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典1)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山东省滨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滨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社会贫富分化已出现证据的是( )A.龙山文化出土了薄如蛋壳的黑陶B.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米C.仰韶文化姜寨遗址出土了黄铜片等金属物D.大汶口文化遗址中随葬品的数量多寡悬殊2.下表为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的资料。
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 )3.随着饮荒习惯的普通化,南北方茶叶贸易繁盛。
唐贞元九年(793年)正月颁行《税茶法》规定:“都国有茶山,及商贾以茶为利者,委院司分置诸场,立三等时估为价,为什一之税。
”此后,茶税正式成为新税种。
这说明( )A.市民生活观念发生改变B.经济发展推动制度变革C.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加强D.国家严格控制茶叶经营4.北宋时期,“国家之禁,疏密不得其中矣。
男去耒耜则不禁,女去织纴则不禁,商通珠贝则不禁,豪强兼并则不禁”。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从中可知,宋代( )A.国家法律制度不够健全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D.经济结构发生剧变5.明后期至清中叶,民间出现了大量侧重于孝行、贞节烈女、乐善好施、诚信、知恩善报等内容的小说。
这些小说的流行( )A.强化了社会主流价值观B.推动了活字印刷术的发展C.呼应了三教合一的趋势D.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6.下图为1907年北京《益森画报》所载的《厮役演说》,这反映了当时( )A.女学的兴起瓦解了封建礼教B.演说成为救亡图存重要方式C.近代教育体系建设日趋完善D.社会转型时期新旧观念并存7.下表为1902-1930年美、英、德、日四国在华投资消长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其中丁是( )8.下图为邓中夏早期经历简表。
这反映了( )C.青年学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军D.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觉醒民众的重要性9.1943年,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开辟专栏连续报道陕甘宁边区推选出来的劳动英雄模范事迹。
高三历史上册10月月考测试卷1.doc
宜昌市一中高三10月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脸谱化”是中国京剧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刘备被视为汉室传承者,而曹操则被视为篡汉者,视为“不忠”,在舞台上成为奸臣。
下列脸谱为曹操的是A B C D2.恩格斯说:“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这两段话表明A.男女分工现象出现,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B.男子的社会地位随着其经济地位的提高而提高C.男子推翻了母权制取代妇女掌握了氏族的统治大权D.男子的经济地位随着其社会地位的提高而提高3.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
对这一史实最恰当的解释是A.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B.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C.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 D.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4. 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
其特点不包括图一太庙图二祠堂A.嫡长子继承制 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D.“国”与“家”结合5.“(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
……已破陈,即县之。
”“(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 B.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 D.出现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6.《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
郭沫若释“美金”、“恶金”分别指青铜和铁器。
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哈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山西的陶寺遗址挖掘中发现,其中大型墓随葬品丰富、精致,有鼍鼓、特磬等重要礼器;而占墓葬总数将近90%的小型墓,墓室仅能容身,死者身无长物。
由此可知,陶寺文化时期()A.音乐演奏技艺高B.私有制已经形成C.已出现早期国家D.宗法制开始萌芽2.荀子称赞秦国:“观其风俗,其百姓朴,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古之吏也。
”但他却认为秦国与真正的“王者之功名”相比,却“不及远矣”。
这反映荀子()A.厚古薄今的历史观B.儒法道兼容的思想C.对儒家理念的坚守D.对变法图霸的推崇3.秦朝统一全国后,经群臣争议,秦始皇否定分封子弟的提议而全面推行郡县制。
汉初“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
这说明秦汉时期()A.地方行政建置趋于更加合理完善B.对地方治理方式存在着认知分歧C.郡县制带有削弱王室的严重弊端D.分封制有利于拱卫王室以安天下4.北魏名臣崔鸿编撰的《十六国春秋》一改《三国志》中的“国书”为“录”,各国主的“纪”为“传正朔,自相君长”,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记录。
此外,在该书中还改变《三国志》“夷”“夏”分开的说法,创造了“夷夏”“戎夏”“胡晋”等新名词。
《十六国春秋》的出现表明当时()A.民族交融的时代特色B.政权并立蕴含文化认同C.各民族关系相互平等D.史书编撰体例得到创新5.两税法是以资产和田亩来征收户税和地税,根据田亩多寡为依据,田产多者多征税,反之少纳税。
户税依据资产来征税,不过资产与土地联系紧密,所以“户税只是依据土地征税的变象”。
据此可知,两税法()A.减轻了百姓徭役负担B.改变了资产为主的标准C.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D.适应土地私有制的发展6.宋代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监控和节制各州,然而路级诸司职任有交叉而各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高三历史自主学习效果评估2024.10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计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7000年的常州东滩头遗址发掘出陶鼎、石斧、纺轮等各类文物逾2000件。
