类路南石林历史悠久,大多有几十万年以上的历史范围较大,一般呈片状或带状分布风景景观气象气候类黄山云海水域风杭州西(2)人文旅游资源的比较3。
旅游资源的价值旅游资源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等方面,如下表所示。
4。
中国的世界遗产截至2019年7月,中国共有55处世界遗产,继续稳居世界第一位。
其中文化遗产37项;自然遗产14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
5.旅游景观的欣赏(1)了解景观特点(2)精选观赏点位(3)把握观赏时机而变化的自然景观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既可观云海,又可观日出日落);飞瀑-—雨季特定时间和条件下出现的景观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青海湖候鸟——五月;大理蝴蝶会—-五月(农历四月十五前后);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凇——特定的气象条件;内蒙古那达慕大会-—夏秋季牧草繁茂、牛羊肥壮时举行(4)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旅游景观(尤其人文景观)→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了解其来龙去脉,深入分析,运用文化素养和经验去品味→领略其中的真意,达到以情观景、情景交融的意境。
(5)提高审美素质①审美情趣②审美能力: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
考法一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特点1.林芝素有“西藏江南”之称,错误!错误!❶,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林芝地区依托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下图为林芝地区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林芝地区的旅游资源中,属于生物景观的旅游资源是什么?评价该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
[思维流程]答案:❶多样性❷生物雅鲁藏布大峡谷地文鲁朗林海。
①多样化:该地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很丰富。
②非凡性:本区旅游资源,如雅鲁藏布大峡谷等是本地独有的,对游客的吸引力大.③可创造性:古堡群、古墓群、喇嘛寺等人文景观由劳动人民所建。
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特征地理教学教案
![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特征地理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1ee154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63.png)
一、教学目标1.掌握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特征。
2.了解旅游资源利用方式及其对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1.旅游资源类型及其特征。
2.旅游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对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特征旅游资源是指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并能够在旅游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各种条件和资源。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乡村休闲等类型。
1.1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森林、河流、草原、沙漠、海岸等自然条件。
自然景观具有广阔的面积、丰富的品种、秀美的风景等特征,是旅游者追寻自然美好、享受自然之旅的首选。
1.2人文景观人文景观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改造所形成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文物古迹、城市景观、民俗文化等。
人文景观具有悠久历史、浓厚文化底蕴、丰富的表现形式以及多样化的文化价值等特点。
1.3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留下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及科学价值的物质遗产,主要包括古建筑群、文物、书画、器物等。
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也同样成为旅游者追寻历史文化、品味艺术享受的场所。
1.4乡村休闲乡村休闲是近年来兴起的旅游类型,是指旅游者前往田园或乡村地区,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和田园风光,体验农耕生活和乡土文化。
乡村休闲具有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多重功能,也成为旅游业中的新增长点。
2.旅游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对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影响。
2.1旅游资源的利用方式旅游资源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度假、旅游会展、旅游休闲等。
随着旅游消费观念的不断升级,旅游类型和旅游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旅游资源的利用方式将会愈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2.2旅游资源的对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影响旅游资源的利用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在中国的经济体量不断扩大,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
登山旅游资源分类教案
![登山旅游资源分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015638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01.png)
尊敬的教师、各位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登山旅游资源分类教案。
在现代社会,登山旅游已经成为了广受欢迎的一种旅游方式。
然而,登山旅游一般都涉及到山体环境等因素,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我们需要对登山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保护这些资源,也方便更多的人们前来参观和旅游。
下面,我们将会介绍四类登山旅游资源以及其特点。
第一类是自然景观。
这类资源通常是指登山旅游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色,如大峡谷、奇峰怪石、悬崖峭壁、瀑布湖泊等等。
这些景观通常比较壮观,并且通常难以复制,因此,我们需要更好地保护这些资源。
同时,这些景观也是登山旅游中的重头戏,往往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第二类是人文景观。
这类资源通常是指在登山旅游中所见到的人文景点或者是与历史文化相关的景点。
比如说遗址、庙宇、古迹等等。
这些景点也是登山旅游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们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在前往这些景点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不要对其造成任何损害。
第三类是运动资源。
这类资源是指我们在登山旅游中需要使用到的各种装备、基地和游乐设施等等。
这些设备和设施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进行登山旅游,同时也能够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娱乐性。
但是,我们需要记得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等重要事项,以确保登山安全。
第四类是环保资源。
这类资源是指登山旅游中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登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很容易对生态造成伤害,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确保游客在登山旅游中不会给环境造成任何影响。
同时,在登山旅游中我们也要做好垃圾分类等相关环保工作。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四类登山旅游资源。
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分类,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这些资源并且也能够方便更多的人们来参观和旅游。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登山旅游中,能够更加重视这些资源的保护,并且在享受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做到文明旅游和环保旅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旅游景观欣赏与旅游活动设计
第一节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教学目标】
1.知道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2.能够结合实例,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3.能够结合实例,了解旅游资源的特点尤其是多样性特点。
4.知道我国的世界遗产名称、分布位置,能举例说明其重要的价值。
5.通过欣赏景观图片,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审美观与崇高的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教材主要从形成、规模、变化、分布、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列表比较。
除此之外还表现在游览价值、表现形式、形成过程等方面。
自然界多姿多彩的自然事物、变化万千的自然现象,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千差万别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都可以构成旅游资源。
因此旅游资源是极其多样的,并且是广泛存在的。
2.教学难点我国的世界遗产种类多,分布广。
成因各有不同。
所以学生在掌握时有难度。
主要应从区域地图入手,明确其分布;再从影响因素入手分析其成因。
【课前准备】准备好我国的行政区划图,让学生在课前填好我国行政区域的名称。
结合自身旅游经历,谈谈你去过哪些景区,该景区的主要特色和所处的省级行政区。
【课堂活动设计】
探究活动1:播放巴厘岛的旅游宣传视频,让学生寻找视频中涉及哪些旅游资源?分别属于什么类型?总结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据此完成下表。
[内容解析]某一地理事物是否属于旅游资源,需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要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2)能被旅游业开发利用;(3)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的旅游胜地,它有着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其中已经规划开发并产生经济效益的就有以下旅游资源:热带沙滩、浅海水域、阳光、火山、珊瑚礁、森林、独特的动植物资源、民间舞蹈、手工艺品、传统音乐、婆罗浮屠佛塔、普兰班南神庙等等。
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之间的主要联系:
在空间上相互伴生,基本不存在没有人文旅游资源的自然旅游资源,也很少有人文旅游资源建在对人无吸引力的自然环境之中;(2)在功能上相互促进、互为衬托.自然风景区灿烂的文化景观、人文
风景区迷人的自然环境都会使资源价值倍增。
小结: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一般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探究活动2:自主学习以北京故宫、南京中山陵、张家界峰林,深圳世界之窗为例,说明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利用下表可以加深对其特性的认识。
【典型例题】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景观中属于自然旅游资源的有_________,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有_________。
(2)图中旅游景观的丰富多彩,说明旅游资源具有________性。
(3)把上图7处旅游景观的代码分别填入下面相应的旅游资源分类中。
【内容解析】从图中看,吉林雾凇、华山、长江三峡、西双版纳植物均属于自然景观,其中西双版纳的植物属于生物景观;吉林雾凇是在特定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属于天象与气候景观;华山属于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而形成,属于地质地貌景观;长江三峡属于水域风光。
而平遥古城、藏族的晒佛节和敦煌莫高窟均属于
人类建筑,都属于人文资源。
其中平遥古城是属于建筑类景观;藏族的晒佛节属于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庆祝活动,应属于人文活动;敦煌莫高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应该为文化艺术景观。
答案:(1)A、C、D、E B、F、G (2)多样(3)自上而下依次为:GEFCABD
探究活动3:请将我国已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填写到相应的省级行政区。
(1)世界文化遗产(30个)
长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1987.12 );莫高窟(甘肃,1987.12);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沈阳故宫,辽宁,2004.7.1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1987.12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北京,1987.12 世);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西藏,1994.12 )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河北,1994.12 );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山东,1994.12 )
;武当山古建筑群(湖北,1994.12 );丽江古城(云南,1997.12 );平遥古城(山西,1997.12 );苏州古典园林(江苏,1997.12 );天坛(北京,1998.11);颐和园(北京,1998.11 );大足石刻(重庆,1999.12 );龙门石窟(河南,2000.11 );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清东陵(河北)、清西陵(河北),2000.11 ;明孝陵(江苏)、十三陵(北京),2003.7 ;盛京三陵(辽宁),2004.7 )
青城山-都江堰(四川,2000.11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安徽,2000.11);云冈石窟(山西,2001.12);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辽宁,2004.7.1 );澳门历史城区(澳门,2005.7.15 );安阳殷墟(河南,2006.7.13 );开平碉楼与村落(广东,2007.6.28 );福建土楼(福建,2008.7.7 );郑州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河南,2010.8.1 );元上都遗址(内蒙古,2012.6.29 );
中国大运河(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2014.6.22 );丝绸之路(河南、陕西、甘肃、新疆,2014.6.22 );土司遗址(湖南、湖北、贵州,2015.7.4 )
(2)世界文化景观遗产(5个)
庐山(江西,1996.12.6 );五台山(山西,2009.6.26 );杭州西湖(浙江,2011.6.24 );
哈尼梯田(云南,2013.6.22 );花山岩画(广西,2016.7.15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3)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个)
泰山(山东,1987.12);黄山(安徽,1990.12);峨眉山-乐山大佛(四川,1996.12 )武夷山(福建,1999.12)
(4)世界自然遗产(11个)
黄龙(四川,1992.12.7);九寨沟(四川,1992.12.7);武陵源(湖南,1992.12.7 );三江并流(云南,2003.7.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四川,2006.7.12);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贵州、重庆、广西,2007.6.27一期;2014.6.23二期);三清山(江西,2008.7.8)
中国丹霞(贵州、福建、湖南、广东、江西、浙江,2010.8.1);澄江化石地(云南,2012.7.1 世界自然遗产);新疆天山(新疆,2013.6.21);神农架(湖北,2016.7.17)
【教学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