其中石斧、石锛等多发现于男性墓葬中,纺轮多出自女性墓葬中。
这说明当时A.农耕技术先进B.出现社会分工C.阶级分化明显D.存在小农经济2.陈树镛在《汉官答问》中如此写道:“考大臣有罪,则尚书劾之,天子责问大臣,则尚书受辞。
选第中二千石,则使尚书定其高低。
吏追捕有功,则上名尚书,因录用之。
刺史奏事京师,则见尚书。
”这一叙述反映了两汉时期A.尚书省制得以确立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开始加强尚书职权D.皇权加强相权削弱3.东晋时期租调制下的户调征收品常为纺织品,到南朝时,南齐推出按比例折纳货币的制度,准许扬州、南徐州将当年户租的2/3纳布,1/3折换为钱。
上述变化A.减轻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B.说明南方商品经济有所发展C.推动了政府赋税收入的增加D.表明经济重心正在逐渐南移4.宋代学者李觏说:“古者锦文不粥(买卖)于市,不示民以袭也。
今业庶民之家,必衣重锦,厚绂罗毅之衣,名状百出,弗可胜穷。
工女机杼,交臂营作,争为织巧,以渔倍息。
”这反映出宋代A.奢侈品消费的市场化B.纺织品加工的机械化C.城镇化发展的广泛性D.农牧业生产的进步性5.1529 年,明朝嘉靖帝下诏,要求“每州县村落为会,每月朔日,社首社正率一会之人,捧读圣祖《教民榜文》,申致警戒,有抗拒者重则告官,轻则罚米入义仓,以备赈济”。
这反映了明代A.儒学士人投身于基层教化B.乡村教化具有浓厚国家色彩C.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确立D.百姓生活受到国家严密监控6.1878年,左宗棠上《复陈新疆情形折》,建议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2025届高三上期十月阶段检测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6题,每题2分,共52分)1.下表为不同古籍中关于大禹时期“万国”的描述,据表可知,大禹时期(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春秋·《左传》(大禹)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战国·《庄子》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
西汉·《战国策》A.分封制度盛行B.内外服制确立C.打破禅让传统D.王权初步形成2.秦郡置“守”“尉”分掌民政、军事之权。
到西汉末期,就出现“守”“尉”互兼的事例。
东汉时期大部分郡都废“尉”而并其职于“守”。
这一变化( )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C.造成了官僚机构的臃肿D.体现了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演变3.隋炀帝时期,开通江南河,使余杭(今杭州)能凭船只沿运河直抵北方。
同时,炀帝又特意下诏废弃了陈朝故都丹阳(今属南京)与余杭地区之间耗资巨大才打通的水道。
隋炀帝的做法( )A.旨在强化对江南的管控B.厉行专制导致施政混乱C.提高了运河的运输效能D.遏止了南方经济的发展4.唐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颁布《显庆姓氏录》,规定只要做官进了五品,就可以列入其中。
这是由政府公布的士族等第的权威名录,被列入名录的有245姓、287家,较之唐太宗时减少48姓、1364家。
此举旨在( )A.强化中央权威B.巩固统治基础C.推进科举改革D.平衡派别利益5.下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
据此推测,当时( )A.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瓦解B.税制变化推动家庭结构变迁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不断完善6.北魏孝文帝曾诏“六月庚午,禁杀牛马”、孝明帝亦重申“杀牛禁”。
《辽史·太祖纪》也曾载“太祖……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
这能够反映该时期这些少数民族( )A.牛耕技术的发展B.统治思想的异变C.政权更迭的频繁D.经济结构的变化7.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为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
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
历史试题一、选这题〔此题共30小题每题2分〕1.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是商代的一种主要的纪日方法。
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
这反映出商代〔〕D.经济繁荣,文化兴旺2. 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
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剧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
〞以下地方势力的行为具有“合法性〞的是〔〕3中国古代民间“换帖〞结拜,有的是基于相同的经济利益,有的是基于共同的文化志趣,当然,还有的是基于共同的政治诉求。
后来,民间“换帖〞结拜之风乱到官场,且成普遍现象,清代尤其严重。
乾隆帝采用“年终汇奏〞制进行自查自纠,收效甚微。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年终汇奏〞制度凝聚了官僚的向心力B.“年终汇奏〞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C.“结拜〞受宗法观念影响,严重损害吏治D.“结拜〞严重造成清王朝专制衰落4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象征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也象征着秦始皇为稳固统一,随时准备镇压六国剩余势力的叛乱。
试想一下,兵马俑应该面朝5“〔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
据此可知〔〕6 朱元璋长子朱标因病去世,其他诸子中唯燕王朱棣的才能突出。
于是朱元璋与大臣们商议:“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翰林学士刘三吾对曰:“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于是朱元璋立皇长孙朱允炆为太子。
这说明〔〕7传说古代西方,有一天天庭里的众神失和,世界处于灾难的边缘,没有人敢站出来仲裁。
血气方刚的易受仙女勾引,老于世故的不敢直言权势,天上地下没有适宜的人选。
最后,天帝身旁站起一位白袍金冠的女神,拿出一条手巾,绑在自己眼睛上,大声说道:“我来!〞众神一看,均表示同意。
此传说主要说明〔〕8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开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那么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含答案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10月月考高三年级试题历史命题人:浑南高中贾凤慧校题人:沈阳市第三十中学闫悦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总分:100分注意事项:本试卷由第I卷和第I1卷两部分组成。
第I卷为选择题部分,请用2B铅笔将所选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II卷为非选择题部分,请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不按规定颜色笔和不按规定位置答题,不得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文翁自景帝末为蜀郡(今四川)太守。
文翁治蜀首重教育,选派小吏至长安,受业博士,或学律令,结业回归,择优“为右职,次举官至郡守刺史者”;在成都关“石室”,办地方“官学”,自此便有了成都城南的“石室精舍”,即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随即蜀地好学之风兴起。
汉武帝将文翁办学经验向全国推广,“令天下国皆立学校官”,汉武帝此举(A.逐渐消解了地方郡国并行制度B.有利于社会教化功能发挥C.打造了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D.探索出高效人才选拔机制2.唐代诏令用纸书写,颁下州县的诏令需长时间传递,白麻纸招虫,不能耐久,故用黄麻;重大诏命或当朝宜命,无须久存,故用白麻。
黄轻白重,遂为故事。
大约到德宗时,中书只有黄麻可用,白麻已皆在愉林院。
这折射出(A.行政效率提高B.中央集权加强C科举影响扩大D决策事权转移3.下两图是来自甘肃河西走廊上的魏晋墓室壁画,它们反映出魏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社会安定B.经济发展C.民族交融D.南北对峙4.唐中后期,官府在今福建地区大量设置税场,五代十国至宋初又将很多税场升为县,其分布状况见如图。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由场升县绝大部分发生在宋代B.国家对该地区的控制渐趋深入C.该地区西部经济比东部更繁荣D.增置新县因本地新生人口增加5.元代,著名回回诗人薛昂夫在定居江南后,执弟子礼于江南硕学者儒,“事笔砚,读书属文,学为儒生,发而为诗、乐府”,以诗人知名。
浙江省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人民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实现了选贤任能2.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有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地理位置晋姬姓贵族山西卫姬姓贵族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鲁姬姓贵族山东南部齐功臣山东北部一带燕姬姓贵族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同姓诸侯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3.秦朝时期,北京地区的最高长官是A.燕王B.广阳郡守C.幽州牧D.范阳节度使观察4.下图并阅读简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列对军机处的描述正确的一组是()①军机处最初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②军机处成为清朝最高决策机构③军机处有严格的办事效率要求④军机处在清朝灭亡前夕被撤销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5.西藏史籍《萨迦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行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行省,但为八思巴(土蕃的大喇嘛,主持宣政院)之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于八思巴。
”以上材料表明①宣政院是统辖西藏地区政务和军事的地方机构②西藏已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③元皇帝重视利用宗教来进行统治④八思巴是西藏地方的宗教领袖和行政长官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6. 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思考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
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B.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7.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24-2025学年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福州三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共6页,总分 100分。
注意事项:①答题前,学生务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
学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学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②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③答题结束后,学生必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表1 关于“燕国”真实性的考证出处记载青铜器堇鼎和伯矩鬲的铭文铭文中都刻有“医侯”(“医”同“燕”)二字青铜器克蚕、克罍的铭文铭文中刻有“命克侯于燕”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封召公奭于燕”根据表1基本可以证实“燕国”真实存在。
这反映了A. 多元互证的必要性B. 考古发掘的重要性C. 文献史料的可靠性D. 实物史料的关键性2. 汉朝的董仲舒明确表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六合同风,四海一家”成为一种理想境界。
这反映了汉朝A. “大一统”思想呈现滥觞B. 儒学成为主流思想C. “大一统”思想得到推崇D. 黄老无为观念颠覆3. 隋唐时期,西域经营扩大,政府在西域设立安西四镇、北庭都护府,并运用军事震慑、外交手段和文化政策成功地维持着在西域的统治。
隋唐时期的这一系列做法A. 促使丝绸之路畅通B. 拓展了疆域版图C. 旨在发展国家经济D. 促进了皇权集中4. 宋朝以前,统治者专门为商人设立了市籍,并且要受到诸如服饰、入仕等方面的限制;宋朝以后,专门为商人设立了坊郭户籍,赋予了商人和其他社会庶民同样的权利和义务。
这说明了宋朝 A. “士农工商”观念削弱 B. 商品经济得到发展C. 小农经济发展受到阻碍D. 人文主义思潮兴起5. 清朝设立八旗科举以照顾满族、蒙古族等考生,同时又设有翻译科来选拔满族官员,采取积极措施保障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考生的权利。
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新版)新人教 版.doc
2019高考年级十月月考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51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恩”《国语·鲁语上》“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藩篱,夏殷以来的故国,王国维《殷商制度论》方之蔑矣。
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
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左传·高祖本纪》A. 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B. 分封制利于强化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C. 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D. 分封制促进了东方各诸侯国的社会发展2.汉代太学的教师均称为“博士”,东汉光武帝“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
他们分别教授《施氏易》、《孟氏易》、《梁丘易》、《京氏易》、《欧阳(尚)书》、《大夏侯(尚)书》、《小夏侯(尚)书》、《齐诗》、《鲁诗》、《韩诗》、《大戴礼》、《小戴礼》、《严氏春秋》与《颜氏春秋》,史称“五经十四博士”。
该材料反映了A. 儒学思想的正统最终确立B. 当时学术氛围比较宽松C. 儒道思想相互借鉴与融合D. 百家争鸣局面再次形成3.《周礼》规定:“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注:燕同宴)之礼,亲四方宾客。
”这说明西周的礼仪制度A.具有区分贵族等级的功能 B.注重稳定社会秩序C.强调生活良俗的教育 D.注重仁爱心地的培养4.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
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B、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C、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D、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5.下图为中国古代丝织业分布变迁示意图。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秦汉丝织业中心主要分布丝路沿线 B、唐宋时期丝织业中心遍布黄河流域C、元至清时丝织业中心均在长江流域D、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影响丝织业分布6.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摩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答案)
13. 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
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
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目的是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14.朱熹在将两个孙子的教育托付于弟子后,在信中叮嘱弟子严督二孙“只可着力学做好人,是自家本分事。
平时所望于儿孙者不过如此,初不曾说要入太学,取科第也。
”王守仁也曾将读书作文称为“枝叶事”,立志才是“植根事”。
由此可知宋明理学家A.强调人的修养为首位B.明确反对科举制度C.强调“发明本心”D.强调“天理”的决定作用15.某同学对中国明清时期的历史特征进行研究发现:由于专制统治的强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文化呈现出反传统和世俗化的趋势。
下列文化现象不属于这一趋势是A.小说的兴盛B.文人画的兴起C.京剧的发展D.“工商皆本”思想产生16.中国自古以来,识字并不普及,下层民众只能通过鼓词等说唱形式来认识人生。
《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成为中国老百姓的“人生教科书”,鼓词等说唱形式所起的传播作用功不可没。
据此可知A.戏曲是文人创作、传播儒学的艺术B.戏曲艺术源于民间、反对儒家伦理C.戏曲艺术可以传播思想、教化百姓D.戏曲是政府普及文化的艺术形式17.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宋真宗将其改名景德镇。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此设“浮梁瓷局”,明朝朱元璋在此设立洪武窑,顺治十一年(1654),设立景德镇官窑。
材料反映出景德镇A.制瓷业源于北宋时期B.明清时期私营制瓷业衰败C.声名鹊起与官窑相关D.明清官营制瓷业发展迅速18.有学者认为:农业定居阶段的氏族社会,城兴,有城无市。
家族社会里,城中有市,市被垣(矮墙)围。
地主经济形态下,市破垣而出,散布全城,城区即市区。
下列描述最符合“城区即市区”的是A .“列廛(chán居民区)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2021-2022年高三10月月考试题历史
2021年高三10月月考试题历史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史学家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
”此处“都邑之转移”应是指政治中心( )A.自东方而移至西方B.自西方而移至东方C.自南方而移至北方D.自北方而移至南方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其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铁农具的使用②牛耕的使用③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④封建制度的确立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3.“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摘自《全球通史》),这些官员可以( )①指挥所辖区域的军队②征收辖区内的赋税③管理辖区行政事务④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4.“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
”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 A.开始设立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D.丧失作用,形同虚设5.西汉文帝时晁错上书说“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一年勤苦劳作,“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夕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这主要反映了( )A.赋敛不时使农民受到额外剥削 B.编户农民承担沉重的赋役C.农民占有土地很少,但负担很重 D.商人趁困苦之际兼并农民土地6.唐太宗曾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汉武帝“拓定边方”的措施不包括( )A.派人经营西南夷,使夜郎国归附汉朝 B.将河西走廊纳入汉朝版图C.使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 D.将版图扩展到今云南境内7.下图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仪器,其功能是( )A.测定航行方向B.测定地震方位 C.演示天象D.预测地震8.《史记》一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眉山一中办学共同体2019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1 至6 页,第Ⅱ卷(非选择题)7至12页,共12 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4.春秋时,郑国、晋国铸刑鼎,将法律条文铭刻于上并向民众公布。
孔子对此提出批评,坚持认为应该以礼乐教化百姓。
这反映出当时()A.礼徒具形式而没有约束力B.诸侯以严刑峻法维持统治C.以法治国被各国普遍认同D.新旧治国理念发生冲突25.“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
私威积而逆节之心作。
夫不早绝其源而忧其末,若决吕梁,沛然其伤必多矣。
”面对这一问题,汉武帝的针对性措施是()A.镇压叛乱 B.察举人才 C.盐铁官营 D. 统一货币26.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
这有利于()A.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27.《浙江通志》等记载:明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
(松江一带)“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
”材料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区()A.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萌芽C.私营纺织业取代官营纺织业成为主体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28.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与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因此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
这主要是因为二人()A.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B.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C.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D.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29.下图是英国对华输出总值走势图。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开放五口通商促进英国对华贸易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C. 自然经济的存在使英国对华贸易徘徊不前 D .英国对华输入的商品不适应中国市场需求30. 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研究( )A .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革B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C .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渊源31. 1979年7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
其直接结果是 ( )A .推行包产到户B .设立经济特区C .实行公私合营D 开展国企改革32. 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31,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
这表明我国( ) A .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 .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C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33.1492年,哥伦布在寻找通往东方的航路中意外地发现美洲。
美洲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B .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C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D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34.当哥伦布伟大发现的消息传到威尼斯时,当地出现了极度的恐慌,证券、债券下跌了40%到50%。
威尼斯商人恐慌的原因是( )A .金银价值下降导致物价波动 B.地中海传统商路中心地位可能丧失C .世界东方将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D.世界金融中心将向亚洲转移35.19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部分法律:1843年,《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55年,《有害物质去除法》;1876年,《河流防污法》。
其主要背景是( )A .工厂发展规模需要限制B .工业发展造成严重污染C. 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D .英国社会普遍重视立法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中国传统市镇兴起于宋代。
其中,一部分是由原来作为各地基层军事据点的戌镇演变而来,或通过县城降格、集市升格、税务坊场改置、交通驿站升置等方式设置的,称为“镇市”,具有一定规模,且有正式建制;一部分是在临时性乡村墟市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稚为“草市”,大多规模有限。
到北宋中后期,市镇工商业已成为各地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形态上开始呈现不同的特点。
形成了环城市镇、农业市镇、手工业市镇、商品转运市镇、港口市镇、消费型市镇等不同的发展类型。
明清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上的局限,城市的发展受阻,城市化的重心逐渐由城市转向农村。
明清时期城市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向以市镇为中心的农村地区转移和聚集。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历史透视》材料二:15世纪晚期,英国农村城镇的层级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英国的农业条件并非最好,粮食生产主要集中于东南部区域,这种状况使得英国农村的商品交易相对发达,集市、市场和专业市场成为农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位置和经济水平为众多市场城镇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自中世纪时代以来,英国设立市场就有一项基本原则,即一个市场的谩立不能影响邻近市场的生存,这通常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在17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的一大批制造业城镇异军突起,成为现代工业城市的先驱,而农村小城镇不再仅仅局限于为邻近的乡村提供市场服务,而是致力于提升专业化水平,拓展城镇功能,增加社会服务功能。
专业市场城镇、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休闲城镇和滨海城镇成为17、18世纪城镇发展的新形式。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的城镇体系及城镇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城镇发展的因素。
(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城镇化进程的异同并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
(15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
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
因此,他们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天赋权利。
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另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
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提炼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作简要评析。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历史选做题:请考生在第44、45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并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4.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中华民国初期的学制系统由清末递嬗而来,而清末学制几乎完全抄自日本,当时已不能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一战以来急剧变革的复杂局面。
整整一代接受过中西文化熏陶的中国知识分子怀着巨大的热情,投入到民族自新运动中,而他们共同的聚焦点便是教育。
19 2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
新学制主要采取了当时美国的“六三三学制”,表明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从效法日本转向了效法美国,由军国民主义教育转向了平民主义教育。
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影响最深的一次变革,中国出现了一个全世界的知识分子都纷至沓来的时代,也造就出扬振宁、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文化领域的杰出人才。
——据王丽<温故壬戌学制》等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壬戌学制》颁布的背景。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壬戌学制》的历史意义。
(7分)4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
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请回答:(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3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分)(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4分)眉山一中办学共同体2019届10月月考答案(历史)一、选择题24.D 25.C 26.A 27.A 28.C 29.C 30.D 31.B 32.A 33.B 34.B 35.B①材料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城镇发展的因素(10分)。
因素: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军事斗争的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管理和重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城镇化进程的异同,并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
(15分)同:都受区域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都受到政府的管理;都形成了多种发展形式。
异:中国的市镇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更大,市镇并未推动大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英国更注重发展市镇的经济功能,市填的专业化水平高,成为近代工业城市的先驱,并为大型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原因: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奉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英目奉行重商主义思想,民主法制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提炼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作简要评析。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观点一: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
评析:工业文明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或出现社会的贫富分化);生产力发展了,但工人阶级丧劳动权利,产品分配不平等,人权受到侵犯;工业文明带来环境的破坏;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西方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